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芜湖城市规划

芜湖城市规划

芜湖城市规划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芜湖市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首先,在芜湖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了繁忙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分离。在繁忙的商业区,如市中心和商业中心,通常会建立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酒店等商业设施,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而在居住区,则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优化,包括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等。

其次,在芜湖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了交通疏导和便利。芜湖市建立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线路等,以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减少交通拥堵。此外,芜湖市还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建设了一些公交站、地铁站等,方便居民的出行。

再次,在芜湖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芜湖市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提高了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质。同时,芜湖市建立了一些公园和绿地,以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增加城市的景观美化。

最后,在芜湖的城市规划中,注重了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芜湖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皖南古村落、长江大桥等。芜湖市积极保护和修复这些文化遗产,同时也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之,芜湖市的城市规划旨在创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通过繁忙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分离、交通疏导和便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措施,芜湖市正朝着一个更加美丽、宜人的城市迈进。

芜湖三山近期规划方案

芜湖三山近期规划方案 一、引言 近年来,芜湖市三山地区风景秀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 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芜湖市政府制 定了近期规划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芜湖三山近期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 芜湖市政府制定的近期规划方案的目标是以三山地区为核心,打造 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域。通过规划,希望进一步提升三山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 览和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城市建设及规划 1. 交通建设: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新建高速公路、扩建机场和火车站,提升交通运输便利性,方便游客前来三山地区。 2. 市容环境建设:加强市区环境整治和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宜居、 宜游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四、景区规划 1. 南山景区:加强南山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提升山势特色,修建登 山步道和观景平台,加强景区管理,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登山胜地。 2. 灵岩山景区:重点开发灵岩山景区,依托山体地形特点,开展峡 谷漂流等刺激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 芜湖湖景区:整治芜湖湖周边环境,提升湖景观赏价值,修建湖岸步行街和观光码头,推动芜湖湖的发展成为一处休闲娱乐的热门景点。 五、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1. 酒店建设:加强酒店建设,提高酒店的档次和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2. 餐饮设施建设:加强餐饮设施的建设,提供各种特色美食,满足游客的口味需求。 3. 旅游设施建设:增加旅游设施的建设,如儿童游乐场、购物中心等,提升游客的娱乐和购物体验。 六、宣传推广 1. 建立宣传平台:建立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三山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了解。 2. 举办活动: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如登山比赛、文化节等,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3. 合作推广:与旅行社、媒体等合作,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拓展市场。 七、总结 芜湖三山近期规划方案的制定将进一步提升三山地区的知名度和发展潜力,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通过城市建设、景区规划、旅游服务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的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名已成为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和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在丰富城市内涵,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芜湖是一座襟江带河的江南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同样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它是芜湖人文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变迁发展的缩影与见证。近年来,随着芜湖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新生地名大量产生,迫切需要对地名命名作出科学的、前瞻性地规划设计,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标准高效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味,给城市建设融入文化内涵,为城市品位加分,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芜湖的路名产生于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目前在市地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市区路名有580多条,很多老地名对弘扬芜湖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随着芜湖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新建道路、小区、各类建筑物等新地名大量产生。由于以往“先建设,后命 - 1 -

名”的机制,很多暂用名称、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先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序和混乱,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市的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2000年全市地名规范化管理确定了主要道路命名“东西为山、南北为水”的基本规律。但总的来看,目前“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使地名命名始终滞后于城市建设,地名的系统性不强,体现芜湖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不够,品味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名命名与芜湖“大建设、大发展”的形势和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的要求不相适应。 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市区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展到72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扩大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给地名规划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要求地名命名必须依托城市规划所及的720平方公里大区域,展望今后发展,进行前瞻性地规划设计。近年来,地名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地名工作有不少建议和提案,新闻媒体、广大市民也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反映,为开展地名规划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为提高地名命名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文化品位,在继承地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使地名能更好地体现芜湖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市民政局编制了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征求意见稿),对城市主干路网新建和规划道路提出了预先命名的方案。 - 2 -

安徽省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0.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的重要动力。 0.2现代旅游业产业链长、综合性强、牵引力大。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就业,吸引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人口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促进城市建设水平、开放程度、文明素质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0.3自皖江开发以来,芜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芜湖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游憩、休闲、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和享受性消费需求日益扩张,要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已经具备,发展城市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 0.4《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而制定的。 0.5《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分析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条件; 确定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思路; 明确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 策划芜湖市旅游形象; 确定芜湖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提炼芜湖旅游产品精品和主题产品线路; 提出芜湖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 制定芜湖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 提出芜湖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 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0.6本规划范围为芜湖市行政区域,包括四区三县。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2005-2020年为基本规划期,本着科学合理、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将本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是指导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芜湖县县城总体规划

