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0108采后总结

150108采后总结

150108采后总结
150108采后总结

150108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150108工作面北为150109回风顺槽,西为一采区轨道巷,南侧为150106工作面采空区,东为矿井边界保护煤柱。

150108运输顺槽走向设计长1150m,150108回风顺槽走向设计长1240m,工作面宽150m,面积172500㎡。工作面地表为丘陵荒坡。于2015年七月份开始回采,2017年08月07日结束,因煤炭行业不景气,公司在2015年11月份至2016年八月份前半月未对工作面进行回采,所以150108工作面回采历时15个月。

二、地质构造

150108综采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区内地层平缓。在掘进过程中揭露一条断层,F4断层:断层性质为逆断层,走向NF42°,倾向NW312°,倾角8°,落差15m,无出水情况,因断层位置在工作面停采线外,所以该断层对工作面回采无影响。

三、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

150108工作面回采的煤层为太原组15#煤层,工作面内煤层起伏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平均8.5°。

本工作面煤层厚度稳定,平均厚度6.0m,煤层结构简单,煤层中局部含2~4层夹石,总厚0.1~0.3m之间,最大顶夹石层厚0.22m。

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简述如下表:

直接顶:厚度11.01m,砂质泥岩,灰黑色,砂泥质结构,断口平坦,具有挤压现象,底部含黄铁矿团块。

老顶:厚度8.87m,深灰色,上部偶见植物化石,层理不明显,具有挤压现象,中部夹砂泥质。

直接底:厚度2.48m,灰色-浅灰色;含铝土质;含丰富植物化石,偶含砂质,岩芯较破碎。

四、水文地质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顶底板砂岩裂隙水为工作面主要直接充水源。随工作面直接顶垮落,水将涌入工作面。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K2、K3灰岩水受顶板断裂破碎影响将造成灰岩水水从工作面涌出,最大涌水量为8-10m3/h,另据地质报告,煤层顶底板砂岩底板含水较弱,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条件较差,对回采威胁较小。

该工作面为伪下山开采,开采过程中应将工作面涌水自流到采区水仓,在通过水泵排到中央水仓,局部低洼处应设积水坑,由小水泵通过管路系统把水排入采区水仓或导入巷道水沟中排入采区水仓,再排到中央水仓。

五、影响工作面回采的其他因素

本工作面为高瓦斯地区,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50.31m3/min,

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7 m3/min,煤尘具有爆炸性,15#煤层属不易自燃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属Ⅲ类,吸氧量为0.75cm3/g干煤。地温:属正常区。地压:属正常区。工作面属非煤与瓦斯突出工作面。

六、工作面采出情况

工作面动用储量为146万吨,采出量为135.8万吨,回采率为93%,损失量10.2万吨。主要损失为工作面两端不放煤损失,初、末采损失,丢失顶底煤损失,三角煤损失。其中工作面两端不放煤损失5.83万吨,初、末采损失2万吨,三角煤损失2.3万吨,丢失顶底煤损失0.07万吨。

15#煤层为厚煤层,工作面综采工艺为综采放顶煤,按要求工作面回采率达到90%以上。由于本矿采用放顶煤开采方法,上下端头、落煤工艺损失量均较大,“三角区”全部损失,建议调整开采工艺或降低损失率,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提高综放工作面采出率的有效途径:

(1)加大采区布置,加大工作面走向长度,减少工作面初、末采损失。

(2)加大工作面倾斜长度,减少工作面两端头损失。

(3)采用合理的放煤工艺,减少放煤工艺损失。

七、总结

地质工作是矿山生产工作的眼睛,做好地质工作对矿山生产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准确的地质资料能减少地质构造对工作面的形成和回采的影响,提高工作面煤炭质量,减少煤炭损失量。为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大力提高地质工作质量,提供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减少地质因素对生产造成的影响,为高产高效矿井提供有利的地质依据。

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150108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李鹏

审核:

地测部长:

地测副总:

总工:

二O一七年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人: 地测副总: 总工程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2020年3月26日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 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11255采煤工作面地质情况: (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 二、煤层特征 1、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 注:本矿C25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性险。 2、煤层顶板及底板岩性

3、煤层顶、底板矿压特征: 根据开采过程中观测数据,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 三、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述: 该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一采区+580m水平以上,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回采标高为+653~+601m;区内构造简单,煤层为北东-南西走向,倾向330°,倾角18°,煤层厚薄基本一致,为1.21~2.08 m,平均厚度1.40 m。 水文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作面运输巷顶板无淋水,底板无涌水。但部份大气降水会通过裂隙渗透。在回采过程中进行观察水量每小时0.2立方米左右,通过水沟进行疏导经机巷水沟自流入四石门水沟自流+580m主平硐水沟自流至地面。 与邻近煤层及采空区的关系: 本工作面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地表为老鹰石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地表裂隙和滑坡现象。 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 从已回采的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F2断层对该工作面基本无影响。 四、采煤方法

200m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200m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1、工作面井上下位置 井上 地表标高为+620m~+650m,距地表垂深为+380~+420m,对应地表无建筑物及水体等。 井下 S+200m采煤工作面标高在+200m~+272m之间,北为与+200m~+250m采面采空区之间的15米保安煤柱,南至矿井边界保安煤柱线,上部为与+335m水平以上采空区的保安煤柱,下部为原生煤柱(下超前出口与+200m煤巷之间有14米的煤柱,回采时下超前出口平巷与+200m煤巷之间的煤柱不采作为+200m煤巷的护巷煤柱)。工作面由南向北推进,从2013年10月-2014年1月回采结束,回采至+200m水平2号煤上山处。 2、煤层、煤厚地质情况 含煤地层:范围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和滨海沼泽相沉积,假整合于茅口灰岩之上。其岩性主要由深灰至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硅质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其次为铝质泥岩、杂色角砾岩及煤层组成。底部以一层灰白色至浅灰色的

