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论语》者不可不知。”(《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但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是他对仁的最高本质的概括。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但“爱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

做到却不易。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最后的底线。同时,孔子又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强调不能够无原则地爱,爱人以德,以天生的善性成人之美。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所以读《论语》,如果会读的话,是会成瘾的,进而会思考自己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做。“仁”在孔子那里就属于心之全德,包含了其他一切的德,反之则不然。比方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仁的容量要比勇大得多。另外,我们再去用这个句式,把它和智一起说,怎么样呢?也可以。《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做事情不考虑对自己有利没利,只要是正义的事情,刀山火海都会去做;智者则有利就做,对自己不利,暂时不做,或者根本不做,是有条件的。所以,仁者和智者,境界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道,这是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去做的。

材料二

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

《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个体系,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

《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信,就是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必须是让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么不确定的东西都能信。让人堕落的东西不能信。信一个不确定的但引领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

《论语》是文化体系。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教育不是还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对本民

族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的凝聚力吗?为什么今天孩子那么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让孩子们从小就从文化经典里获得文化认同感?

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历史是否中断,看文化的认同有没有中断。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读《论语》,要读出《论语》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而不能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

B.《论语》虽曾受到批判,但在古代曾影响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C.孔子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他始终用“爱人”来概括仁的最高本质。

D.《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能帮助人们建立信仰,引领人们向上走,追求“应然的”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派的特色可以表述为“内圣外王”,“外王”是“内圣”的目标,“内圣”是“外王”的准备。

B.《论语》明确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被人们看作中国第一书,甚至被誉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C.《论语》包含丰富而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一百多个成语以及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

D.《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元典,它构建的文化体系有利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的凝聚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阐述孔子的“仁”的本质的一项是()

A.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B.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D.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4.为什么说“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对于《论语》,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鸡白酒(节选)

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政府规定,如果不获得所在楼的半数以上的居民通过,是不能强行改造的。红砖楼的住户,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最终二十五户居民签字表决时,十二户同意,十二户反对。剩下一户没签字的,就是春婆婆。如此,她也就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春婆婆不识字,两派都来人找她,送她卤煮的蚕豆或是炒得浓香酥脆的黄豆,要代她签字。最终她是怎么站在同意一方的呢?

一个夏日的午后,春婆婆惯常地来黄鸡白酒小馆吃酒时,三门洞的刘蓝袍找来了。

刘蓝袍本名刘银珠,四十出头。她男人是铁路局货栈的搬运工,九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撇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刘银珠虽然改嫁了,但仍念着前夫,终年穿着那男人穿过的蓝袍子,一脸哀怨的,人们就唤她刘蓝袍。刘银珠瘦弱,她死去的男人肥胖,那件蓝袍子在她身上,一副冤鬼的模样,软塌塌的,挺不起来。刘蓝袍家住一层,连着地下室。她的后夫许前,瘦骨伶仃的,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他,看中的是他的忠厚,虽说他比她小五岁。卖菜虽不用出苦力,但毕竟风里来雨里去的,刘蓝袍不想让许前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因为这一带拥有浴室的人家,少而又少。人们洗澡,还得去公共浴池。浴池开张后,生意还不错。他们在地下室安装了两台小锅炉,一台供热,一台上水。许前负责买煤,烧锅炉,刘蓝袍负责浴池的清扫,客人需要搓澡、拔火罐或是刮痧,也由她做。她备了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火罐,玉质和牛角的刮痧板各一块。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说她这岁数的人去洗澡,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了。所以每年春节,春婆婆都会包上一个红包,一百两百的,给小巴夺做压岁钱,变相将钱还上。小巴夺是刘蓝袍和前夫的孩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的,大嗓门,暴脾气,春婆婆说他的冲劲很像哈尔滨早年的老巴夺香烟,便叫他小巴夺。

刘蓝袍直肠子,见着春婆婆就诉苦,说是煤涨价了,水和电也涨价了,以前一张澡票四块钱还能盈利,现在一张五元,也没什么赚头了。再涨一块吧,又怕没人来洗了。最可气的是那些中年妇女,进了澡堂子,一洗就是两个钟头,恨不能把皮搓烂了才出来。她们来洗澡,费水费煤费电,不赚反赔。这样呢,她不得不打分户供暖的主意了。因为她家有小锅炉,浴池完全可以自主供热,供热公司每年送的热,白白浪费了。如果供暖分户了,她就可以顺理成章停热,省下一笔钱。刘蓝袍说完,递上一张字体缭乱的纸,又拿出一盒红色印泥,点着唯一的空格,说春婆婆要是不反对,就帮她填上“同意”二字,然后请她按个手印。

若是别人来劝说,春婆婆会置之不理,她已经到了可以不理踩万事万物的岁数。可刘蓝袍求她,她不忍拒绝。看看这女人那张皱纹累累的脸吧,看看她身上那件已被磨出洞来的蓝袍子吧。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你要是能陪我喝上几盅,我就给你按手印。刘蓝袍连忙掏出笔,在空格写上“同意”二字,然后画了一颗五角星,说万一自己陪醉了,春婆婆就在五角星里按手印。

刘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刘蓝袍一口干掉,擦了擦眼泪,哆嗦着嘴,说:“赶上喝辣椒水了。”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

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她说了,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

春婆婆是小姑娘的时候,哈尔滨满大街的俄国人,他们夏天喜欢躺在松花江的沙滩上晒太阳。她知道他们爱花,稍有空闲,就在草甸子采了各色野花,配上柳枝,一把把捆上,插在盛着凉水的铁桶里去卖花。每卖一束,她都要悄悄打开铁桶旁的一个小铁皮罐,摸一条捉来的毛毛虫,悄悄投到花束里。往往是拿着花的人刚走开,突然间“啊——啊——”大叫起来,将鲜花丢到地上。春婆婆这么干,也是因为听不懂叽哩咕噜的洋话,心生气闷。而洋人“啊——啊——”的惊叫声,她却听得懂。

春婆婆做这些小坏事时,心底是愉悦的。

材料二

(记者)一部优秀的小说,你看重的品质是什么?你所钟爱的小说需要有怎样

的质地?

