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38卷第4期2010年4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 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 sity(Nat.Sci.Ed.)

Vol.38No.4

Apr.2010

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张洪波1,辛琛2,王义民3,黄强3

(1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陕西秦安河流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16;

3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目的>研究水文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诊断,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新途径。=方法>对渭河44年(1960-2005年)的水文资料和宝鸡峡灌区32年(1972-2005年)的引水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探讨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的影响,并采用变化范围法(R VA)对32个水文改变指标(IH A)进行统计,研究引水对渭河水文情势及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引水导致渭河年平均流量较天然径流明显减少,且枯水年份尤为突出,32年中有8年年平均流量低于生态基流量;输沙量较引水前减少了80%强;且对河流的枯季月流量、年最小流量平均值、年最小1日流量发生时间、年低流量发生次数及平均延时、流量平均增加率等影响较大。=结论>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的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低流量出现的频率和时间过多,严重影响河流的功能实现,迫切需要开展维持渭河河流健康生命的相关研究,在保证河流生态系统安全的同时,支持和改善灌区建设,以确保粮食稳定和区域社会的安全发展。

[关键词]宝鸡峡引水;渭河;水文规律;水文情势;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P3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387(2010)0420226209 Influe nce of drawing water to Baojixia irrigation are a on hydrologic

regula rity and e cosystem of We ihe River

ZHANG H ong2bo1,XIN Chen2,WANG Yi2min3,H UANG Qiang3

(1College of Envir on m ent Science and Eng ineering,Chan g.an Univer sity,Xi.an,Shaanxi710054,Ch ina;

2Shaanxi Qin.an River I nstitu te,Xi.an,Sh aanxi710016,Ch ina;3Key Lab of N orthwes t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log y of MOE at X AUT,Xi.an,Shaanx i710048,China)

Abstr act:=Objective>A new approach appeared to settle the above problem,that to diagnose the river ecosystem by analyzing th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logical change and river ecosystem.=Meth2 od>Using44years.(1960-2005)histor ical hydr ological data and32years.(1972-2005)drawing water data for Baojixia irrigation ar ea,the influence of water diversion on hydrologic regularity of Weihe River was studied.Then with RVA method adopt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32IH A indexes,the influence of water diversion on flow regime and ecosystem of Weihe River was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Result> Drawing water from Weihe River led to the decrease of its annual discharge and more strongly in dry years, causing the average discharge lower than the basic flow of Weihe River in8year s time of the past32years. In addition it impacted the sediment discharge,cutting80percent.A nd an obvious change occurred on monthly water condition in the dry season,annual minimal mean runoff,julian date of each12day annual, number of low pulses and its median duration and rise rate after drawing water.=Conclusion>The r esults indicated that water diver sion to Baojixia irr igation area has a great effect on hydrologic r egularity and eco2 system safety of Weihe River,especially on functions related to low flow.And related research on keeping

*[收稿日期]2009209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09027);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2007SH Z1219)

[作者简介]张洪波(1979-),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河流健康与生态调度研究。E2m ail:hbzhang@ch https://www.doczj.com/doc/3515624622.html,

river healthy is urgently needed to assist supporting and improving irrigation district construction to ensure river ecosystem,to guar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gr ain production and safety of r 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Drawing water to Baojixia area;Weihe River;hydrologic regularity;flow regime;ecosystem 水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的纽带,良好的生态水文关系是维持流域或区域水循环过程的健全性与天然水资源更新再生的关键,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人类对河流进行了过度攫取,导致河流生态水文系统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1]。有关人类活动与径流响应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分别从气候变化、水循环过程、社会系统损耗、下垫面变化等多个因素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识别和考量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的影响[2]。但限于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生态检测手段,人们尚无法直接大规模观测河流生态系统的变化与演变过程,因此对于人类活动与河流生态系统变化间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一直比较缓慢。

渭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对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受降水减少、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及工农业用水增加等方面的影响,渭河出现了河道萎缩、河槽淤积、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致使渭河健康状况严重恶化,并已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宝鸡峡引渭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且与甘肃毗邻,既是渭河流域五大灌区之一,也是陕西省最大的国有灌区和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灌区按自然地形分塬上、塬下两大供水系统。塬下渭惠渠1959年建成,塬上宝鸡峡1971年通水。由于共引渭河水源,1975年宝鸡峡与

渭惠渠合并,形成了现在的引水结构。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对解决渭北高原严重的干旱问题,保障和改

善灌区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宝鸡峡灌区在解决自身用水需求的同时,也对渭河的河流健康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枯水期,河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3]。本研究以渭河为研究对象,从水文规律、水文情势以及生态系统响应3个方面,研究了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的影响,探讨渭河水文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间的响应关系,并对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系统变化状态进行诊断,试图从水文学的角度,突破生态监测数据获取上的瓶颈,为人类活动与河流生态系统变化间的响应关系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

1 研究对象

宝鸡峡灌区的供给水源由降雨、渭河引水和提取地下水3部分组成。灌区平均年降水量为537~651mm,渭河来水年径流量为24亿m 3,灌溉引水4~7亿m 3

;灌区年可提取地下水1.5亿m 3

以上,累计年可供水量为8.11亿m 3。宝鸡峡引渭灌区自1972年开始从渭河引水,渠首位于渭河中游林家村附近、渭河峡谷出口处以上[1],设计引水流量为95m 3/s 。对宝鸡峡灌区1972-2005年32年(缺2001、2002年)的引水资科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宝鸡峡灌区多年平均引水5.8亿m 3,相应的平均引水流量为18.35m 3

/s,各月引水数值不稳定,且无明显规律性(图1)

图1 1972-2005年宝鸡峡灌区1月、8月和年均引水流量的变化

Fig.1 Variety of average dr awing wat er in Jan,Aug and annual during 1972-2005

227

第4期张洪波,等: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灌区引水灌溉工程主要是利用渠首加闸加坝水库、小水河水库、王家崖水库、信义沟水库、大北沟水库和泔河水库,共6座渠库结合水利工程引蓄非灌溉季节的渭河河水。在灌溉时期水源不足时,抽库水入渠以缓解旱情。因此,灌溉引水在年内时间的分布上并未留有明显的灌溉制度痕迹,大体趋势为年内分布比较均匀,汛期略有增加。年际变化相对趋于平稳,引渭起始阶段水量逐年递增,1975年以后趋于平稳,其中1993年引水较多,但主要集中在汛期。

