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荣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过程

实验过程)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提问】请做完实验的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做解释。作,老师引导观察。

【学生回答】实验1

中,锌片表面有气泡产

生,锌与稀H2SO4反应,

置换出氢气。铜片插入

稀H2SO4后,无明显反

应现象,这是因为铜是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

氢的后面,它不能与稀

H2SO4反应,置换出氢

气。

实验2中,与实验1中

现象相同

实验3中,用导线连接

两块金属片后,锌片表

面仍有气泡产生,但同

时铜片表面也有气泡冒

出。

实验,观察实

验,分析实验的

能力。

【讲述】他回答得非常正确,锌是活泼金属,能与稀H2SO4反应置换出氢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示如下。

【板书】Zn + 2H+ = Zn2+ + H2↑(氧

化还原反应)

【设疑】铜片并没有溶解,也就是铜并没有失去电子,那么在第三组实验中它表面氢离子形成氢分子所需要的电子是怎么得到的呢?H+得到的电子是铜失去的吗?如果不是,那会不会是锌失去的呢?如何来证明?

【引导】1、Cu一定不会失电子,只能是Zn

2、Zn把电子给Cu过程中导线上有电子流过,该用什么仪器检测呢?

【实验演示】

【讲述】现在,我们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请大家注意观察电流计上指针的变化。(操作之)。大家看到了,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因此,像这样能将化学反应学生思考,分析,教师

引导

【回答】锌失去电子,

形成锌离子,电子可以

直接进入溶液中,也可

以经过导线到达铜片,

然后由铜片进入溶液

中。也就是锌所失去的

电子经由导线达到铜

片,然后提供给溶液中

的氢离子形成氢分子。

电子的定向移动可以在

第三组装置上加电流计

测试。

观察,验证明刚才那位

学生的想法。

对于这个问题

的解决教师注

意引导,尽量让

学生设计,培养

他们设计实验

的能力。

八、作业布置:1、制作水果电池:材料:蕃茄、铜片、铁片、耳机

2、解决问题:了解一个真正的电池,看看哪些地方运用到今天大家的研究成果

3、预习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课堂练习】1、现在请大家根据上述的标准来判断下列几个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请你当医生:格林太太是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做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躁……你能为格林太太开一个药方吗?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定义: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二、反应原理:

十、教学反思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

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 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以及这种转化 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 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化学能与电能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能与电能同步练习 YCY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8分) 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电能的特点叙述中错误的是()A.电能较其它能源使用方便 B.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最为广泛 C.电能使用导致的污染小 D.电能是化学能与各种能量转化中利用率最高的 2.下面的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电能、蒸汽B.电能、风能C.蒸汽、风能D.煤、石油 3.三峡工程水电站装机总容量是1820万千瓦,这将给中国电网带来历史性变革,有利于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输工程。目前在我国发电总量中的比例最大的是()A.水电(水力发电)B.火电(火力发电) C.核电(核能发电)D.风电(风力发电) 4.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石燃料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能量转化方式正确的是()A.化学能→电能B.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热能→电能D.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5.现在电池的种类非常多,且由电池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下列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A.锂电池B.锌锰电池C.氢氧燃料电池D.镍镉电池 6.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A.化合价的升降B.电子的转移C.氧化还原反应 D.电能的储存 二、选择题(有1—2个答案,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 7.下列电池中不属于二次电池的是()A.碱性锌锰电池 B.铅蓄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离子电池 8.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D.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9.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但其构成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①电极(负极与正极:金属活动性不同)、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④灯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0.锌电池可望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 Zn+O2=2ZnO。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解质溶液是酸性溶液 C.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D.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2e+H2O=ZnO+2H+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其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1)能源的简单分类(2)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3)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4)原理池原理的实验探究。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2、教学难点 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四、教学设计理念及方法 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1、从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引入新课学习。 2、通过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并认识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装置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进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判断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最终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结论。 4、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五、教学手段

