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入21世纪企业管理人员将面临哪些挑战

进入21世纪企业管理人员将面临哪些挑战

进入21世纪企业管理人员将面临哪些挑战
进入21世纪企业管理人员将面临哪些挑战

进入21世纪企业管理人员将面临哪些挑战?

https://www.doczj.com/doc/8212194997.html,

已经发生的未来------彼得·F·德鲁克

在人类的各类事务(政治、社会、经济或商业)中,最无意义的就是预测未来了,更不用说预测75年后的未来了。但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富有意义的--是研究一些已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及它们将不可避免地对未来10至20年所能发生的可预见影响。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研究“已经发生的未来”,并为它作好相应准备。在未来20年间,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战争、瘟疫或地球与慧星相撞之外──并不是经济学或技术科学,而是人口统计学。影响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将不会是人口激增──这是过去40年间人们一直被要求加以警惕的事,而是发达国家──如日本、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的人口不足。

发达国家正处于“集体自杀”的社会进程中。这些国家的公民们将不会有足够的后代维持其正常繁衍,原因非常清楚;年轻的一代将不能容忍承受不断增长的老年非劳动人口所造成的日益沉重的负担。他们只能在这条“依赖链”的另一端想办法,以减轻这种负担,这就意味着生更少的孩子或不要子女。

在美国,每个妇女约生育2.4个孩子的生育率勉强能维持目前的人口数量,但即使是在美国,本土出生人口的生育率也远远低于总的生育率。在南欧一些国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生育率仅略高于1,不无巧合的是,这些国家也正是退休年龄最早且退休金最高的国家。在日本和德国,这个数字是1.5。在上述六个国家中,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其峰值,并不断减少。如果不是从美国以南及亚洲地区的大批移民的涌人,美国的人口还将减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欧盟的官方预测指出,意大利的人口将由目前的6,000 万降至50年后的4,000万,100年后低于2,000万。日本政府的统计数字也预计,在21世纪之内,其国内人口将从目前的1.25亿降至5,500万,降幅为56%。更为重要的一种可能是,在所有上述国家中(包括美国),处于工作年龄的青年人与老年人融合的速度,将相当于人口下降速度的两倍。当然,人口出生率可能重新上升(虽然到目前为止,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中都没有出现新一轮生育高峰的丝毫迹象),但即使出生率在一夜之间达到美国50年前出现的“生育高峰”时的增长水平,这些新生儿也需要25年时间才能成为受过教育且具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换句话说,今后25年内,发达国家的人口不足问题是一个既定事实,并将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如下影响: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实际退休年龄──人们停止工作的年龄──都将提高。对健康人(他们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而言将达75岁,这种退休年龄提高的迹象将在2010年前充分显现出来。

·经济增长将既不再可能依赖更多人力的投入(过去的情形一直如此),也不再可能依赖消费者的需求。它将只能来源于发达国家对某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发达国家仍将在几十年内保持这种优势),这种资源是知识产业及其从业者。

今后将不再会有占据垄断地位的世界经济大国,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具有支撑这一大国地位的人口基础;任何国家、产业或企业也不可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因为无论是财力还是技术都不可能在长时间内弥补由于劳动力资源增长方面造成的不平衡。在两次世界大战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员工培训方法(主要源于美国),在使处于前工业化时期和国的技能不熟练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人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韩国30年以前的发展及泰国目前的态热都证明了这一点,技术──全新的技术──在公开的市场上一直是十分廉价的。

发达国家的唯一优势在于其能提供具有较强知识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这种优势并不是质量上的优势:新兴国家中受过教育的人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在知识水平的任何方面都毫不逊色。但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就处于巨大的优势地位了。如中

国的人口为12.5亿,而其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合计不超过300万, 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而其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为1,250万。将这种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是一种──也许是唯一的一种──发达国家能保持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方式, 这就意味着要在提高知识产业及从业者的生产效率方面进行不间断、系统的努力。

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仍然被忽视。

知识与其它任何资源都不样。这不停地使自身变得过时,结果是:今天的尖端知识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弃物。对于知识来说,最有意义的就是迅速、突然的转变──如在保健产业中从药理学到基因学的转变,又如在计算机工业中从个人电脑到网络的转变。

知识和知识产业从业者的生产效率并不是世界经济中唯一的竞争性因素,但是,

它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至少在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中会是这样。这个预言实现的可能性对企业经营和管理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首要的──也是关键的启示是:随着相关知识的本质和内容不断变化,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高度动荡和激烈竞争的态势,且倾向于发生剧烈变动。企业经营和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也可能发生剧烈变化。过去,我们注重加强对传统信息的利用,这些传统信息几乎全都是在组织内部运行的信息。会计系统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目前,绝大多数管理人员仍在依赖此系统,它记录了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事务。近来在会计方面发生的变化和进步──如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管理人员评分卡及经济价值分析──仍然是提供有关企业内部事务的更好信息。绝大部分新信息系统所生成的数据也是以此为目的。实际上,企业收集的大约90%或更多的信息是与其内部事务有关的。而发展趋势是,在制定取得竞争胜利的策略时,将需要与外部事务和条件有关的信息;非用户、与企业本身及其目前的竞争者毫不相干的某些技术、目前尚未提供服务的市场等。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一个企业才能决定如何分配其知识资源,以求获得最大的回报;也只有掌握这样的信息,一个企业也才能为世界经济及知识本身的特性和内容所产生的新变化和新挑战作好准备。不断

发展的收集和分析外部信息的方法将逐渐成为企业和信息专家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知识使资源具有流动性。知识产业的从业者与制造业的工人不同,前者拥有进行生产的手段;他们的头脑中有知识,因此能从头脑中“取出”这些知识。同时,企业组织对信息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结果是,在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关键性生产领域──工资报酬最高的一部分──将由这样一些人组成;对这些人的“管理”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管理的含义了。在很多情形下,这些人甚至不再是他们为之工作的企业组织的雇员了,而是承包人、专家、顾问、业余从业者、合伙人等。这些人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他们将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而不是付钱给他们的企业来体现自己的形象。

这种新的劳动力流动性的含义正表明了“组织”这个词涵义的变化。一个多世纪以来──从美国的J·P·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德国的格奥尔格·西门子、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到通用汽车公司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再到当前受到推崇的团队精神──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正确”的组织形式。然而,绝不会存在这种形式,今后将只会存在这类“组织”──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象一家炼油厂、一座教堂、一间效区平房(即使它们的本质都是建筑物)这些事物之间差别一样大。发达国家中每个组织的形式(不仅仅是经营性组织)将必须按特定使命、时间和地点(或文化)来进行设计。

