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三、水的净化方法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分解 结合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

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

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

程: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6、注意事项:

①、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②、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V氢气:V氧气=2:1。描述体积比时要注意比例顺序。

③、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

2+O

2

O

2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

1、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O.0899g/L,其质量约是同体积的空气质量的2/29,是最轻的气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

炸。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验纯”的方法:如图所示,收集一试管氢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

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②、还原性:氢气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等)中的氧元素,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3、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②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③可以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易得且可以循环利用。

三、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第三节 原子的

构成

一.离子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意义

4、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 +、Mg 2+、Al 3+、NH 4+;阴离子:Cl -、SO 42-等。

5、原子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常见的原子团:SO 42- 、 CO 32-、 NO 3- 、 OH - 、MnO 4- 、 MnO 42-、 ClO 3-、 PO 43-、 HCO 3-、 NH 4+

6、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7、分子、原子、离子联系:

四、 分子:液态、气态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无氧酸,有机物

物质的构成: 原子: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离子: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碱、盐

五、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单位:无、或为1)

1.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

第四节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目前发现的化学元素有一百余种。

2、地壳中元素排行: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3、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4、分类: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

固态非金属元素:“石”字旁

元素非金属元素:液态非金属元素:“氵”字旁

气态非金属元素:“气”字头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

5、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②如果该元素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

Fe—表示单质铁,但是H就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的。

(2)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6、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

有种类也有个数。

二、元素周期表简介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由1-

8);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

等)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

三、单质与化合物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例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3、物质的分类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 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一会儿,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澄清石灰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 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 的,如图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区 别 宏观没有生成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 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 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 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 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 变。 外观特征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 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 沉淀等现象 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 决定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一、水分子的运动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 快,间隙增大,由液态变为气态;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隙减少,由气态变为液态。 2、固态的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 在一定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和一种粒子,基本属性是: a)分子体积很小,质量轻,(如:1滴水中有1021个水分子) b)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相互作用。(如:气体受压,体积缩小) ③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受热运动加剧,遇冷运动减慢。(如:酒香不怕巷子深) 4、水的三太变化是物理变化,仅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变化,水分子的 大小和数目不会变化。 5、水分子存在的佐证-布朗的花粉运动 6、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水天然循环的作用①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②完成水资源的重 新分配 二、水资源、、水的净化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中 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占水总量的 0.3%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的净化 ①天然水的净化成纯水的步骤: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②各步骤的作用: 静置沉降-是除去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 过滤-是除去不溶性杂质(较小颗粒的悬浮杂质用明矾吸附沉降再过滤) 吸附-是利用活性炭除去水中有色或有气味的杂质;(吸附是物理变化) 蒸馏-是除去可溶性杂质。 (3)自来水的净化步骤:①沉降②过滤③灭菌(为化学变化) 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二氧化氯、紫外线。 (4)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如:矿泉水) B 软水 C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一、运动的水分子 1、水的三态变化: ②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③用分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增大,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存在相互作用。 ③分子自身有能量,总在不断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 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3、分子性质的应用:解释宏观现象 误区: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隔变大或变小造成的,而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二、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天然循环: ^ 过程: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地球上的水通过海水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作用、冰雪升华等形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并在空气中凝结成云,遇冷后以雨雪的形式再降到地面以及江河湖海。 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水的人工净化: (1)沉降(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明矾: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 [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加速沉降] & (2)过滤(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的速率) 二低: 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滤纸被润湿后破损) ②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隙流下,过滤失败) 三靠: ①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面) ; 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 ③漏斗末端管口长角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 (3)吸附(颜色、异味) 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4)蒸馏(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蒸馏水 (5)消毒杀菌(氯气Cl2) 3、物质的分类: ` ①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②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4、硬Array水和软 水: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下) 一、教材总体框架结构: 提起新教材,大多数同行起初的感觉都是新教材知识零乱、分散,难于整理成章。给人这样初次印象主要还是教科书的编写呈现方式栏目比较繁多。如“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长话短说”、“挑战自我”、“单元练习与实践”等。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也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最大的地方。其实新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它始终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事实到理论,从理论再到事实”两条主脉络纵横向,全方位的展开教学的。 1、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还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 认知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贯穿“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在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时,基于初中生学习现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着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刻理解。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 在内容方面,新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 下四方面: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

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 课题: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 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练习: 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年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作者:————————————————————————————————日期:

