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一、导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1.1 生态学与美学的关系

生态学与美学两个学科似乎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美学则是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学科。然而,生态学和美学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生态学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美学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美学提供一定的基础,美学的观点也可以帮助生态学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

1.2 生态美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美的学科,强调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美。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2.1 生态系统的美

生态系统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生态系统中的

植被、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巧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这种相互作用和平衡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2 自然地貌的美

自然地貌是自然界中的艺术品,每一个山峰、河流、湖泊都有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安宁。自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蕴含着宇宙的力量和智慧。保护自然地貌,让人们欣赏其美丽,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更是对地球家园的尊重。

2.3 生物多样性的美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世界中的瑰宝,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和外貌特征。生物的多样性丰富了自然的景观,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更是保护美的需要。

2.4 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对自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人类才能与自然达成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的文化建设需要同时考虑到自然的持续性和美学的追求。生态美学提倡人与自然的互动性,以人类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推动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四、结语

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了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生态美学强调了生态系统的美、自然地貌的美、生物多样性的美以及人与自

然的和谐美。生态美学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通过美的追求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生态美学的理想目标才能实现。希望本文能够启发更多人关注生态美学,共同呵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3. 生态美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

生态美学作为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可以在许多不同领域中应用和实践。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3.1 城市规划与设计

生态美学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美学提倡将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考虑范围,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可以创造出绿色、健康、美丽的城市环境,提供人们良好的生活品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例如,通过在城市中建设公园、绿地和湿地公园,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功能,提升城市景观的美感和生态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建筑物和道路,减少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2 生态旅游和生态景观规划

生态美学在生态旅游和生态景观规划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重视,生态旅游和生态景观规划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方式和规划模式。生态美学提倡将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生态旅游景点和景观区域。

在生态旅游中,生态美学可以引导人们以一种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态度去欣赏和享受自然景观。同时,通过生态景观规划,可以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打造出具有生态美感的旅游景

点和景观区域,吸引更多人来欣赏和体验自然的美。

3.3 环境教育与环境宣传

生态美学在环境教育和环境宣传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生态美学的观念,可以向公众传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展示自然的美丽和丰富性,可以激发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热爱,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同时,生态美学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来传达环境保护的信息和理念。例如,通过展览、音乐会和艺术品创作,可以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关怀和保护,引起公众的共鸣和思考。 3.4 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循环利用和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生态农业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土壤和水资源,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还可以通过推动绿色消费和生态产品的发展,促进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实践。通过鼓励人们选择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美学的意义和挑战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4.1 意义

首先,生态美学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通过美的追求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日益增加,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和视角。

其次,生态美学鼓励人们关注和欣赏自然的美,并通过美的体验来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通过欣赏自然的美,人们

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人们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的动力。

最后,生态美学促进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性,通过人类的审美体验来推动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生态美学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文化建设需要同时考虑到自然的持续性和美学的追求。

4.2 挑战

尽管生态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生态美学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当前,生态美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时,生态美学的实践也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和挑战。

其次,生态美学的传播和推广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态美学的理念和观念相对较新,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传达和推广。同时,传播和推广生态美学的过程还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接受度,以确保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生态美学的实践需要各个领域的合作和共同努力。生态美学的实践需要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设计、旅游、农业等等。因此,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美学的理想目标。

5. 结语

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美、自然地貌的美、生物多样性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生态美学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通过美的追求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美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旅游和景观规划、环境

教育与环境宣传、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然而,生态美学在理论框架、传播和推广、实践合作等方面还面临许多挑战。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共同呵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生态美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旅游和景观规划、环境教育与环境宣传、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和实践价值。我们发现,生态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生态美学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美、自然地貌的美、生物多样性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生态美学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城市空间,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在生态旅游和景观规划中,生态美学可以带给游客身心的放松和愉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培养。在环境教育与环境宣传中,生态美学可以通过美的体验和感受,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美学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创造出更加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生态美学在理论框架、传播和推广、实践合作等方面还面临许多挑战。首先,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还相对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生态美学的理论体系需要更加系统和科学,以指导实践和应用。其次,生态美学的传播和推广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态美学的理念和观念相对较新,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传达和推广。同时,传播和推广生态美学的过程还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接受度,以确保传播

效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最后,生态美学的实践需要各个领域的合作和共同努力。生态美学的实践需要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美学的理想目标。

