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它姐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包含了中国艺术的精粹。

怎样欣赏一件篆刻作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老年朋友,由于年龄原因,大都无法再从系统的、高深的理论入手,笔者试图以王守桢老师最近新作中的一方“高瞻远瞩”朱文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不当之处,望老年朋友指正。

欣赏一件篆刻作品,一般从篆法(又称笔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着手。

一、笔法,即线条,线条是汉字书法的脊梁,王老师形象地称之为“零件”,线条要优美流畅、舒展明快、婉转多姿。如图所属示,高瞻远瞩四个字的线条优美舒展,特别是“远”字中的两笔(注1);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交代清楚(注2);同一方印中出现两个“目”,设计则-有所变化(注3)显得生动有趣,突现了“零件”的优美。

二、章法:章法又称布法,王老师独创的“五个原则加留空”,则是章法的最高境界。

1、中线,如图(注4)“远”字与“嘱”字的中线同在一条垂直线上,显得挺拔有力。

2、对称,中线左右线条要对称。如“远”、“嘱”(注5)

3、间隔,笔画间的间隔要匀称。如图中“高”、“瞻”、“瞩”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匀称,几乎无可挑剔。

4、重心,每个字的重心应在字的中心位置,因为汉字一般为上密下疏,因此每个字的重心应略微偏上1/5为好。(注5)

5、印中平行两字的底线、重心要一致,同在一条平行线上。

6、留空,印面要注意留空,上下留空、左右对称留空。这样才能达到“密不容发,疏能跑马”,“虚实相顾”、大红大白的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印中每个字不是孤立的,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要有线条的穿插,有的地方相连,有的互相呼应,有的沾边,且要有粗细变化。再看“瞻”字的一撇(注6)甚至大胆突破框框,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胆识,真是惊世之笔。达到了“耐人品尝”的隽永韵味。

三、刀法,王老师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冲刀均有之,起笔收笔交点代清楚,特别是几处回锋笔的处理、崩裂的处理,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

王老师的印风,讲究章法、笔法、刀法的完美融合。其章法取之赵之谦,大疏大密,所谓“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笔法参照吴让之,粗细变化,顾盼生姿;刀法借鉴齐白石,崩裂自然,气韵生动,切刀、冲刀、滚刀灵活应用。其作品印面内涵丰富,耐品耐尝,开拓了篆刻艺术的创新之路,使王老师声名远播,深获海内外知名人士的好评。

如何欣赏中国印(篆刻)

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纵横之章法,淋漓尽致间,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回味隽永,这就是中国印。中国印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其间,更是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哲理。

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国,篆刻(中国印或印章)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因此,“非有精微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也”。

欣赏中国印章可从两个方面,一为中国印的艺术美,二为中国印的材质美,前者为主。

通常,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和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

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青田印石的鉴赏,主要是对名贵珍世的封门类印石的品鉴、欣赏而言。要鉴得准,品得出真味,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优质青田印石,细腻、温润、结实、坚脆、微透、富有光泽。青田石属叶腊石矿物,爽刀是基本特征,其色彩明朗,年久不变,愈久愈妙是其他印石不能相提并论的。

青田印石的色彩相当丰富,以青色为主调。青兰色的素雅,金黄色的艳丽,黑色的端庄,红木色的深沉。奇纹异彩更具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情怡神旷。

印石的质与色是划分优劣的唯一标准,质有粗细老嫩之分,色有纯正晦暗之别。质嫩则易裂,色纯最迷人,故纯正明艳者为上。

印石按色彩可以划分为单色、花色两大类。单色类青田著名印石有灯光冻、兰花冻、封门青、封门黄、竹叶青、红木冻、白果、黄果等品种;花色类的著名品种石有封门彩冻、兰星、水草花、朱砂青田、葡萄冻、封门木纹石、以及各种奇纹异彩石。

单色印石的鉴赏,关键在印石的纯净程度。纯而无瑕,极为稀有。然纯度是相对而言的,绝多数印石含有石筋石纹,或明或暗。其次是印石的颜色,纯正、明艳为优,浑浊、晦暗为劣。印石的光泽度亦不可忽视,没有亮泽的印石必然是劣质石。

花色印石的鉴赏,关键看印石的质地。印石夹生于顽石之间,花色印石多数含有砂钉或质硬不能进刀,或光泽、质地不够理想。如兰星印石,宝兰色软星点而兼纯封门青质地者则十分稀有。其次为纹理、色彩,如水草花印石,花色自然有致,质地优者为珍品。封门木纹石,其色彩纯正、明艳,纹理清晰有序,光泽强者为印石佳品。封门三彩、双彩其层次分明,色彩纯正者稀有珍品。周村葡萄冻,其冻点四面分布均匀,色纯质细不含砂钉,亦别有风味。其他颜色奇特,纹理奇妙,具自然之美,天趣盎然,亦令人赏心悦目。

如何看待篆刻作品?就是要让人看不懂还是为了防伪?

