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用学笔记

认知语用学笔记

认知语用学笔记
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推理——明示的过程:说话人必须首先对听话人的认知资源作出合适的估计,然后再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用此方式明示),让听话人从中通过推理,找到正确的语境并推导出说话人意义。

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一个心理建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为了区别于传统语境,关联理论中的语境称为认知环境。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语境只是认知环境中相互显映的部分。(苗兴伟,1997)百科知识是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根据演绎推理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听者还可以调用周围的情景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苗兴伟,1997)Sperber&wilson认为话语理解是一种演绎推理过程,演绎法是语言交际中的基本形式,语言交际中所使用的推理是非论证性的,也就是说语言推理过程具有或然性。(Sperber&Wilson,2001)根据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论推导机制中,语境是“这一理论体系内诸多变元的终极参照和整个理论构架的基本支撑点”(孟建钢,2002)话语理解既然是受话者将其语境假设和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用演绎推理来寻找输入语句的命题和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现代外语,1998,3:92-107.

2.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是基于以下的观点

(Sperber&Wilson,1986/1995):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

此自然,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两位作者提供的答案是:第一、交际双方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得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关联性。

语境假设就是人之间假设。在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lopaedic 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作出语境假设。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果。

最佳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提出了交际和话语理解目的有关的一些基本结论:

1)交际改变说话者与听话者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意义可能不大,但却有重要的社会意义(SPerber&Wilson,1995:61)

2)交际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思想”,而是为了“扩大相互之间的认知环境”(Sperber&Wilson,1995:193)

3)互知(mutual knowledge)是理解的结果,而非理解的先决条件

(Garman,1990:366).

4)关联的交际原则一般不允许单个的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us)导致多种理解(Sperber&Wilson,1995:167).

5)关联的交际原则是理解话语的总概括(Sperber&Wilson,1995).

3.关联理论的几个新修正

3.1关联原则

最大关联性就是I话语理解是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性即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

3.2 关联假设的修改

Sperber&Wilson提出了修该以后的最佳关联假设(Sperber&WIlson,1995:270)。

(a)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加工处理。

(b)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preference)相一致,因而最具关联性。

3.3 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

概念意义对话语表达的明示信息和暗含信息都起一定作用,并通过增加话语的关联假设提高明示交际行为的关联性;程序意义却对理解明示信息和推理暗含意义在程序上进行制约或指引,使听话人付出较小的努力去获取更大的语境效果。

3.4话语的真假与关联性

个人关联(类别)定义:当且仅当个人假设与他所处的某种或多种语境取得某些正面的认知效果,该假设才具有关联性。

个人关联(比较)定义:扩充条件1:个人假设具备的关联性可以使:当认知处于最佳过程时,正面的认知效果往往较大。扩充条件2:个人假设具备的关联性可以使:获得较大正面认知效果所付出的努力往往较小。

3.5 正面认知效果

需要主要的是,只要错误信息产生正面认知效果,它仍可能具有关联性。

4 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Sperber&WIlson(1986/1995)认为,隐含是一些语境演绎(contextual deductions).有时,可能要加上一些假想的前提,求得话语的关联性,获得合理的演绎。

对Grice而言,蕴含和暗含之间是相互排斥的;然而Sperber&WIlson则认为,蕴含和隐含是可以一致的。

张亚非. 关联理论述评.

1.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1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与信息模式相反,关联理论师承Grice,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

为交际中语言表达者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

知过程来弥合的。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

为依据(如话语),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语言交际的特征证明,推理说较之信码说是更为切合实际的语用理论。

首先,推理模式的输入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

其次,推理是按一定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体的过程。

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实践中,这个过程已基本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势。关

联理论认为,正是这一思维定势使复杂多变的语用现象有可能得到统一

的解释。

1.2最佳关联原则

在语言交际I中,听者建立并处理与话语相关的某些假设,形成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认知背景,并从中获得新的信息。话语理解牵涉两类信息的结合与运算,即由话语信号建立的新的假设和在此之前已被处理的假设。新旧信息结合的必要条件是他们应相互关联: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与听者已有的知识背景发生联系,言者说话时必须遵守关联原则,尽可能使话语与语境相关。听者则可以利用相关原则指导推理,从新旧信息提供的前提得出有关话语意图的结论。

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可由它经推理获得的语境效果来判断。Wilson&Sperber (1986:27-29)指出,新的信息和现有假设构成语境之间有三种关联方式:(1)使新信息与语境相结合;(2)用新信息加强现有假设;(3)使新信息与现有假设互为矛盾或排斥。

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只有在两者间达到合理的平衡时,话语所提供的信息才被认为是具有关联性。关联性的定义如下(Wilson&Sperber,1986:30):

(1)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2)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那他就具有最佳关联性。由此一来,任何话语解释都必须符合下面这条关联原则:任一推理交际行为必须保证其最佳关联性。