尽管生态美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和应用。生态美学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相关领域也正在积极探索和应用生态美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共同呵护人类的共同家园,实现生态美学的理想目标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一、导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1.1 生态学与美学的关系 生态学与美学两个学科似乎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美学则是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学科。然而,生态学和美学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生态学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美学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美学提供一定的基础,美学的观点也可以帮助生态学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 1.2 生态美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美的学科,强调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美。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2.1 生态系统的美 生态系统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生态系统中的

植被、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巧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这种相互作用和平衡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2 自然地貌的美 自然地貌是自然界中的艺术品,每一个山峰、河流、湖泊都有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安宁。自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蕴含着宇宙的力量和智慧。保护自然地貌,让人们欣赏其美丽,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更是对地球家园的尊重。 2.3 生物多样性的美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世界中的瑰宝,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和外貌特征。生物的多样性丰富了自然的景观,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护生态系统的需要,更是保护美的需要。 2.4 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活动对自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人类才能与自然达成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的文化建设需要同时考虑到自然的持续性和美学的追求。生态美学提倡人与自然的互动性,以人类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推动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四、结语 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了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生态美学强调了生态系统的美、自然地貌的美、生物多样性的美以及人与自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一、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 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呼吁。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1. 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传统园林艺术中,自然山水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景观。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自然的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3. 尊重自然的伦理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观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交融。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决定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意义 1.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呼唤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理念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阐释 [摘要]当今世界,全球生态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心,生态美学正逐渐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诸多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对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影响及其意义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确立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意识是人类共存和发展进步的关键。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美学;人与自然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的世纪。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人类便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便遭遇巨大的挑战。尽管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然而,这位哲人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自然界对人的报复和惩罚一再地、大规模地出现时,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就不得不认真地加以审视和思考了。 生态美学的兴起正是基于现实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从而也愈发显示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曾繁仁先生明确指出:“生态美学观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是一种包 含着生态纬度的当代生态论审美观”;强调“应将我们的生态美学观奠定在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之上。”②生态美学

在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终、最高目标的。从学科性质上看,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它对生态问题的粗暴的或优雅的指控,也不在于因它的出现而产生的美学理论中量的增加;生态美学不可能改变美学原有的格局,但是它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美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也将大大地拓展美学研究的视野。 一 生态美学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世界观的改变,使从前人们所信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技术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受到普遍的怀疑。“人们更倾向于确信,整个宇宙都是充满灵性的,它有着自身的生存逻辑和运行法则。万事万物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①人类不应该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也不应该粗暴地干预自然的运行,而应该尊重环境和生物自身的生存权力。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从艺术的起源看,考古资料证明艺术并不完全起源于生产劳动,而常常同巫术祭祀等活动有关。例如,甲骨文中的“舞”字,表现了一个向天祭祀的人手拿两个牛尾在舞蹈朝拜。由此可见,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天)中和协调的一种追求。从审美本身来说,并非一切“人化的自然”都是美的,更不是所有非人化的自然就一定是不美的。无论是经过人的实践还是未经实践的自然,只要同人

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06-0043-02 生态美学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现实主义,反对扭曲自然;反对污染环境,倡导社会责任。它以环境意识与和谐理念为核心,其基本特征是保护环境、崇尚自然。在崇尚低碳生活的今天,以人本观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这是生态广告的主导思想,也是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一、生态美学在广告中的运用现状 广告是一种美的创造。优美的广告集功利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身,但功利性永远是它的第一性。因而当前广告中的生态美学主要体现在公益广告中,商业广告中的生态美学则主要是从属于功利性。当前部分商业广告主对生态问题消极对待,即便是产品遭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时,他们不是立马整改,而是通过利用“自然元素”来制造生态幻象,小心回避危害生态环

