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分析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导言 (3)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3)

2.1 可支配收入扩大 (3)

2.2 消费差距扩大 (5)

2.3 储蓄差距扩大 (7)

3. 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7)

3.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7)

3.2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8)

3.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8)

3.2.2 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9)

3.2.3 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10)

3.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10)

3.3.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3.3.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11)

3.3.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11)

4. 结论与思考 (11)

4.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11)

4.2 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12)

4.3 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并从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方面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制定与落实公共产品分配与供给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效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加了49.0倍和37.6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978 年为209.

8 元, 2009 年扩大为12021.48元①。针对这种状况, 不少专家、学者从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和性质、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从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来探讨其对城乡差距扩大的贡献,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1978 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①上述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图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比图

从图一得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 多年来均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远远小于城镇居民。

结合下表一中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 1984 年改革开放初期,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 年的2.6 倍开始下降到1984 年的1.8 倍; 第二个阶段是1985- 1988 年,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小幅度扩大后出现比较稳定的阶段,基本上维持在2.2 不到的水平; 第三阶段是1989-1994 年,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第四阶段是1995- 1998 年, 收入差距有很小缩小, 之后进入第五个阶段1998 年以后, 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9 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6∶1,而到了2009年,这一差距被逐年平稳地扩大到3.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不断创造建国以来的新高。①

①根据表一中相关统计数据所得。

表一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其中“城乡可支配收入比”等于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比值。

(二)消费差距扩大

表二 主要年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情况表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注:1.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

2.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没有剔除城乡价格不

可比的因素 ;3.居民消费水平指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支出。

根据表二及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如下折线图二:

图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趋势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虽有波动,但仍是呈整体上升的趋势。结合表二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算出,农村居民消费由1978年的138元到2009年的4021元,提高了3883元,涨幅达28.1倍;城镇居民消费亦有1978年的405元涨到2009年的15025元,提高了14620元,涨幅达36.1倍。①城镇居民的涨幅远高于农村居民。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容忽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幅度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皆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尤其是近几年,城乡之间差距愈加明显。

(三) 储蓄差距扩大

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居民储蓄是其收入的增函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必定反映在居民储蓄上,因而从居民储蓄差距上也可以看出城乡的差距。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所得的数据分析整理得到,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99 年才达到30. 89 % ,但是占人口30 %左右的城镇居民却占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70 %左右。最小的1984 年也达到了63. 9 % ,而1999 年竟高达81. 2 % , 自1996 年后,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80 %以上。所占比例最高的1991 年城镇居民人均存款余额为农村居民人均存款的近10 倍,差距十分悬殊。[1]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异并没有随着制度的革新以及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反而愈拉愈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有违于“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亟待改善。

三、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很多学者已做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本文将主要从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差异角度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贡献。

(一)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公共产品是保罗·萨缪尔森于1954 年提出来的, 即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产品, 如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斯蒂格利茨的解释是:“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类物品, 在增加一个人对①根据表二中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它分享时, 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 而要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却要花费巨大成本。”[2]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中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它的效用不可分割。非排斥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独享或专有;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 不会排斥其他人同时享用, 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他人享用的数量或质量;效用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本身的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 技术上不可能被分割成若干个别部分, 分别归某个个人享用, 它具有联合受益和共同消费的特点。

(二)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下面我们选取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险三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来分析其在城乡供给与消费中的差异。

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投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区, 教育部门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等资源配置上, 实行城乡不同标准。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集中于城市, 原本更需要扶持的农村教育得到的资源远远少于城市。[3] 从1996年到2004年的9年间, 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都低于城镇水平, 具体情况见下表三。

表三城乡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单位:元/人

资料来源: 1996- 2004 年的数据,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 2005 计算整理而得。

b.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国教师水平在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年轻人到农村从教的意愿明显下降。教师学历是反映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教师学历要求偏低,如果将教师学历要求提高一个层次,农村教师将有70%一80%成为学历不合格教师[4]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并且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城乡教师差别仍有所扩大。例如,就城乡教师的学历结构而言,我国一些城市地区已开始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甚至本科化,而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合格率主要维持在中师学历水平。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代课教师的比例仍高居不下,合格教师的严重匾乏仍在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实施。截至2007年,城镇各级学校教师的学历仍然大大高于农村教师,以小学教师为例,城镇教师中专科学历以上的占85.30%,县镇教师中专科学历以上的占75.87%,而农村教师中专科学历以上的仅为58.53%;城镇教师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31.17%,县镇教师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3.87%,而农村教师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仅为6.60%(见表四)。[5]