嘉宾:首先它应该跟好作家的气质一样,要朴素,而真实(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真实)是朴素的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作品要有气韵。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

6.下列关于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先交代事由、人物,指出春婆婆在分户供暖问题上成为两派争夺的对象,结尾处提出疑问,巧妙设置悬念。

B.文章简要插叙刘蓝袍的丧夫经历,“哀怨”“冤鬼”等词语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刘蓝袍的不幸遭遇与她重感情的性格特征。

C.“小巴夺”是春婆婆给刘蓝袍儿子取的名字,既交代了这孩子的性格,又幽默风趣,同时表达了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D.“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同时表达了刘蓝袍大功告成、喜出望外的心情。

7.关于文中春婆婆捉弄洋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婆婆捉弄哈尔滨的俄国人,是给自己找乐子,给生活增添一些欢乐的色彩。

B.春婆婆将毛毛虫投到花束里,这件“小坏事”体现了当年春婆婆人小胆大的特点。

C.这段文字补叙了春婆婆少年时的生活经历,给小说增添了沧桑感与文化内涵。

D.春婆婆听不懂俄国话,但“啊——”的惊叫声让她愉悦,这符合“促狭鬼”的特点。

8.春婆婆为什么要刘蓝袍喝酒?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材料二中提到优秀的小说要“朴素”,“要有气韵”。《黄鸡白酒》(节选)中的“朴素”“气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敬闻命。”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错侍坐,曰:“此晋国②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豁之阳,庐、皋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晋国:指魏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B.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C.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D.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就子之功”与“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两句中的“就”字意义相同。

B.“敬闻命”与“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两句中的“闻”字的用法不同。

C.“此晋国之所以强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所以”意

义不同。

D.“岂不亦信固哉”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两句的“信”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与虞人约定日期打猎,到了这天,尽管喝酒兴致很高,天下着雨,魏文侯还是动身前往,亲自告诉虞人因为下雨停止打猎的事情。

B.魏文侯跟田子方一起饮酒、听演奏音乐,魏文侯指出钟声不和谐,左边的音高,田子方却笑了笑魏文侯虚心请教并明白了一些道理。

C.魏武侯和大夫们乘船沿西河而下,魏武侯赞美魏国河山险要,坚不可摧,坐在他旁边的王错说这正是魏国强大起来、成就霸业的原因。

D.吴起列举夏桀、殷纣等灭亡的事例,以及魏武侯的亲身经历,论述河山形势险要不能确保国家安全,不足以成就称霸称王大业的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②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14.西门豹赴任之前,魏文侯告诫他的建功成名的“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初新

【宋】柳永

东郊向晓星杓①亚②。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别有尧阶③试罢。新郎君④,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陌、相将游冶⑤。骤香尘、宝鞍骄马。

【注】北宋景祐元年春,柳永在京都考中进士,作此词。①星杓:北斗星斗柄。

②亚:低垂的样子。③尧阶:帝王官殿。④新郎君:唐宋时称新科进士为新郎君。

⑤游冶:指新科进士在京都宴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郊”三句写北斗星星柄低垂,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也”洋溢着喜悦之情。

B.写春柳春花,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初春晨景图,美丽动人,令人陶醉。

C.上片写景由大到小,由近到远,层层铺设;“运神功”句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

D.全词风格清新、明快,用语通俗又不失雅致,是一首十分成功的即景抒情之

作。

16.围绕“喜”,词的下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自己尽忠时间充足而尽孝时间不足。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战船之多,来势迅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马”既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又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惜别之情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佛教的中国化尤其是禅宗,援儒入佛,又道佛杂糅,尽管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艺术,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沉浸于古代文化中的曾师,虚静自持,①,有古君子之风。闲谈中,他常告诚弟子“一个人好处不能占尽”,知道“得”,更要懂得“舍”。他本人总是②,是经师,更是人师。听系里老师说,学校要报曾师为全国优秀教师,让他填个表,他在表上写下“我有如下缺点和不足”,然后是一、二、三、四……领导看了,③,只好让他人代填。那时有个人专著的老师并不多,曾师专著出版后,他可以申报教授了。当得知自己老师也要申报职称时,曾师主动撤回材料,说我怎么能和我的老师去争呢!六十岁退休,他说退休要有退休的样子,不要再恋恋不舍,一天都不要多待,何必讨人嫌呢?退休后,曾师上老年大学,认真学电脑、学摄影、学国画。有一次他告诉我,蜻蜓的翅膀是最难画的。我看到过老师临摹的蜻蜓,栩栩如生,翅膀犹如精美的琉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线句子可改成:“不要讨人嫌。”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说“七分吃三分练”,减肥一定要控制饮食,但减肥是要减能量,而不是减营养。减肥时依然要坚持饮食多样化,该吃的营养素要吃够。能量和营养是两个