境的事实,他们利用受众对自然符号的向往,通过生态符号的包装,打造出一批绿色广告,而这只是具有欺骗性质的“漂绿广告”。而某些真正的绿色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消费,但其商业宣传的本质并未曾变化。其出发点仍是促销,其目的是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绿色广告往往挪用自然景色、生态景观作为能指,让生态与自然成为烘托产品的背景。通过为商品贴上绿色标签,赋予产品生态内涵。xx年,森马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一则广告,其广告语是“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被指生态关怀和生态责任严重缺失,更谈不上生态伦理。绿色广告本质上还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绿色营销,它披上的是“生态”马甲,误导消费者掉入参与购买商品即参与环保的逻辑陷阱。为使产品能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商业广告往往采取任意扩大符号的所指,以期实现根本不存在的差异性目的。广告设计者在充分挖掘蕴含在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文化意义同时,要注意其文化附加值不能远离真实需求,否则极易形成非生态的消费观。“符号价值在建构身份强调差异化时,加剧物质财富拥有权的两极分化,使人深陷身份焦虑当中,带来的是精神生态的不和谐”[1]。 让人欣慰的是,很多公益性组织通过公益广告发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彭立勋随着当代人类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也受到极大重视。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并解决人类生态和环境问题,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如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学、生态心理学、城市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等。其中,正在形成中的生态美学可说是一枝新秀。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应是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是把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来看待的。生态学认为,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即生态系统。系统中各种生物因素(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按一定规律相联系,形成有机的自然整体。正是这种作为有机自然整体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生态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生态学关于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构成了生态学世界观。它推动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把有机整体论带到各门学科研究当中。这一点对于确定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十分重要。生态美学按照生态学世界观,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来研究,既不是脱离自然与环境去研究孤立的人,也不是脱离人去研究纯客观的自然与环境。 美学不能脱离人。生态美学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这表明它所研究的不是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联系形成的一般生态系统,而是由人与环境相互联系形成的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比以生物为主体的生态环境要复杂得多,它既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的或非生物的),也包括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生态美学不限于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应包括研究人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应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当然,由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态环境,不仅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各种以人类生态问题为中心的生态学科(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的研究对象,所以,要确定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还需要再作区分。生态美学毕竟是美学,它对生态问题的审视角度应当是美学的。它不是从一般的观点,而是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去审视、探讨由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从美学的观点看,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具有特定的内涵,它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以审美经验为纽带相结合、相统一形成的关系。就作为审美客体的对象说,它必须对人具有审美价值;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说,它必须对对象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经验就是由对象的审美价值和主体的审美能力相结合、相统一而产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生态美学需以审美经验为基础,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心,去审视和探讨处于生态系

生态美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美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美是当代生态美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其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美。生态美指的是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优美、完美和谐的状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美学价值,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建设中应当追求的一种美学价值。生态美的特点包括广泛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方面。 生态美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生态系统完好和谐的美;二是生态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有序的美。生态系统完好和谐的美主要指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和能量循环等方面的完善性和协调性;生态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有序的美主要指人类的生产生活、城市建设等活动在环境上的影响及其秩序性。 1.广泛性:生态美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它是自然环境美学价值体系里的一种,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密切相关。在生态美观念的启迪下,人们开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提倡环保意识,展开环保行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思想和实践。 2.综合性:生态美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物质、功能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性。生态美的形成需要物质基础的保障,比如环境的水、土、气等要素的完善和协调。生态美也需要功能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包括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的转换等等。生态美还具有社会价值的方面,对于人们的健康、精神安宁、文化习惯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系统性:生态美的系统性体现在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两个方面。在这个系统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现了生态平衡的原则。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地对待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忽略各种生态系统中要素的互动联系。 三、生态美的实践意义 生态美的概念贯穿了当代环保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深入认识它的原理和特征,探索其实践价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助力于生态平衡的维护 生态美的理念是环保行动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和谐”的思想。实现生态美需要平衡各种资源,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使生态系统得到合理的管理和保护。将生态美观念应用于实践中,可以促进人们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 2. 促进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 美学观 【内容提要】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 一 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