表四城乡专任教师的学历程度比较(2007)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2.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 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进行了投资体制的改革, 主要是引入了多元投资主体。比如像温州吸引社会资金开展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烟台将城市供水、供气与供热工程租赁给民间机构运

营, 上海的杨浦与南浦大桥、隧道等几个大的工程, 也是采取合资、BOT、特许经营方式建成的。但是, 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 是很难将资金投向农村的。所以, 目前的农村, 像被使用的大型水利设施仍然是人民公社时期建设的, 如抽水站、水库和部分深水机井等。当然,部分工程因年久失修和管理不善, 已不能使用, 农村水利设施供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所热衷的, 因为这是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之一, 可是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 往往通过强制性手段向农民集资、摊派。这样一来,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 在城市是不需要市民负担的, 而在农村则需要农民负担。更何况,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的投资方面, 城市是大大多于农村的.[6]

3.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医疗费用在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从居民的医疗保障方式看,城市中基本医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等形式的医疗保障覆盖比率显著高于农村, 其中2003 年城市的基本医保比例为30.4%,而农村仅为 1.5%;2003 年公费医疗的比例为4.0%, 而农村的公费医疗比例仅为0.2%(见表五),农村中最主要的医疗保障形式是合作医疗,但2003 年仅占9.5%, 尽管这两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迅速推广,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 1.56 亿农民受益,农村总人口的16.6%, 还有83.4%的农民没有享受这种惠民政策。实际上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公共医疗保障, 不得不依靠自费来看病( 2003 年农村医疗自费比例高达79%)。[7]

表五居民医疗保障方式( %)

资料来源: 根据《2006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计算得到。

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知,在公共品的消费与利用方面,农村居民的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这无疑将加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公共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存在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首先, 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这是因为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个方面, 即使在可支配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由于城市居民的公共消费多于农村居民, 那么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就高于农村居民。在这种情况下, 也可以说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如城市居民。其次, 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 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往更加依赖于公共消费水平的提高。在这种状况下, 农村居民要想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样,就需要付出更多。

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受教育的程度、医疗保障水平等直接决定人力资本的积累。在教育程度与医疗保障水平主要受收入水平约束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在这些方面公共消费的显著差异会使城市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而个人收入又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所以, 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又会决定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例如, 受教育程度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就是明证。据李实等的实证分析, 如果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就业者收入为100, 那么小学文化程度就业者的收入为150, 初中文化程度就业者的收入为168, 高中文化程度就业者的收入为176, 中专文化程度就业者的收入为197,大专文化程度就业者的收入为212,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的收入为242。[8]

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公共产品供给差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增加生产成本。比如, 没有良好的水利设施, 就会增加灌溉成本; 没有良好的交通设施, 就会增加运输成本。二是降低农民抗风险的能力。比如, 气象与市场信息等服务差就会降低农民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总之, 公共产品供给差在降低农民私人生产效率的同时, 也就是在妨碍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的增收, 从而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在教育、基础设施和医疗等公共产品上的财政支出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现有财政体制的城市倾向造成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较多负担了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支出, 这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现有财政体制进行改革: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政府要调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方向,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资力度, 增加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家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补助、资助力度, 扩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范围。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农村公共投资体系, 包括设定最低标准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逐步解决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的财政投资。[9]

(二)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不是一回事, 并且公共产品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之分,因此, 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纯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 但它既可由国有企业生产, 也可由其它所有制企业生产。准公共产品既可由政府提供, 也可以采取混合方式提供; 其生产既可由国有企业承担, 也可由私人企业承担。到底由哪种方式提供和生产公共产品主要应根据效率原则来决定, 以使社会福利最大。

(三)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对于保证基本民生需要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等应优先提供, 对于高等教育等发展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该适度, 而对于某些享乐性的、奢华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要严格控制。只有这样, 才能使有限的公共产品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的民生方面的公共需要。

参考文献:

[1]郑书耀;城乡差异:衡量、成因与对策解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33-37.

[2]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J].人文杂志,2005,(01):129-133.

[3]陈赟;教育资源不均衡对收入差异影响研究[J].中国发展,2008,(02):36-47.

