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世纪管理挑战读书报告

21世纪管理挑战读书报告

21世纪管理挑战读书报告
21世纪管理挑战读书报告

管理学读书报告—《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著作信息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

作者:[美]彼得·杜拉克译者:朱雁斌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月:2009年9月

二、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变革空前而彻底。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是不是“事实”。但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过时了。如果用不正确的假设去制定战略,将不可避免地把组织引向不正确的轨道。《21世纪的管理挑战》只涉及明天的“热点”问题,即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和明天肯定会成为主要挑战的问题,将从以下6个方面深刻分析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管理的新范式,战略一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自我管理。

三、摘录作者的一些观点: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管理学的真正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那时起,大多数学者、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都比较认同以下两种关于管理事实的假设。

第一种构成管理原则的基础: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者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结构。

3、企业应该采取或者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第二种假设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

1、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或给定的。

2、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界定的。

3、管理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

4、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现在:管理是所有组织机构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器官。

管理学界与其探寻恰当的组织形式,还不如学会寻找、发展和检验适合特定任务的组织形式。

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的使命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特定优势和知识。

管理将越来越需要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即技术和最终用途都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才应该是管理政策的基础。因此,这些基础已经逐渐成为制定管理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

管理日益需要以新的假设为存在的基础,即管理的范围不是由法律决定的。新的假设应该具有可操作性,管理应该包含整个流程,应该关注整个经济链的效益和绩效。

国家疆界主要作为约束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决定管理实践的不是政治,而是经营方式。

无论在组织内部还是外部,无论是组织能控制的还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只要是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成果的,就是管理的中心和责任。

第六章自我管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都需要进行自我管理。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不断地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

大多数认为很清楚自己的长处所在,其实不然。他们更多的时候更清楚自己的弱点,然而即使在这方面,他们也是错多对少。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发现我们的长处:回馈分析法。回馈分析法总结出的三个结论:我们需要克服井底之蛙的傲慢倾向,并努力学习能够使我们充分发挥优势的技能和知识;什么事不要做的事情;在改进弱点上吗,我们尽可能少浪费精力。

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善于阅读还是善于倾听,其次要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是了解我与别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与他们融洽地共事,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压力下是否能做得很好,或者是否需要一个组织性强和有明确发展方向的环境。不要试图改变自己,这样做成功的概率会很小。

一个人的价值观永远是,并且也应当是最终的检验成败的标准,知道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做事,我的价值观是什么的答案后,组织的个人,特别是知识工作者自己应该能够决定他们所属的位置。

四、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之前管理学零基础的工科生,经典阅读是感受管理学的魅力、提高对管理的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在广泛的经典著作选择上,几乎我见到所有提到德鲁克的文字都不吝溢美之词,给予这位美国管理学家“大师中的大师”的称号。因此我选择了德鲁克先生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99年,是德鲁克先生90岁高龄之际写的,也是他最后一本经典著作。但是纵观全书六章,我们丝毫看不到一个老年人的喋喋不休,他思维的活跃性和敏锐性,让年轻人都感叹。德鲁克纵横捭阖,他的知识不光集中在管理上,其渊博的知识面也让他对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书的后记提到德鲁克在动笔前,本来是想要写一部汇集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可是通过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和他对管理的思考,他改变了自己初衷,转而写下这部关于未来热点问题的书。这种对于未来的探索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我钦佩,一个90岁高龄

的人尚且不急于对自己盖棺论定,身为年轻人的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应该向前看。

正如名字所写,德鲁克想在世纪之交对新世纪的问题进行展望和剖析,而世界存在的诸多复杂性使得德鲁克只选择了管理的新范式、战略-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以及自我管理等六个方面为切入点。在德鲁克看来,这六点将是21世纪主要的问题和挑战,也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这六个方面中,自己感触最深的是管理的新范式以及自我管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虽然不能帮你制定方案、作出决策,却能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变化中挖掘出本质找出它们的历史渊源。德鲁克先生从管理学研究开始就建立的两种假设入手,提出了这些基本范式在今天已经发生改变。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各种管理咨询培训在今天的广泛开展就可以发现各类组织的管理需求的大量存在。不少事业成功的人,在自己的后半生用企业管理的经验经营公益事业。这是未来社会的主要趋势之一。同时传统企业也可以从非营利组织中借鉴管理的经验、实践。管理的目标在于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特定优势和知识:知识工作者不是下属而是合作者,他必须比老板更了解自己的工作,否则就体现不出任何价值,同时现今的企业更需要去深层次地考虑员工的需求和个人特质,从来使员工的知识潜力得以开发。