铝土岩为显著标志与茅口灰岩为界。含煤5层,即K1、K2、K3、K4、K5,其中K1煤层全区可采,其余全部不可采。按其岩性组合及含煤性,可划分为上、下二段。 上段:(P2l2):厚40~46m,平均44m。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深灰色碎屑灰岩互层(标志层);中部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灰、灰白色粘土页岩;下部为灰黑色页岩夹深灰色薄层状碎屑灰岩(标志层)及灰、浅灰至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粘土页岩夹粗砂岩,含煤5层, K5煤层厚0~0.10m平均0.06m,K4煤层厚0.00~0.15m、平均0.10m,K3煤层厚0.00~0.25m、平均0.20m。K3、K4、K5均不可采。 下段(P2l1):厚38.82~65.5m,厚57m。上部为深灰色硅质灰岩(标志层);中部为灰黑色砂质页岩及灰白色粘土页岩;底部为杂色硅质角砾岩,含煤二层, K2煤层厚0.01~0.23m,平均0.12m,不可采,K1煤层在本矿区范围内厚1.05~2.77m,平均1.93m,全区可采。 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厚79.0~106m,平均101.0m。含煤总平均厚度为2.95m,含煤系数3.0%。

93上03工作面采后(回采率)总结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93上03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单位:地测中心 编制: 审核: 科长: 2011年8月13日

一、工作面概况 93上03工作面位于九采区东部,东临93上02工作面采空区;南到井田边界煤柱;北到九采3上轨道下山;西侧位九采3上轨道上山。 工作面位于井田南部,南阳湖农场一分场东340m,南阳湖农场二分场东北116m,地面为农田。 该面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回采,2011年7月13日停采,面宽243.0m,实际回采长度747.45m,揭露煤层厚度1.2~2.2m,平均厚度1.95m,工作面动用储量48.46万t,采出量47.67万t,落煤损失0.79万t,工作面回采率98.37%,损失率1.63%。 面内多处受断层发育影响,造成断层附近撇三角煤,地质损失面积合计9662m2,损失煤厚0.86m,地质损失共计1.14万t,按规定程序履行了报批。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93上03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3上煤层,煤层底板标高-645.8~735.9m,煤层倾角2~10°,平均4°。煤层局部含一层厚0.3m左右的泥岩夹矸;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总体趋势为南部厚、北部薄。煤层普氏系数(f)一般在2.1左右,为软~中等硬度煤层。 老顶以灰白色中砂岩为主,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平均厚4.7m,顶板为灰黑色粉砂岩,平均厚9.8m;底板为灰黑色泥岩,具膨胀性,平均厚1.5m,老底为浅灰色细砂岩,泥质胶结,平均厚19.0m。 三、地质构造情况 该面煤层起伏变化较大,煤层倾角2~10°,平均4°,宽缓褶曲发育,走向北部近NNW向,中部近EW向,南部SW向,总体趋势南部高、北部低。

采后总结样板

一、工作面概况: 该工作面位于一采区中部,南临11607工作面(设计工作面),北临11611工作面(正在准备),西临11609内工作面(已回采)。工作面设计走向长为8 13m,面宽为165.45 m,于2009年8月份开始回采至2011年8月份停采。工作面实际回采长度轨顺为825m、运顺为830m,平均采高3.35m,回采面积为1478 53㎡,动用储量74.4万t,实际采出量55.92万t,损失量18.48万t,工作面实际回采率为75%,损失率为25%。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该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16煤,回采期间煤层厚度 为3.1~3.4m,平均厚3.35m,煤层较稳定,结构相对复杂,以亮~半亮型为主,条带状构造,粉粒状~块状构造。煤层中上部含1~3层泥岩夹矸(厚约0.2~1.0 m),靠近11609外运顺切眼侧煤层中上部含3层泥岩夹矸(厚约1.6~2.0m)。靠近11609切眼附近16煤层相对较薄,由西向东煤层逐渐增厚,绝大部分煤层厚度在3.0m以上。老顶为L7灰岩、灰~深灰色,含泥质,具水平~波状层理,局部垂直裂隙发育,岩石破碎f=8。直接顶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具水平层理,夹粉砂岩条带f=4~6。直接底为泥岩,深灰色~黑色,富含植物化石,稍含粉砂岩,遇水易膨胀底鼓f=3~4。老底部分区域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灰色~灰黑色,以泥岩为主,质细均一稍具滑感,底部含粉砂岩具水平层理,裂隙发育,呈闭合状,夹薄层状细砂岩,较致密、坚硬F=4~6。 三、地质构造及水文情况 1、地质构造:工作面煤岩层总体趋势(沿倾斜方向)呈现西南高东北低,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4~15o下行。该工作面在两顺槽及切眼施工中共揭露9条断层,其中对回采过程中有影响的断层有6条,分别为SF65、SF69、SF80、SF8 2、SF75、SF76;其余3条断层SF 3、SF45、SF48由于在

煤矿动态监测报告

XXXXXX矿2015年度 矿山动态监测报告 采矿权人名称:XXXX 年报编写单位:XXXX 2016年 1 月 15 日

报告提交单位: XXX 单位负责人: XXX 单位技术负责人: XXX 报告编写单位: XXX 报告编写人: XXX 报告审查人:XXX 报告提交日期:2016年1月15日

