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九年级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 《口耳目》教案

《口耳目》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手”“足”“口”“耳”“目”“站”“坐”7个生字,会写“口”“耳”“目”“手”4个生字。 2.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赞赏中国传统文化。 3.感悟课文中的俗语,养成正确的站、坐、行、卧姿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手”“足”“口”“耳”“目”“站”“坐”7个生字,会写“口”“耳”“目”“手”4个生字。 【难点】学会生字,认识新笔画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人体图片、各部位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猜猜看这是我们身体的哪些宝贝? ①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 ②一座山,两个洞,会吹气来会吸气。(鼻子) ③东一片,西一片,到老不相见。(耳朵) 师:我们刚刚猜出来是哪三样啦?(眼睛、鼻子和耳朵) 2.引导学生说说人由哪些器官组成。板书:口耳目 二、图文识字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师总结:春天的景色真美啊!花儿红红的,叶子绿绿的,孩子们在户外玩耍,蝴蝶也在快乐地飞舞。 2.学生继续讨论:图中的小男孩在做什么?两个小女孩又分别在做什么? 3.板书课题:口耳目 4.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象形字,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象形字

和插图中的哪个汉字相像。 5.教师拿出手、足、口、耳、目的生字卡片,带领全班学生读生字卡片,并将生字卡片中的字与自己的身体器官相对应,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字音、字形、字义。 三、认知贯通 1.认识“口”字。 (1)做游戏。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的手指在哪里?“嘴巴”也叫“口”。 (2)用“口”字口头组词。 (3)指导笔画“横折”和“口”的书写。注意:“口”上大下小,不要把“口”写成方块。 2.认识“耳”字。 (1)请学生听老师指令分别捏捏自己的左右耳垂。 (2)出示“耳”的插图,跟着老师读。 (3)指导书写。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 3.认识“目”字。 (1)说说黑板是什么颜色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目”字。 (2)师板书“目”,领读并引导学生跟着读。 (3)用“目”组词并说句子。 (4)指导书写。注意:中间两横间要留有距离。 4.做游戏。 (1)同桌之间做“你拍一,我拍一”的手操游戏 (2)引导学生感知手,教师抽学生读“手”。 (3)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读。 5.认识“足”。 (1)用手分别摸摸自己的左右脚。 (2)明确:“脚”又叫“足”。 (3)学生先观察“足”字该怎么写,再跟着老师读。 6.看动作举卡片。 看教师做动作,学生举相关的生字卡片。如:教师做用手指某处的动作,学生举“手” 的生字卡片;教师做跑步的动作,学生举“足”的卡片;教师做眺望远方的动作,学生举“目”的卡片,等等。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耳口目

口耳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 个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乐卡片、实物图片,沙滩图。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二、教学重点: 1、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 个字。 三、教学难点:会写十、木、禾” 个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在识字王国里,小朋友认识的字可真不少,还记得这几位老朋友的名字吗?学生认读。 鱼飞雨风土云马牛山水下大田 2、导入新课:现在,识字王国里几位有趣的新朋友”正等着和大家见面。(出示12个生字彩图)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学生对象形字的特点只须意会即可) 2、了解学情:在这些新朋友中,有没有你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 (如:在前面的课文中读过;在电视上、书报上、广告上、路牌上见过) 3、小结: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要把这些字记得更牢。 (三)、揭示课题,教学目”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看图读字。 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学习用数量词一只”。 借助拼音认读目”,并知道目”是眼睛”。 (2)比形认字。 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的发言,相机作简笔画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象形字的演化)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耳目教案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耳目教 案人教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口耳目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1个偏旁。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1个偏旁。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节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12个生字,并认识一种新笔画“︱”及1个偏旁撇横撇。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学过的生字卡山水田土石鱼?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十分有趣的生字。 二、尝试新字? 1、出示生字:日、月、兔,看看谁能认识这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2、出示日月兔的实物卡片,请同学上台贴图,把图片贴在相应的生字卡上方。 三、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出示其他的实物卡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2、小组讨论:把手中的生字卡帖到哪一幅图片下呢为什么手上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3、全班交流? 4、小结。 四、揭示课题,教目字?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示范,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读字看图?认读目字,知道目指的是眼睛。 (2)、看字比形?比一比目字和象形字有什么关系? (3)、识记生字?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目”字的? 教师引导:“目”的字型与实物的形的联系是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4)师生共同小结学法: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五、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生字。 2.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六、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认识了什么字,是怎样记住的 2.教师提示易忽略的笔画。

