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形状观察和饲养管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4、果蝇饲料的配制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六、实验结果

1、三隐形个体的观察

观察到个体为白眼,小翅,焦刚毛。由于实验仪器无法显示真实的颜色,无法判断体色。腹部背面有三条黑色条纹(第三条较宽)的为雄性,有五条黑色条纹的为雌性。且观察到果蝇双翅基部下方各有一椭球状结构,为平衡棒。

2、黑体个体的观察

由于实验仪器无法显示真实颜色,并未观察到明显的黑体。观察到个体为红眼、长翅、直刚毛。

3、性梳的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雄性果蝇第一对附肢的第二节着生有黑色梳状结构。

果蝇实验报告

孟德尔遗传定律验证 姓名:陈倩倩 学号:118627140313 年级:2009级交流生 一,摘要 本次实验就是果蝇残翅檀黑身与野生型杂交通过观察F1、F2性状比例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 二.引言 遗传学诞生的理论支柱——孟德尔遗传定律形成于1866年.作为牧师的孟德尔 (G.Mende1).以豌豆为材料进行了长达8年的杂交实验,于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这一独创性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事实上,在孟德尔之前已有不少育种学家在进行植物杂交实验,但由于研究方法不对路,没有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孟德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思路,一次只对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并借助数学的统计方法分析其结果. 1900年三个各自独立但几乎同时完成的研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H.DeVries、C.Correns、E.Von Tschermak在进行植物杂交实验时,都偶然地发现了孟德尔的原始论文,在解释他们自己的数据、推出遗传的一般规律的过程中,他们才认识到孟德尔论文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孟德尔论文被忽视的35年间,生物学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遗传学说,其中以魏斯曼 (A.Weismann)为代表的“颗粒遗传”理论逐步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而且在变异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研究和争论中,许多学者认识到遗传的变异是非连续的变异,而不遗传的、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才是连续的变异.这些认识的进步为学者们认识和接受孟德尔定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生物学界用了lO年时间 (1900—1910)才完成了对孟德尔定律的承认nJ.事实上,1900年后生物学家并不是马上就接受了孟德尔的思想,许多生物学家对这种新的遗传定律曾公开表示过敌意和怀疑态度.孟德尔遗传理论强调“单位遗传因子”,是一种非连续变异的理论,自然遭到极力强调连续变异重要性的新达尔文主义者的反对.因此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大多数遗传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在使用不同的生物材料验证 (检验) 孟德尔定律.自然除了少数例外以外 (这些例外遵循的是后来摩尔根发现的连锁互换定律)都证 明了孟德尔理论的正确性.为克服概念和对特征描述的混乱状态,此问确立了一些遗传学基本概念.1902 1909年 W.Bateson先后刨用了遗传学(genetics)、等位基因、纯合体、杂合体、上位基因等名词.1909年.Johannsen 根据希腊文“给予生命”之义,刨造了“基因 (gene)”一词,并用此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他还刨用了基因型、表现型这两个重要概念. 三,实验材料

果蝇的形态及生活史观察

专业班级:11级生物技术学号:20111052133 姓名:陆海云 实验日期:2013年4月12日室温:24.5℃大气压:82.38Kpa 实验一: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一、目的: 1、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性; 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 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突变性状。 二、原理: 果蝇英文俗名fruit fly或vinegar fly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除了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果蝇(Drosophila )属于昆虫纲,双翅目。 双翅目: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 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 ⏹特点:生活史短,繁殖快,易饲养,染色体 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 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生态学特征: 分布范围:果蝇类昆虫与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由于体型小,很容易穿过砂窗,因此居家环境内也很常见。 生活环境:有些种生活以腐烂水果上。有些种则在真菌或肉质的花中生活。在垃圾筒边或久置的水果上,只要发现许多红眼的小蝇,即是果蝇;果 蝇类幼虫习惯孳生于垃圾堆或腐果上。 生物学特征: 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小果蝇对危害人类健康的家居装饰材料所散发的有毒气体非常敏感,这种有毒气体一般被称为“隐形杀手”。 作为一种真核多细胞昆虫,果蝇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对空气质量非常敏感。 通过李曙光(上海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科学家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我们发现果蝇的异常表现能反应室内空气污染。在实验中,在一个10平米的新电表房设置五组果蝇,适应各种装修材料甲醛,苯,氨和氡。每组设两点,分别是0.5米(人体躺下来的高度)和1.7米(人体站着的高度)。每一个点,科学家放40种果蝇来检测空气污染度。实验结果表明,800个果蝇的平均寿命从正常的50天到25天左右,缩短了一半。这些死亡的果蝇数在每一个测试点几乎是相同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形状观察和饲养管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4)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和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你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和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和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看,而用肉眼基本看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 (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六、实验结果

