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准外生性的理论浅析

中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准外生性的理论浅析

中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准外生性的理论浅析
中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准外生性的理论浅析

中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准外生性的理论浅析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宏观金融基本理论,通过分析货币供给量的内涵,论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机构在货币供给量决定过程的机理,引出货币供给量外生性和内生性的联系和特征,基于央行多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参照当前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引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及运行情况,得到中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准外生性的结论。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货币内生性货币外生性货币政策操作

一、何谓货币供给量

我们解析何谓货币供给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货币供给量的定义、内容、形式、使动及受动者。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拥有货币主权的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通常为年末)由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货币总量。也就是其实质是区域时点货币总量,形式是存量。货币供应量内容可以划分三个或四个层次(美国为四个层次,我国为三个),每个层次又有不同的载体。我们以最简单的M1层次狭义货币为例。其载体包括现钞和活期存款,前提是为非银行部门所持有。

接着再谈论货币供应量使动者和被动者,这对明确货币供给运作的循环始末非常重要。继续以狭义货币M1作为讨论原型。货币供应量的使动者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以其法定权力发行现钞,成为货币供应量的源头。非银行部门是货币供应量的初始受动者,承受了国家通过央行发行的债务,获得国家对自身的负债凭证——货币。商业银行及存款类金融机构(以下一并归类为商业银行范畴)则是货币供应量的间接受动者,商业银行接受原始存款后对非银行部门放款、投资创造出货币供应量的另一载体——活期存款Dd。于是在如此双管齐下的环境下,货币供应量油然而生。

二、货币供应量决定机理

接上面所述的货币供给的两种载体——现钞和活期存款,探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量决定过程的所起的作用。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现钞通常有两种渠道:对政府或大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收购外汇和黄金。中央银行向政府发放贷款可以增强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同时,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向大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为创造存款打下基础;又或者反其道发放央行票据吸纳商业银行资金;又或者提高央行贴现利率提高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收缩信贷规模。中央银行以本国货币向企业或个人购买外汇,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外国货币需求上升,进而产生汇率上升、出口增加等一系列经济效应。纵上所述可以得出第一点,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如购买国债、发行票据等所谓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调节汇率的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二点,商业银行把吸收得到的原始存款用于贷款或投资,基于现代银行系统的日益发达,在贷款以转账形式的条件下,受信客户在人次上增加,客户存款在账面上相应的增加。在这样的循环之下,多存多贷,多贷多存,从而派生出多倍于原始存款的活期存款额。由于实际生活中非银行部门与商业银行的接触相对频繁,所以派生存款占了货币供应量的重要部

分,而商业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影响也由此体现。

然而,在存贷循环派生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是全额还是部分将吸纳的存款贷出呢,受信客户会否将所有贷款再次全额放入银行,而且还储蓄为息率甚低的活期存款?答案是否定的。实际生活中,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将存款的一部分存放中央银行。这个比率就是所谓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统一的。而商业银行为应付日常支付和其他风险因素,往往会保留一定比率的现金存放本行,这个比率就是所谓的超额准备金。这个则因各行而异。但两者对派生存款的影响相当。因此前人总结得出前面提及的货币供应扩张的倍数K公式(如前,以M1为例):K1=(n+q)/(rl+rov+q)。其中,rl法定准备金率,rov 为超额准备金率,n 为活期存款与总存款的比例,q 为流通中现金对总存款的比例。

纵上所述,可以再次得到几个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因素:首当其冲的法定准备金率,它由中央银行规定,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大法宝之一;超额准备金率的大小取决于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行为决策,中央银行对其只有间接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活期存款与总存款的比例以及流通中现金对总存款的比例均与当时经济冷热程度以及市场利率相关。

三、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判断因素

暂时撇开上述的理论框架准备,先讨论何谓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通常,内生变量是指在经济系统内部由其自身因素而自行变化的经济变量,如市场价格、市场利率;而外生变量是指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尤其是政策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变量,如央行贴现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因此又叫政策变量。货币供给内生则意味着商品流通和经济活动内在的决定、制约货币供给,即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外生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制约和决定货币的供应量。

现在由上述货币供应量决定机理分析中,分别归结出若干重要的货币供应量外生性和内生性判断因素。首先是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即上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利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程度;接着就是当前经济运行冷热情况,例如实业投资市场过热,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下降;市场利率处于低位,流通中的现金占总存款的比例上升等。此外,还有本国货币汇率问题,本国对外贸易问题,都是间接影响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央银行能不能通过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调控货币的供应量,政府能不能有效的干预经济。但是从上述两部分影响因素的分析看出,很难简单地判断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个人认为,当时下经济水平符合货币供给内生性这一概念特征时,该经济实体的货币供给量呈现内生性;否则呈现外生性。又或者某种性质倾向呈现强势或者弱势时,便呈现准外生性或准内生性。

