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25页word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25页word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25页word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25页word

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

呼吸抑制作用。

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3.发酵的研究;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

柯赫的贡献:1设计了分离和纯化细菌的方法:划线法、混合平板法。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4.提出柯赫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基本原则)i.病原体微生物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ii; 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iii. 分离培养出的病原体比能在实验动物身上产生相同的症状 iiii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细菌

呈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5.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形成,特点和实际意义。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

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原生质球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实际意义: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低浓度青霉素)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缺乏细胞壁的遗传性能稳定的变异类型。

原生质体:在G+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通过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即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指细胞壁未全部去除的细菌细胞,呈圆球形,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蓝氏阴性菌而获得。

支原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分支丝状。(杆菌形态种类最多)G+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磷壁酸;G-菌的为脂多糖(G-病原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二分裂。

细菌的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芽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结构,称为芽孢。(无繁殖能力,皮层的抗性成分:含有芽孢特有的肽聚糖及DPA)

芽孢耐热机制: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的

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另一种学说认为:芽孢皮层中含有营养细胞所没有的吡啶-2,6二羧酸(DPA-Ca),他能稳定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增强其耐热性。

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质粒:某些细菌具有的染色体外的可以独立复制的小分子环状DNA称作质粒。

青霉素(Penicillin)与溶菌酶(lysozyme)杀菌机理

青霉素作用于肽聚糖肽桥的联结,即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故仅对生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G+菌。

溶菌酶的作用:切断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

立克次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专性寄生)

衣原体: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专性寄生)

异染颗粒:是以无机偏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无机磷储备物,嗜碱性或嗜中性,用兰色染料如甲苯胺蓝或甲烯蓝染色时不呈兰色而呈紫红色,故称异染颗粒。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9.霉菌可形成哪几种无性孢子以及有性孢子,它们的主要特征始什么?

1)无性孢子 4种

孢囊孢子:形成于菌丝的特化结构――孢子囊内。

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特化而成的。单个或成簇。

节孢子:菌丝(横膈膜)断裂而成。

厚垣孢子:部分菌丝细胞质浓缩变圆,周围生出厚壁而成。(霉菌休眠体,抵抗力强)

2)有性孢子 3种

卵孢子:2n,由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喉够发育而成(藏卵器,雄器)

接合孢子:2n,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哦大小相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个配子囊接合厚发育而成(同宗,异宗)

子囊孢子:n,在子囊(两性细胞接触厚形成的囊状结构)内形成的。

*担孢子:2n,担子菌特有,经两性细胞核配合后产生的外生孢子。因着生在担子上而得名。

比较四大类微生物

10. 根霉,毛霉,青霉,曲霉四种常见霉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什么是鉴别培养基?试以EMB 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原理。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鉴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EMB 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难养的革兰氏阴性菌。产酸菌由于产酸能力不同,菌体表面带质子,与伊红美蓝结合从而有不同的颜色反应,可用肉眼直接判断。

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营养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1、依据某些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设计“投其所好”, 2、依据不同类微生物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设计“取其所抗”。可用来从环境中分离细菌。

.简述G+与G-在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并指出与此相关的主要特性。

8~10nm)

肽聚糖结构多层(约40层)

75%肽聚糖亚单位交

肽聚糖网格紧密牢

1~2层

30%肽聚糖亚单位交联

肽聚糖网格疏稀、机械强度弱

与细胞膜关系不紧密紧密

化学组成肽聚糖含量很高(40-90)含量很低(10-20)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脂多糖蛋白质无含量较高脂蛋白

增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

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后,能在寄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利用烈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用于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新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原噬菌体(prophage)(或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病毒的形态构造:

形态:球状、杆状(丝状)、砖块状、弹状、蝌蚪状

构造:核衣壳,包膜,核酸。

病毒粒子(virion):成熟的具有侵染力的单个病毒颗粒。又称病毒颗粒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植物病毒绝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动物病毒一部分含DNA,一部分含RNA;细菌病毒普遍含DNA,含RNA 的极少。

病毒增殖的5个过程: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装配,裂解

微生物的六大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水,无机盐,生长因子

噬菌斑(plaque):噬菌用培养液高倍稀释吸附phage的菌悬液

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洗去抗血清)