由于渭河径流呈明显的年内丰枯变化,因此相近的引水条件对渭河水文系统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经统计分析,由表1可见,宝鸡峡灌区引水主要影响渭河的枯水季节,即12月到次年4月,其引水量占天然径流量的60%以上,其中12,1和2月均达到约80%,造成下游几近断流。而相对于汛期,引水量占天然径流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下,加之退水总体表现为汛期引水对渭河水文系统影响不大。由图2可见超过90%引水比例的极端事件在年内各月的分布情况,该结果与引水的总体趋势基本相当。

表1引渭水量占渭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比例及其在年内的分布情况

Table1Distr ibution of aver age annual dr awing water per centile of Weihe River flow 月份

Month123456789101112引水量占天然径

流量的比例/%

Drawing water/

Natu ral water

82.3679.6373.8661.0647.0247.0336.2236.3030.4733.2646.6382.

23

图21960-2005年引水比例超过90%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其在年内的分布

F ig.2F 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dr awing water exceeding90percent of river f low dur ing1960-2005

2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南非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对维持河流生态水流问题的研究跳出了最小河流流量的思路,认为天然水流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应将天然水流流态作为行动指南[4]。1997年,一些学者提出了河流水文情势的概念,并以与生态相关的流量特征统计分析为基础,从用量、时间、频率、延时和变化率5个方面的水文改变指标(Indicators of H ydrologic Alteration,简称IH A)来描述河流水文情势[5](表2),并采用变化范围法[6] (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简称RVA)对不同时间的河流水文情势进行对比,分析河流流量受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如引水工程)的影响程度。

RVA评价方法以各指标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偏差或以各指标发生机率的75%及25%的值作为各个指标的上下限,称为RVA阈值[728]。如果水利工程建设后,受影响流量纪录的IH A落在RVA阈值内的比率,与水利工程建设前的比率相同,则表示水利设施建设与运行对河流影响轻微,仍然保持有自然的流量变化范围;但若受影响的流量纪录落在RVA阈值内的比率远大于或远小于水利工程建设前的比率,则表示水利设施已经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流量变化特性,此改变将进一步对河流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9211]。

22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表2 水文改变指标及参数特征

Table 2 Indexes of IH A and its par ameter characters

组别Group 内容Con text 特性Character 指标序号Index IH A

1

各月流量

Magnitude of monthly water con dition s 量、延时Magnitude,du ration

1~12各月流量平均值

Mean or median value for each calendar m onth 2

年极端流量、延时Magnitude an d duration of an nual extrem e water con dition

频率、延时Frequen cy,du ration

13年最小1日流量平均值

Ann ual min ima,12day mean s 14年最大1日流量平均值Ann ual maxima,12day means 15年最小3日流量平均值

Ann ual min ima,32day mean s 16

年最大3日流量平均值Ann ual maxima,32day means 17

年最小7日流量平均值

Ann ual min ima,72day mean s 18年最大7日流量平均值Ann ual maxima,72day means 19年最小30日流量平均值

Ann ual min ima,302day mean s 20年最大30日流量平均值Ann ual maxima,302day means 21年最小90日流量平均值

Ann ual min ima,902day mean s 22年最大90日流量平均值Ann ual maxima,902day means

23

年最小7日流量平均值/年平均流量72day minim um flow/mean flow for year 3

年极端流量发生时间Timing of

an nual extrem e water con dition s

时间T ime

24年最小1日流量发生时间Ju lian date of each annual 12day m inimum 25年最大1日流量发生时间Ju lian date of each annual 12day m axim um 4

高、低流量出现的频率及延时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h igh an d low puls e

频率、延时Frequen cy,du ration

26

每年发生低流量的次数

Num ber of low pulses within each water year 27每年发生高流量的次数

Num ber of high pulses within each water year 28低流量平均延时

Mean or median duration of low pulses 29

高流量平均延时

Mean or median duration of h igh pulses 5

流量变化改变率及频率Rate an d frequ ency of water condition changes

频率、变化率Frequen cy,rate

30流量平均减少率Fall rates 31流量平均增加率Rise rates

32

每年流量逆转次数Nu mber of h ydrologic reversals

3 结果与分析

3.1 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径流规律的影响

根据渭河林家村站1960-2005年44年(缺2001,2002年)的实测径流资料,应用Mann 2Kendall

趋势检验法[12]对渭河上游径流规律进行分析,图3结果显示,Mann 2Kendall 法统计检验值为- 3.727,通过可信度为99%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近50年以来,

渭河上游的年径流量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

图3 1960-2005年渭河林家村站年径流的演变过程

F ig.3 Annual flow changes at Linjiacun station in the Weihe River dur ing 1960-2005

229

第4期张洪波,等: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导致渭河径流锐减趋势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降水因素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成为影响渭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2]

。由此可见,宝鸡峡灌区引渭工程对渭河径流有明显的影响。为了验证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本研究应用时间序列累计值相关曲线法

[13]

,对渭河林家村站

的实测径流序列进行分析,所得结果见图4。由图4可见,渭河林家村站的径流序列中出现2个突变点,将曲线分成3段。第1个突变点发生在1971-1972年,正值宝鸡峡灌区开始引渭的时期;第2个突变点发生在1991-1992年,可能是由于上游大面

积的梯田和水保工程建设引起径流减少所致。

图4 1960-2005年渭河林家村站径流突变点分析

Fig.4 Ana lysis of flow catastrophe point at Linjiacun station in the Weihe R iver during 1960-2005

随着渭河径流演变趋势的变化,人类需求与河流自身生命之间的水冲突日益突出。引渭后,20世纪90年代,渭河林家村站的平均实测年径流量仅为10.72@108m 3,相当于引渭前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径流量的60%,特别是1995-2000年,连续5年

均不足10@108m 3

,严重影响了渭河自身的生命安全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图5显示了1972-2005年渭河林家村站引水与不引水情况下年平均

流量的对比情况。

图5 引水后渭河林家村站实测年平均流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较

Fig.5 Measured annual runoff and natural runoff after drawing water at Linjiacun station