文字目录 一、概况 (1) 二、矿山开展动态监测工作概况 (3) 三、工作区地质 (11) 四、工作区测量工作 (13) 五、本次动态监测工作质量评述 (14) 六、结论 (14)

附表目录 1、以往工程测量成果表(2014年度) 2、本次工作测量成果表(2015年度) 附件目录 1、矿山地质测量机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2、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3、矿山承诺书 4、编制单位承诺书 附图目录 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 1 1 井上下工程对照图 1:5000 22X X X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 3 3 XXX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4 4 XXX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5 5 XXX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6 6 XXX柱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7 7 XXXX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8 8 XXXX工作面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一、概况 1、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87号)和《关于印发<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3号)、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对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工作制度的通知》(唐国土资矿[200xxxx]12号)文件要求,为加强对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状况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矿山动态变化,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受xxxx国土资源局xxxx分局委托,xxxx 矿地质科对xxxx煤矿开采情况进行现场实测。 本次动态监测工作的任务是:对矿山开采现状进行实地测量,并根据采矿许可证批准的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检查矿山有无超深越界采矿行为,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资料。通过储量动态监测,为矿产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开发及矿业权评估提供依据,通过动态监管为矿山安全生产、打击非法采矿提供量化依据。 2、本次动态监测报告是在以往地质报告的基础上,主要根据《xxxxxxxxxxxx矿区xxxx 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xxxxxxxxxxxx煤矿2014年度动态监测报告》及矿井生产中获得的大量地质资料,同时参考了《煤、泥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煤矿地质工作规定》,以及GB/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PS RTK测量技术规程》、GB/128xxxx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xxxx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7xxxx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煤矿测量规程》等有关文件作为动态监测报告的资料依据。 xxxx矿位于xxxxxxxx北偏东约13 km处,南距XXXX矿业公司6 km,距XXXXXX10 km,XXXXX3.5 km,XXX从矿门前经过,行政区划属xxxx管辖。区内内交通方便(见交通位臵示意图) 地理坐标: 东经xxxx8°15′41″~xxxx8°13′04″,北纬3xxxx°45′08″~3xxxx°43′18″。

矿山地质工题库

矿山地质工题库 一、判断题(共100道,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每题2分) 1.(√)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 2.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因此,煤属于矿物。 3. (×)薄煤层的厚度一般小于0.7m。 4. (√)倾斜地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5.(×)270°~360°为第三象限南东区(SE)。 6. (√)成份含量<10%者,一般不参与岩石的命名。 7.(√)碎屑直径大于2mm的为砾岩,≤2mm的为砂岩。 8. (×)沉积岩的构造包括:层理、波痕、断层、褶皱、节理等。 9. (√)井工煤矿应根据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10. (√)煤矿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11. (×)根据《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地测副总工程师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12. (×)能用钢刀划动的矿物、岩石的硬度为3~5度。 13.(√)用象限角表示倾斜岩层的产状,N65°W/25SW代表走向为北偏西65°,倾角为25°,向南西倾斜。 14.(×)如果量得断层的视倾角是β,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之间的夹角为ω,那他的真倾角α为tanβ=tanα·cosω。 15. (×)中厚煤层稳定性定量评定以煤层可采性指数K 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 16. (×)井工煤矿补充勘探工程布置应坚持井上下结合,且与井巷设计工程结合,勘探线原则上应平行于煤层走向布设。 17. (√)根据《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和回采地质说明书都需要附井上下对照图。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永煤公司永锦能源 河南煤化集团用心做事追求卓越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云盖山煤矿二矿 目录 第一节设计总结 (1) 一、22201综采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 (1) 二、22201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 (2) 三、22201综采工作面轨道顺槽 (2) 四、22201综采工作面开切眼 (2) 五、设计好处与不足 (2) 第二节安装、回撤分析与总结 (3) 一、22201综采工作面安装 (3) 二、22201综采工作面回撤 (6)

三、22201综采工作面推进740M后对接 (7) 第三节工作面回采分析总结 (8) 一、厚煤层工作面在初采初放时压力小,初采初放安全可靠 (8) 二、薄煤层给22201工作面回采带来的影响 (8) 三、22201综采工作面过薄煤带期间方法 (8) 四、22201综采工作面过变坡点采取措施 (11) 五、22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治理 (12) 六、回采末期轨道顺槽顶、帮部变形严重 (12) 七、回采期间防治水管理 (13) 八、回采期间通风、防尘、防火管理 (14) 九、22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技术创新 (14) 第四节煤质管理 (15) 第五节安全管理总结 (15) 第六节技术经济管理分析与总结 (15)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22201综采工作面位于云盖山煤矿二矿+60m水平、Ⅱ采区,该采面的构造形态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2°~15°,走向NE35°~42°,倾向SE55°~48°。开采煤层为二1煤层,通过对地质资料和该工作面上下顺槽的掘进情况分析及相邻采面回采情况证实,该工作面开采范围内二1煤层赋存情况较稳定,全区可采,工作面上部为万迪煤矿采空区,东部为回风下山,西部为矿井边界煤柱,下部为22203综采工作面,工作面标高为+130~+180m,倾角12~15°,平均14°,煤层平均厚度4.35m,地面标高+325~+385m,可采储量103.6万吨,22201综采工作面产出煤量为167.5万t。 本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的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由西向东推进。工作面轨道顺槽长1190 m,运输顺槽长1170m,平均走向长度为1180m,倾斜长147/192m,工作面推进740m 后沿倾向延长45m。 22201综采工作面2010年4月13日开始进行正式生产,2012年6月19日开始进行设备回撤,2012年8月5日回撤结束,共回采26个月。 第一节设计总结 一、22201综采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 22201工作面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2°~15°,从工作面上、下顺槽实际揭露情况来看,上、下顺槽构造、煤层变化较复杂,掘进期间工作面内共揭三处薄煤带,对采面回采带来一定影响。上部为万迪煤矿采空区,东部为回风下山,西部为矿井边界煤柱,下部为22203综采工作面。22201轨道顺槽与+168m车场相连,22201运输顺槽与+112m运输斜巷相连。

