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城镇特色发展

小城镇特色发展

小城镇特色发展
小城镇特色发展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

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论坛总结:

▲小城镇规划需要深刻体会和挖掘当地地域性特征,不管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

▲小城镇规划需要分析规划实施后的使用对象,即面向村民、小城镇居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调研,关注人的需求。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塑造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正因为如此,特色小城镇才更有魅力。

平行论坛一: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特色塑造

1.从哪些方面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

武凤文副教授认为主要包括特色、景象、品质和美丽四个层次,其中“特色”是贯穿到总体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保留体制并将其盘活;通过住建部的培育来保护提升产业、形态及风貌(前提是小镇本身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特色);挖掘人(社会习俗)、物(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设施)、产业等的资源来重塑风貌。

谢华教授提出,小城镇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到各省市以及到地方的大局建设,那么要怎么吸引城市人来小城镇、并且将其留住呢?主要是关注小城镇的风貌、民居产业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由于很多特色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埋没了,因此关键是充分调研当地县域范围、镇域范围的资源,挖掘小城镇的民族特色及资源,形成相应的产业,比如挖掘某些沿海小镇的海塘文化、海产品文化。

由于教育中缺失小城镇的内容,很多时候设计者以城市的手法来对待城镇,以致不符合当地的诉求。陈懿教授以四川的一个红叶风景区为例,提出要从小城镇的风水、人居环境入手,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心理,才能使规划获得他们的认同。当时风景区由于红叶树木被砍伐而衰落,规划建议将以前的枫情提升成七彩风情,形成四季的特色风貌,这也符合藏区特色风貌。设计者先是设想长期居住需要什么环境,进而提出较为贴合当地人需求和喜好的方案。

2.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有哪些方法

荣丽华教授提出了三个方法。第一是特色化发展,要求决策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和规划业界三个层面都对小城镇的地域性有足够的关注,不能盲目跟风。第二是可持续发展,让各种建设及方法都能持续下去。第三是具有可实践性,不能仅仅作出较难实现的渲染图。比如说呼伦贝尔的太平村,当时解决用电问题的措施是林场发电,这既容易实践、也兼顾环境需求。

总结

最后,陶其中副秘书长总结道,塑造空间特色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这也是特色小镇的魅力所在。与会的各位专家对理论和实践的阐述都十分精彩,总体而言,塑造小城镇空间特色,可以关注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系统化、自然生态、社会性、人的追求、技术性以及实施性。

平行论坛二:小城镇的风貌与文化、生态与防灾

1.村镇规划应重视尊重自然与传统文化

小城镇生态方面,是大格局用西方的办法,还是以传统工艺园林理论来保护?朱涛总工指出,小城镇要将人与自然相结合,无论是从文化角度、技术角度还是民族自信角度,风貌规划一定要继承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规划一定要结合一些科学的方法,确定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能将中国“天人合一”的理论与国外的一些先进方法手段对应起来,应当以传统文化为主干,适当地吸收外来的东西。

村镇风貌和设计中,应当由政府推进整体风貌整治、发挥老百姓的创造力还是推进企业为村镇赋予主题特色?陈小卉秘书长认为,进行村镇规划调研时,要考虑三点:如何挖掘地方特色?当地有哪些特色没有体现?当地居民的诉求是什么?由此衍生出具体的做法。

雷振东副院长对目前城市中缺乏文化的建筑、城市设计表示不认同,认为乡村就是“有艺术的自然之都”,乡镇的文化一定要成长。目前生态问题在规划中较为缺失,村镇规划应当考虑自然因素,通过对地形、河流、山体等自然条件的尊重,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虽然村落较为分散,但人口大多集中在乡镇中,因此小城镇的防灾问题也十分重要。

2.如何进行村镇规划

嘉宾们也结合工作经验,分析了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难点。谭欣院长认为,城市文化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乡村与小城镇成了旅游的聚焦点,特色小镇的提出为小城镇指明了一条以文化为特色的发展路径。而目前在西部地区,特色和动力是小城镇建设的两个主要问题。特色方面,有许多西部小城镇的特色不够鲜明,仅仅体现在产品差异性上,需要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塑造小城镇“特而强”的方面;发展动力方面,西部小城镇更多以行政的动力搞建设,与市场契合度不佳,较难见效。如何发挥生态的优势,将地方的一些传统与习俗进行物化的表现从而进行相应的规划,是西部小城镇建设中的一个问题。

划的教育与城市规划从对象上和尺度上来说是两个系统,应加强在城乡规划教育中对于乡村的调研及工作。用城市规划的思维规划乡村会出现一定的失误,因此在规划时一定要加强研究,理清规划的条件,并考虑村民的现代化需求。对于生态安全格局与产业等方面,需要从镇域的层面进行考量,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手段进行规划。

小城镇特色设计

一、小城镇特色构成要素

小城镇在规模、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要简单的多,城镇的特色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但在构成要素上却是一致的。小城镇特色构成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城镇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工创造的物质环境和居住其中的人的行为活动。美国学者格林汉姆在《维持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一书中指出,构成城市识别性的主要成分为:物质特性和面貌;可识别性的活动和集会;意义和象征。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上述三个方面,城市特色

构成定义同样适用于小城镇。因此,可以将小城镇特色的构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三种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小城镇的特色。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小城镇特色构成的基础性要素,主要包括城镇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森林资源、农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它是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体,在特定区域内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环境。自然环境要素体现出小城镇特色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特征。小城镇在规划建设时,应当重视利用他们各自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各具特色的外部形态。

