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其中芜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将对芜湖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芜湖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芜湖以制造业为主导,涵盖了汽车、机械、电

子等多个制造业细分领域。近年来,芜湖积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引进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了产业的结构升级。

其次,外贸出口实力出众。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出口基地,芜湖拥有优越的交

通条件和良好的外贸环境。近年来,芜湖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芜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再次,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芜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在国家的支持下,芜湖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不断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在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然而,与发展成果相比,芜湖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

市相比,芜湖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芜湖仍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问题,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推进绿色发展。最后,芜湖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望未来,芜湖经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芜湖将会受益于更加便捷的交通和更加

开放的市场环境。这将为芜湖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和引进更多的高端产业提供机会,助力芜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随着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

度加大,芜湖作为制造业重镇,将有机会在这些领域发展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再优化。

同时,芜湖要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参与全球城市竞争。通过加大城市规

划和建设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让芜湖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另外,芜湖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绿色发展,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加

大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低碳、循环经济转型,改善芜湖的生态环境。

最后,芜湖应加强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通过建设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创新

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的高端科技企业和人才,提升芜湖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芜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

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展望未来,芜湖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力争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增长,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

芜湖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芜湖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芜湖市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实现芜湖市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低碳经济;机遇;挑战;政策建议 一、芜湖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芜湖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芜湖作为一个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城市,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5%,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8.5%。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均居全国前列,获得“安徽省园林城市”称号,跻身“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并连续3次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的称号。到2010年芜湖市已拥有国家3级及以上环境监测站4个;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为35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5%;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标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3%;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9.6%,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9.4%。 2.经济基础现状。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芜湖市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实现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0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财政收入为14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900.69亿元,比上年增长46.5%;城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28家外资企业扩大投资,与中央企业合作项目总投资为1348亿元。近几年,芜湖市经济增长与部分长三角城市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经济总量与长三角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为芜湖承接长三角地区转移产业提供了物质平台,使产业承接成为可能。 3.产业结构特征。近年来,芜湖市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正以较快速度逼近长三角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芜湖市正处于第一产业维持、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地位逐渐上升的工业化初期,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内部结构逐步升级。 4.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芜湖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

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芜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编制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紧紧围绕“2215”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创业富民、统筹城乡和东向发展六大战略,凝心聚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8.6 亿元,较上年增长18.2%,五年平均增长16.3%,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4 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0.10 亿元,五年累计投资3458.74 亿元,年均增长40. 7%。实现工业销售收入

2291.09亿元,增长35%,年均增长29%。实现财政收入200.69亿元,增长35.8%,年均增长24.3%。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 年的7.5∶53.5∶39 调整到4.4∶65.2∶30.4。工业化率提高到58.2%,五年提高11.7 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68%,五年提高13.7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起点,迈入了快车道,为“十二五”发展立足更高目标,实现更大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1:“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目前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这三大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其中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都处于领先水平。在系统阐述了长三角区域区域范围的纵深扩展和一体化程度的全面提升的基础上,指出了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重大意义及现存问题,并指出了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存问题;基本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经济活动越来越突破单一地理区域的限制,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这三大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其中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都处于领先水平。 我们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中,经过长期观察和反复比较,初步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并将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在区域广化方面,从时间维度,基于时间距离,发现1990-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空间维度,基于引力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期长三角地区吸引力指数的比较进一步证明,至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水,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见表1)。 在区域深化方面,基于区域收敛性分析、可达性水平测度、地区间相对价格比较以及产业结构相似度和转换速度的测算,证明长三角的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至2020年,一个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实现全面一体化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将出现在北至陇海线,南抵浙南山区,西至京九线,东临黄海、东海的广袤空间里。 伴随明显的区域广化和深化过程,这一范围更大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然而,目前长三角在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公共治理、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形成。政府若能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内能够优化三大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各大板块的互补互动、互联互通,带动陆海全域发展;对外能够形成全球第一大城市群,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最终有力支撑“两个百年”中国梦这一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白雪 【摘要】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calculates the location,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2 to 2013.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indexes,such as the relativ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kewness coefficient,etc.,discuss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文章结合经济重心的研究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1982-2013年经济重心的位置、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进行计算,结合相对经济发展速度、偏态系数等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对区域均衡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5页(P46-50)

