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口耳目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口耳目精选教案教 学设计 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语文口耳目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 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有了一定识字基础,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四、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五、课前准备: 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u mu yue liang er duo xiao niao 树木月亮耳朵小鸟 yi zhi xiao yang zai chi cao 一只小羊在吃草。 long zi li mian you jiu zhi tu 笼子里面有九只兔. wo men jia you san kou ren 我们家有三口人。 注:带点的字是以前学过的。带横线的字是今天学习的。 (3)生活识字:谁的名字中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指导书写 十;是上节课学习的,可让学生复习认读。

部编一年级教材《口耳目》教学设计 最新

3.口耳目 教材分析 本课是看图识字,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五个生字都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位的名称。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目”等4个生字和横折、撇、弯钩三种笔画。 3. 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图画识记生字。 难点:会写横折、撇、弯钩三种笔画;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的规范。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利用生活经验识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利用身体部位和生活经验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3. 学习新笔画“横折”,会写“口、目”这两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摸五官”的游戏。师喊口号:“鼻子鼻子眼睛,鼻子鼻子耳朵……”,学生用右手摸到指定位置。 2.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识字 1. 引导观察图画。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九页,认真观察一下,图画里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预设: “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 “一个小女孩用手指着一朵花说:‘这朵花也要开放了!’” “小男孩走过来和她们打招呼。” 2. 图中还有几个生字,看一看,你认识几个?你是怎么认识它们的? 小结:小朋友可真能干,会自己认字,真了不起,这节课让我们把它们牢牢记在脑子里,有信心吗? 3. 学习“口”字 (1)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看老师的口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声母;再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韵母。大家猜的都很正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老师让你看着我的口形,你却看着我的嘴,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嘴”就是“口”。)大家说得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那么右下角像什么呢?对,这就是古时候的人根据口的形状写的口字。后来,人们把口字进化成这样的。 (3)同学们,我们的口(嘴巴)能做哪些事呢?(讲话、吃饭、喝水……)(4)你能用口字口头组词吗?(口语、入口、开口、口水、口才、口罩等) 4. 学习“耳”字 (1)请同学们用左手轻轻地捏一捏你的右耳垂,再用右手轻轻地捏一捏你的左耳垂。 (2)出示耳的图片问:“这是什么?”“耳朵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看一看甲骨文的“耳”字,老师:“这个字太难记了,我们来认识现在的耳字。” (3)你能用耳字口头组词吗?(耳朵、左耳、右耳、耳光、耳机、耳环等)

《口耳目》优秀教案12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口耳目》人教(部编版) 3、《口耳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口、耳、目、手、足、站、坐”六个生字; 2、会写“口、耳、目、手”字,认识“—、丨”的笔画,知道“先横后竖”笔顺规 则。 3、教给孩子认识生字的方法:看图读字—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4、认识象形字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口、耳、目、手”字,认识“—、丨”的笔画,知道“先横后竖”笔顺规则。 教学难点: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背诵《金木水火土》。 二、激趣导入: 老师请小朋友们带三样宝贝过来,一是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回答问题;二是眼睛,用你那明亮的眼睛认真地看课本和黑板;三是嘴巴,把你思考到的答案大声地说出来。今天,你带来了吗? 三、学习“口、耳、目”:

(一)、尝试认字: 1、出示生字“口、耳、目”,问问谁认识,是怎么会认的?指名说, (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在广告牌上看到的,在识字卡片、图书上看到的……) 2、是呀,我们平时可以在放学的路上认识许多字,也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一些字。这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学到很多字了呢。现在我们从身边开始认识字吧。 (二)、教“目”字 1、出示“目”的实物图片,问这是什么?知道“目”指的是眼睛。 2、出示生字卡片,读字,再看“目”的古文字,看出“目”的字形与实物的形的联系: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告诉学生这种模拟实物的样子造出的字是象形字。 3、读一读、记一记“目”。“目”,眼睛,四方方,中间加两横,就是“目”字,“目光”的“目”。 4、小结学法:看图读字?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页,自学“口”、“耳”两个字。 (三)学生自学其余2个的字,自由读字。 (四)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认识了什么字,是怎样记住的,教师相机提示难的地方。 口,嘴巴,四方方,就是口,人口的“口”。耳,耳朵,方框,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设计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口耳目教学设计及反思

口耳目教学设计及反思 1. 课题《口耳目》 2. 课型识字课 3. 辅助工具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4.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象形字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这9个生字,会写十字和笔画竖。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汉字的形象性,能够通过象形的方法来识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 5. 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方法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这9个生字。难点是日耳两个字的音以及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补充的内容:象形字的相关知识。 6. 学情分析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7. 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因此,教学中,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1)故事激趣法;(2)图字结合识记法;(3)游戏识字法。 8.