芜湖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芜湖县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简要说明 一、县域城镇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重点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农业现代化战略、工业化战略和城镇化战略。 规划期内,全县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6%,到2020年达到150亿元,人均GDP25000元(相当于3000美元),其中,近期增长10%,到2010年达到52亿元,人均GDP9200元(相当于1100美元)。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0%,平均每年提高1.5年百分点。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平均4%左右,2010年人口控制在56万人以内,2020年人口控制在58万人以内。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湾沚; 工贸型城镇:清水镇、火龙岗、方村; 商贸型城镇:六郎; “三农“服务型城镇:花桥、红杨; 旅游型城镇:陶辛。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一级中心城市:湾沚,人口规模约23万人; 二级中心城镇:清水镇、火龙岗,人口规模约2.0-5.0万人; 三级中心城镇:六郎、方村、陶辛,人口规模约1.5-3.0万人; 四级城镇:花桥、红杨,人口规模为0.5~1万人。 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点“一核两轴”。 “一核”是指县城湾沚镇,规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形成更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县域经济增长核。 “两轴”是指以芜宣快速通道为依托的,由六郎、湾沚、红杨等城镇组成的城镇化密集带,它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主轴;另一轴以湾石路--东湾公路为依托,由陶辛、湾沚、花桥组成的城镇发展轴,为次轴。 县域交通规划

芜湖高铁规划

芜湖高铁规划 芜湖作为中国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了满足芜湖市的发展需求和提升交通便利度,芜湖市政府已经制定规划,计划建设一条高铁线路。 芜湖高铁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线路规划 芜湖高铁线路规划从芜湖市中心出发,经过芜湖、马尾、南陵,最终到达合肥市。全长约80公里。这条高铁线路将与已有的 高速铁路网有关联,方便市民出行。 二、建设目标 芜湖高铁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缓解现有交通压力,打造一个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高铁的建成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减少交通拥堵:高铁的运行速度快,高运量,大大降低了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 2. 提高出行便捷度:高铁的到来将使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可以更好地连接芜湖市和周边城市。 3. 促进经济发展:高铁的建成将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投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建设进度 目前,芜湖高铁的规划已经完成,并开始进入实施阶段。预计建设周期为3年左右,预算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建设过程中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项目的高效完成。 四、影响 芜湖高铁的建成将对当地产生积极的影响: 1. 促进区域发展:高铁的到来将带来更多的商业和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2. 提升城市形象:高铁的建成将提升芜湖市的交通水平和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高铁的运营将使城市的交通布局更加合理,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芜湖高铁规划的实施将对芜湖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通过高铁的建设,芜湖市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轻轨芜湖规划方案

轻轨芜湖规划方案 背景介绍 轻轨是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其低碳、高效、舒适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其交通发展也备受关注。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交通效率,芜湖市拟定了轻轨芜湖规划方案。 规划目标 芜湖市轻轨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市民出行便利性。具体目标如下: 1.缓解路面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排放。 2.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面和品质,提高市民的出行选择性。 3.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发展,优化城市结构。 规划路线 芜湖市轻轨规划方案共涵盖了四条主要轨道线路,覆盖市区主要繁忙区域和周边重要地点。各线路的具体情况如下: 1. 一号线 •起始站:芜湖火车站 •终点站:方特乐园 •途经站点:市区重要商业区域、居民区、政府机关等 •车站数量:12座车站 •预计线路长度:约20公里 •运营方式:无人驾驶 2. 二号线 •起始站:新长江商城 •终点站:大湖公园 •途经站点:市区重要商业区域、居民区、教育区等 •车站数量:10座车站 •预计线路长度:约18公里 •运营方式:人员驾驶 3. 三号线 •起始站:芜湖南站