皖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皖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 皖北地区指安徽省北部地区,包括宣城市、池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和蚌埠市五个市。近年来,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省会合肥,皖北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皖北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皖北发展现状分析: 1. 经济发展: 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合肥等城市相比,皖北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相对简单。但在宣城市、亳州市和蚌埠市等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为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城乡发展不平衡: 皖北地区的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由于农业产业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也有待改善。因此,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3. 教育与科技: 皖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各级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在职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成绩。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人才培养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会是未来皖北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皖北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 产业升级和转型: 为了提升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和转型是必然趋势。皖北地区应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与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的合作交流,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2. 城乡发展均衡: 实现城乡发展均衡是皖北地区优化发展结构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 持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趋同。同时,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农业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推动皖北地区整体发展的关键。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皖北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论: 皖北地区的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但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皖北地 区自身的努力,未来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城乡发展均衡以及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突破。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皖北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芜湖轻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芜湖轻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轨道交通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要交通 方式。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芜湖市也积极推进轻轨交通的建设,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本文将对芜湖市轻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芜湖市已经启动了轻轨首条线路的建设,即芜湖轻轨1号线。该线路起 点设在火车站,途经市区重要节点,终点设在经开区。轨道总长约为28公里,设 计线路有10个站点。该项目预计在2022年竣工投入运营。这条轻轨线路将有效缓解芜湖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并提升市民的出行便利性。同时,通过连接市区和经开区,有助于促进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优化。 芜湖市轻轨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轻轨交通可以增加城市的运力。相比于传统的公交车和地铁,轻轨交通能够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其次,轻轨交通还能提升城市形象。现代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城市进步和发展的标志,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最后,轻轨交通还能推动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土地价值的提升。沿线轻轨站点的周边地区通常会出现商业地产和居住地产的集聚,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未来,芜湖市轻轨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首先,芜湖的城市规模将继 续扩大,市区面积将增加,这将为轻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其次,成本问题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轻轨建设投入较大,需要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再次,与传统公共交通相比,轻轨建设还需要解决线路规划、土地征收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同协作。 为保证轻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考虑一些因素。首先,轻轨建设应与城市规划 结合,考虑人口密度、市区繁忙场所、商业中心等因素,优化轨道线路规划。其次,芜湖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例如建设生态友好的轻轨系统,使用可再生能源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模板】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讲话要求,以《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2018年修改)和《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市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机制,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完善整体功能布局,建设绿色、现代、高效、创新的产业开发区。 第2条法律效力 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的成果内容包括文本、图则、图纸和规划说明书附件。其中,文本与图则是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片区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的法定文件。文本中“下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文本中的图纸仅作示意性,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3条规划原则 节约集约:综合基地地形、产业用地特征、环境保护要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布局等综合条件,节约集约用好基地内每一寸建设用地是本规划坚持的重要原则。 绿色生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凸显芜湖圩田水乡特色,构建蓝绿生态空间,构筑生态本底。建立快慢相对分离的道路交通系统,营造绿色活力的交通系统。未来的产业区将更加注重围绕中高端企业、人才构建产业区品质和吸引力,绿色低碳生态发展理念有助于营造产业区的空间品质,塑造现代化产业区风貌。 经济可行:规划将运用GIS 技术科学合理确定竖向标高,并核算整体填挖方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规划方案在合理利用竖向地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不同功能对地块大小、区位喜好不同的特征,科学合理布局基地,确保规划的经济可行。 产城融合:通过加强与周边功能的衔接,通过大区域层面的产城融合发展和基地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保障基地及周边大区域的产城融合发展,与经开区北部片区、省江北产业集中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品质产城融合。 第4条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4)《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6)《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2016-2025年)》; (7)《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年)》; (8)《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二次开发利用规划》;

芜湖轻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芜湖轻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作为该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提升运输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轻轨交通系统近年来在芜湖市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将从芜湖轻轨目前的发展现状、运营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芜湖轻轨的发展现状。芜湖轻轨于2019年正式开通,是芜湖市第一条轻轨线路。目前,芜湖轻轨已经建成和运营的线路有3号线,全长约18公里,设有13个站点,沿途覆盖了芜湖市的主要商业中心、居民区和旅游景点。轻轨采用无人驾驶技术,每天提供约10万人次的客运服务,大大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 然而,芜湖轻轨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线路覆盖面不够广。目前仅有3号线在运营,虽然覆盖了一些主要区域,但对于城市其他地区的交通需求尚未能够满足。其次,芜湖轻轨的运营时间有限。尽管每天提供了数次运营,但相对于城市的日常出行需求来说,仍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此外,芜湖轻轨的票价也相对较高,对部分市民来说仍然是一项负担。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芜湖轻轨的未来趋势。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在未来,芜湖轻轨的线网将进一步完善,除了目前运营的3号线外,还将有更多线路的规划和建设。新的线路将进一步拓展轻轨的覆盖面,满足更多区域的交通需求。 除了线网的扩展,未来芜湖轻轨还将加大运营频次和时间的调整。通过增加列车的数量和提高运输效率,轻轨将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的日常出行需求。此外,芜湖轻轨还将继续优化票价体系,降低票价,提供更为便捷和经济的出行选择。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轻轨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未来,芜湖轻轨将与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交通方式进行无缝对接,形成多样化、互联互通的交通网