教与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故事导入。师讲《仓颉造字》的故事,告诉学生根据物体的形状造出来的字,我们就叫它象形字。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学习生字。1、出示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演变图片,学生通过看图读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的方法认识这九个字。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领读。 3、卡片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三、课中操。师生合说含有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的儿歌:点点头,扭扭腰,我们来做生字操。指指嘴巴口口口,拉拉耳朵耳耳耳,眨眨眼睛目目目,画个圆圈日日日,弯弯小船月月月,点撇撇捺火火火。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一点趴。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专心听,勤动脑,学好生字用处大。四、巩固识字。1、出示句子:(1)火车开走了。(2)一只小羊在吃草。(3)我家有三口人。(4)小鸟飞到大树上。(5)月儿弯弯像小船。(6)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学生找出句子中含有的本课所学的生字。2、出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3、把括号中的象形字换成今天所学的简化字。( )语花香风和( ) 丽( )聪( )明( )明星稀心直( )快亡( )补牢()上浇油五、写十字。1.学生观察:十是由什么笔画组成的?2、指导笔画

一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口耳目》人教部编版

《口耳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看图识字,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身体部位。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图画展示了学生的生活场景,对应的五个生字都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了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手、口、耳、目”4个字和撇折、撇、弯钩3个笔画。 3. 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坐、立、行”的规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识记生字。会写3个笔画。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理解生字的意思。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特别高兴,因为咱们班的小朋友这几天进步很大,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小朋友变多了,认真的小眼睛变多了,作业写得很工整……所以老师向送一首歌给你们,想听吗? 2.这首歌的名字叫《幸福拍手歌》,老师想请大家给我一起合作完成! 3.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眨眨眼,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眨眨眼…… 4.相机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自己身上的器官:“口耳目”。 【设计意图】《幸福拍手歌》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一首儿歌,以奖励的方式唱给孩子们听,孩子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会很高,在唱歌的过程中将歌词适当地调整为与课文相关的身体部位,孩子的反应很快,很容易找到这些部位,这样在歌曲和游戏中很自然地导入本课,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发散思维,导入新课,进入课堂状态。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卜算子

卜算子 教学目标 1、继续继续学习苏轼沉挚深永的艺术风格。 2、根据咏物词的特点,仔细体会本词包含的难言之痛。 3、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读完诗词,谈谈你对这首词最初的情感体验? 2.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尝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3.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你觉得哪些字最能打动你?这几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意境。 4.“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中的“幽人”,注释中有两种解释。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5.有人认为写孤鸿就是写作者自己,你认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通过“孤鸿”传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6.“惊起却回头”,这只孤鸿为什么变得如此敏感?如果把这只“独往来”的孤鸿看作苏东坡的写照,那么又如何理解“惊起却回头”这句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法指导: 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专题导语: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学习《定风波》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文题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1.苏轼身居贬谪之地,骤雨淋身,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 3.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 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口耳目》教案_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口耳目》教案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1个偏旁。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1个偏旁。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节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12个生字,并认识一种新笔画“︱”及1个偏旁撇横撇。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学过的生字卡山水田土石鱼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十分有趣的生字。 二、尝试新字

1、出示生字:日、月、兔,看看谁能认识这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2、出示日月兔的实物卡片,请同学上台贴图,把图片贴在相应的生字卡上方。 三、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出示其他的实物卡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2、小组讨论:把手中的生字卡帖到哪一幅图片下呢?为什么?手上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3、全班交流 4、小结。 四、揭示课题,教目字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示范,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读字看图认读目字,知道目指的是眼睛。 (2)、看字比形比一比目字和象形字有什么关系 (3)、识记生字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目”字的? 教师引导:“目”的字型与实物的形的联系是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4)师生共同小结学法: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五、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生字。 2.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六、汇报交流