在最后一章,德鲁克特别强调了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提出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不断的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确实,作为一名在复杂变化的新世纪里活跃着的青年,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没有人一直为自己保驾护航,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更好发展自我。德鲁克提出要在了解自己优势,自己如何做事以及自己价值观的基础上,人才能决定自己的归属。了解自己的优势,才能创造更优异的业绩和成果,同时弥补自己的劣势。不同的人的优势,形成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映射到大学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学习的长处,选择匹配的专业,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知识工作者。同时一个人的工作成效需要在了解自我优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一个出色的军事参谋的人去现场指挥作战可能差强人意,人需要的不是一直改变自己,而是改进自己做事的方式,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这一点才能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价值观永远是最终检验成败的标准,在踏入职业生涯之前,我们应当更多地去思考自我,了解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方法,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一旦机会来临,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年轻的时候迷茫是常有的事,德鲁克先生的书告诉我们,在感慨曾经的踌躇满志时,需要深入进行自我管理,重拾自己的理想,前行。

读完《21世纪的管理挑战》,收获颇丰,体会到管理的深刻与知识的广泛,同时作为一名初入管理学大门的学生,有诸多疑惑和不解,相信通过更多的著作阅读和知识学习,以后重读此书能感悟更多。

21世纪市场营销面对的挑战

21世纪市场营销面对的挑战 专业班级:工业gc1202 姓名:蔡惊学号:0121204930416 摘要:市场营销无疑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市场如没有硝烟的战场,营销也在今天面临这许多挑战,但挑战又何尝不是机遇,在这场战斗中,谁把握住了机遇,那么他也就胜利了一半!对于中国的众多企业来说,在21世纪进入经济全球化之后,我们在思考如何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在不断更新自己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身为中国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与责任。 关键词:挑战,机遇,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道德与责任。 一、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当前,有几个趋势值得注意:首先,全球化的力量会继续影响每一个人的商务活动和个人生活。制造业将会移向经济上更加有利的地区,而保护主义者的一些措施虽会阻止这种转移,但对每个人而言将是提高成本。第二,科技力量将会继续进步,并使我们惊奇不已。克隆羊多利仅仅是生物革命的开始。人类基因工程有希望引入新的医学良药。数字革命产生的芯片正在进入智能化的房子、汽车,甚至服装。我们正处于智能化、机器人能为我们做大部分工作的时代开

端。第三,政府经济部门管制的日益放松。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已确信,市场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会运作得更好。买方能自由决定采购什么,何处采购;卖方能自由决定制造、销售什么。竞争性经济能比高度管制或计划经济创造更多的财富。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处于一个独特的地位,我们的营销、商品已不仅在中国受到关注,而且受到全球关注。比如格兰仕,它的微波炉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于是有人批评说,中国总是在制造业里做一些低附加价值的产品,人家是靠技术赚钱,而我们是靠劳动力赚钱。我认为这些批评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初级阶段,我们的制造业形成它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能够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保证质量、保证市场供应链、保证物流的畅通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项科学。如果我们在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生产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而去拼命提高所谓的品牌竞争,提高所谓的技术含量,去和世界500强去比拼,实际上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格兰仕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叫做"制造占有率"。格兰仕微波炉在世界的制造占有率是80%,世界上最著名的28个品牌的微波炉都是格兰仕生产的,格兰仕在生产这些品牌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全球供应商、全球制造商的概念,于是,就

21世纪管理挑战读书报告

管理学读书报告—《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著作信息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 作者:[美]彼得·杜拉克译者:朱雁斌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月:2009年9月 二、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变革空前而彻底。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是不是“事实”。但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过时了。如果用不正确的假设去制定战略,将不可避免地把组织引向不正确的轨道。《21世纪的管理挑战》只涉及明天的“热点”问题,即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和明天肯定会成为主要挑战的问题,将从以下6个方面深刻分析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管理的新范式,战略一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自我管理。 三、摘录作者的一些观点: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管理学的真正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那时起,大多数学者、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都比较认同以下两种关于管理事实的假设。 第一种构成管理原则的基础: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者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结构。 3、企业应该采取或者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第二种假设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 1、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或给定的。 2、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界定的。 3、管理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 4、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现在:管理是所有组织机构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器官。 管理学界与其探寻恰当的组织形式,还不如学会寻找、发展和检验适合特定任务的组织形式。 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的使命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特定优势和知识。 管理将越来越需要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即技术和最终用途都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才应该是管理政策的基础。因此,这些基础已经逐渐成为制定管理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新产品的竞争而展开。毋庸置疑,这种状况将延续到21世纪,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 综合而言,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爆炸的压力。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把工作重心从如何迅速获得信息转到如何准确地过滤和有效利 用各种信息。 (2)技术进步越来越快。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使企业受到空前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每个企业员工受到巨大的挑战,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否则他们将面临由于掌握的技能过时而遭淘汰的压力。 (3)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全球高速信息网使所有的信息都极易获得。而更敏捷的教育体系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越来越少的