最新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镁条燃烧(1)现象:①②③ (2)化学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 (1)特征:(2)伴随现象:,描述化学现象不能说出。 3、物理变化: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5、使用天平时物码,称量腐蚀性药品用,称量的质量精确到克。 一同学左物右码放错,他得到的质量是3.8g,则实际质量应为。 6、水是由构成,水分子由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铜 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氧气是由组成。 7、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8、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灯壶内的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2).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引起试管炸裂;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加热。 (3)液体的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9、在燃气火焰上方罩一个的烧杯,有现象证明产生水,在向烧杯中导入,有现象证明产生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1、水分子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气态变回液态。水的三态变化是变化。 2、分子的特点:(1)(2)(3)(4)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以,原子不能再。气体被压缩后减小了。 3、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水通过,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净化天然水的步骤、、、。 净化天然水时,沉降时明矾作。吸附时,活性炭具有性。 过滤时,滤纸与漏斗之间没有紧贴会导致。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4、混合物:。例如: 纯净物:。例如:冰水混合物属于 元素定义:。元素种类由决定。 元素能论,不能论。原子既能论,也能论。 元素的分类:元素:Ca、Fe、Cu、Mg等 元素:O、H、Cl、C、P等

九年级化学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复习提纲第二章探秘水世界

第二章探秘水世界 1、水的三态变化:水由固态液态气态,分子运动速度,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气态液态固态,分子运动速度,分子间的间隔。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变化,是。 2、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静置沉降 (1)沉降 吸附沉降(明矾:加速沉降) (2)过滤:使用的仪器:,,,。液体过滤的基本操作“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边缘,滤液液面低于的边缘;三靠:烧杯口靠玻璃棒靠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 靠。 (3)吸附(活性炭——吸附作用,吸附有色和和有气味的杂质) (4)杀菌(化学变化) (5)蒸馏:使用的仪器:,,,。 3、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沉降、、灭菌、这样几步处理,使之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4、软水和硬水 (1)概念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 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 (2)区分:用,搅拌后,产生泡沫较多的为,产生泡沫较少且有不溶物产生的为。 (3)硬水的软化方法:生活中,工业上。 5、水的电解和合成 (1)水的电解: 仪器:,电源是电源;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负极产生的气体是,能,发出的火焰;体积比是,质量比是。(正氧体大能燃烧,负氢体小能助燃) 表达式:。 (2)水的合成 点燃氢气前,一定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表达式:。 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且燃烧热值高,所以氢气是一种清洁的高能燃料。 (3)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变化,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原子不发生改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6、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组成:由组成,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分子(不带电) 构质子(+) 成原子核(+) 2)构成: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 得失电子(—) 电子阳离子(+) 离子(+/—) 阴离子(—) 混合物 3)分类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9、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的原因:同一种原子中,其原子核里的和相等,所带的电量且电性,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10、(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有、,一定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4)构成分子的粒子是; (5)构成原子的粒子是; (6)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7)原子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8)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 (9)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10)带负电荷的粒子是、; (11)不带电的粒子是、、; (12)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三、水的净化方法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分解 结合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 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 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 程: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 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 等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化学教材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到图书馆去:你好,化学!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の水分子 第二节自然界中の水 第三节水分子の变化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到图书馆去:卡文迪什の发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の奥秘 第一节原子の构成 第二节元素 第三节物质构成の表示 到图书馆去:化学自有深意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の空气 第一节空气の成分 第二节氧气 到实验室去:氧气の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到图书馆去:点燃化学革命火种の勇气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の质量守恒 第二节化学反应の表示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の有关计算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の条件 到图书馆去:用天平秤出来の伟大定律 第六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化石燃料の利用 第三节大自然中の二氧化碳 到实验室去:二氧化碳の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到图书馆去:地球越来越热问题越来越烫手

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一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の形成 第二节溶液组成の定量表示 到实验室去: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の溶液 到图书馆去:无处不在の溶液 第二单元常见の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第三节溶液の酸碱性 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の化学性质 到图书馆去:分子变成离子 第三单元海水中の化学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三节海水制碱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の去除 到图书馆去:深藏海底の天火 第四单元金属 第一节常见の金属材料 第二节金属の化学性质 第三节钢铁の锈蚀与防护 到实验室去:研究金属の性质 到图书馆去:有锂走遍天下 第五单元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十五中の有机物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远离有毒物质 到图书馆去:阿斯巴甜之苦 第六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开发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研制 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到图书馆去:合成我们の未来

2013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

2013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

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

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2So4)氯化钾(cl) 碳酸钾(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No3 磷酸二氢钾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最高,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常见的污染: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

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液态变为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气态变为液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第二节 自然界中的水 一、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水的人工净化(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3、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过滤:把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分离。如:除去黄泥水中的泥沙。 (1)用到的主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斗、滤纸和玻璃棒。 (2)操作注意事项: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湿润并用玻璃棒赶走气泡)。 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漏斗下端管口靠烧杯内壁,防止过滤时液体溅出。 ②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将滤纸划破,(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引流”)。 ③倾倒液体时,烧杯嘴轻靠在玻璃棒上,防止液体外溅。 三、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三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 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 通电 氢气+氧气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 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 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

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氮肥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2So4 尿素 co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

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