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口耳目》教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口耳目》教学实 录 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了吗?是的,有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语文课,那同学们能不能 表现的比之前更好呢?能,那老师对同学们提3点要求,上 课专心来听讲,举手发言要大胆,回答问题要响亮。能不能 做到?能。(时间放在课前两分钟的时候)好了,现在我们 开始上课,一二三,我坐端,三二一,我安静,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竖起来,小脑袋转转转!想一想,昨天我们都学 习了哪些内容?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回忆一下,昨天 我们初步学习了《口耳目》这篇课文,其次认识了口耳目 手足站坐7个字(课件直接出示,学生年龄太小,想不起来具体的七个字),我们请XX同学给大家读一下,XX同学 读的怎么样呀?老师觉得XX同学字音读的准确很准确,非 常好请坐!我们请XX同学读一下,XX同学的声音真好听而 且声音也很响亮,非常好请坐!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读一下,一个字读三遍,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做好准备。同学们真 的是一次比一次读的好,现在自己给自己一个掌声,棒棒棒,我真棒!(调换了顺序)另外我们学会写了3个生字并且还 分析了字形,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哪个同学可 以在黑板上?(挑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其他同

学在练习本上田字格中写,写完之后师生共同批改黑板上的生字,对两个同学的书写做出评价,之后告诉同学批改时应注意的问题,之后同桌互相批改,纠正。) 好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课口耳目,板书口耳目(提前做好准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动手圈出课文中有关坐和站的句子,如站如松,坐如钟),之后边读边思考,想一想,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坐端正,放学的时侯应该怎样站好路队?请同学们注意读书姿势,把书放到桌子的中间,左手按着书,右手食指指着字,要从一开始就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完之后,同学们抱臂坐端,老师就知道同学们读完了。老师看同学们都想好了,那现在哪个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上课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坐端正呢?(同学举手发言,结合实际回答问题,之后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老师总结:抱臂坐端,小膝盖头碰头,小手小脚做朋友,眼看前方背挺直。现在让老师看看同学们是怎样坐的,看哪个同学坐的端正并且坚持的时间长。同学们都能快速的调整,非常好,继续努力,加油!同学们以后在每一节课上都要坐端正,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我们知道了上课的时候怎么坐,那哪个同学知道放学路队的时候怎么站吗?那具体的怎么做?我们找一个同学来示范一下,边示范边讲解,哪个同学有信心给大家示范一下。(评语: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做好,今天X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口耳目》教学设计 【省比赛一等奖】名师精品优质课

教学目标 1. 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目手足”这5个生字。 2. 用看图对照之法明确“目”的意思并与“木”区别。 3.写好“口、目”这两个字,学习新笔画——横折。 2学情分析 这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一单元识字的第三课。一年级上册作为小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应该是孩子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而一单元更是孩子们初次接触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扇门或一扇窗。他们应该通过这扇门或窗窥见精彩丰富的语文世界一角,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吸引人的魅力。因此,对于本课教学,从形式上要多采用跟幼儿园小朋友接轨的游戏和活动的方式,从内容上讲又应该为孩子们呈现具有一定价值的语文学科知识,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中认识语文、走进语文并喜爱上语文。 本课在这一单元处于中间位置,前两课认识了几个字,并在前一课学习了“横与竖”两种笔画的书写。本课学习第三种笔画,是第二次书写汉字,因此,还需教师细心指导田字格、笔顺笔画及握笔姿势等等细节问题。 这一课采用的是图画和汉字对应的排版形式。编者力图引导孩子看图对照进行识字。看图识字对孩子来说是很有价值的识字方法,也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刻意提炼这一方法并练习运用,为孩子们迁移方法打好基础。另外,下一课主要涉及到象形文字,应引导孩子们了解字源,在识字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本课教学也可适当孕伏。 此时的孩子们刚进入小学校门不到10天,对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不太适应,同时对语文学科 还基本没有概念。孩子们真的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我们慢慢地牵引他们进入语文的殿堂,让他们为自己的语文学习画出美好的画卷。但孩子们在母语的环境里已经浸泡了六年多,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对汉字的认识,又不可能仅是一张白纸。比如对于本课五个表示身体器官的汉字,大多数孩子都已初步认识,只是普通话的字音读得不太准确,个别的字义了解不够明晰。 3重点难点 1. 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目手足”这5个生字。(重点) 2. 写好“口、目”这两个字,学习新笔画——横折。(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口耳目优秀教案范文

口耳目优秀教案范文 《口耳目》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植物、天体和物象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让学生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了四个字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识记 12个生字;难点是通过对这12个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掌握象形字的学习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12个生字,感受学习汉字的兴趣。 2、学会写“十、木、禾”三个生字。 3、掌握象形字的学习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识记12个生字,会写3个字。“目”和“木”字音相同,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四、教学策略: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和多媒体课件, 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汉字 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看图导入,发挥想象力,练习用“我观察到了什么”说一句 完整话。引出课题。板书题目。 2.字从画中来:由图导入象形字概念。观察图和象形字联系,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和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3.难点突破:同音字“目”与“木”辨析。 4.猜一猜。请你猜一猜,它们是谁?说说为什么你猜是它?