专门从事篆刻与书画的艺术家,一般都有许多印章。这许多印章,除姓名、字号用章外,其余印章,在印学上都统称为“闲章”。

闲章由秦汉时期刻有吉祥文字的印章演变而来,宋元以后风气颇盛,名谓“闲章”,其实不“闲”。到了近代,闲章便发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闲章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意趣盎然,书画家或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于闲章,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图: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残月阙]

闲章,一般包括“引首章”、“压角章”、“吉语章”、“警言章”、“收藏章”、“鉴赏章”、“纪年肖形章”以及“斋、堂、馆、阁居室章”等等。其形式不拘,大小不一,一般或大于名章,或等同于名章。[图:情调于纸上]

中国传统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于一体。在欣赏书画作品时,总是先从印章欣赏入手,从印章中来识别书画家的学识与修养。一枚好的闲章,除了让人玩味,还是篆刻家和书画家水平高低的无声自我展现。故有“闲章不闲”、“闲章玩味”之说。

闲章由于方寸的局限,不能精描详述,更不能像散文样长篇抒情叙事,闲章只能凭靠篆刻家的才识,出语新颖,简洁典雅,可以直言剖白,也可以隐言折射,或摘引或自创诗词文句、警言吉语、牢骚趣话,尽兴自娱自乐,其高雅俚俗,自能从字间透出。[图:不知肝胆向谁是]

不少闲章反映了书画家的生平、籍贯和雅号的。如郑板桥刻有闲章“七品官取”,一方“心血为炉熔铸古今”攫取了历代名家之秀,创自家之新;另有“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闲章,表达了作者愿拜著名画家徐渭门下为仆而虚心学画的态度。吴昌硕中年任安东知县,一个月后便辞官而去,并刻“一月安东令”章,由此看出作者无意于官场。齐白石,出身木匠,半生漂泊不定,晚年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常遭人白眼,但他从不低眉,常在其书画中钤盖“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木居士”、“鲁班门下”、“木匠之门”以示其独特经历。画家方成先生,祖籍广东中山市,请人刻“中心郎”一印,幽默风趣,平易亲切,倾注了游子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一尘不染”是以画马饮誉画坛的国画大师徐悲鸿的一枚闲章,画家以之言明心迹,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另一方闲章“江南布衣”则表明了他的籍贯(徐悲鸿乃江苏省宜兴人),同时反映了他出身平民。张大千出身贫寒,他用“乞食人间尚未归”和“苦瓜滋味”两方闲章,表达了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处境。[图:雪峰山人]

闲章中有直接揭示作品内容的,如李苦禅先生画鹰,常钤“鹰击长空”印;李可染先生画牛,则喜用字闲章“孺子牛”。

另有提取格言、警句明志,或自拟词句以自勉的闲章。齐白石成名后,其作品常用“墨戏”、“不成画”、“门外人”和“浮名过实”等闲章,表现出虚怀若谷的自谦精神;齐白石晚年的“要知天道酬勤”、“金石癖”和“一代精神属花草”等闲章,道出了他为艺术而献身的甘苦。高士奇刻“闲墨功夫淡中滋味”。潘天寿有“不雕”一印,“不雕”二字既表示作者对艺术的看法,也是自己对做人的要求———为人从艺应自然率真,不能矫揉造作。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曾住过牛棚,跌折过左臂,饱受了种种屈辱,但他以惊人的毅力,穷35年之功,潜心编撰了规模空前的四册巨著《印典》,填补了中国篆刻史上的一项空白。“惜寸阴”、“虚心强骨”、“少壮功夫老更成”等闲章便是康志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坦荡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为艺术奋斗不息的精神。而以画梅著称的王成喜,则钟爱“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最难风雨故人来”印。还有李可染的“废画三千”、“千难一易”、“峰高无坦途”等闲章,寥寥数字,纳入了多少艺途甘苦,反映了作者不折不挠、毕生求索、矢志不渝的坚韧毅力。而他的“七十始知己无知”、“白发学童”等闲章,体现了他谦虚谨慎的品格,读来令人深思。[图:天道忌盈人贵知足]

还有阐述书画哲理,反映艺术创作规律的闲章。如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创造性地一改小篆文雅舒和的书风模式,刻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章。清初画家石涛在其名画“黄山图”上

钤“搜尽奇峰打草稿”印,意蕴深刻,形象准确地反映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是画家作画的经验之谈,同时也道破了艺术创作的一条共同规律:艺术永远靠深厚的生活积累作铺垫。

此外,还有关山月的一方“古人师谁”的闲章,坦直地向宋旧师古风气凛然发问;他的另一闲章“适我无非新”则表现了画家不甘师古固袭、刻意创新探索的精神。傅抱石的“换了人间”、“山河美”两枚闲章,则流露出画家对新生活和祖山川的赞美之情。

回答者:周眠- 秀才三级3-7 23:25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

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

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谈篆刻艺术的欣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最具传统的中国书画又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即印章堪称中国艺林的一株灵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如今它已形成为一门篆刻艺术,由于其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们这里所讲的“印章”,不是诸如个人私印或单位用的公章等具有实用意义上的工艺学概念的工具,而是基于诗、书、画、印,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的篆刻符号。是人们感悟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因而篆刻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受到世人钟爱。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和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感悟篆刻作品的内在精神美,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深入浅出、溯流求源