2. 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涉及的方面较多,它是小城镇特色构成要素的主要部分。人工环境是指某个历史、地理和社会条件下人们在城镇中生活中所形成的积淀和痕迹,以及现代城市居民建造并依然在使用的各种场所和环境。人工环境主要包括城市形态和布局、建筑物、开放空间、环境设施等内容。

(1)城镇形态和布局是一个土地使用的问题,也是小城镇规划的基本内容。小城镇的形态和布局影响这开发强度、交通流线、环境质量等,城镇形态与布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有的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有的是顺应自然形势,还有的是经济规律影响下的成果,而更多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建筑的体量、色彩、风格、材料、布局等对城镇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元素。建筑物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它是城镇特色主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体现城镇特色最直接的要素。建筑物形态与气候、日照、地形地貌、开发空间有关,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关。它不仅反映小城镇的地域文化、自然条件,也反映了小城镇居民的习俗、审美。

(3)公共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集市等城镇的外部空间,是小城镇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公共空间由于视野开阔,人群集中,能够成为城镇中最有特色的区域。街道和道路是城镇中线形开发空间,既有交通的作用,又能为城镇居民同生活的活动场所。而广场和绿地是城镇中最有魅力,最能体现城镇文明程度的开放空间,随着商业和现代文化的介入,小城镇的生活更加开放,居民也迫切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开放空间,但同时也需要避免开放空间尺度过大。

(4)环境设施是城镇外部空间中供人使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设施。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垃圾桶、坐凳、广告牌、路灯、护栏等。这些要素虽小,但却是影响小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位置合适、点缀得当的小品可以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欣赏水平,对小城镇特色环境起到衬托作用。

3.人文环境

城镇中的人文环境包含了广泛的内容,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城镇的文化,是不同的城镇间地方文化差异性的体现。人文环境包括民族宗教、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等。由于范围与所处环境的不同,人文环境对于小城镇特色体现比一般的城市要来得显著,我国的城乡发展长期处于“二元结构”中,乡村地区具有明显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特征,因此很多传地域人文的特征也得到较好的保存,这对于小城镇来说是最好的人文资源,这些人文环境资源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应该鼓励发挥人文环境的特点,让地方文化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有所体现,逐步形成了小城镇特有的人文景观。

二、特色小城镇的设计的目标

(1)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小城镇的区域性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结合,这是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条件,也是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重点,更是小城镇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小城镇城市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这种特殊性,以总体把握区域小城镇群体的视角,

注重小城镇间协调配合、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城镇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确定城镇职能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镇的现实要求,又与相邻城镇互为补充,达到相互促进、各显其能的目标。

(2)特色鲜明的城镇产业

具有本土特色的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融合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增强城镇活力的重要路径。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二、三产业并存:第一产业有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趋势;第二产业不同于大中城市的综合性的工业,而是有比较独立的块状经济特点,即以某一项集聚型产业为主。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这些产业特征并加以利用和引导。

(3)生态绿色的城镇环境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必须深度融合集约、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小城镇拥有比大中城市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应当加强小城镇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小城镇建设需要重视城镇绿地系统、河流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打造生态绿色的城镇环境。小城镇必须治理污染型企业,避免低产出、高污染的产业引入。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调整小城镇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绿色低碳城镇、绿色生态城镇、绿色居住区、绿色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探索和引导新型生态绿地城镇化发展之路。

(4)特色鲜明的城镇文化。

小城镇应当重视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加强对历史文物、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传统民居、寺庙等历史建筑是城镇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城镇重要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这些资源不受破坏,也要在保护中宣传展示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此外,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应当提高小城镇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水平,搞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和标志性建筑设计,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塑造城镇形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文化。

(5)丰富多彩的居民生活。

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质量优良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新型城镇化中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特色的城镇产业保持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注重推进文体基础设施、社区文体队伍的建设,坚持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文体活动成为了小城镇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居民生活全面小康,让居民真正体会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利益。

三、小城镇设计方法

1.宏观层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区域规划阶段)

小城镇的区域性规划设计应当站在区域群体的高度,注重规划小城镇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机会,达到区域内各个小城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实现“城镇群体协调发展”的目标,这种优势互补的行为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规划阶段的小城镇规划设计主要研究区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资源的特色构成,研究区域整体形象特色和各城镇的风貌特点,从而确定各个体城镇的规划设计任务。从区域环境的大背景中区寻找小城镇的独特个性和品

质,把小城镇内部空间的规划整合和功能分布放到区域系统背景中统一考虑,有机组合,从而形成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与城镇综合环境。具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于区域外部而言,要建立区域整体形象特色,另一方面对于区域内部而言,要考虑区域内各个小城镇的景观特色联系,以及各个小城镇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各自的功能定位、区域空间交通网络、综合生态平衡等问题。每个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形成的区域形象特色也有差异。区域整体形象的构建在于对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把握和对区域城镇风格与景观体系的协

调。区域城镇间交通组织的便捷性是各城镇相互联系的基本条件。总体而言,区域规划阶段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是以区域为统一整体,研究区域城镇体系的综合问题,以导则的形式制定区域内各小城镇下一阶段特色小城镇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性内容,他们包括:

(1)区域范围内各小城镇与中心城区以及城镇之间的空间环境关系的构建,如区域内绿地系统与城镇建成区的空间环境关系,各镇区与市区中心的环境关系等。

(2)区域内各小城镇的景观风貌特色的划分,包括城镇建筑风貌特色的区域划分,各风貌区的建筑特征控制,城镇住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布局策略。