(1)小组合作猜,说说理由。); (2)指名汇报小组猜的成果。 重点了解:“禾”这是一种庄稼,古时候人们称它为禾,现在“禾”是指小时候的庄稼,出示一片禾苗“禾苗”这个词语。“日”指太阳。兔子的“兔”的头上有一个角字旁,它就像兔的两只耳朵。_口耳目优秀教案。 5、记一记。你能记住它们现在的样子吗?(去掉象形字,出示现在的汉字)。 (1)请你轻轻地跟它们打声招呼。你觉得难读的就拼拼音节,读几遍。(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相机正音;教师带读;同桌你指我读)。 (2)去掉图片。男女生比赛读。 (3)去掉拼音读。分小组读。 (4)开火车读。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

课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共3~4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的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设备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附记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 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 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 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 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专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之前,词 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 大多把它当成“娱宾谴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 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 词的表现世界。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 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 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加了词的主体性。下面我们学习。 《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朗读本词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苏轼(1 03 7—11 0 1)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袼二年(1 05 7)与弟辙同登进士第。一生官场极其坎坷,因与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受贬外任,后又与司马光保守派思想有悖,更受迫害。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文字狱),历经磨难;特别是哲宗亲政后斥逐元禧旧臣,苏轼亦被一贬再贬。等到徽宗即位,遇赦归途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苏辙为撰墓志铭。 苏轼艺文通才,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其词不为传统框范所限。陈师道称“子瞻以诗为词”。故苏词“倾荡磊落,如诗如文,为天地奇观”“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2)指名翻译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农历三月七日那天,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暴雨,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同行的人进退两难,只有我不觉得。不久天晴,所以写下这首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纯属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三、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四、赏析词文: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写出了雨什么特点? 明确:雨骤风狂。 b.在这样的环境中“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口耳目》 第二课时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3 口耳目 备课时间 2020.9.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运用看图识字方法让学生识字的课文。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观看花儿的场景,学习有关身体部分名称的5个字;第二部分则通过两个京剧人物形象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两句俗语学习两个表示动作的字。图画展示的是生活,因此,看图识字的本质是利用已经熟悉的生活识字。这身体部分的5个字和两个表示动作的字,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常说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重点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的生字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有过一些接触,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就成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生活中认识的字,以及请教老师同学或猜读等方式方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2.借助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站、坐、行、卧”的要求,激发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学习用普通话与同伴交流口、耳、目、手、足能做的事情。 3.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4.认识笔画“横折”“撇”“弯钩”,知道笔顺规则“先外后里再封口”,继续学习在田字格上写字,正确书写“口”等4个生字,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站、坐”2个生字。 3.认识田字格,知道写字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的要求,正确书写“耳、手”2个生字。 教学难点 1.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2. 学习在田字格上写字,努力按照书写要求以及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发导入探索航行。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和身体部分有关的字宝宝可还记得?(课件出示5个字宝宝,学生巩固认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读课题,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礼物:请同学们认真看,仔细听,然后说一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认真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生:老师我听到了歌曲中唱到:怎么站,怎么坐,…… 2.站得直直的”“坐得稳稳的”这些意思,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轻轻打开课本第10页,自己读读课文,有不会读的字宝宝,还有不会读的字宝宝圈出来,然后请教同桌。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书姿势:头正,背直,脚放平,书要稍稍向前倾,眼离书本有一尺,胸离桌子有一拳) 二、新知探究自主学习 课文插图中这是两个我国戏剧中的形象,女的叫花旦,男的叫老生。请同学们观察他们,想一想: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动作?做得怎么样? .预设: 问题1:花旦站着。老生坐着。 问题2:花旦站得直直的。老生坐得稳稳的。(相机出示字卡:站、坐,并带读)

【精品】口耳目一教案简介

【关键字】精品 教案首页 教案内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古时候,人们经常要出去打猎,打到了猎物他们就想记下打猎时所遇到的各种事情,比如猎物有哪些啊?打猎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啊……可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文字,那他们是怎样记录的呢?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生自由说一说) 2、课件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其实,古时候的人们是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将事物的样子画下来,用这样的方式创造出了一些象形字,可是,如果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事物,用这种方式画起来就会特别麻烦,于是,后来的人们就慢慢地将这些象形字变得更简单更规范,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用的汉字。你们想看看我们的汉字是怎样变化而来的吗?那就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吧。