芜湖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芜湖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导的重要城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国家对制造业的大力支持,芜湖工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壮大。本文将对芜湖工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当前的芜湖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制造业是芜湖工业的核心产业,电力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等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芜湖市政府大力引导正力汽车、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的进驻,加快致力于打造一个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推动了当地汽车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其次,航空产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芜湖航空产业产值达数百亿元,包括航空零部件制造、商用飞机总装等。此外,新兴产业如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未来,芜湖工业发展将面临一些重要趋势。首先,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芜湖工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政府将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其次,芜湖工业将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这将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含量。第三,芜湖工业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芜湖将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实现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发展。 在芜湖工业未来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芜湖工业将面临劳动力资源的紧缺问题。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其次,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加剧也将是芜湖工业发展的挑战。企业需要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芜湖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首先,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其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其次,政府将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第三,政府将积极引导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相应的贸易和金融支持。

芜湖分析报告

芜湖分析报告 1. 引言 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该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本报告旨在对芜湖市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状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芜湖市的现状和潜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地理位置 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江南明珠”之称。芜湖市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1°10′30″至31°57′00″,东经118°20′30″至118°53′00″。 3. 经济发展 芜湖市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拥有许多大型工业企业。2001年,芜湖市跻身中国的百强县市之列,成为中国的中等城市。其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涵盖了机械、化工、纺织、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 芜湖市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一汽大众、江淮汽车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芜湖市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4. 人口结构 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芜湖市的常住人口为38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约为190万人,女性人口约为190万人。芜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00人。 从年龄结构来看,芜湖市的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已经超过25%。相比之下,2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比例相对较低。 5. 产业结构 芜湖市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占据了市区经济总量的大部分。制造业的子行业包括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此外,芜湖市还有一些农业和服务业的企业。 6. 交通状况 芜湖市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完善。市区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穿过,分别连接了周边的主要城市。此外,芜湖市还有一个机场,提供了航空服务。

芜湖市大数据行业规模研究及投资市场容量预测报告

芜湖市大数据行业规模研究及投资市场容量预测报告 引言 大数据行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前景广阔,而且对于现代化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推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芜湖市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综合性区域,其大数据行业规模也在逐渐壮大。本报告基于对芜湖市大数据行业的专业调研和分析,旨在揭示芜湖市大数据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投资市场容量预测。 一、芜湖市大数据行业的现状 1.规模概况 目前,芜湖市大数据产业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20年,芜湖市大数据行业产值已达180亿元人民币,占全 市工业总产值的1.2%左右。不过,这一数字距离全国大数据 产业巨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大力发展。 2.支撑产业 芜湖市大数据应用主要涵盖了机器人、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居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其中,机器人产业在芜湖市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成为当地大数据产业的支撑产业之一。 3.门槛低 相对于其他传统产业,大数据行业的门槛比较低。同时,随着

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推陈出新,芜湖市尤其是一些区域大学城,逐渐形成了一批优秀的人才集群,为大数据行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芜湖市大数据行业的发展趋势 1.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的融合发展 当前,芜湖市正处于迈向互联网+的转型时期,同时也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未来城市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将与芜湖市的互联网+产业融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效应。 2.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为了促进大数据行业的快速发展,芜湖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推进创新券、科技创新基金等,这些政策将极大地促进了芜湖市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3.行业应用增多 除了大数据技术本身的发展外,芜湖市的大数据行业还在不断探索各种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各类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做出了贡献。 4.环境优越 芜湖市是“长三角”重要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距离上海仅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及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解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及动态演进——基于 Dagum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解 吴凤娇;王伟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6)3 【摘要】我国经济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引领了我国高质量协调发展,测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长三角各地区呈现不均衡的分布特征,浙江、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且指数呈上升趋势,安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后经济出现了下滑,一体化进程缓慢。其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浙江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不断减小,而江苏和安徽省内差异程度有增大趋势,未实现协调发展。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吴凤娇;王伟 【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