就管理艺术和科学角度而言,也能获得一些启示。管理将不断延伸到企业范围之外,而它在125年前起源的时候,目的是组织好与生产相关的事物。而今后能创造出新概念、新方法及新实践经验的重要领域将会是在社会知识资源的管理中──尤其是教育和保健领域,而目前这二者在管理方面都受到了忽视。

是一种预言吗?完全不是,上述观点只是一些由事实推导出的合乎情理的启示,它所昭示的未来实现上已经发生了。

镜子,墙上的镜子---------艾瑟·迪森

企业管理者们一直在研究国际互联网络所提供的大量机会,但他们将不得不进行根本性的心理思维转换,以在网络世界中成功生存。简而言之,管理者们及其组织将必须学会容忍不断增长的“可视性”以及对企业形象失去控制而引发的更多忧虑。

各种企业一直在努力(这种努力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控制其显现在外部世界中的形象。这使从事公共联系、投资联系、企业联系及其他联系的工作人员大量增加。今后这些人的工作将变得日益艰难,因为国际互联网络将能使企业人员直接与客户洽谈业务,而不需要各种传播媒介,它还能使企业外部人员不必通过上述那些媒介相互交流对各企业的看法。

在网络世界中,你不能──甚至不能指望──控制你所在企业的形象,你所能做到的只是影响这种形象。一家企业的一切(每个错误、每项政策或每个行动)都能被了解。你无法控制人们如何谈论你所在的企业,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将谈论他们愿意谈论的任何事情,这些个人观点可能是事实、虚构或意见建议的混合物。在这种透明度很高的环境中,要求企业管理人员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他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企业实际上会是人们心目中形象的反映,因此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利用这种企业形象。

让我们考虑一下当前正在网络上发生的一切:目前网络上已出现了企业“爱好得”网址──还有“反爱好者”网址──这些网址都是不受企业雇佣或管理的个人开设的。从直觉上而言,一些公司正在同这些显得爱捉弄人的网址作斗争,它们所采取的方式大都是起诉这些网址侵犯公司的版权和商标权。然而除了在某些极为特殊的场合外,进行报复往往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勇于承认你无法控制由所在企业形象所产生的一切是一种更明知的做法。“爱好者”网址往往是一家企业最好的言行宣传员,与这类网址的创造者合作从而影响其行动,难道不是一种更佳的做法吗?

回应人们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抱怨,难道不是比使他们沉默更好吗?当有关你的

企业大量信息已被人知晓或是可知的,坦率就是获得信任的最好方式。硅谷的一我管理人员罗曼.斯塔奈克,在本文作者最近于欧洲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正是这样做的。他面对一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公司的管理者(其中不乏一些强有力的竞争者)直言不讳地阐述了其公司在东欧的业务活动。他指出:“就本质上而言,我们的顾客知道我们在努力,我们的竞争者也知道我们在努力,现在让我向你们解释我们正在采取的一些措施。”斯塔奈克的诚实赢得了听众的巨大好感,而他们原本是准备听一场通常意义上的公关性演讲,并打算中途退场的。

进一步而言,人们能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如此自由地进行交流,管理人员如何对待雇员将会象他们对待用户一样清晰可见。从理论上说,管理者能够旨行制订政策,阅读雇员通过公司个人电脑发送的每一条电子信息。假设管理者向雇员公开这种做法,那么这样做是完全合法的,但是管理者又怎么能希望在实行这种政策的同时,吸引和拘留住人才呢?此外,管理者又能信任谁去阅读这些信息呢?

换句话说,在某个企业与顾客和雇员的关系中,以入人关系存在的部分范围很小,外部世界能轻而易举地了解企业的现状,而不为其假象所蒙蔽。对于管理者而言,这种非自愿的反馈,就象在镜子里看自己一样,起初可能不太舒服,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可能是有益处的。要想在未来岁月中取得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将要学习如何对这处反馈作出回应而不是回绝,他们将会逐渐善于影响他们无法控制的一切。

公民企业--------查理斯.汉迪

萨缪尔.约翰逊在200年前曾说,“语言是思想的衣服”。我们谈论颜色的方式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我们采取行动的方式。我们是自己语言无意识的囚徒。虽然在大部分时间内这种局限性似乎无关紧要,但在文化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我们使用旧词汇描述新事物时,会使我们无法弄清即将出现的未来的真面目。

在现代社会中,旧语言已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了,因为它不可能描述出一个企

业真实的面貌了。旧语言会为企业指向错误的优先发展方向、导致企业制定一些不恰当的政策、否决掉一些新的发展可能性。公司作为股份持有者的财产的这个涵义令人迷惑,因为它没有指明权力的归属。这个概念是对自然法则的挑战,因为它没有给予在公司中工作的人以充分的认可,而这些人正逐渐地成为公司的主要资产。

当谈“拥有其他人”这个问题时,虽然股东们对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但仍认为这种说法显得不那么道德。更进一步说,旧语言对财产和所有权的表述也是对民主的一种侮辱,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悖论之一是:被外部人所拥有的极权主义组织和中央计划组织,正在为民主提供必需的财力。渴望自由的人们并不希望成为他人的工具,他们中的精英分子将要么拒绝加入这类组织,要么要求以一种更高的代价补偿其权力的牺牲。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我建议采用一种政治形态式的语言。一个公开设立的企业现在不应被视为一份财产而应被视为一个社会──虽然这种社会是以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以共同的区域为基础创立的。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一个社会。正如民主人士所知,社会制订有法规,承认不同社区居民的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方式。把社会的核心成员看作是公民要比把他们看作是雇员或“人力资源”要更为合适──公民在负有责任的同时也享有权利。甚至如国际互联网络这类组织性实体也采用了一种新形式──这可能是未来的某种模式──我们还缺乏描述它们的语言,没有人能“拥有”国际互联网络,它确实是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社会”,它为其“社区居民”服务,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企业正在发生变化,但人们谈志企业时仍把它看作是这样一个事物:它取得营业执照且能自行处置财产,它处于优势地位且觉醒于昔日的劳耀中,同时也随着股市的巨大压力。虽然对于一些得以长期生存且获得成功的企业的研究表明,从长期看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追求不配或至少是长期生存的愿望;建立在对企业自身个性有着清醒认识基础之上的一系列价值观;进行变革的愿望;热切重视发展其核心成员的能力并树立其自信心(公司把这些成员的重要性看得比其物质资产还高)。作者认为,企业组织只在在实际意义上符合“公司”这个词的涵义“对面包的分配”,并把自身视为一个社会而不是一堆财产时,才能

真正发挥上述要素的作用。

当我们把企业视为社会时会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关键性的区别在于社会是一个人的归属之处,同时社会也不单独属于任何一个人。这种财产概念的倒置对于社会管理方式具有启示作用。它要求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确立明确的界限──某种能被称为“公民契约”的东西──以及与其他的财产共同拥有者(尤其是资本提供者,他们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之间的关系。最后,社会的文化及其目标必须能充分影响整个组织。

