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唐传奇作者的男权意识及其根源_莺莺传_李娃传_霍小玉传_试分析之

浅谈唐传奇作者的男权意识及其根源_莺莺传_李娃传_霍小玉传_试分析之

浅谈唐传奇作者的男权意识及其根源_莺莺传_李娃传_霍小玉传_试分析之
浅谈唐传奇作者的男权意识及其根源_莺莺传_李娃传_霍小玉传_试分析之

浅谈《李娃传》与《霍小玉传》的异同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 浅谈《李娃传》与《霍小玉传》的异同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1级学号:222011318210030 姓名:李斯曼 内容摘要:唐代传奇小说中叙写婚恋故事的最为普遍, 它们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能做到委婉曲折, 摇曳多姿, 引人入胜。《李娃传》与《霍小玉传》是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李娃传》与《霍小玉传》都写了娼门女子的爱情与命运, 但前者侧重人性的失而复归, 结以团圆, 后者则侧重写美的被毁。二者各有内涵, 各呈风姿。 关键词:爱情人性道德封建礼教唐传奇李娃传《霍小玉传》论文正文 引言:鲁迅说,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1] ,唐传奇的确是中国小说成熟的标志。唐代小说之所以被后人称为“传奇”, 是因为作者往往“作意好奇”[2],“能揉变化之理, 察神人之际, 著文章之美, 传要妙之情, 不止于赏玩风态而已”[3]。它超越了中国史传文学拘泥于真人真事的传统, 能自觉运用虚构与想像, 使故事情节曲折完整, 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叙述婉转, 文辞华艳, 使中国小说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予以比较分析, 即可见一斑。 一、《李娃传》 《李娃传》是白居易之弟白行简根据当时流传的(一枝花)故事加工整理而成, 写长安娟女李娃与荣阳郑生的一段曲折的爱情。李娃

者, 李姓姑娘之谓也。古代通称妙龄女子为“娃”。宋人“说话”称李娃为李亚仙, “亚仙”当是其名。荣阳望族之子郑生, 因赴京应试, 偶遇李娃, 一见钟情, 遂溺其家。“岁余,资财仆马荡然”, 被李娃与鸭母设计骗逐, 流落为代人哭丧的“挽郎”。旋又遭父鞭答, 几于毙命。后于行乞冻饿之际, 为李娃所救。李痛悔往昔所为, 自赎与居, 砒砺其发愤苦读, 遂摧第, 终至夫荣妻贵, 父子如初。 李娃是素有长安“一枝花”之誉的“狭邪女”, 正如郑生那位“长安通”朋友所介绍, “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 所得甚广。非累百万, 不能动其志也”。这一方面标明了李娃作为“大腕妓女”的商业性“品级”, 绝不是那种廉价的“路边野花”之属; 另一方面也说明她身历已多, 而这种商业性的“性经验”不但与爱情无涉, 而且已经使她的价值取向发生偏斜, “志”不在“情”而在“利”了。 她, 将郑生延至“帷幕帘榻, 焕然夺目; 妆仓袅枕, 亦皆侈丽”的西堂, 遂至“诙谐调笑, 无所不至”, 相见何其欢也! 这种男女相悦、两情缝蜷持续了“岁余”, 郑生“囊中尽空”, 骏乘仆马已告“荡然”, 这时“姥意渐怠”, 而“娃情弥笃”。或问: 李娃此时的“弥笃”之情是真正的“爱情”么? 答曰: 不然。它仅仅是爱情的“根源”形态, 是“本能的欲望”使然; 此际她与郑生的关系仍处在“肉体结合”的低层次, 尽管不无“亲昵”, 然而却并不“深刻”, 因 为尚未达到“心理结合”的高度。何以见得? 作品紧接着便写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霍小玉人物形象分析

