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1:1 2 内环境的稳态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1:1 2 内环境的稳态教案

内环境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目标:

1.描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4.尝试解释生物体内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素养:

1.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生理意义的学习,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2.通过“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训练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

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问题: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答: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2.问题: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答: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问题: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答:①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②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③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 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缓冲物质①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

②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③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实验流程:

3.实验步骤

试管编号实验过程 1 2 3 4 5 6

实验材料

自来水

25 mL 自来水

25 mL

缓冲溶

液25 mL

缓冲溶

液25 mL

兔血浆

25 mL

人血浆

25 mL

材料 pH 7.0 7.0 7.0 7.0 7.4 7.4 加0.1 mol/L的盐酸√√√

加.1 mol/L NaOH √√√

加入30滴酸或碱后的pH 明显降

明显升

7.0 7.0 7.4 7.4

说明

加酸或加碱时,每加一滴,轻轻摇动试管。每加5滴测一次pH,直

到加入30滴为止

5.实验结论: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二、内环境稳态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这4个系统直接参加稳态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3个系统间接参加稳态的调节。

2、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外因)以及人体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内因),会使内环境稳态被破坏,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发生。

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

探究一: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

探究二: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有什么现象?

探究三: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会使机体中毒

四、稳态概念的发展

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类似内环境稳态的特性。

(1)分子水平: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例如:

①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如果这个稳态被破坏,正常细胞就可能会变成癌细胞。

②正常人体内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如果他们的分泌紊乱,人体血糖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

(2)细胞水平: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

(3)器官水平: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

(4)群体水平: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稳态等。

在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稳态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三、课堂巩固

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共同维持的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2、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D.细胞不仅仅依赖于内环境,还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后,pH恒定不变

▁▃▅▇█ 参*考*答*案█ ▇▅▃▁:A C D

四、课堂小结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四、稳态概念的发展

五、课后反思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教学设计1:1 2 内环境的稳态教案

内环境的稳态 一、教学目标: 目标: 1.描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4.尝试解释生物体内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素养: 1.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生理意义的学习,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2.通过“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训练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 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问题: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答: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2.问题: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答: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问题: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答:①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②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③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 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缓冲物质①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 ②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③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实验流程: 3.实验步骤 试管编号实验过程 1 2 3 4 5 6 实验材料 自来水 25 mL 自来水 25 mL 缓冲溶 液25 mL 缓冲溶 液25 mL 兔血浆 25 mL 人血浆 25 mL 材料 pH 7.0 7.0 7.0 7.0 7.4 7.4 加0.1 mol/L的盐酸√√√ 加.1 mol/L NaOH √√√ 加入30滴酸或碱后的pH 明显降 低 明显升 高 7.0 7.0 7.4 7.4 说明 加酸或加碱时,每加一滴,轻轻摇动试管。每加5滴测一次pH,直 到加入30滴为止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word版教材 1.2内环境的稳态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问题探讨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右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查化验单的一部分。 讨论 1.为什么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什么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本节聚焦 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如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也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的探究活动将

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 探究·实践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4/H2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材料用具 防护手套、护目镜、50mL烧杯、50mL量筒、pH计或pH试纸、镊子、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盛于滴瓶中)、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NaOH(盛于滴瓶中)、pH为7的磷酸盐缓冲液、肝匀浆等。 方法步骤 1.在记录本中,画一个如下的表格。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4.一次加一滴0.1molL的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注意:HCl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酸溅到皮肤上,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尽快告诉老师。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注意:NaOH也有腐蚀性,注意事项同前。 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另两种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肝匀浆、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碱后的变化。 9.尝试用不同生物材料(如动物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或马铃薯匀浆)代替肝匀浆完成实验。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教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以此确定教学目标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连串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合作意识,并通过最后再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小组之间尝试构建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草履虫和血细胞的图片,并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教材中问题探讨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 2 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血