在不久的将来,一种关于企业的新理论将发展起来。利润对任何经营性组织而言,就象血液对人体一样重要,但是生存所包括的内容要比仅仅让血脉流通广泛得多;否则生命就毫无意义可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真理,它们将逐渐会对丰富其工作人员的生活感兴趣。将来,企业管理法规将不断有所变化,以反映新形势的发展。但首先,我们需要一种语言来解释这种新理论──这是一种关于社会和公的语言,而与财产无关。正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使行动成为可能。”

你具有机器般的智慧吗?--------保罗.萨弗

“你具有机器般的智慧吗?”,当我看到一本1927年6月11日出版的《文学文摘》杂志上一个油印机广告时,这句广告词映入眼帘。这句话的不知名的作者以一种令人感到舒适的肯定语气回答,“具有机器般智慧的人”将选购这种油印机,并坚信这处机器在进行重要的新工作时能以低成本运行,并提高工作效率。很自然,计算机及软件公司今天也正做着同样的广告:买我们的产品以提高你的经营业绩。但是当今及未来“具有机器般智慧”的经理们已经厌倦了这种宣传,这是因为,机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的本质都发生了变化。

在1972年,挑战来自于降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成本,职员们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后,将能被分配一些具有一些较高价值的工作。从那时起,劳动工

具变得越来越简单,它们所产生的回报也是明显的。

70年后,这种挑战就完全不同了。使用机器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仅凭这点是不够的。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其相互联系也日益紧密,并更趋近于经营业务的核心,因此其所产生的回报也更加难以确诊。更进一步说,管理人员必须理解机器进行工作时的逻辑,而且首要的是明确这些工具所无法逾越的界限。同时,在人们的支配下,机器之间进行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信息量继续呈指数形式增加,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会产生一系列信息──从生产线控制器不断记录的数据到零售信用卡网络中生成的记录。国际互联网络在经济活动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将会更加有助于这种潮流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所进行的创新使我们陷入到“信息海洋”中,在这个“海洋”中,我们仍然只能借助一些与既定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的工具进行“导航”。我们甚至无法完全认清所处的困境,而错误地给这种形势贴上“信息壅塞”的标签。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我们所面对的大量信息形成的,而是信息量与当今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导航工具”的效率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性能更好的工具能够使这种差异变小。在下一个十年中,最新型的“导航工具”将是那些能帮助人们进行想象和模拟的工具。想象技术能将大量模糊的数据信息

转化为易懂的图像,模拟系统针为管理者提供训练,使他们能在“容许犯错误”的

电子空间实施其企业战略。这就象在海湾战争中,飞行员们必须在真正的飞行这前进行模拟训练。差异能被缩小,但是“机器智慧”也知道它将永远不会被清除,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工具能生在更多的关于它们自身的信息,信息自身能“繁殖”出更多的信息,信息工具更是令人恐惧的“繁殖者”。如果我们不在意,将会寻求新的工具,就象艾丽斯一样掉进一个数字化的免子洞里,洞中有无数个信息“时光倒流”的情景,这也正反映了其发展形式,随着模拟技术及其他“导航工具”变得越来越先进,这种诱惑将会使它们被用来代替人类的判断,这将是一个错误。

70年前,具有“机器智慧”的经理能够拥有几乎任何信息方面的技术,如油

印机等。他们坚信,这些技术将能帮助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信息越来越多──并能促进其经营业务的发展。今天的“机器智慧”型经理将不仅知道何及以何种方式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给他们的新工具,而且知道何旱应关掉计算机作出自己的判断。

领导者和学习者的团体--------彼得.M.圣吉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这种观点:指挥和控制型的公司将无法把我们带入21世纪。在一个相互依赖及变化都在不断增强的世界中,已不再可能从企业的最上层弄清事态的发展了。而且,正如今天的企业经理们所不断发现的那样,也不再可能“指挥”人们对企业进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以使这种工具革命时代的组织适应下世纪的经营业务。一些成功的企业已经逐渐开始通过进行“更少的控制和更多的学习”(这意味着通过不断的创造和分享知识)这种新方式创立竞争优势。我们不可能是过高估计这种变化对管理理论及实践的有益启示,但是,我们能通过重新思考有关领导和学习的最基本概念开始进行有关探讨。

首先是“领导”。在知识时代,我们最终将要破除令导者是一种与世隔绝、居高临下向其组织发号施令的英雄这样一个神话。那种由上到下的种种指令,即使它们在被执行的时候都在强化恐惧感、不信任感及内部竞争等削弱合作的因素。这些指令形成的是顺从意识而不是由衷的赞同。然而对于一个创造知识的企业而言,只有后者才能产生其所必需的勇气、想象力、耐心和保护。出于这些原因,未来的领导将会出现在共同承担着创造企业未来的责任的不同个人和组织中。在某个组织中创建领导者阶层时需要讹诈和发展以下几类层级:

能坚持最重要的基本原则的地区经理阶层,如业务单位经理,他们负责引进和实施新的发展计划。

领导地区经理同时也成为其“思考合作者”的高层经理阶层,他们通过自身及整个高层经理组织行为的转换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变,并将利用其在创建新的知识基础时的权威性。

内部网络的工作人员及一些通常没有权威性的人员,如内部顾问或人力资源专家主一线工人,企业通过他们的行动形成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在创造知识的企业

中,这三种领导者当然要相互依赖。没有任何一方能单独创立一个不断产生革新和便于知识传播的环境。

再来谈谈学习,当福特、壳牌石油、哈特利──戴维森、惠普、克莱斯勒、 EDS、FedEx及英特尔等企业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行为研究中心(OLC)后部分,参与了一项为期六年的试验后发现,只有在三种相互联系的行动中,才能产生持久性的组织学习。

研究:有组织的对能形成通用理论及方法的发现和理解的追求;

创建能力:提高人们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以一其实现最高层次的个人和职业愿望相适应;

实践:这是组织中时刻都在发生的事情──人们在一起工作,并在此进程中取得实质性的工作结果,不断增加实践经验。

如今,创造知识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模块化”了。上述三种核心性的行为一般是由专业化的、互不联系的、有时常常是相互竞争的机构(如大学、咨询机构及企业等)实施。在很多情况下,许多“象牙塔”式的成果难以得到应用;咨询机构为解决问题提供意见却无法首先做到帮助人们提高减少问题产生的能力,结果使经理们在危机中疲于奔命。