霍小玉人物形象分析 姓名:李琼班级:09中5 学号:0901******* 《霍小玉传》是文人妓女生活的一面镜子。唐代的礼教较宋元为轻,官员、书生狎妓为常事。唐时妓女众多,尤以艺妓最富特色,不能以淫秽相看。在唐时,多有假托高门出身,用以哄抬身价的妓女,霍小玉就是其中之一。但当时门阀制度严格,艺妓毕竟是社会最下层的被污辱的妇女,在与书生交往中,纵有真情,也多为悲剧告终。霍小玉正是牺牲者之一。 本文对霍小玉形象刻画的相当成功。使一个美丽、聪慧、敢爱敢恨的霍小玉跃然纸上。 文章在开头借由鲍十一娘的口引出霍小玉“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写出了霍小玉的美丽也写出了霍小玉的才情。 然后“小玉自堂东阁子中而出。生即拜迎。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曜,转盼精彩射人。”李益对其美貌是感到惊艳的,也强调了霍小玉的美丽与气质的突出,映照了鲍十一娘的话。 初见李益时,“低鬟微笑、细语、初不肯”,“言叙温和,辞气宛媚。解罗衣之际,态有余妍,低帏昵枕,极尽欢爱”,可见其温婉娴淑、娇美可人无与伦比。这样的女子是男人所不可抗拒的吧!何况是重美色的李益。只可惜她一生深情给错了人,终究在爱枯萎之时香消玉殒。留下深深的痴怨。 霍小玉一个对爱情倔强、执着,拥有热情与勇气的女子,但是她并不曾迷失于感情之中看不到现实。她清楚的知道他们之间的距离,所以“中宵之夜,玉忽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也因此霍小玉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士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只因她自知是娼妓人家,所以她的爱是如此卑微如此绝望。她不能不敢也不会去要求一生一世一双人。她只要他能陪伴他八年,仅仅只是八年。她爱得是如此刻骨铭心,如此让人怜惜不舍。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对于情人来说,对方的杳无音信是蚀骨的疼痛吧!。“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虚词诡说,日日不同。博求师巫,便询卜箧,怀优抱恨,周岁有馀。羸卧空闺,遂成沈疾。虽生之书题竟绝,而玉之想望不移,赂遗亲知,使通消息。寻求既切,资用屡空,往往私令侍婢潜卖箧中服玩之物”。她散尽家财只为找寻情郎的下落,她的思念从未改变,她的爱依旧浓烈。不知道在无尽的等待和思念中,她是否想过李益已背弃盟约,已变心,甚至是想要摆脱她。我想如果她想过结局就不会如此悲伤了吧!正是因为她一心一意只是爱他,不曾怀疑才会如此吧。毕竟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霍小玉并不是懦弱的女子,她敢爱亦敢恨。“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因为她爱得那样深,所以她的恨也是如此浓烈。只是可惜她的报复虽可说惩罚了李益本人,却也苦了数名无辜的女子,到头来,小玉报复的究竟是妒痴成性的李益?还是同为女子的李益之妻?后者真是何其无辜又可怜啊!她这样的报复,最终伤害的是受夫权压迫的不同阶层出身的妇女,而非