[4] 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我国转型期重大教育政策问题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15

[5]任重.教育、医疗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D].导师:陈宗胜.:南开大学,2009

[6]梅迪;我国城乡收入差异中财政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6,(03):20-21.

[7]孙文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公共品供给机制剖析——基于城乡差异视角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8,(01):28-33.

[8]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04):5-19.

[9]师艳玲;韦海鸣;广西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715-719.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 告》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年末岁初,我有幸被县统计局抽调为“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员”期间,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县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找出制约我县城镇居民增收的瓶颈因素,找准增加城镇居民增收的切入点,结合统计业务工作,我深入城镇住户现场调查统计,取得了我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至目前,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551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897元。如此收入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生活质量,为此,我通过调查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考,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城镇居民收入现状 通过对10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xx年,xx县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可达1644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55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人均消费性支出78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从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全县城镇居民整体收入还处于中等偏下:家庭总收入不足3万元的20户,占调查户数的20%,其中不足1万元的6户,最低收入为3600元;家庭总收入3—4万元的72户,占调查户数的72%;收入超过4万元的8户,占调查户数的8%,最高收入为4.7万元。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2702元,增长10.7%;转移性收入为1851元,增长35.7%;经营净收入为1550元,增长44.2%;财产性收入

340元,增长56.1%。城镇居民收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调查资料显示,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77.2%。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占据收入构成的主导地位。 (二)财产性收入比重偏小。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 2.1%。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渠道为存款利息和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其它投资收入、知识产权收入、其他财产性收入等均为空白。 (三)经营性收入水平过低。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只占到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9.4%。城镇居民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导致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长期低位徘徊。 (四)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89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36%,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居民的食品消费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而且,居民在衣、住、行和通讯、教育、卫生、旅游、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汽车、电脑、空调、摄像机、液晶电视等高档商品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 (五)社会保障不断完善。xx年,全县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564人、基本医疗保险xx9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825人,同比增加245人,增长6.8%。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调查结果显示,xx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问题。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问题着力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比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分析收入差距的成因,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一些探索意见,供领导参考。 一、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1.5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9%,是1980年的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5%,是1980年的30倍。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收入增长 自198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477.6元,

到2009年达到17175元,提高了3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1.3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了27倍;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365.0元,到2009年达到14371.56元,提高了39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0.78元增加到4806.95元,增加了3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平均不到3年提高1千元,而农村居民则需要9年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之势。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1980年2.50∶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同期河南由2.57∶1扩大到2.97∶1。 城乡居民收入与收入比变化情况表 单位: 元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RESEARCH ON THE IN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in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Nowadays,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 Keywords: ine inequality; model; way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分析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导言 (3)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3) 2.1 可支配收入扩大 (3) 2.2 消费差距扩大 (5) 2.3 储蓄差距扩大 (7) 3. 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7) 3.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7) 3.2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8) 3.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8) 3.2.2 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9) 3.2.3 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10) 3.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10) 3.3.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3.3.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11) 3.3.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11) 4. 结论与思考 (11) 4.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11) 4.2 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12) 4.3 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并从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方面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制定与落实公共产品分配与供给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效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加了49.0倍和37.6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978 年为209. 8 元, 2009 年扩大为12021.48元①。针对这种状况, 不少专家、学者从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和性质、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从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来探讨其对城乡差距扩大的贡献,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1978 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①上述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根本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根本原因分析(RCA)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用以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表征。根本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并制定问题预防措施。在组织管理领域内,根本原因分析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发现组织问题的症结,并找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根本原因分析的应用 组织的多数疑难杂症都有不止于一种应对之法,这些各不相同的解决之法,对于组织来说亦有不同程度的资源需求。因为这种关联性的存在,就需要有一种最为有利的方案,能够快速解决妥善地解决问题。 因此,只顾解决表面原因、而不管根本原因的解决之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不足为怪了。然而,选择这种急功近利的问题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问题免不了要复发,其结果是组织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应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想象,这些方法的累积成本肯定是惊人的。 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目标是找出: ?问题(发生了什么); ?原因(为什么发生); ?措施(什么办法能够阻止问题再次发生)。 所谓根本原因,就是导致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发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因为引起问题的原因通常有很多,物理条件、人为因素、系统行为、或者流程因素等等,通过科学分析,有可能发现不止一个根源性原因。