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

形成的空斑。

37℃培养,定时取样,并作噬菌体

噬菌体效价(titer):单效价测定

位体积悬浮液中可产生噬

菌斑的噬菌体数量。即噬菌斑形成单位。(双层平板法)

病毒的重要性

益处:生命科学研究,基因治疗生产疫苗生物防治

危害:人和动物、植物的病原体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

将其核酸整合(插入)到宿主的核

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

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

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的三个周期:潜伏期,

裂解期,平稳期

温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简图)

15.试述微生物营养中6大要素物质以及生理功能,并举例。

1)碳源: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提供合成细胞物质及代谢物的原料;并为整个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要能源(异养微生物)。

无机碳源:如CO2和碳酸盐等。

有机碳源:糖与糖的衍生物(多糖:如淀粉、麸皮、米糠等;饴糖;双糖;单糖),脂类、醇类。有机酸、烃类、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各种含碳的化合物。

2)氮源:凡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无机氮: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N2等;

有机氮:尿素,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如胨、肽、氨基酸等)、牛肉膏、鱼粉、花生饼粉、黄豆饼粉、玉米浆、酵母膏等

3)无机盐:为微生物细胞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共给。

4)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吸附

增殖 成熟

自发或诱

溶原性循环

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嘌呤和嘧啶;氨基酸;维生素;其他

6)能源:指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化学物质-有机物(化能异养,同碳源);无机物(化能自养,不同于碳源)

辐射能: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16.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划分为几个类型?试各举一例

光能自养型:以CO 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无机物如

H 2S ,硫代硫酸钠等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将CO 2还原成细胞物质,同时产

生元素硫的一类微生物。

光能异氧型:以CO 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有机物如

异丙醇作为供氢体将CO 2还原成细胞物质的一类微生物,红螺菌属中的一

些细菌。

化能自养型:以CO 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以无机物氧化释

放的化学能为能源,利用电子供体如H 2,H 2S, Fe 2+,亚硝酸盐等使CO 2还原成细胞物质的一类微生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的一类微生物。可分为腐生,寄生,兼性。

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用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培养基的配制四大原则

(一)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目的明确)

(二)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营养协调)

(三)物理化学条件适宜(条件适宜)

(四)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经济节约)

培养基配制的四大方法:1.生态模拟(调查所培养菌的生态条件,查看“嗜好”,对“症”下料———初级天然培养基.)

2.查阅文献:(查阅、分析文献,调查前人的工作资料,借鉴人家的经验,以便从中得到启发设计有自己特色的培养基配方.)

3.精心设计(借助优选法或正交试验设计法等方法.)

4、实验比较:(不同培养基配方的选择比较,单种成分来源和数量的比较,几种成分浓度比例调配的比较,小型试验放大到大型生产条件的比较, pH和温度试验。)

野生型(原养型):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

营养缺陷型:由于自发或诱发突变等原因从野生型菌株产生的需要提供特定生长素物质才能生长的菌株.

20.如果要从自然界中选育不同微生物类群或具有不同特性的微生物菌株,你如何根据学到的知识去选用以及制备不同的培养基?

菌落计数法:稀释浇注平板法、稀释涂布分离法,原菌液的含菌量 = 菌落数×稀释度。

22.什么是纯培养?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哪些?适应的范围是什么?

1)纯培养: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稀释倒平板法(包括简单易行,但易造成热敏感菌死亡)

稀释涂布平板法(简单易行,但易造成机械损伤)

平皿划线分离法(分区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连

续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快速、方便)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法(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微生物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稀释法(适合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如原生动物和藻

类)

单细胞挑取法:用显微操作器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

24.试述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之间的不同点。

同型乳酸发酵:在糖的发酵中,产物只有乳酸并产生2ATP的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产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醇与CO

并产生1ATP的发酵。

2

31.试就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说明为什么这些药只作用于细菌而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

磺胺类与甲氧苄啶(TMP)可分别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与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叶酸代谢,最终影响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进

一步还原成NO、N2O、N2的过程。(反硝化细菌:地衣芽孢杆菌)

硝化作用:在好氧条件下,无机化能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硫酸盐呼吸:在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细菌(脱硫弧菌)以外源硫酸盐(SO42 - )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

基因重组:把两个性状不同的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在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

ED途径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的一种替代途径,未发现存在于其它生物中。是微生物特有的代谢途径:ED途径可不依赖于EMP与HMP而单独存在

化能异养三种产能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反硝化作用,反硫化作用),发酵(不经呼吸链)

盐生盐杆菌细胞膜含细菌视紫红质。

32.什么叫生长曲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划分根据?