由图5可见,开始引水后,渭河林家村断面的年平均流量较天然径流明显减少,且枯水年份表现得尤为明显。将年平均流量与通过Tennant 方法获得

的生态基流量(30%)进行对比后发现,引水后林家村断面的年平均流量中有8年处于生态基流量以下,且均集中在最近15年内,严重威胁着渭河河流

23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的生态安全和沿河经济带的健康、稳定发展[3]。

渭河是一条多沙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47亿t,实测年最大输沙量为3.99亿t(1973年),输沙量年内分配极不平衡,汛期(6-8月)沙量较大,占年沙量的76.3%[12],且沙量以上游来沙为主。沉积在河道的泥沙,一般都是借助水流动力输沙入黄河,其中输沙水量、流速等非常关键。然而由于灌区引水,渭河林家村站断面的实测径流量明显减少,流速

降低,河流挟沙能力下降。通过对1960-2005年林家村断面年输沙量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由图6可见,1972年(宝鸡峡灌区引水)以后,渭河林家村站断面的输沙量明显减少,特别是在1993年以后,径流的

减少引发了更严重的输沙问题,年平均输沙量仅为0.31亿t,较引水前的平均输沙量(1.925亿t)减少了80%

强。

图6 1960-2005年渭河林家村站输沙量的年际分布

F ig.6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dischar ge at Linjiacun station dur ing 1960-2005

3.2 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水文情势的影响

选取渭河林家村水文站1960-2005年共44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采用RVA 法评价宝鸡峡灌区引渭与否2种情形下特征值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水文情势的影响[9210]

3.2.1 月流量变化 由于宝鸡峡灌区采用的是蓄引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引渭水量在年内的分布比较平均,基本保持在15~25m 3

/s 。通过RVA 计算,

以渭河天然径流条件为基准,对引渭后的实测径流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宝鸡峡灌区引渭后,11,12,2和3月的月平均流量较天然径流产生了较大改变,而汛期5-10月的月平均流量变化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引渭时在相当引水流量下,其对枯水期的影响相对更大一些,特别是在枯水或特枯年份。图7显示了渭河林家村站具有代表性的2和7月月平均流量的RV A

评估结果。

图7 引渭后渭河林家村站2月(a)、7月(b)月平均流量的年际变化

Fig.7 Variet y of average month f low in Feb (a)and Jul (b)in differ ent years before and

after dr awing wat er at Linjiacun stat ion

3.2.2 年极端流量变化 从年极端流量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11个年极端流量改变指标中,涉及年

最小流量的指标均产生了高度改变,而年最大流量相关指标的改变则基本在中度以下,可见宝鸡峡灌

231

第4期张洪波,等: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区引渭工程明显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极值变化过程,特别是枯水流量进一步减小,甚至接近断流,而对于年最大流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宝鸡峡灌区引渭工程实施后,年最小流量明显变小,且短历时最小流量指标较长历时最小流量指标的变化更为显著,其中以最小1日流量减少最为明显,除了1987年以外,其他年份最小1日流量均小于1m 3

/s(图82a),河道几乎干涸,生态系统受损严重;而年最大流量也有明

显减少,且以长历时最大流量的变化更为显著,其中年最大90日流量的变化最大(图82b),但仍较最小流量指标的变化程度小。可见,宝鸡峡灌区通过蓄灌结合的方式,冬灌、春灌及灌前蓄水基本使枯水季节的来水大部分被拦蓄或引走。然而由于渭河干流尚无年调节水库,不能有效实现渭河流域水资源的年内调节,因此引渭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还难以有

较大缓解。

图8 引渭后渭河林家村站年最小1日(a)和年最大90日(b)平均流量的变化

F ig.8 Var iety of aver age minimum one da y flow (a)and maximum 90days (b)in differ ent years

before and aft er drawing water at Linjiacun station

3.2.3 年极端流量发生时间 引渭后,年最大1日流量的发生时间变化不大,大部分仍集中在汛期的7-9月,但期内分布不均,跳跃较为明显;年最小1日流量出现时间与引渭前差异较大,波动范围较广,落点在枯水期呈现不规则状态,1990年以前多发生在1-4月,而在1990年以后于汛末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这可能与灌区或水库汛末蓄水有关。3.2.4 高、低流量出现的频率及延时 由图9可

知,引渭后,每年发生低流量的次数显著增加,而其平均延时有所减少;每年发生高流量的次数稍有降低,但其平均延时变化不大。由于宝鸡峡灌区引水

灌溉,原来河道中的最小下泄流量必定减少,但由于引水操作受人为干预较大,引水一旦减少或停止,延时统计就会终止,从而限制了长时间低流量情况的

发生。

图9 引渭后渭河林家村站每年发生低流量的次数(a)及低流量平均延时(b)的变化

F ig.9 Va riety of annual low flow appeared times (a)and dur ation (b)before and after dr awing water at Linjiacun stat ion

3.2.5 流量变化改变率及频率 对流量变化改变率及频率的统计分析发现,引渭后流量平均减少率变化较小,但频率稍有增大;流量平均增加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每年流量逆转次数有所增加,且均高于引渭前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灌区频繁引水所致。

依据32个指标的评价结果,通过整体水文改变

度[9]

的综合计算可知,宝鸡峡灌区引水后,渭河的水文情势发生了高度改变。

3.3 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生态系统的影响

从3.2节对IH A 指标的评价分析中发现,宝鸡峡灌区引渭工程对渭河水文系统的枯季月流量、年最小流量平均值、年最小1日流量发生时间、年低流

2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量发生次数及平均延时、流量平均增加率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根据这些指标所反映的生态系统的响应机理[12214],可以分析得出宝鸡峡灌区引渭工程对渭河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引水后不同月份的丰枯特征发生较大改变,这将对下游河道生物的栖息环境及迁徙、洄游等产生显著影响。(2)由于引渭后流量极值波动较大,且年际波动显著,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差,对河道地貌及自然栖息地的构建影响较大。另由于最大极值(洪峰)变小,河道和滞洪区之间的养分输运不畅,将严重影响滞洪区内水生生物与周边植被的生长。(3)极端流量的发生一般都伴随着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产卵和繁殖等行为,极值发生时间的不稳定,会严重影响生物繁殖期内的行为及其栖息环境。(4)高、低流量是构造河流生境不可或缺的因素,低流量频繁增加,可能会导致河流构造河道功能的丧失,河岸植被覆盖减少,对滞洪区水生生物的支持、泥沙运输、渠道结构、底层扰动等功能的满足程度下降等。