根本原因分析法的步骤 根本原因分析法最常见的一项内容是,提问为什么会发生当前情况,并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记录。然而,再逐一对每个答案为一个为什么,并记录下原因。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找出问题的作用因素,并对所有的原因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反复问一个为什么,能够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直到你发现根本原因。 找到根本原因后,就要进行下一个步骤:评估改变根本原因的最佳方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另一个独立的过程,一般被称之为改正和预防。当我们在寻找根本原因的时候,必须要记住对每一个业已找出的原因也要进行评估,给出改正的办法,因为这样做也将有助于整体改善和提高。 根本原因分析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术语,存在着一系列不尽相同的结构化的具体方法,用于解决具体的组织问题。 根本原因分析的工具[1] 1.因果图。 这是一种描述一个结果和所有可能对它有影响的原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其步骤包括:定义问题,作图,描述所有相关的任务,复核图表,确定纠正行动。 2.头脑风暴法。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多元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多元统计分析 08708班 0807524021 杨黎竹 摘要: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居民消费的主要来源是居民收入,而消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通过多远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特点及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不同地区居民家庭收入的差异程度及不合理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促进建设合理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体系,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关键字: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法经济增长生活水平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我国带来的后遗症还在继续影响着居民正常生活,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困扰着老百姓,收入和消费支出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架重要马车,收入又是决定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我国人口基数大,消费群体众多,但由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降低,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收入分配问题也愈发明显。因此,鉴于篇幅限制,本文就只针对城镇居民的收入进行分析。 下面通过统计数据对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总体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了解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情况。 1.聚类分析方法概述: 聚类分析方法是仅次于回归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中对样本进行分类叫 做Q型聚类,对变量进行分类叫做R型聚类,本文用的是Q型聚类。聚类分析的核心思想是从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中,定义能度量样本间相似 成都的统计量,在此基础上求出各个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度量值,按相似程度的大小,将样本逐一归类,关系密切的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集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知道所有的样品都聚集完毕,把不同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亲疏关系谱系图,用以直观地显示分类对象的差异和联系。 2.搜集数据材料及确定指标: 按居民收入类别分为总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记为:X1、X2、X3、X4、X5、X6(如图1):(图1)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1978-2012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12 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 12.5%,经营净收入增15.3%,财产性收入增长8.9%,转移性收入增长11.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1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5.0%。 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9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814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1456元。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9.7%,财产性收入增长9.0%,转移性收入增长2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名义增长13.3%。 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316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480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 入704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0142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9009元。 全年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 其中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 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290元,比上年增长11.8%。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11)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 农民纯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差距农村制度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 39,1984年为1. 76,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26. 37,平均每年缩小4. 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按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 6,只有二个国家超过2,中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国家(李实,2004)。即使按照货币收入比较,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更大的国家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Knight and Song,1999)。但是,如果把实物性收入和补贴都算入个人收入部分,那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许可居世界第一。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新特点 ①城乡居民的显性收入差距低于实际收入差距 从前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都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作比较,这样得到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不能客观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其原因在于,两者在统计口径、城乡体制以及统计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实际是上低估了城乡差距。

RCA—根本原因分析

RCA——根本原因分析 第一步骤:进行RCA前的准备——人员、资料 (1)组织工作小组(Organize a team):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确定小组人数 主要是相关流程的一线工作人员 确定主要负责人:应具有与事件相关专业知识并能主导团队运作 (2)事件相关资料的收集资料,作为后续分析的佐证。 相关资料最好能尽快收集,以免遗忘重要的细节。 资料收集包括访谈人员、设备调查、书面记录、发生地点和方法流程等 (3)详细叙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如何发生),并确认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可以利用“叙事时间表”等工具来确认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将焦点放在事件的事实上,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到结论。) 第二步骤:确认相关原因——列出所有原因 (1)列出与事件相关的系统分类: 人力资源系统 资料管理系统 环境设备管理系统 组织领导及沟通系统 其他 (2)列出事件的流程:对照执行过程是否符合规范、常规。