概念。_____①______,就要少吃,选择那些营养高但能量低的食物,比如青菜再加上一些瘦肉、蛋类等做成的沙拉就能满足这一要求。减肥时特别要注意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当能量不够、蛋白质摄入也不够时,肌肉容易作为能量代偿为身体供给能量,这样肌肉被消耗掉了,身体也变弱了。减脂常常伴随着肌肉损失的风险,______②_____、加强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现有肌肉。增加活动量对科学减肥必不可少。其中,有氧运动可以带来全身性的能量消耗。人体是动态变化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健康灵丹。要实现科学减肥,需要转变生活方式,用自己喜欢、能坚持的方式实现少吃多动。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要问问自己:后半辈子一直用这种方式生活愿意吗?如果不行,一是换一种生活方式;_____③____,比如锻炼,其实运动本身就会产生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让人愉快,更有活力,尝试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喜欢上这种生活方式。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第二级阶梯高原与盆地交错,“中央之山”秦岭尽显秘境之美,张家界、九寨沟、华山等自然景观冠绝天下。

B.文化科技空间内,孙女士在屏幕里看见了自己,她试着前后走动,屏幕里的人像“亦步亦趋”,效果十分逼真。

C.与天和核心舱对接的全能型的问天实验舱还有一个新使命——“太空新教室”,新的太空授课将在这里进行。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之际,游船赏月,亲朋好友共度良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中说过:“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因此,《资治通鉴》中又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当代作家周国平也说:“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解析:

1.A

2.B

3.B

4.①孔子的思考超越时代的限制具有久远的意义,读《论语》,我们能感受到孔子及古人的智慧,获得对今天的指导与启示,即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

②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就是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因此,孔子“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5.①材料一主要论述今天我们怎样读《论语》,材料二主要论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②材料一运用了递进式结构,材料二运用了总分式结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而不能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错误。由原文“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可知,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明确了做人做事的方法”错误。由原文“《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可知,《论语》主要是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而不是明确做人做事的方法。并且“因此”强加了因果关系。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庄子的观点,与“爱人”无关;

B.孔子“仁”的本质是“爱人”,“孝弟”即“孝悌”,能体现“爱人”的宗旨;

C.是墨子的观点,与“爱人”无关;

D.是韩非子的观点,与“爱人”无关。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

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可知,孔子的思考超越时代的限制具有久远的意义,读《论语》,我们能感受到孔子及古人的智慧,获得对今天的指导与启示,即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

由原文“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可知,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就是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因此,孔子“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比较材料以及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说到“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可见,读《论语》,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第二段说到“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可见,在读《论语》时,不能抱着太实用主义的态度。第三段说到“所以读《论语》,如果会读的话,是会成瘾的,进而会思考自己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做”,可见,《论语》不仅让我们读,更主要的是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所以材料一主要论述今天我们怎样读《论语》,并且从结构上采用了递进式结构。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可见,材料二主要论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第一段说到“《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然后二、三、四、五段分别从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关于理想、文化体系四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一段说到“《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进一步强调读《论语》的重要性,所以材料二运用了总分式结构。

6.D

7.C

8.①春婆婆喜欢捉弄人,没见过刘蓝袍喝酒,因此想开个玩笑。

②春婆婆嗜酒,找机会让刘蓝袍陪她喝酒。

③春婆婆洞察人性,知道刘蓝袍借酒宣泄情感,又倒了一盅。

9.①小说叙写的底层百姓生活朴素而真实:他们因经济困难而在分户供暖的问题上起争执,他们为日常生计而拼尽全力、历尽艰难;小说表达的情感朴素而真实:刘蓝袍对前夫的思念、春婆婆与刘蓝袍之间的相互扶持,情感真挚深沉。

②苦难中的诗意使小说富有气韵:九十高龄的春婆婆嗜酒、好捉弄人,平常的

生活饶有情趣;刘蓝袍丧夫多年不忘旧情,精心照顾春婆婆却说沾了仙气、接福,春婆婆同情贫困的刘蓝袍而按了手印,这些人情美、人性美使生活焕发出诗意,赋予苦难的生活以希望与气韵。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描摹出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错误。由原文“春婆婆怕她喝醉,连忙打开印泥盒,伸出食指,轻轻一蘸,按在那颗五角星上。在满纸的黑字蓝字中,它就像一只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可知,“飞舞的红蜻蜓”“明媚极了”描摹的是手印,而非“春婆婆按手印时醉眼朦胧的状态”;并且原文并未交代春婆婆醉酒。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C.“增添了沧桑感与文化内涵”错误。“增添文化内涵”于文无据。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春婆婆对刘蓝袍说,我看着你长大,没见你喝过酒”“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可知,春婆婆喜欢捉弄人,没见过刘蓝袍喝酒,因此想开个玩笑。

由原文“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春婆婆这些嗜好,玉门街一带的老住户都晓得”可知,春婆婆嗜酒,找机会让刘蓝袍陪她喝酒。由原文“蓝袍没喝过酒,但她前夫爱喝。酒一入口,她想起他来,无限伤感,于是借口烧酒呛着她了,狠命咳嗽着,让眼泪有个名正言顺流出的理由。活过九十而能在冰雪中自如行走的春婆婆看穿她的心思了,又给她倒了一盅”可知,春婆婆洞察人性,知道刘蓝袍借酒宣泄情感,又倒了一盅。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把握能力。