1)将少量单细胞的纯培养,接种到一恒定容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测菌细胞数目。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增长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所得的曲线。是反映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曲线。

2)迟缓期:细菌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基本平行于横轴。

对数生长期:细菌生长和分裂速率最大,平衡生长。其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稳定生长期:活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

衰亡期:细菌代谢活性降低,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死亡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

50.简介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机体固有的抵抗内外致病因子侵害的功能。机体经常处于各种致病因子的威胁下,如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物理性因子(如过冷、过热、电、放射等)、化学性因子(如强酸、强碱、药物等),以及机体本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损伤等,都可能引起机体的损害。同时,机体本身也具有完整的防御体系,以保护机体免遭致病因子的损害。机体防御功能被破坏,则疾病发生。疾病发生后,机体的防御功能又能尽量消除致病因子,减少损害,使病变愈合,使受损害组织的功能尽可能恢复。但有时损伤。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灭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的措施,称为灭菌。

常用的化学方法:消毒剂与防腐剂,化学治疗剂

常用的物理方法:高温和低温,辐射作用,干燥和渗透压,过滤,超声波焚烧法:简单彻底,破坏极大;镊子接种环试管等无经济价值物品

干热

干燥热空气灭菌法:空气传热穿透力差故温度高时间长;玻璃,陶瓷,金属

高压蒸汽灭菌法:耐高温物品,玻璃仪器,含水或不含水物品;

注意要排净冷空气,灭菌终了要缓慢降压,完毕后趁

热取出物品。

煮沸消毒法:杀死所有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注射器,解剖用具

巴斯德消毒法:较低温度,保持食品的营养风味。牛奶(实验室不用)

间歇灭菌法:长亚蒸汽反覆几次。不耐热的培养基和药物等。

大题:

实验室常用的5种灭菌方法:焚烧法,干燥热空气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消毒法,过滤(血清,酶,维生素)。

灼烧灭菌法(焚烧法)(incineration)

方法:是将被灭菌物品在火焰中燃烧,使所有的生物质碳化。简单、彻底,但对被灭菌物品的破坏极大。

适用范围:无经济价值的物品灭菌,及不怕烧的实验器具,如接种环、镊子、试管或三角瓶的灭菌等。

效果:最彻底的灭菌,包括芽孢。

干燥热空气灭菌法(hot-air oven)

操作:将物品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烘箱)内,然后升温至160℃—170 ℃,维持1—2小时。

适用范围:适合玻璃、陶瓷和金属物品的灭菌,不适合液体样品及棉花、纸张、纤维和橡胶类物质的灭菌。

效果:最彻底的灭菌,包括芽孢。

高压蒸汽灭菌法

方法:121℃(1kg/cm2或15磅/英寸2)维持20min。

112℃(0.5kg/cm2或8磅/英寸2)20-30min。

115℃(0.75kg/cm2或11磅/英寸2)20-30min。

根据灭菌物品的性质或成分选择灭菌温度

例如:生理盐水、营养琼脂等培养基用121 ℃。

含葡萄糖、乳糖、氨基酸等培养基用112 ℃。

适用范围:耐高温物品,玻璃仪器、含水或不含水的物品。

效果:相同时间和温度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煮沸消毒法

物品在水中煮沸 15min,可杀死所有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在水中加入1%的Na2CO3或2-5%的石碳酸效果更好。此法适合注射器和解剖用具的消毒。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

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源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品的营养风味,又进行了消毒

该法一般是将待消毒的液体食品置于61.7-62.8oC处理30min或71.6oC度处理15-30min,然后迅速冷却。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低温长时法:62.9℃30min处理牛奶

高温瞬时法:71.6℃15s处理牛奶

超高温巴斯德灭菌法让液体食品停留在140℃左右3-4s,急剧冷却至75℃,经匀质化后冷却至20℃。

实验室好氧微生物的液体培养方法(操作程序,特点):试管培养,三角瓶(摇瓶)培养,台式发酵罐培养

44.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什么,基于这些原理菌种保藏可分为哪些方

法?其主要优缺点?