我们只在重新发现在这个专业化时代中所失去的一些东西──尊重理论并将以加以综合的能力、个人发展、实质性的结果等,才能解决困扰组织和社会的深层次系统性问题。实际上,OLC的一些前成员企业与麻省理工学院已重新组建了社会和组织学习机构来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就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一种变化涉及回归到一种旧的社会模型中去,在那咱传统的社会中,给予充满智慧的老年人,能帮助人们成长的教师以及具备各种技艺的战士、裁缝和农夫以平行的尊重。

在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着两个关键性的挑战:在等级森亚的领导制度已不能单

独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利用组织中各个层级的人们的智慧和精神,不断创造和分享知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反应可能将我们引向一种建立在更为原始也更为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组织方式:这种团体中包括多种形式的有效率的领导者,他们能促进整个组织用头脑、心灵和手去学习。

知道经营:企业21世纪的制胜利剑-------张晓明

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流行的资本经营,被誉为企业经营的“第三次飞跃”,并日益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那么,是否还有比资本经营更好的管理呢?有,那就是知识经营.知识经营对我国的企业界来说比较陌生,但是,可口可乐、通用电器等数十家世界知名企业,现已开始实行知识经营,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21世纪的企业管理是知识主管,21世纪的制胜之道是知识经营。

“知识经济”崛起,顺之者昌,逆之者衰

高科技的日新月异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导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渐被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工业所取代,其结果使日益众多的国家从简单的工业经济向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过渡。国际经济学家认为,近年来国际经济变化的核心,实际上是变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的组成,科学技术成分不断增加。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主要追求占有厂房、设备和劳动力转化为着重追求占有更多的科学技术,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各国加速发展信息化而不断增强。

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哈拉尔在其专著《知识型企业家的崛起》中指出,鉴于知识型经济的迅速崛起,高科技改革世界经济结构不仅影响力增强,而且速度加快,这一点可以从国际贸易往来的统计中得到证实。从1986~1995年10年中,经合组织成员国输出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类商品,从占商品总出口额的10%左右增至35%,其中美国已达24%,即使是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其中的技术含量也大幅增加。哈拉尔预测,到2000年,工业化国家输出的商品,

技术含量将进一步提高,五、六十年代工业化国家以“卡车换猪肉”的历史将在信息化时代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中重演,不过,交换的货物已不是卡车和猪肉肉,而是发展中国家所需的高科技产品和发达国家所需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发达国家目前不愿生产的商品。尽管贸易往来中交换的商品发生了变化,但交换中投入产出的不平等以及利润获取高低相差悬殊的现象是相贩。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培育自身的创造性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并确立“以市场换技术”的对外贸易政策,以紧紧跟上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步伐。

专家预言,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000-2010年)中,随着实行自动化,对蓝领工人和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减少,在美国很可能出现“知识型经济”。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蓝领工人将会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0%缩减到10%,甚至更少。同时,由于办公室工作自动化,非专业白领人员比例很可能从现在的大约40%减少到20%~30%。其余的60%~70%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知识型人员组成:掌握技术的制造队伍、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理人员、教授、教育工作者、科学家等。同时,生产力、生活标准以及生活质量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国际经济界人士认为,,知识经济的崛起是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衰。与半个世纪以前“蒸汽机时代”不同的是,在信息化时代经济已日趋全球化,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在掌握和拥有知识上的差距,当今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就是有力的佐证。

知道(智力)资本:软财产比硬财产更重要

早在1494年,一位具有数学头脑的威尼斯僧侣卢卡.帕乔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会计教科书。这部书这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首先应用了复式薄记法。在这以前,商人与投资者因为缺少这一方法,无法对流动的牺牲与金钱进行精明的计算,对经营与可以面临的危险都无法评估。可是到了500年后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帕乔利的复式簿记已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不能真正显示企业的实际资产。英国皇家学会用旧尺度对新经济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所进行的研究,虽历时3年,却

半途而废原因何在呢?

经济发展到今天,在自动化与电脑日趋普及的企业中,出现了一个新事物

──“智力资本”。它越来越显现出自己的重要地位,但它是无法用旧的复式簿记法予以计算的。“智力”是一种没有实体的资产,包括知识、技能与信息等,它们能产生较高的价值。在一些制造业中,四分之三的增值来自它们。一睦企业由于不重视这类智物资,而陷入严重亏损。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是北美第七家最大的银行,拥有1070亿美元的资产,这于80年代末遇到储蓄与信货方面的严重危机,这迫使它研究“智力”这一主题。在知识型经济涌现后,该行得出的结论是:“软财产(如同计算机中的软件)比硬财产更重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后,该行努力使智力资本变成企业的实际力量,也就是说,善于使用智力资源。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一样,世界上其他一些大公司也在经过长期的挫折后,体会到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与陶氏化学公司,它们都做出巨大的努力,使它们的智囊团运转起来。一个公司的知识财产是能够识别出来的,也可以计算出由它增加的价值;可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令人怀疑,且有危险性。但事实却表明;尽管存在危险性,但从大多情况看,这样做的的确产业生实效,改变了企业的管理,使产品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获取巨额盈利。伦敦商业学院校委员会成员、《非理性时代》一书的作者查尔斯.汉迪说:“一个公司的智力资产价值通常为有形资产帐面价值的3倍或10倍。可是,当公司的经理人员被问到他们的公司内有多少知识被应用时,他们通常的回答只有20%,如果利用率能达到30%,它对公司所产生的作用将更大。”智投资目前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前景如何?现在尚难作出精确的结论。可是,焦点问题是很明确的,即:一个企业的成效主要在于它是否能更有效地运用它所扔有的聪明才智。陶氏化学公司于1993年成立智力资产管理部,该部的经理是戈.彼得拉什。陶氏化学公司的中央数据库中储存的、仍有效的专利有29900件之多。彼得拉什说:“专利虽不是唯一的智力投资,但它们是最容易发挥作用的。”彼得拉什发现,陶氏化学公司实际利用的不到它拥有专利的半数。而要使一项发明专利在其存在期内付诸实施,一般要花费约25万美元。彼得拉会领导的智力资产管理部首先以这些专利为其工作重点,对它们进行审查,同公司的其他部门合作,使这些弃置不用的专利有的投入使用,发挥其功能,有的则予以废除、勾销。彼得拉会的重要贡献就是将智力资产的管理工作分成6步:第一步,即一开始就运用策

略,说明知识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举例说,说明智力投资在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性相当于建筑上砖与泥的互相依存性。第二步是对竞争对手的策略及其智力资产进行估价。第三步是将自己的智力档案加以分类,看共有哪些?已投入使用的哪些?第四步是进行估价,估算出你的智力资产值多少?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它们的价值?你要保有它们,出售它们,或放弃它们吗?第五步是进行投资,以你对你的智力资产的了解为基础,辩明你如何用开发智力的办法来缩小与竞争对手差距,进而入之。与此同时,调动研究与开发工作,寻求新的专业技术;第六步浊将你的新知识档案中以集中。彼得拉什说:“长期的目标是使对智力资本(包括专利)的管理像通常对其他资产的管理一样。”