1.3 关联原则与话语理解

关联性的差异借以表现在其“凸显性”和“确定性”方面。如果某一解释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不再需要额外的处理努力,同时又不存在言者期待听者调用的其他假设,则这一解释“显凸”和相对“确定”。有时,言者的话语可能要求额外的处理努力(如使用间接表达),但只要他以最佳关联性为交际目标,就有理由认为他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是为了驱使听者去寻求更多的语境效果,以此来补偿为处理这类话语所付出的代价。

2.关联理论对Grice 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关联理论提出了“互为显映”(mutual manifestness)的概念。

(Sperber&Wilson,1986:36)人们能彼此交流信息,得益于他们所共处的

物质世界和思维规律。

关联理论与Grice理论的最大区别是它对直义交际的解释。关联理论致力于包括隐含和明晰话语在内的整个推理交际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推理不仅存在于对隐含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同时也是解释直义话语必不

可少的环节。

胡健. 关联理论与语用推理. 山东外语教学,2001(2):45-49. 1.引言

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笼统的原则为基础,这两条原则是: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话语会产生对关联的期待,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行为)都应该设想为话语或行文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3.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语用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的实现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也就是说,语言交际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心理,就是通过相关的知识来认识事物,即认知主体与认知现象的相关联,这是关联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即关联原则。

3.1 认知语境要素与语境延伸

下面三方面的内容应成为语境要素,语言学家对此似乎没有分歧。

1)上下文,即在话语推进进程中明白表达出来的一组假设(具体场合因素)

2)会话含义,即用语用原则推导出来的一组假设(工作状态因素);

3)百科知识,即涉及到上述两类假设中相关概念的知识或经验(知识结构要素)。

Sperber&Wilson认为,语境是选定的,而不是给定的。也就是说,语境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而预先设定的,而是说话人的一个重新建构。

话语理解所需要的语境应包括下列因素:

1)演绎装置中的记忆内容,即已经经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结论或假设;

2)具有综合目的或用途的短期记忆内容;

3)有关世界的百科知识;

4)可以从场景中直接获取的信息。

3.2 交际过程中听话人的推理

Sperber&Wilson的语用推理,是以听话人为中心和出发点的。推理过程中所运用的规则主要是演绎规则,并设想人的头脑中存在一种自动的演绎装置。这种装置会把演绎规则运用于从输入系统获得的假定和记忆中的假定,从而得到新的假定。

冉永平. 关联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2(1): 12-17.

徐胜桓. 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疑. 外国语,2002(3):2-10.

关联理论比较全面地描绘了语言运作的逻辑全过程。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的逻辑过程:(I)将明示作为逻辑起点,对语句(语形)输出的表达式进行语义辨识和语义休整;(II)明确显义的逻辑中介作用,因为离开了由显义所体现的明确而完整的语义,关联推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III)在对显义的逻辑-语义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显义在言语交际行为中的语用有效分析,因为显义要在特定语境假设中才能突显出它的有效性使用,而特定的语境假设才能确定显义可能引发的语境效应;(IV)作为对交际话语一词分析的逻辑终点,认定明示同最有效的语境假设的关联,从而确定交际主体间性的关联,走向理解。

语言学研究已普遍揭示,语用是语境的前提,语境是语义的条件。

一般认为,语言学理论依据其理论目标可分为描写性理论、规范性理论、解释性理论:解释性理论依其内容的倾向性,其立论可以是经验归纳、思辨分析、形式论证。

李冬梅.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102-105.

项成东. 认知关照下的含义、显义区分.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51-58. 1.引言

关联理论学者通常认为,显义是根据话语的逻辑形式采取指称确定(reference fixation)、歧义消除(disambiguation)\语义扩充(enrichment)等手段而获得(Carston 1988;Recanati 19890.这些手段通常是依据话语最初产生的假设图示进行发展或拓宽。我们认为,除了以上手段外,显义也可以和表示频率和数量的等级概念(scalar concepts)一起通过降级(downgrading)手段完成,也可以通过概念映射(隐喻或转喻)对假设图示进行修正来获得。

2.有关implicature 和explicature的基本概念及其译法

在S&W看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常规含义。Explicature是经过“命题形式语义扩充”(propositional form enrichment)而获得的,其推到过程涉及交际时的物理场景信息,而与其相对的implicature的推导,则涉及百科知识或认知语境。

3.含义和显义的区分

根据Carston(1988)的观察,经过语义扩充的命题蕴含话语的显义。

Carston认为明示信息与扩充语义之间并不存在功能独立,因为后者蕴含前者。也就是说,语义扩充的解释不能作含义。这种解释是对明示信息的扩展,并蕴含明示信息。

含义生成的本质就是隐喻以及其他修辞格的意义,不能从字面上理解。

(S&W,1986/1995;Blakemore,1992)