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

论霍小玉传

读《霍小玉》有感 《霍小玉传》被誉为唐传奇的压山之作,是中国非常传统的书生与妓女的悲剧爱情故事。古往今来,有许多同类似的爱情故事,但《霍小玉传》给了我最深的感触,也和大多数起因一样,李益赶京赴考,经人介绍,见到了霍小玉,便惊为天人,其中用“琼林玉树”来形容霍小玉的美貌,而霍小玉在见李益之前就被李益的才情折服,时而念叨李益的诗句“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所以第一次见面便互生情愫,然而两人的社会地位注定了后来的悲剧。 委身于李益后,霍小玉哭泣着说:“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这个时候的霍小玉即使有亦真亦假的做戏成分,但她清晰的认识到了现实。两人的门第差距注定这是一段无果的爱情,她为什么还要如此勇敢的去爱呢?许是太过天真相信李益、相信爱情。之后,她退而求其次,与李益相约八年“一生欢爱,愿毕此期。”,这里霍小玉让我刮目相看,她知道李益终究是要娶妻的,而自己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如何进得了李家,只求八年时间,便走得干干净净,不给李益留一缕烦愁,好一个单纯而天真的女子。那个时候的李益是感动的,“与卿偕老”也是发自内心的,但之后的懦弱表现也导致了他成为了这个悲剧的主观原因。 李益回乡探亲后,从此一去不返,音信全无,这是霍小玉最可怜的地方,她被给予了原本不曾抱有的希望,又重重的被摧毁。痴心的小玉到处打听李益的消息,为此散尽家财。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切誓言都是浮云,经不起时间的敲打。最终明白自己被抛弃了的霍小玉因此“疾候沈绵”。最后更是在黄衫侠客的帮助下才能与其一见,霍小玉爱恨交加,千般苦楚尽在这一段痛斥中体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痛斥后便气绝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园(第五本)原文-翻译及赏析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园(第 五本)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王实甫 原文: 楔子 (末引仆人上,开,云)自暮秋与小姐相别,倏经半载之际。托赖祖宗之荫,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如今在客馆听候圣旨御笔除授,惟恐小姐挂念,且修一封书,琴童家去,达知夫人,便知小生得中,以安其心。琴童过来,你将文房四宝来,我写就家书一封,与我星夜到河中府去。见小姐时说:官人怕娘子忧,特地先看小人将书来。即忙接了回书来者。过日月好疾也呵! 【仙吕】【赏时】相见时红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琴童,我嘱咐你的言语记着!则说道特地寄书来。(下)(仆云)得了这书,星夜望河中府走一遭。(下) 第一折 (旦引红娘上,开,云)自张生去京师,不觉半年,杳无音信。这些时神思不快,妆镜懒抬,腰肢瘦损。茜裙宽褪,好烦恼人也呵! 【商调】【集贤宾】虽离了我眼前,却在心上有;不甫能离了心上,又早眉头。忘了时依然还又,恶思量无了无休。大都来一寸眉峰,

怎咋他许多颦皱。新愁近来接着旧愁,厮混了难分新旧。旧愁似太行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红云)姐姐往常针尖不倒,其实不曾闲了一个绣床,如今百般的闷倦。往常也曾不快,将息便可,不似这一场清减得十分利害。(旦唱) 【逍遥乐】曾经消瘦,每遍犹闲,这番最陡。(红云)姐姐心儿闷呵,那里散心耍咱。(旦唱)何处忘忧?看时节独上妆楼,手卷珠帘上玉钩,空目断山明水秀;见苍烟迷树,衰草连天,野渡横舟。(旦云)红娘,我这衣裳这些时都不似我穿的。(红云)姐姐正是腰细不胜衣。(旦唱) 【挂金索】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皱;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 (仆人上,云)奉相公言语,特将书来与小姐。恰才前厅上见夫人,夫人好生欢喜,着人来见小姐,早至后堂。(咳嗽科)(红问云)谁在外面?(见科)(红见仆了)(红笑云)你几时来?可知道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姐姐正烦恼哩,你自来?和哥哥来?(仆云)哥哥得了官也,着我寄书来。(红云)你则在这里等着,我对俺姐姐说了呵,你进来。(红见旦笑科)(旦云)这小妮子怎么?(红云)姐姐,大喜大喜,咱姐夫得了官也。(旦云)这妮子见我闷呵,特故哄我。(红云)琴童在门首,见了夫人了,使他进来见姐姐,姐夫有书。(旦云)惭愧,我也有盼着他的日头,唤他入来。(仆入见旦科)(旦云)琴童。你几时离京师?(仆云)离京一月多也。我来时哥哥去吃游街棍子去了,(旦云)这禽兽不省得,

