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一)经验主义的“分界”观

1.传统经验主义:科学的特征在于基于经验的观察方法,而非科学或形而上学的特征则在于其思辨方法。

2.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陈述包括分析命题和经验命题,前者虽然对实在本身没有任何断定,但它的形式是合乎逻辑的;后者属于经验科学的范围,

具有可证实的经验内容。

(1)证实原则(justification):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

有逻辑意义,如果是在经验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有经验意义,所

有经验科学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或伪的。

(2)形而上学既不想断言分析命题,也不想落入经验科学领域,它就不

得不使用一些无应用标准规定的、因而无意义的词,或者把一些有

意义的词用这样一种方式组合起来,使它们既不产生分析的(或矛

盾的)陈述,也不产生经验陈述。在这两种情况下,假陈述都是必

然的产物。

(二)波普尔的“分界”观

1.不能通过观察还是思辨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现代物理学理论如爱因斯坦理论是高度思辨的,而很多伪科学如占星术则是基于观察和归纳的。

2.经验证实原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从逻辑上不可能通过诉诸经验的方式最终证实一个普遍命题,而一个反例则足以证伪一个相应的普遍规律。

3.证伪原则(falsification):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一种理论要成为科学,“就必须能同可能的观察或想

象得到的观察发生矛盾才行。”牛顿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物理学。

(1)如果一种理论与一切可能的观察都一致,就是说,一个无论如何也

找不出缺点或无法被驳倒的理论是不可证伪的、不可检测的,因而

不是科学理论。占星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决定论、唯心主义。

(2)分界问题不是意义问题:发现一个理论是非科学的或者形而上学

的,并不会因此而发现它是不重要的和无意义的。

(3)我们不可能把这条线画得过于分明,大多数科学理论都起源于神话。

比如,人们可以把牛顿理论的历史一直追溯到阿那克西曼德,而后

者则是不可检测、不可反驳的,但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二、归纳问题

(一)培根神话

1.获取知识的前提:破除“四假相”。为了进行纯粹的清白无暇的观察,我们必须清除我们心灵中的一切偏见、一切先入之见、一切理论。只要我们睁

开眼睛,耐心地、不带偏见地观察,被观察之物的本质就会向我们显现。

2.培根神话:一切科学都始于观察,缓慢地、小心翼翼地(通过归纳)过渡到理论,然后再通过观察对理论加以证实。这种模式可以表述为:观察-

理论-证实。

(二)休谟对培根神话的颠覆

1.逻辑学解释:归纳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和无效的,因为它导致无穷后退。

理论决不能从观察陈述推演出来,也不能靠观察陈述为理论寻找理性论证。

2.心理学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相信归纳法的有效性?休谟的回答是“习惯联想”,即重复性的习惯使人们相信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也要发生。

(三)康德对培根神话的颠覆

1.无论从直观上、历史上还是逻辑上,都不可能运用归纳法从经验观察中得到一种科学理论。

2.我们不是通过观察从自然界引出规律,而是把规律强加于自然界。

(四)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

1.休谟对于归纳问题的心理学处理即其“习惯联想”说放弃了理性主义,把

盲目的习惯看作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力量。

2.康德的缺陷是:他相信牛顿力学是真实的和不可更改的,就是说,存在真

理性的、无需进一步修正的理论。

3.归纳推理的模式在心理学、方法论和逻辑上都存在问题。从心理学上看,

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信仰的证据,而忽略与自己的信仰相悖的证据;

从方法论上看,除非已经事先具有关于有待观察的东西的理论,否则观察

就无从搜集;从逻辑上看,任何归纳推理都带有或然性。

4.归纳即基于许多观察的推理,是神话。它不是心理事实,不是日常生活事

实,也不是一种科学程序。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法。三、猜想与反驳: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始于理论

1.科学不可能从不带有任何理论的纯观察开始。“没有‘纯粹的’观察这种事物,也就是说,没有无理论成分的观察。一切观察——尤其是一切科学观

察——都是按照某种理论对事实进行的解释。”

2.人生来就具有许多直觉知识——许多对种种境况做出反应的方式和期待,新生婴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期望喂奶的。“我们生来就有期望,生来就有‘知

识’”。

(二)理论即猜想或假设

1.先天的“期望”并不等同于先天正确的,因为这些“期望”是可错的。我

们的先天知识也可能落空,这表明甚至这种知识也仅仅是假设的。一切定

律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即使我们感到再也不能

怀疑它们时也是如此。

2.理论和假说是同等的,甚至像牛顿理论和爱因斯坦理论这种最为成功地经

受了检验的理论也不再享有任何“权威”,它们依然是并且始终是猜想或假

说。“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假设的或者猜想的。”

