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资料讲解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资料讲解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资料讲解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精品文档

关于我眼中的庄子随笔

关于我眼中的庄子随笔 风轻轻的翻阅着我的书页,封面上出现了两个清晰的大字:庄子。风跃过幽谷,又飘 向哪儿了呢?我知道他来过了,留下了自由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以下是关于我眼中的庄 子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斜阳晚照下的河边悠然的摆弄着他的鱼竿。 有经邦济世之才,虚怀若谷之量的他抛弃了那个时代。他义无反顾的选择属于他的人生。不与世俗争名利,只在深山求逍遥。楚王的盛情相邀只换来他的淡然谢绝。他是一向视权贵如腐鼠的,在他眼里,窃国者诸侯,与盗贼共事岂不是对他的侮辱? 自嘲曳尾涂中的他却有凌云之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豪言是英雄的气魄与哲人的 睿智最完美的结合。他人最大的志向不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间过上极尽奢华的生活,得到万古流芳的美名,谁看到了头上高远的天空?别人俯下身子,只有他昂着头。 一贫如洗的他永远不会放弃他的尊严,魏王嘲笑他的潦倒,他立即讥讽诸侯的昏庸。 如此桀骜不驯,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气示人。孔子哀叹累累若丧家之犬,比起庄子,实在是 相形见绌。孔子永远弯着腰,庄子却从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 他也有无奈的时候,不是源于君王不听忠言的苦痛,也不是国势危如累卵的压抑。而 是源自对物与我,肉与灵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思考。是梦境还是现实,他迷茫了。也许, 只有他会迷茫,在那个人人为功名利禄而生的时代,谁能把眼光放到如此的高度? 他又是可爱的,濠梁之上的辩论让人忍俊不禁。惠子中了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圈套,他的思想不依托于艰涩的文字,而是活泼的故事。傲骨只外,还有和气。凛凛之中,透着亲切。孔孟总是以教导人的姿态讲话,韩非总是发号施令,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永远与功利紧紧相连,少了几分真诚。 汪洋恣肆的文章,带着浓厚的浪漫。诸子的文字毫无韵味,只有他能给人美感,一种 到了极致的美。同时慨叹人生苦短,孔子说逝者如斯,他却道白驹过隙,哪个更美? 从文学与哲学的角度不足以全面了解他,他还是古代科学的先驱,无论是类似于原子 的理论,还是数学中的极限思想,都是极其超前的。那些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士大夫还在依 靠神灵的庇佑,哪会想到这些?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注定他不会被人理解。也许,在他人眼里,他只是个衣不遮体,食不充饥的乞丐,只是个不拘成法,特立独行的狂人。他注定会生活 在无休止的孤独里,孔孟成了至圣先师,韩非的思想统治了上千年,墨翟的理论偶尔还会 被人提及,唯有他的思想被斥为家人言。只有零星几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与他神交。即使这

读《庄子》有感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我国古代以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今天能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庄子》,心中感到异常兴奋。在读完之后心中有几分感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吐为快。但终究是学习有限,故不能精确的明白,但也深的几分味道。 庄子,原名庄周,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县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其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意思是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这段充分的说明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形象生动。也体现了庄子“逍遥”的情怀。而“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则利用寓言故事,富有讽刺的意味,将庄子的文采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翻译过来“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就成了一篇朗朗上口的寓言故事,读来栩栩如生,简单明了。令人