(5)流量的逆转次数与河流生态环境的变化周期有紧密的联系,频繁的流量逆转可能会对一些植物和有机物的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渭河径流较少,河流环境容量紧缩,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源不断侵蚀渭河。自上世纪70年代起,渭河道内生物量锐减;到上世纪90年代,渭河内鱼虾等水生动物几乎绝迹,生态系统诊断的微观对象严重缺乏,而国内关于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文献[15]对渭河咸阳段冬迁野鸭数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鱼、虾、蟹、河蚌等水生动物数量迅速减少,野鸭等候鸟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短短几年间野鸭等候鸟就从渭河流域消失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野鸭等候鸟的食源不足和栖息地消失所致,这与本研究结论类似。

4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水文系统变化规律和水文情势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是导致渭河下游径流减少的关键因素之一。(2)引水后,渭河年径流量较天然径流明显减少,且枯水年份尤为明显,32年中有8年的年平均流量低于生态基流量。(3)由于灌区引水,渭河林家村站断面的实测径流量明显减少,流速降低,河流挟沙能力下降,输沙量较引水前减少了80%强。

(4)引水对渭河水文系统的枯季月流量、年最小流量平均值、年最小1日流量发生时间、年低流量发生次数及平均延时、流量平均增加率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5)引水会对渭河河道地貌及自然栖息地的构建、养分输运、生物繁殖期内的行为过程等生态产生影响。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林家村站断面)水文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但研究中由于生态系统监测资料的缺乏,在水文情势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的实证基础方面略有不足。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将会落实到野外生态监测与资料收集方面,通过水文指标与生态状态的响应关系分析,探讨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的更深层次的机理基础。此外,可以依据本研究的结果,积极改善灌溉制度,缓解农业用水与河流健康维护间的矛盾关系,并适时在渭河流域开展面向生态的水资源调控工作,通过调节水文过程,削弱宝鸡峡引水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渭河生态环境现状,实现人水和谐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斌.基于信息技术的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2005.

Ma B.The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Weihe

river b as in b as ed on in formation techniques[D].Xi.an:Xi.an

U nivers ity of T echnology,2005.(in Chinese)

[2]王西琴,张远,张艳会.渭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

为因素影响贡献量[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812990.

Wang X Q,Zhang Y,Zhang Y H.Change of natu ral runoff an d

con tribution of the natural and artifical factors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Weih e River[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 ces,

2006,21(6):9812990.(in Ch ines e)

[3]王雁林,王文科,杨泽元.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

[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70278.

Wang Y L,Wang W K,Yang Z Y.Discu ssion on eco2envir on2

mental water demand in Weihe River b as in of Sh aanxi province

[J].J 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4,19(1):70278.(in Chi2

nese)

[4]Pistel S,Richter B D.河流生命:为人类和自然管理水[M].武

会先,王万战,宋学东,译.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Pistel S,Richter B D.Rivers for life:managing water for people

and natur e[M].Wu H X,Wang W Z,Song X D,Translated.

Zhengzhou:Yellow River Conservan cy Publis hing H ouse,

2005.(in Chin ese)

[5]Math ews R,Richter B D.Application of th e in dicators of

hyd rologic alteration software in environmental flow settin g

[J].Journ al of Am erican Water Resour ces Association,2007,

43(6):140021413.

[6]Poff N L,Allan J D,B ain M B,et al.T he n atural flow regime:

a paradigm for river cons ervation and restoration[J].Biosci2

ence,1997,47(11):22229.

233

第4期张洪波,等:宝鸡峡引水对渭河水文规律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7]Rich ter B D,Baumgartner J V,Braun D P,et al.A spatial as2

sessm ent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 within a river network[J].

Regulated River:Res earch and Man agemen t,1998,14(4):3292 340.

[8]Rosenberg D M,M cCully P,Prin gle C M.Global2scale en vir on2

mental effects of hydrological alterations:Introduction[J].Bio2 science,2000,50(9):7462751.

[9]Shiau J T,Wu F C.Feasible diversion and stream flow release

u sing ran ge of variability appr oach[J].J ou rnal of Water Re2 sou rces Planning and M anagem ent,2004,130(5):3952404. [10]Shiau J T,Wu F https://www.doczj.com/doc/3515624622.html,promis e pr ogrammin g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stream flow un der multi2objective water allo2

cation criteria[J].J ou rnal of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2

sociation,2006,42(5):117921191.

[11]张洪波,王义民,黄强.基于RVA的水库工程对河流水文

情势的影响评价[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8,24(3):2622

267.

Zh ang H B,Wang Y M,Hu ang Q.Effects of reservoir en gi2

neering bas ed on RVA upon river flow regime[J].J ou 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 ology,2008,24(3):2622267.(in

Chinese)

[12]张洪波.黄河干流生态水文效应与水库生态调度研究[D].西

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Zh ang H B.Study on eco2hydrological effect and res ervoir ec2

ological regulation on the main Yellow River[D].Xi.an:Xi.

an Un iversity of T ech nology,2009.(in Chinese)

[13]钮本良.黄河流域1919-1997年天然径流量系列特性分析

[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1):9212.

Niu B L.Natural runoff characteris tic an alys is in th e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1919-1997[J].Journ 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 echnical Institute,2002,14(1):9212.(in Chi2

n es e)

[14]李翀,廖文根,彭静.宜昌站1900-2004年生态水文特征

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1):76281.

Li C,Liao W G,Pen g J.As ses sment of eco2h ydrological alter2

n ation(1900-2004)in Yichang Gauge of the Yangtze river

[J].Resources and E nvironmen 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7,

16(1):76281.(in Chin ese)

[15]严少普.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对野鸭数量分布的影响[J].安全

与环境学报,2003,3(4):53254.

Yan S P.In flu ence of eco2environm ent chang e in Weih e river

valley on distribution of wild duck[J].J ournal of Safety an d

Environment,2003,3(4):53254.(in Chinese)

(上接第225页)

[8]李久生,张建君,饶敏杰,等.滴灌施肥灌溉的水氮运移数学模

拟及试验验证[J].水利学报,2005,36(8):9322938.