(3)区域性交通走廊的景观环境控制策略研究,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及水系等沿线景观发展策略。

(4)提出区域内被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修复策略。

(5)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开发的策略研究,包括制定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导则;生态资源、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6)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包括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聚落等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对策。

2.中观层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总体规划阶段)

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将决定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格局,它主要是配合城镇总体规划,对小城镇空间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如小城镇的功能、形态、结构、景观、公共环境设施及其发展远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选择一些能代表城镇空间环境特点的方面进行策略性城市设计。总体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小城镇总体空间形态设计

制定小城镇总体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发展计划;确定城镇中主要的发展轴线和重要城镇空间景观节点布局。具体而言,就是综合考虑小城镇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所要求的用地布局,来构建构小城镇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小城镇总体空间形态设计需要充分研究分析地面和立面空间的现状条件,分析小城镇新旧更新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充分利用城镇所处的自然地形地貌,并将城镇周边具有一定景观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纳入到小城镇的景观体系中来,形成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总体空间形态格局。

(2)小城镇景观系统设计

小城镇的景观系统由景观区域、景观节点和景观轴线组成,要构建完整的景观体系,就需要对小城镇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设计。首先要分析小城镇景观构成要素,然后再根据城镇的用地布局对各区域的景观特点来拟定特色景观区,进而确定重要的景点、视线廊道,提出视线廊道范围内的建筑物的造型、色彩控制原则。构建小城镇的景观体系还必须提出公园绿地系统的布局,主要广场的位

置、大小、数量,滨水岸线的控制指引。

(3)小城镇竖向设计与天际线控制

起伏的山丘、多彩的林地、高低错落的建筑共同构成了小城镇生动活泼的空间形态,小城镇空间的竖向设计对于小城镇美丽风情的形成至关重要。设计需要依据小城镇的地形地貌条件和风景、建筑特色,对小城镇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进行分区,并结合各功能区域的要求,确定各景观区的建筑高度数值,制高建筑的位置、建筑群轮廓线,以及连续的高度相近建筑的最大长度值。小城镇天际线的控制是体现小城镇形象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外来者而言,他们往往从很远的距离就可以看到城镇轮廓,得到小城镇的初步印象。从城镇内部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道路、河流、公园等地方都能看到城镇的天际轮廓线,而制高点往往是天际线的高潮部分,有时能起城镇标志物的作用,还可以在高点处观赏全镇风景,这是需要重点处理的地方。天际线和制高点一般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不确定性,城市设计需要在不确定中找到天际线形成的必然因素,提前策划,形成有序的小城镇天际轮廓。

(4)小城镇色彩控制

小城镇的色彩主要体现在建筑上,而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对人的视觉、心理感受具有重要的影响,设计要根据城镇区域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色彩控制。色彩控制是创造小城镇个性环境的手段之一,既对小城镇总体风貌进行控制引导,又不能对建筑师的发挥创作进行限制;色彩控制需要提出小城镇的总体色彩基调,对建筑的造型和风格提出控制性建议。色彩控制以调和为主要原则,对比为辅。

(5)小城镇绿地系统设计

小城镇的周边一般是广阔田野,它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纽带。这样的环境就决定了绿地系统的设计是小城镇总体设计的总要内容。在小城镇绿地系统中,除了建成区或各种功能区包含的公园、行道树、小区绿化以外,主要以植被带、河流和农田为主,这具有自然作用的过程和生态特点。它通过绿色廊道、楔型绿地的形式,将城镇的公园、绿地、庭院、自然保护地、农田、滨水绿带和山体绿化等纳入绿色网络,构成一个自然、高效、多样化的,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绿色景观结构体系,促进城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6)小城镇水网系统设计

小城镇水网系统设计包括河流、湖泊、鱼塘等水域的空间,也包括与水域生态相关的滩地、湿地、水生植被、水生生物等自然元素,它们之间组合成了复杂的水体网络关系,共同起到水量控制、水质净化的作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水网系统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水体空间构建富有美感和韵律的小城镇滨水空间景观环境。小城镇的水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城镇河道水系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首先要有充沛的水源和丰满的水量,其次根治污染,确保水质清洁,第三河道清淤,拓宽河面,这是构建优良水景观的基础条件。

3.微观层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详细规划阶段)

详细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是把总体规划阶段的设计要求进一步深化、量化。以人为尺度,从人的各类活动所要求的功能出发,对小城镇的空间环境做出具体设计,此阶段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小城镇的局部空间,如对旧镇区、工业区、特色风貌区、广场、公园等进行较为详尽的城市设计。局部城市设计首先要对设计区域进行场所调研与分析,包括自然地形地貌、现有建筑特征、环境景观风貌、道路通行状况等,并从空间组织、景观环境、建筑群体等方面提出设计控制要求。城镇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文脉传承。详细

规划阶段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筑设计导则

建筑设计导则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建筑群形态设计,二是单体建筑色彩与建筑风格的设计。建筑群体形态的设计需要以总体规划的控制要求为依据,研究每个地块、建筑以及地块与建筑之间的功能布局和群体空间组合的关系,分清主次、建立联系,使建筑群体形成有机和谐、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建筑群体形象,为下一步确定地块建筑体量大小,高低进退以及建筑造型提供依据。详细规划阶段的色彩与建筑风格设计应传承总规提出的建筑形式、色彩肌理等方面控制要求,发挥小城镇建筑形象的特点。此外,建筑形象在细节方面也应当体现地方特色,尤其是民居建筑,形成自然、美观的小城镇建筑特色。