3、观察同学的五官,揭示课题。 同学们觉得我们的汉字有趣吗?接下来,老师还有更有趣的事情要大家做呢?请同学们观察观察你同桌的小脸蛋,然后告诉老师他(她)的脸上都有些什么?(指名回答:鼻子、嘴巴、眼睛、耳朵……)那你能用一个字来表示我们的嘴巴吗?你能用一个字来表示我们的耳朵吗?谁能用一个字来表示我们的眼睛?同学们,长在我们脸上的这些器官就是我们的“五官”。那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表示五官的呢?今天严老师就要带大家学习第2课《口耳目》(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谜底吧! 二、借助图画,认识生字。 1、认识“口、耳、目” (课件出示口、耳、目的图片)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几幅画,知道上面画的是什么吗?(指名回答)没错,这些都属于我们的五官,那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表示这些的呢?请你们仔细瞧瞧每幅图右下角的图形,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用的口、耳、目,它们和图上画的嘴巴、耳朵、眼睛看起来怎么样呢?(很像)是啊,古人就是用这种画画的方式将事物简单地画下来,像这样的文字我们就称它们为象形字。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些象形字慢慢地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那你们想知道今天的汉字“口、耳、目”是怎样写的吗? (1)(课件出示“口”)这就是我们今天用的汉字“口”,哪位小朋友会读它的拼音?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2)你们读得可真响亮!那汉字“耳”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能从课题中找到吗?(指名回答)真聪明,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耳”字(课件出示“耳”),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读这个字的拼音,再指名读(纠错正音),男女生赛读,最后齐读。 (3)同学们读得真标准,给自己一点掌声吧!老师这还有一个字,请同学们拼拼音,它是谁?(目)对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用来表示眼睛的汉字“目”,看看这个字和我们图片上的眼睛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指名回答)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请你带着大家把这个字拼读两遍吧! (4)同学们能把这三个字都拼读出来的请举手?(多叫几个学生读,纠错正音,及时表扬)再齐读。 (5)这三个生字宝宝独自站在这里很孤单哦,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些朋友好吗?(指名组词) 2、认识“日、月、火” (1)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帮古人一个忙,愿意吗?事情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个人想画个图形用来表示太阳,可他望着天空想了很久都没有画好,同学们能帮他画一画吗?假如你就是那个古人,你会用什么样的图形来表示太阳呢?请你们将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指名展示)你可真聪明,看来这个古人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哦,他也是用了一个这样的形状来表示太阳的:画一个圆圈,然后中间加上一点。其实,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用的“日”字,日也就是太阳的意思。那今天我们用的汉字“日”又是怎样写的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日字),和以前的“日”字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变化呢?(指名说一说)说得真好,相信你也能把这个字的拼音拼好,来,试试吧!(生拼读,师正音)同学们看,这个拼音是一个什么音节呢?(整体认读音节)对了,他还是一个翘舌音,大家可要拼准哦!师范读,指名读,再齐读。 (2)同学们读得又准确又响亮,表扬表扬自己吧!(生鼓掌)白天的天空有红通通的太阳,那晚上的天空会出现什么呢?(月亮)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有时是弯弯的,有时是圆圆的)那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月亮呢?(自由回答)古时候的人们用的月字是这样的(课件出示月的象形字),这是什么样子的月亮呢?(弯弯的月亮)是啊,我想古时候的人们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喜欢像小船一样的弯弯的月亮。现在人们用的汉字月是这样的(课件出示“月”),你们会拼它的音节吗?(齐拼)这个音节是什么音节呢?(整体认读音节)说得对,刚才我们也认识了一个整体认读音节,它是谁?(日)请同学们跟老师读,再齐读。 (3)同学们喜欢太阳还是喜欢月亮呢?(喜欢太阳就请用“日”组个词,喜欢月亮就用“月”组个词)(4)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大家肯定都喜欢暖洋洋的太阳,可是到了晚上没有太阳,人们想取暖需要什么呢?(火)(课件出示火焰图)说得没错,火能带给人们温暖,还能把食物烤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所以古人用这样的图形将火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用的火字,到了今天,我们用