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学科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于1985年指出,“生态学以及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1] 正如费里所预见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而正是在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理论也得以实践与发展。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和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着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生态美学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其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态美学恰恰就是产生在后现代的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目前,学术界在后现代问题上分歧颇多,一时难以统一,甚至连概念的内涵都难一致。我首先想讲明自己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基本看法。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地球已经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社会对环保越来越重视,我国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美学的观念也被提出来,它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实践美学,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态美学带领美学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将美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人类社会在追逐经济的发展,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美学研究者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一种适应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美学理论。生态美学是美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延伸,它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国际大潮流。 一、生态美学诞生背景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产生的恶果已经显现,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光明日报》在2004年发表的《论生态文明》的文章中指出,人现在正处于一个过渡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最终要被生态文明所代替。我国针对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对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工业文明的一个超越。一些有识之士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意识到了工业文明必然要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趋势。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写道:“我们前面现在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正在一条道路上快速行驶,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美妙的风景,但是没有意识到的灾难在这条道路的前方,而另一条道路看上去与我们现在的道路十分不同,但是道路的尽头却是一片光明。但是这条道路上只有很少的人在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一个交叉路口可以让我们转向这一条更光明的道路。”卡逊在这里所说的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就是工业文明的道路,另一条道路就是现在将要转向的生态文明的道路。英国的学者汤因比在他的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正在扼杀自己的地球母亲。 整个社会的转型必然会要求各个方面的转型,包括社会文化的转型,而美学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已经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美学研究者将国外的思想与传统的中华文明相结合,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全新的观念。 二、生态美学观的哲学基础 西方有关文学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当代的西方文学生态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挪威的阿伦奈斯。阿伦奈斯的代表理论是深层的生态学理论,海德格尔的代表理论是当代文学生态学的存在哲学论。阿伦奈斯的研究比较深入,他从社会的层次与价值论的层次探索生态学的发展根源,并且在追寻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平等”等生态学理论[1]。海德格尔的研究则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有着共通之处,海德格尔主要是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国的研究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 ① 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② 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生态伦理思考和实践。在生态美学的框架下, 学生不仅要学习艺术理论和技能,更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环境的互动,思考人 类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在绘画课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表达对自然环 境的关爱和珍惜,鼓励他们用艺术的方式呈现生态保护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对环境问 题的关注和思考。在雕塑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艺术创作,利用废弃物品或自然 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提倡艺术教育与环保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去发现环境之美,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 的日益突出,艺术教育应当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 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生态美学的理念, 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义工活动,或者开展环保主题的艺术创作比赛,让学生通过实际 行动去关爱环境、保护生态。还可以通过讲座、展览、影视作品等形式,启发学生对环境 保护的深层思考,激发其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和动力。这样一来,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更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优秀艺术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艺术教育促进了艺术教育与生态环境的融合。生态美学倡导人与环 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为艺术教育的变革提供了重 要的思路和实践途径。艺术教育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不仅可以拓展艺术教育的传统范畴和 内涵,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更具有环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艺 术人才。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引入生态美学的观念和方法,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主题的跨学 科艺术作品创作,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美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和 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样一来,艺术教育将 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使学 生在审美和实践中真正体验到自然的美与社会的责任,最终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热爱,为 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艺术教育与生态环境 的融合,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希望高校艺术教育能够密切结合 生态美学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的优 秀艺术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简论生态美学的利弊及未来发展 【摘要】近年来生态美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美学理论遇到了各种挑战,二是生态美学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本文从生态美学理论实践上的难操作性和哲学基础的不稳定性深入的分析,对生态美学未来的发展做了一点小小的补充。 【关键词】环境;生态美学;哲学基础;全球视野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种种危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来自生态世界的严峻挑战,精神危机也日益加重。人们认识到并逐渐反思当前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始,诸如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和“极具人文化”态势。“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潮流,最早发源于美国。1978年,鲁克尔特在《衣阿华评论》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1979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中国出版,标志着国外生态思想被正式引入中国。在全人类共同面临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的境况下,中国也在上世纪80年代积极开始了此种研究。 近几年生态美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具有自身所独有的优越性。首先,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有其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学是对人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度关照的一门

学科。尽管自然和生态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这并不妨碍用人与自然的本源性和谐作为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必然性的佐证:人本来就是自然,与自然原本就是统一的。可以说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永恒故乡。 生态美学既秉承了传统美学的价值取向,又上升到一个新的科学高度。生态美学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曾繁仁先生就明确提出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在思想基础上与传统的文学批评和美学 研究有着根本区别,那就是从人类中心论转向生态整体论、从工具理性世界观转向生态世界观、从主客二分转向有机整体。 这些成绩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这成绩的背后,生态美学也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一是生态学的泛化,将自然等同于生态,将生态学的常识加上美学常识混同于生态美学,这导致了生态美学的极度扩大化。二是将古人思想现代化,例如老子的思想,玄而又玄的理论,那实质是在一种混沌未开的状态之下的一种朴素的整体混溶观,而不是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下的生态观。 除了以上大家经常谈到的几点,还有一些易忽视的不足: 首先,生态美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相比经济政策、环保措施和技术,生态美学似乎是一种无法实践的“实践指导”,尤其对于人文学者,生态美学及其所倡导的生态伦理似乎只能停留在语言和文字上。虽然这种批评有着很大的片面性,但生态美学却