Li J S,Zhan g J J,Rao M J,et al.M od el verification of water and nitrate trans port from a su rface point source[J].Journal of

H ydraulic Engin eering,2005,36(8):9322938.(in Chin ese)

[9]Sk aggs T H,T rout T J,Simunek J,et https://www.doczj.com/doc/3515624622.html, parison of

H YDRUS22D sim ulation s of drip irrigation with ex perimental

ob servations[J].J ou rnal of Irrigation an d Drainag e Engin eer2 ing,2004,8(7):3042310.

[10]张振华,蔡焕杰,杨润亚,等.滴灌入渗土壤水分分布的数值研

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91294.

Zhang Z H,Cai H J,Yang R Y,et al.Th e water content dis2

tribution of trickle s ou rce infiltration[J].Research of Soil an d

Water Con ser vation,2004,11(3):91294.(in Chin ese)[11]L imüunek,M van Genuch ten,M Sejna.T he HYDRUS software

pack age for simulating the two2and three2dimensional move2

ment of water,h eat,and multiple s olutes in variably2satu rated

m edia:T echnical manual version1.0[M].Calif:PC2Pro2

gress,Prague:Czech Repu blic,2006.

[12]L imüunek,M Sejna.The H YDRUS software package for simu2

lating th e two2and th ree2dim ensional movement of water,

h eat,and multiple solutes in variably2saturated media:U ser

m anual ver sion1.0[M].Calif:PC2Progres s,Pragu e:Czech

Repu blic,2007.

[13]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H uang C Y.Soil s cien ce[M].B eijing:Ch ina Agriculture

Press,2005.(in Chin ese)

23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陕西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

陕西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和03年暴雨洪水调查结束 2003-12-11 (本站讯)由陕西省水文局组织的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和2003年暴雨洪水调查工作于日前结束,并已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陕西两省,在陕西潼关县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现有水文站38处,雨量站260处。2003年汛期,我省暴雨洪水频发,山洪、泥石流灾害严重,特别是渭河先后连续出现6次高水位洪水,造成了南山支流倒灌,石堤河、罗纹河、方山河河堤多处决口,使华县、华阴地淹没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为了对渭河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水文特性、水情站网及设施情况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深入分析03洪水中河床演变对洪水演进规律的影响,正确地解决预报方案因子变化问题,更好地满足我省防汛工作的需要,陕西省水文局组织人员对我省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个市区的15条渭河支流河口和部分二级支流河口的水文特性进行了为期11天的查勘调研,实地调研查勘了渭河干、支流拓石、林家村、魏家堡等14个水文(位)站和6个预警断面及宝鸡峡渠首、冯家山、石头河、黑河、泷河水库。并组织汉中、商洛、延安、安康水文局及时组织调查小组分别对宁强03·7、洛南、宁陕和石泉、黄陵03·8暴雨洪水开展调查。今年渭河出现6次洪水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洪峰水位高、洪水持续时间长;洪水过程多、洪水总是大;洪峰传播时间长,洪水演进速度慢;洪水下泄不畅,导致库区洪水迭加;南山支流倒灌,河堤发生决口,渭河中游支流入渭不畅,发生洪水顶托。 通过此次的查勘调研工作,使得我们对渭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性、水文特性及今年的暴雨洪水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将对我省下一步的渭河治理和防汛抗旱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供稿:秦延安)

宝鸡市生态环境局陈仓分局关于宝鸡通达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混凝预制构件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

宝鸡市生态环境局陈仓分局关于宝鸡通达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混凝预制构件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 你公司报送的《宝鸡通达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及技术评估专家意见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区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备案号:2019-610304-30- 03-058499。项目位于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五星村,项目占地面积46306m2(69.46亩),其中建筑面积2080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筑PC构件生产线车间标准化钢结构厂房、钢筋制作及加工生产线车间标准化钢结构厂房、桥梁梁板预制生产线车间标准化钢结构厂房、住宿、办公楼等。年产PC建筑构件8万方、桥梁梁板2万方。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44万元。该项目在全面落实环评报告表及本批复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后,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要求,才具有环境可行性。 二、在项目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环评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设单位必须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按照《宝鸡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原材料运输、堆放要遮盖;场地四周设围栏,道路临时硬化、及时清理场地弃渣料,洒水抑尘,防止二次扬尘;严格控制施工时段,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施工废水设临时沉淀池等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处置。 2、落实各项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建设封闭生产车间,场内运输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进行洒水降尘;在焊接工位设置移动式焊接烟尘净化器,焊接烟尘经除尘器收集处理后在车间内无组织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餐饮油烟安装油烟净化装置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要求。 2、选用低噪声设备,全部设置在室内,合理布局,安装减震装置,经常保养和维护机械设备避免设备在不良状态下运行;加强对交通运输噪声的管理,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且不得产生噪声扰民现象。 3、食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经厂区化粪池处理后,定期由抽粪车清掏定期外运至阳平污水处理厂处理。 4、废润滑油属于危险废物,建设危废暂存间符合(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暂存,及时送有危险固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模具清理产生的水泥块收集后回用于生产;清洗泥浆收集后暂存固废间,统一定期外售,废钢筋、废塑料薄膜统一收集外售;生活垃圾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三、项目竣工后,须按规定程序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运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

渭河

渭河(Weihe River) 渭河俗称“禹河”,是黄河右岸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海拔1383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省的渭源、武山、甘谷、天水市北道区四县区后,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入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五市(区),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 关于渭河的源头,《水经注》和《山海经》都有详细记述。《水经注》记载:“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图解山海经》记载:“鸟鼠同山,山中有鸟鼠同穴,鸟的名字叫,鼠的名字叫鼵,它们穿凿地面数尺深,鼠在里边,鸟在外边,二兽和睦相处。……渭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黄河。” 1、概述 流域范围 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6°18′-110°37′,北纬33°42′-37°20′之间。北为黄土高原,南为秦岭山区,干流全长818公里。流域涉及甘肃省的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区、咸阳市、西安市