开题报告.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

一、研究背景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2006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达了由中央教科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后,中央教科所在全国遴选课题实验区。2007年4月,合肥市教育局组成课题组积极向中央教科所申报“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2007年4月13日,该课题经中央教科所“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结合我校教师教育实际,2007年11月,我校整合研究力量,组成有研究能力的课题组,积极向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申报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很快得到了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育局课题组批准立项,这是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市、区课题组对我校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我们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本次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合我校实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目标 (一)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学习型学校。 四、研究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指标是什么?有效教 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 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课题研究中要深入研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word 学案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2.初步了解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把握原电池的构成要素以及电池正负极的判定。 4.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1)一次能源。 直截了当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包括风力、流水、潮汐、地热、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2)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2.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燃煤发电的能量转换过程。 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2)原电池。 ①定义:把化学能直截了当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构成条件:具有爽朗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具有电解质溶液;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 ③反应本质: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电极。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4)电极方程式。 表示正、负极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应用摸索】 从上述火力发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阐述原电池的优点。 提示:火力发电需要通过较多的能量转化过程,每次转化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因此能量利用率不高,而原电池是把化学能直截了当转化为电能,因此能量利用率较高。

1.以下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 答案:④⑥ 2.依照Zn+2H+===Zn2++H2↑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能够选用的金属材料是(D) A.镁B.石墨C.铝D.铅 3.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能作负极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基础训练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一、探究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原电池实验探究

小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杨英庄小学六年级王志娟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 2、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及观察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充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 【教学准备】圆的认识的课件、圆形的物体、圆形纸片、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平静的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面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水纹),你们发现了什么? 2、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圆形的瓷盘及剪纸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这些现象中,你们找到圆了吗?

3、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谁来说说?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提出学习问题 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在黑板上面一个圆?(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 师:看着黑板上这么大的一个圆,你有什么问题想说吗? 生: ①我想知道什么是圆? ②圆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③圆的周长怎么求? ④圆的面积怎么求? ⑤圆的性质、特点都是什么? ⑥我真羡慕老师,也想在本上画一个大圆,我想了解它的画法。 师:你们的思维太开阔了,想了解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归纳起来,就是什么是圆,各部分名称……那么现在就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一个 一个攻破它。 三、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学案

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学案 一、基础支撑(课前完成) 1.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Zn Sn Pb (H)Hg Pt Au 2.判断物质是不是电解质(再各列举2例) 电解质:HCl、NaOH、CuSO4、; 非电解质:酒精、蔗糖、。 3.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能进行的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Cu + HCl——Zn + H2SO4—— 4.判断一个能自发进行的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HCl+NaOH——Cu+ AgNO3—— 5.能分别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Zn + 2H+ = Cu+2Ag+=Cu2++2Ag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还原反应 二、知识要点(当堂弄懂) 1.基本知识 ⑴原电池概念:将能转变为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⑵如图,回答相关问题 负极():电极反应式,反应; 正极():电极反应式,反应。 电池反应(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作电极;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正、负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书写 ⑴正、负极判断①两极的活泼性(通常); ②电极是否溶解,电极上是否析出物质(气体/金属) ③电子流出/流入,电流方向; ④得/失电子,氧化/还原反应(实质)。 ⑵电极反应式书写负极失电子;正极一般不参与反应,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得电子。 ⑶电池反应式书写将正、负极两个反应式相加即得(特别注意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⑷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离子移动方向带正电荷的阳离子移向正极,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移向负极。

最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案例 厦门集美中学化学组韩冬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电解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钢铁的吸氧腐蚀来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属于电化学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会接受起到会比较困难。根据课标要求:要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要求从知识角度上不高,在化学选修中还会继续学习。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拓展太多内容。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出原电池理论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电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在课的引入时,我用“借实验用品”的方式来完成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借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和面巾纸来完成。通过用灵敏电流表来测试硬币原电池的电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通过投影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实验探究分析课前硬币发电实验中如何利用电流表确定正负极,及哪种材料更为活泼,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身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交流钢铁的腐蚀完成吸氧腐蚀的内容,这部分以了解为主不拓展太多。 二. 三维目标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地流程及关键步骤 2、通过预习尝试填写有关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 识 3、记住化学电池地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二、预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燃煤发电地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地关 键 2、) (有关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实验顺序金属 Zn片 1.Zn、Cu分别插入 溶液稀HSO42 Cu片 片Zn 2.Zn、Cu导线连接 SO后插入稀H42片Cu 导线连接、Cu3.ZnZn片、后,再接电流表,插 片Cu SOH入稀4 2原电池地电极(正或负)电极反应现象电极材料电子得失 Zn片 Cu片总地离子反应方程式 3、化学电池地反应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地化学电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地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地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1 / 6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地流程及关键步骤 2、掌握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识 3、记住化学电池地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识 三、学习过程 ㈠燃煤发电地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地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 《化学能与电能》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学习重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自学导引】 1、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及其弊端 阅读教材39-40页,认识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及其弊端 2、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阅读教材40-41页,认识能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反应的特点,并思考如何将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阅读教材41-42页,认识并总结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及其弊端 1、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2、火力发电的弊端及其解决方法 探究活动二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1、电流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形成电流吗?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可以形成电流? 2、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装置将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实验用品:锌片、铜片、导线、稀硫酸、电解槽、电流表) 探究活动三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电极材料除了锌、铜,可否是别的材料?反应液除了稀硫酸,可否是别的液体?在两个电解槽中可否也能形成原电池?利用下面所提供的实验用品(锌片、铜片、导线、稀硫酸、电解槽、电流表),实验探究导线断开时、采用2个电解槽时可否形成原电池。 1