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耳目识字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耳目识字教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古人以图形作为文字使用,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字。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易于学生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图画情有独钟。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以图画构建识字情境,以图画贯穿识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识字活动中感知字形,感知字义,并产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习卡片。(教师) 2.生字卡片,学习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言: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只要坐上时光机,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一个古代人物画像。引言:咦?这个人好像缺少了一些器官。哦,原来它们在老师的桌面上,我们来做一个拼图游戏把这些器官拼回去好吗? 3.互动活动:师生板前活动,拼贴器官。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喜欢动画人物,用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学习生字,掌握音、形、义 1.认识象形字。 (1)课件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古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和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这些很像图画的符号,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字,叫做象形字。 2.图文对照,指导识记“目”“足”。 (1)对照图画和文字,猜猜它们是什么字? (2)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和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注意: 目:教师出示“目”的字理演变图,简单介绍后让学生与图片进行比较,找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外面的“”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足:学生再次观察实物图片“足”和“足”的字理演变图,说一说“足”的字形与实物的联系。 (4)请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目”和“足”,并扩词。 (5)教师小结:认真观察图画,找一找图画和生字的联系,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生字的意思,也能猜出它的读音,还能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呢! 3.小组合作,自主识记“口”“耳”“手”。 (1)课件出示三个字的字理图。小组合作,商议识字方法,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预设: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

卜算子 教学目标 1、继续继续学习苏轼沉挚深永的艺术风格。 2、根据咏物词的特点,仔细体会本词包含的难言之痛。 3、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读完诗词,谈谈你对这首词最初的情感体验? 2.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尝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3.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你觉得哪些字最能打动你?这几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意境。 4.“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中的“幽人”,注释中有两种解释。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5.有人认为写孤鸿就是写作者自己,你认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通过“孤鸿”传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6.“惊起却回头”,这只孤鸿为什么变得如此敏感?如果把这只“独往来”的孤鸿看作苏东坡的写照,那么又如何理解“惊起却回头”这句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 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专题导语: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学习《定风波》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文题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1.苏轼身居贬谪之地,骤雨淋身,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 3.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 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课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共3~4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的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设备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附记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 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 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 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 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专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之前,词 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 大多把它当成“娱宾谴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 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 词的表现世界。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 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 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加了词的主体性。下面我们学习。 《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朗读本词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苏轼(1 03 7—11 0 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一生官场极其坎坷,因与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受贬外任,后又与司马光保守派思想有悖,更受迫害。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文字狱),历经磨难;特别是哲宗亲政后斥逐元禧旧臣,苏轼亦被一贬再贬。等到徽宗即位,遇赦归途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苏辙为撰墓志铭。 苏轼艺文通才,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其词不为传统框范所限。陈师道称“子瞻以诗为词”。故苏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为天地奇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2)指名翻译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农历三月七日那天,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暴雨,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进退两难,只有我不觉得。不久天晴,所以写下这首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纯属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四、赏析词文: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写出了雨什么特点? 明确:雨骤风狂。 b.在这样的环境中“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新天下耳目东坡词