【相关文献】 1.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Kernel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 2.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非参数估计的实证研究 3.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非参数估计的实证研究 4.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Kernel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 5.皖江城市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基于Kernel密度估计与基尼系数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城镇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城镇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迅猛推进,安徽省城镇协调发 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将分析安徽城镇协调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安徽城镇协调发展的现状 1.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安徽省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安徽省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GDP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合肥、芜湖、蚌埠等主要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安徽省各地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地铁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尽管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城乡发展差距上,安徽省仍然面临一些 挑战。农村人口流失过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农民工问题也亟待解决。此外,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需要关注和解决。 二、安徽城镇协调发展的未来趋势 1. 以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协调发展 未来,安徽省将以城市群发展为重点,促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城市群规划、交通联通和资源共享,推动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实现城乡要素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

2. 推动新型城镇化 未来,安徽省将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农村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农村居民的城市化过程。同时,注重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 发展智慧城市 未来,安徽省将致力于发展智慧城市,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建设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能源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未来,安徽省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通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福祉。同时,注重生态经济发展,推动绿色产业的壮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结论 安徽城镇协调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安徽省将通过推动城市 群发展、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式,加强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安徽城镇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安徽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其制造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本文将对安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安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安徽省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制造业的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升级。特别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已经成为安徽省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2.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安徽省在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实现。在高技术制造、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安徽省的企业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渐涌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3. 区域产业布局合理 在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中,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这些地方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成为各类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同时,安徽省还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鼓励农民转型升级,助力制造业的脱贫攻坚。 二、安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

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竞争加剧和技术革新的不断推进,安徽省的制造业发展迫 切需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安徽省应该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同时,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吸引技术精英和创新人才投身制造业发展。 3. 推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方向。安徽省应积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 化改造,加大对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4. 加强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安徽省在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方面应加大政 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推动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力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5. 深度融合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安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安徽省应加 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总结: 安徽省的制造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积累后,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优势和技术 创新优势。未来,安徽的制造业应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推进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新兴产业等方面下功夫,争取更好地发展。政府应

芜湖市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

芜湖市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对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做一个十分详细的阐述,做这个课题研究对于各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的讲解;然后,对前面五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并再次点明自己相应的观点和数据分析的结论;其次,对于课题研究方面的遇到的问题的处理的简单阐述;最后,对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总结。 关键词:经济;第三方物流;核心竞争力;规划 一、芜湖市概况 1、自然状况 芜湖,处在长江南岸,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芜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省会合肥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芜湖是沿江重点开放城市,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芜湖临江达海,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芜湖为中心,4小时陆路交通半径内,覆盖40多座大中城市、3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地处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明显的区位优势。 芜湖市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可以与长三角城市群中发达城市之间形成密切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 2、交通状况 (1)公路交通。芜湖市境内拥有五条国道路线;拥有芜合高速、宁芜高速、沪渝高速等多条已完工和在建的高速公路网络。 (2)铁路交通。芜湖境内有芜宁等5条普速铁路和宁安城际铁路、商合杭客运专线等4条在建的高铁干线交汇联接,向外可通达中国各地的火车站。芜湖火车站位于市中心。芜湖境内有芜湖站、芜湖北站、新芜南站等8个客货运输站。 目前芜湖火车站已经在进行改造,扩建后的芜湖新火车站将拥有商合杭、京福高铁、宁安城际、普速3个站场、8个站台、20条铁路。 (3)航空交通。民航上,芜湖主要依靠的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205国道和高速公路相通。芜湖新民航机场暂时命名为芜湖宣城机场,预计2015年年内开工。届时,芜湖将拥有便利的航空运输条件,加快芜湖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创新。 (4)内河水运交通。芜湖港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结合部,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现有码头55座,库场面积60多万平方米,拥有各类装卸设备200余台(套)。裕溪口港是安徽省最大的内河煤港。芜湖港裕溪口煤码头位于芜湖市郊江北,运漕河与长江交汇处,淮南铁路线终点,主要担负着省内淮南、淮北、皖北、新集四大煤炭以及山西、河南等部分省外煤矿的煤炭堆存、中转和运输,是安徽省最大的能源输出港。 3、经济发展状况 芜湖市在自身发展时,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圈,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完成各项指标,提升了芜湖市的经济影响力。取得不错的经济发展水平。

