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传统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初一传统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初一传统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初一传统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珍惜时光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珍惜时光。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珍惜时光。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庄子名句:《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三、乐学深思:

结合李白和李煜的故事,明白人生苦短,珍惜已经拥有的。四、善辩明理:

读苏轼的诗歌,《春宵》洞察对时间和生命的礼赞。

课题:勤勉好学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勤奋努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勤勉好学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勤奋而不荒废自己的生命。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韩愈名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肚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诠释三:天很坚强劲健,人应该像他一样坚强。所谓地势坤,就是人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万物之胸怀,厚德载物,孕育万物就是胸怀,就是气度,大地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高山峡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运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地的形成源于天。那么人就像大地,学会包容理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乐学深思:

结合明代大学者宋濂的故事,明白人生苦短,勤奋好学有所成。

四、善辩明理:

读论语十则的第一则,理解学习中求得快乐。

第23课

课题:学无止境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学习不分年龄和长短。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坚持一生学习不辍

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好学乐学。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

三、乐学深思:

结合明代大学者宋濂的故事,明白人生苦短,勤奋好学有所成。

四、善辩明理:

读论语十则的第一则,理解学习中求得快乐。

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1 10课

《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 安丘市职工子弟初二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趣味性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 启蒙性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 开放性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4.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5.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6.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 第三学段(7 至8 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经典古诗文60篇(首或段),能默写出重要的名言名句。

优秀传统文化教案.doc

1、《笠翁韵》(一) 教学目的: 1、喜典文章,感受中秀文化的精髓,熟成奠定基。 2、初步掌握典的方法,能用普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3、基本了解内容,提高文素养。 重点与点 教学重点:学理解“天——地,雨——,大——空” 教学点:理解内容,能有奏有韵味地朗。 一、入 今天我要学《笠翁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 知道《笠翁韵》作何解?“翁”就是李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韵”就是古代人子,押韵。二、范、《笠翁韵》 老先范一遍文,同学真听。 下面同学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老一句,你 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的奏移,朗到哪个字手 指就停在哪个字上,点符号跳去不指。听明白了?同 学,跟我念。 三、 1、第一段 解第一段 重点点:山花海 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文意。 三、朗一、二冬 1、分(分两,每一章,行小比) 2、老上句,学生下句。“天——地,雨——,大——空??” 3、多种形式朗,来争取当堂背。 四、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 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教 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节选二)。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 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 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 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1、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 河、汉:奇:偶:吹竹:弹丝: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山东省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全册)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课时,本学期16课时

七年级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志同道合 第一课交友有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交朋友的重要性,知道应读交怎样的朋友。 2、让学生理解同朋友相交要以诚相待,与贤人交朋友很重要。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同朋友相交要以诚相待,与贤人交朋友很重要。 教学难点 知道应该交怎样的朋友。 教法 阅读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原典1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注释、译文,大致理解教学内容。 二、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讲授语言,理解文意。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原典。 四、学习原典2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注释、译文,大致理解教学内容。 五、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六、讲授语言,理解文意。 [译文]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孟献子是一位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余三位,我忘记了。献子与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并不存在自己是联的观念,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献子是大夫的观念,也就不与献子交朋友了。” 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原典。 七、学习原典3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大致理解教学内容。善士;一国之善士,斯

新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三单元君子之道 9.文质彬彬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文质彬彬”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文质彬彬的道理。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论对于诚信、礼仪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三、学文立志 1.师:学生自读故事《马夫和农夫》。 讨论: 读完故事,你了解“文质彬彬”的含义了吗? 四、忆事思辨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 讨论:想一想校园里都适用哪些礼仪,这些礼仪能带给我们哪些帮助。课间追逐打闹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坏的影响和结果? 1.有事要请假 2.有序排队买饭 3.课间在走廊追逐打闹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 1.回忆第一课中的孔子 2.自读《孔子习礼》 3.资料卡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古代礼仪,了解言语辞令的礼仪 六、学以致用 1.查找资料,了解不同场合中的礼仪要求。并且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安排这些礼仪活动。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请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并展开评比。 10.君子之乐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君子之乐”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矢志不渝的道理。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论对快乐、乐趣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二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二课事亲以礼 教学目标:1、理解“事亲以礼”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事亲以礼”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事亲以礼”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事亲以礼”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就要做到“事亲以礼”。 “事亲以礼”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供养和“葬祭”要特合社会规范,更体现在日常供养的点滴礼仪当中,如“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等,只有接一定的礼节尽力侍奉父母,才能使他们在庄严恭敬中感到安乐。 林放曾问“礼之本”,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见孔子所说的“礼”是建立在内心真挚情感之上的。我们也只有用一颗诚挚之心去侍奉父母,才能真正做到“事亲以礼”。 二、新课教学 1、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礼记,曲礼上》注释:①凊:使凉。②定:安定,安顿。③省:省视,探望。 语译:冬天要使父母感到温暖,夏天要使父母感到凉爽;晚上要向父母间好,早上 要向父母请安。 2、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礼记·曲礼上》注释:①反:通“返”,返回 语译:作为子女的,出门必先禀告父母,回来时必须面告父母,出游必须依循常规,学习必须操持正业。 3、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语译:侍奉亲人要尽力而且按一定的礼节,庄严恭敬而使之安乐。 4、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2 3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4 5 目标定向: 6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7 证关系。 8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9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10 教学方法: 11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12 教学过程: 13 一、入境生趣 14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15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16 煌。 17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18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19 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 20 21 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 22 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 23 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 24 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 25 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 26 27 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28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 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29 30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1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32 勇者不必有仁。” 33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34 以德报德。” 35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6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 37 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38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 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39 40 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教案