原理:低温,干燥,缺氧

①选用优良的纯种(最好是休眠体,如分生孢子、芽胞等)

②创造降低微生物代谢活动强度,生长繁殖受抑制,难以发生突变的环境条件

方法:

①斜面低温保藏法:菌种管置4℃冰箱、超低温冰箱(-80 ℃)保藏,定时传代。低温下,微生物代谢强度明显下降。(保存2到4个月。优点:简单方便,可随时检查状态;缺点:时间短,易变异要定期转接)

②石蜡油封藏法(隔绝空气保藏法):橡皮塞取代棉塞、加石蜡油。适用各大类菌种、1-2年

③砂土管保藏法:干燥无营养,保藏时间1~10年。适用于产孢子种类

④真空冷冻干燥法:加有保护剂的菌悬液在冻结状态下予以真空干燥。适用于各种微生物,便于大量保藏,菌种存活时间长,5~15年,是目前最好的保藏方法。

⑤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将菌种置于保护剂中,预冻后保存在液氮超低温冰箱中( -196℃)。20年。适用于各种微生物的较理想的保藏方法。缺点:价格太贵。

?菌种保藏机构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CCCCM)

美国的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

英国国家典型菌种保藏所(NCTC)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微生物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发酵,进行有氧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即呼吸抑制作用。 巴斯德的贡献: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2开创了免疫学——预防接种。3.发酵的研究 ;4.巴斯德消毒法,观察丁醇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属于。 柯赫的贡献:1设计了分离和纯化细菌的方法:划线法、混合平板法。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4.提出柯赫法则:(证明某种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基本原则)i.病原体微生物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ii; 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iii. 分离培养出的病原体比能在实验动物身上产生相同的症状 iiii 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细菌呈红色,而 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5. 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形成,特点和实际意义。 自发缺壁突变:L 型细菌 实验室中形成 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人工方法去壁 部分去除:原生质球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实际意义: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L 型细菌:细菌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如低浓度青霉素)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缺乏细胞壁的遗传性能稳定的变异类型。

微生物期末重点总结

微生物期末重点总结

微生物期末重要内容串讲1 1.比面值(P8):把某一物体的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物体的体积越小,其比面值就越大。微生物是一个比面值大(小体积,大面积)的系统,因此拥有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物质排泄面,环境信息交换面。现以球体的比面值为例: 比面值=表面积/体积= 2.菌落(P34):将单个细菌细胞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如果菌落是一个单细胞繁殖成的,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或克隆。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平面上,结果长出大量“菌落”已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菌落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3.荚膜(P27):荚膜是细胞的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