(三)科学方法论:问题→尝试性解决(猜想)→排除错误(反驳)→新的问题

1.科学发现的过程就不是对理论进行证实的过程,而是“挑错”即证伪的过程。

2.一切有机体都是通过试错法(trial and error)进化的,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只有一步之遥。二者的差别在于:“科学家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

误,以搜寻论据驳倒其理论,包括诉诸他以自己的理论和才智设计的最严

格的实验检验。”

3.科学的目标不再是理论的提出和证实,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通过猜想和反驳,使“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从而促进知

识的增长。

4.一种理论的被反驳不应被视为该理论的失败,相反,应当视为它的成功。

面对反驳或证伪,一方面,我们应当主动地、真诚地寻求检验;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应当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理论,因为这意味着对反驳不加批判地全

盘接受,意味着理论没有接受应有的严格检验。

5.猜想-反驳方法是对一种古老传统的回归,这就是前苏格拉底的传统。前苏格拉底的哲学或科学表明:西方科学并不是从收集观察材料出发的,而是

从关于世界的大胆理论出发的。

四、真理观

(一)真理是一种调节性因素

1.没有真理的标准,只有科学进步的标准。在科学中,我们永远不知道是否已经掌握了真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相确定哪个理论更好,能

够知道我们正在进步。虽然没有真理的标准,然而却“存在着在寻求真理

中的进步的理性标准,因此存在科学进步的标准。”

2.科学同寻求确定性或概然性或可靠性都毫不相干。我们所关心的并不在于确定科学理论是安全的、确定的或者概然的。既然知道难免有错误,我们

关心的只是批判和检验理论,希望发现我们在哪里错了;关心的是从我们

的错误中学习,并且有幸的话得出更好的理论。

3.证伪主义寻求的不是一般的、空洞的和纯粹的真理,而是有意义的、有启发性的和相关的真理。“所有的桌子都是桌子”必定是真的,它肯定比牛

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更真实,但它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不是

我们在科学上要追求的目标。

明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这并不会告诉我们明天是否要带雨伞。“如果我们关心大胆的猜测,即使它们可能迅速被证明

为虚假,这种关心也是出于我们的方法论信念:只有借助于这样的大胆的

猜测,我们才能指望发现有趣而有关的真理。”

(二)科学追求的是逼真性(truthlikeness or verisimilitude)

1.科学进步与知识增长。科学必须增长,必须进步,这是科学的题中应有之

义。知识的增长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

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进步的目标是:越来越

丰富的经验内容和高度的可检验性。

2.在我们知道我们充其量只能采取近似的理论时,逼真性观念就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实际上已知这些理论不可能是真的(在社会科学中常常就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说比较近似于或者比较不近似于真理。

逼真性、愈来愈接近真理和同事实更加一致,这都是一回事。“科学的目的是追求逼真性,这种说法显然优越于‘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这一简单的表述。”

3.逼真性不同于概然性。逻辑概率体现的是通过减少信息内容而逐渐趋于逻辑确定性或重言式真理的观念,而逼真性则体现了趋于全面真理的观念,

“它把真理和内容结合起来,而概率则把真理与缺乏内容结合起来。”

陈述a“星期五将下雨”,陈述b“星期六将是晴天”,陈述ab“星期五将下雨而星期六将是晴天”。显然,ab的信息内容大于a 和b,但ab为

真的概率显然小于a 或b。

低概率意味着被证伪的高概率,高的可证伪度或可反驳度、可经验度也就成了科学的目标之一。“我们需要的是信息量大,因而或然率低,然而

还要接近真理的陈述。科学家感兴趣的正是这样的陈述。”

五、决定论批判

(一)科学决定论批判

科学决定论:世界的结构是这样的,如果提供给我们对于过去事件的充分精确的描述以及一切自然法则,任何事件都能够以任何期望的精确程度通过推

理预测出来。

常识和哲学的证据之一是:每一个事件都是“有原因的”,这似乎意味着它一定是被构成它的原因的那些事件所预先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

1.可估算性原理:为了做出精确预测,我们必须“可以根据我们的预测任务(当然,连同我们的种种理论)计算出初始条件所需要的精确程度。”(可

估算性原则)“如果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可估算性原则普遍得到满足,我

们就没有理由相信“科学”决定论。”

2.直觉上的反驳:一件新作品,比如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不可能由一位物理学家或者生理学家,通过详细研究莫扎特的身体,特别是他的大脑,