知识主管,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

经理们今天可以获取的信息比几年他们可以梦想的多了。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上的环球网进入数据库,还可以利用公司的内部网络获取公司的专业技术知识。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问题在于太容易将数据与知识、信息技术与信息混淆在一起了。随着人们获得的数据不断增加,对数据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变得更尖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会出现一批新式高级经理。他们的头衔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智力资本主管”、“智力资产主管”等等。现在已有至少10多家公司,如可口可乐、通用电气、孟山都等公司已开始设立上述职位。这些都是高级和功能广泛的职位。埃伦.纳普是库珀.利布兰公司的知识主管,同时又是该公司的副董事长、管理及股东委员会的委员,她负责该公司的技术、学习、教育、市场分析等几乎所有方面的工作。她说:“知识主管就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数据,而且是深入人心并且发表在菱中的智力资本)。”伦敦商学院信息管理学教授迈克尔.尼尔说:“他们的作用已超出信息技术的范围,进而包括诸如培训、技能、奖励、战略等。由于知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技术,人们认为公司需要一位善于思考的人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信息技术乃至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当然,并不是人人都认为需要设立这一职位。拉塞尔.雷诺兹公司信息系统实习部总经理杰夫.利昂就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最优秀的信息主管已承担了知识主管的那份工作。尽管如此,任命知识主管突出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看法,即公司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的差距。最近,一个

高级经理委员会将这些问题作为信息管理的一部分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大多数董事会成员对所讨论的如财务、市场、人事、商业战略等内容到轻松,而认为信息管理难以讨论。由英国能源公司执行经理罗伯特.霍利担任主席的该委员会发现,忽略上述问题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他引用了许多失败的事例:如银行信贷审查系统出现漏洞,公司因安全问题受重罚等。委员会也发现了成功的信息管理能够给公司带来显著收益的例证。信息技术可以使公司通过汇集一个组织的信息而获得更多合同,另一方面,还能改进产品设计。委员会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董事会应该像对待财产或工厂等其它资产一样,解决信息资产的管理职责问题。纳普是许多知识主管中具备技术背景的一位典型人物,她确信,知识管理和知识主管的作用对需要与客户保持密切关系的生产厂家和专业服务公司将变得尤为重要。她说:“我认为,当我们对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步伐认识得更加清楚时,许多机械将普遍设立高级经理职位。”各公司将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酱或自然资源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这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知识经营:一场新的管理革命

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营的出现,被誉为“一场新的管理革命”。与近年国内外企业澈垢资本经营相比,知识经营更具优势。⑴资本经营航海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资产,着眼点是企业内部;而知识经营强调的是综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知识的高度结合,着眼在整个经济运行环境中如何搞好企业经营。⑵企业拥有资本无论是多么雄厚,但总是有限的,由此产生的效益也必将是有限的;而企业拥有的内、外知识却是无限的,由此产生的效益也必将是巨大的。⑶在资本经营中,资本的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经营方式虽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的变化,但资本本身不能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依靠管理才的作用才能实现,这就增大了企业的经营的风险性;而知识经营是以市场为核心,围绕市场组织智力资本和企业其它资本完美结合,灵敏度高,适应性强,相对减弱企业经营的风险性。

管理这大师彼和.德鲁克就曾指出:“资本主义传统上所赖以存在的基石之一

21世纪市场营销面对的挑战

21世纪市场营销面对的挑战 专业班级:工业gc1202 姓名:蔡惊学号:0121204930416 摘要:市场营销无疑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市场如没有硝烟的战场,营销也在今天面临这许多挑战,但挑战又何尝不是机遇,在这场战斗中,谁把握住了机遇,那么他也就胜利了一半!对于中国的众多企业来说,在21世纪进入经济全球化之后,我们在思考如何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在不断更新自己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身为中国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与责任。 关键词:挑战,机遇,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道德与责任。 一、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当前,有几个趋势值得注意:首先,全球化的力量会继续影响每一个人的商务活动和个人生活。制造业将会移向经济上更加有利的地区,而保护主义者的一些措施虽会阻止这种转移,但对每个人而言将是提高成本。第二,科技力量将会继续进步,并使我们惊奇不已。克隆羊多利仅仅是生物革命的开始。人类基因工程有希望引入新的医学良药。数字革命产生的芯片正在进入智能化的房子、汽车,甚至服装。我们正处于智能化、机器人能为我们做大部分工作的时代开

端。第三,政府经济部门管制的日益放松。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已确信,市场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会运作得更好。买方能自由决定采购什么,何处采购;卖方能自由决定制造、销售什么。竞争性经济能比高度管制或计划经济创造更多的财富。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处于一个独特的地位,我们的营销、商品已不仅在中国受到关注,而且受到全球关注。比如格兰仕,它的微波炉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于是有人批评说,中国总是在制造业里做一些低附加价值的产品,人家是靠技术赚钱,而我们是靠劳动力赚钱。我认为这些批评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初级阶段,我们的制造业形成它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能够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保证质量、保证市场供应链、保证物流的畅通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项科学。如果我们在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生产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而去拼命提高所谓的品牌竞争,提高所谓的技术含量,去和世界500强去比拼,实际上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格兰仕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叫做"制造占有率"。格兰仕微波炉在世界的制造占有率是80%,世界上最著名的28个品牌的微波炉都是格兰仕生产的,格兰仕在生产这些品牌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全球供应商、全球制造商的概念,于是,就

21世纪财务管理的所面临的挑战

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回首20世纪,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展望21世纪,对于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同样离不开对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 一、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对财务管理的挑战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

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未来不是信息时代而是金融时代。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权是有价值的,所以说,金融全球化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是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2、知识经济的兴起。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