读《霍小玉传》有感

读《霍小玉传》有感 初读《霍小玉传》时,我看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感叹着文人与妓女的故事。李益初与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得官后,聘表妹卢氏,与小玉断绝。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欲绝。忽有豪士黄衫客挟持李益至小玉家中,小玉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娶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 鲁迅评《霍小玉传》说:“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稗边小缀》)汪辟疆也说:“(李益)夫妇之间无聊生者,或为当日流传之事实。小说多喜附会,复举薄之事以实之。”(《唐人小说》)至于本篇的艺术价值,前人给予很高评价。明代胡应麟称赞:“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故传诵弗衰。”(《少室山房笔丛》)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妓女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落魄书生与风尘妓女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譬如宋代的柳永一生“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最后死时还是妓女集资入殓的。《霍小玉传》开篇就先从男主人公李益落笔,写他“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而女主人公霍小玉则是婢女所生,后沦落为妓女,但因自幼生长于宗室富家,有较好的文化艺术修养。 在古代由于封建礼教与纲常伦理严重束缚了女人性情的发展,但凡大家闺秀名门淑女无不规规矩矩体体面面,而市井妓艺们由于她们个人的遭际与命运使她们无法做一个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因为她们堕入红尘,为了自己的生存她们要抛头露面,这种生活虽然被许多人所不耻,但是却给了她们尽情描绘人生的机会。她们不光外表美丽,而且多才多艺,个性张扬而热情。 而当时的封建世俗文人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无不在得意与失意之间摆动,可无论得意与失意,都需要女人来陪伴,可是本本份份的良家女子是不会随便抛头露面的,更不会随便与男人调笑。而对于有着一定审美水平与才智的文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们交流,也能满足他们更高层次审美的女人。这种女人自然不必是他们的妻子,也无法成为他们的妻子,于是色艺双全的妓女与文人也就变得情投意合。 然而,所有的快乐都不是女子的,文人感情的抒发只是他们个人的需要,

元稹《莺莺传》赏析

元稹《莺莺传》赏析 艺术特色 《莺莺传》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赏析 《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

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作品中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尽管如此,读者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却仍然感到崔莺莺令人同情,而张生的负心,则令人憎恶。应该说作品的客观艺术效果与作者的主观议论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前语之,后前不一,文过非饰,余有异,敢叙一二。本自非正,乃归正之,人道张生无情,始乱终弃。姻缘之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者,夫妇之道,崇敬之,不敢以私心害法,媒妁之