及其物理环境,而在所有细节上加以预测。

3.科学理论的近似性和可错性:科学理论是“我们所设计的捕捉世界之网”。

“我们可以成功地改进我们的理论——甚至作为工具;成功地制作越来越

适合捕捉我们的鱼即实在世界的网。然而它们永远也不会是这一目的的完

美工具。它是我们自己所制造的理性之网,不应被误认为是实在世界所有

方面的完全的再现;即使它们相当成功也不应如此;即使它们似乎与现实

非常近似也不应如此。”我们的理论是可错的。

4.过去与未来的不对称:过去是封闭的,而未来则是开放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了这一点。“从物理角度说,这种不对称被这个事实所证实,

即,从‘过去’中的任何地方,一个物理因果链条(例如光信号)可以到

达‘未来’中的任何地方;但是从未来中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够对过去中的

任何地方产生这种影响。”

5.我们不能科学地预测我们在我们自己的知识增长过程中将获得的结果。比如,我们今天不能够预测我们自己只是在明天会知道些什么。“假若我们今

天提前一个月知道我们会首次想到哪些理论,那么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

在今天而非一个月后就会想到这种理论;所以,我们并没有预见任何可被

描述为未来的知识增长的事物。”

(二)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批判

历史决定论指: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它认为历史预言是它的主要目的,并认为通过揭示隐藏在历史演变之中的‘节奏’、‘类型’、‘规律’和‘趋

势’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1.反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批判

(1)反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社会科学和物理学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所以,大部分物理学方法——比如概括和实验等——都不能应用于社

会科学。物理学的创新性只包含其自身并不是新的那些要素和因子

的新组合或新安排,社会科学则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其正当研究方

法不应当是“原子论”,而应当是“总体论”。

(2)总体论批判

A.在总体论那里,“整体”可以指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a)一个

事物的全部性质、方面或关系的总和;(b)使一个事物呈现出

特定结构的那些性质或方面。

B.全体意义上的整体根本不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b)意义

上的“整体”可以而且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它实际上

并不是对于“全体”的研究,而是对于事物之一个方面的有选

择性的研究。

(a)意义上的“整体”非但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不能成为任何其他活动的对象。因为一切描述都必然是有选择性的。

历史主义旨在描述乃至控制和重建“整个社会”的理想是注定要落

空的。

C.历史主义和空想主义通过“总体论”结为同盟。这种联盟的典

型代表是柏拉图和马克思。前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把一切变

化都视为颓废,所以,其乌托邦蓝图旨在扼止一切变化;后者

则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其乌托邦蓝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着的

蓝图。

D.用“零碎社会工程学”取代“总体论的或空想的社会工程学”。

正如物理工程师以设计、改进和检修机器为己任一样,零碎社

会工程师以设计、重建和运转社会制度为己任。零碎社会工程

师不相信从总体上重新设计社会的方法,他试图通过可以不断

改进的小调整和再调整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拥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批判

(1)拥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物理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因此,社会科学可以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自然科学

一样,社会科学也可以发现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和自然科学

一样,社会科学也可以基于这种“普遍规律”对社会历史进程做出

“预报”。

(2)历史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相信普遍有效的历史规律的存在,而这种对于社会演化规律的“信仰”源于它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误解。进化

论假说不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规律,而是一个关于地球上若干动植物

祖先的一种特殊的历史陈述。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演化的规律。(3)历史主义可以在下述两个方面为自己做出辩护:其一,否认演化过程的独一无二性;其二,坚持从独一无二的演化过程中可以辨认出

一种趋向。

第一种辩护回到了一种古老的历史循环论,但尽管历史有时候可以在某些方面重演,“我们并没有有效的理由可以期待历史发展有任何明显的重复”。

第二种辩护把趋向(trends)和规律(laws)混为一谈了。“但是趋向并不是规律。”“断言某时某地有某种趋向的存在的这一陈述,将会是一个单一的历史陈述,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规律。”

(4)历史主义对于历史进程“可预测性”的信仰源于与天文学的类比。

随着牛顿理论的提出,天文学可以预报未来长期行星的位置。受此

启发,历史主义者试图预告未来社会的发展。

A.两种预告:一种是对一个我们无力加以阻止的事件的预告,比如对于台风的预告;一种则是可以作为我们行动指南的建设性

的预告,比如,某个经得住台风的避难所将如何被建造起来。

第一种预告叫做“预言”(prophecy),第二种预告叫做“技术

的预告”(technological prediction)。除天文学和气象学之外的

物理学所从事的几乎都是第二种预告。

B.相信能够并且已经发现历史普遍演进规律的历史主义不满足于在社会科学中仅仅从事有条件的“技术的预告”,而是要“解

决预言未来这一古老问题”。

历史主义的这一“理想”必然会落空,因为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中,还是在社会科学中,理论都是猜想和假说,更为重要的是,它