21世纪管理挑战读书报告

管理学读书报告—《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著作信息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 作者:[美]彼得·杜拉克译者:朱雁斌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月:2009年9月 二、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变革空前而彻底。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是不是“事实”。但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过时了。如果用不正确的假设去制定战略,将不可避免地把组织引向不正确的轨道。《21世纪的管理挑战》只涉及明天的“热点”问题,即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和明天肯定会成为主要挑战的问题,将从以下6个方面深刻分析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管理的新范式,战略一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自我管理。 三、摘录作者的一些观点: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管理学的真正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那时起,大多数学者、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都比较认同以下两种关于管理事实的假设。 第一种构成管理原则的基础: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者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结构。 3、企业应该采取或者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第二种假设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 1、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或给定的。 2、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界定的。 3、管理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 4、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现在:管理是所有组织机构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器官。 管理学界与其探寻恰当的组织形式,还不如学会寻找、发展和检验适合特定任务的组织形式。 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的使命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特定优势和知识。 管理将越来越需要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即技术和最终用途都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才应该是管理政策的基础。因此,这些基础已经逐渐成为制定管理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新产品的竞争而展开。毋庸置疑,这种状况将延续到21世纪,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 综合而言,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爆炸的压力。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把工作重心从如何迅速获得信息转到如何准确地过滤和有效利 用各种信息。 (2)技术进步越来越快。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使企业受到空前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每个企业员工受到巨大的挑战,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否则他们将面临由于掌握的技能过时而遭淘汰的压力。 (3)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全球高速信息网使所有的信息都极易获得。而更敏捷的教育体系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越来越少的

时间内掌握最新技术。面对一个机遇可以参与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从而大大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以计算机及其他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生产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是20世纪的主要特色之一。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供应链管理系统、自动存储和拣出系统、自动条码识别系统等,在世界各 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高技术应用的初始投资很高,但它会带来许多竞争上的优势。高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于节省人力,降低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废品和材料损耗,缩短了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由于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新产品或服务介绍给市场,企业赢得了时间上的优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还会进一步加强。 (4)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企业在建立全球化市场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更多的竞争者。尽管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订单和产品,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坚持他们更需要最新技术,希望也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商。商品市场国际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教育的发展使得原本相对专门的工作技能成为大众化的普通技能,从而使得工人的工资不得不从他们原有的水准上降下来,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5)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产品开发对企业创造收益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工本予以投入,但是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却往往不尽人意。原因之一是,产品研制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复习课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是一本关于自我管理的变革与挑战的书,作者德鲁克用事业理论中的方法,通过与20世纪管理的实践相比较,提出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者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充分体现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第一章中,德鲁克从管理学的基本假设入手,引出当时大多数学者、作家和管理实践者都认同的两套关于管理事实的假设。从这两套假设的内容阐述了这些假设不符合现实,以至于成为阻碍管理理论发展的障碍,提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这些假设、提出和向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注入全新假设。在管理理论上,德鲁克利用美国早期的经济现象论证管理并非是企业管理,因而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管理人也不是管理“雇员”,这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第一个观点出错,后面两个观点也会受它的影响走向错误的方向。在这章书中,作者重新定义了管理,体现了一种怀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这不仅是发展管理学所需要的,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种品质。 第二章作者开始谈作出战略的新的必然趋势,包括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定义绩效、全球竞争力和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这5个趋势。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作者提出的“退休”的另一个含义,在现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只想到了让老人延迟退休,却很少有尝试过德鲁克所说的这种新型雇佣关系,

让老龄人“提前退休”,这里的“提前退休”并不是指停止工作,而是指劳动者不再从事全职工作,或整年都在组织中任职,他们一次只工作几个月。我认为这是当今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保持发展势头的政府、卫生保健、教育和休闲这4个部门,说明了尽管是资本主义经济,政府对其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影响也是重大的,因而在管理的战略中应该要首先考虑政府。 第三章讲的是有关变革的内容。在阅读本章节之前,我一直认为变革是人们面对巨变时所采取的能够趋利避害的方法。但是作者在本章中告诉我们这样对变革的看法是令人痛苦和有风险的,管理层需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主动寻求变革,这也是21世纪管理中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当然,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放弃原则,在变革中放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是创新的一个前提。只有恰当地放弃江河日下的产品,才能推动产品的创新,从而实现好变革。 第四章从信息革命的角度分析21世纪管理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目前正在从“技术”向“信息”转变,它对组织的经营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前许多人都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最先的影响应该是决策方面,但是德鲁克在本章节中指出了这种认知的错误,实际上信息技术不能决定某种行为或政策能否实行,它只是为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德鲁克还提到了历史的教训和技术人员的历史教训,阐述了每次信息革命普及的速度以及影响的范围都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 信息化解决之道 近几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层出不穷,每次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由于本人长期从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推广工作,因此有机会与众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不同专业的管理人员有很多接触交流的机会,特通过本文进行总结归纳。 目标达成问题:安全管理工作相关各方存在一致的 管理目标,但具体行动却做不到一致。安全生产管理是 为数不多的政府、企业、员工目标完全一致的工作内容,既然目标一致为什么行动不一致呢究其原因,还是屁股 决定脑袋,政府图省事、企业图省钱、员工图方便。其 中最关键的是企业图省钱,从经营的角度来讲,控制成 本没有问题,但有头脑的经营者会把握好安全投入与风 险的平衡。至于员工图方便,还是意识不够,需要通过 安全教育以及严肃的奖惩措施引导员工实现“会安全、 能安全、要安全”的安全素质提升与转变。 专业性问题: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一定的专 业知识,但知识很难传递到一线。尽管大部分企业都配 置了包括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等专业 管理人员,但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全员参与,一线人员对