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若将血细胞放在外界水环境中,血细胞会吸水涨破) 2、新课讲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有着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那么这些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 【师】大家应该听过一句老话“女人都是水做的”其实无论男女老少,体内都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体液。 那么体液的成分和组成是什么?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生】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串看书,独立思考问题答案,必要的话可以上网搜答案。培养学生搜集,分类,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思考·讨论”,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下图绘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用箭头和文字) 3.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展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然后由学生上黑板完成“三者间的流向图”【师】拓展问题:如果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内在联系出现问题,如生活中出现的组织水肿,大家试着用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原因? 【生】学生小组之间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搜集材料,有的汇总,大家共同讨论,合作研究得出小组结论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师】大家有没有了解过捐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新闻,医生把人体组织或者器官从供体拿出,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学案选择性1 (1)

内环境的稳态 知识点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稳态维持的“模型构建” 1.内环境稳态模型构建: 2.内环境稳态模型解读: (1)直接参与的“四大”器官:皮肤、肺、肾脏、小肠. (2)直接参与的“四大”系统: ①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道毛细血管 ②呼吸系统:肺泡肺部毛细血管 ③泌尿系统:血管肾脏形成尿液 ④循环系统: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3)间接参与的“三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思考·探究】 1。进行常规体检时,医院提供的化验单中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特定范围。请结合内环境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提示: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稳定在一个正常范围内。

2。有同学提出,稳态的维持都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你是否同意该说法?说出你的理由。(科学思维) 提示:不同意。并非所有稳态的维持都需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参与,如内环境中pH稳态的调节只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有关. 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__;E__________。(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____系统、__________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__系统、__________系统。 【解题导引】关注两个“过程": (1)高等动物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过程:该过程需要通过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四大系统参与。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优秀奖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第1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从定义中可以得到3个内容:1、内环境的稳态靠什么来维持;2、各个系统需要协调合作;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从定义可以看出,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通过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同时,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实例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1、在上这节课之前,带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让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有一定的理解。2、提前一周编写适合本节教学的讲学稿,并于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完成预习。 3、下载多媒体视频:动态显示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4、下载多媒体视频:夏天长期吹空调会引起哪些疾病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五、课型和课时:新课 1课时 六、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节教学 内容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 1 -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 13 - 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 - 23 -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1.生命观念——运用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科学思维——基于生物学事实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 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是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的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稳态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星期:节次: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阐明机体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中pH相对稳定的机制,初步建立稳态平衡观。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稳态的维持和模型构建得出稳态的定义。 科学探究:通过PH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教学难点】模拟生物体维持PH 【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环节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情境引入】图片展示“酸碱体质理论”提出问题:该理论是科学还是骗局? 【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模拟生物题维持PH的稳定实验视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步骤是什么? 3.实验结果与结论是什么? 4.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 【评价1】代表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向自来水、缓冲液(如HP O42−/H2P O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肝匀浆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的差异,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步骤 ①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材料 0.1 mol/L的HCl 0.1 mol/L的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缓冲液 肝匀浆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并重复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⑤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⑥尝试用不同生物材料(如动物血浆、用2~5倍水稀释的鸡蛋清或马铃薯匀浆)代替肝匀浆完成实验。 (3)实验结果与结论 材料图示结果 自来水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 逐渐增大 续表 材料图示结果 缓冲液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1)内容: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用科学方法辨别真伪 【当堂检测】学法典例和对点练习 【布置作业】学法对应课堂检测 【课后记】 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课时