们是可错的或可证伪的。

社会科学不能通过科学的手段或其他理性的手段预言人类的历史进程,这非但没有降低它的科学性,相反,这恰恰是它能够跻

身于科学之列的“优势”所在。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二)科学认识的起点 (三)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四)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 渗透着理论 系统性 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2、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定律的特征: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 ?简明性特征 科学定律的作用: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3、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基本要素: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 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 惠威尔:”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 没有大胆的猜测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 科学性 假定性 易变性

科学假说的来源 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猜测性说明。 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对其对象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假说。 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会提出假定性说明。 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 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全部事实) 对应原则(不能与已检验的科学理论矛盾) 可预测性原则 科学假说的检验 ⑴逻辑分析——实践检验的辅助方法 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 ⑵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的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 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伪。 ⑶证实与证伪 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 检验中的复杂性 不能完全证实——确证 在逻辑上,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 实践研究中不能一出现反例就否定假说 (实践是可错的、辅助性假说易谬) 所以,证实与证伪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⑷判决性实验 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学术繁荣。 4、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结构 基本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逻辑起点 基本原理或定律——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 科学推论——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客观真理性——最本质的特征 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全面系统性 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 逻辑完备性 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 不断交替的过程,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 信仰。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研究库恩 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 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然后对这种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模式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1922-)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历史主义出发, 提出了范式的概念, 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库恩不同意逻 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 他 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都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 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 展模式, 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1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 前科学(无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反常和危机(范式动摇)———科学革命(建立新范式)———新的常 规科学…… 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 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矛盾和斗争,因此是富有历 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按照库恩的动态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前科学阶段。 库恩把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 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对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没有达成共识,各种理论、学 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在前科学阶段各种理论争论的结果,就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质性研究选题的效度探讨_基于知识论的视角

2010年第9期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宋改敏 赵建斌 质性研究选题的效度探讨 摘 要: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效度的甄别、思考和处理,通过对“效度威胁”的控制和 避免来提高相对的“真实有效性”,然而质性研究交互建构的、自我解释的、情境描画的特点,使得研究结果的阐释很难真实地表述研究的现象。从多元效度的考虑出发,以质性研究初始选题作为“知识宣称”的可信和可能证实为中心,结合质性研究选题浮现的过程和选题蕴含的研究内容之间的融贯和研究路径的逻辑支持,能够实现知识论视角的效度考察。 关键词:质性研究;选题;合理效度 在质性研究中,围绕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问题而产生的对研究效度的探究成为提高研究质量的重要方面。一般地,质性研究的效度是在研究者和资料的互动分析中,通过提升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的功能和研究的描述阐释质量,通过避免各种“效度威胁”而确保效度。但是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质性研究本身就是研究者和材料不断互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研究结果本身作为存在的知识形态,按照汉莫斯里“复杂现实主义”认为的“知识是一些具有合理效度的信念”的说法〔1〕,对效度的考察应该贯穿选题、资料收集分析过程以及结论的得出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以知识论为理论视角,对质性研究的选题进行效度考察。 一、研究选题的浮现 我的研究方向是“课程与教师教育”,于是研究自然锁定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当我参与导师课题多次进入研究现场(北京S 小学)时发现:作为一所发达城市的小学,在校长和研究者的带动下,教师全部参加了“学习和发展共同体”(Learning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 ,简称LDC ),将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共同体的发展“捆绑”在一起。教师们将研究定位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事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批判交流并共享成果,特别是他(她)们对我们这些研究者接纳和自然的开放态度,让我鲜明地感觉到:S 小学和别的学校好像不一样。S 小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面貌?教师们是如何走入共同体并认同参与其中的?他们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并引起一系列联动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其他支持条件是什么?学校环境是怎样促成教师变化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浮现、吸引并撞击我的心扉。我又进一步探究引起这些变化和不同的背后缘由,表面看到的似乎是LDC 这一共同体的影响,那么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在和几位老师 交谈后,我又找到了校长这位“守门人”。她探讨地说道:“我觉得还是一个土壤问题,是一个组织的机制。”如果期望老师多做研究,在改良土壤的时候,我们给里面放了哪些肥料?怎么改良的,使它和别的学校不一样?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背后,学校提供了什么?关键因素是哪些?肯定里面是相关的,但谁都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因素不是一个,把校长隐去之后,也有老师内部的因素的焕发,究竟是什么因素焕发了它呢?比如,你会发现这个学校做课题,那个学校也做课题,为什么不一样呢,恐怕还有核心的东西。 大量的思考信息扑面而来,究竟是什么呢?文化?机制?动力?都不全是。是什么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呢?假如教师是“苗”,学校是“土壤”,“土苗”的结合不就构成了一幅生态图景吗?除了同样的阳光、空气和水之外,是谁给S 小学这块“土壤”添加了“肥料”,导致S 小学的老师和其他学校长得不一样?在S 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中添加了什么“添加剂”呢?难道我是要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吗?那么,生态环境的基本含义又是什么呢? 从学界对生态环境的界定上看,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影响某种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2〕。本研究的生态环境并不是指实体意义上的生态环境,而是指由特定环境要素构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开放的系统整体,并间接、潜在、长远地影响生存和发展。 另外,在环境研究和实践中,一般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自然自身的原因引起的,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指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称为现生环境问题。一般地,某地区各类学校的原生环境条件基本相似,差距不大,而现生环境问题却各有不同、差距较大。就本研究而言,研究的生态取向也决定了研究脉络基本定格在共同体内外的各种关系 ———基于知识论的视角 34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管理学研究方法整理