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篆刻印章的鉴赏,简言之,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

作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前提,我们应遵循“深入浅出、溯流求源”的法则。我们所欣赏的篆刻艺术,从表面上、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而后由特殊的人枛枛有着较高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的人充当主体,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幅射着中国艺术之魂。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先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枛枛铜鼎器铭文枛枛秦砖汉瓦、封印枛枛竹简枛枛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

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可以这样认为,印章的历史,始于殷商;印学的历史则始于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后,我国的艺术领域中才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学科枛枛印学,方才有众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这古老之树春意盎然。

既然篆刻进入到艺术领域中,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必须具有欣赏性,即“可爱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东西不仅要美,更要有“气味”。绘画求“气韵生动”,而印将“气”、“韵”都落实到“味”上。具体的讲落实到篆与刻的两个过程之中,我们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还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语印还是鉴藏印,关键在于:印文、章法、刀法这些要素,因为由此可见到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篆刻的欣赏要从溯流求源入手,即从了解,认识汉印开始。一般来讲,自刘邦兴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从风格到采用的字体,无论形式、内容变化都不大,根据近代印人的习惯,就形而论,一概视为“汉印”。汉印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表现在:

1、逐渐取消了印的界格;

2、印文使用了形体屈满、方正、线条平直、变化有致的缪篆。通过笔画的申张、盘回、增减、挪移、穿插、变形等不同的处理设计,把印面上没有界格的大小、长短和方园不等的印字,根据印的不同形状调理得非常妥贴。

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现章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汉印成为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的形态。展现出一副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的构图。通过掌握上述汉印的特征,增加了欣赏水平,最后归纳为鉴赏三部曲,即书法、刀法、章法。概括的讲,欣赏篆刻作品,章法是关键、书法(指篆书)是基础,刀法是技巧。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从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和创造才能。可以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家的艺术素养及悟性跃然纸上。这样的作品,其章法、书法、刀法所蕴含的内质就高,风格也就传统、独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寻味,因而有着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二、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在艺术发展史上,无数事实表明,智者对美的感悟力都是相近的。在基本掌握了篆刻作品的欣赏能力之后,如何深刻理解篆刻作品的功力及内涵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于“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绝,所以对印章的欣赏就要扩大提高理论水平,即不但要从印章的表面形式探讨技法、章法,还要借鉴,学习其它艺术的欣赏方法,如观摩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要阅读这些诸如“篆刻学”、“汉印文字徵”之类的专业书籍,藉以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素质,达到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境界。

所谓超凡脱俗,就是在欣赏印章时注意到作品的情感空间;是浑厚、雄壮还是萧散、悲切,是紧张凝重还是轻松、自由。能够看出作品由疏缓到急促的流变,由外到内的、骤然的、活动点与静态块面的波动,而最终归向原始情感。

沃尔特·佩特曾说“所有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向着音乐的境界努力”。当时间形式由远近不同的跳跃,表现为有规律的节奏;空间形式由粗砺与优雅、不安与宁静的组合演变为对称、呼应的节奏,我们的美的感受则极为自然地由对音乐的感受移向对装饰趣味的感受。它不但唤起了视觉的欲望,更激发了大脑思维的欲望,从而触发引导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样的作品就达到了“取精用宏、印外求印”的新境界,完成了“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创作过程。这一最终结果也就是篆刻艺术在进行冷静的思考后,通过艰难的风格蜕变周而复始,返璞归真的历程。

综上所述,篆刻艺术的欣赏,已经涉及到了印章艺术的实质,并以汉印为例,分析了构成汉印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使人们认识到篆刻何以具有深厚质朴美的原因所在,完成了印章的审美过程。总之,篆刻艺术作为一门专门艺术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欣赏,为了便于理解和欣赏,现将篆刻艺术作如下归纳,作为共同的探讨。

仔细写印,结构严紧。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方中有园,运刀稳准。外柔内刚,绵里藏针。肥不臃肿,瘦中有筋。宁拙勿巧,浑厚圆润。快狠奏刀,痛快漓淋。不加修饰,自然天真。小玺神定,巨印雄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篆法与刀法的相互生发和直接对应,使其作品更能传达情绪,表达感情,篆刻作为一种抒情的方式,在他的作品里被表达得极为透彻,从而为篆刻史展现了一幅水墨淋漓、多姿多彩的优美长卷。 经典解析: 吴熙载印 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

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 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