需评估:当时执行的步骤跟流程的一样吗? 当时执行的步骤跟平常做的一样吗? 确认操作程序是否有问题 第三步骤:确定近端原因、根本原因 (1)从系统中筛选出根本原因 筛选标准: 可问以下问题,辨别是根本原因还是近端原因: 当此原因不存在时,此问题还会发生吗? 若此原因被矫正或排除,假如再有相同诱发因素,还会再有类似问题发生吗? 答「是」者为近端原因,答「否」者为根本原因。 (2)列出事件的近端原因及远端原因 (3)针对近端原因做即时的介入措施,即使分析过程未完成,若已先找出近端原因,便可针对近端原因马上做一些处理,以减少事件造成的影响。 第四步骤:制定及执行改善计划 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改善计划并落实改善措施,防止下一次事件再发生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查与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衢州、丽水、宁波、绍兴等地的调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在对衢州、丽水、宁波、绍兴的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spss13.0对3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访问所得信息,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对收入差距的感受。我们结合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字:禁塑令效果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的形式,运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四地的城乡居民进行了实地调查,试图了解浙江省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情况,并进行相关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数据。其中选取浙江省的衢州、丽水、宁波、绍兴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份,有效回收28份,有效率为70%。样本的部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变量部分描述性统计结果(单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据调查,在问及平均月收入的问题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城镇居民平均月收入为3881.5元,而农村居民月收入只有2241.2元,两者相差近1.73倍。 (二)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差距明显

数据表明,在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测算当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0.664,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高达0.806,两者相差近14个百分点。我们知道,边际消费倾向往往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我们的调查证明了这点。 三、城乡居民对收入差距的认知 (一)超过六成居民认为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二)城乡居民在客观看待收入差距的临界值方面达成一致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问及“您认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最大不能超过农村居民收入几倍”的问题中,城镇居民认为是2.259倍,而农村居民认为是2.447倍,两者基本持平。 (三)超过六成居民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

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 2011-12-08 16:22:38 来源: 法制晚报(北京) 有662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5) 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只有少数几年反复,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今天上午,记者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发布会上了解到上述信息。 蓝皮书指出,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少数年份是有所反复的,如1980-1983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急剧缩小的几年,1994-1997年是收入差距小幅缩小的阶段,其他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比如1984-1994年和1997-2009年,基本上呈现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的趋势。尤其是从2002年以来,收入差距上升到3倍以上。 蓝皮书指出,这一差距达到了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的程度。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略高一些,为2倍左右,该倍数为基本平衡的程度。超过3倍以上,则收入差距过大,结构失衡。 据了解,中央正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第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 200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并一直提出以“城乡统筹”的精神为建设农业农村的总方略或总要求,但事实是这7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居高不下,而且总体上仍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差距较小,而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另外,与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有关,“我国城镇人口不到50%,社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投给了城镇,占87%,尤其是把资金投向大都市。”魏后凯说。 相关新闻超过一半农民希望国家征地 蓝皮书中对全国160个乡镇184个村庄的1913户农户的调查指出,绝大多数农民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而且越是大城市对于农民越有吸引力,只有极少数农民愿意自己的下一代仍生活在农村。

居民收入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不平等状况研究
杨宜勇 池振合? 摘 要: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本文考察了 2010 年中国收入增长 和收入分配状况。总的来说,2010 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国总体收入不平等水平下 降。经济增长是 2010 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中国总体收入不平等水平的下降 则是农民工工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高涨的通货膨胀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关键词:收入分配 收入增长 收入不平等
一、居民收入增长状况
(一)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农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见图 1) 。截至 2010 年,中国农民名义人 均纯收入达到 5919.01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94%。按照 1985 年农村价格水平计算,2010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 1466.92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0.88%。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收 入增长速度提速。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长速度仅有 4.27%,是 2002 年以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最慢的时期。 2003 年开始, 从 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到 2007 年达到 9.51%。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 和 2009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 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然而,2010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速再次加快,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长速度要高 0.58 个百分点。
图 1 2002-2010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 计数据库,http://219.235.129.58/indicatorYearQuery.do。
农民纯收入增长加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按照收入来源划分, 农民纯收入主 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所以农民纯收入增长速 度由不同来源纯收入增长速度共同决定。2010 年中国农民不同来源纯收入增速变化各不相 同(见表 1) 。在不同收入来源中,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加快的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 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最快。2009 年中国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实
?
杨宜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人事科学发 展研究院院长;池振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摘要:中国1978~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数据,通过这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逐年递增,恩格尔系数却呈现逐年递减的现象,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家庭人均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进而证明恩格尔系数与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关,并讨论这种关系带来的结果如何。 关键字: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回归分析相关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数据 10-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6859.6 416.3 2366.4 503.7 38.2 47.7 7702.8 472.1 2475.6 527.9 37.7 46.2 8472.2 514.6 2622.2 550.6 37.1 45.6 9421.6 554.2 2936.4 588.0 37.7 47.2 10493.0 607.4 3254.9 624.5 36.7 45.5 11759.5 670.7 3587.0 670.7 35.8 43.0 13785.8 752.5 4140.4 734.4 36.3 43.1 15780.8 815.7 4760.6 793.2 37.9 43.7 17174.7 895.4 5153.2 860.6 36.5 41.0 19109.4 965.2 5919.0 954.4 35.7 41.1 这是中国1978~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数据图,从1978年开 始我国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每年都有变化,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收入增长 的幅度也基本呈现了递增的趋势,这足以证明了我国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国民的生活 水平也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恩格尔系数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与收入的增加呈现相反 的趋势。不论是城市还是乡镇恩格尔系数都与收入呈现相反的趋势,这证明了收入的增 加与恩格尔系数呈现负相关。 (二)使用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收入的增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摘要】:本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理论指导,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计算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对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消费、产业结构两个角度来研究了我国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通过对负效应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经济的合理的政策和建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而且从短时间来看,并没有缩小的迹象。本文在这一部分对我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预期的创新。第二部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对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目前人们的研究重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和实证分析。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但是目前还缺乏一个计算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方法。第三部分,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在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要计算出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必须从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着手。通过分析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找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素的合理数值,从而计算出在我国现行经济条件下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方法上的创新,希望能够对我国合理的城