2 探究活动四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两极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 2、原电池中电子和电流的流动方向分别是什么?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怎么移动? 【课堂练习】 2、请在下图中标出电子的流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并判断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 H 2SO 4 CuSO 4 3、将反应Cu+2FeCl 3 =CuCl 2+2FeCl 2 设计成原电池,画出实验装置图,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小结提升】 1.总结本课知识收获: 2.方法上的收获: 【课后作业】 1、利用家庭中常见的生活物品,设计一个原电池。 2、查阅各种常见电池资料,了解其装置,试着分析其中的原理。 实验序号 所用药品 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实验结论 两电极的材料 反应液 其他 CuSO 4 Zn Cu H 2SO 4 Ag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3、利用计算机,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教学过程】

微型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微型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1.课题名称“活动单导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策略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方法。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方法 资料文献法 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教学实验法 4.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 1 课勾股定理 5.教学目标 6. 教学准备 7.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4规律猜想→直达快车集中规律,概括描述,关注焦点。 活动5数字验证→拼图效果 通过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 探索精神。 活动6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巩固应用培养实践技能。 活动7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 8.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 国际数学家大会,这就是本届大会 会徽的图案. 它象一个转动的风 车,挥舞着手臂,欢迎来自世界各 国的数学家们.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教师说明: 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的赵爽在用来证明勾 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的。 教师应重点关注: a.学生对“赵爽弦图”及勾股定理的历史是 否感兴趣。 b.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 通过欣赏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自然引出 本节课的课题。 活动2故事场景→发现新知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 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 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 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 边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 地面图18.1-1 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 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2)教师讲述故事、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观察这个砖铺的现场的? (从基本砖铺材料、图形单元、位置形态 进行观察:铺设材料是正方形砖块,其中 丰富的图案都是由等腰Rt△色块作为基本 单元构成。) A B 由于对角线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或 者手工拼图可以发现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拼 正方形的基本方法(充分展示出了等腰直 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结构关系)。 (3)在课堂上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亲手操 作:对正方形进行剪切、拼贴然后再将它 们关联(由正方形的边长关系到等腰直角 三角形)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现 ----合围(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 长建立正方形,而且它们之间有面积关 通过讲传说故 事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引导 学生进入学习 状态。 分别以等腰直 角三角形的三 边为边长建立 正方形,不仅能 体现出数形结 合的思想还能 启发我们进一 步地讨论直角 三角形的有关 性质。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学案人教版