时间内掌握最新技术。面对一个机遇可以参与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从而大大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以计算机及其他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生产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是20世纪的主要特色之一。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供应链管理系统、自动存储和拣出系统、自动条码识别系统等,在世界各 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高技术应用的初始投资很高,但它会带来许多竞争上的优势。高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于节省人力,降低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废品和材料损耗,缩短了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由于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新产品或服务介绍给市场,企业赢得了时间上的优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还会进一步加强。 (4)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企业在建立全球化市场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更多的竞争者。尽管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订单和产品,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坚持他们更需要最新技术,希望也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商。商品市场国际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教育的发展使得原本相对专门的工作技能成为大众化的普通技能,从而使得工人的工资不得不从他们原有的水准上降下来,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5)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产品开发对企业创造收益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工本予以投入,但是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却往往不尽人意。原因之一是,产品研制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复习课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是一本关于自我管理的变革与挑战的书,作者德鲁克用事业理论中的方法,通过与20世纪管理的实践相比较,提出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者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充分体现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第一章中,德鲁克从管理学的基本假设入手,引出当时大多数学者、作家和管理实践者都认同的两套关于管理事实的假设。从这两套假设的内容阐述了这些假设不符合现实,以至于成为阻碍管理理论发展的障碍,提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这些假设、提出和向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注入全新假设。在管理理论上,德鲁克利用美国早期的经济现象论证管理并非是企业管理,因而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管理人也不是管理“雇员”,这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第一个观点出错,后面两个观点也会受它的影响走向错误的方向。在这章书中,作者重新定义了管理,体现了一种怀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这不仅是发展管理学所需要的,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种品质。 第二章作者开始谈作出战略的新的必然趋势,包括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定义绩效、全球竞争力和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这5个趋势。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作者提出的“退休”的另一个含义,在现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只想到了让老人延迟退休,却很少有尝试过德鲁克所说的这种新型雇佣关系,