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12级生物技术2班 实验日期:2014年3月5日到25日室温:20.12 °C (平均温度) 大气压:82.75 KPa (平均气压) 实验一: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 、目的: 1、观察并熟记果蝇的形态结构; 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 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 5、观察并熟记果蝇的生活史。 、原理: (一)生物学特性: 1.1果蝇的形态特征: 黑腹果蝇属于果蝇科(Drosophilidae),双翅目昆虫。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生活史短,繁殖快,易饲养,个体小体 型较小,身长3〜4mm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图一、普通野生型果蝇的形态图 1.2、果蝇的生活史: 本次实验采用野生型的红眼黑腹果蝇果蝇广泛存在于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出啦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 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在不供给食物的情况下,果蝇可存活50小时左右,在不供给水得情况下果蝇无法活过一天。蛹期果蝇在其正常5天生活周期下可取食其体重3~5倍的食物,雌果蝇在产卵期每日可取用与体重等重的食物。果蝇成虫的食物内需有糖类。而蛹期则可以只依赖酵母即可生育。 1.2.1、果蝇的生活史 图二、果蝇的生活周期图 1•卵 2 •一龄幼虫 3 •二龄幼虫 4 •三龄幼虫 5 •蛹 6 •成虫(雄) 7 •成虫(雌)

图三、果蝇生活史中各时期的典型图 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图11)。 121.1、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121.2、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神经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上方。 1.2.1.3、蛹:幼虫生活七天左右即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中爬出附在瓶壁上,渐次形成一个棱形的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这就显示即将羽化了。 1.2.1.4、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身体狭长,翅还没有展开,身体较白嫩,此时野生型体色与黑檀体体色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区别。不久,蝇体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展开,体色加深,如野生型果蝇的体色成为灰褐色,突变型黑檀体果蝇的体色成为乌黑色。 果蝇生活周期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30C以上时果蝇则将不育且濒临死亡, 低温则使它的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降低。培养果蝇的最适温度是20 〜25C。 1.3、果蝇的雌雄鉴别:

实验一 果蝇的形态

实验一果蝇的形态、生活周期及其饲养 果蝇为昆虫纲、双翅目、果蝇属,属完全变态昆虫。通常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2n=2x=8)。 果蝇常见于果园和水果摊上熟透和腐烂的水果上,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培养简便,生活周期短,繁殖率高;染色体数少,突变性状多(达400个以上),且多数为形态突变,便于通过性状遗传杂交实验及杂交后代的观察和分类统计,验证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适宜于作细胞学观察和研究。【实验目的】 1、了解果蝇生活史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形态特点; 2、区别雌雄果蝇以及几种常见突变类型的主要性状特征 【实验原理】 1.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属完全变态发育。羽化后的雌蝇一般在12小时后才有交配能力,2天后开始产卵 果蝇一个生活周期所需时间因饲养温度和营养条件而异。营养条件适宜,其生活周期的长短与温度的关系如表Ⅰ-1。 表Ⅰ-1 果蝇生活周期与温度的关系表 营养条件适宜,果蝇在20℃~25℃下生活较好,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其生活力降低、不育甚至死亡。一对亲蝇能产生几百个后代。 2. 果蝇的性状观察 (1)果蝇成虫的性别鉴别果蝇性别在幼虫期较难区别,成虫区别明显,用肉眼或放大镜均可鉴别。性梳是鉴别雌雄果蝇的最可靠指标。雌雄成蝇的主要区别见表Ⅰ-2。 表Ⅰ-2 雌雄成蝇的主要区别 (2)果蝇常见的性状突变及实验中常用的一些突变品系

