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债国债收益率统计表

中债国债收益率统计表

中债国债收益率统计表

中债国债收益率统计表

Government Securities

Chinabond Government

Securities Yield

Statistics of of Chinabond

Statistics

单位:%

Unit :% 1天1年3年5年7年10年30年

1-Day1-Year3-Year5-Year7-Year10-Year30-Year 2018.01 2.8563 3.4701 3.6263 3.8337 3.9125 3.9140 4.3647 2018.02 2.6685 3.2314 3.5228 3.7003 3.8159 3.8202 4.2615 2018.03 2.9297 3.3221 3.5697 3.6609 3.7402 3.7407 4.1749 2018.04 2.9782 2.9965 3.1927 3.2711 3.6302 3.6217 4.0912 2018.05 2.7835 3.1488 3.3018 3.4383 3.5983 3.6129 4.0660 2018.06

2018.07

2018.08

2018.09

2018.10

2018.11

2018.12

注:本表数据为当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数据。

Note:The statistics was obtained on the last trading day in the month.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Source:China Central Depository & Clearing Co.,Ltd.

从开放经济视角分析我国国债利率大幅上升的原因

从开放经济视角分析我国国债利率大幅上升的原因 从开放经济视角分析我国国债利率大幅上升的原因5月下旬以来,我国国债利率大幅上升,近期呈现加速上升的态势,各期限利率屡创新高。11月20日10年期国债利率升至4.72%,自5月下旬以来已经累计提高130个BP,并创2005年3月以来的新高。从1年期到6年期各期限的国债利率更是已创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 图1 各期限国债利率升至历史高位(单位:%) 注:请美编去掉图下的(%) 资料来源:Wind资讯、民生证券研究院 关于利率抬升的三个流行观点 近期关于利率水平抬升的原因引起诸多讨论,归纳来看,有代表性的观点大体来自三方面的视角:银行资产配置、利率市场化、通货膨胀。 (一)银行资产配置视角 该观点认为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导致银行更多地配置收益率较高的非标资产,而降低对长期国债的配置。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长期国债供给(国债发行)的增加直接导致国债收益率的提高。但是,该观点未能解释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的原因。也有观点将国债利率大幅上升归于央行货币政策、同业监管政策导致银行的资产配置发生变化,但同时该观点高估了央行对于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力。 (二)利率市场化视角

该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的资金成本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上升。过去,通过金融压抑,在缺乏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居民资产配置的渠道有限,只能将资金存在银行,所以银行可以压低存款利率,获得低成本资金。随着金融创新的出现,金融压抑难以实施,居民获得更多配置资产的途径。银行为了吸引存款,被迫利率市场化,并不得不接受更高的资金成本。但是,该观点未能解释金融创新为何在本阶段大规模出现。代写论文 (三)通货膨胀视角 该观点解释了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在现阶段推进的原因。随着通胀率的提高,居民对资金收益率产生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金融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但是,该观点仍无法解释为何历史上通胀率更高的时候(如2007年、2011年)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该观点也无法解释,为何当前通胀率仅为 3.2%,国债利率水平却高于2007—2008年、2010—2011年(2008年2月通胀率8.7%、2011年8月通胀率6.5%)期间的利率水平。 国债利率大幅抬升的深层原因:国际利率提高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逆转 近期国内资金面的紧张程度如此之深,持续时间如此之久。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探讨。笔者认为,前文提到的三个观点都是从封闭经济的角度分析国内利率。事实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国内利率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开放经济视角来看,国际利率水平提高