隐喻是一种实现最佳关联的手段,即取得心力和语效的充分平衡。

4.显义的推导

Recanati(1989)将语义扩充划分为两种:充实(saturation)和强化(strengthening)。充实是将话语的缺省信息根据语境加以补全。强化是使明示信心通过等级概念(scalar concept)的升级从而与语境要求向匹配。

含义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具有跟高的语境依赖性。

5.松散化与含义、显义推导

显义推导其实就是根据关联原则,以话语的字面意义为蓝本,实施一系列的认知运作。上面我们提及的显义推导机制有:指称确定、歧义消除、语义扩充或补全、语义强化、松散化等。我们认为有必要增加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映射。值得注意的是,松散化的运用范围还得加以限制,因为它只适合与部分等级概念(即不需要进行语义强化的)。另外,隐喻和转喻之类的修辞格要单独处理,这样做符合这些机制的本质。模糊修饰语“大致说来”只适合于夸张修辞格,而不适合于隐喻和转喻。

6.概念映射与含义、显义划分

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原始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常规概念映射现象。隐喻是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如果在同一域里发生映射,那么就是转喻了(Lakoff &Johnson 1980).

以上分析说明,转喻映射是话语显义扩展的一种方法。但是,由转喻生成的显义和由隐喻生成的显义是不同的,因为转移映射涉及的是同一个概念域,隐喻涉及的是两个概念域。所以,对于转喻,听者只是关注概念域的某个方面(即概念的缩小),或关注概念域的局部到整体(即概念的扩充)。

所谓心理空间,就是从概念域中提出部分结构的概念包。

陈开举. 认知语境、互明、关联、明示、意图——关联理论的基础. 外语教学,2002,1:29-32.

1.认知语境与互明

对个体而言,事物进入个体的认知语境的先决条件是,它必须是明白的、可以感知的或可以推理的。个体的认知语境是其物理环境与他的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已经知晓的事物,也包括可知晓和可推理的事物。前者构成个体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明白的东西不限于事实,它包含着全部的假设。个体对其语境假设的明白程度亦有大小之别。越有可能被个体采用的假设,其明白程度越高。语境假设集合中,哪些假设在具体某时刻具有更大的强度还取决于物理环境与个体认知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关联与明示

输入(感知)的信息大体可分为三类:旧信息;全新的信息:有处理的必要;新信息:但与记忆中的旧信息有联系,具有处理价值,乘坐关联的信息,且推理效果愈强,关联性愈大,可以说,这就是“关联”的认知心理基本概念。

3.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信息意图:使听话人明白或更加明白一组假设

交际意图:是交际双方互明交际者具有此信息意图(S&W,1995:61)。

徐盛桓. 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 外语教学,2008,3:1-6.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的框架内进行“语用学”研究的语言学科。认知语用学指以心智过程来说明语言运用过程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取向的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在这里包括了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的理解。

认知语用学研究的理论目标包括:从心智过程说明语言运用的过程、特点、策略、方法;建构同语言运用所需的认知能力最为密切相关的抽象原则的集;说明语言运用的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建构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的理论模型。

认知语言学的中心任务是要探讨人的心理模型中语用知识是入耳习得、储存和表征的,而认知语用学的中心假设是对语用的认知研究。

认知语用学研究的主要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论问题包括四点:1)解释性取向,2)原子论向整体论、构成论向生成论的研究范式转换,意义作为整体不但同层次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层次间也是不可分割的;3)原则的建构向新浪建模的研究模式转换4)认知语用学问题与问题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的建构就是在对认知语用学的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完善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在不断研究认知语用学的问题中建构起“问题认知语用学”,而不是一味重复地谈论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观点、理论的表述。

何亦娇. 试论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 外语学刊,2007,5:78-81.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主体性对最佳关联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即便在同一语言活动中,人的主观因素对推理过程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关联理论知识从认知结构出发探讨认知主体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其他主观因素的作用,如目的性和信仰体系。

何自然. 推理和关联——认知语用学原理撮要. 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4: 1-10.

这个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又称为相互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而相互认知环境本身也都是互明的。互明的“明”甚至可以指一种觉察,无须特意从以前发生过的事实或假设中推断,它是心理上的认知。

当话语中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通过下述任何一种方式产生相互作

用时,就会获得新的语境效果:a)新出现的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B)新出

现的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产生矛盾,或者新出现的信息足以否定现时的语境假设。C)新出现的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一种语境暗含。它是一种逻辑暗含(logical implication),但不是只由新出现的信息或者只由语境推导出来,而是有由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相结合而产生。

在付出努力后,话语的语境效果是否能推算出来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要看话语是否复杂;

2)要看语境是否明确;

3)要看在这个语境下为求得语境效果而进行推算时付出了多少努力。

项成东. 显义生成与概念映射. 外国语文,2009,6:14-20.