(2)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都涉及到城镇开放空间的内容,前者是对城镇开放空间46景观体系的总体构想,考虑其选址、数量、布局、设计策略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引具体形态的设计。而后者是对前者要求的进一步深化,不但要明确开放空间的范围和界线,还要明确范围内景观的具体内容、位置、规模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包含空间系统的组织、功能布局、形态、尺度控制、界面处理等方面内容。在满足总体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的为市民大众提供各种丰富活动内容的场所,包括广场、绿地、街头公园、休闲空间等。开放空间的设计需要对空间中布置的环境设施提出要求,强调设计要尽量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3)道路交通与街道空间设计

小城镇的道路交通是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从小城镇空间环境质量和景观的角度提出要求,协调城镇道路与建筑群体及公共空间的关系。行车道路重点对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尺度、断面及道路景观进行设计,将城镇道路作为街道空间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从工程或交通的角度来看待。街道空间和生活性道路则着重以人的尺度进行空间环境的塑造,增加人行的活动范围,优化道路空间的活动感受。

(4)绿化与建筑小品设计

绿化和建筑小品,是延续绿地的布局和风格,对这种布局和风格的具体细化设计。包含了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建筑小品的造型、布点等内容。如公园中绿地的比例,乔、灌木的搭配,树形的特征,花卉的花期、花色。建筑小品包括雕塑、廊架、喷泉水池等。

(5)小城镇景观照明设计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小城镇也能突显魅力,美丽的夜景是特色小城镇的另一个侧面。小城镇景观照明为镇民夜晚期间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活动提供舒适光照环境。尤其是在文化名镇和旅游城镇,使得在小城镇游览的游客流连忘返,推动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城镇的景观照明是室外照明与景观概念的结合,城市设计要对城镇的重点地段提出照明设计的构想和要求。对重要的广场、街道、建筑群的照明方式、灯光形式、色彩、照度等分别提出设计方案。

(6)环境设施设计

环境设施包含的内容广泛,一般是指小城镇中除建筑、构筑物、绿化、道路以外用于休息、娱乐、游戏、装饰、观赏的所有人工设施。如座椅、花坛、喷泉、候车亭、广告灯箱、招牌、公共电话亭、垃圾箱、标识系统等城市家具。这些设施体量不大,但很重要,人的使用频率高,设计得好能对小城镇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城镇城市设计要对这些设施的布置和造型提出设计要求。

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开发

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开发 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各地对特色小镇进行了大量探索,做出了一些成绩。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那么,如何搞好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开发? 我想结合自己10多年来对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和策划设计实践,谈谈如下体会: 一、什么是特色小镇? 我认为:特色小镇,就是有特色的小地方。“有特色”主要是指产业有特色,不管是制造还是服务,也不管是文化还是旅游,其实都是产业,都必须有特色;“小地方”主要是指有一定数量的人口,集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这个空间不一定就对应某个行政区划,但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的主体,一定有极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的联系。由业而聚人,由人而兴文,由文而引游,最后自然地、历史地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的有机体,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的生态圈。 大如小城,小如街市,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的韵味,虽偏居一隅,却从不乏人气,这是世界各地特色小镇留给乐游者们的最深印象。由于特色小镇设施齐全、景色动人,又各自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它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呈现的同时,它还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形态,备受青睐,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小镇强劲的旅游功能及由此带来的自身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二、开发建设特色小镇的独特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尤其是在目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将

2017年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院十大排名

“特色小镇”的灵感最初来源于国外,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等。这些小镇,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达沃斯小镇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在这里召开年会,发布世界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等方面的一手资讯;美国格林威治小镇,占地面积仅174平方公里,全球350多只管理着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对冲基金中,却有近半数公司把总部设在这里。“特色小镇”的“特”,主要指产业“特”,即高新服务业或传统经典产业中的某一行业乃至其中的某一环节。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陈锐看来,“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产业及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支撑意义。 我国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后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供给侧改革的浙江实践。特色小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去年底,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江苏特色小镇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创建路径和工作机制。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下面列举几家从规模到实力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旅游规划特色小镇规划设计院,目的在于能够使有相关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需求的朋友能够对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公司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区分。当然,这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具体操作时仍需要各位多方了解沟通,以找到合适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院。 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中国首家专注规划全链的研究院,旨在为城乡发展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全院下设6个研究所1个中心,建立了一支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教授、博士、硕士在内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规划设计队伍。 提供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旅游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工程设计、招商策划、地产策划、投融资咨询等专业服务。 中经汇成旗下中国产业规划网,是国内城乡规划领域内知名的权威性站点。 四川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特色小城镇的规划