和渭南市共三省(区)10个地区84个县(市、区),流域总面积134934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占﹪、宁夏占﹪、陕西占﹪。渭河按河流形态可分为三段,宝鸡峡大坝以上为上游,河长430公里,河道狭窄,河谷川峡相间,水流湍急;宝鸡峡至咸阳铁路桥段为中游,河长180公里,河道较宽,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阳至入黄口为下游,河长208公里,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渭河在陕西境内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67100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 地形地貌 渭河流域地形为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处海拔 3495米,自西向东地势逐渐变缓,河谷变宽,汇入黄河口的高程与最高处高程相差 3000多米。主要山脉北有六盘山、陇山、子午岭、黄龙山;南有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海拔 3767 米。地貌主要有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河谷冲积平原区等。 渭河上游主要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该区面积的 70% 以上,海拔 1200米-2400米;河谷川道地区面积约占10% ,海拔 900米-1700米。渭河中下游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900米-2000米;中部为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冲积平原区—关中盆地;南部为秦岭土石山区,多为海拔 2000米以上高山。其间北岸加入泾河和北洛河两大支流,其中,泾河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黄土高塬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宝鸡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宝鸡市矿产资源总体计划(2002-2010年) 一、编制《总体规划》的思路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要求,依据《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和《陕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进行了系统编制,其编制《总体规划》的思路是: 1、将《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精神具体落实到实处。 2、根据宝鸡市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对2002—2010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具体规划,同时制定出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一)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1、基础地质调查评价状况 我市基础地质调查评价程度比较高,已全部完成1:50万区域重力测量及1:20万航磁测量,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覆盖全市应测面积,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可测面积的25.72%,1:5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完成可测面积的20.47%,同时进行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市的地质构造格架和主要矿产种类在全市的总体分布特征,为我市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2、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秦岭山区(秦岭褶皱系)。全市共发现金属矿产12种,共发现金属矿产地63处,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10种(占已发现金属矿产种数的83.33%),经勘查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地有45处(占已发现金属矿产地总数的71.43%)。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2处,小型矿床31处。 已勘查金属矿产中金、铅锌等勘查程度较高,主要矿床达到勘探程度,勘查深度为100—300米,其它金属矿产勘查程度相对较低,但总体可达普查程度以上。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为: 黑色金属矿产:铁308万吨。 有色金属矿产:铜14万吨,铅81万吨,锌277万吨,锑732吨,伴生汞755吨。 贵金属矿产:金87吨,伴生银295吨。 稀散元素矿产:伴生镉2885吨,伴生镓39吨。 3、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非金属矿产勘查工作遍及全区,但在关中川原区(华北地台)相对比较集中。全市共发现非金属矿产30种(含亚种),共发现非金属矿产地119处,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18种(占已发现非金属矿产种数的60%),经勘查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地有43处(占已发现非金属矿产地总数的36.13%),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14处,小型矿床18处。已勘查非金属矿产中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制碱用灰岩、钠长石、透辉石等勘查程度较高,主要矿床达到详查程度以上,其它非金属矿产勘查程度很低,大部分在普查程度以下。探明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为: 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红柱石29万吨,冶金用白云岩854万吨,冶金用脉石英751万吨,冶金用大理岩20万吨,电石用灰岩43702万吨,制碱用灰岩40670万吨等。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磷47008万吨,硫铁矿(硫)280万吨,蛇纹岩800万吨等。 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石墨381万吨,水泥用灰岩133619万吨,水泥配料用粘土3351万吨,玻璃用石英岩466万吨,钠长石556万吨,透辉石28980万吨,饰面用花岗岩247万立方米,饰面用大理岩1749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239万立方米等。 4、能源矿产资源勘查状况 我市能源矿产主要为煤和地热两类。 (1)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三个带:一是陇县戚家坡—麟游北马坊的早、中侏罗世内陆盆地型低硫环保煤带;二是凤县倒回沟—太白县大院子的中石炭世山间盆地型优质无烟煤带;三是凤县马厂—扈家窑的早、

宝鸡渭河公园旅游攻略

宝鸡渭河公园旅游攻略 :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地址:陕西宝鸡市渭河边 交通:乘坐公交3、7、28、33、34、37、42路到渭河北岸下车,从路边垃圾站旁的 楼梯上去即可到达。 渭河公园建在渭河河床内紧邻北堤一侧,宽度约180至240米,东起体育路口,西止 园林苗圃,全长约3公里,面积61万平方米。公园从东向西将根据地形起伏依次规划为 湖滨风光、古渡春晓、千禧乐园、五环广场、梨园秋色、陈仓古韵、渭水烟紫七个景区。 湖滨风光区以沙滩、海石、椰树等为景点,同时在沙滩的西端修建游泳池;古渡春晓 区以揽桩、对弈广场、石船舫为景点,体现渭河古渡码头和春园的景观;千禧乐园区以喷泉、大理石球带、模纹造型为景点,体现现代园林的特点;五环广场区以护滩工程背水斜 坡“五环造型”及五个圆形广场、五个方形广场为景点,成为市民健身的基地;梨园秋色 区以脸谱文化和三座亭子为景点,体现秦腔文化艺术;陈仓古韵区以散关巨石、爵雕塑、 渭水映池、石鼓为景点,体现宝鸡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渭水烟紫区以石碌石磨、木藤架、草亭、牛雕塑为景点,一派田园风光。 宝鸡渭河公园介绍: 渭河公园全长3公里,宽180--240米,面积61万平方米,其中绿地占到总面积的84%。布局为一带七区,即紧邻北堤的防浪林带,从东到西依次为湖滨风光区、古渡春晓区、千禧乐园区、五环广场区、梨园秋色区、陈仓古韵区、渭水烟紫区。公园建设中运用 了先进的园林造景手法,体现简洁、自然、美观、和谐的设计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在绿化美化方面,通过模纹造型、群植等手法,栽种30余种70余万株花灌木和地被植物,造型新颖,五彩斑斓。筛选仿真仙人球、仙人棒点缀沙滩、草地,营造景观;在草地上、 道路边点石成景,活跃自然气氛。新颖的植物造景布局,配以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加丰富、自然、和谐。全园共装灯166组640余盏,包括帆船灯42组、庭院灯60余盏,4座 30米高杆灯,广场周围安置的造型新颖的玉兰灯、飞雁灯、柱灯等21组,树丛周围安装 射灯50组,世纪广场围绕花坛、台阶设置塑管灯,突出线上亮带,注重主要景区、广场 亮圈,使公园明暗结合、色彩丰富。园内设置了造型奇特导游牌、指示牌、宣传牌、移动 式环保厕所等,方便市民游憩。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 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 1 B 原始数 C 100 D 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0.5~0.5 B -1~1 C -1.5~1.5 D -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 A 差 B 中 C 良 D 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 地势平坦低洼 B 排水顺畅 C 长期潮湿 D 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 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A 0.20 B 0.30 C 0.40 D 0.50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 t/(km ·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A 1.9~3.7 B 2.9~3.7 C 1.9~2.7