_霍小玉传_之人物意象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发轫于上古神话,成书于战国初 年至汉代初年的《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保存神话最为完备的一部著作,书中记录的上古神话显示,这一时期小说虽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但是原始初民已经试图创造丰富的人物意象,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嫦娥奔月》。这四篇神话塑造了四种不同的人物意象,前三者可以看做人类英雄的典范,他们代表着 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嫦娥奔月》塑造的嫦娥形象,较接近于人类的思维。因为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对生老病死怀着敬畏的态度,他们惧怕死亡,但却又无能为力,所以就通过嫦娥这一意象来表达 他们对生命的渴望。 《山海经》之《海外西经》篇塑造了大量的人兽合体的意象,令人惊叹,但是这些神话没有什么情节,塑造的各种人物意象或者是怪物意象并没有多少人类感情,作者只是试图想说明他们的存在而已。魏晋六朝小说在人物意象塑造方面虽然有着某种进步,但是仍以志怪为主。志人小说虽然也涉及人物,但是只是通过人物来表达一种处世态度,在人物意象的塑造方面并没有过多的着墨。但是这些初期的小说在人物意象塑造方面虽然尚未完备,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之后的唐传奇便是在这些简单的人物意象的基础上塑造了更为完备的意象。 小说人物意象塑造真正受到小说家的注意并 运用于创作实践便始于唐传奇。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 显者乃是时则有意为小说。” (1) 早期传奇尚未脱离六朝志怪小说的模式,较少以人物为中心来进行创 作。唐传奇经过初唐和盛唐的发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创作模式。到了中唐, 唐传奇终于迎来了繁盛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作家,创作了大量才子佳人型的小说。这些作家将眼光由神话世界转向现实社会,由志怪转向志人,特别是对人物意象的塑造。通过对人物意象的创造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真性情,从而达到反映社会各种制度和思想的目的。唐宪宗元和时期作家蒋防所撰《霍小玉》便是唐传奇之才子佳人小说的 代表。本文即通过对 《霍小玉传》中人物意象的分析并稍加结合其他作品来诠释唐传奇在人物意象塑造方面的特点。 《霍小玉传》 中塑造的人物意象主要有四个,这四个人缺一不可,否则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便不复存在,也会削弱了故事的完整性。这四个人物意象分别是:李益,鲍十一娘,霍小玉和黄衫豪客。整篇传奇主要是以这四个人物为中心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惨的才子佳人故事。 作品开始便向我们展示了李益这么一个才子形象。说他:“以进士及第”、“少有才思,丽词嘉句。”一开始就在人们心中形成了这么一个才貌双全的 意象,可谓完美。但是作者笔锋一转: “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这句话一方面丰富了李益的形象,他虽然是个才子,但却有点傲慢, 有些得意忘形。他也是一个风流才子, 同时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心态。也为下文霍小玉的出现设下了伏笔。这里初步向我们展示了李益的个性特点,可以用“恃才傲物,风流倜傥”八个字来概括,这 样便初步勾勒出了其意象。因为他 “久而未谐”,所以便自然的引出了关键性的人物,鲍十一娘,她这个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她,故事情节便不会发展下去。她是个什么人物呢?文中说到“故薛驸 马家青衣也,折券从良,十余年矣。” 所谓青衣,汉代以后指身份低下的人所穿的衣服,即是下人的代名词。她“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便可以勾勒出她的形象:一个曾经做过下人而又巧舌如簧的妇人,结交了很多权贵之人。因为李益经常给她些恩惠,所以鲍十一娘便将霍小玉介绍给了李益。鲍十一娘在这里扮演的角色 《霍小玉传》之人物意象分析 闫振华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 咸阳712082) [摘 要]本文从《山海经》中塑造的简单人物意象出发,以对《霍小玉传》中的人物意象分析为重点,通过对作品 中主要人物,如李益、霍小玉等人的意象分析来说明其人物特点和个性,并进一步说明作为唐传奇的代表,《霍小玉传》所取得的成就和创作意义。 [关键词]发轫;人物意象; 才子佳人故事 【黑龙江史志2011.9(总第250期)】 42

《中国文学作品赏析》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作品赏析》复习资料 诗歌部分: (一)文学常识 1、古代: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鲳鱼抒写羁旅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婉转,在当时流传及其广泛,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3、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秦观在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在掌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绘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海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以索解。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嫌。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却是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颇受六朝诗风影响,流露出人生无常之感。后世包括词、曲在内的多种文学形式都可能受到该诗在音韵、场景描写等方面创意影响,从而也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该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浅析《霍小玉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异同