四、理论分析与中国当前经济情况的结合

我国最官方的货币政策运行和调控状况报告不外乎每年每季度央行公布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最近的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于11月14日公布。央行公布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内含丰富的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资料,其中包括货币信贷运行状况,货币政策操作情况,金融市场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等。综合多季度报告资料,可以得出我们经济运行情况尤其货币供求情况的初步判断。根据本年度三个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对照考究得出,我们宏观货币运行主要有几个特征:对外贸易顺差继续加大,外汇和国外游资不断涌入国内,人民币升值压力处于高位,间接导致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货币信贷增幅高企,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5倍;2006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增至1099亿美元,同比增长60.4%。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高位增长,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增大。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98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90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087元人民币/美元。同时,由于我国储蓄率高、企业拥有大量自有资金、外资继续流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十一五”规划的项目逐渐启动等因素,投资反弹的压力值得注意。在时下房地产价格不计入通胀价格计算的前提下,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同比上涨1.3%,生产价格(PPI)同比涨幅有所反弹,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6.3%,通货膨胀压力也不容忽视。

在我国当前这样的复杂环境下,可以先简单概括出当前国内经济环境对我国货币调控的几项突出的客观要求。首先是减缓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收缩货币信贷扩张程度,稳步削弱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贸易顺差,稳定人民币汇率。对此,纵观多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积极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突出运用了以下政策工具。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发行央行票据,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央行在上半年持续的逆回购和现券买断,引导了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抑制了货币供应量的上升趋势。央行在下半年多次正回购和现券卖断,则引导中长期利率上升以及货币供应量回升,进而稳定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处于相对可控并趋有利状态。在收缩货币信贷规模方面,央行从本年度4月28日开始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微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由现行的5.58%上调到5.85%,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上调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贷增长过快,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回笼过多投放的货币供给,间接压抑了固定投资规模。在变动法定准备率方面,央行从今年7月5日起至今共调整三次,把存款法定准备率从7.5%上调到了9%,期望再度抑制固定投资和信贷增长过快。

据此,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9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三季度新增贷款5733亿元,但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减少5971亿元和3175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615亿美元,同比增长7.6%,比年初增加119亿美元,但同比少增43亿美元。5月份以来,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了压缩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的方式控制贷款增长,第三季度票据融资比第二季度末减少2059亿元,体现出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有所回落。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也有所遏制。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7.2万亿元,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低2.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2万亿元,增幅比上半年下降3.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万亿元,增幅比上半年下降14.7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均说明央行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收到积极的效果。基于前面阐述的理论逻辑,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具有相对的可控性和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为阐述我国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性提供相当的事实例子和理论基础。

然而,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不是全部如愿以偿。从人民币汇率上看,人民币汇率继续小幅升值。截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087元/美元,比6月末升值869点,升值幅度为1.10%。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汇率分别升值0.75%和3.26%。年初至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04%;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至2006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4.65%,可看出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同时,前面所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仍在高位运行,投资规模依然偏大,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高达49.9%,同比上升9.9个百分点。

上述可以看出,央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做出的货币调控措施并不是完全体现政策的意志,反映出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不是十分强势,其间一些经济系统内部的因素制约货币政策的凑效。例如,受人们对经济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继续倾向于活期存款。9月末,

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63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1329亿元。回归到理论中,活期存款与总存款的比例n 、流通中现金对总存款的比例q 均有所上升。再例如,进出口增速加快,但出口增速继续高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扩大。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5倍。2006年度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累计1.3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098.5亿美元,更超过2005年全年水平。究其原因,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而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继续高位增长,相当程度增加贸易顺差额度。外资大量流向加工制造业部门,带动国内生产能力增加和出口扩大。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2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4%。外资大幅注入中国与当前的世界经济运行形势紧密联系。近年来全球分工格局调整过程中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中的体现。于是,贸易顺差、外资注入导致外汇增长,间接促成流动性过剩,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央行不得不再次动用货币政策吸收过剩流动性。由此看来,货币供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体系制约和影响,存在一定的内生性。

五、结论

综观全文,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供给量的内涵,论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机构在货币供给量决定过程的机理,得出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因素。再结合货币供给外生性和内生性的内涵及联系分析,得出两者的判断准则和判断因素,然后对照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货币运行状况,讨论货币供给外生内生的表现和依据。最后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速高位趋缓,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价格稳定。这同人民银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积极成果密切相关。据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下,我国货币供给外生性强于内生性。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新名词以概括,就是,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准外生性。

参考书目

【1】刘巍《宏观金融解析——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传递机制》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3. 【2】刘巍郝雁《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5.