煤矿地测科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地测防治水工作总结及计划)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塔煤矿2018年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计划 地 测 科 2019年1月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塔煤矿 地测科2018年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计划 尊敬的各位领导: 2018年,自科室成立以来,在矿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地测科以“服务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宗旨,立足现状,突出重点,强化管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身建设,发挥严谨、细致、刻苦的工作作风,积极组织开展地测工作,经过科室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保证了地测工作全年安全无事故,有效地服务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在这岁末年初之际,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总结工作经验,查找不足之处,为2019的工作早作计划。现将地测科2018年度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2018年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 (一)测量工作 测量工作以准确、及时、高效为原则,重点在现场,关键在质量,测量前核查数据,检查仪器设备,按照规程、规范规定的测量方法及精度进行施测,经一年来的实践,测量人员业务水平大大提高。2018年我们延伸井下掘进工作面中腰线累计4939米,共计测量次数130余次,其中主要有: 1、3204运输、回风顺槽,3204切眼,3206运输、回风顺槽,2号煤层运输大巷,2号煤轨道大巷,2号煤回风大巷以及各类联络巷。

2、3204综采工作面以及联络巷4个地段的贯通工作。 3、2号煤轨道大巷、2号煤运输大巷、2号回风大巷、3采区2号煤轨道巷、3采区2号煤运输巷、3采区2号煤回风巷、6条4200米巷道的煤层底板标高测量,提交各项实测图13张。 4、根据实测数据制定了2号煤运输大巷、三采区运输下山整修方案,3206运输、回风顺槽巷及风桥施工方案。 5、根据设计图纸,标定了三采区猴车、皮带安装中腰线,2号煤轨道大巷无极绳绞车安装中线。 6、掘进巷道布设各类导线点48个,并进行导线测量,为矿井开拓布置提供了依据。 7、每季度配合县煤炭局和资源局开展了井下红线测量和储量核查工作。 (二)地质工作 针对我矿地质工作薄弱的现状,科室人员认真学习《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对井下揭露巷道地质情况进行收集、编录。共制作填写地质原始记录本7本,每个掘进工作面一本专用记录;建立地质基础台账3本,并按月更新;编制完成3202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各采掘工作面地质预测预报,下发到各掘进队,累计51份;编制3204回采地质说明书、3206运输、回风掘进地质说明书;完成3202煤量损失分析报告。从制作地质原始记录本,到完善基础台账,逐步

工作面采后总结

13107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生产技术部 2013年10月25日

13107工作面采后总结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耿杨炸药库西北约170米的缓坡地带,地形东北高,西北低。工作面西北上覆渑杨公路及耿村村庄至苏庄村的乡村公路,工作面回采后经过及时的采取措施,对其造成了很小的影响。 井下:该工作面位于3-1煤一盘区东翼,北部为13106工作面未开采实体煤,南部是13108工作面,上覆2-2煤采空区。 2、煤层情况: 3-1煤,黑色,煤岩成分以丝煤、暗煤为主,煤层结构复杂,含多层夹矸,煤层厚度 1.5~ 2.2m,平均厚度 1.7m,煤层有益厚度 1.7m,煤层倾角8°~14°。 3、采煤 13107工作面由2013年1月试采至2013年10月回采结束,历时10个月。工作面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 4、顶底板岩性: 工作面直接顶为灰色砂质泥岩,厚约1.5m,底部含碳质泥岩较多,上部含砂质较多。老顶为浅灰色细-中粒细砂岩,厚约13.9m。 直接底板为黑色泥岩,厚度为3.5m,松软、遇水易膨胀。其下为砂质泥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厚约12米。 5、构造: 该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整体呈北西向西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受古沉积环境影响,煤层底板赋存不稳定,靠近煤层底板处煤层含多层夹矸。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遇到一正断层(倾向99°,倾角41°,落差4.1米),给工作面的回采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

6、水文: 该面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上邻2-2煤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回采时工作面上拐头出现了少量淋水。 7、储量: 工作面回采煤量:609817吨 工作面动用煤量:677050吨 工作面损失煤量:67233吨 工作面回采率: 工作面回采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 677050÷677050=90.7% 工作面损失率: 工作面损失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 67233÷677050=9.3% 工作面回采率指标符合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是: 1、工作面割煤割净后,矸石割下来,必然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割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接近边界断层,煤质受到影响,为了提高煤质,接近断层处没有放煤,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层0.1-0.3米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4、工作面为保证正常推进,工作面底部留0.1米左右的底

黑眼泉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巴里坤银鑫矿业投资有限公司黑眼泉煤矿 N A1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黑眼泉煤矿地测科 二0一五年一月

会签栏 编制年月日科长年月日安检科年月日地测副总年月日生产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领导批复及意见