根据Fauconnier(1997),概念映射分为:1)投射映射(projection mappings),2)语用功能映射(pragmatic function mappings);3)图示映射(schema mappings).投射映射主要指隐喻映射,语用功能映射主要指转喻映射,而图示映射主要指激活话语涉及的框架或事件。

隐喻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分类。一是从认知域的概念本质入手,二是从映射的形式特征入手。从前者入手,Lakoff&Johnson(1980)把隐喻分为本体(ontological)隐喻、方位(oritentional)隐喻和结构(structural )隐喻。本体隐喻强调的是源域的本质特征,并把这些特征赋予目标域上。方位隐喻与空间方位有关,和人们对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经验密切相关。事实上,方位隐喻也是基于意向图示的隐喻。所谓意向图示,就是人类在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主要起意向性抽象结构的功能。结构隐喻是以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

隐喻概念映射的实质就是限制字面信息产生显义的数量和种类,而关联原则决定哪一个可能的显义在某一语境中会被激活。

从映射的形式特征看,我们也把转喻分为两类:单一转喻和双重转喻。前者只涉及源域和目标域的单一转喻机制,而后者则涉及解释过程中双重转喻映射机制。

Mendoza(1997,2000)认为,隐喻转喻连续体(metaphor-metonymy continum)是基于单一映射和多重映射隐喻的。他注意到,隐喻通常具有非指称意义

(non-referential),但单一对应隐喻有时候具有指称意义。而多重对应隐喻则只能起述谓(predicative)作用。从定义上看,转喻是单一对应映射,所以通常具有指称意义。

Goosens(1990)曾对隐喻和转喻之间的概念互动进行过研究。他大致划分了三种互动类型:隐喻源于转喻(metaphor from metonymy),转喻寓于隐喻(metonymy within metaphor),隐喻寓于转喻(metaphor within metonymy)。

Mendoza(2000)提出了四种转喻相互作用模式:1)隐喻源域的转喻扩展;2)隐喻目标域的转喻扩展;3)隐喻源域的转喻突显;4)转喻目标域的转喻突显。

转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为隐喻的源域、或目标域进行概念扩充、或概念突显;而推导话语的目标显义必须运用这些认知运作,不管是何种互动模式,显义总存在于隐喻的目标域中。

曲卫国. 也评“关联理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9-14.

“直显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推理模式作了一种规定,更重要的是有了“直显性”这规定,人们的推理就有了方向和目标,也正是这条规定,最佳关联原则才可能成立。

人们进行推理并不是要证明某交际活动是否有关联性,而是要找到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和获得最佳的关联效果。

在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中,语境由一系列命题组成。这些命题往往是不完整的,一般需要推理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语境。

关联理论的缺陷:

语境效果和直显性的确定。关联理论从广义上阐述了语言推理过程的内在机制,却忽略了语境效果,即关联性和直显性的具体确定。结论是:关联性应该具有语境的敏感性(context-sensitivity),即对语言活动类型的敏感性,不同类的活动具有不同类的语境效果和直显性。

推理过程的主体性。笔者统一Wilks(1986)对关联论的批评:关联理论对人在推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不够。

即便是在同一语言活动类型中,人的一些主观因素对推理过程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关联理论只是从人的认知结构这一角度探讨了人的主体对推理过程的影响,但对其他一些因素却置之不理,如目的性,信仰体系。

杜福兴. 也谈关联理论. 外语教学,2005,26(2):29-33.

关联的分类性概念

如果并且只有一个假设在一个语境中有语境效果,该假设在这个语境中便是关联的(S&W,1986/1995:122).所以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要条件,没有语境效果就不存在关联。

精力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第一,为构建适当的语境需要付出的记忆和想象的努力;第二,话语本身的心理复杂程度。复杂程度越高,需要付出的精力也就越大,多余的复杂性则削弱话语的关联性。

对个体的关联:如果并且只有当某个假设在某个时刻在某个个体可及的语境假设中关联时,该假设对这个个头便是关联的。(S&W,1986/1995:144) 明示刺激信号对发话者本人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有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发话者方面的关联程度是以他对明示刺激信号在受话者方面的关联程度的意识程度来决定的,而不是以明示刺激信号对发话者所产生的语境效果和他所耗费的精力来衡量的。

最佳关联假设解释所有明示交际行为的共性,它包括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说

明示刺激信号对受话者有足够的关联,值得他注意;第二点是指明示刺激信号对发话者的间接关联程度,即发话者在自己能力与意愿允许的范围内总是让明示刺激信号对受话者有最大关联。最佳关联是指在成功的明示交际行为中明示刺激信号对受话者一种理想的关联程度。