糖和多肽组成。细菌不仅可利用荚膜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不受白细胞吞噬;而且能有选择地粘附到特定细胞的表面上,表现出对靶细胞的专一攻击能力。 4.反硝化作用(P116):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一般为兼性厌氧微生物),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细菌。 5.L型细菌(P23):由英国学者李斯特(Lister)发现的细菌,它是一种典型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6.温和噬菌体(溶源性)(P77):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2、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6种类型:细菌、蓝藻(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是毒性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作为消灭昆虫的菌剂,就是利用了该性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 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藻胆素、类胡萝卜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细菌L—型: 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变异型,是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 落。 细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古生菌的细胞壁:古生菌如产甲烷杆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其细胞 壁含假肽聚糖。 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特点: 细胞很小,多数直径为250nm,故光镜下勉强可见,能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壁,G-,形态易变,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 细胞膜含甾醇,比其它原核生物的细胞膜坚韧。 菌落小,在固体培养基上呈特有的“油煎蛋”状。 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 能在含血清、酵母膏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加富培养基上生长。 对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菌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对作用于肽聚糖的青霉素、溶菌酶等不敏感。G- 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称“能量寄生物”。 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活的鸡胚等进行活体培养。 立克次氏体:细胞较大,光镜下清晰可见,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有细胞壁,G-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医学生《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1细菌的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能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称为L型 2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革兰阳性细菌。中介体常位于菌体侧面或近中部位,可见一个或多个,参与细菌的分裂 3热原质:即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大多数由革兰阴性菌产生,注入人体内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耐高压耐热,除去热原质的最好办法是蒸馏 4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具有杀伤作用 5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病毒不能进行正常的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成为缺陷病毒 6顿挫感染:某些病毒进去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份,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的成份,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份,但是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7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8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是微生物与宿主个体、细胞和分子的多层面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现象 9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0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 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外毒素进 入血循环,并损伤特定靶器官、 组织所出现的特征性病毒性症 状。如白喉,破伤风 11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 流,并在其中极少量繁殖,引起 轻微症状。如伤寒沙门菌的播散 过程 12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 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毒性代谢 产物包括外毒素或内毒素等毒 力因子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总 督的症状,如高热、皮肤黏膜淤 血,肝脾肿大、脏器衰竭等 13致细胞病变作用:在病毒培养 的体外试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 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过一定时 间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 变圆,坏死等现象,称为CPE 14垂直传播:病原体从宿主的亲 代到子代,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 传播,此种病毒传播方式以病毒 为多见 15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 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 物再到人的传播 16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 物质,是环状闭合双链DNA, 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 的能力,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 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17溶原性转换:当温和噬菌体感 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整合 了噬菌体的DNA片断,从而获 得新的遗传性状 18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细 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 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 彼此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双倍 体细胞可以短期生存,染色体之 间可以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 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 体 19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 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 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20条件致病菌:是来源于人体皮 肤和黏膜聚居的正常菌群只有 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寄居部位改 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才 能引起机体的感染 21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 DNA片断被受体菌直接摄取, 使受体菌或得新的性状 22消毒: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 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 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3灭菌: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 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 生物和细菌芽孢的方法 24卡介苗(BCG):是将有毒力 的牛型结核杆菌在含胆汁、甘油 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国,经过 230多次的传代,历时13年所获 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 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 疫力 25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有 一层较厚、性质稳定的结构,其 化学成分在多数细菌中为多糖, 少数为多肽。功能主要是抗吞噬 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 伤作用。具有抗原性。 26鞭毛:有些细菌包括所有的弧 菌和螺旋菌、占半数的杆菌和极 少数的球菌,由细胞膜长出菌体 外细长的蛋白质丝状体。 27异染颗粒:见于白喉棒状杆 菌、鼠疫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 等,在细胞质内呈颗粒状,主要 成分为RNA及嗜碱性的多偏磷 酸盐,美蓝染色时不同于菌体的 颜色 28芽孢:某些细菌繁殖体在不利 的外界环境中在菌体内形成有 厚而兼任芽孢壁和外壳圆形的 休眠小体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胞膜: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8、细胞质: } 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10 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微生物期末考试总结

1.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吸收多,转化快”为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②.“生长旺盛,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且若是一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它们的这一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害。③“适应强,易变异”,有益的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的变异使原本已得到控制的相应传染病变得无药可治,进而各种优良菌种产生性状的退化则会使生产无法正常维持。④“分布广,种类多”,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可“随遇而安”,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2.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此法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4.真菌的一般特性 营养体为单细胞或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Chitin)、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为化能异氧型生物(Chemoheterotroph)、靠产生大量有性或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和许多真菌特别是病原真菌具有双相性五个特性。 5.酵母的应用及危害 酵母菌是人类应用比较早的微生物,其应用有: 在食品方面——酿酒、制作面包、生产调味品等。 在医药方面——生产酵母片、核糖核酸、核黄素、细胞色素C、B族维生素、乳糖酶、脂肪酶、氨基酸等。 在化工方面——使石油脱腊、以石油为原料生产柠檬酸等。 在农业方面——生产饲料(例如SCP)。 在生物工程方面——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菌。 酵母菌的危害: 腐生性酵母菌能使食物、纺织品和其他原料腐败变质; 少数耐高渗的酵母菌和鲁氏酵母、蜂蜜酵母可使蜂蜜和果酱等败坏;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