读《庄子》有感:美在灵魂中起舞

美在灵魂中起舞 ——读《庄子》有感 作者:冯国久来源:发表时间:2010-01-27 浏览次数:61 字号:大中小 庄子,一个让人仰视才可见的精神领袖,以其无比飘逸的姿态飞翔在我们的精神国度里,你以你的智慧为后人奏响了一曲优美而深邃的生命之歌,文化之歌与哲理之歌。 庄子,你有着世人无法逾越的超凡境界。你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美,在不经意间,你让我们这个世界有了一种大超然,大气度。 你视功名如粪土,看富贵若浮云。当那个曾与你日夜论道的惠子迷上了权位的时候,你毫不为之所动,只是悠然一笑。而此时的你还难免率真,仍旧想着可以与他有一番口舌之辩,体验在哲学境界里纵横驰骋的感觉。可你错了,你没有想到的是,名利居然如此害人,把那本也算得还玲珑剔透的曾子在转瞬之间变成了鹓雏,面对着一块腐肉,他奉之如至宝,你的到来,让他恐惧慌乱,甚至要置多年交情于不顾,欲杀你而绝争宦之路。你无奈地笑了,却也是潇洒地笑了,你袍袖一展,以藐视一切的无畏姿态走向了曾子,轻轻告诉他所犯下的愚蠢而幼稚的错误,然后转身离去,留下曾子在那里目瞪口呆。也许,这实在让挣扎在红尘中的千千万万个曾子错愕,何以在庄子的眼中,这一切都变得如此卑徽。他们也许一生也无法明白你的思想,无法触及你无名无功的境界。 你走了,走得那般自然,如果说之前对仕宦是一种漠视,现在也许是一种极度的鄙弃,因为它迷失了人的本性,使善良不再,深刻消失,洒脱空无,灵性丢弃,境界低俗。 你这一走,也就永远走出了红尘,所以当有人聘你为相时,你用水洗自己的双耳,这不是你的偏激,恰恰是你的如玉般不容污染的操守在放射洁莹的光芒。你大声说,“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宁愿做一只乌龟在污泥中艰难爬行,也不愿成为供人驱使残害良民的傀儡,无物可以限你的自由,无欲可以囿你的灵性。你的身影凝固成了一座雕像,一座千年不朽的雕像,它尽情地吸纳着日月精华,包孕了无数个梦幻与人性的恢宏。随意望去,总有一种放射着自由之光的眩目的美,在它上面层层荡漾开来……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精品文档

我眼中的庄子

我眼中的庄子 作为后人,可能大多数人对庄子的理解都会停留在逍遥或者是道家的无为而制,就像应帝王里的那位混沌一样凿七窍而死,于是我们会想到的或许是是不可丧失我们的本性,追求的应是人性和自然,追求的应是自由,可是由于我的浅薄,我能够体会到他倡导我们去自然去洒脱,去个人,去明见本心,但这却抛下了另外一系列的问题,他仅仅展现了一些作风事迹,但却没有明确解释了本性自然等一系列词的蕴义,由此本性自然自由这些被长久讨论的话题也自此有了多种的版本。 看完庄子后有时候会羡慕庄子的逍遥,但这种感受很少会和现实人们口中的乌托邦相联系,但有时不禁怀疑,后来造了一个理由将自己说服,我想把它归结于其人内在的淡定。 无论如何,人们对乌托邦的渴望都是对个人,对社会的渴望,而这种统一从未出现过,可以说她是很混乱的,正如我们很多人一般,所渴望的社会是分裂的,而这只是表象,表象是内在的折射 ,它反应的是我们的内心。而相对比与今人,世人很多人,庄子对现实对政治也会异议与不平,只是这不是主要的,应为他的责任在于走向自己的潜力,智慧与知觉,并按照那样采取行动。所以庄子的逍遥真的很个人,很幸福。 庄子的幸福应该是他的满足与达成,这种达成无关于政治,金钱,权利,这是一种个人的进步。这样说又觉得过于抽象,这种进步或许可以说是庄子的意识与知觉,一种幽默,一种尊敬。 无论是大鹏还是种种的传说,人们也许以此可以说是哪个时候的人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也可以认为是庄子本人的想象,但当这种传说演变为书体文字,这是一种很单纯的记录,一种幽默感,一种游戏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一种很深的爱的品质,只有单纯的爱,宽广的爱才会激发施以幽默的温柔。 而这种爱是基于对生命与自然的尊敬,由这种心情慢慢酝酿了广博的视角,这是大爱的基点,也是庄子对政治不平的基点,所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非要拟定出一种圣的标准自然遭受到他的唾弃,何况,还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不过我难以明白的是庄子的自由。 自由每个人都向往,但真正的自由往往不会单独出现,与其伴生的是责任,所以人们谈论的自由是营造出一种自我安慰,也是自欺欺人的氛围,他们生活在奴隶的生活方式下,于是,这世界批量产生两种人,一种是奴隶,一种是努力变成努力地人,而他们都可以免于某些责任。 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会认为道就是那种自由。道意味着成为自然的和流动的,处于一种很深的放开的状态,不跟生命抗争,而是顺着它、任着它,不要去推河流,而是顺着河流漂浮,不管他带领你到哪里,所以庄子顺着生命之流在漂浮,他乘着生命的波浪在走。不要跟生命抗争,否则你将会遭受到挫败。臣服,那么你的胜利是确定的,在臣服当中就是胜利,在抗争当中就是挫败。如果你遭到挫折,那只是表示你在用力抗争。 如此,在默认庄子追求自由的前提下,他在追求一种自然的时候,他免于,逃避了什么?他又承担了怎样的责任,这种责任又是怎样体现的?又或者说,庄子的自由始终是后人的添加?这是我的困惑的地方。