债券收益率分析

债券收益率分析 一、国债市场 (一)我国目前交易所与银行间国债品种的收益率期限结构及其与国际市场的比较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好转的大环境下,受市场降息预期,在资金供给推动的作用下,国债市场价格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向上走势,成交量不断放大,收益率水平不断走低。1-6月份的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曲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平行下移特征。为了大致比较两个市场的收益率水平的差别,我们选取了今年6月份两个市场国债品种的收益率数据,对于缺省的品种,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代替,这样得出了两个市场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如图)。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尽管在6-9年和17-19年的收益率水平上,两个市场略有分歧。但整体看来两个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基本相同,差别不大。而且,我国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显得比较平缓,坡度不大,长、短期国债之间收益率的差距没有拉开。 从国债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早、也比较完善的美国国债市场看,国债的品种十分丰富,各期限债券的分布比较均衡与合理,存续期为3个月到30年的各债券品种都有。为此,其收益率曲线成为成熟市场的代表。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坡度,长短期债券之间有一定的利差。10年期以下的国债品种收益率比较陡,而在10年期以上的(即10-30年)国债品种收益率就显得比较平缓。而我国国债的收益率曲线长短期债券之间的利差比较小,整个曲线显得比较平缓,坡度不大。 (二)影响国债收益率水平的因素分析 从影响国债收益率水平的因素看,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当前经济状况的判断,一是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而这两点又主要是从四个方面体现,即经济增长情况、物价水平、资本回报率、利率等。 1、经济增长情况。 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目共睹。从今年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GDP增长7.6%,二季度为8.0%,上半年达到7.8%。应该说在世界经济整体走势并不十分景气的今天,我国经济增长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更显得来之不易。而且,目前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前景,市场上基本已达成了共识。日前,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100多位经济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专家们对上半年的经济运行表示满意,并预期2002的经济增长速度可望超过2001年。从人民银行、国家信息中心、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对今年GDP的预测来看,分别为7.53%、7.5%、7.4%,均高于去年7.3%的水平。为此,毋庸质疑的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中。因此,资金作为一种紧缺资源其使用成本应该较高。从美国的实际情况看,有研究资料表明:长期国债与短期国债的利差最小的时候是在经济扩张后期,其余多数时期的利差都比较大。而这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运做规律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背离。 2、物价水平 目前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仍处于低位运行,今年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8%。从人民银行、国家信息中心、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对今年消费物价增长率的预测情况看,分别为-0.58%、0、1.0%。其中,人民银行预测明年的消费物价增长率为0。从这些机构的预测情况看,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分歧,总体来看,消费物价水平应有一个缓步上升的过程,但近一两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 3、资本回报率 在一定程度上,资本回报率的上升可能会对债券市场的资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给

央行特别国债对收益率的影响

央行特别国债对收益率的 影响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特别国债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性分析 偏好理论(preferred habit 国债存量和国债负担率 国债率=(累积/ 年度)×100% 这个指标反映着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的重要依据。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 我国的国债率呈上升趋势,基本上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但我国的国债率一直很低,一直都低于20%,远小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欧盟国家的60%。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国债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扩张。首先,相对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年增长率是很高的。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国债规模很可能达到难以控制的,这一点无法与有着悠久国债历史的发达国家相比。其次,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率较高,但他们的占GDP的比重较高,一般为45%左右,而我国财政收入即使加上预算外收入,也只占GDP的20%左右。因此,我国对外债务的承受能力要弱一些。 国债规模各主要衡量指标的比较和分析 反映国债规模的指标很多,主要可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而相对来说相对指标比较容易说明问题,且具有普遍意义。一般地,衡量国债规模有如下通行的参考指标: 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100%)。它衡量了一定时期国债余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国民经济的国债负担情况。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81年的%上升到97年的%,目前已达10%左右。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大体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总额,而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45%左右,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国债余额占 GDP的比重大体为45%。 欧盟国家的这一指标似乎更高,达60%,超过国际公认的45%的警戒线。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国债负担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因此从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来看,我国政府发债的空间仍然很大。 2.居民应债能力(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0%),体现了居民储蓄水平的偿债空间。虽然近来市场上机构投资者逐渐增多,但毕竟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依然有限。因此多年以来,我国国债的主要发行对象之一仍为广大居民,其储蓄存款是购买国债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居民的储蓄存款也是确定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国债发行实行指标分配的年代,确定指标的主要依据就是居民储蓄存款。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居民应债能力这一指标虽然稍有增长,但变化并不明显。原因在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逐渐向个人倾斜,使得居民的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甚至超过了其它经济指标,因此尽管1991年开始,居民手中持有国债的数量明显增长,居民应债能力指标仍然偏低,国债规模仍有继续扩大的空间,这也是今年凭证式国债何以供不应求,在增加额度后仍能顺利发行的原因。