•终点站:龙湾湖 •途经站点:市区重要商业区域、居民区、科技产业园区等 •车站数量:15座车站 •预计线路长度:约25公里 •运营方式:人员驾驶 4. 四号线 •起始站:经开区南站 •终点站:芜湖高铁站 •途经站点:芜湖经开区、市区重要商业区域等 •车站数量:8座车站 •预计线路长度:约15公里 •运营方式:无人驾驶 规划优势 轻轨芜湖规划方案具备以下优势: 1.环保节能:轻轨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交通方式,能够减少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2.准点可靠:轻轨运营采用精确的时间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确保准点运营,提高出行的可靠性。 3.安全舒适:轨道线路相对独立,车辆行驶平稳,乘坐舒适。并且,轨道线路两侧有固定的出入口,提高乘客安全。 4.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轻轨系统的覆盖面广,可以连接到市区的主要商业区域、居民区和重要地点,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 5.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轻轨的建设对于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可以促进商业活动和人员流动。 实施计划 芜湖市轻轨规划方案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实施,具体计划如下: 1.第一年:制定详细的轨道线路规划和设计,启动线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2.第二年:开始轨道线路的建设和车辆的采购,同时进行相关设备和站点的建设。 3.第三年:完成一号线和二号线的建设和装备安装,进行测试运营。 4.第四年:开始三号线和四号线的建设,同时继续对一号线和二号线进行优化和改进。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模板】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讲话要求,以《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2018年修改)和《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市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机制,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完善整体功能布局,建设绿色、现代、高效、创新的产业开发区。 第2条法律效力 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的成果内容包括文本、图则、图纸和规划说明书附件。其中,文本与图则是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片区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的法定文件。文本中“下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文本中的图纸仅作示意性,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3条规划原则 节约集约:综合基地地形、产业用地特征、环境保护要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布局等综合条件,节约集约用好基地内每一寸建设用地是本规划坚持的重要原则。 绿色生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凸显芜湖圩田水乡特色,构建蓝绿生态空间,构筑生态本底。建立快慢相对分离的道路交通系统,营造绿色活力的交通系统。未来的产业区将更加注重围绕中高端企业、人才构建产业区品质和吸引力,绿色低碳生态发展理念有助于营造产业区的空间品质,塑造现代化产业区风貌。 经济可行:规划将运用GIS 技术科学合理确定竖向标高,并核算整体填挖方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规划方案在合理利用竖向地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不同功能对地块大小、区位喜好不同的特征,科学合理布局基地,确保规划的经济可行。 产城融合:通过加强与周边功能的衔接,通过大区域层面的产城融合发展和基地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保障基地及周边大区域的产城融合发展,与经开区北部片区、省江北产业集中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品质产城融合。 第4条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4)《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5)《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6)《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2016-2025年)》; (7)《芜马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年)》; (8)《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二次开发利用规划》;

芜湖古城修建性详规优化方案和部分重点地段建筑设计任务书(1)

芜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优化设计和重点地段建筑设计方案招标文件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概况 芜湖市作为安徽省沿江开放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是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城市。2012年《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城市主要职能: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努力增强省域核心城市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将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最具创新能力及更加开放的经济文化强市、最为优美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 原“芜湖古城”位于芜湖市区老城区,南临青弋江,东至环城东路,西达环城西路,北靠环城北路,是古代芜湖城区旧址,始建于宋代,复建于明代。目前,“芜湖古城”西边范围有所缩小,只抵九华中路一线。区内有花街、南门湾、南正街、儒林街、肖家巷等历史街区,历史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并留有大成殿、衙署前门、雅积楼、小天朝、老城隍庙遗址等历史遗存。形成于明万历年间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业步行街,店面相连,粉墙黛瓦,至今仍呈现着江南历史传统商业步行街的景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古城内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安全隐患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失修,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却难以吸引游客,传统的商业功能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为充分保护好芜湖古建筑、古文化遗产,恢复再现历史传统街区风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城市品位,推动城市商业旅游经济发展,同时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条件。根据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芜湖古城”的旧城改造保护更新工作,并于2008年邀请同济大学进行了“芜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2012年邀请上海万科作了“芜湖古城”规划导则,现启动“芜湖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优化设计,及重点地段的建筑设计方案工作,为下一步项目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优化设计部分:

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芜湖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2009年12月 目录 1 总则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3 居住用地 4 公共服务设施 5 工业用地 6 城市绿地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 7 公共开放空间 8 建筑容量控制 9 建筑物的退让控制 10 建筑间距控制要求 11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12 建筑物的景观控制 13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第三部分道路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 14 道路交通设施 15 市政公用设施 附录A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录B 计算规则

1 总则 1.0.1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 1.0.2 本技术规定以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并结合芜湖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从事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技术规定。 1.0.4 在本规定发布施行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已提供规划条件或审批的规划方案,原则上按原规划条件或批准的规划方案实施。但涉及日照间距、建筑面积计算等需按照此技术规定执行。 1.0.5 如本技术规定依据的国家或安徽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发生变化,以新的标准执行。 1.0.6 本技术规定解释权属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1.0.7 本技术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试行。 1.0.8 市辖三县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它相关因素。 2.1.3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执行。 2.1.4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用地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2.2.1 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和特殊用地(D)九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均指标应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的规定。 2.2.2 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各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和人均单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3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表