浅谈特色小城镇的规划 摘要: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要注重顶层设计,做好全盘谋划、坚持制度创新,建立激励机制、把握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要素、挖掘本底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建设误区,重视后期运营、带动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随着中国新 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江浙一带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产业突出、机制创新”的 特色小镇。从他们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案例大多都是对特色小镇 规划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支柱产业、历史文化等多 方面都要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措施 1 特色小镇的规划的重要重点 1.1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指具有悠久文化和历史、风俗特色鲜明、地理区位优越等,能够 吸引外来人员参观小镇特色地理风貌及欣赏人文文化、民俗风情,同时发展小镇 特有的新型产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特色小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了文 化传承、特色旅游、特色产业等。 1.2明晰特色小镇发展历程 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需要对小镇的发展历程以及地理环境有一个深入、全面 的了解。众所周知特色小镇的发展都有着独到的历史进程,因此,规划首先需要 对小镇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其次,要对小镇的特色进行深入的挖掘,要对小镇的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了解,文化传承、地形优势、土壤资源等都是有 特色发展的潜力。 1.3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方向 特色小镇的规划不仅要对现有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利用,而且要明确 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创新等措施,促进小镇人文底蕴以及产业的演化与发展,持续提升小镇的人文环境、整体 公共服务、宜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等。 1.4确定特色小镇产业支柱 特色小镇的建设重点是特色产业,小镇的产业发展不仅是以量位主要方向, 而是小镇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结合小镇特有的资源优势发 展具有小镇特色的产业,以期带动小镇的全面发展。在生产中不断创新产业的产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才能使特色小镇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 1.5塑造文化内涵 任何出色的特色小镇都有着自身相应的文化内涵。任何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都需要将其自身的文化功能作为发展的“内核”。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成功的案例都 没有单纯局限于对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展示,而是更加强调对于传统文 化的活利用,并且赋予其时代精神,最终才能够真正的形成凝聚特色小镇的新文 化氛围。其次,规划中应明确小镇文化内涵时,还需更加强调精细、美观而具有 地域辨识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的 特点展开的创新性实践,因此全面而系统的特色小镇规划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 2 特色小镇的规划的主要措施 2.1挖掘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主题 小镇的特色,不仅要结合小镇的人文历史的发展历程,特色产业的塑造,还 需从区域的大角度入手确定特色鲜明的主题。

六种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六种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模式一:工业园区特色镇。突出发展以历史经典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镇。如泸州市二郎镇和遂宁市沱牌镇发掘川酒千年文化内涵,推动“名酒·名园·名镇”互动发展,使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成为展示四川厚重白酒文化的特色名镇。成都市新繁镇大力发展“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和“西部家具之都”家具产业园。凉山州安宁镇围绕发展现代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建设成凉工业园。广安市街子镇对接重庆产业转移发展汽摩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形成了一批产城相融的特色镇。 模式二:旅游观光特色镇。发挥历史文化厚重,山川雄奇秀美,民俗风情浓郁多姿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特色镇。做优历史文化名片,如江油市借助“诗仙故里”文化积淀和古迹遗存,打造青莲国际诗歌小镇。做优自然风光名片,如阿坝州漳扎镇打造以羌族风情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镇。做优休闲旅游名片,如南充市搬罾镇建设“锦绣田园”发展乡村观光旅游镇。 模式三:商贸物流特色镇。重点在区位和经济条件好、人口流动密度大的小城镇发展商贸物流特色镇。如泸州市九支镇引入13家知名企业发展商贸批发市场,成为川黔交界的商贸物流重镇。资阳市贾家镇依托成渝三条国道交汇地理优势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宜宾市新市镇依托长江、金沙江黄金水道打造辐射大小凉山的物资集散中心,取得了突出效果。 模式四:生态宜居特色镇。重点在生态优良、气候宜人的地方,发展适宜居住、康养和观光的生态宜居特色镇。如攀枝花市红格镇利用冬季气候温和盛产温泉的优势,打造阳光旅游品牌小镇。眉山市高庙镇依托峨眉山秀美风光和森林资源富集的优势,打造峨眉半山七里坪国际康养度假基地,现已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夏避暑、冬赏雪的度假休闲养生精品小镇。 模式五:现代农业特色镇。发挥四川农业大省的优势,建设服务农村、带动农业、助农增收的特色小城镇。如资阳市龙台镇突出柠檬种植优势,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研发为一体的柠檬集散中心,打造出“中国第一柠檬小镇”。再如内江市镇西镇发展无花果、白萝卜、大头菜、花生糖等特色农产品,一大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小城镇蓬勃兴起。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三章:编制内容 第四章:成果要求 第五章:审议程序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 (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浅谈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浅谈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摘要: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协调推进,多元化战略的城镇化道路。我国虽然疆土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因而发展大中城市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模式 abstracts:china is a resource-poor countries. rational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should take the larg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 and common development, coordinate the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although the territory of the vast country, but a large population, per capita land resources are very limited, the enormous pressure of surplus labor force,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small towns;develop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 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相关概念

特色小镇建设商业计划书

2017年12月

随着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过渡,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传统旅游形式与现代休闲娱乐相结合,使城镇旅游焕发新的活力,这类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潜力。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基本背景 (一)项目范围 项目区域南与湿地保护区隔水相望,东距XX市中心20公里,北至 G205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可建设用地:约19.1平方公里。 (二)研究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本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分析;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组织运作;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是旅游景区发展到的必然趋势。小镇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人文氛围的活

跃,带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旅游外部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进一步提升XX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为壮大XX市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以人居、养生文化为主题,湿地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将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从风格上融合,是以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在旅游由长线旅游向中短线以及郊外旅游的趋势下,本项目能为XX市城郊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更快转向特色与专业城镇和现代化城镇意义重大,该项目的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旅游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突出以旅游带动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强化房产、休闲、渔业、旅游等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连带关系,从而强力带动村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能迅速集聚人气,实现城镇的中心化和整体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景区开发深化为区域发展的策划思路对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旅游区也具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生活便利,如果借区域旅游开发进行新镇完善功能的建设,利用城市扩张的大环境,迅速打通产业链,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新镇。 三、研究工作依据