文章开篇写到哈尔滨实施分户供暖工程的改造,到了玉门街已是尾声了,但是在分户供暖问题上,分成了两派,春婆婆成了两派争夺的对象。文中还对刘蓝袍进行了介绍,它的后夫本来在烟火街摆菜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刘蓝袍嫁她后,不想让他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他们为了生计日常生计而拼尽全力、历尽艰难。文中还写到刘蓝袍开了浴池后,春婆婆每回去那儿洗澡,都是刘蓝袍服侍着。怕春婆婆年岁大了站不稳,又怕她累着,刘蓝袍特意为她买了防滑胶垫和硬木板凳,让她坐着洗,刘蓝袍不收春婆婆的钱,写出了春婆婆与刘蓝袍之间的相互扶持。在刘蓝袍陪春婆婆喝酒的时候,刘蓝袍想起了前夫,所以人物之间的情感非常的真挚,朴素而真实。

文中写到吃豆子喝烧酒,时不时干点小坏事,这是春婆婆的嗜好。春婆婆说人生有意思的时候少,得给自己找乐子,所以从年轻的时候起,她就是个促狭鬼,从而知道九十高龄的春婆婆嗜酒、好捉弄人,平常的生活饶有情趣。刘蓝袍陪春婆婆喝酒的时候想起前夫,无限伤感;春婆婆去刘蓝袍浴池洗澡的时候,刘蓝袍不收她的钱,她精心照顾春婆婆,并说浴池跟着沾了仙气,等于接福。刘蓝袍向春婆婆诉苦,希望春婆婆签字,最终春婆婆同意按了手印,这些人情美、人性美使生活焕发出诗意,赋予苦难的生活以希望与气韵。

10.B

11.A

12.C

13.①我们国君的话,把国家引向了危险的路;而您又附和他,这就更危险了。

②这样看来,地形险要,怎么就能说足以称霸称王呢!14.①要尊重父老;②要师事贤良;

③要明辨是非。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称霸称王的大业,也不是从这里产生的。从前三苗部落居住的地方,左边有彭蠡泽,右边有洞庭湖,文山在他们的北面,衡山在他们的南面。凭着这些险要,而政治不好,大禹就放逐了他们。

“此”,指河山之险,是“从”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左”“右”相对,分述“三苗之居”左右湖泊分布,“左彭蠡之波”不能分开,排除A;

“不善”是“为政”的效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义相同”错误。

“必就子之功”的“就”,动词,成就。句意:一定要成功。

“还来就菊花”的“就”,靠近。句意: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B.正确。

“敬闻命”的“闻”,听,接受。句意:敬听您的指教。

“不求闻达于诸侯”,有名,显达。句意: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C.正确。

“此晋国之所以强也”的“所以”,表原因。句意:这就是魏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啊。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来。句意: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D.正确。

“岂不亦信固哉”的“信”,确实。

句意:难道不真是坚不可摧吗?“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诚信。

句意: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正是魏国强大起来、成就霸业的原因”错误,原文说的是“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是指魏强大的原因,假设如果好好地治理它,成就霸业的条件就具备了。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第一个“危”,使动用法,使……危险;“附”,附和;“重”,更加;

②“是”,代词,这;“奚”,怎么;“霸王”,名词用作动词,称霸称王。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整理文中信息的能力。

西门豹赴任之前,魏文侯告诫他的建功成名的“术”在原文第一段。根据“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可得出要尊重父老;根据“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可得出要师事贤良;根据“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可得出要明辨是非。

参考译文:

西门豹出任邺令,向魏文侯辞行。魏文候说:“您去吧,一定要成功、成名。”西门豹说:“请问成功、成名也有方法吗?”魏文侯说:“有方法。对乡邑中的老年人就让他们比旁人先行就座;读书士子来到,就选择他们中间德才兼备的人算他们为老师;对那些喜欢掩盖别人优点、宣扬别人缺点的人,要根据事实进行验证。事物总是似是而非的,莠草的幼苗像禾苗,骊牛的毛色像老虎,白骨似象牙,一种叫武夫的石头好似玉石。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啊!”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日期打猎。到了这天,喝酒兴致很高,天下着雨。魏文侯将要出行,身边的人说:“今天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日期,虽然高兴,怎能不如期相会呢!”于是动身前往,

亲自告诉他因雨停止打猎的事。魏国于是逐渐强大起来。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边饮酒,一边听演奏音乐。文侯说:“钟的声音不和谐吧?左边的音高。”田子方笑了笑。文侯问:“笑什么?”田子方回答说:“我听说,英明的国君则关心政事,不英明的国君则关心音乐。现在您对音乐那样了解,我担心您对政事搞不清楚啊!”文侯说:“好,敬听您的指教。”

魏武侯和诸位大夫在西河乘船而下,他赞叹道:“河山如此险要,难道不真是坚不可摧吗?”王错陪坐在旁边,说:“这就是魏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啊。如果好好地治理它,成就霸业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接着说:“我们国君的话,把国家引向了危险的路;而您又附和他,这就更危险了。”武侯生气地说:“您这样说有什么理由吗?”

吴起回答说:“河山形势的险要,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称霸称主的大业,也不是从这里产生的。从前三苗部落居住的地方,左边有彭蠡泽,右边有洞庭湖,文山在他们的北面,衡山在他们的南面。凭着这些险要,而政治不好,大禹就放逐了他们。那夏桀的国都,左有天门险关,右有黄河、济水,庐、皋二山在北,伊、洛二水在南。尽管有这样险要的地势,但政治不好,商汤生就讨伐他。殷纣的都城,左有孟门山,右有漳、滏二水,它前临河,后靠山。尽管有这样险要的形势,但政治腐败,周武王就攻灭了它。再说,您曾亲自和我一道迫使敌方的城邑投降,他们的城墙不是不高,百姓不是不多,但仍然可以加以吞并,就是因为他们政治糟糕啊。这样看来,地形险要,怎么就能说足以称霸称王呢!”