芜湖孚能规划方案

芜湖孚能规划方案 背景 随着国内绿色能源的大力发展,芜湖市也开始着重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 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的清洁能源企业。其中,孚能集团作为市内知名的清洁能源企业,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清洁能源的优势,为芜湖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孚能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本文将就其未来在芜湖市的规划方案进行阐述。 规划目标 主要规划目标如下: 1.在芜湖市建设多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实现年发电能力达到100万千 瓦,年发电量不少于300亿千瓦时。 2.在清洁能源领域重点突破太阳能和风能两大方向,将不同形式的可再 生能源有机结合,规划和建设清洁能源企业园。 3.利用孚能集团在清洁能源行业的积累和品牌优势,带动相关企业的生 产供应链和市场营销升级,提高相关行业在芜湖市的市场占有率。 规划方案 1.多元化能源项目建设 芜湖市地理条件优越,阳光和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孚能集团将加大在太阳能和 风能领域的投入,采用多元化的建设方案。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建设大型光伏电站项目,既可以通过大规模发电减少传 统电力对煤炭等矿产的依赖,又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的优势。其次,通过安装太阳能光伏集成式建筑材料,例如通过建设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屋顶等工程建设,为芜湖市的建筑节能发展带来新的创新。 其次,在风能方面,规划在芜湖市北部沿江地带建设若干个大型的风电场,考 虑发电效益最大化,最大利用风能资源并建设一座大型风电集中式维修基地,实现风电发电企业的设备、物流配件集成再制造和高效管理。 2.清洁能源企业园 孚能集团将在芜湖市北部建设一座名为“芜湖清洁能源企业园”的工业园区。该 园区的前期规划将占地约1000亩,将主要围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的生产和研 发展开,后期可以逐步引入其他清洁能源相关的企业进入园区,实现生产供应链和市场集聚效应。

关于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的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名已成为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和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在丰富城市内涵,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芜湖是一座襟江带河的江南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同样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它是芜湖人文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变迁发展的缩影与见证。近年来,随着芜湖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新生地名大量产生,迫切需要对地名命名作出科学的、前瞻性地规划设计,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标准高效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味,给城市建设融入文化内涵,为城市品位加分,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芜湖的路名产生于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目前在市地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市区路名有580多条,很多老地名对弘扬芜湖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随着芜湖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新建道路、小区、各类建筑物等新地名大量产生。由于以往“先建设,后命

名”的机制,很多暂用名称、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先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序和混乱,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市的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2000年全市地名规范化管理确定了主要道路命名“东西为山、南北为水”的基本规律。但总的来看,目前“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使地名命名始终滞后于城市建设,地名的系统性不强,体现芜湖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不够,品味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名命名与芜湖“大建设、大发展”的形势和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的要求不相适应。 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市区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展到72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扩大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给地名规划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要求地名命名必须依托城市规划所及的720平方公里大区域,展望今后发展,进行前瞻性地规划设计。近年来,地名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地名工作有不少建议和提案,新闻媒体、广大市民也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反映,为开展地名规划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为提高地名命名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文化品位,在继承地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使地名能更好地体现芜湖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市民政局编制了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征求意见稿),对城市主干路网新建和规划道路提出了预先命名的方案。 - 2 -

芜湖城北发展趋势

芜湖城北发展趋势 芜湖城北地区是芜湖市的发展重点区域,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城北区域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也是芜湖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未来,芜湖城北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以下几个方面变化。 首先,城北将加大产业发展力度。城北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且交通便利,这为城北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未来芜湖市政府将会加大对城北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城北将会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同时,城北还将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打造城市综合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城北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未来城北区将会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将会建设更多的绿地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城北将会建设更多的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提供更多的商业配套服务。同时,城北还将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站点和道路,提升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和通行能力。城北还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更多生态公园和休闲娱乐场所,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 再次,城北将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城北地区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机会。同时,城北还将加强对教育培训的支持,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城北将会建设更多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和科研成果。