【3】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 2002.11.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一季度》2006.5.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二季度》2006.8.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三季度》2006.11.

货币市场现状

货币市场现状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国货币市场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研究0315141 031514128 雷晰楚 摘要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等。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是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它借助于各种短期资金融通工具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联系起来,既满足了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又为资金有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了获取盈利的机会。但这只是货币市场的表面功用,将货币市场置于金融市场以至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可以发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远不止此。货币市场既从微观上为银行、企业提供灵活的管理手段,使他们在对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统一的管理上更方便灵活,又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提供手段,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货币市场货币问题发展趋势 货币市场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客观上采取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这一方面是由于对货币市场功能认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发展金融市场的动因不是从完善金融市场以至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而是从救急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金问题,尤其是长期资金问题,而由于通过资本市场所筹集的正是长期资金和永久性资金,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资本市场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而货币市场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具体来说,从时间顺序上看,我国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5

年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行股票,并于1991、1992年成立了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到现在为止,已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资本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而最早发展的货币市场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只到1986年才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其他子市场的发展则更加滞后。从年交易规模看,拆借市场以万亿计、票据市场以千亿计,资本市场则以千万亿计。从发展状况来看,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发展虽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呈平稳发展并不断提高的态势,而拆借市场则三起三落,从1999年起,才规范地发展起来,票据市场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由于货币市场在发展上的严重滞后,客观上造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瘸腿”现象,破坏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并弱化了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分析货币市场的功能,重新审视它在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给货币市场一个应有的评价,充分重视货币市场的发展。 货币市场问题 货币市场主要由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等组成。拆借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交易行为相仿;拆借金用途缺乏有效监管;缺乏经纪人制度;同业拆借利率不稳定;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证券回购市场存在的问题:1.证券回购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买空卖空行为,即双方交易时并没有真实的、足额的国债和金融债券。金融机构间进行这种“假回购”业务,实际上是在变相拆借资金;2.一些机构通过发售国库券代保管单等形式变相吸收企业和居民存款,然后用于充实支付周转金和投资,或通过买入返售证券形式(转拆)变相发放贷款获取利差。其实质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办银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质的钱、镈、刀。钱、镈是农具,刀是多种用途的工具,它们也是人们可以让渡的财产,在殷周或更早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这些铜工具在不同地区形成一般等价物。钱、镈至春秋发展为专职货币,即后人所称的空首布;虽保存青铜铲的基本结构,有细长的銎,但已不适宜装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先秦铸币。至战国进一步发展为略具铲形小铜片的布币,主要流通于北方周、晋、郑、卫地区。青铜刀至东周发展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及燕、赵地区。 战国中后期使用一种更便于授受使用的圆形金属铸币圜钱,在周、魏、赵、秦、齐、燕等地出现,特别是秦国正式采用圜钱制度,为圜钱发展成全国统一的铸币形式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 贵金属黄金也作为货币进入流通。它以镒(20两)、斤(16两)计。南方盛产黄金的楚国还出现铭文“郢爰”等字样的金版。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但在中国是最早的黄金铸币。 秦汉的法定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以前铸造的包括贝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即主要在上层统治阶级范围内行使的货币,单位以镒计。又以原秦国的铜铸币,圆形方孔半两圜钱为下币,主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这样,实现了中国货币种类及其单位的首次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式,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符合,又便于在经济生活中授受使用,故这一铸币形式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黄金为一等币单位以斤计。以铜钱为二等币,汉初曾允许私铸。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中新网北京10月18日电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近日召开的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电视电话)会上表示,下一阶段中国银行业要及时总结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适 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方式。 刘明康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业面临的突出风险。他指出,中国 一定要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戒之以慎,苦练内功,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提 高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刘明康要求,下一阶段银行业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大力推进整个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二是要继续把信用风险防范作为当前银行业主要任务抓紧抓好 三是要加强境外投资业务风险防范,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四是要加强管理,规范中间业务,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 五是要及时总结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方式。 刘明康同时表示,银监会将继续坚持“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科 学监管理念,进一步加强风险监管,维护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完) 1试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哪些经验教训[金融]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其直接影响来看,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 美国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