成虫的形态特征:野生型果蝇为红眼、灰身、长翅、直刚毛。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有明显差别。 正常翅:一个长过尾部的透明膜状翅,用+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第Ⅱ染色体。 残翅:又称痕迹翅。膜状翅退化仅留少量的痕迹,不能飞翔。用vg表示,是长翅+的隐性等位基因。 灰体:体色为灰色,用+表示,位于第Ⅲ染色体上。 黑檀体:体色为黑色,用e表示,是灰体+的隐性等位基因。 红眼:果蝇复眼为红色,用+表示,位于第Ⅰ(x)染色体上。 白眼:复眼为白色,用w表示,是红眼+的隐性等位基因 表Ⅰ-3 果蝇中常见的一些突变品系 3、果蝇的性状观察 对果蝇进行检查时,可用乙醚麻醉,使它保持静止状态。因为果蝇对乙醚很敏感,易麻醉,麻醉的深度看实验的要求而定(作种蝇以轻度麻醉为宜,做观察可深度麻醉,致死也无妨。果蝇翅膀外展45度角表示已死亡)。 【实验材料和试剂】 1. 材料 实验室饲养的野生型及突变型果蝇 2. 试剂:乙醚 3. 器具 麻醉瓶、镊子、解剖镜、培养瓶、高压锅 【实验方法和步骤】 1、培养基的配制果蝇以酵母菌为食,常采用发酵的培养基繁殖酵母菌来饲养果蝇。培养基常用玉米粉、米粉或香蕉配制,其配方见表Ⅰ-4 表Ⅰ-4果蝇培养基的配置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 篇一: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1.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对今日的遗传学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有非常具体的成果。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⑴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⑵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⑶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⑷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⑸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活史如下: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 雌蝇 卵受精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 班级:生物技术实验者:王茜同组人员:谢京合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和基因定位的三点测验方法,在实验中熟练运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 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3. 观察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 1.果蝇培养原理 果蝇(fruit fly)是双翅目(Diptera)昆虫,属果蝇属(genus Drosophila),约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 通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 1. 饲养容易。在常温下,以玉米粉等作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 2. 生长迅速。十天左右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每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400~500个,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可获得大量的子代,便于遗传学分析。 3. 染色体数少。只有4对。 4. 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横纹清晰,是细胞学观察的好材料。 5. 突变性状多,而且多数是形态突变,便于观察。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 →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第一批成虫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蛹(第四天) 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第二天)(第零天)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 果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果蝇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2. 掌握通过交配、选择和突变等方式改变果蝇的性状。 3. 观察果蝇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情况。 二、实验原理: 果蝇是常见的家蝇类昆虫,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易于培养和观察。果蝇的繁殖方式是雌雄交配,雄性果蝇有较长且尖锐的性腿和黑色性斑,雌性果蝇则没有。果蝇的性状受到基因的控制,可以通过交配、选择和突变等措施来改变果蝇的性状。 三、实验步骤: 1. 实验器材准备:玻璃瓶、标签、棉花、果蝇培养剂、果蝇筛、酒精、显微镜等。 2. 实验前准备:将玻璃瓶贴上标签,标明实验日期和内容。 3. 构建果蝇培养环境:将玻璃瓶内放入一层湿润的棉花,然后倒入适量的果蝇培养剂。 4. 放入果蝇:用果蝇筛将成虫果蝇筛入玻璃瓶内,盖上盖子。 5. 观察果蝇:每天观察果蝇的数量、活动状态和性状。 6. 交配实验:将雌雄果蝇放在同一个培养瓶中,观察交配情况。 7. 选择实验:根据性状选择某些果蝇进行繁殖,观察后代的性状变化。 8. 突变实验:将果蝇暴露在一定剂量的辐射源下,观察突变果蝇的性状变化。