最后,城北将加速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城北地区与合肥市、宣城市等周边城市距离较近,未来将会加强与这些城市的交流合作。城北将加快建设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提升交通便捷性。城北还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合力。同时,城北还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芜湖城北的发展趋势将会朝着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人才引进和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大力度。芜湖市政府将会加大对城北的支持力度,推动城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芜湖市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芜湖方村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芜湖方村规划方案 项目背景 芜湖市方村是一个传统的农村聚落,位于皖南山区,距市中心约30公里,占 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方村这个传 统的农村聚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化压力,城市化的不断蔓延给方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资金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等等。因此,为了实现方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芜湖市政府启动了芜湖方村规划的项目。 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 1.保护和传承方村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2.提升方村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提高方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便利的居住、教育、医疗、文化娱乐 等公共服务设施。 4.建立顺畅高效的交通网络,多元化、有序而又和谐的交通体系。 规划原则 1.人文生态优先:充分考虑方村人文生态资源,依托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重修等方式,提升村落文化内涵,突出方村人文特色。 2.科学规划布局:依据方村自然和文化状况、区域营造,合理规划和布 局门户、道路、绿地和建筑,形成以人为本、品质为先的开发方式。 3.环境友好型:在建设中,积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和节能减 排,实现方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4.区域协调:依据政府、社会、市场三方面协调,共同创建和谐社区, 实现区域协作和共同发展。 规划内容 本规划总体规划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城市门户 城市门户是方村地区的重要标志和窗口,设计规划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门 户主要是为了服务和方便行人,同时具有标志性和装饰性。门户的布局可以有效地整合方村区域资源和为新区域的范围进行指引和标志。规划中总共设计了4个城 市门户,分别位于各主要交通节点和区域重心位置。

安徽省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0页)

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1.1条规划背景 (2) 第1.2条规划范围 (3) 第1.3条规划依据 (3) 第1.4条规划指导思想 (4) 第1.5条规划原则 (4) 第1.6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5) 第1.7条主管部门及其管理权限说明 (5) 第二章整体控制 (5) 第2.1条规划地块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5) 第2.2条规划结构 (6) 第2.3条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6) 第2.3.1条土地使用性质分类 (6) 第2.3.2条土地利用控制 (6) 表1 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土地使用分类一览表 (6) 第2.3.3条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要求 (7) 第2.4条土地利用的总体布局控制 (7) 第2.4.1条用地规模 (7) 第2.4.2条居住用地 (7) 第2.4.3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7) 第2.4.4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7) 第2.4.5条工业用地 (8) 第2.4.6条仓储用地 (8) 第2.4.7条特殊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4.8条道路广场用地 (8) 第2.4.9条绿地 (8) 第2.4.10条土地利用的总量构成与总量平衡......................... 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2 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构成与统计表 (9) 第2.5条五线控制 (9) 第2.5.1条道路红线控制 (9) 第2.5.2条绿线控制 (10) 第2.5.3条蓝线控制 (10) 第2.5.4条黄线控制 (10) 第2.5.5条黑线控制 (10) 第2.6条土地利用强度控制 (11) 第2.6.1条人口发展规模控制 (11) 第2.6.2条建设开发总量控制 (11) 第2.7条道路交通控制 (12) 第2.7.1条道路系统控制 (12) 表3 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道路规划建设控制一览表 (13) 第2.7.2条停车场控制 (14) 表4 建筑停车指标控制一览表 (14) 第2.7.3条公共交通控制 (15) 第2.7.4条道路交叉口控制 (15) 表5 道路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最小值控制表(单位:米) (15) 第2.7.5条道路交叉口座标与标高控制 (15) 第2.7.6条道路交通特殊控制 (16) 第2.8条配套设施规划控制 (16) 第2.8.1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6) 表6 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17) 第2.8.2条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8) 表7 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市政公用设施配置一览表 (18) 第2.8.3条管线综合控制原则 (19) 表8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m) (20) 表9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表(m) (20) 第2.8.4条配套公用设施规划管理控制 (20) 第2.9条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20) 第2.9.1条绿地景观结构 (21) 第2.9.2条绿地景观系统控制的重点 (21) 第三章街区控制 (21) 第3.1条街区编码系统 (21) 第3.2条街区控制体系 (22) 第3.3条街区控制要求 (22) 表10 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街区控制一览表 (22) 第四章地块控制 (23) 第4.1条地块划分与编码 (23) 第4.1.1条地块划分 (23) 第4.1.2条地块编码 (23) 第4.2条地块用地性质 (23) 第4.2.1条地块用地性质 (23) 第4.2.2条地块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 (23) 表11 地块用地性质兼容表 (24) 第4.3 地块控制体系 (24) 第4.3.1条地块控制体系 (24) 表12 控制体系表 (24) 第4.3.2条土地使用控制指标及要求 (24) 第4.3.3条地块引导性控制与要求 (25) 表13 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27) 第五章规划管理技术 (37) 第5.1条地块变更程序 (37) 第5.1.1条地块变更的界定 (37) 第5.1.2条地块变更程序 (37) 第5.2条奖励与惩罚 (38) 第5.2.1条奖励 (38) 第5.2.2条惩罚 (38) 附录一有关名词解释 (39) 附录二文本用词说明 (4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