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红山玉龙研究资料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红山玉龙研究资料综述

文化论坛

能够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近年来,在高校党组织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党日活动,大学生党员通过开展“党员先锋岗”、“我为班级做实事”、“党员义务活动日”等方式,从自身的实际特点出发,开展各种生动有效、党员群众都欢迎的主题活动,为班风校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光添彩。党员身份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以彰显,党员意识与行动紧密结合,取得实效。

3、建立切实有行的保障机制。制度是各项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开展大学生党员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和落实各项制度,使党员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首先应当建立激励示范机制。大学生党员本身就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要激励广大同学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相互示范、相互影响。通过科学民主的评选方式,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评选过程,对先进个人与集体进行表彰,增强先进个人的感召力,推广先进集体的优秀做法,从而带动全体大学生党员向标兵看齐。

其次,要完善各类监督约束机制。大学生党员的学习成绩、社会工作、评奖评优等情况要定期在党内外公开,使其主动接受监督。通过座谈会、群众访谈、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方式,定期对大学生党员进行评议,并及时把广大师生对大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相应党组织。在组织内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尤其是对评议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党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注释:

[1]王伟红. 论增强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 传承[J].2011年第

9期

[2]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P190

[3]陈红曼,构建增强党员意识的长效机制的思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朱志梅(1968-),女,江苏阜宁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红山玉龙的分类研究。

目前有关红山文化玉雕龙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分类、造型两个方面。学术界一般将红山文化玉雕龙分为两类,一类是C形龙,另一类是玦形龙。代表文章有:范琳的《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宿晨的《红山玉龙的原始图腾性》。还有很多学者在此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对红山玉龙进行了再次分类。涉及到红山玉龙分类的代表文章有:叶舒宪的《“猪龙”与“熊龙”——“中国维纳斯”与龙之原型的艺术人类学通观》、薛志强的《关于红山文化玉雕龙造型的考证——兼谈中国人不是“猪”的传人》、李书敏的《红山文化与龙》、李恭笃、高美璇的《红山文化的玉雕艺术与图腾崇拜》、王丰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等。还有的学者还将红山玉器中最神秘难解的“勾云形玉器”划入龙形玉器的范畴,代表文章是倪玉湛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文化意义再探讨》等。

(二)红山玉龙的原型研究。

(1)猪龙说。代表文章有孙守道、郭大顺的《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郭大顺的《龙凤呈祥——从红山文化龙凤玉雕看辽河流域在中国文化起源史上的地位》、薛志强的《关于红山文化玉雕龙造型的考证——兼谈中国人不是“猪”的传人》等。

(2)熊龙说。代表文章有叶舒宪的《话说中国-熊

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猪龙”与“熊龙”——“中国维纳斯”与龙之原型的艺术人类学通观》等。

(3)虫龙说。代表文章有俄罗斯学者C?B?阿尔金的《红山文化软玉的昆虫学鉴定》、孙机先生的《蜷体玉龙》、萧兵的《“虫形玉龙”的象征功能》等。

(4)胚胎说。代表文章有黄士吉、包和平的《红山文化碧玉龙》、郭殿勇的《论龙的起源与演变关系》、陈逸民的《红山文化玉器的神话学思考》、曹大墉的《简说“红山玉猪龙”》等。

(5)蛇、蜥蜴、鳄鱼说。代表文章有杨钟键的《扬子鳄与龙、章鸿钊的《三灵解》、萧兵的《“虫形玉龙”的象征功能》等。

(三)红山玉龙的构型研究。

对红山玉龙造型形式特点的研究是红山玉龙研究新的突破点。然而目前学术界从造型形式特点角度对红山玉龙进行文化人类学方法解读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代表著作有张丽红的《东北大母神比较图像学研究》、《红山玉器造型艺术的文化阐释》、《东北大母神研究》等。

(四)红山玉龙的功能研究。

(1)装饰品。代表文章:吴昕娱的《红山文化玉器功用初探》。

(2)巫玉。代表文章有萧兵的《红山玉龙的多层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红山玉龙研究资料综述

张超月 孙小兵 刘辛萌 吉林师范大学

摘 要:目前学术界关于红山玉龙这一典型玉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至今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有考古发掘报告、调查报告及论文、论著等,主要包括分类、造型、审美、原型、功能、宗教信仰、文化价值、文物价值等内容。

关键词:红山玉龙 背景 分类 原型 构型 功能 价值 象征意义

183

184

解析》、《“虫形玉龙”的象征功能》;索秀芬、李少兵的《红山文化玉龙》;姬卉春的《巫神之玉》;王丰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刘洁的《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用玉研究》;曹雅洁的《红山文化玉器与萨满教》;古方的《萨满教特点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一些启示》等。

(3)王权象征。代表文章有任爱军的《红山文化的史前玉器与中国“尚玉”的古文化源头》、张帆的《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发现和研究综述》等。

(4)礼器。代表文章有刘晓溪的《红山兽首玦研究》、陈逸民的《红山文化玉龙》、陈逸民的《玄鸟生商——顶玉猪龙玉鸟器赏析》、王丰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等。