【文化积累】 成语典故 【针对训练】 (三明中考)看图猜成语。 A.( 指鹿为马) B.( 百步穿杨)

C.( 接二连三) D.(百年树人) 【文化积累】 古代年龄的称谓 【针对训练】 (2016·荆门中考)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1)古稀(2)垂髫(3)不惑(4)花甲(5)弱冠(6)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填数字序号) (1) →(4) →(3) →(6) →(5) →(2)

【文化积累】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针对训练】 孙权爱将 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①之侧,所以②治护者万方。时有加针,权为之惨戚。欲数③见其颜色,又恐劳动④,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措⑤,夜不能寐。病中瘳⑥,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已而竟卒,年四十二。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三百家。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所馆:当时孙权住在南郡的治所公安县。②所以:用来……。③数:屡次。④劳动:劳累。⑤咄措:失望惋叹的声音。⑥瘳(chōu):病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常穿壁瞻.之看(2)群臣毕.贺都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已而竟卒,年四十二。 不久,吕蒙终究还是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3.结合《孙权劝学》及本文内容,你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重视人才培养,爱护人才,厚待下属,待人真诚。(合理即可) 【译文】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为孱陵侯,赏赐给他一亿钱,五百斤黄金。吕蒙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

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

最新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二、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 三、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二课时《三字经》(二)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三字经》(三) 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

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实用文档 八年级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宪问》(二则)(一)《论语· 目标定向: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 实用文档 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初一传统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珍惜时光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珍惜时光。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珍惜时光。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庄子名句:《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三、乐学深思: 结合李白和李煜的故事,明白人生苦短,珍惜已经拥有的。四、善辩明理: 读苏轼的诗歌,《春宵》洞察对时间和生命的礼赞。

课题:勤勉好学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勤奋努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勤勉好学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勤奋而不荒废自己的生命。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韩愈名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四、讲解本文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下》

齐鲁书社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爱众亲仁 1、老吾老幼吾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讲述《戏彩娱亲》。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诵读感悟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解释: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德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 1、讲述真实案例《姜美花敬老》。 2、知行合一:关于尊老爱幼,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给老人让座;给老人梳头发;陪小朋友玩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四、总结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少年。

2、善相劝德皆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明白做人地道理。 3、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地丰富内涵,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讲述《上行下效》。 听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诵读感悟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质疑解释,体会原文的含义: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弟子规》 解释:相互劝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3、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齐读。 三、拓展升华 1、讲述真实案例《梅兰芳虚心求教》。 2、知行合一:关于听从别人的劝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不能乱闯红灯;不能随意摘花;不能践踏绿地…… 3、劝说的艺术:①注意时机的把握,选择适当的场合。 ②心平气和,语气委婉。 ③为对方着想,真诚地希望对方更好。 四、总结 我们不仅要多劝人为善,还要学会听从别人的劝告。听从别人的劝告才能少犯错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部编 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案设计

第11课日新其德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大学》两则 2、积累部分日新其德的名言、古诗词 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 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一、导入新课 点题:第11课(板书课题):日新其德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大学》简介: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一)博学多闻:《大学》两则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二)细察勤问: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什么? b.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C.这个道理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 (三)乐学深思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讨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1)以日记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陋习和性格上的缺陷, (2)公开自己的日记,让亲友监督自己的言行,加以批评和鼓励。 (3)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善变明理座右铭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找一找你所熟知的古诗、家训、语录等,为自己设计一则座右铭。 四、练习与作业 1、背诵《大学》两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 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第12课综合实践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君子淑女”的意义 2、积累部分写自律自新的名言、古诗词 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 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一、导入新课 点题:第12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解字: 亲,亲人,血缘最接近的人统称。源于周笔畅对笔亲的称呼,也用于笔亲之间互相称呼,后来80后和90后们用来对“亲爱的”的简称,之后广泛被淘宝卖家引用,后发展为淘宝体广为使用。可以理解为“亲爱的”“亲爱的顾客”之类。

(整理)山东版小学三年级部编教材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落实学校“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诗文经典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本班特制定本学期的诵读计划如下一、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和社会形势,明确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学生本源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归属感,从而自觉抵制浮躁文化的影响,不忘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一单:元初识韵律 《笠翁对韵》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冬韵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冬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7、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知识渗透,学生对“对韵“内容比较感兴趣,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还能触类旁通,自己造“对子”。 《笠翁对韵》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微韵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全)八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带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教案 初三

第1课人格品位 授课内容: 以《论语·庸也》《孔子家语》为例,如何修炼高尚品德。 教学目标: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何做一个品味高尚的人。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入境生趣 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二次备课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佚:同“逸”。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8.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全年学习六年级传统文化一册,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教材涉及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又加上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讲解,时间跨越大,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历史知识欠缺,学习难度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共四个部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由于第一部分学生刚刚接触大量大篇幅古文学起来比较慢,所以上学期只学第一部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四、重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