匡方涛,文旭. 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 外语学刊,2002(4):42-45.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10级汉语3班徐星星100322 本书著者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本书中,他对欧美语言学界所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原理和方法的问题都作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影响也遍及世界。 首先在绪论的第三章中,索绪尔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同意使用什么符号,这符号的性质是无关轻重的。即一套和不同的观念相当的不同的符号。人们说话的机能只有借住集体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不管是天赋的或非天赋的。所以说,说语言使言语活动成为统一体,那绝不是什么空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语言共同成员中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人们平时说的那些话,是依赖于语法系统的说话行为。言语是语言的体现。语言学研究实际语言行为中所潜藏的形式系统,因此,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索绪尔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来了。照此看来,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语言”是一个符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的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 索绪尔为了确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出“语言”和“言语”,他的“语言”和“言语”理论不仅对本世纪的语言研究的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文学和符号学研究。 在第一编中,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符号学的一部分,他强调语言具有一般符号系统的主要特征。语言与其他一切同类的的符号系统有以下几点共同点。一是目的相同,各种符号系统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复杂程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它们的内涵相同,一切符号系统之所以能传递信息是因为它们与意义相联系。意义是符号的内涵,是符号在使用该系统的人在头脑中激发的概念。三是构成元素相同,无论使用

语用学

语用学肖蓉芳 莫里斯: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会话含义推理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1977《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列文森《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 利奇《语用学原则》勾画了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指明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与区别 尤其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语用学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弗思接受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韩礼德1964提出语域(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话语的风格)术语,即语境 陈望道提出的“情境”显然就是弗思提出的情景语境,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何说” 何故,是说写说的目的:如为劝话人的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 何事,是说写说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的讨论等等 何人,是说认清是谁对谁说的,就是写说者和读听者的关系 何地,是说认清说者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城市还是乡村之类 何时,是说写说的当时是什么时候:小之年月,大之时代 何如,是说怎样的写说:如怎样的裁剪,怎样配置之类 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指示词语:指示用法:身势用法象征用法(菲尔默) 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非照应用法 会话含义(N解):1、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2、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格赖斯合作原则:在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四条准则及相关次准则: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A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的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 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炼D有条理 得体原则:1、礼貌准则(类似于利奇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宽宏、、赞誉、、谦虚、、一致、、同情、、 2、幽默准则幽默的基本功能:增添欢乐消除隔阂缓解矛盾显出超群才智摆脱困境回敬挑衅 3、克制准则:讽刺挖苦指桑骂槐说反话

《语言学教程》中文笔记(完整)

语言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语言学导论 语言的定义特征:从本质上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开的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点。 1. 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核 心特征。例如,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本书读作 a /buk/,一支钢笔读作a /pe n/。 任意性具有不同层次:(1)语素音义关系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 (3) 任意性和规约性。 2. 二层性:二层性是指拥有两层结构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 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话语的组成元素是本身不传达意义的语音,语音的唯一作用就是 相互组合构成有意义的单位,比如词。因为底层单位是无意的,而上层单位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语音叫做底层单位,与词等上层单位相对。二层性使语言拥有了一种强大的能产 性。 3. 创造性: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指语言有制造无穷长句的潜力,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 和递归性。利用二重性说话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语言单位,无止境地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或没有听过的。 4.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 物体、时间或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提及孔子或北极,虽然前者已经去世两千五百五十多年而 后者位置距我们非常之远。语言使我们能够谈及已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事物。移位性赋予人 们的概括与抽象能力使人类受益无穷。词在指称具体物体时,并不总是出现在即时、形象化 的语境中。他们通常为了体现指称含义而被使用。 5. 文化传递性:语言不是靠遗传,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6. 互换性:指人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即人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 角色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元语言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讨论语言本身。比如说,我可以用“书”指代一本书,也可以用“书这个词”来指代“书”这个词本身。这使语言具有无限的自我反身性:人类可以谈论“说话”,也可以思考“思考"。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提问:元语言功能对交际、思考及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摘要:委婉语是语言的“消毒剂”和“润滑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委婉语的使用,因此对委婉语的语用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委婉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之后运用意义和所指理论及合作原则理论分析了委婉语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语用、会话含义、委婉语、 1、关于委婉语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在各种文化形态中都大量存在,且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开它的使用。委婉语的起源地在希腊,它最初是源于宗教迷信的禁语,宗教迷信反映了在委婉语的起源中社会心理的重要性。从古至今,遍及全世界,对于委婉语的解释千变万化,不尽相同,本文且采用邵军航在其《委婉语研究》中对委婉语的界定,即: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畏惧、惊恐、羞耻、自卑、内疚、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即痛苦的事物,信息组织者(说写者)有意地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对这些事物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从而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听读者)感到痛苦。这个定义不仅涵盖了委婉语所涉及的语境依赖性(在特定的语境中——既包括时代、地域、文化等大的语境,也包括上下文、话题、交际双方等小的语境)、婉指对象(使人感到畏惧、惊恐、羞耻、自卑、内疚、不适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即痛苦的事物)、构成手段(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伴生性(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原动力(避免使信息组织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感到痛苦)等方面,而且“语言或言语表达”既包括了词语又包括了句子和语篇,从而使委婉语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比较清楚地界定,将委婉语从非委婉语中区分出来。 2、委婉语会话含义成因探析 意义和所指理论中的“意义”主要指词、短语或句子本身的抽象意义,即词典中的意义,它是静态的;“所指”即意义所代表或指示的客观事物。“意义”是用来指称事物的,是人们表达“所指”的媒介,但它也需要具体的言语形式作