浅谈音乐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

浅谈音乐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 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个人主动投入并沉迷于音乐展示过程的活动。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在教育者设计、指导下进行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教育影响的活动;它引导受教育者如何欣赏音乐,并且在这种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一直是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中最难攻克的研究课题。几年来,笔者在认真钻研音乐教材的基本理论观点、设计思路的同时,深入课堂教学,从中感悟体验到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是否巧妙、合理,关系到音乐欣赏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且还要周密考虑:应用何种方法进行活动;教师、幼儿、音乐、其他材料、场地等之间应如何相互作用,才能最好地达到每个目标所规定的要求。笔者认为这大体表现在程序设计和参与方法上,现归纳一下: 1.程序设计 1.1逐步深入,慢慢引导:这种方法一开始就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作品,但并不要求幼儿能够听出音乐较细致的情趣。然后随着听赏次数的不断增加,再逐步深入地帮助他们去体验音乐中更细致的东西。如我们在看图听赏《毕业歌》时,先引导幼儿看图片,听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再逐步引导幼儿讨论图片上人物的表情不一样和我们音乐有什么关系,这样幼儿便很认真地去看、去想图片上孩子的笑脸表示音乐的欢快、跳跃;表达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很愉快;同时挥手再见的孩子的动作表情则表示音乐很缓慢、轻柔,表达了他们即将离开幼儿园的依依不舍的情怀。笔者觉得无论是看图听赏、随乐动作、打击乐器演奏还是音乐游戏,都可以被看作是不断深入欣赏过程的一个部分。 1.2层层累加,突出重点:这种活动的设计是把作品的主要节奏型或主题曲调成希望重点欣赏的段落提出来单独欣赏、操作,然后再将作品的其他部分逐步地累加进来。例如《金蛇狂舞》(闹新春)将作品的中段提取出来单独欣赏(这部分为中国曲式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其中有明显的对答乐句,且越来越短越情绪昂,使人联想起中国狮舞中狮子争绣球的场面。)笔者采取了在配乐儿歌朗诵的帮助下,用自由的即兴身体动作表演,体验该段的对话应答结构和逐步缩短的乐句结构,然后再将严格再现的前后两段和简短的尾声累加起来,进行整体欣赏。 1.3一一匹配,化难成易:这类活动的设计是先向幼儿提供一个与音乐作品具有某种“类比”关系的文学的、美术的或动作的“先行组织者”,然后再让幼儿根据“先行组织者”提供的线索来听辨和欣赏音乐作品。比如大班的《狮王进行曲》一开始就提供美术的“先行组织者”——图片,引起兴趣、讨论图片中哪种形象像号角声,哪种形象像狮子的吼叫声,然后幼儿听故事,根据老师出示的图形乐谱安静地欣赏了。再如《牧童与短笛》,开始先让幼儿欣赏图片,了解图片的内容。再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并与图片相匹配,这样孩子们在故事的引导,图片的介入中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的结构,了解了作品的内容。

优秀舞蹈作品教学分析与欣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66123176.html, 优秀舞蹈作品教学分析与欣赏 作者:李玉娇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2期 摘要:舞蹈是一项集音乐、服装、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优秀的舞蹈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群众基础、传播意义及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优秀舞蹈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是舞蹈教学的基础,通过对舞蹈作品及舞蹈创作者的分析,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层意蕴,深刻体会到舞蹈作品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从而为舞蹈作品表演及编创等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本文拟对舞蹈教学中加强优秀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活动做一简要叙述。 关键词:舞蹈作品;舞蹈教学;赏析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21-01 一、在教学中加强优秀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的重要性 (一)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加强优秀舞蹈作品的分析与欣赏,为学生感受、评判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学校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加强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欣赏,通过对舞蹈作品本身形体美的发现和舞蹈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使学生在灵魂上获得一种满足,在愉悦中陶冶性情,引发学生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刻积极的思索【1】。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单一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是提高学生综合组织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通过优秀舞蹈作品的熏陶,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将舞蹈艺术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活增添光彩,为人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通过分析和欣赏实现对优秀舞蹈作品的艺术审美 (一)异国风情的展现——以舞蹈《阿育王》为例 音乐、造型、色彩等都是一部优秀舞蹈作品的基本要素,在舞蹈赏析教学中首先要增强学生注重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的意识,印度电影《阿育王》里面的舞蹈为我们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为我们展现了独特的异国风情。《阿育王》舞蹈与宗教紧密结合,有着深刻的民族印记;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从音的要素浅谈音乐欣赏教学的切入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教学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可以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享受音乐、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素质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音乐欣赏通常来说由浅入深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感性认识(官能感受)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 但是,面对浩若星海的众多音乐经典,大多数学生不得其门而入,而且音乐欣赏课的上课时间、学生的欣赏时间和内容有限,到底如何欣赏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内部,理解音乐的组成要素,使学生保持欣赏兴趣,就能使学生在课外的欣赏得到无限延展,这时,欣赏的切入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是笔者的一点个人浅见,从音的要素来谈谈欣赏音乐如何切入,着重强调在第一阶段的官能体验。 那么,音的要素有哪些呢?音的要素通常是指音高(音的高低)、音量(音的大小)、音值(音的长短)和音色四个方面的特点。在这里我们要注意,音的要素和音乐的要素是有一些概念上的不同的,音乐的要素是包含节拍、节奏、旋