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美学的应用

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美学的应用 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主义生态美学的应用本文关键词:美学,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中 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所生态美学的应用本文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开放政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城市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动脉,中国也成为上实现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必然,也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西欧国家必由之路。但是随着工业公民道德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迅速收缩,人口不断向城市大量涌入,农村的多种不同人口构成以及生态系统均倍受不同程度 城市中会数字化建设中生态美学的应用本文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发生翻天覆地的天翻地覆变化, 城市经济日益成为建设的主动脉, 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实现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迅即的国家之一。城市化是一个欧洲联盟进步的必然, 也是国家衰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的迅速收缩, 人口不断向特大城市涌入, 农村的人口构成以及生态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生态问题骤变, 并如此一来来自于城市。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挥之不去的阴霾, 原本是让生活更美好校园生活的城市, 却变成了环境污染的重地。与此同时, 人们也开始反思一种全新的文明方式来对抗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 大概在20世纪中后期, 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到踏进学术国际视野, 伴随着的深入和社会实践的推动, 生态文明思想有望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指导思想之一。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首先在西

方催生, 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应运而生。它聚焦人与自然关系 的研究, 从美学研究的角度关照生态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给人的求生 存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某种不均, 并希望城市从效用建构层面寻求更为 合理的城市建设之路。 一、生态写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生态自然主义研究美学发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 大不相同其他学科相去甚远重学理性的本质, 更多是立足于人与自然 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它两大类同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曾繁仁教授曾强调指出, 狭义后现代生态美学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共荣广义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平衡 审美状态。它的产生可以分为社会经济背景和哲学文化背景若两方面。 首先是社会宏观经济背景。前言中我们已经人类文明的发展 已经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的阶段。由于资本的本性是对于既得 利益增值的无限追求, 在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的环境问题 频发, 甚至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后出现的环境问题, 我们在20 年中就已经出现。如此发展下去, 环境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现代化建设 的成果, 更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以及生存环境的尊严, 所以我们呼吁 生态数字化的出现。 其次是哲学文化背景。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 在人文精 神思想领域也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向, 即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 义的过渡。法国哲学家福柯在1966年就宣布人类中心主义哲学时代已 经结束, 而德里达已经提出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 任何 “中心”都不应该存在。正是由于在城市建设中人对自然环境的严重 破坏破坏, 人们开始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整体主义就是从人和 自然平等的理念出发, 来定义生态平等观, 强调人与地球持续发展人 能就必须建立“生态共同体”, 稀缺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对价值关系。生态美学就是在这样的下能应运而生, 并且以构建“人和自然共生、共在的和谐关系”作为理论支撑。

论生态审美观

论生态审美观 一 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实践品格决定了它是不断开展的、革命的、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我们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根本特性的 鼓励下从事当代生态审美观的研究。我们为什么提出生态审美观?用一句话概括,就 是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具体地说又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适应。 首先,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 前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1972年联合国发布?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问题作为全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共同课题。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 续开展方针。2004年4月30日,我国学者更加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正处于由工业文 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对于我国来说,环境与资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我国是以世 界9%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淡水为世界人均的1/4。而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也是空前的,兴旺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问 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立即改变开展模式和文化态度,走 环境友好型之路。 其次,是为了适应20世纪以来哲学领域从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转型的需要。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之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古 典哲学走向终结,开始了西方现代哲学探索之路,发生了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以及 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转型,这必将引起美学的转型。 再次,是为了适应美学与文学自身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生的由无视生态 维度到十分重视生态维度的转型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诗学与环境美学逐步在国际学术界成为显学。 最后,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中古代生态智慧是极为珍贵的思想财富。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到老 子的“道法自然〞观念,儒家的“民胞物与〞思想,佛家的“善待众生〞思想等等各 有其一定的价值,为国际学术界所看重,成为开展国际学术对话的极好领域。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1摘 要生态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将生态因素添加到生态美学当中,使生态学和美学相互交叉。它是以人类生态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价值为导向并重新理解审美现象和规律的美学研究。学者们希望自然与人类不再对立,而是平等的对待自然并能够让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文章利用生态美学的有关理论对《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美学因素。小说中的生态美学因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整体生态环境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而且对生态建设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1 Abstract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a new discipline that adds ecological factors to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tent,so that ecological and aesthetic from mutually.It is a aesthetic phenomena and laws based on ecological values ,and an aesthetic study of human ecology and ecosystem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eautiful Red Gertala River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excavates the aesthetic factors.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factors in the novel can not only cause us to think about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t also play a certa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