《普通语言学》读书心得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会心得 近一个月来,大家都在为这次读书会进行忙碌的准备。下午听完各位同学不同的观点,有受益匪浅的地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不确定的地方,甚至反驳的地方。 值得一提,也是值得思考的是,几乎所有同学对这本书的普遍反映就是——看不懂。有看了整本书三遍以上还是觉得很费解的同学,也有反反复复的看很多遍绪言却还是没懂,卡在绪言部分的同学。大家都非常用心的读了这本著作,却也被其中谈到的哲学、心理学、地理学、甚至物理学的东西的搞得头晕眼花,我也是如此。借用今天读书会上一位同学的话说,“哲学系的同学跟我说想看懂这本书就要先学懂哲学,于是,我就借了一本哲学书看,可是看不懂。心理学的同学跟我说,想要看懂这本书就要先学心理学,我又借了一本心理学的书,还是看不懂。无奈,我又去借了一本微心理学的书,看是看懂了,可是发现跟语言学没什么关系”。这足以说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涉猎学科之广泛,蕴藏知识之深奥。再借用另外一名同学在读书会上讲到的一个小笑话为例,她说她曾在朋友圈发表一条状态,她的某位学经济的同学是这样评论的,“索绪尔说:‘你的结构有问题’。乔姆斯基说:‘亲爱的,别听他的,结构这玩意儿就是一坨屎。’”。可见,这本书不仅仅是学语言的人需要读的著作,也吸引着其他很多学科的人了解它,认识它,潜心研究。 先以我个人的观点为例谈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感触。与其他同学一样,《普通语言学教程》之于我也是非常难理解的一部著作,其中涉猎的学科之广,有些是我从未接触和涉及过的领域,以现阶段的学识基础,读起来真的是非常有难度。那么,就我现阶段知识结构来说说关于书中第三章“地理差异的原因”——基本原因:时间的浅显认识吧。索绪尔提出语言有地理差异的原因的基本原因是时间。相信很多同学看到这里都会有疑问,我也是如此,一谈到语言的地理差异,第一反应认为基本原因就是空间差异,因为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受到当地人、事、环境、习俗等等的影响,语言才会出现差异。抱着这种疑问并且不服气的心态看了这章内容,不得不说,我被索绪尔的理论说服了,也被自己曾经历过的实践说服了。由于大学时读英语专业,自己有着很深切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感受,加之对英美文化背景的了解,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赞同索绪尔提出的——言地理差异的基本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语用学的诞生使得以往人们不能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得到解决,也使人们对语言意义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意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语义学;语用学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一、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就是”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

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话语则是指具有一定交流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能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英语中用来打招呼的”hello”。我们在研究句子的意义时,就应该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所以想要明确界定”狗在叫”是句子还是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话语,对于它的界定完全决定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它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例如,”我鼻子上冒汗了”这句话,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句子,那这个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20130589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摘要 《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 一作者简介 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汉史的研究。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二读书笔记 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 (一)文字定义 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 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 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 (一)意音文字 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汉字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语音、字义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前者可以称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而记号大都是由意符音符演变而来,且大部分字仍由意符音符构成,也称此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音文字。 (二)语素-音节文字 意符只跟文字所代表的的语素意义有关,记号只能起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作用。它们都不表音,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合体表意字以及记号字和半记号半表意字,都应看作语素字。汉字既使用表音节的符号,也使用语素层次的符号,所以汉字不应简单地称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心得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心得 篇一: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在十一长假期间,我结合课上教学笔记和申小龙等编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对《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一些内容做了比较肤浅的了解,虽难窥全貌,却也对某些内容有一些感想。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关于自己在语言学上思想最为系统的阐述。包含了其对语言符号、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语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等的理解,开创了结构主义,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由于对语言学了解尚浅,只是谈一下读后对言语与语言关系以及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 对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在尚未学习语言学课程之前,如果问我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会这样认为,语言包含言语,它是在大的范围下人们话语的总和,而 言语则是小范围的、偏个体的。而通过阅读《教程》,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语言和言语最主要的区分在于社会性。在《教程》绪论的第三章,“在任何人的脑子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完全存在”。还是在第三章,“语言... 它既是语言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取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即语言是在社会条件下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是在整个社会集体中起作用的,即“自然的秩序”。而相对于语言,言语则具有一种个人性,即“个人永远是它的主人”。一方面你必须遵守社会语言习惯,另一方面你说话则是有个人自由的,不过是在语言规则下的自由。举个例子,在汉语中,你可以说“我喝茶”,也可以说“我吃茶”,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你的说话是自由的。但你不能说“我茶喝”,这就违反了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别人就很难理解了。当然,这只是从汉语角度举的例子,不排除其他语言中有这样的表达。“只有借助于集体所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索绪尔在此表述的工具毫无疑问就是语言,比如说你有“我、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 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 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 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言者在说话时可同时执行三个动作:即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指言者发出言语,传达字面意义的行为动作。 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例如:某人说I promise to give you a surprise时,他是在许下诺言。 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言语表达的而实际实施的行为。 2)舍尔(Searle)的言语行为分类: 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在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分类: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性言语行为(declaratives)。 3)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通过话语来实施某一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句子的意思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需要推导其话语的施为用意。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亖鹿——数字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 ×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 ×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 象形字 假借字P4 形声字 ◆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导论》(英彼得.特拉吉尔) 读书笔记 姓名:王瑞 学号:0909224096 院系:文学院对外汉语