9. 遗传分析:通过交叉配对的方式观察果蝇后代的性状分布,分析遗传规律。 四、实验结果: 1. 果蝇繁殖情况:果蝇的繁殖速度很快,只需几天就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观察期间果蝇的数量逐渐增多。 2. 交配实验结果:将雌雄果蝇放在一起,果蝇会进行交配,种群数量会增加。 3. 选择实验结果:通过选择具有特定性状的果蝇进行繁殖,后代中特定性状的表现会增加。 4. 突变实验结果:突变果蝇的性状会发生明显的变异,如体色、翅膀形状等。 5. 遗传分析结果:通过交叉配对的方式观察果蝇后代的性状分布,发现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五、实验结论: 1. 果蝇的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易于培养和观察。 2. 通过交配、选择和突变等方式可以改变果蝇的性状。 3. 果蝇的性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性状可以通过交叉配对观察和分析。 六、实验启示: 果蝇实验是一种经典的遗传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生物的遗传机制和变异情况。果蝇实验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并且培养我们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果蝇实验也可以应用于疾病遗传学研究等领域,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果蝇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形状观察与饲养管理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观察果蝇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广泛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皆可见其踪迹,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以酵母菌为食,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黑腹果蝇,双翅目果蝇属。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就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就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就是一种模式生物。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就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卵、幼虫、蛹与成虫。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果蝇在25℃时,从卵至蝇需10天左右。由蛹羽化成的成虫,雄性在12小时内为处女蝇,24小时后开始产卵,每天每个成虫可产50-75个卵,10天内最高产卵总股数为400-500个。 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0、5mm,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附着在食物上。 幼虫:一龄——二龄——三龄,三龄体长4-5 mm,幼虫头尖尾钝,头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 蛹:化蛹前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瓶壁上,形成菱形的蛹,形状由淡黄、柔软逐渐硬化为深褐色。 成虫:刚羽化的果蝇虫体较肥大,体表呈半透明,颜色逐渐加深,硬化。 2、果蝇的雌雄鉴别

果蝇就是以酵母菌作为主要食料的,因此实验室内凡就是能发酵的物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常用的饲料油玉米饲料、米粉饲料、香蕉饲料等。 三、动物与器材 黑腹果蝇品系:突变型(三隐性、黑体) 药品: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磁炉、解剖镜、搪瓷杯、玻棒、镊子、培养瓶、海绵塞、滤纸、酒精棉球、毛笔、麻醉瓶、白纸板。 四、实验内容 1、果蝇培养基配制 (1)清洁指管,盖上适当大小的瓶塞,置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15分钟,冷却备用。 (2)按配方称取培养基各组分。先取一半水加入琼脂于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再加入蔗糖煮沸。 (3)取剩余的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边搅拌边加入到琼脂糖溶液中,煮沸。 (4) 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与丙酸,充分调匀、分装(20 ml/管)。 2、果蝇性别鉴定及形状观察 取白纸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纸板上。于解剖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记录。 五、思考题及注意事项 1、通过对果蝇雌雄个体的鉴别,您认为哪几个特征在鉴别中就是主要的? 答:黑色条纹与性梳。在实体镜下即可清楚地观察到雄蝇的三条条纹(第三条较宽)与雌蝇的五条黑色条纹。肉眼可以观察到性梳为第一对附肢第二小节上的一个小黑点,若用显微镜观察则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梳状结构。 相比之下,其她几个特征就不太好观察。首先就是体型,在实体镜下很难判断哪个个体体型大或小(放大倍数不同),除非将雌雄蝇一同对比瞧,而用肉眼基本瞧不出体型的区别。腹部形状也容易判断错。腹片由于没有特殊眼色,也较难观察数量差别。 2、叙述配制培养基以及果蝇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答:(1)玉米粉一定要先用凉水拌匀后再加热,不能直接倒入加热的培养基中,否则容易聚集成团,不易溶解。配制的培养基容易出现块状,不易于果蝇的利用。(2)酵母为活性物质,高温易失活。因此应当在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时加入到培养基中,切勿将酵母粉加入到培养基中直接煮沸。 (3)将培养基倒入指瓶中时应悬空,不要把培养基沾到指瓶壁上。如不慎沾到,应用酒精棉球擦拭,擦拭过程中注意酒精不要滴到培养基上。 (4)本次观察所用果蝇为已麻醉过的果蝇,应注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果蝇醒来,要及时再麻醉,不要让其飞走。 六、实验结果