1、研究方法之哲学信仰 进化知识论(重要知识点) 以波普尔(Karl R.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进化认识论为代表。他主张科学方法应当是以理性批判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科学家先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假说和猜想,再依据事实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在检验过程中不断修正原有的假设和猜想。其进化认识论如下图(波普尔的四段图示)所示: ?科学哲学的转向 在科学理论的场合,问题的产生通常是出自于下列三种不同情景:(1)理论与观察或实验的结果不一致;(2)理论系统内不发生相互矛盾的现象;(3)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冲突。 ?进化论与逻辑实证论的区别 知识论方面,进化认识论不像逻辑实证论那样,采用“逻辑图像论”只以精确地描绘世界图像为满足,而主张要建构理论来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 本体论方面,进化认识论认为:科学家为了解释事实或现象,在建构理论时必须提出各种形而上的概念,这种形而上的假设建构,不是一种虚构,而是一种“实在”。 方法论方面,正因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建构出来的,而不是“描绘世界的图像”,因此进化认识论在方法论方面主张“证伪论”,认为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在于“证实”命题,而是在于“证伪”理论中的命题,他们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哲学——总结 ? 1. 实证主义:极端经验论(实证) ? 2. 逻辑实证论:极端经验论(实证)、逻辑图像论(反对形而上) ? 3. 后实证主义(进化认识论):理论建构(形而上)、实证(非极端经验论)、可证伪性

? A Simplifi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Types of Research ? ?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 ?二、科学研究过程 ?检验假设的研究(演绎法)遵循图1右半部分的流程。?建立理论的研究(归纳法)遵循图1左半部分的流程。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 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 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 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是科学技术演化的动态结构形式和内在变化机制的形象描述。它反映的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宏观规律和科学技术理论成长的微观过程。它受客观自然规律和人的实践能力的制约,是人类认识过程和思维规律的反映,并对人类科学认识具有较为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它是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以对科学知识整体结构、科学活动结构和科学理论结构的定量分析或逻辑分析为基本前提的。一般来说,科学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科学进步的空间转移模式、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和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模式。 1.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又可分为恩格斯的科学发展加速度模式、普赖斯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模式。他们都是对科学知识积累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描述。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指出:“科学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因此,在最普遍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621页)。1875年他又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进一步指出,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恩格斯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称为科学知识“几何级数”增长模式或者加速度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用计量的方法对科学家人数、科学杂志和科研论文数、科研经费、科研机构等表征科学活动总量的科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绘出了这些科学指标的增长曲线,定量地分析了科学发展的加速度规律。他的统计分析表明,几乎所有与科学有关的科学指标每隔十五年都翻了一番。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普赖斯指出,科学的发展“把我们带进现今科学世纪的每十五年一次的稳定倍增”的趋势。其函数表达式为:W=Ae KT,其中W为科学指标,A、K为常数(对应于不同的科学指标,A、K取相应数值),T为时间(年代)。(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中译本,世界出版社,1982年,第7页)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科学发展指数增长律。 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律定量地反映近代以来科学急剧增长的现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直到今天仍在进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科学指标的“增长佯谬”问题。如果科学按指数增长律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科学指标超过社会总指标的局面。比如科学家数量指标按照上述函数式计算,总有一天会出现科学家人数超过社会总人数的情况,这无疑是非常荒谬的。普赖斯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很清楚,我们不能让科学在经历了五个数量等级的发展之后,再跃升到另两个数量级上。假如我们这么做了,那么人口中每一个男人、女人、小孩和狗就会有两个科学家”。(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中译本,世界出版社,1982年,第16-17页)。针对此一缺陷,普赖斯等人又提出科学是以逻辑型或S型曲线增长模式发展的.在逻辑型曲线中,曲线先是呈指数型地变化,并保持这一速率达到“地板”(科学发展的基值)与“天花板”(科学发展的极值)的中点。此后发展速率放慢,整个曲线呈现为S形。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的“饱和极限”并不意味着发展步伐的停止。虽然从阶段上看,科学的发展可能会沿用S型曲线而趋于“饱和”位置,但就科学发展的全程而言,一次“饱和”恰恰表明科学范式的积累到达极限,需要进行范式变革即科学革命,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加速增长。“加速--饱和--加速……”,在每一个S型曲线之后又会出现新S型曲线,科学就是如此不断地向前推进的。