让老龄人“提前退休”,这里的“提前退休”并不是指停止工作,而是指劳动者不再从事全职工作,或整年都在组织中任职,他们一次只工作几个月。我认为这是当今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保持发展势头的政府、卫生保健、教育和休闲这4个部门,说明了尽管是资本主义经济,政府对其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影响也是重大的,因而在管理的战略中应该要首先考虑政府。 第三章讲的是有关变革的内容。在阅读本章节之前,我一直认为变革是人们面对巨变时所采取的能够趋利避害的方法。但是作者在本章中告诉我们这样对变革的看法是令人痛苦和有风险的,管理层需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主动寻求变革,这也是21世纪管理中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当然,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放弃原则,在变革中放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是创新的一个前提。只有恰当地放弃江河日下的产品,才能推动产品的创新,从而实现好变革。 第四章从信息革命的角度分析21世纪管理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目前正在从“技术”向“信息”转变,它对组织的经营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前许多人都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最先的影响应该是决策方面,但是德鲁克在本章节中指出了这种认知的错误,实际上信息技术不能决定某种行为或政策能否实行,它只是为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德鲁克还提到了历史的教训和技术人员的历史教训,阐述了每次信息革命普及的速度以及影响的范围都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doc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基珀精益生产启动大会演讲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消费者从“粮票排队时代”到足不出户就能选购所需的商品,还能够为自己设计独特的产品特性。同时“中国制造”的概念开始响遍全球,令13亿中国人感到自豪,以致于开始让很多反华人士感到担忧,“中国威胁论”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反对者担忧大量优秀制造企业转入中国,影响本国的就业率和社会稳定。 21世纪是中国的舞台,我想所有中国人都有信心实现这个理想。但是,我们离此目标还差很远,我们现在最多只能说是制造大国,要变成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当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企业,其中很多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在深入企业了解过程中让我惊讶和震惊。在我原来的概念中,这种企业属于那种基本没有生存能力的组织,但他们却活得很好。(很多人肯定问我,为什么呢?)那这些年,这些企业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我总结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靠产品(指产品本身拥有的广阔市场),二是强大的销售队伍和销售能力,三是廉价的劳动力。未来几年内这些优势都将失去,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三方面来分析。一、靠一个产品发家致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大家可能经常听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够胆量去做,成功的机会很大,因为市场空缺大。现在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极为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进入“过剩”的阶段。虽然很多人积极在“红海”中想要发掘“蓝海”,但“蓝海”客观存在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二、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对销售产生了抵抗能力,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管你多么强大的销售能力都将碰壁,强行推销的方式只能导致失败,很多企业库存积压和不能满足顾客交付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企业只有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对交货期的要求,对服务的要求才能生存和发展。三、廉价劳动力一直是吸引外资和产品低价格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竞争力。但这种优势也将逐渐失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薪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沿海甚至是内陆地区,即使工资在普遍上涨,人员招聘也越来越困难。大量人员的流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薪资待遇问题。(其实,我们基珀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再则即使员工工资要求不提高,比中国落后的国家还很多,他们的劳动力可能更廉价,如果有一天他们搞开放了,我们是否也意味着将失去这种优势呢。 总之,前面三点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都将逐步尚失,那我们凭什么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舞台呢?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应如何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这样的话题大家一听可能要失去兴趣,老掉牙了,但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可是至关重要。当然,要避免“口号主义”和“形式主义”,要真正地将科学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口号”和“形式”一直是中国特色地两大误区,很多企业有很漂亮地使命、方针,但这紧紧停留地“口号”层次(比如:邮政服务的遭遇)。很多企业大厅里可以看到很多证书和奖状,比如很多企业通过ISO体系认证,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些究竟改变了企业多少内涵,是不是仅停留在“形式”层面。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一书是国际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99年出版的一本最新著作,该书瞻望了未来对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下面是给大家的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仅供参考。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怎样更好的按自己的方式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自己应该怎样做以及自己活着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有一天自己死后希望别人如何记住自己。当然对于不同的人群可能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思考深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农民或者工人他可能只会想自己活着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生活,让自己的家庭更好的存在。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他必须认真工作;但如果对于一个在组织里贡献自己脑力与智慧的知识工作者,他的思考可能更加深刻,也必须更加深刻。而对于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及经过思考而做出的选择及行动究其本质就是一个人自我管理的过程。 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了解自己是谁(为什么要活着),了解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行为准则,了解自己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辛勤的努力之后能够给这个社会贡献什么。 “自己是谁”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简单无聊的话题,实则不然,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都只是停留在我叫XXX的阶段,以为姓名就足以说明一切。然而他忽略了姓名只是一个代码,其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一名知识工作者,必须能够彻底的弄

清楚这个问题,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去剖析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如:在家庭中的角色、在组织中的角色等,其次就这些角色进行细分,然后给每一个细分的角色赋予一定的权重。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哪些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是最重要的,哪些角色是可有可无,不太重要的。最后,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尝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进行反思。 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集中精力去做擅长的事情。在本章节中也提到了了解自己长处的方法。而在这里,我想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对关系负责衔接起来进行说明。我个人认为了解自己的长处无疑需要通过两种途径:通过自我思考与实践了解,通过外界了解。而最好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也会有更高的效率。我们作为个体需要对人际关系负责,而我们也知道别人往往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那么如何让这面镜子很好的发挥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负责。如果个体是带着一种敌对或者不友好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么通过这面镜子我们不仅不能够了解自我,反而会造成盲目无知。同样,作为组织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对组织负责,对我们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那么通过组织这面镜子我们也同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长处。 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行为准则,按照这些准则有序的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综合科技水平的反映,也是科技强国的需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发展来看,蒸汽机带动了工业化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转折点。世界的信息革命从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开始,甚或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算起,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信息化的浪潮,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进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计算机在1951年为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购;1954年美国财政部首次将计算机用于联邦公务员工资管理。发达国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并取得了成绩,信息产业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崛起,更是引领着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此后,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摸索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在信息时代,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的优势,各国都在奋力拼搏。计算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改变了时空观念,地球正成为“地球村”,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信息产业是新一代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可对传统产业起到优化、催化和培增器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高度信息化的逐渐形成,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水平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期的信息化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新经济的出现震撼了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信息化和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和规划,都成立了国家元首挂帅的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委员会或相关机构,都希望通过国家信息化赶上信息革命这趟发展快车。日本率先制定以信息立国的国策,美日经济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日本的信息化发展而易位。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都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正展现在人类面前。信息化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可延误的历史机遇。 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信息化不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完成,而是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th Century 【精彩书摘】 ■管理的新典范 社会科学对事实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设。这套假设构成了这门学科的典范(paradigms),管理学也是如此。这种对真实的根本假设,实际上更界定出整个学科的范畴。假设虽然如此重要,却很少被分析、研究,甚至很少被质疑。 大多数学者,著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一直将以下两套管理的假设认定为真实。 第一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原理的基础: 一、管理就是企业管理。 二、有、或必定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 三、有、或必定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来管理「人」。 第二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实务的基础: 一、科技,市场,和最终使用者是特定的。 二、管理的范围由法律界定。 三、管理是专注于内部的。 四、由国家疆界所定义的经济体系,就是企业和管理的「生态环境」。 现在,这些假设已经全数过时,几乎快要变成一种讽刺。它们与现实远远脱节,不仅成为理论的障碍,更是实务上严重的绊脚石。事实上,现实很快地与这些假设背道而驰。因此,此刻正是仔细检视这些假设,并创立一套新假设,作为研究和实务基础的适当时机。 本章并未尝试提供答案──而且刻意如此。它主要是要提出一些问题,但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引人深思的洞见。现代社会、经济和社区的重心,并不是科技、信息、或生产力;重心应该是妥善管理的组织,它是社会用来创造成效的工具。管理是使机构能够产生绩效的特定工具、特定功能、特定方法。为此,需要最后一个管理的新典范:管理的重心和管理的责任,涵盖所有会影响一个机构绩效的因素──不论是内部或外部;是这个机构可以控制的,或完全超出它的控制范围的。 ■策略──新的根本现实

