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3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含解析】

2020-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3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含解析】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程标

准素养解读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产生的历史背景。

2.从史料实证角度,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就。

3.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立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艺术特色。

知识点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

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创始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

(2)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代表作:《离骚》。

《诗经》和《离骚》的区别

《诗经》和《离骚》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

风格,《离骚》是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②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概况

时期代表特点

初唐王勃、陈子昂开唐诗风气之先河

盛唐

高适、岑参

边塞诗,描写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

武豪放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富有诗情画意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

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盛唐成为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原因

(1)经济:唐朝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为唐诗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政治:国家统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以诗取士”促进唐诗发展。

(3)民族交往和中外交往促进唐诗发展。

(4)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知识。

知识点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背景: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3)代表

①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2.元曲

(1)兴起与发展

①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②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2)代表:关汉卿、马致远。

(3)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诗、词、曲的区别

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歌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知识点三明清小说

1.兴起:魏晋南北朝时,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发展:唐宋时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

(1)唐朝出现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2)宋朝出现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3.繁荣

(1)时间:明清时期。

(2)原因

①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市民阶层的扩大。

(3)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代表作品

①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②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③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史料一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①……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1928年10月) [解读]①说明唐代诗歌全面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面貌,内容非常广泛。

[思考]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有何影响。

【提示】盛唐时期,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期,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朝衰败的社会现实。

史料二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

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②,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解读]史料二中②“监生”原意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思考]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小说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提示】现象:科举仕途吸引力大。社会问题:造成狭隘的人才观,阻碍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

1.先秦:《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南方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2.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4.宋词: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适于合乐歌唱,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之美。

5.元曲:民间兴起,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抒情叙事兼长。

6.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时代特征

先秦兼容并包、宽容开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恢弘大度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兼容并蓄、全面繁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平民化、世俗化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

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答题术语

1.《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

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

格。

2.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促

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且社会的

变迁对唐诗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宋词的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

感情;元曲可雅可俗,生动活泼。

4.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

大,为小说繁荣提供了肥沃土壤;明

清小说数量多,手法丰富,体裁多样。

1.古诗文有谓:“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据行文风格判断,该诗文最有可能出自()

A.《诗经》B.《离骚》C.《九歌》D.《梦粱录》

A[《诗经》以四言为主,音节和谐,感染力强,故A项符合题意;《离骚》采用民歌形式,句式较长,有利于表现奔腾澎湃的感情,故B项不符合题意;《九歌》吸收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故C项不符合题意;《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故D项不符合题意。]

2.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作《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自由主义D.理想主义

A[《离骚》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艺术源头。]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从该诗的风格来看,该诗的作者应是()

A.李白B.王勃

C.高适D.杜甫

D[题目中的诗反映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反映出唐朝已由盛转衰,这符合杜甫诗歌的特点。]

4.词在宋代空前繁荣,主要是由于()

A.它适应了宫廷生活的需要

B.它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

C.它有利于文学的昌盛

D.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在宋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乐工与歌妓为了适应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词便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5.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C[元曲是世俗化文学的体现。材料中元曲的格式和内容反映了元曲形式比较灵活,雅俗共赏,故C项正确;A项是唐诗的特点;B项是《诗经》文学风格;D项是汉赋的特点。]

6.明清小说中,以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为主线,揭示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的作品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红楼梦》D.《西游记》

C[《红楼梦》涉及的是贾府的兴衰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7.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把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归类,并说明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

(2)图二、图四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解析]第(1)问可根据四幅图片概括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依据所学知识概括特点。第(2)问要结合屈原和杜甫所处时代的相似特征进行分析。

[答案](1)图一、四反映的是诗歌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图二、三反映的是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深沉、悲壮、凝重,而浪漫主义风格特点则是夸张、想象丰富、张扬个性等。

(2)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因为屈原、杜甫等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同,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对统治者特别是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2020-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3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含解析】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程标 准素养解读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产生的历史背景。 2.从史料实证角度,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就。 3.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立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艺术特色。 知识点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 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创始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 (2)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代表作:《离骚》。 《诗经》和《离骚》的区别 《诗经》和《离骚》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