东坡词“新天下耳目”在何处?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在“‘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单元中选编了包括《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在内的四首苏轼词,旨在通过苏轼词与前一模块“‘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但是从一线教师的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仅把它当作“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对东坡词“新天下耳目”特点或不甚了了,或语焉不详,或就词赏词。本文试做简析,以期就教于方家。 题材的扩大。王灼(南宋)在我国第一部词学专著《碧鸡漫志》中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开创了豪放派,以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激情、凌厉无比的笔锋,开创一代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皁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北宋]胡寅《酒边词序》)。其次,苏轼对婉约词的体裁、内容进行了开拓,其词内容丰富,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时,描绘山水田园,抒写身世友情,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代]刘熙载《艺概》)的境地。宋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一段评论苏轼词的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韩愈)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苏轼“诗词一体”的尝试改变了词原有的审美特征,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中,像《水龙吟》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乃至《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及《江城子》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等,都不讲究词意的曲折和意象的密集,连词用得较多,接近诗歌甚至于散文,取得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他还常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如《江城子·江景》“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出于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手法虽有时会产生拗涩之弊,却也有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在诗中,这本是惯常所见,而比较大量地用于词,苏轼却是第一个,对辛弃疾乃至后代词人产生很大影响。又如,悼亡是诗歌的传统题材,出现得比较早的以“悼亡”为题的诗,当属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唐代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的元稹,以妻子韦丛为抒情对象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诗篇。“《江城子》这个调,全首用平声韵;而三、四、五、七言的句子错综的间用、迭用,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宜于写平和而又复杂的感情。苏轼选用这个调子写悼亡之作,能够表达旧体诗难以表达的感情。”(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是苏轼的一大创举,同时也表明苏轼已经破除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的观念。他是第一个写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作家,从内容上丰富了词的表现范畴,为词的发展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格调的转变。词本来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豪门、秦楼楚馆,以《花间集》为代表“香而软”的格调,奠定了词为艳科、香软柔媚的婉约基调。北宋时,柳永等人常用词来抒写离愁别恨,歌颂爱情的真挚,重在抒发个人情感,“以美取胜”。婉约作为词的基本风格,适应了词的女性化文学特质,有妩媚、轻柔、绮丽等审美意趣。婉约词偏重情爱内容,讲求形式的精致,延续到北宋中期的柳永等人,婉约词已经发展到极致。这些词多写男女恋情、幽会秘约、离情别绪,即所谓滴粉搓酥、浅斟低唱等等,词作中也常常表现对于歌伎美色的猎艳心理,所以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词欲雅而正,志之所及。一为情所投,则失其雅正之音。”([元] 张炎《词源》(卷下))对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苏轼作品并没有完全排斥,但是他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也不停留在对爱情作廉价的吟唱,他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往往有所兴寄。他的婉约词不再艳靡绮丽,而变得深沉旷达,具有豪放排宕之势。这样就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提高了传统婉约词的审美趣味,将婉约词领入高雅的文学殿堂。如: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句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两首词都是借景抒情。柳词读起来感觉很美,并在意境之美上稍胜苏词一筹,这就不难理解“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某种特定语境下一种心绪的绝佳描写,成为千古名句。苏词虽也伤春(枝上柳绵吹又少),接句却表达出十分

一年级语文:《口耳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口耳目》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材分析: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有了一定识字基础,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u mu yue liang er duo xiao niao

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耳目教案[人教版]

2、口耳目 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1个偏旁。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1个偏旁。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节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12个生字,并认识一种新笔画“︱”及1个偏旁撇横撇。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学过的生字卡山水田土石鱼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十分有趣的生字。 二、尝试新字 1、出示生字:日、月、兔,看看谁能认识这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2、出示日月兔的实物卡片,请同学上台贴图,把图片贴在相应的生字卡上方。 三、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出示其他的实物卡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2、小组讨论:把手中的生字卡帖到哪一幅图片下呢?为什么?手上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3、全班交流 4、小结。 四、揭示课题,教目字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示范,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读字看图认读目字,知道目指的是眼睛。 (2)、看字比形比一比目字和象形字有什么关系 (3)、识记生字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目”字的? 教师引导:“目”的字型与实物的形的联系是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4)师生共同小结学法: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五、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生字。 2.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六、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认识了什么字,是怎样记住的? 2.教师提示易忽略的笔画。

一年级语文《口 耳 目》教案

一年级语文《口耳目》教案 导读: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乐卡片、实物图片,沙滩图。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45电4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二、教学重点: 1、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会写“十、木、禾”3个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在识字王国里,小朋友认识的字可真不少,还记得这几位老朋友的名字吗?学生认读。

鱼飞雨风土云马牛山水下大田 2、导入新课:现在,识字王国里几位有趣的新“朋友”正等着和大家见面。(出示12个生字彩图)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学生对象形字的特点只须意会即可) 2、了解学情:在这些新朋友中,有没有你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 (如:在前面的课文中读过;在电视上、书报上、广告上、路牌上见过) 3、小结: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要把这些字记得更牢。 (三)、揭示课题,教学“目”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看图读字。 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学习用数量词“一只”。 借助拼音认读“目”,并知道“目”是“眼睛”。 (2)比形认字。 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的发言,相机作简笔画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doc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定风波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课型课时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第六教学板块——拓展思维 1.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hú)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019--19 定风波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