中国特色小城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114210934.html, 中国特色小城镇 作者:孙轩张晓欢陈锋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09期 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不仅能反映当前发展趋势,还决定着空间经济性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中国各地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热情高涨,建设不断提速。据统计,全国特色小镇试点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超过2000个。当前以及今后,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布局都将对中国整体城镇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如何理解当前特色小城镇的分布空间格局以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引导特色小城镇发展。 1.从整体分布和发展趋势看,呈现东部地区引领,西部、中部紧跟,东北发展较慢的趋势。从第一批特色小城镇的分布看,东部地区最多,其次为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数量比约为40%:30%:22%:8%,以秦岭淮河为南北界,分布数量比约为59%:41%(南方比北方)。通过特色小城镇的分布和密度分析,发现特色小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为上海、苏州、杭州形成的三角区域。从数量看,浙江省位居第一,共计入选8个,江苏省、山东省及四川省分别入选7个,其余省份入选数量为3-4个。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分布比例基本与第一批保持一致,东部地区仍为最多,西部、中部、东北其次,数量比约为38%:29%:25%:8%,南北分布数量比为58%:42%。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苏南至浙北区域的特色小城镇优势,还出现了围绕北京、成都、广州等城市周边的特色小城镇集聚区域。从数量看,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依然呈现强势,其他省市均有所提升。结合两批特色小城镇分布情况来看,特色小城镇分布格局呈现东部地区引领,西部、中部紧跟,东北发展较慢的发展趋势;在空间变化中,南北相对平衡,长三角地区出现一个集聚程度相当高的区域,并且增长势头很强;广州、北京、成都等城市所在区域特色小城镇集聚程度随时间发展不断提高。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我国至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二字,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这篇文章张鸿雁教授通过对浙江近些年特色小镇建设的考察,总结了其建设的价值与特点,结合其发展经验,针对江苏现有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江苏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熟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与特点 1. 重构地区经济框架,提升区域经济潜能。一是建构经济主体区域均质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区域经济的不同空间形成多样化、均好化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创造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模式。如浙江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就促进了以云技术、智慧产业、新型金融产业和地方性产业为主体的浙江特色

“块状经济群”的深化发展,为其整体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多样. 化的平台和高地。三是提供区域性社会相对充分的就业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四是形成福民富民自我生长机制,在高端产业集聚、特色传统产业集聚和生活质量和环境提升的同时,通过空间再生产形成了内在的区域性社会发展动力。 2. 提高社会治理标准,改善区域生活品质。一是建立现代 产业、传统产业与生活社区相融合的社会精准治理新秩序空间,在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形成了新价值,并成为现代社区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强化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如浙江每个小镇都要求通过3A 级旅游景区建设要求,形成 幸福产业链模式。三是创造新型社会空间整合再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与社区生活、建设相结合,既形成了全新的地点精神和市民文明文化,也使社会治理成为发展的结构性部分和过程。四是建构品质化特色城镇生活方式,形成新型城镇化系统下的“化镇为市”,“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的有机发展过程”。五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区域社会整体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运营模式之中。 3. 区别现有城镇发展,创新利用地区空间。一是与城市及 城镇相比,更多考虑人的尺度、创新服务和“三生融合”, 突显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特色。

小城镇特色发展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 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论坛总结: ▲小城镇规划需要深刻体会和挖掘当地地域性特征,不管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 ▲小城镇规划需要分析规划实施后的使用对象,即面向村民、小城镇居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调研,关注人的需求。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塑造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正因为如此,特色小城镇才更有魅力。 平行论坛一: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特色塑造 1.从哪些方面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 武凤文副教授认为主要包括特色、景象、品质和美丽四个层次,其中“特色”是贯穿到总体的,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保留体制并将其盘活;通过住建部的培育来保护提升产业、形态及风貌(前提是小镇本身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特色);挖掘人(社会习俗)、物(建筑物/构筑物/基础设施)、产业等的资源来重塑风貌。 谢华教授提出,小城镇的建设关系到整个国家到各省市以及到地方的大局建设,那么要怎么吸引城市人来小城镇、并且将其留住呢?主要是关注小城镇的风貌、民居产业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由于很多特色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埋没了,因此关键是充分调研当地县域范围、镇域范围的资源,挖掘小城镇的民族特色及资源,形成相应的产业,比如挖掘某些沿海小镇的海塘文化、海产品文化。 由于教育中缺失小城镇的内容,很多时候设计者以城市的手法来对待城镇,以致不符合当地的诉求。陈懿教授以四川的一个红叶风景区为例,提出要从小城镇的风水、人居环境入手,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心理,才能使规划获得他们的认同。当时风景区由于红叶树木被砍伐而衰落,规划建议将以前的枫情提升成七彩风情,形成四季的特色风貌,这也符合藏区特色风貌。设计者先是设想长期居住需要什么环境,进而提出较为贴合当地人需求和喜好的方案。 2.塑造小城镇的空间特色有哪些方法 荣丽华教授提出了三个方法。第一是特色化发展,要求决策者、管理者、专家学者和规划业界三个层面都对小城镇的地域性有足够的关注,不能盲目跟风。第二是可持续发展,让各种建设及方法都能持续下去。第三是具有可实践性,不能仅仅作出较难实现的渲染图。比如说呼伦贝尔的太平村,当时解决用电问题的措施是林场发电,这既容易实践、也兼顾环境需求。 总结 最后,陶其中副秘书长总结道,塑造空间特色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原理,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和做法,这也是特色小镇的魅力所在。与会的各位专家对理论和实践的阐述都十分精彩,总体而言,塑造小城镇空间特色,可以关注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系统化、自然生态、社会性、人的追求、技术性以及实施性。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区别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区分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该文件指出,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概念区别