《社会语言学导论》读书笔记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地理背景的人使用的语言各异,说话方式也不同,这就形成方言,方言有地里方言和地理方言两种。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英国的彼得.特拉吉尔编著的《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并解释了社会中各种语言现象。 开头,作者解释了有关方言和语言的概念。首先,他认为方言或语言没有明确的界线,使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国家或地区能互相听懂,之所以要将它分成两种语言或方言,是有地理、政治、文化因素形成的。作者指出,“方言一词指的是一个语言的不同类词之间的差别、语法差别和发音差别,“方言”一词能适用于所有变体,并不仅仅只非标准变体。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汉语在不同的地方,词类、语法、语音上有不同的变化,可见,普通话有很多地方方言。普通话可以看做一种标准汉语,可以说是在书刊上使用、学校里讲授、外族人学习的一种汉语变体。下面,介绍一下书中语言现象的七个方面: 一、语言与社会阶级 在研究语言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地理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社会阶级。在这里,社会阶级是指具有相似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的同一语言的变体不同,这里我就用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一般是没有受很高教育的人,使用的语言是纯正地道的地方方言,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粗话、脏话。而受过教育的村官说的话一般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合体,用词也比较文雅,更不会有粗话或脏话。城市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官员、白领阶层使用的一般是普通话。由此可知,在于某人交流时可以通过他的语言来判断他所属于的社会阶层。 上下级或上下辈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比如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下辈可以直呼其名,反之不可以。 总之,受教育程度、上下级、辈分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二、语言与种族群体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目录 编辑本