律、音色、和弦、调式、力度、速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要素,狭义上来讲前者是涵盖后者的。 一、音高方面 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最常见的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从音高方面了。通常较高的音会给人以激动、昂扬的感觉,较低的音给人的感觉暗淡、哀伤,由音高变化而形成起伏线条。旋律线与情感的起伏和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密切关连,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旋律作为音乐表现手法中最重要的一种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主导地位。旋律线是曲调在运动过程中,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听完之后或者欣赏过程中轻声哼唱作品主旋律,获得最直接的音乐锻炼和情感体验。 通常音高的变化有三种方式:1、同音进行,其线条较平,如果与多变的节奏相结合,会造成紧张、强烈、推进的效果。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同音进行出现的那一部分,表现了解放军勇往直前、锐不可挡的英雄气概。2、上行的旋律富有朝气、善于表达积极向上、坚定有力的情绪。比如《毕业歌》中上行旋律线,是以强烈的语气向自身提出充满责任感的质问、疾呼,反映了青年的爱国热情。3、下行的旋律线一般与力度减弱、紧张度缓和、情绪低落相联系,善于表达平稳、深沉、思念和悲痛的情绪。例如,《松花江

浅谈芭蕾舞的学习和欣赏

浅谈芭蕾舞的学习和欣赏 学习任何东西都会经历入门阶段,但由于对习作者身体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使得芭蕾学习者(尤其是成年学习者)会在入门阶段感觉比较艰难。作为有着世界上最科学的形体训练规格和法则的舞蹈艺术,“开、绷、直、立”这四大基本要素是必须要遵循的,它要求学习者从髋关节到膝关节、腕关节、脚趾尖必须有相当的开度,脚背在离地时必须绷直,双腿及身体必须保持挺拔、直立,不能塌腰厥臀,不能挺胸叠肚。在入门阶段,初学者就是通过一些初级课程来进行这4方面的训练。 作为成年人,由于身体骨骼及柔韧性已经定型,进行开胯、压腿、下腰等枯燥的训练是痛苦的,付出的努力比小孩子要多出许多倍,而且见效慢。在这种情况下,初学者如果坚持住,不轻言放弃,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身体的柔韧性和开度都会大幅提高。我所认识的不少学员还会找北舞专门的武功老师进行压腿开胯训练,而且乐此不疲。当然,讲究科学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生拉硬拽,以免受伤。而且也因人而异,天生柔韧性好的人就会站不少便宜。 练站立和手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往往在初级课程的把杆、中间环节都会有不同形式的站立和手位组合,尽管动作简单,但千万不可小觑而马虎应对。通过站立和手位训练,可以改正生活中不良的身体形态,练就手臂、颈部、胸部和腿部的优美线条,而且不少人都惊异地发现尽管体重没有减轻,但身体匀称了、挺拔了,也纤细了许多。不过,在练习时最好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正确做动作,否则效果适得其反,比如“抬头挺胸”的动作,大部分初学者都会塌腰撅臀,结果使得腰肌软弱无力、腹部日渐突起,不仅不美观,还会由于错误用力导致腰肌劳损。 在上芭蕾课时,有些老师会比较严厉,有时还会当众指出学员的毛病。此时,初学者可不要觉得面子受到伤害,不好意思,甚至产生心理负担而放弃学习芭蕾。其实,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才是负责任的老师,只有指出你的缺点,你才能加深印象,更快地提高。而有些老师只顾埋头做动作,讲组合,并不在意学员的表现,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此外,选择芭蕾班和芭蕾老师也是有讲究的。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芭蕾舞团都有非常专业的芭科老师教授业余芭蕾舞班;也会有一些健美中心开设芭蕾课程,不过需要问清楚是否是专业的芭科老师教,因为上课老师的基本功以及授课能力好不好是非常关键的。 总之,在入门阶段初学者一定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基础性的训练,务必坚持,切忌半途而废。经过一年左右的基础训练,初学者的身体素质、乐感、对芭蕾的感觉都会有较大提高,在此基础上,便可以进行较高级的技巧及组合训练。 说到了芭蕾舞的学习,同时不可不说的是怎样欣赏芭蕾舞,近十年来因交通方便,缩短了国与国的距离,艺术经纪人引进了世界各国的优秀的表演艺术来台,几乎每个月均有国内外芭蕾舞团演出,多年来在台湾已拥有相当多的观众,而如何欣赏芭蕾舞演出,相信是很多爱舞观众想了解的。想要很好的欣赏芭蕾舞必须先了解下面的知识。 芭蕾大致分为三种类别,一为叙述故事的;一为情绪或气氛的描述;另一种则是单纯呈现出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 观赏芭蕾舞剧何时可以鼓掌?观赏芭蕾舞剧,只要与你内心起共鸣,表演精彩时可以立即鼓掌,观赏古典芭蕾舞剧演出, 如果能看到高技巧动作,自然会鼓掌,而观众的掌声也是舞者所盼望的,不但可以带动整场演出的气氛,还可以使舞者更卖力的演出。 古典芭蕾舞剧有其特定的结构与形式,经由艺术总监、编舞、舞者、灯光音响、服装、布.....专业的剧场工作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如果我们对芭蕾舞舞台上的型式能有基本的认识,观赏芭蕾演出时必能获得极大的乐趣与共鸣。芭蕾舞剧演出主要由下列三种角色组成: 主角: 主角是故事核心人物,舞者需有一定水准以上的技巧与体力,最重要是要有高超舞蹈素养及品格,才能诠释剧中的人物。古典芭蕾双人舞是整个舞剧重心,大都由男女主角担任,古典芭蕾舞剧双人舞结构次序是男女主角双人的慢板,然后是男主角独舞,女主角独舞,最后才是终曲 (coda)双人快板,主角艺术素养与技巧水准将于双人舞中呈现。独舞者:具有主角技巧,而能单独或三、四人演出者。 3.群舞者:群舞者虽然舞步较简单,但复杂的画面变化,整场气氛烘拖更是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位群舞者均非常重要,只要有一人乱了脚步,整体的画面将被影响。 相信知道了这些对于我们能大有帮助!