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优秀教案

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优秀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竖、撇、捺”3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让学生获得学习汉字的乐趣。 3.培养观察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 2.教学难点: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识字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图片和汉字,请小朋友来欣赏。分组出示“口、耳、目、日、月、火”等图片及古汉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为四组。) 2.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这些新朋友有趣吗?为什么? (让学生对象形字的特点有初步感受。) (导入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地了解汉字的演变并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图文结合,自主识字

1.认读生字。 (1)指导小朋友圈出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可以看一看汉语拼音。 (2)同桌小朋友互教互读。 (3)指名读,会读的小朋友领大家读一读。教师点拨要点:“竹”是翘舌音,“鸟”是鼻音。 (4)联系生活,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遇见过这些生字,并扩词、说话。 (5)齐读、开火车读。 2.发现规律。 (1)小朋友已经会读这些生字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可是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字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一看,汉字和图画有什么关系吗? (2)四人一组,先小组交流,再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到图和字之间的关系,从而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设计意图]建立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规律,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3)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人根据物体的形状来画图,这些图就是最早的文字,像今天我们学的口、耳、目这些字就是由图变化来的。 三、游戏巩固识字 玩一玩“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所学的生字。将汉字、象形字、图画分成三组,学生有的拿生字,有的拿对应的象形字,有的拿图片,

新天下耳目东坡词

东坡词“新天下耳目”在何处?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在“‘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单元中选编了包括《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在内的四首苏轼词,旨在通过苏轼词与前一模块“‘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但是从一线教师的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仅把它当作“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对东坡词“新天下耳目”特点或不甚了了,或语焉不详,或就词赏词。本文试做简析,以期就教于方家。 题材的扩大。王灼(南宋)在我国第一部词学专著《碧鸡漫志》中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开创了豪放派,以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激情、凌厉无比的笔锋,开创一代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皁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北宋]胡寅《酒边词序》)。其次,苏轼对婉约词的体裁、内容进行了开拓,其词内容丰富,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时,描绘山水田园,抒写身世友情,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代]刘熙载《艺概》)的境地。宋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有一段评论苏轼词的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韩愈)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苏轼“诗词一体”的尝试改变了词原有的审美特征,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中,像《水龙吟》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乃至《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及《江城子》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等,都不讲究词意的曲折和意象的密集,连词用得较多,接近诗歌甚至于散文,取得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他还常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如《江城子·江景》“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出于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手法虽有时会产生拗涩之弊,却也有引发联想、扩充语言内涵的作用。在诗中,这本是惯常所见,而比较大量地用于词,苏轼却是第一个,对辛弃疾乃至后代词人产生很大影响。又如,悼亡是诗歌的传统题材,出现得比较早的以“悼亡”为题的诗,当属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唐代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的元稹,以妻子韦丛为抒情对象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诗篇。“《江城子》这个调,全首用平声韵;而三、四、五、七言的句子错综的间用、迭用,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宜于写平和而又复杂的感情。苏轼选用这个调子写悼亡之作,能够表达旧体诗难以表达的感情。”(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是苏轼的一大创举,同时也表明苏轼已经破除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的观念。他是第一个写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作家,从内容上丰富了词的表现范畴,为词的发展灌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格调的转变。词本来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豪门、秦楼楚馆,以《花间集》为代表“香而软”的格调,奠定了词为艳科、香软柔媚的婉约基调。北宋时,柳永等人常用词来抒写离愁别恨,歌颂爱情的真挚,重在抒发个人情感,“以美取胜”。婉约作为词的基本风格,适应了词的女性化文学特质,有妩媚、轻柔、绮丽等审美意趣。婉约词偏重情爱内容,讲求形式的精致,延续到北宋中期的柳永等人,婉约词已经发展到极致。这些词多写男女恋情、幽会秘约、离情别绪,即所谓滴粉搓酥、浅斟低唱等等,词作中也常常表现对于歌伎美色的猎艳心理,所以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词欲雅而正,志之所及。一为情所投,则失其雅正之音。”([元] 张炎《词源》(卷下))对于“词为艳科”的传统,苏轼作品并没有完全排斥,但是他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也不停留在对爱情作廉价的吟唱,他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往往有所兴寄。他的婉约词不再艳靡绮丽,而变得深沉旷达,具有豪放排宕之势。这样就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提高了传统婉约词的审美趣味,将婉约词领入高雅的文学殿堂。如: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句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两首词都是借景抒情。柳词读起来感觉很美,并在意境之美上稍胜苏词一筹,这就不难理解“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某种特定语境下一种心绪的绝佳描写,成为千古名句。苏词虽也伤春(枝上柳绵吹又少),接句却表达出十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