基本情况 袜艺小镇,地处诸暨新老城区交接处,依托沪昆高铁、浙赣铁路和诸暨三环线的有利位置,是大唐镇上的一个“镇中小镇”。大唐袜艺小镇规划面积 2.9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亩,建设用地1162亩。小镇紧扣打造“供给侧经济新模式”为核心,提出了“重构袜业、重塑大唐”战略目标,以转型升级作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目标。并提出“把大唐打造成为全球唯一的以袜子为图腾的一个特色小镇,力争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最顶尖的袜业文化中心和全球唯一的袜业旅游目的地”的愿景。 建设模式 小镇在规划过程中,紧扣“袜业”主业,通过与诸暨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大唐草塔小城市规划、大唐袜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明确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确定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方案,统筹推进工业、文化、旅游、时尚等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平台的搭建,从智能制造、原料和机器研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从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从做强“美丽经济”出发,做到文化、旅游、生态和特色小镇建设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通过袜业制造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着力打造融“智能、商贸、旅游、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现有基础 2015年,大唐镇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科技型企业7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限上服务业企业33家。2015年大唐镇生产袜子80.2亿双,同比减少5.7%,完成销售79.3亿双,同比减少4.2%。但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6亿元,增长3.8%,财政收入7.94亿元,增长9.74%。 发展目标 小镇重点规划建设“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三大区域,预计到2017年,可实现产值150亿元,税收3.6亿元,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入驻企业495家,全年接待游客近24万人次。

小城镇资源优势和特色营造

摘要 发展小城镇是绵阳加快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通过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小城镇化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它对于一个地区的生产力的均衡地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的优越性与农村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为小城镇的人们提供一种自然而又城市化的生活氛围。由于我国的中心小城镇大多集中在城市周围,小城镇也成为城市与效区的有机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上,大城市的经济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小城镇的资源、人力和环境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所以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近郊小城镇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自已的工作经验,对现阶段绵阳市中心小城镇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特殊性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产业布局及工业用地规划建设、住宅区建设对中心小城镇建设的影响,研究了小城镇资源优势和特色营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今后绵阳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相关政策的调整提出了建议。为增强绵阳市小城镇的发展后劲、促进本市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绵阳市小城镇规划标准和领导者的科学决策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绵阳市;小城镇规划;城镇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ianyang's urbanization road,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superiority of small towns is as everyone knows. It is conducive to th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of productivity in economic area,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can make the advantages of city life style with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mall town living environment perfect combination. Suburban towns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perfec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base, become the city and suburb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oints. At this juncture, big city economic advantage has been further expanded, the small town of resources,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and become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o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uburban small towns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author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resent stage Mianyang center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n urban plann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discussed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 industrial l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 center, research of small town resource advantage and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public servic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and to make a prediction of

城市远郊小城镇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

图1 天津远郊小城镇空间分布 马健 张蓉 李芳 张娜 城市远郊小城镇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 【摘要】界定了远郊型小城镇的划分依据,分析其面临的缺乏城市功能区依托、基础设施差、道路交通不便、土地商业开发潜力低等不利因素研究总结国内外近郊小城镇的一般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新形势,提出通过传统农业与新兴服务业相结合、主体性地产开发、创新规划布局方式、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等规划手段促进远郊型小城镇的发展。并在实际项目中加以实施和改进。 【关键词】远郊型小城镇;发展模式;规划应对 1远郊小城镇发展背景 1.1研究背景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 已成为重要并且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城市化规律,将小城镇建设与都市群发展战略相对接,将其作为城市体系的基点,围绕天津中心城区,形成11个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新城和30个星罗棋布、类别多样的中心镇。天津市第二批小城镇试点工作已于2007全面开工,预示着小城镇建设在天津开始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普遍需要解决好的是农民安置、资金平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城市远郊小城镇既有小城镇建设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存在自身特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杨家泊镇(茶淀桥沽、七里海镇)发展模式的解析,从而对城市远郊区小城镇建设模式提出一些新的构想和发展思路。 1.2研究对象分布 参考其它地区的经验,结合天津市自身的特点,将远郊小城镇其界定为除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外区县的小城镇,即汉沽区、大港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静海县、蓟县辖区内的82个小城镇。其中,中心镇19个,包括杨家泊镇、茶淀镇、小王庄镇、太平镇、河西务镇、崔黄口镇、王庆坨镇、大口屯镇、林亭口镇、 下营镇、邦均镇、马伸桥镇、上仓镇、唐官屯镇、独流镇、王口镇、七里海镇、宁河镇、潘庄镇。从分布规律来看,远郊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发展不均衡。 1.3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困境 近郊小城镇由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大部分可以依托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例如华明镇依托空港物流区,张家窝镇依托京沪高铁站,或者仅仅依靠区位优势发展房地产业。而城市远郊区与中心城区距离较远,缺乏城市功能区依托,且基础设施较差,道路交通不便,土地商业开发潜力低,这些都成为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果采用近郊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建设远郊小城镇,即主要通过宅基地换,将集约出的土地面向市场出让,开发住宅产品, 以