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论文 _11062

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论文 一、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和技术,对财务会计和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对其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管理会计自20世纪20~30年代萌芽、40~50年代创立到现在,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过程中,它通过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新方法,使自己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熟和日臻完善,在实践中为强化和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其效果尤为显著,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厂长、经理们深受其益。 然而,应该看到,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管理会计作用的对象及其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技术方法却几乎一仍其旧,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和显著的创新。实践表明,建立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的现行管理会计的一些观念、理论和方法,由于未能与电脑一体的弹性制造系统、全面质量管理、及时适量生产等同步发展,已经显得不那么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了,正如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和大平派路德大学的托马斯·约翰逊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企业财务报告系统的程序和期间所产生的管理会计信息,对于经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来说,不仅为时过晚,而且过分笼统,严重的还歪曲事实。 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素来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例如,对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迄今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理论的贫乏,导致管理会计实务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行为科学等一些研究成果已被陆续引入到管理会计之中,从而扩大了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但是,管理会计对于源自这些不同学科的科学成果,尚未能全面而充分的消化,人们还只是依据这些成果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作了程度有限的修正,有些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还缺乏应用价值。 2、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等所建立和使用的模型就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它必须假设:单价是一常数;单价和销售量相互独立;总成本线是一直线。然而,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很大,现实经济活动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显得越来越滞后,从而难于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和推广。 3、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传统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所赖以立足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陈旧过时,例如,关于存货问题,它允许存货存在,并主张通过计算最优经济批量来实现对存货的最优控制,但这种观念却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只要严格按照经济批量来采购,就能降低成本,于是乎,在实践中他们为了获取数量折扣而往往大量采购,由此造成原材料大量积压和资金大量被占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依照目前的适时制生产(Just-In-Time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管理热点研究 考查学期14 /15学年小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学号2012163022 姓名彭洋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李智俊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时代在变,可是它哪些方面在变,这些变化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却不甚了解。这本《21世纪的管理挑战》,让我惊讶的是它可以把如此宏大的话题讲得清晰而又醍醐灌顶。 在书中,德鲁克认为21世纪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变化不是在经济领域,也不是技术领域,而是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变化。包括越来越低的出生率,可支配收入上的变化,对绩效的认识,竞争全球化与政治分裂的不协调。这些变化可能使得现在处于高度增长的行业逐渐走向衰退,而一些细微的现象也可能暗示着巨大的机会和潜力。作者认为,企业管理不仅仅是关于内部的管理,而是对外部机会和威胁的管理,任何组织的绩效都只能在外部反映过来。因此,革新是一种必然。 但是,作者有一句非常鼓励人心的话:“创新不是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艰苦卓绝的工作,它也遵循很多原则”。 作者介绍 彼得-德鲁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德鲁克著述颇丰,计有15部管理学著作,13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问题著作,2部小说,1部自传。他的著作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畅销于世界各地。他卓越的学术成就给他带来了2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作为管理学界的“智叟”,德鲁克年逾九旬而不辍耕耘,目前仍执教于加州克莱蒙特研究院,并不断解深刻的著述。代表作有《管理的实践》,《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公司的概念》、《有效的管理者》、《后资本主义社会》、《旁观者》、《剧变时代的管理》等。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社会科学对事实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设。这套假设构成了这门学科的范式,即一般公认的理论。然而事实证明现在很多假设与现实相差太远,阻碍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管理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 2.所谓一个恰当的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每个组织形式都有独特优势、局限性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意义:德鲁克在这一章否定了一下几个假设: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采取,或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和已知的 5、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 6、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7、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所以按照他的说法,现在这些假设应该改为: 1、管理是一种工具,不单指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具有不止一种管理人的方式(变革型领导)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变化的和未知的(蓝海战略) 5、管理的范围应该包括法律内和法律外的 6、外部也需要管理 7、组织是跨国境的