D 1.9~4.7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 生态用地比例 B 绿地覆盖率 C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 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 )、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 地表水质量 B 空气质量 C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D PM2.5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 )等方面表示。 A 大气环境质量 B 水环境质量 C 声环境质量 D PM2.5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分指数 A 生物丰度指数 B 植被覆盖指数 C 水网密度指数 D 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10.生态功能调节指标根据遥感监测功能区内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对区域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调节。 对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做出修改,重新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1 概述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甘、宁三省区,干流中下游河道总长388km,流域总面积为13.5万km2。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km2,占总面积的50%。随着沿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管理方面存在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流域与区域管理的矛盾突出,适应渭河实际的良性管理体制有待建立和落实;流域内行业管理难以协调,渭河水效能的发挥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尽如人意;中游基础数据缺乏,难以满足渭河流域统一管理的迫切要求。 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治渭工作涉及面广、业务复杂和陕西省江河管理局工作体制的特点,必须通过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多种技术,实现规范管理和信息共享等要求。因此,继续加强渭河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建设,研发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渭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 GIS地图制作的必要性 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渭河防洪工程、水行政管理、水文水资源管理等业务的需求,采用先进的现代水利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方式,提高水行政、防汛、水文水资源等数据的综合处理能力,增强决策的快速反应能力。 系统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采用B/S模式。以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核心,有效整合渭河流域现有及未来的各种信息与数据资源,理清各部门业务之间的数据管理。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有序性和共享性。 该系统的整体建设内容可以分为电子地图制作、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功能开发三部分。其中,电子地图制作主要以现有的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2011年航测成图的1:5000陕西省渭河干流CAD电子图为基础,采用ARCGIS实现CAD底图

环境监测实验方案设计(DOC)

杨凌地区农业设施土壤环境质量及作物现状监测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杨凌东部地区大棚土壤肥力和污染情况。 2、监测杨凌东部地区大棚蔬菜中部分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 3、通过对大棚土壤和蔬菜的监测,对杨凌东部地区大棚土壤和蔬菜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对生产中施肥现状提出建议,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环境现场调查 1、自然环境资料 1.1地理环境 杨凌地处“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中部,位于东经 108°~108°07′,北纬 34°12′~34°20′之间,南望秦岭山脉,紧邻渭河之滨。区域东西长约 1 6 公里,南北宽约 7 公里,行政管辖面积 94.10 平方公里。东距西安市中心 82 公里,西距宝鸡市中心 86 公里。杨凌的北部的土壤结构为黄土,南部为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的秦岭山脉,秦岭植被以森林、灌木为主。秦岭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岭,为杨凌构成了天然气候屏障。 1.2 地质地貌 杨凌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区内属典型的河谷地貌类型。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因此,区内自南向北分布着渭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等河谷地貌单元,构成本区北高南低,倾向渭河的地形大势。目前,示范区22.12平方公里的用地主要位于二、三级阶地。 1.3气候条件 杨凌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多年平均气温为13℃,平均日照时数为2163.8 小时,年总辐射量114.8 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雨量635.1—663.9 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9 月份为两个降水高峰期;年均植被蒸发量993.2 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13 天,最大积雪厚度2 3 厘米,最大冻土深度24 厘米;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风,最大风速21.7 米/秒,干燥度为 1.56%。 1.4 生态环境

渭河关中段概况

渭河关中段概况 2.1基本情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乌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包括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的10个市(地区、州、盟),共72个县(旗、市)。2005年,流域人口约3251万,城镇化率29.7%。流域内GDP约0.52万亿元,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 渭河在陕西省内总长度50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陕西经济中枢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处渭河中下游,以渭河平原(亦称关中平原)为主体,大致以秦岭主脊与与陕南地区为界,以子午岭、黄龙山与陕北地区相邻。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的54个县(市、区)。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该地区是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70%的经济总量。 2.2水资源及其特点 (1)水资源缺乏 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地下水53.41亿立方米,重复量45.08亿立方米。 按关中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计算,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7.7%,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9%和34%,属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也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 (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统计资料表明,关中干旱频次多,持续时间长。天然径流年际变