一、工作面概况 NA1103综采工作面位于11采区北翼,是黑眼泉煤矿首采工作面,东邻NA1104工作面(计划);南至井筒保护煤柱;北至DF1断层保护煤柱;西邻NA1102工作面(正在准备)。工作面于2013年8月16日正式回采,2014年12月25日停采,面宽193.5m,实际回采长度2070m,揭露煤层厚度0.6~3.9m,平均厚度2.94m,工作面动用储量144.69万吨,采出量137.28万吨,顶煤、底煤损失7.41万吨,工作面回采率95%,损失率5%。 工作面面积为402182㎡,范围由以下坐标连线圈定: 序号X(m) Y(m) 1 4896140.044 428182.138 2 4896140.044 428380.760 3 4898176.041 427835.216 4 4898152.779 427645.766 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地表为平原型丘陵地形,被第四系洪积、冲积层及戈壁砾石所覆盖,偶有少量植被,回采范围内无建筑及常年地表径流。 NA1103工作面地形地貌图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1、煤层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A1煤层,煤层底板标高+1458.7m~+1526.8m。煤层倾角8~12°,平均10°。煤层厚度0.4m~3.8m,平均2.94m。煤层局部含一层厚0.01m左右的泥岩夹矸;煤层厚度总体稳定,局部变化频繁,变化波动较大。煤层普氏系数(f)一般在2.1左右,为软~中等硬度煤层。 工作面煤质稳定,是良好的配焦用煤。煤种为44号气煤。发热量5000~5800Kcal,平均5600Kcal。灰份25~30%,平均28%。水份5~6%。挥发份36~38%。硫份0.8~1.2%。精煤产率25~38%。中煤产率52~56%。 煤质化验单

采区地质说明书范本

2、采区地质说明书 2.1文字说明部分 2.1.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及已有勘探钻及地震物探情况。 2.1.2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2.1.3地质构造区的煤岩产状变化,构造特征,分布范围和对照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及它们对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2.1.4煤层及顶底板: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分煤层叙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 2.1.5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危险性,对防水煤柱和探放水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2.1.6储量。 2.1.7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2.2附图 2.2.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比例尺为1:2000。 2.2.2采区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2000。 3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3.1文字说明部分

3.1.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3.1.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的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结构、煤层顶板的岩性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3.1.3无线电坑的预测报告。 3.1.4储量。 3.1.5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3.1.6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问题的有关建议。 3.2附图 3.2.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探煤厚的等什线图,比例尺为1:2000。 3.2.2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1000。 3.2.3包括煤层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比例尺为1:200。4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4.1文字说明部分 4.1.1工作面的范围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4.1.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 4.1.3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采掘工作面技术管理规定

综采工作面技术管理规定 一、管理职能 1、编制作业规程及施工措施。 2、组织作业规程及配套措施的学习、传达、贯彻与考试。 3、负责职工技术培训。 4、负责矿压观测预报与顶板管理。 5、进行工艺分析与质量控制。 6、提出工作面采后总结报告。 7、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进行技术革新与改造。 8、管理科技情报及技术文件。 二、管理内容与要求 1、作业规程、施工措施编制、审批、贯彻 (1)作业规程及施工措施需在综采工作面投产前15天由综采队技术员编出,并报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审批。 (2)作业规程编制前,由技术部向综采队技术员提供如下资料: a、经审批后的综采工作面设计; b、经审批的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及有关图纸资料; c、相近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资料和八倍采高的顶板岩性分类特征资料。 (3)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审批及贯彻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4)工作面遇有探明地质构造变化等特殊情况时,必须提前一周编制补充施工措施;;对发现的隐覆地质构造,及时编写补充施工措施。 2、技术培训 (1)每周由采煤或机电技术员负责组织一次职工技术培训。 (2)技术培训以传达贯彻“三大规程”及上级下达的有关技术政策为主,结合本队生产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实效。 (3)加强矿井灾害预防与自救的技术培训,并制定灾害预防措施。要求每个职工都必须熟悉自救器的正确使用、避灾路线及避灾方法 (4)每年组织一次职工技术比武,分工种进行,采取笔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提高职工学技术、比技术的积极性。 3、矿压观测预报与顶板管理 (1)每班由班质量验收员填写“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统计表”。 (2)每天由采煤技术员负责收集、整理矿压观测资料,并协助技术部预报老顶来压时间,为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依据。 (3)积极探索顶板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最大限度控制煤壁片帮和端面冒顶。 (4)若工作面冒顶面积较小、冒顶区域顶板较完整时,可直接在冒顶区打小型木垛装顶。 (5)若工作面顶板较破碎、冒顶区域附近顶板不完整时,应先支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讲解

81802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81802综采工作面自2015年5月13日开始回采,于2015年10月19日回采结束。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 一、工作面概括 1、81802综采工作面布置在石炭系太原组18#煤层,煤层平均厚度3.06米,按照地质报告显示为稳定可采煤层。工作面标高1080~1126米。工作面切眼以北268米为矿界,在实际掘进过程中,此区域煤层出现底鼓,工作面部分地段为无煤区,经矿务会议研究决定弃采;工作面西部距矿界21-52米;南部为18#煤层下山巷道;东部间隔15米为818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 2、81802工作面走向方位为19°48′41″,工作面走向长度680-759米,设计平均可采长度680米,工作面长度130米。工作面煤层整体呈倾斜上山仰采,倾角平均11°左右。在实际采掘过程中揭露工作面煤层地质条件较复杂,工作面运输顺槽80-220米段倾斜角度较大,平均26°左右,最大倾角达31°;工作面回风顺槽510-640米段仰采角度及倾斜角度均较大,平均25°左右,最大角度达28°;工作面中间主要分布有2条断层,断距分别为1.5米和1.8米,断层走向分别为17°48′36″和358°,均与工作面斜交;除2条主要断层外,还零星分布着2-3条断距0.5米左右的小断层,均与工作面斜交。 3、工作面顶板由灰—灰白色中细砂岩互层,向下变为粗砂岩,底部深灰色砂质泥岩。局部地方夹有煤线,厚度0.3m,极不稳定。