风格,《离骚》是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②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概况 时期代表特点 初唐王勃、陈子昂开唐诗风气之先河 盛唐 高适、岑参 边塞诗,描写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 武豪放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富有诗情画意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 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盛唐成为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原因 (1)经济:唐朝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为唐诗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政治:国家统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以诗取士”促进唐诗发展。 (3)民族交往和中外交往促进唐诗发展。 (4)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诗歌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知识。 知识点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背景: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第9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在谈到今后三年的工作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明志。温总理引用的这句话在体裁上应属于() A.楚辞B.唐诗 C.宋词D.元曲 解析:选A。温总理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屈原的《离骚》,《离骚》属于楚辞。由这句古语的风格及关键信息“兮”也可判断出,它的体裁是楚辞。 2.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是() 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解析:选C。解答本题应紧扣“唐朝诗人杜甫”,由C项中“诗史”“草堂”判断对联刻画的对象是杜甫。 3.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漱玉古韵》节目中,李清照经典词作《如梦令》被重新编曲演绎:夜色中,一池湖水,水波旖旎,鲤鱼穿行其间。荷花灯亮起,九曲桥相连,白鸟飞过,舞者衣袂飘飘。这充分体现了《如梦令》的特点是() A.通俗B.豪放 C.婉约D.怀古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一池湖水”“水波旖旎”“九曲桥”“白鸟”等以及图片柔美的意境,体现的是一种婉约的特点。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是读懂给出的情境,提取关键信息,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 4.“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奈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呆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这是什么诗体() A.诗经B.楚辞 C.宋词D.元曲 解析:选D。该诗通俗生动,明白如画,反映现实生活,可判断为元曲。 一、选择题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一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人教版课后辅导练 习一百 第1题【单选题】 观察下图,图一文学作品(《十日谈》)的内容与图一:(《红楼梦》)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反专制王权 B、反教会压迫 C、反殖民侵略 D、反封建礼教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包括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妓女、媒婆、盗贼等。话本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士”为首的价值观念被打破 C、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 D、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发展 【答案】:

第3题【单选题】 李白曾写诗赞美当时一位书法家:“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据此推断,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佛教寺院沿袭出世习惯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中国文人保留传统追求 【答案】:

第5题【单选题】 张炎在《词派》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 ) A、构思深细缜密,意境婉媚轻柔 B、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 C、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答案】: 【解析】: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人教版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人教版课后练习九十九 第1题【单选题】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历史史实,以下对联和“诗圣”有关的是 A、“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 A、彩陶画与汉赋 B、话本与小说 C、唐诗与风俗画 D、楚辞与文人画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 ) A、《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B、《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 C、《孟子》:春秋无义战 D、《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 A、仁爱至上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 (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3)运用: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历史探究、联系比较、综合归纳、情境再现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正面临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与融解的局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光要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更要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一句话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再次亲身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哀婉。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1)内容: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诗经》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此外,“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2)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与“楚辞体”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因其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屈原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达标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诗赞誉的是唐代大诗人( )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陆游 答案:A 2.(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不断扩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因应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市民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 答案:C 3. (2013·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一古代的四言诗歌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它出自于( ) A.《诗经》 B.《离骚》 C.《唐诗三百首》 D.《宋词三百首》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四言诗歌”是《诗经》的特点之一,故选A项。 答案:A 4.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明清小说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故①④排除。 答案:C 5. 唐宋时期发展起来,对明清时期主流文学形式有影响的是( ) ①唐诗宋词②唐代传奇③宋朝话本④宋元散曲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明清时期主流文学形式是小说,②③对小说的产生有影响。 答案:A 6. 中国古代文化作品的主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典籍影响广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趋势,这一趋势缘于城市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精梳理·通时空观念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建立:□01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0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结束分裂局面:北宋灭掉其他割据政权,结束□ 3.加强专制集权 (1)原因: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