高中生物:1.2.1 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1)中图版必修3

内环境与稳态 一、知识结构 内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稳态的概念 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2.稳态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二)能力训练 1.本节课学习要应用许多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沟通能力。如内环境稳态中pH值范 围的稳定,涉及到许多化学反应。 2.培养学生回忆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 稳态概念。 3.疑点 缓冲物质如H2CO3/Na H O3对血浆pH值调节作用。 4.解决办法 (1)通过“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使学生深刻了解体液各部分之间既是彼 此分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2)稳态概念。用表解形式,让学生明确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的生命活 动和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导学生从事物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3)稳态意义。可以从复习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条件入手能较顺利突破。让已学过旧知识为新 知识引路、铺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讲授相辅助和一定综合巩固。 六、教具准备 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挂图。 七、学生活动 1.观察挂图(内环境示意图)回忆过去所学知识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2.阅读课文学生自己拟表解来阐述内环境各物之间关系。 3.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出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对酸、对碱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加深 对稳态过程的理解。 4.完成课堂练习。 八、教学程序 ---------------------------------------------------------------------------- (一)明确目标 1.内环境的含义,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相互关系及所含成分。 2.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间接物质交换。 3.稳态概念、稳态过程。重点突出pH值的稳态机理。 4.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万计,其中绝大部分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接触,那么这些细胞在体内生活在什么样环境中?它们又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让同学回忆初中学的内环境知识和看书分析课文P74图)? 一、内环境 1.体液组成及相互转化关系(如以下图表) 2.体液的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又是相互联系(如以下图表)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优质学案1 2 内环境的稳态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帮助学生在个体水平认知稳态与平衡观的观念。2.科学探究:借助实验手段,分析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3.社会责任: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方法步骤 ①设计实验记录表。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2.人体内环境的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机理: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2-4/H2PO-4等。

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判断正误 (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2)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答案〗(1)×(2)×(3)√(4)× 关键点拨“三要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1)内容: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的相对稳定,如氧气、葡萄糖等的含量;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平衡,如渗透压、pH、温度等。 (2)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3)基础: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基础是机体的调节作用,结构基础是各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 请分析以下实例,并归纳总结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1.实例1: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包括多种代谢产物含量。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检测值会超出正常范围,因此该指标可反映健康状况。 项目测定量单位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1 U/L 9~60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2 U/L 15~45 葡萄糖GLU 10.96 mmol/L 3.9~6.1 糖化血清白蛋白GA 33.70 % 10.8~17.1 甘油三酯TG 2.21 mmol/L 0~1.7 总胆固醇TCHO 5.15 mmol/L 3.1~5.2 (1)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 〖提示〗机体的成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

内环境的稳态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学习目标】班级姓名 1.运用稳态与平衡观,说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机制。(生命观念) 2.采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的方法,构建内环境稳态的模型。(科学思维) 3.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理解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科学探究) 预学案(自主学习)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 (1)外因:___________的变化 (2)内因:______________活动的进行 2.变化:各种化学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 3.实例: (1)pH: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其次还有___________等。 (2)体温: ①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②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___________。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_的状态。 二、对内环境调节机制的认识 1.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2.稳态失调的原因: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的。(1)外因:_______________过于剧烈。 (2)内因:人体自身的_______功能出现障碍。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__________。 (1)正常_______浓度和血液中___________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适宜的______和________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导学案(疑难点拨) 探究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 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7 IU/L 0~45 肌酐CRE 1.5 mg/dL 0.5~1.5 尿素氮BUN 14.6 mg/dL 6.0~23.0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教案 教学课题: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高考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II) 教学内容:1、内环境(概念、成分、理化性质) 2、内环境的稳态(概念、调节、意义)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目录: 1、内环境:(1)概念及理解(2)组成成分及理解 (3)理化性质(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2、内环境的稳态:(1)概念及理解(2)调节机制和调节方式(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内环境 1、概念及理解: (1)概念:(必修3P3) 由细胞外液(体内)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1)理解: 体液是指人体(多细胞生物)内含有的大量液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和媒介)人体的尿液、汗液、泪液、消化液、原尿等都不属于体液。 例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C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液 D、膀胱腔内的尿液 2、组成成分及理解:(必修3P4) (1)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房水等。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小分子物质(氧气、养分、二氧化碳、废物等) 血浆组织液 90℅的小分子物质回渗 ①10℅小分子物质渗入毛细淋巴管 ②非正常情况下渗入到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 ③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还能吸收、运输脂质 淋巴小分子(如:甘油、脂肪酸) (3)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中90℅为水,10℅为无机盐、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例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氧气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二氧化碳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1.2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内环境的稳态 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应的课标要求是: 1、以pH、体温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课标提示:比较清水、缓冲液、体液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并以内环境的某种成分为例,讨论各系统是如何协同维持其相对稳定的。 稳态是选择性必修1的核心概念。理解好这一概念,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本节中仅做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在后面的章节中要逐渐深入展开学习。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发烧、低血糖、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是我们常见的病症。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进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模拟探究活动,并尝试阐明稳态的含义及调节机制。 2.通过内环境稳态失调实例的分析,理解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及内环境稳态对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3.简述稳态概念的发展,认同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普遍存在稳态。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这些问题有的是学生亲身经历,有的可以通过其他人间接了解到。因此通过实例分析能有效帮助学生领会和认同稳态的意义,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本案例是建立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稳态的概念,稳态的调节机制及稳态的意义,认同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普遍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一内环境的稳态 教案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1.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1.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运用稳态与平衡观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科学探究——通过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稳态失调的实例,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运用相关知识关心亲友和他人。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 (1)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 (2)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实例——体温变化 (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 3.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特点:有一定限度。 4.稳态遭破坏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2)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内环境稳态形成的原因 细胞代谢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2.实例 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意义 渗透压正常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温度和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血糖浓度、氧气含量稳定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3.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2.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3.稳态是由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4.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一 内环境的稳态 教案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生命观念:建立生物体的稳态观。 2.科学思维:建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模型。3.科学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2.影响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因素