最后他总结就是管理应该是以绩效为导向的,而绩效是外部反映的,所以我们 作为管理者不能整天光盯着组织内部那点事,任何可能对绩效产生影响的东西无论在内外部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那作为学生呢,我觉得第一个挑战让我认识到绩效是最重要的,要结果导向。 我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以此来应对管理的变化。 行动: 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就是要学习,而且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学习方法,同时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概念,既然已经知道第一个挑战的核心就是管理科学的范式是不断在变化的,那么我作为一个立志成为领导的人就应该保持心智的开放性,不断地学习来适应变化。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采取的行动就是尽量的多学习。学习管理的知识,学习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博识一些。 第二章:战略——新的必然趋势 意义:在这一章中德鲁克指出了五种未来的新趋势: 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出生率 2、全球竞争力 3、定义绩效 4、可支配收入分配的变化 5、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的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那么阅读了这一章以后,我的感觉就是德鲁克真是非常的有先见之明啊,他说 的这几个趋势都对了。对于我目前的意义呢,我感觉就是在理解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有一些背景知识,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一、图书介绍: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作者:彼得˙德鲁克(美) 朱雁斌译 出版信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二、作者介绍: 彼得˙德鲁克,1909年出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部,已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的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三、读书感悟: 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阐述了管理的新范式、战略——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率以及自我管理共六个方面的问题。个人理解是,本书写于世纪交替之际,亦是社会变革之际,此变革既包括政治上的,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新的政治格局形成;也包括经济上的全球化大潮势不可挡,一体化逐步加强。因此,值此风云变幻之际,此书也以变为核心,如何应对变,如何变,如何走到变的前面,以一个展望未来的姿态进行其观点的阐述,不可谓不高瞻远瞩,具有时代眼光。 首先,第一章,作者对管理的新范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首当其冲的是管理的定义。管理,不再仅仅是企业管理,而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比如非营利性机构,.这一点,正如他所说,是对年代错误的一个纠正。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进行新的更正革新的观点也相继提出,如管理不再有唯一正确的组织形式;术和最终使用者不再是固定的;理的范围必须重新定义,应当涵盖全过程;管理已经超越国家疆界的范围;管理并不只限于内部管理等等,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对旧的管理思想的新的发展,有利于人们在进入新纪元之际重新审视管理的内容与实践意义。 其次,本书的第二章是战略——新的必然趋势。所谓必然趋势,书中提到的主要的是以下五个方面: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2.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3.定义绩效4.全球竞争力5.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详见P30)。其中第四点提到全球竞争力,这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大趋势提出的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企业或国家不再有可能将经济发展寄托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除了规模最小和完全只在当地经营的企业外,对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企业来说,除非其雇员的生产力能够在短期内与本行业表现优异的企业(无论位于世界的那个地方)保持在统一水平线上,否则是不可能生存的,制造业尤其如此。据此,德鲁克认为,保护主义浪潮十有八九将席卷全世界,所以战略必须接受一个全新的基本原则,即任何组织必须按照业内表现优异的企业设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从现今的具体实际情况来看,德鲁克的预言基本是准确的,譬如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出口欧盟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意在保护本经济体的光伏产业抵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无独有偶,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对中国出口的轮胎进行惩罚性关税的收取,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国家不应在贸易保护主义上大做文章。本章节还提到的一点就是经济现实与政治现实日趋分化,即经济上逐步实现了全球的一体化,联系进一步加强,然而,政治疆界却始终明显存在,这两者并存所带来的矛盾是另一种挑战。在此情况下,要在经济实体和政府实体的不协调中取得折衷,首要原则,就是不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意义:德鲁克在这一章否定了一下几个假设: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采取,或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和已知的 5、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 6、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7、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所以按照他的说法,现在这些假设应该改为: 1、管理是一种工具,不单指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具有不止一种管理人的方式(变革型领导)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变化的和未知的(蓝海战略) 5、管理的范围应该包括法律内和法律外的 6、外部也需要管理 7、组织是跨国境的 最后他总结就是管理应该是以绩效为导向的,而绩效是外部反映的,所以我们作为管理者不能整天光盯着组织内部那点事,任何可能对绩效产生影响的东西无论在内外部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那作为学生呢,我觉得第一个挑战让我认识到绩效是最重要的,要结果导向。我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以此来应对管理的变化。 行动: 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就是要学习,而且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学习方法,同时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概念,既然已经知道第一个挑战的核心就是管理科学的范式是不断在变化的,那么我作为一个立志成为领导的人就应该保持心智的开放性,不断地学习来适应变化。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采取的行动就是尽量的多学习。学习管理的知识,学习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博识一些。 第二章:战略——新的必然趋势 意义:在这一章中德鲁克指出了五种未来的新趋势: 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出生率 2、全球竞争力 3、定义绩效 4、可支配收入分配的变化 5、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的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那么阅读了这一章以后,我的感觉就是德鲁克真是非常的有先见之明啊,他说的这几个趋势都对了。对于我目前的意义呢,我感觉就是在理解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有一些背景知识,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 行动:多读书,多看新闻。多思考,多跟人交流。 第三章:变革的引导者 意义:在这一章我就记住了一个变革引导者的两套预算,第一套预算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第二套预算大概占总预算的10%左右用在未来的发展里,包括产品创新和挖掘成功经验,第