[金版微点拨] 【思考探究1】读教材P50史料阅读,概括苏洵和范祖禹对北宋加强集权措施的认识。你赞同这种认识吗?请说明理由。 金版点拨:认识:认为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防范了内部动乱,提高了行政效率,维护了统治的稳定。 对于这种认识:若赞同,从其内容起到的积极作用去分析。若不赞同,从措施的消极影响分析。关键是避免绝对化,并能将论点和论证高度统一。 【思考探究2】教材P51思考点 金版点拨:可以认为可取,可以认为不可取,但要能自圆其说。如果认为可取,可从减少战争,使政局稳定,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友好等角度去分析。 如果认为不可取,可从气节、政权尊严,加重人民负担等角度分析。 【思考探究3】读教材P51历史纵横,概括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的出发点。 金版点拨:防饥民为盗,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关系:□01辽在北方对北宋构成威胁,北宋多次北伐攻辽失利,后来辽攻宋,宋辽 02岁币”。 订“澶渊之盟”,宋给辽“□ 2.宋夏关系:北宋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多次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双方和议,北宋 给西夏“岁赐”。 3.北宋三冗 (1)冗兵:北宋采取“养兵”政策,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军队多而不精,但军费开支 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由于北宋分化事权和恩荫制,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3)冗费:□03养兵、□04养官、岁币、岁赐,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05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政治因循保守,□01行政效率低下。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军队多而不精,战斗力差。 (4)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出现。 (5)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失败。 02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时间和人物:□ 3.原则:加强□03国家对经济、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04富国强兵的 目的。 4.内容 05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06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 调控经济时□07开辟财源。 08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以“兵农合一”的□ 5.结果 (1)取得一定成果:一定程度上达到了□09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最终失败:强兵效果不明显,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歧日益严重,神宗死 后,变法法令多被取消,变法失败。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01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掉北宋,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 04史称“□02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03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 宋高宗。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B ) A.扩大统治范围 B.加强中央集权 C.密切经济交流 D.改革官吏制度 解析:材料中论述宋代如何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和管理,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B正确;其他选项并不是主要目的。 2.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大权。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故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 ) A.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C.官吏选拔制度成熟 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解析:唐朝节度使权力较大,而宋代节度使只有名义上的接待作用,显然节度使的权力在宋代受到严重剥夺,体现出宋代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节度使并不是行政区划的管理合理化,故B项错误;节度使属于地方官吏,不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对地方管理,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3.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解析:由“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关,故D项正确。 4.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C )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认识两宋的时空定位,通过疆域图认识两宋的地理位置和政权形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两宋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宋朝的士大夫精神,以及两宋文臣武将中的杰出代表: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等的爱国史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难点】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 [引入]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但可惜的是北宋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宋的历史。 第二步:讲授新课 [问] 宋太祖赵匡胤谋反上位,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防止别人复制自己的成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三段,总结北宋在削弱地方、分散相权两方面采取哪些制度上的措施? [讲]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宋在用人方面特别强调崇文抑武,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这样有效防止了唐朝后期出现的那种武将擅权,拥兵自重的现象。但是这是不够的,要想削弱地方,必须在财政和军事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在财政方面: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在军事方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人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通过以上措施,北宋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削弱了地方,吸取了唐朝后期军阀割据的历史教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新人教 版必修3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各个时期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品,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必修班: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代表作) 2.过程与方法:历史探究、联系比较、综合归纳、情境再现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面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解的局 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光要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更要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精华。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 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后 漫长的社会里,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学形式。 简要地说,就是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辉煌灿烂的中国古 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让 我们再去亲身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 迈,以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哀婉。由此导入新课。 一、诗歌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概况:①地位②时限③名称 (2)内容:风雅颂 (3)特点(参见资料回放引出):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4)影响: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创立“楚辞体” (1)作者:屈原(爱国诗人) (2)含义: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形式,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3)代表作:《离骚》(浪漫主义抒情长诗,楚辞的代表作) (4)特点:用书本上两句名言对比得出:句式灵活,易于抒发感情,富含浪漫主 义色彩 3、汉赋: (1)含义:汉代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 气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多媒体展示部分段落) 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二京和张衡再说明) 4、唐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9课 灿烂辉煌的文学 教案设计

第9课灿烂辉煌的文学 新课标要求学生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因此,学生必须了解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演变,从而归纳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感悟文学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依托教材开展教学,说课第二方面是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一是教材地位简析。在必修三中,本节课讲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上的重大成就,每一种艺术成就都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本课是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艺术,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方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与能力。本课要求学生可以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其次是过程与方法。利用PPT和视频来展示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最后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了解到不同的文学体裁是我国文化的独特符号,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自身修养,自觉地传承国粹,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的参考。 只有让学生掌握本课重点,理解本课难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本课重点在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体裁特点。这是本课的主体内容,也是开展后续教学工作的基础。难点在于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变化发展的原因。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我说课的第三部分是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也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但他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施教职工贵在引导,重在转化,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说课的第四部分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配套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含解析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 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 国近代企业诞生。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 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页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影响:瓦解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易错易混]自然经济解体≠自然经济消失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并不意味着自然经济的消失。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 (1)中央:奕。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内容 结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知识拓展]洋务派在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方面较前人有所进步,但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能,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企图把近代西方的技术——“用”和中国的封建专制——“体”相结合,使“用”为“体”服务,其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其采取的一些行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条件 (1)列强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易错易混]民族工业≠近代工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学校陈道元 【教案】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熟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重大发明等相关史实。 2. 让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重大发明、影响以及特点。 2.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以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次不穷,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使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链接点 政治英国议会改革,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个时代:电气时代。 两个中心:美国和德国。 三个特点: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几个国家同时开始、部分国家交叉进行。 四点成就: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创制和使;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五个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器制造业。 六、运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近代化的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和“求富”旗帜下,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创建的新式学堂。要求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评价和影响。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要求学生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问题探究、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 预习课文并完成下面空格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表现 (1 )引起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 “男耕女织”,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相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2 )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自然经济解体的催化剂) 2、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二、洋务运动: 1、出现的原因: 2、概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案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路线、区分不同丝绸之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亦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阅读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不同丝绸之路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力,通过全球贸易的形成与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前人不畏艰难开通丝绸之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东西商路贸易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起的作用,体会文明的交流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开辟以及兴衰 教学难点:古代商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地图识别法等 四、课型、课时、教具 课型:新授课 课时:40分钟 教具:多媒体课件、传统板书、地图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导入:有这样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古老的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今天让我们