(完整版)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课中欣赏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5]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当前现状看,它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作品本身缺乏吸引力;2.教学设备落后,影响听觉效果;3.教师上课形式单调,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没有目的性。本文就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以下三点阐述。 一、运用多媒体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6]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只有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巧妙地运用它,教学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二)突破难点,优化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在音乐欣赏课中,如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它姐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包含了中国艺术的精粹。 怎样欣赏一件篆刻作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老年朋友,由于年龄原因,大都无法再从系统的、高深的理论入手,笔者试图以王守桢老师最近新作中的一方“高瞻远瞩”朱文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不当之处,望老年朋友指正。 欣赏一件篆刻作品,一般从篆法(又称笔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着手。 一、笔法,即线条,线条是汉字书法的脊梁,王老师形象地称之为“零件”,线条要优美流畅、舒展明快、婉转多姿。如图所属示,高瞻远瞩四个字的线条优美舒展,特别是“远”字中的两笔(注1);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交代清楚(注2);同一方印中出现两个“目”,设计则-有所变化(注3)显得生动有趣,突现了“零件”的优美。 二、章法:章法又称布法,王老师独创的“五个原则加留空”,则是章法的最高境界。 1、中线,如图(注4)“远”字与“嘱”字的中线同在一条垂直线上,显得挺拔有力。 2、对称,中线左右线条要对称。如“远”、“嘱”(注5) 3、间隔,笔画间的间隔要匀称。如图中“高”、“瞻”、“瞩”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匀称,几乎无可挑剔。 4、重心,每个字的重心应在字的中心位置,因为汉字一般为上密下疏,因此每个字的重心应略微偏上1/5为好。(注5) 5、印中平行两字的底线、重心要一致,同在一条平行线上。 6、留空,印面要注意留空,上下留空、左右对称留空。这样才能达到“密不容发,疏能跑马”,“虚实相顾”、大红大白的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印中每个字不是孤立的,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要有线条的穿插,有的地方相连,有的互相呼应,有的沾边,且要有粗细变化。再看“瞻”字的一撇(注6)甚至大胆突破框框,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胆识,真是惊世之笔。达到了“耐人品尝”的隽永韵味。 三、刀法,王老师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冲刀均有之,起笔收笔交点代清楚,特别是几处回锋笔的处理、崩裂的处理,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

浅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认识 音乐欣赏教学要吸引学生理解音乐,产生聆听的兴趣,就必须不拘一式,不限一言,因为音乐是人发自本性的感受。我在教学中尝试如下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欣赏与诗、画、文相结合 对一部作品的感受如果用同一种形式去表达,或者是教师把学生限制在同一意境里,恐怕是最不受欢迎的。我总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爱好,让他们展开想象,各显其能。如初一年级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要求他们根据对作品的感受,用诗或画、或文的形式来表现意境,短短几分钟里,他们边听边动手,创作的作品令我感动。如下面这首诗(作者张珊珊): 夜幕垂,月东升,江楼钟鼓韵味浓。云波起,花影动,天水一线望无穷。鱼满舱,歌动听,夜晚归舟万籁静。山有情,水有情,春满江南遍真情。 这些文笔尽管还有些稚嫩、绘画作品还略显粗糙,但我相信,音乐已愉悦过他们的身心,激荡过他们的心灵。 二、熟悉音乐语言的表现方法 音乐语言是由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调性等要求组成的,欣赏作品时,应从音乐语言开始。如初二年级欣赏《卡门序曲》时,我引导学生把作品的各部分用音乐的语言加以剖析,由于旋律、节拍、力度、调式,配器的变化,构成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性格、气质的变化发展。另外,学生习惯用音乐语言来描述音乐的意境,对于他们表达的艺术性与完整性有极大的帮助。 三、群体参与效应 在欣赏讨论时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大胆想象,想什么就说什么,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甚至一两个字都可以自由地讲出,不必举手。”不管学生怎样表达,我首先肯定他(她)的勇气,尔后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时因两种不同的技法争得面红耳赤。随之带来的是感情上的极大释放,逐渐地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自信心。 在欣赏管弦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时,我把学生分成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打击乐组。四个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一种乐器(用卡片写上字代替)。当全乐队奏响时,学生用打击乐为其伴奏;当某一组乐器演奏时,这个组的学生模仿自己乐器的演奏动作;当某一件乐器独奏时,选择这件乐器的学生举起手中的卡片(或表演动作)。一堂课下来,学生用耳、脑、手,甚至整个身体和情感参与了音乐的表现,而且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调动了学生欣赏的积极性。