3.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内环境稳态实现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 3.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提醒]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时,代谢速率上升,表现出甲亢症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实例 (1)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

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2)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3)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4)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答案:(1)×(2)×(3)√(4)× 知识点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1.内环境稳态 2.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流程图 1.(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检测)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课标要求核心素养 1.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2.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1.生命观念:建立生物体的稳态观。2.科学思维:建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模型。 3.科学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影响因素 (1)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 (2)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4.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2-4/H2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2)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实例 (1)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2)适宜的温度和pH等能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4)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5)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答案:(1)×(2)×(3)×(4)√(5)× 知识点一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

1.2+内环境的稳态教案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

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人血液,引起血液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提示:这说明: (1)内环境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 (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什么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提示:(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谷草转氨酶)略微低于正常值,这通常没有临床意义,建议定期复查。若该值偏高,说明肝功能受损。(2)葡萄糖含量超标,且糖化血清白蛋白严重超标可能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慢性损害。(3)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___________,如碳酸等; 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也会产生一些__________。 提出问题 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下面的探究活动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 播放视频《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 溶液后,逐渐增大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学习活动 一】 学生阅读课 本,带着问题, 阅读课文,回 答问题。 视频播放, 坐标图分析实 验结果。 带着问题,通过 阅读,了解了解 稳态的动态变 化。 培养学生获取信 息的能力,加深 学生对概念的认 识,激发学生的 科学研究的兴

结论: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比较以上三个图的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_______,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因而能维持pH 相对稳定。 思考与讨论 1.就加入HCI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提示:肝匀浆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2,其中NaH2PO,呈酸性,当加人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 Na2HPO,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加人酸或碱后,pH变化明显。 3.方法步骤9中所用到的生物材料与肝匀浆的实验结果类似吗? 提示:类似 4.请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尝试对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提示:机体内环境中含有缓冲对HCO-3/H2CO3、HPO4 2-/HPO4等,它们能够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除此以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H2CO3。乳酸进人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小组讨论,回 答相关问题 趣。 通过小组讨论, 了解现象分析本 质,层层递进, 比较方法的运 用,有效促进学 生思维发展,利 于学生更好的理 解稳态的变化。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精品学案1 2 内环境的稳态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自主梳理——————————————— 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因素 2.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2)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3)方法步骤 ①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4)数据处理: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分别画出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滴加酸和碱后的pH变化曲线。 (5)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1)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提示〗:影响稳态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提示〗: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是消化、呼吸、泌尿、循环这四个系统,参与调节的系统还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的。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提示〗: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4)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得病(×) 〖提示〗:患有红绿色盲症、白化病等遗传病的患者,其内环境也能达到稳定。 (5)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提示〗: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内环境中甲状腺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课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4.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的组成 2.内环境 (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 (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血浆

3.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 (2)①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②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溶液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提醒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2)酸碱度 ①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②稳定原因: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参与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下面是体液各部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 (1)B、C分别为什么结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