期限结构分析国债收益

沈卉沁1500015807货币金融学第三次作业 一、简述利率期限结构及其三种解释理论的基本思想。 1.利率期限结构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利率的期限结构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为投资者从事债券投资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债券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风险、流动性及税收待遇相同的债券,其回报率会因到期日的不同而有差异。从对应关系上来说,任何时刻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联系的函数,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体现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 图表1 收益曲线 正收益曲线(长期利率>短期利率)水平收益曲线反收益曲线根据经验,可以得到三个重要事实: ?具有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的利率随时间一起波动; ?若短期利率较低,则收益率曲线往往向上倾斜;较高则向下倾斜 ?收益率曲线几乎都是向上倾斜的 2.预期理论: 基本假设:投资者追求持有期内效益最大;不偏好特定的期限(各期限完全替代);依据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指导投资行为;债券交易没有交易费用。 在此基础上,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现期利率是短期债券的预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现在短期利率与未来预期短期利率 在预期理论中,如果投资者认为将来的短期利率看涨,则现在的收益曲线向上倾斜;反之,向下倾斜 他可以解释事实1和2:短期利率上升,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上升的。由于长期利率是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因而当短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对于长期利率的预期也上升了。从而,两者同时上升。当本期的短期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对于未来短期利率变化的预期是上升,即收益曲线随着期限变长而上升;相反的, ()()()()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 + + + + = - + + + n n t t t t L t r r r R RΛ

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分析

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分析 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可以为全社会的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直接的、低风险的投融资工具,对于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有助宏观经济调控实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同样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所以,研究债券市场收益率对于投资者甚至整个金融市场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 1981年国家恢复发行国债,1997年在股市大涨中,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债券回购流入股票市场,造成股市过热,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推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样的场外债券市场为主、以上海证劵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和实物券柜台市场为辅的市场结构。 而2013年下半年债券市场的确是颠覆了债券市场交易历史,有关债券市场颠覆一共有三次。对比一下三次比较大的熊市后面的经济背景,我们觉得前两次熊市后面的经济背景基础还是比较清晰的,首先看2007-2008年的熊市,当时CPI是8.7%,PPI是10.1%,经济增长率GDP最高达到14.5%。同时因为全球的经济都比较好,全球的资产风险变化比较高,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所以这些因素都有影响到债券的收益率,从而使债券市场形成较大的熊市。2004年有一个经济的基本面,CPI是5.3%,PPI是8.4%,经济增长到11.3%。10年期国债收益率峰值达到5.41%。2013年CPI最高是3.2%,PP负值区域,经济增长率GDP最高值仅仅是7.7%,10年期国债收益率峰值4.72%。 最近,不论是国债,还是企业债,几乎都呈现出共同的特点:债息上扬,而债券价格下跌。资金短缺,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话题。但是,在不少债券投资者眼中,资金短缺似乎带来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央行现在的政策是一个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整个债券市场被

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相关性研究

编者按 信用利差是用以向投资者补偿基础资产违约风险的、高于无风险利率那部分的溢价。 从内在属性上讲信用利差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债券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其中,债券的违约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用风险,而企业信用风险又与外部宏观经济、货币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宏观经济和货币环境预期亦会影响市场的风险情绪,作用于整个债市的景气程度和市场对于信用债的需 求,从而影响信用利差。而国债收益率综合隐含了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状况、货币环境等变量的预期。两者由于都受到宏观经济和货币环境等第三方变量的影响,或许会呈现出某种相关性。 目前对于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一种解释是,国债收益率下行通常预示着经济增速的滑落,而经济下行通常伴随着企业盈利状况恶化,信用风险上升,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中美两国的样本数据,来研究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结论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反向运行关系,并对未来信用利差的走势及其与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做出预测。关键词:信用利差 国债收益率 相关性 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相关性研究 ——以中美两国为例 黄文涛