21世纪管理者必备的3种技能

21世纪管理者必备的3种技能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过去十年间,人们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员工队伍的多元化程度,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扁平,部门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如今,网络四通八达,各种技术应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这些技术,是20世纪的经理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面对这些新挑战,经理人应该培养哪些技能?我们就此征询了一些跨文化沟通、信息网络和注意力研究领域的专家意见,下面是他们的回答。 技能1 :转换文化编码 安德鲁-莫林斯基布兰迪斯大学国际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同时执教心理学系。 马可是意大利人,他在孟买一家技术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正面临无法有效激励印度下属的问题。阿娜特是一位以色列籍管理咨询顾问,在美国工作,她发现提出美国式的反馈意见颇有些困难。承佑是一家韩国软件公司的CEO,该公司在上海新设立了办事处,他发现很难留住那里的中国员工。按理说,他们三人在各自的跨文化环境中都应该游刃有余。他们都具备雷鸟全球管理学院曼苏- 贾维丹教授所说的“全球思维”:管理经验和国际阅历丰富,对多元化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对当地的文化也很了解。马可知道,印度员工习惯于更独断的领导风格;阿娜特知道,大多数美国人更愿意接受糖衣药丸式批评,可

她自己常常直言不讳;承佑也懂得,中国老板的家长做派更重。他们三人也不缺乏适应当地文化的动力,事实上,他们的事业成功与此息息相关。 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成功?十年来,我对数百名睿智的职场人士展开了研究,他们因工作需要不得不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或外籍同事。我认为,马可他们缺少的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技能,我把它称为“文化编码转换能力”——为了适应文化规范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转换文化编码光有正确的思维模式、信息和动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力克服将文化知识转化为行动时所面临的心理挑战。 当管理者发现自身行为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常会觉得自己虚伪;如果发现别人认为那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种不快还会更加强烈。他们还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对自己采取一种完全不擅长的行事方式感到焦虑和窘迫。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首先,你要分析自己面临什么挑战。就马可而言,他由于深信有必要向下属授权,因此不愿采取发号施令、严词厉色的领导方式。可是要想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他又似乎需要用这种方式去领导孟买团队。每当工作进展缓慢,不得不对手下大声发号施令时,他都会有罪恶感(“我不该这么对待员工!”),同时又觉得自己很无能(“我听起来很可笑!”)。 其次,你要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减少烦恼。也就是说,做出一些细微但非常重要的调整,让它们既适合新的环境需要,又不违背自己

2014.4.14 陈湛匀教授 读《21世纪的管理挑战》启迪

陈湛匀教授读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后启迪 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读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后启迪”发表演说。陈教授提到: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前瞻性和实用性,让人们茅塞顿开。德鲁克试图用事业理论中的方法,指出了21世纪中管理符合现实正确的假设。只有正确的假设,才能保证战略制定和管理有效。 以下是陈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1999年出版彼得·德鲁克撰写的《21世纪管理挑战》,当时德鲁克已90岁高龄。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第二章战略——新的必然趋势,第三章变革的引导者,第四章信息挑战,第五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第六章自我管理。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中,德鲁克认为,必须要重新审视管理学基本假设和管理的范式。 原来第一套假设构成管理原则的基础: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具有,或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经过德鲁克系统解析,提出截然不同的如下假设: 1.管理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 2.适合有关任务的组织形式。