我心中的庄子

我心中的庄子 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是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做的一个梦。梦醒时分,庄子依旧沉醉在属于蝴蝶的世界里,或许吧,此时的庄子不是庄子,只是一只无拘不束的“蝴蝶”,他的人生和世界观是消极悲观的,厌世在他心中围绕不去,这大概就是他向往蝴蝶的原因啊,虽生不逢时,但是在我心中,庄子却是一个一心向往无限自由之人,值得敬佩。 我欣赏于《锦瑟》,这首诗在李商隐的悲壮弹奏中醉倒了千古倾听者,同时,在这之中的用典恰到好处:庄子在梦中变成了蝴蝶,醒来了却变成了人,或许在庄子的心中他是不愿醒来的,他或许觉得蝴蝶再试一个真正的自己,人却不过是梦一场。是啊,在我的心中,他总是一个“无为”之人,追求的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顺其自然,逍遥自得。 在他的文章《逍遥游》中,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当我们看破了内心重重的樊篱阻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关于人生的定位,只有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这样子,处于现实中种种的窘困才能不攻自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翻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个人永远去追寻,不得不说,我心中的庄子就是在追求这样一个境界,在物质的层面中它是贫穷的,在精神上他确实腰缠万贯读书、漫游、观察、遐想都是他的伙伴,常常陪伴他的左右。这样的向往,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或许在物质和精神方向上他毅然不顾。没错,人生不过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我也明知自己只不过一介普通学生,在庄子他浪漫主义的文笔下,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保持在这个不懂自己的世界中拥有着独特的灵魂,追求着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在庄子的理论中物质与意识形态都能自由转换,我多渴望能感悟到庄子境界,哪怕一秒,我想我会收获无双的精神财富。我也明白,或许我也应该做一个梦,做一个只有虚无空白的梦,不存在身份高低贵贱地位贫穷富裕,有的只是属于每个人的自由、欢声和欣慰。 落日沉沦,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在河边悠然的摆弄着他的鱼竿。 我心中的庄子,他宁可放弃这一个需要自己的时代,去选择自己的人生。没有人知道,在一个虚无空寂的境界里,有谁看到了头上高远的天空?别人俯下身子,只有他昂着头。这样的他,注定不会被别人理解,在别人的眼里,或许他只是个衣不遮体,食不充饥的乞丐。在我心中,他却是一个敢于追逐世界脚步的男人,我不愿他难过,我心痛,可是世界终究在用无尽的孤独浇灌着他。 超越了世人的意识,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此时的我稍许触摸到了庄子,我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男人,已经将生死度之于外,庄子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了我心中的灵魂工程师,这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这才是这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对我心灵的灌溉,而这位老者,早已超出形骸之外,走远、走远。