第2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的流程及关键步骤 2、通过预习尝试填写有关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 3、记住化学电池的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 二、预习内容 1、燃煤发电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的化学电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的流程及关键步骤 2、掌握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 3、记住化学电池的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 三、学习过程 ㈠燃煤发电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尝试填写下表: ⑵原电池中如何判断正负极? ⑶正极金属起啥作用?啥在正极上得电子?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荣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过程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板)电子教案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板) 一、题目名称 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二、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五、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要求 开展任何课题研究都需要—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设备等研究条件来保障和支撑。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对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设备、设施,需要多少物质材料,需要多少研究经费等等都必须事先分类分项作出估算。 七、课题研究前成果预期及其表现形式 一切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明确了成果具体目标后,尽心努力,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沿着成果目标的既定方向前进。成果形式可以为调研报告、论文、专著等形式。 八、研究成员的分工、指导力量配备 要明确成员任务,确定联络人、问卷人、资料收集人、撰稿人、指导人员等。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教具准备] 1.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乙醇、西红柿(或其他水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多媒体 第一课时 [承上启下] 1.练习(1)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气是二级能源 B.石油是二级能源 C.电能是一级能源 D.水力是一级能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更低 2.化学反应与能量 [引入新课] 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分析 思考与交流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就要设计一种装置。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开发出高能清洁燃料? [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实验2-4]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原因造成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的不同? 3、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么在铜片表面有气泡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中生近视情况调查 八十中学吴万辉 教学目标: 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 异。 教学重点: 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 异。. 教学难点:调查问卷的设制、数据的分析.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1、开题报告——激发兴趣,启发研究热情 通过“丢一块石子”于学生“思维的湖水”中, 激发他们思考、研究, 开发学生兴趣潜能、情意潜能, 引领、启发学生主动、热情地走向知识、走向研究, 培养思维的辩证性和深刻性. (1)前面我们学习了统计方法,已会利用统计方法去得到样本数据以及能根据样本数据进行总体估计.

(2)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对实际生活、生产进行指导呢?对于近年来高中生近视情况越来越普及的现象,我们能否借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究呢? 2 、设制调查问卷——互动探索, 研究如何实际应用知识 统计活动案例: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 问题情境: 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通俗歌曲在我国大陆的流行,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歌曲,也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对这首歌可能就不一定很认同,而更多的是喜欢目前流行的歌曲。这就是通俗歌曲流行的趋势。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一个人对歌曲的喜欢程度进行量化,分为10个等级:1,2,3,4,5,6,7,8,9,10,其中“10”表示非常喜欢,“1”表示非常不喜欢。 根据你和同学们的了解,确定每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通俗歌曲。由调查对象根据他自己的喜好给每首歌曲打分。调查时,要求记下被调查对象的性别与年龄,以便为分析提供可 靠的证据。 你能否根据以上的实例设制一张关于我校高中生近视情况的调查报告呢? 实施建议: (1)可以组成学习探究小组,集体讨论,互相启发,分工合作,形成具体可行的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讨论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讨论要充分,设计要细致。(2)在设计调查方案时,一定要讨论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上栏目的设计直接影响调查的 结果,要尽可能避免一些敏感性问题。 3数据分析——深入数据, 找寻实质 任务1:请你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个调查方案,然后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调查。

(完整版)2.3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学案(苏教版必修2)

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学案(苏教版必修2) 知识?巧学 一、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1.原电池 (1)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构成条件: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体;电解质溶液;具有闭合回路;电极之一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3)电极反应(以Cu-Zn-H 2SO 4原电池为例)如右图所示。 负极(锌):Zn-2e -====Zn 2+ 发生氧化反应,锌不断溶解 正极(铜):2H ++2e -====H 2↑ 发生还原反应,有气泡逸出,铜不参与反应 总反应:Zn+H 2SO 4====ZnSO 4+H 2↑ Zn+2H +====Zn 2++H 2↑ (4)电子流向 较活泼金属材料作负极,失去电子,经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金属或导体,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Cu-Zn 原电池发生的总反应跟锌和酸的反应是一致的,但电子却经外接导线发生迁移,形成持续的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正、负极判断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导体,正极或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知识拓展 在物理中,电源中电子的流出极为负极,在原电池中同样如此,因为原电池就是一种电源。 ①在原电池中,溶解的电极是负极材料,较活泼。 ②若用酸作电解质,放出氢气的电极为正极。 ③若将铜锌原电池中的Cu 电极换成石墨,也可以,因为Cu 在该原电池中起到的是传递电子的作用,其本身并未参与电极反应。所以,若把Cu 电极换成可以导电的材料也可以。 ④电极材料不仅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如石墨。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发明制造化学电源: ? ? ? ??? ???????新型燃料电池锂电池新型电池蓄电池 二次电池干电池一次电池常用电池::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如铁的腐蚀。 (3)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比如用粗锌代替纯锌制取H 2,反应速率快。 (4)判断原电池中两电极的活动性:负极>正极。 知识拓展 化学电源可分为三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又称为一次性电池,其特点是用过之后不能复原;二次电池充电后可重复多次使用;燃料电池装置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