3.管理不是“管理”人。 管理是领导人。 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知识。 比如上述第1条,管理除了企业管理,还有公共管理、医院管理等。德鲁克写道:“根据我的预测,21世纪,发达国家保持增长势头的部门将不是‘企业’,即有组织的经济活动,而很可能是非营利性社会部门。同时,这些部门也是今天最需要管理的部门,通过实施有系统、有原则和以理论为指导的管理,这些部门可以再最短的时间里产生最大的能量”。 原来第二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 1.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和已知的。 2.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 3.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4.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经过德鲁克系统解析,提出截然不同的如下假设: 1.技术和最终用途却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存在着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应该才是管理政策的基础。 2.将来,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日益需要以新的假设为存在的基础,即管理的范围不是由法律决定的。 新的假设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包含整个流程,应该关注整个经济链的效益和绩效。 3.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取得成效。它的出发点应该是预期的成效,它的责任时协调组织的资源取得这些成效。它是帮助组织在组织外取得成效的工

进入21世纪企业管理人员将面临哪些挑战

进入21世纪企业管理人员将面临哪些挑战? https://www.doczj.com/doc/2319247617.html, 已经发生的未来------彼得·F·德鲁克 在人类的各类事务(政治、社会、经济或商业)中,最无意义的就是预测未来了,更不用说预测75年后的未来了。但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富有意义的--是研究一些已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及它们将不可避免地对未来10至20年所能发生的可预见影响。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研究“已经发生的未来”,并为它作好相应准备。在未来20年间,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战争、瘟疫或地球与慧星相撞之外──并不是经济学或技术科学,而是人口统计学。影响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将不会是人口激增──这是过去40年间人们一直被要求加以警惕的事,而是发达国家──如日本、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的人口不足。 发达国家正处于“集体自杀”的社会进程中。这些国家的公民们将不会有足够的后代维持其正常繁衍,原因非常清楚;年轻的一代将不能容忍承受不断增长的老年非劳动人口所造成的日益沉重的负担。他们只能在这条“依赖链”的另一端想办法,以减轻这种负担,这就意味着生更少的孩子或不要子女。 在美国,每个妇女约生育2.4个孩子的生育率勉强能维持目前的人口数量,但即使是在美国,本土出生人口的生育率也远远低于总的生育率。在南欧一些国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生育率仅略高于1,不无巧合的是,这些国家也正是退休年龄最早且退休金最高的国家。在日本和德国,这个数字是1.5。在上述六个国家中,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其峰值,并不断减少。如果不是从美国以南及亚洲地区的大批移民的涌人,美国的人口还将减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欧盟的官方预测指出,意大利的人口将由目前的6,000 万降至50年后的4,000万,100年后低于2,000万。日本政府的统计数字也预计,在21世纪之内,其国内人口将从目前的1.25亿降至5,500万,降幅为56%。更为重要的一种可能是,在所有上述国家中(包括美国),处于工作年龄的青年人与老年人融合的速度,将相当于人口下降速度的两倍。当然,人口出生率可能重新上升(虽然到目前为止,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中都没有出现新一轮生育高峰的丝毫迹象),但即使出生率在一夜之间达到美国50年前出现的“生育高峰”时的增长水平,这些新生儿也需要25年时间才能成为受过教育且具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换句话说,今后25年内,发达国家的人口不足问题是一个既定事实,并将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如下影响: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实际退休年龄──人们停止工作的年龄──都将提高。对健康人(他们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而言将达75岁,这种退休年龄提高的迹象将在2010年前充分显现出来。 ·经济增长将既不再可能依赖更多人力的投入(过去的情形一直如此),也不再可能依赖消费者的需求。它将只能来源于发达国家对某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发达国家仍将在几十年内保持这种优势),这种资源是知识产业及其从业者。 今后将不再会有占据垄断地位的世界经济大国,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具有支撑这一大国地位的人口基础;任何国家、产业或企业也不可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因为无论是财力还是技术都不可能在长时间内弥补由于劳动力资源增长方面造成的不平衡。在两次世界大战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员工培训方法(主要源于美国),在使处于前工业化时期和国的技能不熟练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人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韩国30年以前的发展及泰国目前的态热都证明了这一点,技术──全新的技术──在公开的市场上一直是十分廉价的。 发达国家的唯一优势在于其能提供具有较强知识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这种优势并不是质量上的优势:新兴国家中受过教育的人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在知识水平的任何方面都毫不逊色。但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就处于巨大的优势地位了。如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