论中国货币市场

期末考查论文题目:论中国货币市场 学生姓名:黄鲜娣 学号:1104022321 专业班级: B11会计学3班 任课教师:庞耿业 学院:财经学院 2013年6月

论中国货币市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下,货币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在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还比较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交易规模偏低。由于存贷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信贷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本文对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出发, 论证了我国货币市场向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不完善改革政策效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也发生了各方各面的变化。 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易工具通常是期限为1年或者1年以内的票据和有价证券。货币市场由短期国库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证券市等子市场构成。 一、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货币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在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还比较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交易规模偏低。由于存贷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信贷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水平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显示,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发达的货币市场,依赖市场机制的货币政策就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货币市场,是中国进一步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货币市场由多个子市场所构成,其中包括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 (一、)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拆借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无担保的信用方式进行的短期融资交易。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存款机构必须交纳法定准备金;由于临时性大额支付会出现准备金不足,从而形成了金融机构短期拆借资金的需求。由于这种交易不需要抵押,交易双方通常通过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划拨,因此,在短期融资方式中,拆借具有效率最高的特点。据资料表明,中国的拆借市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市场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其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拆借主要不是准备金管理的工具,而是经常作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自此,拆借成为当时突破贷款规模管理的主要形式,使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了大量资金,构成当时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金融整顿的重点。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实验四中国的货币需求曲线分析

实验四:中国的货币需求曲线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充分理解Eviews软件系统管理和基本原理,掌握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原理,学会用计量经济模型来实证研究探讨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 二、理论基础 要了解货币需求的决定,就首先要对货币需求的含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历史上看,经济学家曾经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货币需求。一种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仅仅把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从而探讨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有多少的货币来支撑。马克思的货币必要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则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也就是说,它和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实物资产一样,是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它还具有交易媒介的职能。从这一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不是被理解为经济中为完成一订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而是被理解为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财富量。自从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以来,经济学家们主要是从后一角度来讨论货币的需求。应该注意到,经济学家所讨论的需求,从来都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例如当经济学家谈到消费者的商品需求时,是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愿意购买的商品量,如果没有这一约束,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就可能是无止境的,因而也就无从讨论了。货币需求也是一样的,它不是简单地表示人们想持有多少货币,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手中的货币多多益善,货币的需求这个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它真正的含义是指,当某人拥有一定量的财富总额时,他可以选择以多种形式来持有该笔财富。而他愿意以货币这种资产形式来持有的那部分财富就构成他对货币的需求。所以,货币需求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选择,或者说财富分配行为,它受到人们的财富总额、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及风险的影响。 对于货币需求的问题,经济学家们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下面介绍几中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理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并不把货币需求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名义国民收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1-7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 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 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 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 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 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 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 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 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 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郭嘉祺 20122414224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从CPI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形势

从CPI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经济形势 一、CPI的概念: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采用的是固定权数按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计算,即K'=ΣKW/ΣW,固定权数为W,其中公式中分子的K为各种销售量的个体指数。 CPI表示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例如,若1995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00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2000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以1995年为基期)CPI= 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125%-100%)=25%。 二、影响CPI的因素: 1、货币供应量 最主要的因素是,新增货币的发放速度。新增货币的发放速度,决定物价变化的速度。社会商品的总体物价水平,由货币发行量决定。几乎所有的通货膨胀上涨现象,都是由于滥发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就是,发行的货币膨胀了,过多了。 滥发货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政府缺钱,通过发行货币获得收入。发行货币是政府获得收入的一个来源,在非常时期,占主要位置。比如战乱时期,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发行货币收入。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原因。 其二,愚蠢的外汇政策。某个国家,由中央银行强制购买国民与企业手中的外汇。导致外汇大量储备。中央银行购买多少外汇,就意味着,多发行,多少本国货币。比如,大陆一万亿美圆的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就意味着,大陆多发行了,相应价值的人民币。 其三,政府为了刺激疲软的国内市场,适当发行一些货币,促进社会消费。这个政策,应该不属于滥发货币的模式。这属于适度增加社会流通的货币。从经济角度看,应该是有好处的。估计,这是增加货币发行的,唯一重要的经济范畴好处。在市场疲软的时候,增加一些流通货币,还是不错的。 2、银行准备金率 在货币发行量一定时,增加社会货币的流通量,还可以通过银行准备金比率大小的改变来实现。准备金比率越小,银行对货币的乘数效应就越大,实际可以流通的货币就越多,社会商品的消费量就越大。随着社会商品消费量的增多,社会商品的供应能力,就可能捉襟见肘,物价就可能会上涨。 银行准备金比率的下降,有利于企业贷款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企业贷更多的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商品供应,遏制物价上涨。准备金比率的下降,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附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一) 一、填空题 1.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发展阶段,直到当前最现代化的电子货币。2.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4.现代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 5.金银复本位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6. 铸币是国家权力进人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现象。 7.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8.纸币是国家依靠国家权力发行,强制进人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9.法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 10.格雷欣法则中,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 1l.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12.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人民币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3.为保持本位币地位,国家规定其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14.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 的货币形态。 15.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币之间的交换比价,货币制度划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货币材料的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l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将会 B 。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2.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称为 A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等价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形态的总的演进趋势是 D 。 A、实物货币——信用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 B、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金属货币——实物货币; C、金属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 D、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货币在执行 A ,最早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6.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 是 D 。 A、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B、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D、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金币可自由铸造.可自由输出人,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这是 B 。 A、金块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8.“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 C 。 A、银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9.一国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和基本通货是 B 。 A、法偿货币; B、本位币; C、现钞货币; D、存款货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 A 。