违约概率加大,从而信用利差上行,因此两者将呈反向变动趋势;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国债收益率是无风险利率,可以看作贴现率,国债收益率下行表明贴现率下行,从而使得企业折现价值提升,企业信用风险降低,违约概率降低,信用利差下行,因此两者同向变动。国外的实证研究普遍得出的结论是: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呈反向变化。 下面我们将分别选取美国1996-2006年、中国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研究上述结论是否同样存在,以及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两者的相关性是否会有所变化。 美国信用利差与国债收益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在美林投资钟理论中,根据两个维度——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经济周期被划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其中经济增长用产出缺口衡量,通货膨胀用CPI同比数据衡量。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基于美国在1996-2006年期间完整地经历了经济复苏、过热、滞胀、衰退四个阶段,我们选取这一期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一)复苏期 1996年12月-1998年4月、2003年4月-2004年3月这两段时期的共同点是美国GDP产出缺口由负转正,经济增长向上,通胀趋势性走低。根据美林投资钟的理论,将其定义为复苏期。 1.1996年12月-1998年4月 对于相同期限不同评级的债券,信用利差走势保持很高的一致性;除1998年1月信用利差集体出现一次大幅拉升并随后迅速回落外,其他时间走势均保持相对平稳;短期信用利差波动较大,中长期则相对平稳;复苏期后期,所有品种信用利差波动中枢均有所提升。 货币环境通过两个因素作用于信用利差:一是通过影响企业的资金成本来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和抗风险能力,进而影响公司自身的信用状况;二是通过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影响信用债需求。该时期的货币环境相对紧张,联邦基准利率处于10年相对高位区间[5%,6.75%]。理论上基准利率会通过直接影响流动性成本,进而影响到公司的信用状况,但在这段时期信用利差变动独立于基准利率变动。货币供应量M1、M2同比分别在1997年3月和4月触底回升,10年期信用利差对此并未做出反应,仍旧维持窄幅震荡;而1年期信用利差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触底反弹则出现明显的下行态势。 这期间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呈现很强的负相关性。该时期1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和AAA、BBB 信用利差的相关系数分别是-62%、-65%,而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和AAA、BBB的相关系数分别是-61%、-73%。 2.2003年4月-2004年3月 这期间经济刚走出滞胀,缓慢复苏,CPI下行,经济增长势头向上,产出缺口由负转正,信用利差符合预期,从高位开始下行,低评级信用利差下行持续时间及幅度均明显高于高评级。这段时期货币环境宽松,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和AAA级信用债利差呈微弱负相关,和BBB级信用债利差相关性仍然较强,达-42%。 (二)繁荣期 1998年5月-2000年6月与2004年4月-2006年6月期间的特点是经济增速向上,通胀向上,将其定义为繁荣期。 1.1998年5月-2000年6月 理论上经济向好,企业盈利增加,违约概率降低,风险溢价降低,信用利差应减小。但这段时期里各期限、各评级的信用利差却全线向上,对于相同评级的,期限越长,利差增幅越大。而黑天鹅事

浅谈中国国债现状及问题分析

浅谈中国国债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国债具有流通性强,买卖方便,收益高且稳定等特点,对国家而言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可以筹集建设资金,还可以调节经济国债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财政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调节资源配置、经济利益及其整个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之一。 自1981年重新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国债市场已历经了3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国债市场茁壮成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通过实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发行国债的成功还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另外,国债投资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 但我国的国债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发行品种较为单一,我国的国债期限大多以3-5年期的债券为主,且大多数不可上市流通,偿债高峰周期短;满足不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品种的不足同样制约着国债规模的发行空间扩展。 2.持有者结构不合理,在国债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国债的持有者通常以专业机构、政府为主,个人持有的国债比例较低,比如在美国、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仅为10%,但在我国目前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竞高达60%以上。这与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发行频率不断加快,运作效率不断提高大大不相适应。 3.利率制定不合理 在发达经济国家,国债利率通常较低,并成为其他金融商品利率的参照物—基准利率,而在我国则恰恰相反,国债利率是以银行利率为依据并高于银行利率一至两个百分点来制定的,这种扭曲的利率结构一方面导致国债还本付息压力膨胀过快,增加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 4.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 由于我国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管制度,使得国债的利用效率很低,另外,我国国债还属于筹资型国债,国债资金用于建设性支出的比例还比较低,形成“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倾向, 对中国国债政策的建议 1.实行国债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国债结构。 合理的债务结构既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有利于国家降低筹资成本,减轻财政未来负担。 1)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适当增加长期国债的比重。 2)积极进行国债品种创新,不断丰富国债品种结构。 3)调整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发掘各种经济主体对国债的需求。 2调整国债利率,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 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对经济运行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经济高涨繁荣期应该提高利率水平,在萧条期应降低利率水平。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化过程的逐步完成,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市场情况来决定债券利率水平,改变过去国债利率唯一依据银行存款利率来决定债券利率的方法。