魏武侯说:“说得好。我今天才算是听到了圣人的言论啊!西河郡的政务,就都交给您了。”

15.C

16.①殿试后新进士成行如画,喜不自禁。

②琼林宴上,微风习习,河水猛涨,仿佛为高中进士而欢喜。

③进士满城游冶,纵马奔驰,意气风发,“香尘”“宝鞍”等夸饰的字眼表露出喜悦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由近到远”错误,应是先写远景,再写近景。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在美丽如画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们出场了,他们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

行,个个风度俊美,气宇轩昂,就像画中人一样。词写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

“杏园风细”三句,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汴京琼林苑内微风习习,河水猛涨,仿佛在为这些人高中进士而欢喜。

而喜得功名的新进士们,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出了琼林苑后,又结伴在京城内策马奔驰,各处游玩,所到之处扬起了阵阵香尘。词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17.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陛,舳,舻,旌,旗,蔽。

18.①淡泊名利②身体力行③哭笑不得

19.中国化的佛教尤其是禅宗,援儒入佛,又道佛杂糅,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艺术,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0.①原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一天都不要多待”的原因;

②前面两个否定句,后面改成反问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③“不要讨人嫌”则失去了强调的意味,句式也比较呆板。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文“有古君子之风”,后文“他常告诚弟子‘一个人好处不能占尽’”可知,曾师对名利方面不是很在意,并看得开,很豁达,填写“淡泊名利”。淡泊名利:轻视在外的名声与利益,不追求名利。

第二处,由“是经师,更是人师”,可知他不仅在学业上传道解惑,而且能在人格上引领示范。后文例举了曾师在评全国优秀教师、申报教授事件中的表现,都是他在以自己的具体行动和道德涵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人师,填写“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第三处,由前文语境,是要曾师申报全国优秀教师,他在申报表上填写“我有如下缺点和不足”可,最后领导只能让他人代他填写可知,学校报曾师为全国优秀教师,填表时理应当填写自己的优点,而曾却例举自己的缺点,让领导很尴尬,因此填写“苦笑不得”。苦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处是“佛教的中国化”语序不当,“佛家的中国化”主语是中国化,“尤其是禅宗”,表明禅宗是前文“中国化”中的一种,分类不正确,应当是“中国化的佛教”。

一处是“尽管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艺术,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关联词搭配不当,“影响传统文学艺术”与“蕴涵深刻人生哲理”两则是递进关系,而非转折关系,应当是“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艺术”。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用了反问句,从语义上来说,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讨人嫌”思想表现的更加鲜明强烈,强调了前文“一天都不要多待”的原因,突出表现了曾师在退休问题上的睿智与豁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句式上来说,前面“不要再恋恋不舍,一天都不要多待”已经有了两个否定句了,后面改成反问句,使得句式富于变化,表达更加生动活泼。而改成“不要讨人嫌”则失去了原有的强调的意味,使曾师的形象不能凸显,句式也比较呆板。

21.D

22.①有些食物能量高但营养低②保证蛋白质摄入③二是尝试去喜欢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引用。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下句“就要少吃,选择那些营养高但能量低的食物,比如青菜再加上一些瘦肉、蛋类等做成的沙拉就能满足这一要求”可知,应该选择营养高但能量低的食物吃,那么应该少吃的食物就是“能量高但营养低”,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有些食物能量高但营养低”。

第二空,结合上文“当能量不够、蛋白质摄入也不够时,肌肉容易作为能量代偿为身体供给能量,这样肌肉被消耗掉了”可知,蛋白质摄入不够时肌肉就被消耗掉,可见要最大限度地维持现有肌肉就应该保证蛋白质摄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保证蛋白质摄入”。

第三空,结合下文“比如锻炼,其实运动本身就会产生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让人愉快,更有活力,尝试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喜欢上这种生活方式”可知,锻炼是一

种新的生活方式,再结合“一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可知,这里应该是“二是……”,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二是尝试去喜欢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论述。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引用《资治通鉴》的内容,“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是指君子在拥有才能之后,会帮助他人做一些善事,造福一方百姓,而小人在获得才能时,却是想方设法地伤害别人以谋求自己的私利。“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说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第一层强调“德”对“才”的引领性作用。第二个层次,引用周国平的话,说明“德”与“才”的不同关系,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或是平庸,或是猥琐,或是大善,或是邪恶。因此“德”与“才”关系在人生中有重要意义,它影响人生的走向,最好的状态是德才兼备,如果做不到,则更看重强调“德”的涵养。根据材料,可以明确写作的核心词是“才“德”,写作的导向为:要做德才兼备的君子,不能做有才无德的小人。写作时要注意“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写作身份,“德”与“才”要符合新时代的特点。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德才兼备,行稳致远。生而为人,无论是“缺德”,还是“少才”,都难以行稳而致远。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德如良玉,是一个人修炼品质,成为大写之人的基本保证。二、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三、德才不可偏废,双脚协调并行,方能行稳致远。最后联系当下,在当今时代,国家呼唤德才兼备的贤人。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既要重视品格涵养,也致力于才学修炼。

立意:

1.德才兼备,君子风范。

2.才华诚可贵,品德价更高。

3.德以“载”才,德以“覆”才。

4.才德并重,相得益彰。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论语》者不可不知。”(《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但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是他对仁的最高本质的概括。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但“爱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概念里都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 自然这个词要做一个解释。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现在讲的自然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用“天地万物”这个词表示的。在中国传统中,自然的意思是指“本然”,即万物原来的本性。所以,顺自然不是顺自然界,而是顺从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顺从它的本性。 这一点在道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最明显。比如《老子》里面就有一句话,叫“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思是我们只能按万物的本性去发展,而不能随意改变它。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作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实它有相当积极合理的一面。汉代的《淮南子》对这一点有过精彩的论述。其中对“无为”的理解是:“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就是说无为并不是让人停在那儿不要动,什么都不做,而是应当“莫从己出也",不要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去改变事物。 《淮南子》总结说无为就是“私志不得入公道”,即个人的意志和愿望不得入公道。“公道”是什么?公道就是自然,就是天地万物本然的状态。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嗜欲不得枉正术”,个人的嗜好欲求不得枉正术,正术跟公道相对应的,是指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所以无为是指你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嗜好去改变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是从防止这个方面来讲的。 从积极方面来讲,无为是什么呢?"循理而举事",即按照万物自然的客观的道理来做事。然后呢?"因资而立(功)",就是根据事物本然的规律、最后很好地完成了这件事情。 总体来讲,无为是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权自然之势"。自然之势本就是往这方面发展的,我们只不过是遵循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趋势去推动它而已,这就是“因势利导”。 《淮南子》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这些诠释,应该很全面地说明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循等待,而是强调要在排除主观和私欲的前提下,主动地去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做事。 这是道家。儒家是不是也这样呢?其实儒家同样非常强调要因循自然。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他是顺着水势进行疏导,把洪水排泄出去,洪水就治理好了。 以后的儒家就把大禹治水的智慧,看作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典范,认为这里充分体现了"有为"和"无为"在顺应自然这个原则下的统一。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中国哲学家认为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是人的初步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才是高度的自觉。 中国哲学家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得天地之全德、五行之秀气;人所禀受的天地之性,是性之极致,因而人有道德理想、有智慧能力。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的卓越地位加以彰显。但彰显人在天地间之突出地位的,也有不主张“天人合一”之说的。唐代刘禹锡就讲“天与人交相胜”。刘氏强调天与人各有一定的功能,不相互干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并且区别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对“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合一”学说之负面影响有所驳正。 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万有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各安其位。人在本质上,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其伟大,宇宙创造精神与人之间,无有间隔,人自可日新其德,登跻善境。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的这些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的惶惑”“形上的迷失”和“存在的危机”,有助于救治当代人“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我”的荒谬处境。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持续的普遍的观点或经验的核心决定着建筑的发展,即“天人合一”建筑发展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崇尚天地”的营建思想。对“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导致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用来表明古人心中宇宙万物运行时空模式的八卦为“乾”,代表“天”,尚“九、龙”:第二卦为“坤”,代表“地”,认为由于“天地姻蕴”,才有“万物化

百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已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感”“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自光明日报《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例如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住宅的安排和使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饮食、服饰的特点,以及社会风尚、节日和民族传统等,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存在的。 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们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习惯于本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并关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种表现,通常称为民族感情。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民族内部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因而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渗透着不同的阶级意识因素。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的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一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民族。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等特征都已发生变化,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仍然明显存在,成为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一些处于受歧视和被压迫地位的民族,对其他民族存有隔阂和不信任心理,对于伤害本民族尊严和民族平等的行为颇为敏感。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频繁,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俗等随之发生变化,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也不能不发生变化。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各民族的精神面貌将逐渐趋于一致,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将最终消失。 材料二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有时需要把人类社会成员进一步划分为群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而其划分的根据则各有各的实用性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各自“利益”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基础运用(含答案)

语言基础运用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创新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关键。②创新国防教育内容,将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国防技能有机融合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进阶性。③创新国防教育理念,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④创新国防教育手段,研发国防教育网课系统,开发红色精品研学路线,开展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活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应被拓展开发。⑤国防教育在创新实践中打破陈规,才能使青少年将国防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结尾的句号可以改成冒号。 B.②句中的“融合”应换为“融入”。 C.③句中加点的“来”可以删掉。 D.⑤句中画线的两个短语不能互换位置。 (2)改写第④句画线部分,使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表达更加顺畅,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

和经验,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②作者要写一篇文章,总是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写出来的东西:或者是在工作中积累了某些经验,并且认真地考虑和总结了这些经验;或者是对于某个问题做了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③但是,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④一般说来,一种思想只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时候,还不一定十分明确。⑤把它说出来让别人听懂,这就比较明确了。⑥写成文章,那就是更进一步了。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至每一个标点,都摆在纸上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到底是清楚还是不清楚,是深刻还是肤浅,是严整还是杂乱,都明白显示出来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画线的两处文字应该互换位置。 B.②句中冒号的作用是表示要提领下文。 C.④句中“一般说来”体现了表述的严谨。 D.⑦句中加点词语的选用合乎语境需要。 (2)按照要求,改写③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 要求:①不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 ②将句子组织形式由“是……,是……”改为“并不是……,而是……”。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2023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东方戏剧虽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其内部具有广泛歧义的内涵构成,但相对于西方戏剧来说,它仍可说是较为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既带有文化区分的意义,也含有传统的内蕴。从历史概念来讲,西方戏剧对应于欧洲技术革命以来所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东方戏剧则对应于传统文明。从文化范域来讲,西方戏剧勃生于基督教文化领地,东方戏剧则繁衍于佛教文化圈。历史与文化的交合作用,将世界戏剧定型为东西两大基本范畴,二者具有不同的传统渊源和艺术发展轨迹,形成了不同的形式规则与美学风范。超然客公众号 东方戏剧具有相同的近代命运:西方文明的崛起,在它与过去以及与东方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鸿沟,并以其强力把世界纳入了全球化的轨道,与传统生存方式相联系的东方文明从此被归结为传统,划归与现代相隔离的概念。受到这一强势的冲击,东方文明逐渐萎缩和衰落,而西方文化则成为东方的法本。置身于这一涡流中的东方戏剧,它的自在衍生状态被打破,舞台开始向西方倾斜,而异质戏剧的作用导致它走向式微与变异。东方戏剧的命运受到了挑战。 更多的东方国家,特别是保存了悠久戏剧传统的中国和日本,当它们受到西方戏剧文化辐射以后,虽然其民族戏剧面貌有极大改观,但不足以使传统戏剧样式发生整体蜕变,而只把其中一些蜕变较大的部分分离而使之独立出去,造成戏剧的传统样式与蜕变形式并存的局面。这些国家对于西方戏剧的接受,通常都从翻译和介绍经典作品开始,最初的注重点是内容而非形式。在将这些作品搬上舞台的初期,往往利用或借鉴了民族戏剧的形式,导致了一些蜕变戏剧样式的出现,日本的新派剧、中国的改良戏曲和文明新戏、马来西亚邦沙万剧的新剧、越南的小说从剧都是类似的产物。从异质文化的接受过程来看,随着对