安全知识的掌握普遍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安全知识 深入掌握有一定难度,另外是由于员工流动性比较大。 面子问题:信息不公开,责任不明确,是安全管理 开展不好的另外一大隐性原因。信息不公开是因为公开 的方式不方便,而且如果公开对安全管理人员会产生无 形的压力。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使得难以将不好的问题 公开暴露出来,尽管常常有领导讲安全问题大过天。另外,尽管有的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关进设备重点部位 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但总归有一些业务流程、一些作业、一些设备在管理责任上没有明确定义,另外还有一些交 叉管理的问题,比如设备,于是齐抓共管往往成了谁都 不管。 考核导向问题:奖惩制度尽管有,但由于缺少客观 指标,或者简单的以结果为考核导向,忽视了客观指标 以及过程指标的价值,从而导致做得优秀的员工得不到 及时的正向激励,做得不好的员工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或者说惩戒,结果就是大家就都随意应付了。 上述问题不仅普遍存在,并且普遍认同难以解决,其实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有效解决或者说起码缓解,在方法正确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只是需要点时间。那么为什么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doc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基珀精益生产启动大会演讲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消费者从“粮票排队时代”到足不出户就能选购所需的商品,还能够为自己设计独特的产品特性。同时“中国制造”的概念开始响遍全球,令13亿中国人感到自豪,以致于开始让很多反华人士感到担忧,“中国威胁论”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反对者担忧大量优秀制造企业转入中国,影响本国的就业率和社会稳定。 21世纪是中国的舞台,我想所有中国人都有信心实现这个理想。但是,我们离此目标还差很远,我们现在最多只能说是制造大国,要变成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当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企业,其中很多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在深入企业了解过程中让我惊讶和震惊。在我原来的概念中,这种企业属于那种基本没有生存能力的组织,但他们却活得很好。(很多人肯定问我,为什么呢?)那这些年,这些企业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我总结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靠产品(指产品本身拥有的广阔市场),二是强大的销售队伍和销售能力,三是廉价的劳动力。未来几年内这些优势都将失去,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三方面来分析。一、靠一个产品发家致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大家可能经常听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够胆量去做,成功的机会很大,因为市场空缺大。现在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极为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进入“过剩”的阶段。虽然很多人积极在“红海”中想要发掘“蓝海”,但“蓝海”客观存在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二、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对销售产生了抵抗能力,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管你多么强大的销售能力都将碰壁,强行推销的方式只能导致失败,很多企业库存积压和不能满足顾客交付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企业只有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对交货期的要求,对服务的要求才能生存和发展。三、廉价劳动力一直是吸引外资和产品低价格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竞争力。但这种优势也将逐渐失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薪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沿海甚至是内陆地区,即使工资在普遍上涨,人员招聘也越来越困难。大量人员的流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薪资待遇问题。(其实,我们基珀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再则即使员工工资要求不提高,比中国落后的国家还很多,他们的劳动力可能更廉价,如果有一天他们搞开放了,我们是否也意味着将失去这种优势呢。 总之,前面三点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都将逐步尚失,那我们凭什么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舞台呢?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应如何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这样的话题大家一听可能要失去兴趣,老掉牙了,但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可是至关重要。当然,要避免“口号主义”和“形式主义”,要真正地将科学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口号”和“形式”一直是中国特色地两大误区,很多企业有很漂亮地使命、方针,但这紧紧停留地“口号”层次(比如:邮政服务的遭遇)。很多企业大厅里可以看到很多证书和奖状,比如很多企业通过ISO体系认证,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些究竟改变了企业多少内涵,是不是仅停留在“形式”层面。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石泽杰 管理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 畅销书《营销战略升级与模式创新一开创企业价值营销新时代》作者 中国商业模式战略创新研究者 精准商业模式创始人 价值营销理论创始人 资深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咨询专家 著名实战派营销与品牌专家 专注研究领域: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调研与行业研究、品牌规划、营销规划、广告传播规划 工作经历: 汉唐恒威(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联创国际教育集团首席战略与商业模式咨询顾问 北京聚智共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咨询顾问 五洲佳世传媒集团策划部经理 服务企业: 天通控股、澳柯玛股份、蒙牛集团、、天通控股股份、嘉晟供应链股份、双金机械集团股份、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贝发集团、北京千喜鹤集团、湖南智邦地产集团、湖南你好漂亮、兰州瑞德摩尔、宁波甬嘉、广东骏丰频谱、珠海库摩饰品、厦门来明工业(台资企业)、河南万庄化肥、湖北希之源、吉林小草连锁等知名企业 咨询与培训领域:《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升级》、《商业模式设计与持续赢利系统》、《品牌营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全球化的竞争,中国企业正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经不在,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只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才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就是中国企业要转换经营思维,变革经营方式,提

升在全球市场中的生存价值。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知到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市场化进程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止来自企业内部,更多的是来自外界环境。那么,我们需对这些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于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采取应对措施,促使企业健康发展,从而达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 一、供过于求的市场 国家有关部委对600种主要消费品进行了调查,覆盖了包括消费类电子、服装、食品、日化、办公等多个行业,结果显示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供求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 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降价竞争,微利拼杀。我们不禁感叹,企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逼着企业不停的推陈出新,战略调整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原来3-5年的战略计划,不得不更换为每年都进行战略制定。 二、全球化竞争 “全球化”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名词,这是人人熟知的词语。全球化的竞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促进中国进步、技术水平提升、信息共享。 同时,“全球化”也威胁着中国企业的生存,我们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几乎全部被外资品牌主导着:手机、汽车、护肤品、服装等等。 《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说:当下全球化已经是3.0版时代,主导的力量既不是1.0版时代的“国家”,也不是2.0版时代的“跨国公司,而是由网络相连,来自全球的“个体和小团队”。它要求的是企业要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整合以及运用的能力。 但是,对于仅仅只有一、二十年历史的中国企业来说,还没准备好就被推到与具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的外资企业面前进行抗争了。要想生存,没有空间可以逃避,唯有接受挑战,应对挑战。 三、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原材料的上涨、人力成本的提升使得“中国制造”已经不具备更多的优势可言,在微利的空间里苟延残喘。然而,中国生产的产品贴上外资品牌的标签,价格翻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他们还拥有调价的自主权,而我们却没有。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一书是国际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99年出版的一本最新著作,该书瞻望了未来对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下面是给大家的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仅供参考。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怎样更好的按自己的方式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自己应该怎样做以及自己活着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有一天自己死后希望别人如何记住自己。当然对于不同的人群可能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思考深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农民或者工人他可能只会想自己活着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生活,让自己的家庭更好的存在。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他必须认真工作;但如果对于一个在组织里贡献自己脑力与智慧的知识工作者,他的思考可能更加深刻,也必须更加深刻。而对于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及经过思考而做出的选择及行动究其本质就是一个人自我管理的过程。 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了解自己是谁(为什么要活着),了解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行为准则,了解自己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辛勤的努力之后能够给这个社会贡献什么。 “自己是谁”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简单无聊的话题,实则不然,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都只是停留在我叫XXX的阶段,以为姓名就足以说明一切。然而他忽略了姓名只是一个代码,其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一名知识工作者,必须能够彻底的弄

清楚这个问题,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去剖析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如:在家庭中的角色、在组织中的角色等,其次就这些角色进行细分,然后给每一个细分的角色赋予一定的权重。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哪些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是最重要的,哪些角色是可有可无,不太重要的。最后,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尝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进行反思。 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集中精力去做擅长的事情。在本章节中也提到了了解自己长处的方法。而在这里,我想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对关系负责衔接起来进行说明。我个人认为了解自己的长处无疑需要通过两种途径:通过自我思考与实践了解,通过外界了解。而最好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也会有更高的效率。我们作为个体需要对人际关系负责,而我们也知道别人往往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那么如何让这面镜子很好的发挥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负责。如果个体是带着一种敌对或者不友好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么通过这面镜子我们不仅不能够了解自我,反而会造成盲目无知。同样,作为组织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对组织负责,对我们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那么通过组织这面镜子我们也同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长处。 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行为准则,按照这些准则有序的