浅析《霍小玉传》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异同 韩佳庆17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文人狎妓,在唐朝时已经非常的普遍且逐渐形成一股社会风气。往往沾染风尘的女子多顾盼妖娆且才情撩人,风流才子、达官贵人,无论得意失意都要同妓女们饮酒消遣,因而有关风尘女子的诗歌笔文便多了起来,出现了很多以描写妓女的生活与爱情的作品,《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本文主要分析比较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一、故事体裁 唐传奇是唐代短篇文言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但也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人物传记等,例如《南安太守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霍小玉传》是《李娃传》、《莺莺传》后唐传奇发展的又一高峰。作者蒋防,出身于蒋氏望族,年少聪慧,青年便颇有才情,但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他善诗文,而传奇《霍小玉传》则尤为著名,明代文学家胡应麟称赞其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则出自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示通言》、《醒世恒言》中的《警示通言》。该篇据说是冯梦龙根据文人宋懋澄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属于“拟话本”小说,拟话本和话本都是白话小说,不同的是拟话本成为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 无论是文言短篇的唐传奇还是白话短篇的拟话本小说,《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题材上都是在讲述才子与妓女的爱情悲剧,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故事情节 《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整体故事情节非常的相似,都是才子与妓女相爱,但才子软弱,畏惧家长的威严和门第的差距,因而负心欺骗和抛弃一片痴心的恋人。不同的是,《霍小玉》的情节相对简单,但发展曲折,《杜十娘》则是情节复杂,且更为波澜起伏。 在《霍小玉传》中,男主李益与女主霍小玉在鲍十一娘的介绍下相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生自以为巫山、洛浦不过也”。可是“中宵之夜”,小玉却泪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 一、背景材料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 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叨叨令]一曲,

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四煞]与[三煞]着重写莺莺预想别离后的孤寂冷清。[二煞]又加叮嘱,透露了莺莺心中的忧患。最后的[一煞]和[收尾]仍写暮秋晚景,用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景物来烘托莺莺离别张生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这折戏通过描写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饯别于长亭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青年所向往的自由美好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家长所维护的礼教对人生的严重摧残。 三、写作特点 1.借景寓情,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 “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了写莺莺的多情,写莺莺离别之伤,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一曲(端正好)的唱词,撷取了暮秋时节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B 一、判断题 1、王利发是老舍话剧《茶馆》中的人物。() 答案:对 2、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作者是茹志娟。() 答案:错 3、《霍小玉传》被汤显祖取材改编为《牡丹亭》。() 答案:错 4、"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有艾青、海子。() 答案:错 5、《湘西散记》的作者是张爱玲。() 答案:错 6、"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答案:对 7、《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 答案:对 8、欧阳修的诗歌奠定了宋诗的基本格局。() 答案:对 9、唐传奇《莺莺传》的作者是王实甫。() 答案:错 10、《行行重行行》写的是旅途的艰辛。() 答案:错 11、朱自清的散文《给亡妇》《背影》是絮语散文的名篇。() 答案:对 12、《茶馆》纯用北京口语,是中国话剧史上"京味"作品的典范。() 答案:对 13、《汉书》是一部颇具"官史"色彩的史书。() 答案:对 14、苏洵散文的代表作是《六国论》。() 答案:对 15、《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 答案:对 16、《长生殿》的作者是洪昇。() 答案:对 17、《天狗》在形式上摆脱旧诗格律的束缚而趋向自由诗。() 答案:对 18、《西厢记》写的是张生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答案:错 19、北宋词坛作品流传最广的词人是苏轼。() 答案:错 20、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以词成就最高。() 答案:错 二、选择题 1、孟浩然诗歌最主要的内容是() A:隐居闲情 B:边塞风光

C:山水田园 D:羁旅怀乡 答案: C 2、《致橡树》一诗的作者是() A:北岛 B:舒婷 C:海子 D:顾城 答案: B 3、下列诗人中属于"现代派"的是() A:郭小川 B:艾青 C:戴望舒 D:臧克家 答案: C 4、《列国志传》是一部() A:神魔小说 B:历史演义小说 C:英雄传奇小说 D:才子佳人小说 答案: B 5、《论语·侍坐》中性格最恬淡及潇洒放达的弟子是() A:曾皙 B:冉有 C:公西华 D:子路 答案: A 6、《文化苦旅》的作者是() A:冰心 B:流沙河 C:史铁生 D:余秋雨 答案: D 7、下列剧作描写北京旧城区改造的是() A: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B:老舍的《龙须沟》 C:老舍的《西望长安》 D:老舍的《青年突击》 答案: B 8、柳永《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是一首() A:羁旅行役词 B:怀乡恋土词 C:怀人抒情词 D:激愤颓放词 答案: C 9、属于我国诗歌史上第一批文人诗作是《诗经》中的() A:雅 B:颂 C:风