科学哲学 第三章第四节

第三章第四节 费耶阿本德(1924-1994 ) 生平与著作 1945:战争中受伤 1947:回维也纳大学 1949:参加哲学俱乐部 1951:获哲学博士学位 《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1975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1978 《告别理性》,1989 《光阴虚度》,法兰克福,1995 一、思想来源 1.哲学俱乐部 公开辩论中起作用的并不是论证,而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某种方式。论证并不表明自己的真实信念,只是说服对手的工具。 2.对哥白尼革命的研究 3.与马克思主义的接触 4.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5.波普尔的影响 6.对历史艺术的强烈爱好与系统的人文科学训练 二、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批判 1.不存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事实,观察和理论之间相互依存 当哥白尼的毕达哥拉斯式的地动说被重新捡起来的时候,它遇到了那些已被当时的托勒密天文学所超越的困难。确切的说,人们必定要把它看作是被驳倒了的。伽利略对哥白尼的学说深信不疑?-?-他致力于找寻到支持哥白尼且能为所有人看到的新事实。 2.不存在唯一可靠的、能获得正确成果的“科学方法” 除了他每次都得提供的理性根据外,他还使用了心理学的伎俩。?-?-这些伎俩掩盖了这样的事实:伽利略意欲将哥白尼学说建立于其上的那些经验不外乎就是他那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果?a?a它是被杜撰出来的。 3.对常用规则的违犯不是偶然的事实,而是科学进步必不可少的特征 三、增殖原理与韧性原理 1.增殖原理(principle of proliferation):大胆发明、详细阐述与公认观点不一致的理论,即便后者碰巧得到高度证实或被普遍接受也在所不辞。