芜湖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芜湖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马伶俐许娟 来源:《农业与技术》2020年第14期 摘要:芜湖是鱼米之乡,农业在芜湖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芜湖市的农业现状、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使用SWOT分析法,对芜湖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浅薄的建议。 关键词:芜湖市;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马伶俐(1995-),女,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区治理,农村养老;许娟(1996-),女,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区治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历了起步期、制度建设期、转型发展期、深化升级期和快速发展期5个阶段[1]。目前,农业的发展仍然是我国关注的重点,是关系我国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一步。但在当今资源环境越来越紧缺的条件下,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2]。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芜湖市紧跟政策脚步,发展现代农业,步入农业转型期。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蕪湖市传统的低水平粗放式农业生产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目前,芜湖市的现代农业存在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缺失、农业科技创新不足、龙头产业较少等问题。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机遇,芜湖市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分析自身的优势,打赢农业供给侧改革战役。 1芜湖市概况 1.1区位与交通 芜湖市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坐落在长江大三角,位于合肥和南京两大省会城市之间。距离南京、合肥、上海的距离分别为110km、149km、350km,在交通越来越便捷的时代,芜湖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十分紧密。 芜湖市内有许多重要交通路线,国道城市群有G347、G236、G329、G205、G318等。铁路航道也十分便捷,目前途径芜湖的有商合杭、宁安、京福3条高铁。 1.2地形地貌 芜湖的地势是东北低西南高,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也有丘陵,境内淡水源丰富,河湖水网密布[3]。区域占地总面积为602605hm2,耕地面积有267890hm2,其中大多为水田,有203750hm2,旱田占少数,有57930hm2;森林面积为153317hm2,森林覆盖率达26%。 1.3气候条件 芜湖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5~16℃,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日照时数2000h左右,年降雨量为1200mm[4]。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芜湖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全国百强城市第80位的芜湖,现代物流业已经展露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现代物流的基本含义 物流其实质是指货物和商品在空间上的物理位移,可表述为:物流是指为满足用户需求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间的有效流动,以及为实现这一流动而进行的计划、管理、控制等过程. 现代物流主要包括货物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基本活动,以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信息化、高效率为主要特征. 第三方物流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主要特征是:独立于供、需方的物流运作形式;合同导向式的服务;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客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二、芜湖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 1、在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进程中,市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在芜湖“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大力芜湖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浓墨重彩地加以凸显,尤其“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发展现代物流的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现代

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鼓励物流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引导物流企业规范运营和资源整合,加快融入“长三角”现代物流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市有关部门曾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对发展芜湖物流业进行了系列的课题研究,并对我市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初步意见.今年,市政府数次召开会议,研究芜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贯彻市府工作意见.据了解,目前我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多项工作正在有效地实施.有着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一重要的优势资源,芜湖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将大大提速. 2、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芜湖成为区域物流业的中心 芜湖位于华东腹地,承东启西,是东部沿海到内地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城市、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辐射地区,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方面,具备突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位. 芜湖良好的综合交通能力,成为中部省份衔接东南沿海的重要节点.我市位于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汇合处,芜湖港是长江溯流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良港,目前是长江第五大港;随着华东第二通道的开通和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芜湖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南京的第三个水陆交通枢纽,华东沿海城市通往内地的要道. 芜湖是安徽东南沿江地区物资集散地,是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芜湖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在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等多方面相对发达,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本市扮演着“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形成了以芜湖为核心的枢纽,并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因此现代物流业发展有着较好自然环境,它也必将成为带动芜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芜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芜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在奇瑞公司的强劲带动下,一大批国内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芜湖,初步形成了芜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全面了解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现状、产品配套及产业链发展情况,为市委、市政府打造我市汽车及其零部件“千亿元产业”提供决策依据,自2007年10月起,市政府发展研究研究中心联合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经委、奇瑞汽车公司等单位,对本市范围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投资、主要产品、技术创新、市场销售等情况,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了市内已经建成投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200多份,在各县、区及工业园区的大力协助下,收回问卷193份,有效问卷181份,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7家。调查有关数据的时点为2006年底。合肥工业大学在调查数据的整理上给予了支持。现将调查情况及初步分析研究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一)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1、调查企业类型 在181家调查企业中,按企业性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11家,占6%;民营企业136家,占76%;外商独资企业6家,占3%;中外合资企业(包括奇瑞与外资合资企业)28家,占15%。

2、调查企业空间分布 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市分布较广,所填写的188家企业中(含无效问卷的7家),位于芜湖县59家,占31.4%;经济技术开发区40家,占21.3%;鸠江区39家,占20.7%;弋江区21家,占11.2%; 按企业资产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大型企业较多,其资产总额约占全市的51%,远远高于其它县区;处于第二、第三位的依次是芜湖县和鸠江区,分别占22%、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