读《庄子》有感1000字

读《庄子》有感1000字 ——关于“大”的人生智慧 最初接触庄子,是在高中时代,来自于他的一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么大的鱼,化成鸟,也还这样大,大到遮天蔽日,这位庄子用尽了我所有的想象。直到我看到电影《大鱼海棠》,那鲸鱼在海洋里自由地遨游,不时发出阵阵悠长的低鸣,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哀时,我才深刻感受到庄子在他《逍遥游》里,鲲和鹏的大。不过,与电影不同的是,庄子所描述的大,那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大,那是一种自由而辽阔的大,那是一种爽朗的大。 再接触庄子,是我突然出现在他与楚国大夫对话的情境中。他持竿不顾,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当时年幼,一心立鸿鹄之志,心中不免暗讽,好一个狂人,入世为官,多好的机会呀!现在参加工作了,才知在暖暖的阳光下,曳尾于涂中,是心累疲劳后的奢望,如果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摆在我面前,我不会像他一样,淡然的拒绝,恐怕还是要掂量许久。这样的洒脱,连陶渊明也稍逊几分。陶渊明身在仕途,心却呼喊“既自以心为形役”,而他却一句“往矣”的拒绝,简单明了,将宦海沉浮看得清清楚楚。 再次走近庄子,是因为他的“荒诞之举”——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学了心理咨询师后,才知道他不是荒诞,而是通达。以前,外婆去世后,我分外思念,甚至想去另个一个世界,去见外婆!我深夜遥思,想到了外婆做的豆包,想到了外婆的笑容,想到了外婆去世前的一晚……想到这些,心痛不已,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来,想到了妈妈的做事风格像外婆,外婆的七个子女,多多少少都有外婆的身影,我才开窍,以后想外婆,就看看妈妈和姨妈舅舅他们。而庄子直接不需要寄托,因为他把死看成了人生的其中一段旅途。用心理学中毕生发展观来阐述,那就是死亡的过程也是人们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生和死不是对立的,死是生的一部分,也许真正体会过死的过程,才会明白生的伟大与充实。贫困交加时的庄子,是在接近死亡后,才有这么透彻的领悟吗?我大胆揣测。 至此,我对庄子的“逍遥”才有深刻的体会。他的逍遥,不是简单的出世或避世。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相比,他多了一份人间烟火。读《庄子》,我只能说,“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浅析庄子思想

浅析庄子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一、自然天真之美 人们常常提起庄子,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这种自然观,并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道法自然”就是《庄子》一书最核心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自己的样子。“道法自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因此,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宗,其自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而返朴归真;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庄子连用“大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无为中所自然彰显的最高境界。。“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生命。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自己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自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庄子在强调保持自然本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由,强调了真美与自由的统一,没有自由,就谈不上自然本性之美。在这里,庄子以“道”的立场破除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实用的立场。 其次,人性的自然之道体现为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自然之美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和大道赋予了万物一切禀性,使万物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华丽有质朴,有长寿和短命。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丽多姿,万物都独有其魅力。倘若用人为地智巧使万物的禀性都一样,那就是太不明智了。在现实社会中,大多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万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真,漠视其生命。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美体美容术如隆鼻隆胸风靡世界,到处砍伐树木、填整土地盖房子的现象,海洋鱼类的稀少、河流的污染等等。这些都是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本“无为的自然”才造成的。本来我们与自然和谐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着,但是我们却破坏了这种“和”

我眼中的庄子

我眼中的庄子 ——以退为进的哲人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高中之前这些便是我们对于庄子仅有的了解,还只是来源于课本学习。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其思想的光芒远盖过了庄子的主张,所以书籍和历史记载都对其着墨甚少。但随着我阅读书籍量的增加,伴随各种故事和古籍我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被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越发认为他是一个有趣的智者。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庄子也是有济世的正义感的,而非冷血自私之人。 以往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认知停留于他所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事实上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主张老子传统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思想,他还有自身对道德的追求。不同于老子略显消极的“无为”,对世事漠不关心的破罐破摔状态;庄子注重更多的是对物质私欲的淡泊,他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无救世信仰的书呆子,他只是在以无为的方式与世事的污浊做着抗争,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所以我