2.韧性原理(principle of tenacity):支持与某些观察结果和实验事实不一致的理论,而不管它遇到多大的实际困难 批判“证伪主义” 3.增殖原理与韧性原理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理论多元、相互竞争的局面 四、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1.科学不需要理性的标准或规范的指导,要认识世界,需要使用一切方法,包括非理性方法以及神话、宗教等 我无意于用一种别的规则去取代一大堆普遍规则。我毋宁是想让读者们相信:所有的方法论,即便是那些最明白易懂的,都有其局限性。 2.科学进步常常为偏见、奇想、激情等所推动 3.科学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构造世界观的方式,除了科学之外,还有神话、神学教义和形而上学等 Anything goes(怎么都行) “怎么都行”: (1)不是肯定性原则,而是一种批判的、颠覆性的原则 (2)拒斥所有带普遍要求的规则和观念,倡导注重实效的自由的解决方案 (3)是对一种没有什么方法准则的创造性的-多元的科学理解的辩护 只有一条原则,它在所有情况下和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上都是可以维护的。这条原则就是:怎么都行。 知识不是由一些自我一致的、向一个理想观点汇合的理论构成的系列;这不是向真理的渐次逼近,它是一个日益增长的、相互不一致(不可通约)的可取理论的海洋,构成这个集合的每个理论、童话和神话迫使其他理论、童话和神话加入,形成更大的集合,而它们全都通过这个竞争过程对我们意识的发展作出贡献,没有什么东西会固定下来。 无论对于科学的内部进步还是对整个文化的发展来说,无政府主义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理性?ˉ终于加入到一切别的抽象怪物诸如??义务?ˉ、??责任?ˉ、??道德?ˉ、??真理?ˉ及其比较具体的先行者诸神(它们曾被用来威吓人,限制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发展)之中,与它们为伍:理性凋谢了?-?- 4.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既区别于怀疑论,也区别于政治与宗教的无政府主义 任何观点,不管它多么??荒谬?ˉ或者??不正派?ˉ,他都不会拒绝考虑,也不会拒绝按之行动;他也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他明确而绝对反对的一样东西,是普适标准、普遍定律、普遍观念,例如??真理?ˉ、??理性?ˉ、??正义?ˉ、??爱?ˉ以及它们所带来的行为; 尽管他并不否认,行动时权当这种规律(这种标准、这种观念)存在,并好象相信它们,常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当代科学哲学家在科学进步问题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稍微细一些可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发展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试错法式的进步图式、库恩纯历史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科学革命观、劳丹解决问题的历史标准、普特南等科学实在论者将客观真理与人的历史活动相结合的积累发展观,以及夏皮尔介于历史主义和实在论之间的科学进步模式,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科学进步的观点。总起来看,最有代表性的主要科学进步观有三个:一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的进步观点,二是历史主义的观点,三是科学实在论的科学发展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比较和评论这三种模式,并简略地讨论科学发展模式多元并存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的进步观 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是建立在证实主义基础上的积累发展观,在数十年内这种思想占了主导地位。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区别,把科学发展看作是在知识大厦中不断添加不依赖于理论而存在的新事实,旧理论不断地被更普遍、更广包的新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进步观描述的图景正是新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发展、修改、扩展、纠正和重新解释旧理论的持续过程。因此,这是一种渐进的、非革命的、改良的积累发展观。 这种积累发展观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两种倾向。归纳主义者相信科学经过经验归纳从经验命题或原子命题而得出带普遍性的科学命题。而演绎主义者则认为科学是从普遍命题和事实命题或初始条件相结合而对科学理论提供的因果说明。与逻辑实证主义关系复杂的波普尔在1959年发表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过一种简单的演绎说明模型:“对一个事件作出因果说明意味着运用作为演绎前提的一个或多个普遍定律,并与某些单称陈述即初始条件相结合,演绎出一个描述该事件的命题。”([1],p.59) 这就是说,演绎主义者认为,一个经验命题可以从多个普遍定律和关于特定系统的事实而演绎出一个理论,以此对经验定律提供说明。运用于科学理论的进步,后起的科学理论与以前的理论相比,所描述和预测的事实、所提供的说明更为精确,所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因此先前的理论被包含在后起理论之中。此类科学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牛顿力学与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的关系。牛顿在其力学着作中从自己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并指出,用他的理论可使开普勒定律适用于简化的太阳系模型。但牛顿的理论表明,当采取非简化方式考虑行星间的引力时,开普勒定律就仅仅是一种近似。 许多科学哲学家认为,物理学的这一典型例子证明了科学积累发展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至少表明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唯一模式。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只要加上某些限制条件,可以将一切科学进步均以统一的积累主义的方式加以分析。这是库恩提出科学革命模式后经验主义者所作出的一种回答。 波普尔在后来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科学观时,改变了上述早期演绎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此时他所提出的是以否定的方式出现的演绎主义。在他看来,科学发展遵循的不是归纳法,而是否定后件从而否定前件的特定的演绎法,即从一个普遍陈述(理论)推导出可观察的单称陈述,然后以经验证伪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否定作为前提的普遍陈述。因此,科学发展是以试错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尝试性解决、消除错误、最后证伪理论的过程。波普尔承认科学必定发展和进步,连续性增长是科学知识的理性特征和经验特征的表现,但这种连续性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地****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即证伪理论。([2],pp.308-309)可见此时的波普尔放弃了前期演绎主义的观点。在讨论开普勒定律与牛顿理论的关系时,他不再以传统的演绎主义方式作出说明,而是认为牛顿理论可以解释开普勒定律,但却不能从开普勒定律演绎出来。在考虑这一问题时,波普尔也改变了自己关于一般通过经验证伪既成理论而得出新理论的看法。因为开普勒定律并没有被经验证伪;牛顿是在试图解释天体和地面力学定律时得出自己的科学理论的。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第34卷第6期Vol.34№.6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A nhui N ormal Universit y(Hum.&Soc.Sci.) 2006年11月 Nov.2006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彭启福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社会学转向 摘 要:波普尔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 学方法”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客观性的追求不是奠基在科学家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自我 心理控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价值中立的、排除个人主观偏见的研究态度上,而是奠基在科学家群体 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式的“批评性讨论”的基础上,奠基在这种批评性讨论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基 础上。 