2014年大科节获奖汇总(校对稿)

附件2: 河南省大学生校园书法、篆刻、摄影、美术作品 大赛获奖名单 一、书法类 一等奖(39人) 南阳师范学院董幸如《古诗两首》 郑州大学秦亚利《古诗一首》 许昌学院姚鹏媛《桃花源记》 郑州大学李帅文《古诗五首》 河南师范大学李梦影《古诗四首团扇组合》 中州大学荆佳伟《中国梦》 商丘师范学院朱小青《长恨歌》 河南科技学院陈奎元《咏蛙》 黄淮学院王帅飞《留月披风》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方申奥《魏碑四尺中堂陆游诗》 商丘师范学院李亚茹《魏碑始平公》 平顶山学院孙俊香《心经》 安阳师范学院李敏《五柳先生传》 南阳理工学院赵艳阳《篆书对联》 河南大学王桢涵《四尺中堂》 商丘师范学院黄彩桢《归去来兮辞》 中州大学张文颉《古诗一首》 河南科技大学江涛《古诗数首》 洛阳师范学院孙全杰《古诗两首》 河南大学池子铭《篆书四绦屏》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乔健《翰墨抒情》 郑州大学李解《古诗三首》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智《曹全碑》 洛阳师范学院许耿硕《敦煌遣书》 郑州大学马亚青《路机文赋》 安阳师范学院来悦《古语抄录》 南阳师范学院程传涛《诫子书》 河南师范大学常洁《孝经选节》 河南大学彭芳媛《心经》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王卓远《西江月》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王俭博《小楷》 郑州大学张文博《书论》 河南科技学院韩旭磊《仲兄弟云山和铭》信阳师范学院孙志军《王维、吴道子画》洛阳师范学院高榕《李白诗一首》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张觊《书法》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付华锋《篆书》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段喜兵《临赵孟頫胆巴碑》许昌学院何冰《隶书条幅》 二等奖(44人) 南阳师范学院王静《古诗三首》 河南教育学院李婷玮《草书》 河南农业大学王亚虹《大江东去浪淘尽》安阳师范学院高建楠《满江红》 郑州师范学院杨卫星《波若波罗密心经》南阳师范学院沈永恒《颂党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李金华《古诗二首》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王婷《书法》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闫海波《对联句》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祖亚敏《书写艺术》 信阳师范学院张天赋《行书李白关三月》开封大学王县委《始平公》 河南城建学院李璐《颂我河南城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蒋明源《古诗二首》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的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的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的论文 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谈一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w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浅析舞蹈的美

浅析舞蹈的美 姓名龙宪昕学院文学院学号 100102313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更有着其生生不息的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美独占一席风骚。 舞蹈的美表现在各个方面: 每一个舞蹈的背后都有一个属于它的故事,这便是它的背景内容。自然不管这些故事是欣喜欢快还是凄凉哀婉,它都是有“生命”的,这活灵活现的画面便是通过舞蹈者表现出来的内容美。舞蹈的内容美即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所表现生活内容的真与善的统一,是舞蹈作者审美理想形象的体现。舞蹈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表现生活的(习俗、宗教、社交、自娱和体育)、有表现艺术本身的等等。例如张继刚编舞的《黄土黄》就通过腰鼓舞来表现黄土、黄河儿女的热情生活。在整个舞蹈中,舞蹈演员们以其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展现出黄土高原的古朴民风和黄河的热情奔放,更展现了他们对黄土地的眷恋。表演到得腰鼓,更是当地民风民俗的象征,在激昂的音乐中仿佛腰鼓都随着演员活了,也变得热情满满。表现生活美的还有如维吾尔族的《摘葡萄》朝鲜族的《长鼓舞》等,但是这些都是正面表现生活美的,也就是说这些美都是大多数人很容易就能欣赏得懂,并较易体会其中意蕴的,而实际上,舞蹈当中也有通过另外一些方式即较反面的方式来体现内容美的,而在这方面较为明显的应属现代舞了。现代舞往往没有过多的舞蹈动作,往往会通过一些简单甚至有些