观察生物变异现象实验报告

观察生物变异现象实验报告 生物变异是生物体在遗传、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所出现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观察和研究生物变异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变异现象,探究生物的遗传特征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验器材: 1. 实验盒:用于容纳果蝇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恒温箱:用于控制环境温度并模拟不同的季节和环境变化。 3. 放大镜和显微镜:用于观察果蝇的外部形态,比较不同变异特征。 4. 每日记录表:用于记录每天观察到的果蝇变异特征。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工作:准备实验盒,并保持盒内干燥清洁;设置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以模拟不同的季节和环境变化。 2. 实验开始:将一组同种果蝇引入实验盒中,确保果蝇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 3. 每日观察和记录:每天定时观察果蝇的变异特征,包括体形、翅膀颜色、眼睛形状等,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每日记录表中。 4. 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根据恒温箱中的温度变化,逐步调整实验盒中的温度,并观察果蝇的变异特征是否随之改变。 5. 结束实验: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并记录果蝇的变异特征,然后结束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果蝇的变异特征,并根据环境的改变调整温度,我们观察到以下几个变异现象: 1. 翅膀颜色变异:在高温环境下,果蝇的翅膀颜色较浅,而在低温环境下,翅膀颜色较深。这表明果蝇能够通过改变翅膀颜色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 2. 眼睛形状变异:在高温环境下,果蝇的眼睛形状较大,而在低温环境下,眼睛形状较小。这表明果蝇能够通过改变眼睛形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3. 身体大小变异:在高温环境下,果蝇的身体较小,而在低温环境下,身体较大。这表明果蝇能够通过改变体形大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 实验讨论: 通过观察果蝇的变异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变异。这种变异现象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导致的。果蝇的翅膀颜色、眼睛形状和身体大小的变异是其适应环境温度的一种表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其他生物的变异现象。比如,同一品种的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各异,有的生长得较矮小,有的生长得较高大,这就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总结: 通过观察生物的变异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遗传特征以及对环境变化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果蝇的生命周期和行为习性,以了解其繁殖规律和对环 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果蝇、培养皿、饲料和显微镜。首先,将果蝇放入培养皿中,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的生命周期,并记录下其 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行为。 实验结果: 果蝇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在观察过程中,发现 果蝇卵的大小约为0.5毫米,呈椭圆形,透明且粘附在培养皿上。幼虫孵化后,会从卵壳中钻出来,身体呈白色,长度约为2毫米。幼虫主要以食物残渣为食,通过蠕动的方式在培养皿中活动。在观察过程中,还发现幼虫会发出微弱的声音,可能是用来与同类进行沟通。 当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会进入蛹的阶段。蛹是果蝇的静止期,身体呈棕色,长度约为3毫米。蛹的外壳坚硬,保护着内部的昆虫。在这个阶段,果蝇在外 部环境中暴露的时间最长。 最后,蛹会蜕变成成虫。成虫的身体长约为3毫米,呈黑色,具有两对透明的 翅膀和红色的眼睛。成虫主要以果蔬为食,通过吸食果汁和腐烂的物质来获取 营养。观察中发现,成虫会频繁地振动翅膀,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此外,成虫还会进行交配和产卵,完成果蝇的繁殖过程。