认为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他更为理性而早于孔子之类的倔强之人认清了现实的黑暗与抗争的无力感,虽没有达成济世的成功之路,但至少他没有走弯路,他光明正大的“逃”了,逃到了他想要浪漫里。 其次,庄子的逍遥无为说,是对战争的积极抵制,无为胜有为。 人们普遍将庄子所追求的浪漫理想总结为自由,即一种不为法度约束的放纵,这多半是种曲解了。用“逍遥”来概括更为恰当贴切些,不只局限于肉体的不受限,还是人精神的洒脱,可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一种回归精神世界,而忽视现实外在的状态。在当时“率肉食人”的战争背景下,庄子他坚守了心中的道德感,没有让自己的智慧成为战争的帮凶,拒绝求贤若渴的楚王,这种无为反而胜有为,这种逍遥反而是以静制动了。 最后,以上的现实压力催生了庄子善辩的能力,也在论战中展现着幽默的个性,让庄子更具人格魅力。 “逍遥”保留了庄子的道德感和自由灵魂,但现实的落差也使其变的愤世嫉俗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变得“毒舌”了,把现实中的恼火压抑,在论战中一吐为快。他经常与惠子做论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濠梁之辩”这个故事,虽然惠子在道理上往往更胜一筹,但是庄子也在论战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的层次已经超越道理达到了精神层面,将外在的口舌之争内化于心中的领悟与修为。在其对话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庄子的幽默,只是这幽默太高冷,正如他的个性外冷内热,尽管他是至情至性的情种,却总是摆出一副清高的姿态,这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论述》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呈现一个心灵绝对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理想。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可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因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但庄子毕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谐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色彩,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该乐观的生、超逸地死。 其次,探讨了庄子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发生的巨大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们的情性产生影响。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觉察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极力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可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庄子哲学也是反文化的。一切文化的结果都会化作对人们理性的约束,这是违反庄子哲学的本质的,因为庄子倡扬一切都应自然的存在。我们还看 到庄子哲学是一种对人的关怀,不论这种关怀是否完善,而人总是需要某种关怀的,因而庄子哲学必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在庄子看来,我们能感知有限,是因为我们离现实太近,为了增大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能达到逍遥于物外,任天而游于无穷,首先要坚持无为,要达到无名、无功、无用、无己,超越一切名誉和功利之上,如果不能超于功名利禄,那么心意就不能自正,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意向受到拘束而丧失其真性,这样,不但不能达于逍遥,而且最终会被外物所累而使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身受到损害。 “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便是无才之德,是无为之德的具体表现。其次还必须无待,鹏之九万里虽 为大,但必待大风而后行,此为有待,不能达于逍遥。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希望,起码可以说,等待就是因为希望的存在。庄子在无为之后接着无待,就是要人们放弃对于一切现实希望的追求,放弃对于外在的 一切感受,泯情弃知,最后达到“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其味”,这不是愚者形象吗?而这却是 庄子极力塑造的所谓智者,“无知之知,是为真知”,在庄子的眼中,这是放浪形骸者的风度。 在美学观点上,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 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 相对主义美丑观。 从形式上看,审美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着的世界与一个自由地流露着的真性完全“化合”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然的生命突破了一切固有的限制和束缚,成为一种游离状态,“与造物者为人, 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从山水之中、林气之末,我们找到了久已遗忘的真性,本然的生命复归到圆满状态。 从本质上看,审美是一种手段,他走进了为自己设置的那个天地之中,那奇幻的景象足于使人产生迷狂,使人忘却一切曾经遭遇过的不安和焦虑,排除一切非生命的东西的拘役。“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以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我眼中的庄子作文7篇

我眼中的庄子作文7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眼中的庄子作文一 对于庄子,我知之甚少,起初认识庄子是在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记忆里的庄子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斜阳晚照下的河边悠然的摆弄着他的鱼竿,逍遥自由。? 庄子饱读诗书,在楚国范围内贤名远播,以他的才干去谋一份差事其实并不难,但是他一生嫉恨权贵,从没委屈自己的心志来改变穷极困顿的局面。庄王曾盛情邀请他出山,他却以水田之龟自居来表达追求自由、远离纷争的愿望,在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庄周梦蝶”——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的差距,“安知鱼乐”——与时人惠子的精彩辩论。?