4、矿井为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低。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瓦斯超限现象,监测监控管理到位;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5、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主要为顶板裂隙淋滴水。在初期顺槽巷道掘进至煤层走向和倾角较大地段时顶板林水量有增大现象,巷道完成掘进30余天后水量逐渐减小,直至无淋水现象。 6、储量动态:81802工作面顺槽设计平均长度720米,平均可采长度680米,设计切眼长度130米,设计可采储量36.8万吨。在实际回采过程中,由于受到大角度仰采和倾斜角度,以及断层的影响,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45米处时端面距内发生漏顶,随后进入过漏顶阶段,历时近4个月,直至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78米处时,过漏顶结束。经矿务会议研究决定,81802综采工作面停采搬家。工作面实际推进长度278米,回采原煤15万吨。 二、工作面基本情况 1、工作面位置:81802综采工作面位于井田西部,布置在18#煤层。 2、巷道布置与联通形式: 81802综采工作面由一条运输顺槽、一条回风顺槽和工作面切眼构成U型采煤系统;材料由回风顺槽运入、运出,铺设30Kg 钢轨,巷道中分段安设有55Kw和45Kw调度绞车进行运输,通过联络风门与18#煤层运输下山(皮、轨合一)联结;运输顺槽安设一部DSJ80/80/2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XX煤矿 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XX煤矿 编制日期: XX煤矿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采煤工作面概况 (一)、XX采煤工作面位置关系 XX采煤工作面位于矿井XXm皮带机运输大巷三部皮带机巷左侧,水平名称为+XXm水平,XX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如下表1所示。工作面位置图见附图1 表XX工作面井上下关系对照表 (二)、煤层赋存特征

XX采煤工作面所采煤层为XX煤层煤层赋存情况为:厚度为XX 之间,平均厚度为XX米,煤层倾角在XX°之间,属于缓倾斜中厚煤层,煤层具体赋存情况如下表2所示。 (三)、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 XX采煤工作面煤层属于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4~8°。根据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以及工作面回采情况看,工作面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基本稳定,且煤层厚度、倾角等无较大变化。工作面无较大的断层,在回风巷XX米左右有地质构造,煤层变薄,但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煤层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型,主要以节理裂隙为主,根据地质资料和已揭露的煤层显示,涌水量极小,局部地方有少量裂隙淋水,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 (四)、工作面储量及可采期 工作面设计长走向长度(面长)为XXm,倾向长度(运输巷)为XXm,面积为XX0m2;平均可采煤层厚度为,容重为m3 。 工业储量=47340××=万吨 可采储量=万吨×=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5%) 工作面日产量=×90××=

可采期=98800÷÷25=月(每月生产25天) 二、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顶板管理方面的总结 XX采煤工作面采用倾向壁式采煤方法,顶板岩层为细砂岩,岩体较为完整,容易支护,底板为粉砂泥质岩,岩体较差较软。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XX米的铰接顶梁采用“见四回一”的方式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另外再支设密集支柱和戗柱。每隔10米支设一个木垛,上下安全出口采用“四对八梁”的端头支护,运输巷(进风巷)、回风巷超前压力范围内支设超前支柱,前10米采用双排柱,后10米采用单排柱,工作面在遇到地质构造带加密支柱、缩短木垛支护距离。 根据XX采煤工作面的回采顶板管理情况来看,XX采煤工作面按照“见四回一”的支护方式、并支设密集支柱、戗柱和木垛等特殊支护,上下安全出口采用“四对八梁”的支护方式能较好的控制顶板,在在工作面初次放顶以后,顶板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回柱放顶后就垮落,不存在大面积顶板未垮落的情况。只有上下安全出口处会存在顶板未垮落的情况,此种情况属于进风巷、回风巷两侧有煤墩支护,所以未及时垮落,经过人工打眼,装药强制房顶以后,顶板会垮落。采煤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为15-20米左右。在周期来压期间若不加强工作面的支护强度,则工作会出现顶板断

150108采后总结

150108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150108工作面北为150109回风顺槽,西为一采区轨道巷,南侧为150106工作面采空区,东为矿井边界保护煤柱。 150108运输顺槽走向设计长1150m,150108回风顺槽走向设计长1240m,工作面宽150m,面积172500㎡。工作面地表为丘陵荒坡。于2015年七月份开始回采,2017年08月07日结束,因煤炭行业不景气,公司在2015年11月份至2016年八月份前半月未对工作面进行回采,所以150108工作面回采历时15个月。 二、地质构造 150108综采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区内地层平缓。在掘进过程中揭露一条断层,F4断层:断层性质为逆断层,走向NF42°,倾向NW312°,倾角8°,落差15m,无出水情况,因断层位置在工作面停采线外,所以该断层对工作面回采无影响。 三、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 150108工作面回采的煤层为太原组15#煤层,工作面内煤层起伏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平均8.5°。 本工作面煤层厚度稳定,平均厚度6.0m,煤层结构简单,煤层中局部含2~4层夹石,总厚0.1~0.3m之间,最大顶夹石层厚0.22m。 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简述如下表:

直接顶:厚度11.01m,砂质泥岩,灰黑色,砂泥质结构,断口平坦,具有挤压现象,底部含黄铁矿团块。 老顶:厚度8.87m,深灰色,上部偶见植物化石,层理不明显,具有挤压现象,中部夹砂泥质。 直接底:厚度2.48m,灰色-浅灰色;含铝土质;含丰富植物化石,偶含砂质,岩芯较破碎。 四、水文地质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顶底板砂岩裂隙水为工作面主要直接充水源。随工作面直接顶垮落,水将涌入工作面。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K2、K3灰岩水受顶板断裂破碎影响将造成灰岩水水从工作面涌出,最大涌水量为8-10m3/h,另据地质报告,煤层顶底板砂岩底板含水较弱,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条件较差,对回采威胁较小。 该工作面为伪下山开采,开采过程中应将工作面涌水自流到采区水仓,在通过水泵排到中央水仓,局部低洼处应设积水坑,由小水泵通过管路系统把水排入采区水仓或导入巷道水沟中排入采区水仓,再排到中央水仓。 五、影响工作面回采的其他因素 本工作面为高瓦斯地区,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50.31m3/min,

2503工作面采后总结

2506工作面采后总结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杨树岭西部300m处,地面标高为+690m~+710m。 井下:2506综放面位于二采区西北部,是二采西翼区第一个工作面。 2、煤层情况: 采5号煤层,黑色,以半暗煤为主,暗淡煤、半亮煤次之,含极少量的光亮煤,煤层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平均煤厚5.27m,煤层倾角6°~8°。 3、顶底板岩性: 工作面直接顶为砂纸泥岩,深灰色含植物化石,厚0~3.64m; 老顶为砂岩厚约15.3~26.8m。 4、构造情况 据工作面揭露资料分析,该工作面未发现构造,走向及倾向变化较大,局部底板有起伏变化且煤层有变薄现象,但整体煤层较稳定。 5、水文情况 工作面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层之上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和煤层下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因为这些含水层的

水可以通过冒裂带和底鼓等途径直接进入矿井。由于太原组以上各含水层大都是含水性较弱,一般不会对煤层开采造成威胁。工作面上部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 6、工作面情况 2506工作面走向有效长度960m,面长150m,煤层厚度平均5.27m,于2012年7月份开始初采初放,截止2013年11月份收尾结束。 7、储量 工作面回采率符合指标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作面放煤放净后,矸石放下来,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放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0.2米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底部留有底煤,造成损失。 为此在今后的回采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在不影响煤质的情况下,把煤放净,提高回采率,降低损失率。 2、杜绝工作面丢底煤现象。

1102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盘县羊场乡松杨煤矿1102工作面采后总结 矿长: 总工程师: 生产矿长: 安全矿长: 机电矿长: 采煤工程师: 通风工程师: 编制人: 编制单位:松杨煤矿总工办 编制日期:2013年4月8日

1102工作面采后总结 1102工作面于2012年12月份开始回采至2013年4月份停采,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 1、概况 1)工作面位置: 1102采区位于井田东部,该采区相对地面位置为荒山,无建筑物。 2)巷道布置与联系形式: 1102工作面布置在矿区东南翼中段10号煤层中,工作面回风巷经专用回风巷与1483回风石门连通,运输巷经12号煤层反石门上山再经1122运输巷与1418运输石门连通,构成完整的通风及生产系统。 3)巷道支护情况: 运输、回风巷,全部采用矿用11号工字钢支护,上净宽2.1m,下净宽3.4m,中净高2.0m,棚距700mm。 4)支护设备及材料: 根据采煤工作面顶板及现有设备状况,选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2.6米长金属顶梁,整个工作面按四梁八柱的方式交替迈步支护,齐梁齐柱形式,一梁三柱交替迈步进,在采空区侧,每前进两排打上一根戗柱,在片帮区加打帖帮柱。排距1米,每组柱距0.8米,“四、四”排管理。 2、煤层特征 10号煤层为龙潭组上段主要可采煤层,上居9号煤32米左右。全层厚0.39~3.57米平均2.07米。偶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在本区可采厚2米左右,煤层倾角16~18°。该层顶底板均为粉砂岩。该层属全区大部分可采较稳定的中厚煤层。矿界内开采标高在1600~

1300米之间。 3、煤层顶底板岩性 本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不坚固、不稳定、易垮落,见煤后全支护或局部支护。煤层底板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一般与煤层接触外均有0.20—0.50米的泥岩,该泥岩遇水后易泥化。 4、水文地质 井田内含风化裂隙水,随着垂深增加,风化程度减弱,含水性减小,深部含水甚微,甚至无水。风化裂隙水以渗流为主,水力联系较差。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第二类第一型,即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5、地质构造 该工作面区域内地层稳定,地质构造简单,从已掘巷查出,切眼上出口段10米处有一走向断层,采面回风巷往东南方向有一较大走向断层。 6、瓦斯、煤层、煤的自燃性、地温及其它 1)瓦斯 据邻区资料、瓦斯赋存形式一般以吸着状态为主。随着煤层埋藏深度增加,沼气含量相应增高。煤中沼气含量最高,达16.5毫升/克·可燃物。 2)煤尘 根据邻区10、15、18号煤层取样鉴定资料,均为有爆炸危险。 3)煤自燃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81802 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81802综采工作面自2015年5月13日开始回采,于2015年10 月 19 日回采结束。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 一、工作面概括 1、81802 综采工作面布置在石炭系太原组18#煤层,煤层平均厚度米,按照地质报告显示为稳定可采煤层。工作面标高1080?1126 米。工作面切眼以北268 米为矿界,在实际掘进过程中,此区域煤层出现底鼓,工作面部分地段为无煤区,经矿务会议研究决定弃采;工作面西部距矿界21-52 米;南部为18#煤层下山巷道;东部间隔15 米为81801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 2、81802工作面走向方位为19° 48’ 41〃,工作面走向长度680-759 米,设计平均可采长度680 米,工作面长度130 米。工作面煤层整体呈倾斜上山仰采,倾角平均11°左右。在实际采掘过程中揭露工作面煤层地质条件较复杂,工作面运输顺槽80-220 米段倾斜角度较大,平均26°左右,最大倾角达31°;工作面回风顺槽510-640 米段仰采角度及倾斜角度均较大,平均25°左右,最大角度达28°;工作面中间主要分布有2 条断层,断距分别为米和米,断层走向分别为17° 48’ 36〃和358°,均与工作面斜交;除2条主要断层外,还零星分布着2-3 条断距米左右的小断层,均与工作面斜交。 3、工作面顶板由灰—灰白色中细砂岩互层,向下变为粗砂岩,底部深灰色砂质泥岩。局部地方夹有煤线,厚度,极不稳定。 4、矿井为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低。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瓦