化特点是丰枯交替,存在不同长度的连续枯水或连续丰水段。年内4个月可得到60%的降雨和50-70%的径流量,而3-6月作物最需要水的季节仅有20%的降雨,来水与需水极不协调。 (3)多泥沙,难利用 渭河及其北岸主要支流均为多泥沙河流,河水含沙量一般为150公斤/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达1400公斤/立方米。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面影响直接利用;另一方面易造成水库、渠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 (4)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协调,开发成本高 关中是全省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水资源缺乏且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调节代价高,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要求呈明显的不协调。 2.3水环境特征 (1)自用自产水资源为主,自我污染自我养护的水环境保护特点 渭河干流横贯关中东西,南北支流调节并影响着渭河干流的水量和水质。渭河水量取决于关中生态环境,水的调配利用和关中经济发展程度。水质在省际间无显著的污染迁移,水质的优劣取决于关中水环境的保护。 (2)地表地下水力联系紧密,相互补充影响的特点 关中盆地堆积有深厚的松散沉积物,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贮存场所。地下含水层不仅多,而且深厚,中间夹有多层不连续弱透水隔层,常组成上部浅水,下部多层承压水的双层构造,使整个渭河及其支流沿岸成为良好的地下水源地。河流与两侧地下水保持着高度的水力联系,互为补充。这一特征缓解了污染与饮用水源的矛盾冲突,对保证饮水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3)相对封闭物能内聚的地形特点 渭河水环境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得南北两山产流汇流,渭河是关中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前言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从西至东横贯富饶的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西北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并采取蓄水运用,致使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防洪问题以后,在不断对三门峡水库改建的同时,开展了对渭河下游的治理。1990年以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渭河下游防洪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进一步加强了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防护建设,初步建立了由干、支流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库区及渭河下游的防洪条件,促进了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渭河的治理开发与三门峡水库的影响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流域综合治理。 渭河治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1年12月,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渭河综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 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根据水利部的统一安排,2002年5月,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水利部有关司局和流域内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参加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规划编制组,开展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取开放式工作和联合集中办公,多次进行了现场查勘、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规划协调领导小组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7月分别在郑州、西安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问题,征求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的意见。 水利部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部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还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2003年10月,水利部组织召开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专家座谈会。由于渭河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根据专家意见,水利部决定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修改为《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3年12月,水利部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渭河治理规划等问题。此后,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听取了水利部关于渭河治理、潼关高程控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以及引江济渭入黄等有关问题的汇报,指示要做好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要和南水北调西线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求水利部抓紧编制渭河治理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004年3月,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规划》审查会,规划编制组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2004年4月,水利部以办函【2004】164号文,就《规划》征求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委,以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意见。2004年9月,编制组根据反馈意见,对《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04年11月,按照国务院要求,水利部将报送国务院的《关于请求批复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的请示》送有关部门和省区会签。其间,国家环保总局对规划提出了一些意见,经反复沟通协调,水利部对《规划》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在本《规划》中纳入了国家环保总局意见。 2005年7月4日曾培炎和回良玉副总理主持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和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部门参加,专门听取了水利部的汇报。会议认为规划综合了各方面意见,比较符合渭河流域实际,提出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19讲陆地自然资源

宝鸡市陈仓高级中学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 第19讲 陆地自然资源) [考纲要求]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知识讲解] 一、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核心作用。 (2 )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 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新能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相互关系图 (3)总体特征 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无限;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地质规律。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4)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 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1)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2)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2)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能源 分类

宝鸡市渭河公园

宝鸡市渭河公园 1、简介 宝鸡市渭河公园是西北地区目前最大的开放式公园,位于宝鸡市渭滨区渭河之滨,全长3公里,宽180--240米,面积61 万平方米,其中绿地占到总面积的84%。布局为一带七区,即紧邻北堤的防浪林带,从东到西依次为湖滨风光区、古渡春晓区、千禧乐园区、五环广场区、梨园秋色区、陈仓古韵区、渭水烟紫区。公园建设中运用了先进的园林造景手法,体现简洁、自然、美观、和谐的设计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绿化美化方面,通过模纹造型、群植等手法,栽种30余种70余万株花灌木和地被植物,造型新颖,五彩斑斓。筛选仿真仙人球、仙人棒点缀沙滩、草地,营造景观;在草地上、道路边点石成景,活跃自然气氛。新颖的植物造景布局,配以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加丰富、自然、和谐。全园共装灯166组640余盏,包括帆船灯42组、庭院灯60余盏,4座30米高杆灯,广场周围安置的造型新颖的玉兰灯、飞雁灯、柱灯等21组,树丛周围安装射灯50组,世纪广场围绕花坛、台阶设置塑管灯,突出线上亮带,注重主要景区、广场亮圈,使公园明暗结合、色彩丰富。园内设置了造型奇特导游牌、指示牌、宣传牌、移动式环保厕所等。 渭河公园东西横跨胜利桥和新世纪大桥,是宝鸡市十个免费公园中的一个,最近公园里面还新增加了景点,冰雪世界就是其一,花三十元门票就可以领略到冰雪文化。

渭河公园全长3公里,宽180--240米,面积61万平方米,其中绿地占到总面积的84%。布局为一带七区,即紧邻北堤的防浪林带,从东到西依次为湖滨风光区、古渡春晓区、千禧乐园区、五环广场区、梨园秋色区、陈仓古韵区、渭水烟紫区。公园建设中运用了先进的园林造景手法,体现简洁、自然、美观、和谐的设计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绿化美化方面,通过模纹造型、群植等手法,栽种30余种70余万株花灌木和地被植物,造型新颖,五彩斑斓。筛选仿真仙人球、仙人棒点缀沙滩、草地,营造景观;在草地上、道路边点石成景,活跃自然气氛。新颖的植物造景布局,配以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加丰富、自然、和谐。全园共装灯166组640余盏,包括帆船灯42组、庭院灯60余盏,4座30米高杆灯,广场周围安置的造型新颖的玉兰灯、飞雁灯、柱灯等21组,树丛周围安装射灯50组,世纪广场围绕花坛、台阶设置塑管灯,突出线上亮带,注重主要景区、广场亮圈,使公园明暗结合、色彩丰富。园内设置了造型奇特导游牌、指示牌、宣传牌、移动式环保厕所等,方便市民游憩。 2景点 渭河公园建在渭河河床内紧邻北堤一侧,宽度约180至240米,东起体育路口,西止园林苗圃,全长约3公里,面积61万平方米。公园从东向西将根据地形起伏依次规划为湖滨风光、古渡春晓、千禧乐园、五环广场、梨园秋色、陈仓古韵、渭水烟紫七个景区。湖滨风光区以沙滩、海石、椰树等为景点,同时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B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61/224—2006 代替DB61/224—19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006-10-18 发布 2007-04-18 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是对《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1996)的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标准值不分行业,其标准值以“其它排污单位”的控制指标值为基础,参照GB 8979—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挥发酚(Ar—OH)部分排放级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当从严;增加控制项目一项——“石油类”;标准实施遵照标准不交叉使用原则。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新黎吴卫东李合义魏学东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按照渭河水系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挥发酚(Ar—OH)和石油类五种主要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量,检测方法和监督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境内向渭河及其支流排污水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排污单位的排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GB 7488 稀释与接种法 GB ll914 重铬酸钾法 GB 7590 蒸馏后用 4一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GB 7491 蒸馏后用溴化容量法 GB 7878 蒸馏和滴定法 GB 7479 纳氏试剂比色法 GB 7481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B/T l6488 红外分光光度法 陕政办发(2004)100号批准的《陕西省水功能区划》 3术语和定义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指对除有地方行业排放标准或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污水综合排放限值所作的规定。 4排放限值和控制要求 DB 61/224-2006 4. 1 排放限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