中图分类号:B56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6065305 On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Popper’s Theory about Objectivity in Science PEN G Qi f u(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 aw,A N U,W uhu241000,China) K ey w ords:Popper;science;objectivity;sociological turn Abstract:By turning f rom a psychological method to a new sociological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objec2 tivity in science,Popper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the former scientific philosophy.The typical char2 acter of this turn is to seek for the objectivity in science based on a scientist’s neither p sychological self control nor his value-f ree attitude in the scientific process,but on open critical discussions among the sci2 entists or among the whole society,as well as setting up a social system of critical discussion and making it better.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是一位客观主义者,但他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客观主义者。他坚持科学的客观性,但他对科学客观性的诠释和追求却与传统的科学客观主义者明显不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波普尔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 一、对“培根神话”的反驳 从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以来,客观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和哲学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知识往往被视为通过客观的方法获得的客观的知识,客观性甚至被看作是科学的根本特征之一。所以,当波普尔宣称自己是一位客观主义者,并说自己的“许多工作是捍卫客观性,向主观主义观点进攻和反攻”[1]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然而,波普尔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培根信徒,正是他无情地反驳了有关科学中性的、客观的观察这一“培根神话”,坚持科学观察过程中“主观性”介入的必然性和合法性。 在19世纪30年代,针对培根所倡导的“无偏见的观察”或“中立的观察”的观点,波普尔提出了“理论先于观察”的理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①中,波普尔就对在科学中坚持纯粹客观的观察这一主张的荒谬性进行了揭露。他指出:“如果我接到命令:‘记录下你现在正在经验着的东西’,我将不知道怎样执行这个模糊不清的命令。我是否该报告我正在写字;我听到铃响; 收稿日期:2006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ZBZX018) 作者简介:彭启福(1963),男,福建长汀人,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诠释学、科学哲学。 ① 波普尔《研究的逻辑(德文版,1934年)》一书的英文版。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 74 – 2012年第11卷第1期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新流派众多,派别林立,主义纷争,更迭频繁。在科学哲学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围绕认识论的两大问题争论不休,甚至针锋相对。波普尔在《认识论的两大根本问题》一书中指出:“认识论中的两大问题,其一是法则性的命题如何根据个别观察而被正当化的所谓归纳问题也叫休谟问题,其二是如何划定与伪科学界线的所谓界限设定的问题,也叫康德问题。”[1]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现代科学哲学中的两大派别即以以波普尔、拉卡托斯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和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其实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就是经验证伪和经验证实之争。今天,我们探讨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意义,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一、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法的批判 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2]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归纳法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它给近代科学革命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科学动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工具。但是,到了20世纪,一些科学家对经验主义为特征的归纳法产生了迷信,思维开始僵化,甚至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波普尔证伪主义学说的提出,给科学界带来一阵清风。波普尔反潮流的新科学观念、天才的逻辑洞见,赢得许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支持和肯定。如爱因斯坦、梅达华(Peter Medawar)、薛定鄂(Erwin Schroedinger)、波尔、莫纳德(Jacques Monod)和艾克里斯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一)从归纳法到逻辑实证主义。归纳主义是指人类在 认识过程中取得必然性与普遍性方面,归纳方法是否有效的问题。它起源于英国,从培根到罗素,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 何乔立 吴伟强 鲍健强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其证伪主义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本文试图从他对归纳法的反驳角度来评价他,并从可证伪性的角度分析波普尔证伪思想的内涵。在探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思想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进步需要理性的批判精神,不断否定才能发展的精神,分析了敢于犯错,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证实与证伪”交互的动态模式的现代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归纳法;可证伪性;方法论意义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He Qiao-li, Wu Wei-qiang, Bao Jian-qia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Karl Popper(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 is the most greatest philosopher of science of 21th century,the falsifications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in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thesis tries to evaluate the Falsifications through refute induction and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though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alsifiability.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essence thoughts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propose the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need in scientific progress, the spirit of continue to deny to develop, analyze modern value and methodology significance of the attitude of dare to make mistakes, deal with mistakes and failures correctly and the interactive dynamic model of ‘verif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keywords:Popper;Falsification;Induction;Falsifiability;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B0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1-0074-04 作者简介:何乔立(1988— ),男,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吴伟强(1963—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研究。 鲍健强(1956— ),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理论纵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