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霍小玉传》讲述的是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新中进士的名门公子李益,在京候职期间,觅得才貌双全的霍小玉。两人相爱相欢两载,益离京任职,分离前立下誓不相舍的誓言。可是回到家中却从母命与高门卢氏女定下婚约,违了小玉之约,益自觉羞愧,避而不见小玉。小玉忧思成疾,在一位豪士的帮助下,终与李益见上一面,痛斥李益一番后,气结而亡。死后作祟李益妻妾,益三取不谐。“艺术上的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的反映和典型化”,①透过作品的悲剧意蕴我们能够看到它所折射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小玉为爱情为梦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是无可非议的悲剧人物。而李益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实现自己的诺言,葬送了别人的美好爱情,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婚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个悲剧人物。体味其中的悲剧意蕴,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 一、霍小玉之悲 霍小玉从一上场开始,就在一步步演绎着她的悲剧人生,向读者昭示着冷酷的社会现实。从小玉的出身与遭遇来看,小玉本是霍王小女,“王甚爱之”可父王刚一断气,就被兄弟扫地出门,只因她“出自贱庶”。可见人情之冷漠。母女无以生存,小玉竟沦落为了娼妓。出身高门显贵,命运亦不过如此,贫民之孤儿寡母的命运就更难以想象了。足见世态之炎凉! 沦为娼妓,已为小玉的人生打上了悲剧的烙印,及至爱上“门族清华”的李益,这一悲剧的烙印就更加深重了。且看作品是如何将悲剧步步向前推进的:“资质浓艳”,“事事过人”的小玉对爱情充满了希望,一心想寻求一位“格调相称”的“好儿郎”,而“少有才思”的才子李益正欲“思得佳偶,博求名妓”,在媒婆鲍十一娘的穿针引线下,二人一拍即合。郎才女貌,二美相聚,这本是令人欣喜的事。可就在这“极欢之际”,小玉却“不觉悲至”,道出了她内心的隐忧:“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良宵一刻值千金”,中宵之夜,小玉的内心却是如此的悲凉,头脑确是如此的清醒,哪里像是一个十六岁的风尘女子!“生闻之,不胜感叹”,读者听之,又何尝不悲不叹! 悲剧继续向前推进着:李益的登科授职,使得两年的幸福生活很快终结。小玉深知,“盟约之言,徒虚语耳”,临别之际,道出了她一生最高的爱情理想――相爱八年的短愿:“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且便舍弃人事,剪发批缁。夙昔之愿,与此足矣。”读来真是一字一血,一字一泪,足以令观者感动,为之一哭,这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年轻妓女的最高人生理想,为了短短几年的真爱,宁可大半辈子守着青灯古寺。这一理想本身就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而这看似小小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的现实就更加可悲了。 小玉万万没有想到,还未及“色衰”,未及八年,她就面临“女萝无托,秋扇见捐”的命运了。李益“黄鹤一去不复返”,为了探寻李益的音信,小玉求神问卜,贿遗亲友,用尽了一切办法,日日找寻,达一年之久,直至卧病空闺,资产用尽还一如既往,矢志不渝,最后竟连她父王送她的紫玉钗都潜卖了。小玉对爱的执著、坚贞,对情的专一、坚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终于在一位黄衫豪士的帮助下,与她朝思暮想的人做了最后的诀别,悲剧在这里也推到了顶点。离别至今,积郁在心里的所有爱恨情仇,在这一刻,喷薄而出:“我为女子,薄命如 ①《美学初论》