浅读过一点《庄子》后,我更喜欢庄子的真,喜欢其高妙奇瑰,恣肆汪洋。大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小如蝴蝶款款而飞。他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能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用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难能可贵。在《庄子》中,他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借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他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再看他鼓盆而歌,送妻升遐,这是一个多么潇洒另类的庄子啊! 当然,庄子的生死观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如此,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可茫茫红尘中,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

第一次知道《庄子》并非是在什么书香盈室的图书馆里,也不是在什么哲学或者文学杂志上,而是在一本被多数“学者”所看不起的所谓“络文学”中,是一本《神游》让第一次我窥见了一种奇妙的,有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那时起我便对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名叫庄周的人感到一丝好奇,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正是因为好奇我拿起了《庄子》,而拿起后便再没舍得放下。那“坐忘”、“心斋”、“婴宁”铭刻在我心上,再也抹不去了。而随着对《庄子》的阅读时间一天天增加,我对那位被后世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子也越发敬仰。 因此我读了很多关于后人评价庄子的资料,其中或褒或贬,庄子本人也是或人或仙,其中虚实我无从考证,但这却让我不禁想到,我眼中庄子又是怎样的呢? 人的性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

读《庄子》有感 《庄子》读后感800字

读《庄子》有感《庄子》读后感800字读《庄子》有感《庄子》读后感800字 《列子·汤问》中有云:“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而后庄周大笔一挥,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洋洋洒洒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众说纷纭,或曰“法、术、势”,或曰“仁爱礼乐”,或曰“兼爱非攻”。当后世都以为道家万代的光辉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时,只这一笔,宕开属于庄周汪洋恣肆、瑰丽诡谲的酣梦,将南华真人的“逍遥游”铺陈在众生面前。 鲁迅评论其文字“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光从此句同样能窥探一二。题中“逍遥”二字,悠哉游哉,流转天地不受拘,大可归无为之最高。《齐物论》说秋毫大、太山小、殇子寿、彭祖夭。《人间世》中有支离疏,《德充符》中便以跂支离无脤、瓮大瘿与之相应。《大宗师》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跃然纸上,《应帝王》中儵、忽试凿七窍。再折身来看《逍遥游》,以鱼卵表大鱼、以微小说穷尽。这种种读来莫不叹奇诡!惜我笔拙,借来王蒙一句评说:“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若说知名度可与“北冥有鱼”相提并论的,不知看官可曾听闻“庄周梦蝶”? 在《齐物论》的末尾记录了一场镜花水月。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忽忘此身为蝶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这故事不可谓不美,否则何来徐夤的“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人张潮于《幽梦影》中有一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

庄子的内心世界

庄子何其人 摘要:《庄子》○1是中国文化起源的重要瑰宝之一,想要理解《庄子》其书,必须先了解庄子其人。其一,有对比才有突出,与人相比可以突出庄子的性格特征。其二,相由心生,我们探究两千年多前庄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肖像入手进行。。虽然已不可能知晓真想如何,但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形象更有助于了解庄子其人。其三,我们欲了解庄子其人,必须着力于研究他的思想及精神品质。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谈到:“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2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正是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文学贡献之一,鲁迅先生曾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精神超然世俗,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学习《庄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根源,也能拓宽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太史公所著《史记·庄子传》○4中叙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史公对庄子的评价并不十分高,寥寥几笔,只是将其作为战国时一个能作文著书的人物载入《史记》之中。然现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那么庄子究竟长相如何?或膘肥体壮,力能扛鼎;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或意气风发,或超然出世。从精神方面看,上图的“庄子”双目含笑,炯炯有神,透着睥睨天下于指掌之间的意气风发;眉须浓密,头巾随风飘起,睿智通透,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无疑是

我眼中的庄子3000字作文_1

我眼中的庄子3000字作文 导读:如果说天下第一个清高之人是许由,那么天下第一清高之人非庄子莫属了。 庄子,何许人也?提起庄子,还得追本溯源从老子和道教说起。 话说春秋晚期,正直天下大乱,诸侯兼并割据,朝代更迭频繁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时势既没有造就出英雄来,也没有英雄出来造就时势。多少能人义士困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拳脚,无法实现“治国修身平天下”的理想。老子的道教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他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刚柔、贵贱,总是相互依存而又不断变化的。正如老子所说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却又有心无力反抗,只得幻想退到“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与两千多年后西方的“乌托邦”社会构想算得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了。老子求官治国而不可得,最后只能像没有羽翼的春蚕一样,蚕死丝尽作茧自缚以求“修身”。却又“胎死腹中”没能够“破茧而出”。只好退而求次,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欢,提倡清静无为,无知无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庄子一不小心,“失足”误入道教而不能自拔。在这条“道”上混迹多年,但他从不亦步亦趋,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的为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处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捡自己的