安徽省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 语文含解析

宿州市202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2023.2(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以先秦人最重的卜筮而言,《礼记·曲礼上》简括为“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过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 “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 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材料二: 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三”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

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卷分四大题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尺,是连接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中间环节。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解读,评判作品的得与失、功与过,文学批评可揭示文学作品的理路,给读者以启迪。文学批评的标准,既有恒定的一面,也有随时代而变化的一面。毫无疑问,对人性的关注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高尔基把文学当作“人学”,就是意味着:不仅要把人当作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且还要把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作为评价作家和他的作品的标准。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一文,认为“文学是人学”是“一切文学问题的总钥匙”,“理论家离开了这把钥匙,就无法解释文艺上的一系列的现象;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钱先生对文学的思考和人性的重视,对当下的文学批评仍有重要的启示。他尊重文学规律、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讲真话的学术品格,值得后来的批评家学习。 文学批评家应该坚持独立、公正的批评观。如果批评家不分作品质量高低,一味地唱赞歌,文学批评将沦为文学作品的附庸。文学批评须建立在讲真话的基础之上,这是文学批评的初心。当下,些批评家,或认为名人的作品就一定是好的,或为获得名人的关注,与其建立联系,不顾作品实际,进行一味地“捧杀”。这些批评家丧失了基本的学

术品格与追求,其评论文章也是违背文学规律和客观事实的。 文学批评家应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如在对鲁迅先生《祝福》的评论文章中,许多文学批评家把样林嫂命运的悲剧归结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上。与以往的批评不同,杨守森先生对祥林嫂之死进行了较为新颖、独到、全面的解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之死,主要是两种力量压迫的结果,一种是自然力量,即置贺老六于死地的伤寒与叼走了祥林嫂儿子阿毛的狼;一种是社会力量,即邪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鲁四老爷及其不自觉的帮凶柳妈··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或阿毛没有被狼叼去,或鲁四老爷给以仁慈,或柳妈给以心灵的安慰,祥林嫂都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然而这四个关节中的病灾与狼患,无论如何是难以和四大枷镇、封建礼教之类扯上边儿的。”这--解读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内在逻辑,挖掘出作品的丰富意蕴,拓宽了对《祝福》研究的新视角。批评家只有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文学作品有更加全面、独到、合理的解读。 翻阅当下的批评文章发现,有的批评家存在浮于表面、难以真正切中骨髓的问题;有的批评家重内容轻形式,批评语言晦涩、程式化:有的甚至存在批评术语错用、混用、误用等方面的现象。例如,在诗歌批评中,“诗意”一词经常出现,“富含诗意”“诗意盎然”等评价屡见不鲜。可诗评家不顾具体诗篇有没有引起读者的想象,有没有把读者带入到诗性精神空间,有没有打动和感染读者,只是过度使用“诗意”一词,进行肤浅、浮躁的评价。 批评家应尊重文学发展规律,遵从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深入作品内部,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和艺术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良性互动,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刘涛《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与现实问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材料二: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