小学综合素质一模拟卷答案解析

小学《综合素质一》模拟卷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选B。 【解析】张老师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指的是要引导学生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提高全面的基本素质。 2.选C。 【解析】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因而红星中学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3.选C。 【解析】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既要予以纠正,又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有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结合备选项,A没有予以纠正,BD的做法容易对学生的人格尊严造成不良影响,故C项合理。 4.选C。 【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题干中的青青老师有失教育公平,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5.选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6.选A。 【解析】《预防未成年年人犯罪法》于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7.选C。 【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1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并适应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活动中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2019尔雅网古代名剧鉴赏

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说白、科介、穿关 1 【单选题】最早关于元代杂剧的书是()。B A、(《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B、(《元刊杂剧三十种》 C、(《琵琶记》 D、(《娇红记》 2 【单选题】著名戏曲选集《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是()代著名藏书家赵琦美编著。D A、(唐 B、(宋 C、(元 D、(明 3 【单选题】以下张爱玲的哪一部小说被改编为戏曲?()A A、(《金锁记》 B、(《半生缘》 C、(《倾城之恋》 D、(《红玫瑰与白玫瑰》 4 【多选题】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有()。ABD A、(定位明确 B、(融入了当代时尚元素 C、(把握时机 D、(本身知名度 5 【判断题】穿关是对戏曲人物服饰、发型、道具等的交代说明性文字。()正确 王安祈《金锁记》与白先勇《牡丹亭》

1 【单选题】中国戏曲基本构成元素不包括()。D A、(扮演 B、(音乐 C、(舞蹈 D、(剧本 2 【单选题】《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B A、(周贻白 B、(王国维 C、(李渔 D、(吴梅 3 【单选题】优伶有三种类型,即倡优、俳优和伶优,其中的俳优主要负责()。C A、(吹打乐器 B、(专管歌舞 C、(从事笑谑 D、(专管跳舞 4 【多选题】“汉代百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至汉代的一个大环境,其中的“戏”包括()。ACD A、(杂技 B、(戏剧 C、(各种技艺 D、(游戏 5 【判断题】扮演是戏剧的一个基本元素,是戏剧的本质之一。()正确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1

【单选题】变脸是()中的一个重要表演技能。C A、(昆剧 B、(京剧 C、(川剧 D、(越剧 2 【判断题】杂技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正确 中国古典戏曲——以歌舞演故事 1 【单选题】宋代话本中的“入话”与宋杂剧的哪一个组成部分意义相近?()A A、(艳段 B、(正杂剧 C、(话剧 D、(表演 2 【单选题】 下列属于宋杂剧两大组成部分的是()。B A、(开场和结尾 B、(艳段和正杂剧 C、(三言二拍和正杂剧 D、(艳段和末剧 3 【单选题】王实甫的作品有()。C A、(《西厢记弹词》 B、(《西厢记诸宫调》 C、(《西厢记》 D、(《弦索西厢》 4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谁写作了《东京梦华录》这本书?()A

论《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GONGQING GOLLEGE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THESIS OF BACHELOR (2009—2013年) 二 ○ 一 三 年 五 月 中文题目: 论《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英文题目: Analys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i Chai Ji to Huo Xiao Yu Zhuan 学 院: 系 别: 英汉语言文学系 专业班级: 09级汉语言文学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 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取材于唐代小说。文本把“临川四梦”中的第一梦《紫钗记》与之相关的唐代小说《霍小玉传》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文本,以《紫钗记》为着重点,从创新、改编的角度,通过对比唐明两代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在人物形象,叙事技巧和精神内涵上面的变迁及发展,揭示出汤显祖改编的意图。透过《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的研究,力图以此丰富对汤显祖戏曲的研究和认识。并展现出汤显祖戏曲对于中国戏曲文化上的重要贡献,并对这小说转戏曲的变换过程做一些个人的阐释。 关键词:《紫钗记》;《霍小玉传》;继承;创新;人物形象;叙事技巧; 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