脚印去吧。终于后来居上,名垂史册,成为道家又一座不可逾越的颠峰。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念,认为道是无限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之中。然而庄子的政治主张却是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在封建制度兴起之时,奴隶制度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一遍一遍的碾得粉碎。此时的庄子,就像乘着一叶因漏水而即将沉没的孤舟,“乘物以游心”,任由风吹浪打,依旧四处漂泊。无依无靠也无牵无挂。再也无力去摇荡起沉浮的双桨,沉时待浮时,无岸水作岸。庄子政治上不得志也可想而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就好比一场大型的选秀活动,庄子就是一只参加选秀而遭落选,却又被世俗冷落和嘲讽的蝴蝶。孤单中与谁飞翔,寂寞中独自怅惘。不知庄子是否也曾失落的叹息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岸边放竿垂钓。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前来拜访,大有五百年后的刘皇叔三顾茅庐对陇中之势。原来,楚威王欲把境内国事交于庄子打理,许以为相。此乃千年等一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机会,终于让庄子“钓”到手了。简直是“姜太公钓文王”的翻版。也许历史真的会在某个角落重新彩排上演…… 此时,摆在庄子面前的是一架天平,左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楚国相位,右端是钓一条愿者上钩自由快活的游鱼。庄子知道楚大夫的来意后,却是持竿不顾,宠辱不惊,此何等清高。显然庄子已将人

大学生《庄子》读后感

大学生《庄子》读后感 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更多请关注XX。【一】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

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三】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

庄子与李白:人性的本真放逐与无奈(二)

庄子与李白:人性的本真、放逐与无奈(二) 其实,李白与庄子之间的联系远远不限于作品本身李白对庄子的继承,同时,由李白的《大鹏赋》中也可看出李白骨子眼里对庄子的推崇: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于此赋中,李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再次拓展了大鹏的形象,比《庄子·逍遥游》则更进一层:“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髭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剧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煊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落,百川为之崩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庄子与李白 这里的大鹏形象与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形象有所不同,但绝对是受庄子的启发,在庄子的大鹏之上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大鹏形象。与庄子相同的是,大鹏形象不仅代表了作者自己理想中的自身形象,而且也寄托了作者游于自由之境的心愿:“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而游,尔同我翔。’

于是乎大鹏许之,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尺晏之辈空见笑于藩蓠。” 如果我们依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来看待这段话的话,我们可以说,赋中的“大鹏”和“希有鸟”都是一种意象上的代表。所谓 “潜意识”即指没有跑到思维表层的意识。通读此赋,我们可以断定,李白潜意识里已把自己比作了“大鹏”,而“希有鸟”的代言人则应该是庄子。希有鸟“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是道家思想的典型表达。用“希有鸟”来喻庄子,则是李白没有说出来的对道家特别是对庄子的崇拜。我们在这里为什么要搬用外国人的心理学上的术语“下意识 ”或“潜意识”?就是因为李白从不直 接说自己是倾向于什么的,少时喜好太多,阴阳家、纵横家、法家、道家和儒家均有涉猎。但人是讲究缘份的,李白于这篇赋中,已经不知不觉间流露出了他与道家特别是与庄子之间的无尽的渊源关系。 李白少年即爱交道友,游仙山,尚隐居生活;李白豪放而浪漫的性格与他的出身、漫游有关,同时更与他的喜好有关。现在人虽无从考据李白年少时到底喜读什么书,只是从他的性格和他诗歌的风格来看,他则是偏好庄子的。仗剑行侠的英雄气概固然是他的推崇,但逍遥于四极,俯瞰于天下,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