2016新版一年级语文《口耳目》教案

3.口耳目 教学目标: 1.认识“口、耳、目、手、足、站、坐”7个生字。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复习巩固7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认识“”、“”“”三种笔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 2.学会形象记忆生字。 3.巩固生字,认识“”、“”“”三种笔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在识字王国里,我们已经交了好几个朋友。瞧,它们坐着小火车,也想坐上这列小火车的小朋友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小火车图片。 二、揭示课题,教学“目”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看图读字。 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学习用数量词“一只”。 借助拼音认读“目”,并知道“目”是“眼睛”。 (2)比形认字。 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3)识记生字:学生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目”的方法:看图识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 (四)学习生字

课件出现“手、足、口、耳、目”与对应的人体器官。 4.教师小结:今天学的这些字是我们人体上的器官,我们可要记住它们 1.教师课件出示五幅课文插图,这就是它们最初的样子,你愿意帮助它们找 到好朋友吗?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1号口袋,把生字一个一个摆在桌子上,再拿出2号口袋的字,给这些字找朋友。 2.以“目”为例,重点点拨。 (1)课件出示眼睛图片,理解字义。“目”是指什么? (2)课件出示古义字“目”,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 3.课件出现“手、足、口、耳、目”与对应的人体器官。 4.教师小结:今天学的这些字是我们人体上的器官,我们可要记住它们的名字哦! 5.检查反馈,组织学生汇报自觉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了解识字掌握情况。 (2)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开展识字比赛。 6.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生字和图画的关系。 三、巩固识字,强化认识。 1.组织学生完成游戏找朋友。游戏规则,将汉字、象形字、图画分成三组,学生有的拿生字,有的拿象形字,有的拿图片,找到相对应的朋友。 2.教师举生字卡片,学生用手指具体部位,看谁指得又准又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在识字王国里,我们已经交了好几个朋友。瞧,它们坐着小火车,也想坐上这列小火车的小朋友快来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小火车图片。 二、闯关激趣,巩固生字。 1.第一关:我会读。 (1)教师课件出示苹果上的字。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学习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定风波》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本词,感知词的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感知豪放词的特点。 2、通过分析字词含义,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苏轼的思想与人生。 3、体会词人从生活小事中,生发出的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学习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1)苏轼(1 03 7—11 0 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一生官场极其坎坷,因与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受贬外任,后又与司马光保守派思想有悖,更受迫害。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文字狱),历经磨难;特别是哲宗亲政后斥逐元禧旧臣,苏轼亦被一贬再贬。等到徽宗即位,遇赦归途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苏辙为撰墓志铭。 苏轼艺文通才,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其词不为传统框范所限。陈师道称“子瞻以诗为词”。故苏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为天地奇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纯属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活动一

苏教版学高中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师用书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祐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词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改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彩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种代表性文体的关键人物。 本专题共选苏轼的词四首。这几首词代表了苏词多样化的风格。词作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是苏轼儒、道、佛等复杂思想的集中体现,在遭受排挤退任地方官时,能随遇而安,使佛老思想占据上风,“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这种奇特心理的自然发展。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全词采用白描手法,用语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而深沉,与作者其他词中普遍表现出来的那种雄奇豪迈风格不同。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咏物词。作者借咏杨花来写人言情,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把咏物和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刻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是咏物词,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衬托,表达出自己的“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可通过比较鉴赏,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耳目》

《口耳目》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有了一定识字基础,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 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u mu yue liang er duo xiao niao 树木月亮耳朵小鸟 yi zhi xiao yang zai chi cao 一只小羊在吃草。 long zi li mian you jiu zhi tu 笼子里面有九只兔. wo men jia you san kou ren 我们家有三口人。 注:带点的字是以前学过的。带横线的字是今天学习的。 (3)生活识字:谁的名字中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指导书写 十;是上节课学习的,可让学生复习认读。 木、禾是本节课学习的。 1、认读:选自己喜欢的字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教笔画名称及笔顺:竖、撇、捺 3、学生练习书写:任意选择写几个。哪个字写得满意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 ●五、实践作业: 回到家里收集一下今天学习的生字。(商标、电视、广告、网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