长期国债收益率

主要观点 -对持有长期债券的风险抵补要求过低是目前长期固定收益债券价格不断攀升、收益率持续下降、收益率曲线日益平坦的真正内涵 -长期固定债券价格的持续走高是由特定的资金格局和投机心理共同演绎的结果 -四月份以来,中央银行突然改变了原有的公开市场操作方式,这种政策信号应该引起市场参与者的注意 -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投资人应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减少投机;债券市场应尽快推出新产品 ,增加避险工具;发行主体合理布局发行债券的期限 自去年6月6日,财政部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第一个期限超过10年的固定收益债券以来,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又陆续发行了期限为20年和30年的长期固定收益债券。伴随着央行的进一步降息和未来低通货膨胀的预期,长期固定债券一路攀升。特别是今年2月21日央行实施第八次降息后,长期固定收益债券在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中交相呼应,发行票面利率和二级市场收益率持续走低,债券价格迅猛上扬。据统计,债券市场的总体收益超过6%。以国家开发银行去年发行的30年金融债为例,4月初的价格是111元,5月份的最高价是125元,升幅高达12.6%。今年,在股票市场低迷的同时,长期固定收益债券市场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目光,有些金融机构由于及时持有,获利颇丰;有些机构由于没有买进而后悔不迭。 由于长期固定收益债券在我国年轻的债券市场是新生事物,如何看待长期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成因、探究风险,是市场参与者普遍关心的课题。 一、市场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收益率曲线平坦化 我们比较降息前一个月与目前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从中不难看出,在债券 收益率整体下行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1、收益率曲线非平行移动,收益率的降幅随期限的延长而扩大,因而导致的长期债券价格的变动更是大大超过短期债券的幅度。

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 金融的研究领域非常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主线,即风险与定价。自由现金流折现决定了金融资产的价格,而折现率的计算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因此可以说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是一切金融资产的定价基础。而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无风险投资方式就是国债。国债既具有财政功能,也具有金融功能。国债的金融功能推动了国债市场的发展,促进国债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固定期国债的收益率对金融实践意义重大。而本文将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关宏观机构及指标,同固定期国债收益的相关关系。进而希望可以对实际金融工作形成一定的参考。 二、指标和数据获取 (一)指标选取 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我们选择使用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了更好的刻画曲线的形态,选择3个不同的因变量:1年期,5年期,10年期。基于货币市场的资金充裕度、通货膨胀水平、社会长期投资的需求旺盛度的分析,选取解释变量:7天回购利率,CPI同比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7天回购利率:其代表货币市场的资金充裕度。银行间市场七天回购移动平均利率的数据基础是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 CPI增速:其代表通货膨胀的水平。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

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代表社会长期投资的需求旺盛度。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二)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的是2006年3月-2014年3月。因变量数据来自于中债信息网,获取时间点是每月宏观数据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7日回购利率来源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官网,时间点是每月宏观数据发布前的最近一个交易日。CPI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时间点是每月月初公布宏观经济数据日。 三、模型分析 (一)1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Y1=常量(0.01422)+CPI增速(0.17708)+7天回购(0.34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01591) P 0.002 0.0000.0000.246 综上,模型F值为115.34,F-检验高度显著,拟合优度良好,判决系数R-Sq = 79.7%。由此可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CPI增速和7天回购均显著,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P值是0.246不显著;CPI 增速的系数是0.177,说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CPI增速每上涨1个百分点,1年期收益率上涨0.177个百分点;7天回购利率的系数是0.341,说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7天回购利率每上涨1个百分点,1年期收益率上涨0.341个百分点;从系数上判断,1年期

基于基准利率视角的Shibor和我国国债收益率比较研究

2008年第8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选择 (一)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 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形成的基准型利率,是金融市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 率。在这里,笔者认同戴国强 (2006)的提法,认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属性:(1)市场性。基准利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市场化程度高。(2)基础性。在众多利率中基准利率起基础性的主导作用,能够成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3)相关性。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相关性强,能够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4)系统稳定性。基准利率应当是基准稳定的,以便更好地作为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本文针对Shibor和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利率所进行的有效性分析,将以这四个基本属性为评定标准;尤其是实证分析部分,将尽可能地体现这四个属性所包含的思想。 (二)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现实因素 结合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又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第一,就市场性而言,基准利率应该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特别是应该使央行的存贷款利率管制逐渐淡出。第二,就基础性而言,基准利率需要在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基准价格作用。第三,就相关性而言,基准利率应该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市场利率和央票收益率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Shibor和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利率的运行情况分析 (一)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运行情况的分析 自从2007年1月4日问世以来,Shibor已经成功运行了一年半多的时间。定位为我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Shibor,其短期产品(1个月及其以下品种)已经与主要货币市场产品建立了密切的比价关系;但是其长端产品(3个月至1年品种)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 短端Shibor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基于基准利率视角的Shibor 和我国国债收益率比较研究 武建新张智勤 摘要:本文以基准利率应该具备的基本属性作为衡量标准,对Shibor和我国国债收 益率作为基准利率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文章认为,一方面,短端Shibor很好 地充当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另一方面,经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与国债收益率 相比较,长端Shibor暂时还未能有效担任市场基准利率的角色。 关键词:基准利率Shibor 国债收益率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46(2008)08-0032-04 证券与保险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