实验讨论: 通过对果蝇的观察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果蝇的生命周期和行为习性。果蝇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从卵到成虫只需要约10天的时间。这种快速的繁殖能力使果蝇成为了实验室中常见的模式生物。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果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在幼虫阶段还是成虫阶段,果蝇都能够适应不同的食物和环境条件。这种适应能力可能与果蝇的基因组结构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果蝇的适应机制提供了线索。 此外,果蝇的行为习性也是我们观察的重点。幼虫的蠕动行为可能与寻找食物和逃避天敌有关。成虫的振翅行为可能与寻找伴侣、保持身体平衡以及逃避危险有关。这些行为习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果蝇的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总结: 通过本次果蝇的观察实验,我们对果蝇的生命周期和行为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果蝇的繁殖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以及复杂的行为习性使其成为了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进一步研究果蝇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机制。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果蝇的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果蝇的生命历程和遗传特征,了解果蝇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原理: 果蝇是一种重要的实验生物,它具有生命周期短、培养容易、繁殖能力强等优点,因 此成为遗传学的经典模型生物。这里介绍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实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 1、制作培养基:将50g玉米粉、25g酵母粉、75g糖和1.5g琼脂混合均匀后加入 800ml蒸馏水中煮沸,煮沸后加入10g麦芽糖搅拌均匀,然后加入5ml5%酸性苏打溶液,再加入1.5ml甲基对羟基苯甲酸(表面活性剂),继续搅拌均匀后煮沸5min。 2、制作接种用液体:将20只成年果蝇挑选出来放入一个小玻璃瓶中,加入3ml20%甲醇溶液。 3、取出培养基,晾凉后将培养基先倒入瓶底1cm处,然后加入接种用液体,再用润滑油封瓶口。 4、将装有接种液的瓶子放入恒温器内,设定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60%~70%,24h-48h后开启显微镜。 实验结果: 观察果蝇约经过2周的时间后,开始产卵。果蝇的卵是白色小圆球状的,直径约 0.8mm。 果蝇的卵在经过1-2天的时间孵化出小型幼虫。小型幼虫经过3天左右的时间进入成 长期,变成有脚的大幼虫。成长期大约持续5天。 成长期结束后大幼虫停止进食,脱离食料后,挖掘地洞,变成蛹。蛹的表面覆盖有一 层硬壳,颜色为棕黄色。蛹期持续6-7天。 成虫期发生在蛹孵化之后。成虫首先从头部和胸部破壳而出,身体尚未展开,翅膀和 颜色尚未发育。成虫经过4-5天后颜色最浅,紫色的队形在翅膀中形成。再过2-3天,成 蝇翅膀干燥并膨胀到正常大小。到第10天,成蝇已完全成熟,可以进行交配和产卵。 实验分析:

果蝇性状性别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惯,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学习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某些遗传性状。 二、实验原理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重要的实验材料和模式生物,属双翅目果蝇科。因为其易于饲养,染色体数目少,具有许多天然的或诱发的可遗传突变性状等优点而受到全世界遗传学家学家的广泛关注和使用,并且利用果蝇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遗传学问题。我们的果蝇杂交实验,是重走经典科学研究之路,也能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目前已发现1000多种果蝇,果蝇以酵母菌为主要食料,能发酵的水果或植物基质,都可用作果蝇的饲料。 果蝇具有以下特征:生活史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饲养容易,以玉米粉等做饲料就可以生长繁殖;繁殖能力强,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以产卵500个左右;突变型多,突变性状多,多数是形态变异,容易观察;染色体少、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实验材料:各种形态的果蝇。 实验试剂: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 实验仪器:培养瓶、麻醉瓶、瓶塞、冰袋、体视显微镜一台、解 剖针、滤纸、毛笔、白瓷板、酒精棉球、玻璃板、小烧杯。 四、实验方法 1、搬移果蝇至新培养瓶或麻醉瓶 取新培养瓶一瓶,将棉塞略为松动,放置于右手侧,取欲转移之果蝇培养瓶置于左手侧,以左手握住瓶颈,两指轻扣棉塞顶部,以右手轻拍瓶底使果蝇掉落于培养基表面,将培养瓶置于左手侧,拔起棉塞以左手两指夹住棉塞外端,再将置于右手侧之新培养瓶棉塞拔起,以右手两指夹住棉塞外端,再以右手将新培养瓶倒扣于旧培养瓶上,再以左手握住两瓶口相接处,翻转使新培养瓶位于下方,然后以右手掌心轻拍新培养瓶瓶底,使果蝇掉落于新培养瓶瓶底,然后迅速盖上各瓶棉塞。 2、麻醉方法 取一麻醉瓶,瓶口应与培养瓶大小相仿,使两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用手拍击培养瓶,使果蝇落入麻醉瓶内,迅速盖上棉塞,滴加3滴乙醚于小管口中的棉花上,约一分钟左右果蝇倒卧于瓶底,即可将果蝇倒出进行操作。 注意:过度麻醉将导致果蝇死亡。如果果蝇的翅膀与身体呈45度角翘起,表明麻醉过度,不能复苏。 3、观察、计数 取白瓷板平置于桌面,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白瓷板上,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进行性状观察,并将雌雄果蝇分开放置。 接种观察过的果蝇(2-3对)到新配置的培养瓶中,为避免麻醉的果蝇直接掉落于培养基表面而粘着于培养基表面致死,先将培养瓶横放,将麻醉的果蝇用毛笔转移到瓶壁,待其苏醒后再将培养瓶正立。 4、再麻醉

elv实验报告

elv实验报告 ELV实验报告 引言: ELV(Environmental Life Verification)是一种基于环境的生命验证方法,通过模拟和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状况,以验证其适应性和生命力。本实 验旨在探究ELV方法的应用及其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两种常见的生物——果蝇和小麦,分别进行了不同环境 条件下的观察和记录。为了模拟不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我们将实验分为三组:温度组、湿度组和光照组。 温度组: 首先,我们将一组果蝇置于恒温箱中,温度设定在25℃,并观察果蝇的生长发 育情况。结果显示,果蝇在恒温环境下正常生长,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时 间与常温环境下没有明显差异。然而,我们发现在极端高温(40℃)和极端低 温(10℃)的条件下,果蝇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高温下,果蝇的幼虫期 延长,蛹期和成虫期的存活率明显下降;低温下,果蝇的幼虫期和蛹期时间延长,成虫期的存活率也有所降低。这表明温度对果蝇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 影响。 湿度组: 接下来,我们将一组小麦种子置于高湿度(80%)和低湿度(30%)的环境中, 观察其发芽和生长情况。结果显示,高湿度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 速度明显提高,根系也更加发达。相比之下,低湿度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发芽

率明显降低,生长速度减慢,根系生长受到限制。这表明湿度对小麦的发芽和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光照组: 最后,我们将一组果蝇和一组小麦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其生长和繁殖情况。果蝇在24小时黑暗条件下,繁殖能力明显下降,数量减少;而在24小时光照条件下,果蝇的繁殖能力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对于小麦来说,长时间的强光照射会导致叶片黄化和生长受阻,而长时间的黑暗会导致植株萎缩和生长停滞。这说明光照对果蝇和小麦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讨论与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环境条件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温度、湿度和光照是影响生物适应性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生物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而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会受到限制。这对于生物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ELV方法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模拟和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为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此外,ELV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和生态学等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 ELV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反应,揭示了温度、湿度和光照对生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影响。这一方法的应用前景广阔,对于生物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相信,通过ELV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可以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