让人哑口的动作来表现出生活的纷繁复杂,我们不能完全给它一个判断说它是美的或是不美的,但是其反映的却是更接近现实,或许它动作简单却是要表达极为复杂的心理或是世界,而这其中的真味就得靠个人去理解了。例如现代舞《兰花花》,其实演员就是通过几个简单动作的重复,却塑造出了人物内心的焦躁不安;《也许是要飞翔》短短几分钟在柔和的音乐中也较为成功的表现了主人翁渴望飞翔的内心;《我们看见了河岸》短短的20分钟的作品,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从屈辱、压迫走向光明、新生的历史,形象的反映了我们坚强的民族在这段历史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形象的反映了“坚持”这个品质的可贵。当然在现代舞当中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美好形象的作品,例如现代舞剧《江姐》,作品中通过时间的发展演员在慷慨的音乐中以柔弱却又刚强的舞姿表现了革命英雄江姐在遭到敌人的威胁时的痛苦和顽强不屈,在凄婉的音乐中演员们通过反抗来表现敌人的残忍和革命者的愤怒与无奈,这个作品反映的是革命者的革命精神,给人以想象,并且被情节深深吸引。这些是不同于一般舞蹈的现代舞所展现的不一样的舞蹈世界,正因为有了这些创新性的舞蹈的存在,舞蹈的内容也就更丰富了。 通过肢体的表达,舞蹈演员们为欣赏者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再现”中我们能欣赏到的自然不只是其的内容美。就如我们欣赏一篇文章一样,一般来说我们都是通读一遍了解了文章大意后就会从细节入手去体味文章的各方面的美。舞蹈也是如此。 舞蹈的内容精彩与否会直接影响观众是否感兴趣,但仅仅是情节

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1、《受伤的女子》——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是那幺安详而不带一丝猬亵。显示了布拉弗观察事物的智能:摄影是人们经历多年的努力结果,并且会继续开拓下去--摄影必须朝改善人的形象和生于斯的环境而努力。人和环境是多样性,且经常会改变的,我们要把观点放在上面,才有可能使影像表现永保丰富。 2 、《枪》——在纽约105街区,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

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3、《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4、《她叫玛格丽特马瑟》——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

5 、《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

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6 、《裸跑者》——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布瑞恩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发表时间:2010-08-10T14:25:02.7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何轶 [导读] (四川省武胜县职业中专学校,四川武胜 638400)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148-01 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谈一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 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 Re 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知识面比较窄,认识事务很浅显,所以联想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

舞蹈赏析选修课心得

通过《小伙四弦马缨花》浅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社会作用 一切艺术种类中,最古老的大约要算舞蹈了。它是以经过提练、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一.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人体是艺术的物质基础 舞蹈,与其他的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舞蹈采用直接的、有生命的人体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人体、是舞蹈美的物质基础。雕塑的人体是没有直接生命的、静止的;绘画中的人体是虚拟的、静止的,没有直接的生命;电影中的人体虽是运动的,却不是直接的。它是另一个区别就在于舞蹈主要不是摹拟生活,而是抒发感情。它与音乐,虽然同样是抒发感情,但音乐直接诉诸听觉,而舞蹈则直接诉诸视觉。它与戏剧,虽然同样以人体动作为传达手段,但戏剧中有对白等表现手段,可以直接通过对话来说明人物和地点的名字;而舞蹈主要让观赏者从人体的舞姿、旋律中感觉和联想情节和故事。戏剧人物动作强调摹拟生活,要求服从于一定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而舞蹈则更重视强调形体美,所服从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规律。 如舞蹈《小伙四弦马缨花》中的三个小伙谈情说爱、对歌求偶的生活。其中提炼、美化、加工了一些生活中商量和相约去追求姑娘的动作,虽然不是整个追求过程,也模拟的不是十分逼真,但通过一种美化的人体动作,又有那么一点谈情说爱的过程。轻快的节拍,跳动的旋律,伴着音乐,三个小伙儿踏着带有彝族民间气息的无不上台了。他们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夸张的表情加上欢快的舞步,时而调皮、时而深沉,而他们各自手中的马缨花正是他们心中的恋人。在追求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儿那种羞涩、大胆以及追到小姑娘后的那种欢喜之情都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由此可以证明,抒发感情的舞蹈仍是生活的反映,两者是分不开的,只是反映生活不应理解为机械摹拟生活。总之,舞蹈是用人体为表演的物质手段,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连续运动的优美的形体动作,即用经过提炼、组合和美化了的人体动律来抒发感情、反映生活的艺术。 2.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舞蹈就其本性来说是抒情的艺术。古人对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几句话来看,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表演的形式来说,舞蹈往往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抒发感情,让观众从中去体味这种感情,而不是靠台词、靠讲述复杂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观众。 《小伙四弦马缨花》中,对叙事问题的处理也颇为巧妙。舞蹈表现的是三个彝族小伙弹奏四弦琴向各自的意中人表示爱意,并相约看谁先获得姑娘回赠的马缨花;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一位小伙捧回了马缨花;正欲炫耀时,另两位同时也从怀里掏出姑娘赠送的马缨花,于是三位小伙沉浸在一阵幸福的狂喜中。整个舞蹈无词无句,但任然生动而饱满,称得上“此时无声胜有声”。 3.虚拟象征性和直观即时性相结合 虚拟性、象征性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手法,是舞蹈审美的重要特征。《小伙四弦马缨花》中,舞蹈压根就没有让姑娘上场,而从头到尾都是三个小伙在表演,从听到姑娘的歌声到相约去索要马缨花,马樱花的种种情态,均通过带有风格性的三人舞来表现,创编者十分巧妙的将一些关键的情节放到幕后,通过舞台上的其他人的反应来暗示剧情的发展,通过主题的表情从侧面展开事件的进行,这应当说是用舞蹈叙事的一种巧妙手段。 当然,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同音乐、雕塑、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也就不一一分析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