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小企业对外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1979年开始,中国出口产品就开始遭受反倾销的困扰。截至 2005年6月,中国共遭遇713起反倾销调查,并从1992年开始就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欧共体等发达贸易伙伴是反倾销的主要使用者,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运用反倾销来限制中国产品。 (一)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给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小企业面对国际国内的大市场竞争却更加激烈了,它面临着国内外大企业的竞争,企业内部的缺陷和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几方面的巨大挑战,以下是我个人认为小企业面临的几大挑战: 1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主要依靠价格优势赢得市场。中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之低,被认为“简直不符合商业逻辑”,甚至带着一种被外界指责为“野蛮竞争”的痕迹。商品结构“低级化”和贸易方式“初级化”的问题严重。所以在继续发挥劳动密集比较优势的同时,必须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非凡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附加值高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提升产业层次,把握核心技术,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2没有形成规模,不能与国际和国内的大企业相抗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营治理水平低。 2."开拓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差。 3."缺乏有经验的对外贸易经营治理人才。 4."自律性和网络化组织欠缺。 5."对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视不够。 6."国际化观念不强。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小企业面对国外反倾销调查时,不能积极应对的原因。

3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推行双重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世界经济格局中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始终利用其经济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行限制,加强贸易壁垒。要求别国对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开放市场时,高喊“自由贸易”;当人家具备一定竞争优势了,又搬出“公平贸易”。 4政府部门服务职能不到位,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新的形式下,政府相关部门在宏观调控方面服务企业的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或者说职能还没有根本转变。政府相关部门与小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规范而高效的常规沟通渠道,缺乏交流平台。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熟悉还没有真正到位,从态度上就没有予以重视,为外贸小企业服务不理想的情况普遍存在。 5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因自有资金不足、贷款难和融资渠道少,造成市场开拓能力弱,业务难以做大,这是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和最为普遍的问题。尤其是企业要从事外贸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开拓、建立销售渠道、组织规模化生产,这对于既没有太多国际市场经验,又没有形成雄厚资金积累的中小企业来说就成为很大困难。但目前却有八成小企业贷款被拒。 (二)小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相比之下,小企业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在我国,客观条件不答应有很多公共资源用于小企业发展,然而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优惠,会对促进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以下是我国小企业在国家优惠政策下的一些发展机遇: 1国民待遇。相比之下,中小企业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适用于社会公共品的“阳光普照”原则。这是世界上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本来,按照WTO的规定,社会公共品是不能直接酬惠于企业的,但是唯有对中小企业实施优惠,谁也不说什么,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世界各国非凡是发达国家,运用各种优惠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我国,客观条件不答应有很多公共资源普照于中小企业发展,然而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 给予一定的优惠,会对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起着一种导向作用。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综合科技水平的反映,也是科技强国的需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发展来看,蒸汽机带动了工业化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转折点。世界的信息革命从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开始,甚或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算起,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信息化的浪潮,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进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计算机在1951年为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购;1954年美国财政部首次将计算机用于联邦公务员工资管理。发达国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并取得了成绩,信息产业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崛起,更是引领着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此后,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摸索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在信息时代,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的优势,各国都在奋力拼搏。计算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改变了时空观念,地球正成为“地球村”,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信息产业是新一代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可对传统产业起到优化、催化和培增器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高度信息化的逐渐形成,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水平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期的信息化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新经济的出现震撼了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信息化和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和规划,都成立了国家元首挂帅的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委员会或相关机构,都希望通过国家信息化赶上信息革命这趟发展快车。日本率先制定以信息立国的国策,美日经济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日本的信息化发展而易位。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都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正展现在人类面前。信息化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可延误的历史机遇。 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信息化不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完成,而是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th Century 【精彩书摘】 ■管理的新典范 社会科学对事实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设。这套假设构成了这门学科的典范(paradigms),管理学也是如此。这种对真实的根本假设,实际上更界定出整个学科的范畴。假设虽然如此重要,却很少被分析、研究,甚至很少被质疑。 大多数学者,著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一直将以下两套管理的假设认定为真实。 第一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原理的基础: 一、管理就是企业管理。 二、有、或必定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 三、有、或必定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来管理「人」。 第二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实务的基础: 一、科技,市场,和最终使用者是特定的。 二、管理的范围由法律界定。 三、管理是专注于内部的。 四、由国家疆界所定义的经济体系,就是企业和管理的「生态环境」。 现在,这些假设已经全数过时,几乎快要变成一种讽刺。它们与现实远远脱节,不仅成为理论的障碍,更是实务上严重的绊脚石。事实上,现实很快地与这些假设背道而驰。因此,此刻正是仔细检视这些假设,并创立一套新假设,作为研究和实务基础的适当时机。 本章并未尝试提供答案──而且刻意如此。它主要是要提出一些问题,但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引人深思的洞见。现代社会、经济和社区的重心,并不是科技、信息、或生产力;重心应该是妥善管理的组织,它是社会用来创造成效的工具。管理是使机构能够产生绩效的特定工具、特定功能、特定方法。为此,需要最后一个管理的新典范:管理的重心和管理的责任,涵盖所有会影响一个机构绩效的因素──不论是内部或外部;是这个机构可以控制的,或完全超出它的控制范围的。 ■策略──新的根本现实

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论文 _11062

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论文 一、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和技术,对财务会计和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对其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管理会计自20世纪20~30年代萌芽、40~50年代创立到现在,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过程中,它通过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新方法,使自己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熟和日臻完善,在实践中为强化和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其效果尤为显著,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厂长、经理们深受其益。 然而,应该看到,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管理会计作用的对象及其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技术方法却几乎一仍其旧,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和显著的创新。实践表明,建立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的现行管理会计的一些观念、理论和方法,由于未能与电脑一体的弹性制造系统、全面质量管理、及时适量生产等同步发展,已经显得不那么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了,正如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和大平派路德大学的托马斯·约翰逊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企业财务报告系统的程序和期间所产生的管理会计信息,对于经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来说,不仅为时过晚,而且过分笼统,严重的还歪曲事实。 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素来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例如,对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迄今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理论的贫乏,导致管理会计实务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行为科学等一些研究成果已被陆续引入到管理会计之中,从而扩大了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但是,管理会计对于源自这些不同学科的科学成果,尚未能全面而充分的消化,人们还只是依据这些成果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作了程度有限的修正,有些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还缺乏应用价值。 2、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等所建立和使用的模型就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它必须假设:单价是一常数;单价和销售量相互独立;总成本线是一直线。然而,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很大,现实经济活动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显得越来越滞后,从而难于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和推广。 3、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传统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所赖以立足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陈旧过时,例如,关于存货问题,它允许存货存在,并主张通过计算最优经济批量来实现对存货的最优控制,但这种观念却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只要严格按照经济批量来采购,就能降低成本,于是乎,在实践中他们为了获取数量折扣而往往大量采购,由此造成原材料大量积压和资金大量被占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依照目前的适时制生产(Just-In-Tim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