伴随着古老悠扬的驼铃,穿越时空的阻碍,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 教师让学生看课本上史料身着丝绸的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瓶史料,简单简单介绍古代中国与希腊的贸易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学生回答:以丝绸贸易为媒介 教师讲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贩卖到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也成为了当时贵族们青睐的商品。反映了中国与欧洲之间早有贸 易往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道,这 条商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是丝绸。(展示课件上的丝绸之路的地图) 教师讲解: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 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2.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 教师提问:这条商道成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教师展示地图,对当时张骞通西域的背景进行解释。 教师讲解:张骞通西域前,天山南路诸国也已被匈奴所征服,常年往来诸国征收粮食、羊马。南路诸国实际已成匈奴侵略势力的一个重要补给线;三 十多万各族人民遭受着匈奴贵族的压迫和剥削。秦汉之际,月氏的势 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汉初,多次为 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老 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经 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 “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 从整个形势来看,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 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确实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 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 于是汉武帝就向民间招募人才,这时候谁主动申请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张骞 师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图片,以及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

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 2.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工作重点: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意义 (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2)内容 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3)影响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3)内容 (1)对国民经济: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2)对农村:农业生产高速增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对城市:使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2.过程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宋代,在州一级所设的通判,有权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还有权弹劾州府所有官员,因此有官员提出外放的条件是“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政治制度的僵化 C.官员生活的腐化 D.崇文抑武的固化 2.淳化三年(992年)正月,有诏书称某地方机构:“外分主计之司,虽曰传输,得兼按察,总览郡国……平反狱讼,漕运金谷”。该地方机构是( ) A.转运司 B.枢密院C.三司 D.提点刑狱司 3.宋代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阶段。为加强对州的控制,北宋政府( ) ①设置转运司②增设通判③设立御史大夫④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4.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榷场的设置( ) A.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 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C.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5.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 6.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A.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7.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 249.63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 513.8万贯石多出1 700多万贯石。这说明( ) 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知识点四南宋的偏安 8.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 ) A.匈奴族统治者 B.契丹族统治者 C.党项族统治者 D.女真族统治者 9.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 D.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 选考高分练进阶训练第二层 10.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督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教案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教学设计 李鸿章在德国皇宫 李鸿章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 【课程标准】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了解两部宪法的异同;(2)理解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和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分析政体不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分析材料;通过学习,搭建知识框架;体会现实,反思历史,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进步。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初中开设了历史课,但关于法国大革命和德意志统一的基本史实仍旧是一片空白,而本课理论性强,要学生深刻理解两部宪法的内容和对其评价难度比较大。因此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难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分析材料、对比讨论、发现问题、史论结合

用两幅图片让学生进入 角色,跟着李鸿章的走进德 意志,去了解它的宪法、政 体。 问题探 究:(1)威廉二世的做法合理吗? (引用材料)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 议会行使之 .... 第十一条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 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 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 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大陆的法国和德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回到19世纪那段激情动荡的岁月, 感受法德民主制 度的光芒。 的兴趣,将学生思维带入本 课重点内容。 深入 课堂 讲授 新课 (播放普法战争的视频)普法战争结束后,战败国 法国爆发了巴黎人民公社起义,法兰西第二帝国垮 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三 色旗)。而战胜国德意志于 1871年1月18日,在 法国 巴黎的凡尔赛宫宣告成立。 (德意志帝国宣告 成立的油画)。 -、感知法德民主政体 (以李鸿章1896年为时190天的欧洲访问为主线) r n 短短两分钟的视频, 让学 生 直接感知普法战争的基 本史实。通过战争前双方准 备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感受 到普法战争后法德两国的 历史发生的巨大变化, 形成 认识上的对比冲突, 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 以李鸿章的访欧记为明 线贯 穿本课始终,增强整体 性和严谨性;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把中外同一时期的历 史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比 较。 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 融入课堂,活跃气氛;阅读 材料对基本史实归类梳理, 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认识 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拥有任 免官员、宣战与媾和、召集 解散议会等权利,从而回答 (一)德意志帝国宪法 (展示李鸿章与俾斯麦会面的图片及俾斯麦被迫 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