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第四部分,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了分析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从消费、产业结构角度测算了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所带来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的负面效应。通过对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和进一步对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负效应的分析,我们可得出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可以促进我国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的结论。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能为我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二元对比系数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产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6.2;F22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第一部分研究背景12-151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2-14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性143本文的预期目标和创新14-153.1预期目标143.2本文的主要创新14-15第二部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15-18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15-172对现有研究的评价17-18第三部分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18-301本文研究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路方法181.1被解释变量的选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 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

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向差距 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JIl、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收入比为3.03,介于东西部之间。 3、基尼系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差距逐渐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3:1 。 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 , 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4:1,呈持续扩大态势。 根据曾国安的五等分统计法来看,最贫困的20%的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5.5%(而同期美国为4.27%),最低的4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15.4%,最高的1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30.9%,最高的2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47.5%(而同期美国为44.6%),10万亿元存款中20%的富人占有80%的份额。基尼系数1995年为0.455(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水平,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均状态,0.4以上则为差距悬殊状态)。和其他国家相应阶段相比,我国的贫富差距太大(主要是城乡差距过大),而且产生了所谓“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马汰效应。(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在最近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原因 现阶段农民面临的生产和发展的压力比以往明显加大,收入增长缓慢。这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农村内部诸多规律性因素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原因。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通过“剪刀差”政策手段把一部分农村财富转移到城市,抽走了农村发展所必需的积累资金。通过强制降低农产品价格从农业中获取剩余以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是本世纪20年代前苏联经济学家普里奥布拉辛斯基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这项政策通过扶持发展工业来带动整

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周俊霞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两会”上最热门话题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说贫富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的话,那么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但是,由于现存的收入分配体制尚不完善,加上政府对再分配的调控仍不到位,以及各种监管漏洞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严重。 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测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8年的2.11扩大到 大幅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比较稳定。这一阶段,国家提出了两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实行了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产权改革;二是市场化改革,包括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放松管制。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2.42缩小到1984年的1.5。 第二阶段(1985-199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阶段。此阶段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打破大锅饭,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效率工资,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城镇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同期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的激励效应不断递减,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人口增长,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工农业发展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同,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5年的1.64上升到1993年的2.74,上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第三阶段(l994-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软着陆”时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速降低到10%以下,物价上涨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的低速增长限制了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与此同时,政府开始重视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城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实行农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国家提高了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建立了粮食储备调节机制、风险基金和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有效地 2009年的2.86。这仅是名义收入差距,如果把每年国家对城镇居 民实行的各种福利、补贴和优惠措施考虑进去,实际的城乡差距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一、现状分 近几年河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直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速度,200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为6679元。到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为14718元,是2002年的2.2倍。 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相比,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增长3.13%,2003年增长6.26%,2004年增长 11.1%,2005年增长9.79%,2006年增长9.20%,2007年增长12.94%,2008年增长11.69%,2009年增长7.4%。七年增长0.9倍。 动态上看,由于受到政策、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本身素质及能力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