(5)葬玉。代表文章:叶万松的《红山文化积石冢与兽面玉牌浅议》。朱乃诚也根据三件发掘所得兽面玦形玉器在墓葬中的情況认为兽面形式可能是具有避邪作用的饰品。

(五)红山玉龙的象征意义研究。

(1)云、雨等自然力的象征。代表文章有吴昕娱的《红山文化玉器功用初探》、萧兵的《红山玉龙的多层面解析》、《“虫形玉龙”的象征功能》等。

(2)繁育、生命轮回的象征。代表文章:萧兵的《红山玉龙的多层面解析》。

(六)红山玉龙的背景研究。

红山玉雕龙的奇异造型取决于当时特殊的文化、经济、习俗等因素。

(1)文化背景。对红山先民的精神信仰的研究无疑是深入理解红山玉器所必不可少的。红山玉雕龙的造型不能不说是与当时先民们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红山玉器就是原始先民精神信仰的物化形式。代表文章有:陈逸民在《玄鸟生商——顶玉猪龙玉鸟器赏析》中根据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整猪遗迹,得出红山先民有猪崇拜信仰的结论;宿晨的《红山玉龙的原始图腾性》认为红山玉龙是图腾崇拜的活文字;李恭笃、高美璇的《红山文化的玉雕艺术与图腾崇拜》指出红山文化的每一件玉雕图腾艺术品,都是红山先民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何松的《谈中国玉器时代》中提到“图腾”崇拜是玉器时代的一种标志;王丰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指出红山文化玉器是图腾文化的产物;李世龙的《论红山龙形玉文化的内涵》一文以红山文化遗址、实物信息和历史典籍记载作为依据,从不同侧面层层解析出龙形玉的宗教信仰等文化观念。

(2)经济背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时代经济形态的具体体现。红山玉器的出现与狩猎、农业等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观点已被多数学者认可。但是关于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学者的观点众多。郭大顺、田广金等为代表的学者都肯定了红山文化的农业已有较大发展,同时采集、狩猎仍占有一定比例;刘观民、徐光翼、李恭笃、严文明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采集、渔猎经济是必要补充;刘光祥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迅猛提高并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代表文章有郭大顺的《论东北文化区及其前沿》、田广金、郭素新的《早期中国文明: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刘观民、徐光翼的《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认识》、李恭笃的《辽宁原始文化区系划分与类型研究》、严文明的《中

国农业和养畜业的起源》等。除此之外,此类文章还有杨琳的《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用途研究》、郭大顺的《玉器起源与渔猎文化》、王丰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等。

(3)社会习俗。红山文化墓葬中极少发现有陶器和石器随葬,而只有玉器。因此有学者曾提出红山文化“惟玉儿葬”的墓葬特点。当然这一特点的出现是源于史前先民的尚玉习俗。代表文章有吴昕娱的《试析红山文化玉礼器》、任爱君的《红山文化的史前玉器与中国“尚玉”的古文化源头》、王磊的《浅谈红山玉器造型及审美特征》等。

(七)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文物价值。

大量的红山玉器图录著作向读者介绍了红山玉龙的收藏、鉴赏等情况,也着重为广大读者展示了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这些著作有古方主编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徐强的《红山文化古玉精华》、《中国古玉珍藏》,钱益中、韩连国的《红山古玉》,陈逸民、陈莺的《红山玉器收藏与鉴赏》,刘永胜、王长江的《红山古玉文化研究》,于建设的《红山玉器》,柳冬青的《红山文化》,李祥云的《祥云轩古玉收藏与鉴赏》等近20部的著作。

以上材料大致囊括了学术界关于红山玉龙形象的研究成果,期冀本次收集整理工作可以为今后研究红山玉龙形象的国内外学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参考材料。

参考文献:

[1]张丽红.红山玉器造型艺术的文化阐释.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9

[2]郭大顺.红山文化考古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

[3]陈逸民 陈莺.红山玉器图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 [4]徐强.红山文化古玉精华.蓝天出版社,2004.4[5]徐强.中国古玉珍藏.蓝天出版社,2005.8

[6]王磊.浅谈红山玉器造型及审美特征.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7]冯永谦.红山文化玉器与新品鉴考.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

[8]刘永胜 刘博.中国史前史红山文化古玉器概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6

[9]曹大墉.简说“红山玉猪龙”.华夏文化,2006年第2期[10]杨钟键.扬子鳄与龙.生物学杂志,1986年第4期

[11]吴昕娱.红山文化玉器功用初探.学术交流,2011年第7期

[12]萧兵.红山玉龙的多层面解析.艺术研究,2004年第2期

[13]宿晨.《红山玉龙的原始图腾性》.收藏家,2008.5.1[14]任爱军.红山文化的史前玉器与中国“尚玉”的古文化源头.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5]张帆.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考古发现和研究综述.黑龙江史志,2010年17期

[16]刘晓溪.红山兽首玦研究.东北史地,2010年第1期[17]陈逸民.红山文化玉龙.上海工艺美术,2001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超月(1987-),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三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孙小兵(1987-),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三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刘辛萌(1989-),男,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二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史。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红山玉龙研究资料综述

作者:张超月, 孙小兵, 刘辛萌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刊名:

北方文学(中旬刊)

英文刊名:Northern Literature

年,卷(期):2013(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c9013286.html,/Periodical_bfwx-z201308123.asp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