中央广播电大“现代货币金融学说”考试试题及答案(精)

试卷代号: 1 0 6 3 座位号I I I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0 1 0- 2 0 1 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现代货币金融学说试题2011 年7 月题号I - I 二三四五六总分分数I I I I I I I I 得分评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 1 2分1. 半通货膨胀: 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之前,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情况凯恩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2. 伦巴德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指定证券为担保的短期货款。 3. 流动性抑制: 如果借贷市场不完善和个人未来收入不确定,就会使人们的消费计划受流动性抑制,表现在限制家庭借钱超前消费,其结果是推迟消费并增加了储蓄。 4. 粘性: 指工资和价格在外部冲击下不是不能调整,而是调整十分缓慢亨要耗费相当时日。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 1 0分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填入括号内 1. 供给学派认为,在所有剌激投资的因素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因素的是。D. 税率 2. 在弗莱堡学派看来,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依据是。A. 潜在的社会生产能力增长率 3. 下面不属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是。B. 创设新型金融机构 4. 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储蓄与投资的主要关系是。B. 储蓄大于投资

5.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是。D. 永恒收入 6. 在物价的影响因素上,瑞典学派认为。B. 物价的波动与利率的变化密切相关 7. 北欧学派关于开放型小国通货膨胀的研究着重考察的是因素。D. 结构方面 8. 信用媒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亚当斯密 9. 关于中立货币的条件,下列正确的是。A. 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10. 文特劳布认为当货币向商业性流通转移时影响的是。A. 物价 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 1 0分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义,请将其编号分别填入该题的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都不给分 1.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的后果表现在 A. 造成资源配置失调 B. 扰乱工资体系D. 破坏市场机制 E. 经常引发政治动乱甚至革命 2. 供给学派认为,要通过减税来达到增加供给,治理通货膨胀的目的,其必要条件是B. 削减政府开支,消灭赤字E. 限制货币发行,稳定货币 3. 凯恩斯认为在货币量变动时影响物价弹性的因素有。A. 有效需求B. 生产报酬 c. 生产资源D. 工资状况E. 生产要素的差异 4. 凯恩斯认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产生下列影响。A. 直接变动 货币供应的绝对量B. 间接变动货币供应的相对量c. 改变公众对未来的预期D. 影响货币总需求 E. 影响利率 5. 按交错合同论,下列正确的是。B. 一个社会中所有的劳动合同交错签订E. 交错合同使货币非中性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内容摘要:随着加入WTO金融服务承诺的逐步兑现,作为金融自由化中心环节的利率市场化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融入国际经济参与竞争,提高金融效率的必然选择。由于利率市场化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推进利率市场必须找准突破口,才能使全面放开利率对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程度。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货币市场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货币市场概况,接着在回顾世界其它国家实践利率市场化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会造成一定的波动,分析了在货币市场进行利率市场化的优势,最后就如何完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主题词: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建议Themoneymarketisthebreachofmarketizationofinterestrate Withthefulfillinggraduallyoffinancialservicepromiseofaccessi ontotheWTO,,thepolicyisstrong,,thenonthebasisofreviewingmark et-orientedhistoryofinterestrateofothernationalpracticesofth eworld, Keywords:Themarketizationofinterestrate,Moneymarket,Proposal s 利率是货币的资金的价格,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利率基本上是“焊牢”的,这种一层不变的利率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

关于中国货币供给与物价关系的分析

摘要】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 关键词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物价农产品价格 引言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对物价的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供给与物价不是简单的同向关系,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急剧回落。 1论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亦称货币供应。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 2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在商品货币经济中,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由图一可见,社会总供求可归结到货币供求之上。显然,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基本一致时,即所谓货币均衡状态,标志社会总供求基本均衡,此时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社会再生产中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都能顺利进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即促成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会使物价上升,并有可能进入通货膨胀状态;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促成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会使物价下降并有可能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可见,货币供求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并且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并决定价格水平及其波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