斯超限现象,监测监控管理到位;自燃倾向性等级为H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5、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主要为顶板裂隙淋滴水。在初期顺槽巷道掘进至煤层走向和倾角较大地段时顶板林水量有增大现象,巷道完成掘进30 余天后水量逐渐减小,直至无淋水现象。 6、储量动态:81802 工作面顺槽设计平均长度720 米,平均可采长度680 米,设计切眼长度130 米,设计可采储量万吨。在实际回采过程中,由于受到大角度仰采和倾斜角度,以及断层的影响,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45 米处时端面距内发生漏顶,随后进入过漏顶阶段,历时近4 个月,直至工作面推进至距切眼278米处时,过漏顶结束。经矿务会议研究决定,81802 综采工作面停采搬家。工作面实际推进长度278米,回采原煤 15 万吨。 二、工作面基本情况 1、工作面位置:81802 综采工作面位于井田西部,布置在18# 煤层。 2、巷道布置与联通形式: 81802 综采工作面由一条运输顺槽、一条回风顺槽和工作面切眼构成U型采煤系统;材料由回风顺槽运入、运出,铺设30Kg钢轨,巷道中分段安设有55Kw和45Kw调度绞车进行运输,通过联络风门与18#煤层运输下山(皮、轨合一)联结;运输顺槽安设一部DSJ808/0/2 X 160型可伸缩带式 输送机,与18#煤层运输下山(皮、轨合一)皮 带联通完成运煤任务 3、巷道支护情况:

急倾斜煤层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矿急倾斜煤层回采工作面菜后总结 编制单位:技术科 编制人:** 编制时间:年月日

审批 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回采矿长:年月日通防矿长:年月日安全矿长:年月日机电矿长:年月日开掘矿长:年月日通防副总:年月日机电副总:年月日采区区长:年月日调度室:年月日安监科:年月日技术科:年月日

**煤矿急倾斜煤层回采工作面菜后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位置及地质构造 东二采区A6煤层工作面相对位置在矿井东风井往东150m处以外,走向为西—东。工作面垂直位置地面上部有一泄洪明渠和一条古河道,泄洪渠位于工作面西部保护煤柱内,古河道上游已进行封堵施工,改道至泄洪明渠内,工作面南侧有A9采空区;除上部覆盖层外,对本施工没有其它影响。 东二采区A6煤层工作面开采标高为+1915m---+1972m水平之间。矿井在井田东翼开拓揭露煤层共计四层,自南向北依次为A9、A6、A5-b、A5号煤层。A6工作面位于A5-b煤层的南侧。工作面运输巷长度为320m、回风巷的长度为231m。A6煤层与A9煤层层间距为24-47m,与A5-b煤层间距3-13m。工作面掘进期间揭露F7、F8、F9平移断层,断层断距2-10m,对工作面回采造成较大影响。 2、煤层产状 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塔里奇克组,为一套湖沼湘含煤建造,为矿井的主要可采煤层。根据目前揭露煤层情况来看,该煤层平均厚度为6.4m左右,采区范围内部分可采。 煤层产状为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平均倾角69°—73°。 煤质工业分析表

煤层编号水份% 灰份% 挥发份% 全硫% 磷% 发热量 (MJ/KG) A6 0.85 36.52 29.09 0.60 0.008 29.17 该煤层工业牌号为25#焦煤,可作炼焦煤用。 3、煤层顶底板 煤层直接顶为粉砂岩,厚度0.58-2.32m,属于软岩石;单向抗压强度25.91MPa,岩石硬度为3-4,属于较软弱岩石。 煤层直接底板岩石为粉砂岩夹细砂岩,细砂岩厚度大于 5.0m,单向抗压长度46.55Mpa,属中硬岩石。 4、水文地质 矿区南北两侧为单面山和侵蚀的残山,中间为冲积形成的准平原化地貌。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有利于接受大气降水渗透和北部雪山融化水形成地下潜流,从而补充地下水。 矿区地表无河流,基岩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松散含水层的补给,沿基岩裂隙—孔隙渗透是主要通道。该煤层所在地层孔隙、裂隙不发育,透水性极弱,地层所含岩层隔水性好。 但东二采区+1972mA6回风巷从开口位置掘进至262m时曾揭露煤体上方覆盖层,伴有泥沙和涌水溃出,涌水量10—6m3/h,后经在工作面北侧A5工作面回风巷和泄水巷(A5煤层底板50m—北侧)打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