语用学 语用学yǔyòngxué [pragmatics]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 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共16页)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的本质 (1)自然属性: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社会属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心理属性: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自然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和其它符号的不同特点。 符号:用甲事物指代乙事物,甲即乙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①有声的;②成系统的;③分层次的装置,语音→音素→音节→语素→词;④音义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论证,无理据);⑤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输出时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全盘端出。 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3.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符号:是形式和内容(意义)的统一体。 (1)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听觉可感知。 (2)语言符号的内容:意义(语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99年填空) 4.语言符号的特点:①任意性和强制性;②线条性;③系统性。 人的语言和动物语言有何不同? 简要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答:①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现:某种具体语言的音义结合关系;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知识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也要由社会来决定。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在十一长假期间,我结合课上教学笔记和申小龙等编着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对《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一些内容做了比较肤浅的了解,虽难窥全貌,却也对某些内容有一些感想。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关于自己在语言学上思想最为系统的阐述。包含了其对语言符号、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语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等的理解,开创了结构主义,是一部划时代的着作。 由于对语言学了解尚浅,只是谈一下读后对言语与语言关系以及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 对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在尚未学习语言学课程之前,如果问我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会这样认为,语言包含言语,它是在大的范围下人们话语的总和,而言语则是小范围的、偏个体的。而通过阅读《教程》,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语言和言语最主要的区分在于社会性。在《教程》绪论的第三章,“在任何人的脑子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完全存在”。还是在第三章,“语言...它既是语言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取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即语言是在社会条件下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是在整个社会集体中起作用的,即“自然的秩序”。而相对于语言,言语则具有一种个人性,即“个人永远是它的主人”。一方面你必须遵守社会语言习惯,另一方面你说话则是有个人自由的,不过是在语言规则下的自由。举个例子,在汉语中,你可以说“我喝茶”,也可以说“我吃茶”,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你的说话是自由的。但你不能说“我茶喝”,这就违反了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别人就很难理解了。当然,这只是从汉语角度举的例子,不排除其他语言中有这样的表达。“只有借助于集体所创造和提供的工具才能运用”,索绪尔在此表述的工具毫无疑问就是语言,比如说你有“我、喝、茶”这三个语言材料。你可以说“我喝茶”、“茶喝我”、“我茶喝”等,但只有我喝茶是符合语言习惯的,才能被人理解,其他的表述没有借助于汉语语言规则,是不能被运用的。 其次让我感兴趣的是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解读。符号是一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即能指与所指。而语言符号中声音即能指,意义指所指。在第一编第一章,索绪尔提出:“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即单个语言符号的发音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表达“母亲”的意义,英语为“mom”,汉语则为“ma ma”。这让我想到了语言作为一种“自然的秩序”的社会性,不同语言之间由于社会习惯的不同使发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不同。我认为索绪尔在此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语言社会性相关联,更论证了他的语言社会性学说,是对之前语言学上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的极大突破。 索绪尔在此还提出了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索绪尔认为:“它体现一个长度”、“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即单个语言符号之间为线性组合,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既然不同的符号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它们整体间的关系。这由此引出了索绪尔对语言组合、聚合关系的探索,继而结构主义随之产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整体论观点可以说是不仅为以后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广泛影响到了20世纪的哲学以及其他学科,充分显示出了语言学的基础性,也可以看出索绪尔的巨大贡献。 在阅读了部分章节后,我感觉索绪尔举例较为生动,如在第一编第一章,他举了“汉人从前用三叩九跪拜见他们的皇帝”这个例子,平浅地显示了社会性的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文字学经验(语用文字都适用)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文字学经验(语用文字都适用) 写在前面: 我本科是普通一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初试成绩分数不高,本来没打算写经验贴也没啥经验,但是有小可爱强烈“抗议”文字学资料太少,所以希望能够帮到考文字学的小伙伴。当然我只是提供参考,形成自己的复习体系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专业课: 因为没有明显的分期,就直接一起来,可能就比较乱,因为我的时间真的很乱。 其实说开始准备的时间的话是大三上的寒假前开始的,也就是1月差不多,我把参考书都从图书馆借了过来,每本书的重点也标注了一下,这期间完成的是北语两位老师的讲义都看了一遍了,现汉的书翻了一遍,古汉文选大概就三四篇,因为本科是上过现汉,翻一下大概调动一下思路,然后2月就回家了,在家就不学习的哈哈~再开始是3月中旬,开始认真看现汉的书,这时候是无压力的看,就把书上所有的字都看过去,包括下面的小字,像修辞不考的我就没看。后来去重新听了我们现汉老师的课。看完一遍其实是没啥感觉的,我看的也算快的,大概一周看完了。第二遍是把书和程娟老师还有郑贵友老师的讲义结合着看的,其实是会有很多问题,会摘抄出来,我当时报了新祥旭一对一60课时的通过班,有不懂的问题就课后问教我的学姐。

4月的时候把古汉加进来,我用的是崇文书局的辅导集,翻译我就是看着原文一句一句翻下来,不会的就看注解、辅导书,通假字、异体字这种就用特殊符号标一下,活用是画在注解上,前期自己乱来,后来听了学姐的就用铅笔画出来,第二遍再擦掉再来,保持一天一篇的速度,碰到准备面试,写论文期间就暂停了。到6月我才过了文选第一册。 4月的时候也看了复旦大学出版的《古代汉语教程》,通论很详细,会自己把重点的挑出来记一下,也看了陆俭明老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从开始到句子分析,是跟着b站上陆老师的视频一起进行的,自己先看一遍书,再跟着视频过一遍,当然整理出了笔记。符淮青老师的词汇我就看了语素,语素义那一块。总结一下就是暑假前,我把现汉书看了三遍,讲义看了两遍,知识点理解的差不多了,还没碰过真题,古汉第一册,《古代汉语教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我这个进度应该还算慢的,建议文选早点开始,不要拖后腿,书一定要多看几遍,真的去理解,参考书这两本我还是建议看的,古汉还是注重积累) 7、8月是暑假了,就非常规律了。 6:45-7:15 英语单词, 7:45-9:00 政治, 10:00-11:30 古汉第二册, 13:15-14:00 前期是语纲教材,后来教材看完了就是沈阳老师的《十五讲》,这本书也建议看吧,会把语纲一些知识点讲的很清楚,

语用学莱文逊读书笔记

语用学》读书笔记 法1401 赵涵莱文逊( Levinson) 所着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着。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 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 Grice )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 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着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传统对指示的研究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三种,莱文逊在此基础上又加了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两种。对各种指示的论述莱文逊大体上是对莱昂斯(Lyons)和菲尔莫(Fillmore ) 七十年代初有关指示的论文和专着中有关章节的综述,书中提到的“手势型指示”、 “象征型指示”、“编码时间”、“解码时间”等概念均借自菲尔莫七十年代初所作的一系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邝云梅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其语言符号的声音、意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语言学 1.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