2022-2023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刚出版的《黑池坝笔记(二)》,自然是7年前《黑池坝笔记(一)》的延续。这些碎片式的随笔,是诗人陈先发在黑池坝湖边散步时内心的“游思”,与黑池坝既有关又无关,体现出一种断想短章式的复合文本形式。套用宗白华先生“散步美学”的说法,这无疑是陈先发的“散步诗学”,而在我看来,这种散步诗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诗学。诗人始终端坐在“语言的轮椅”上,以诗一般的语言谈论写作、诗歌和诗歌语言,以语言的灵性带动思辨,“融语言灵性与思想于一炉”,由此建立起个人的语言史和思想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恰恰是在语言问题上,形成了诗人与诗人、诗作与诗作的根本区别。正如论者所说:“陈先发式的写作,一直注重语言的‘在场’。在他看来,写作的最高意义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记录。”在《黑池坝笔记(二)》中,陈先发更加坚定地“通向语言之途”,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以此对诗人、写作、世界和时代旁敲侧击。 语言的神秘性意味着世界的神秘性。“一个诗人对世界和语言要完成双重的体验。一个小说家呢?对世界重在体验,对语言则重在理解,他最核心的需要,是语言的工具理性。而诗人须更深地参与语言中禁忌的、混沌的、神秘性的一面。”这种语言神秘性似乎是对世界神秘性的模仿,在“坝上记事”中,陈先发多次述说这种神秘性,比如那个令人费解的“巫师”老乔,奇异本领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那些精神病人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刺绣作品,因为他们更能直观世界和语言的神秘。 语言的独创性意味着语言的个体性和思想的创造性。按陈先发的意思,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能够“清算语言的遗产”,“恢复与拓展语言的表现力”,能够“把字和词的沙子拧成语言的绳子”,“形成不可复制的个体语言特性”。个体化的语言并不意味着独语,而是意在提醒诗人自己,必须要有语言危机意识,慎重对待一切习以为常的公共性语言对个体语言的“驯化”。另一方面,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上,陈先发更强调语言的生成性。他借王尔德的话“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学情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附答案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高三年级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重分析研究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摘自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安徽省A10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A10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相对于其它文体,报告文学是一种“外向型”的文体。它的“报告性”决定了它必须像新闻一样面对现实,参与社会生活。任何一种文体也许都有借口逃避现实,而报告文学不能。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它的姿态和脚步都必须是向前的。与社会现实互动,与时代发展同步,将根系深深扎入当下生活,是这个文体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它能量和活力的源泉。 文学创作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说法,这“四力”仿佛为报告文学量身定做。“四力”之中,最费心、劳力、耗时的当属脚力;并且脚力的意义,还依赖于其它“三力”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如果眼力、脑力、笔力不行,纵然你走了千里万里,结果仍不得而知。数月或数年后,一部作品出来方有定论。如果作品成功,那之前的辛苦和劳动还算有了意义;如果作品失败,之前大段时间的奔波与周折,都将被宣告为“无用功”。无疑,报告文学作家总是要比从事其他文体的作家多付出很大一部分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劳动。很多天赋好一些的写作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便转头去写小说或诗歌,没耐性也没有勇气把热情、

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那些难以把握的采访上。 然而,不管这件事情有多难做,终究还是需要有人做。毕竟,报告文学这一大有作为的文体需要有优秀的作家群体来支撑,需要有人为其付心血和汗水。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现领域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的写作主题,只适合于报告文学;直接、迅捷、有力量,这些特殊的文学向度也构成作家们不能舍弃的理由。既然报告文学写作的人文价值在,其全面反映社会现状和人性复杂的文学可能性在,坚守和捍卫这个文体尊严的必要性就在。什么叫担当呢?就是要在艰难与容易、压力与安逸、约束与自在、值得与不值的权衡和选择中,依从责任和使命,而不是个人苦乐和得失。这就是一个作家应有的使命担当。 (摘编自佟鑫《报告文学的修为、使命与担当》) 材料二: 对报告文学应该模仿客观存在的现实还是揭示更加本质的现实,不同的理论家都持有相应的观点,且争论不休。小说、戏剧和诗歌,其自身具有虚构性。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业已成为虚构类文学创作者信奉的圭臬。对非虚构类文学书写的讨论,则长期在反映已发生的事情上打转。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记录历史和社会的文体,读者天然会对其产生信任感和真实感。不过,报告文学的书写者也希望通过客观真实达到一种更本质真实的效果。毕竟所有的文学书写者反映的绝不仅仅是生活世界,而是现实与虚构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使用手工工具的小生产所依据的是劳动经验,生产就是经验的运用;现代使用机器的大生产的基础是科学,生产就是科学的运用或科学的物化。古代小生产依靠生理能输出和劳动经验运用的特点决定了古代生产劳动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性质,现代大生产使用自然能源(煤、石油、核)和运用科学的性质决定了现代生产劳动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性质。古代小生产是为了自己的消费,这就决定了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现代大生产是为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特点,现代生产的社会化也是推动现代生产发展的动力之一。古代小生产的狭隘性和经验性决定了它管理上的狭隘性和经验性,现代大生产的科学化和社会化性质决定了它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生产这一空前复杂的社会工程,依靠经验是无法驾驭的。现代大生产的总特征,就是技术基础的革命性。马克思说:“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大生产技术基础的革命性决定了现代生产高速发展和迅速变革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对现代生产工作者和现代社会成员知识、品质、能力和个性特点的一系列要求:要有普通的文化基础知识;要有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不但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而且还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

广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度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亦面临生境退化、物种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遗传多样性遭到破坏等问题,这对国家生物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在生物安全法的调整范围中,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原本不存在的某些物种,经人类有意或者无意引入后,在自然条件下建立种群并对本地性质相异的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现象。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产生极大威胁,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和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据统计,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农林牧渔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百亿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作。自2003年起,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了4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陆续就紫茎泽兰、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71种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入侵危害以及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尽管如此,我国目前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仍不容乐观。 在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方面,我国与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和监督有关的法

律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种子法、畜牧法等。在行政法规层面,我国目前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这些行政法规主要基于检验检疫制度来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监管。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些与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依托于这些立法,我国目前实施的外来物种入侵专门制度主要包括检验检疫制度、名录制度、引种许可制度等。其中,检验检疫制度要求,输入动物、动物产品、植物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目前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名录包括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也对进口水产苗种的种类实行名录分类管理,I类为禁止进口名录,II类和III类为限制进口名录。引种许可制度主要包括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引进许可和水产苗种引进许可两方面。这些制度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管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目前与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相关的立法大多并非以外来物种入侵防治为直接目的,存在目的偏离、调整范围不完整、监管体制不顺畅、监管制度不健全、法律责任缺失等问题,都对外来物种入侵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此情形下,健全和完善外来物种防治和监管机制成为迫切之需。 为有效控制和清除外来入侵物种,还应事先对可预见的紧急状况和应急措施进行充分考虑,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唯有如此,方可形成健全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律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