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分析

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6T16:53:43.9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作者:苏杰 [导读] 随着我国产业的不断发展,特色小镇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全国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迅猛。论文对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城融合;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的不断发展,特色小镇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我国正在建设集产业、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但是产城融合视域下特色小镇的发展缺乏相关经验,加强其规划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1.1特色小镇的内涵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旅游与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要求其注重设施配套,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等方面,加强政府引导与服务保障。特色小镇具有地理位置优越、具备优势产业链、完善的功能设施等优势特征。特色小镇区别于远离城市中心的普通乡镇,其主要位于中心城市的独立区域,特色小镇有利于增强对相关企业及居民的吸引力。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园区追求完善产业集群,其具备多层次的特点,主要为从业人员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实现工业与居住和谐共存。特色小镇的从业人员多具备专业技能,能吸引大部分的草根创业者来此创业发展。 1.2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经历了恢复建设期,稳步提升期与融合发展期等阶段。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各地政府开始重视小镇的发展规划,但发展依据缓慢。1984年,国家采取以乡建镇的新模式,1985—2001年,全国建制镇增加到20358个,此时期小镇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各地大力建设集镇,有效地推动了小城镇发展。2001—2013年为稳步提升期,建镇模式转变为撤乡并镇,大量并镇,使建制镇数量减少,此时期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形成了一定产业基础,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4年以后为融和发展期,小镇在产业升级,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了系列问题,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以区域性空间与增长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以产城融合共生为发展模式的特色小镇地方实践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通知》(建村〔2016〕147号),提出培育1000个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 1.3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小城镇的格局未得到显著改变,人才、资源更多地向大城市流动,导致小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差,发展严重滞后,特色小镇强调坚持产业优化,为小镇提供了稳定的发展动力,对构建大城市小城镇和谐共生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特色小镇突出特色产业定位,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特色化,资本等要素向农村回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打破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强调生态生产融合发展,克服传统城市的布局错位及农村环境脏乱差。 2色小镇培育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不足与市场化运营主体弱化 关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文件主要是宏观层面的总体规划意见,并未涉及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规划,缺乏对特色小镇产业融合模式与路径的规制。在小镇创建初期,实力较强的市场运营主体在短时间内不易引入,部分特色小镇的建设受政府行政干预比较明显,特色小镇的政府、市场与企业角色定位不明晰,存在运营管理主体单一、运作项目细碎化、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 2.2好项目引入难 特色小镇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不佳,缺乏有效的宣传展示,知名度低,具备产业资源及运营战略的运营商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好项目投资意愿不足,后续的招商引资难度较大。缺乏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缺少适合高端人才发展的大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人才的匮乏又弱化了大企业、好项目的引入,陷入恶性循环。 2.3小镇的产业与旅游、文化、社区功能融合度低 一是产业与旅游功能融合不够,旅游特色小镇的旅游项目及其产品对游客吸引力不够;二是产业与文化功能融合不够,文化与本地根植性产业结合不紧密;三是产业与社区功能融合不够,完整的社区生态还没有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回乡创业人员、行业领军人才或核心团队的吸引力。产业与旅游、文化、社区等要素的融合不够,无法建立系统的产业生态位,完整产业链的发展深度无法延伸,特色小镇发展的比较优势无法发挥。 3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3.1产城融合发展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其目的是破解工业化城市出现的工业污染化,产城分离化等问题。针对功能单一,环境地质等现象,产城融合强调生产,生态的有机融合,引入创新研发等内容。对园区中的定位向复合型新城区与新兴城市转变。逐步转向服务业主导的模式转变,将城市的文化功能等植入其中。 3.2产城融合发展的特征 产城融合发展功能复合指产业,商务,娱乐等功能的混合,城市新区建设从产业区,生产服务区等单功能拓展开始,功能复合打破单功能区相互隔离的状态,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现生产、居住等功能的融合。因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占地要求,与居住等空间融合方式不同。产城融合必须将产业空间采用不同组织方式组织,否则会降低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根据新区主导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配套,抵制以

浅谈如何在总体规划中打造特色小城镇

浅谈如何在总体规划中打造特色小城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获得飞速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较之改革开放以前,都有较大突破。然而,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正确看待我国特色小城镇的存在价值、怎样正确看待目前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打造特色小城镇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小城镇特色建设中的所要考虑的。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总体规划中打造特色小城镇。 【关键词】:城镇特色;规划;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获得飞速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较之改革开放以前,都有较大突破。然而,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小城镇在发展问题上的畸形存在,即过于注重经济而忽视文化,过于注重现代而割断历史,过于复制欧美而缺乏特色。加强总体规划,注重特色建设,成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亮点之一,因此,“两会”报告中特别提出“加快中国特色的城镇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小城镇的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城镇特色是指一个城镇从内容到形式,从物质构成到精神存在的区别于其他城镇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城镇特色不但包括物质构成层面的社会经济、地形地貌、建筑实体、公共空间、气候条件等,还包括精神存在层面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如果说,建筑是空间的艺术,那么城镇就是时间的艺术。某种程度上,城镇是历史的记忆和见证。而城镇特色对于一个城镇的存在的文化意义、历史价值、民俗风情等的存在与延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但如此,城镇的特色和个性还体现了生活其中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 而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的冲击,我国小城镇的特色并未很好的得以保存。许多城镇割断了自身和传统的有机联系,有些城镇一味的高楼林立,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身的独特个性,从而造成千城一面的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发展中丧失自我,在发展中淹没个性,这可以作为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和概括。造成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在探讨打造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二、做好在总体规划中对特色城镇建设的控制 1.城镇定位。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起点、高度、方向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镇的未来有多远。因此,做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于一个小城镇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投资评估。要做好总体规划的控制,首先要从资金链上做好特色小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