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读《陶行知教育

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葛艳艳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可谓开卷脸红,序言中的

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

做教师呢?"让人惭愧之余,也心惊不已.从教近十

正,陶行知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先生的画像也不知

瞻仰过多少次,还参观过南京的行知小学,在论文或

教育随笔中更是多次引用过先生的名言警句.可关

于先生的论着我却还从没有认认真真研读过,问问

身边的人对于先生也都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一

点印象.探究下来现如今都讲究实效,令人追捧的教

育畅销书,热门书实在太多了,有名家推荐,报刊点

评更兼诸多排行榜,每一本都似乎能点石成金,成就

精英,这种诱惑力可想而知.再加上如雨后春笋般冒

出的大批大师,学派以铺天盖地之势推各类学术,

学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先生终被替代为一

尊神像,一座丰碑,人们供奉着,膜拜着,却将他的精

神与思想束之高阁了.

陶行知先生是否真的离我们久远了?他的思想

他的论着真的只是代表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为什么

在生活物质条件不断提高,教学环境设施不断改善

的今天我们却还有人在连连抱怨,难以满足呢?为什

么在这举国上下大呼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下我们有的人却仍死守着陈规,缺乏创新的热忱与激情呢?为付'么我们很多人忙忙碌碌,忙学生的成绩88.

篮;舌黼2010年第11期

学分,忙自己的职称论文,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却又茫然不知所终,得不到学生的热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呢?为什么我们从事着改造别人心灵的事业,自己的内心却逐渐空虚荒芜,杂草丛生,离当初选择教育这份神圣职业的初衷渐行渐远了呢?当我们用心阅读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这诸多问题似乎也就找寻到了它们的答案. 我在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将里面选录的

文章粗略分为三类.一类是理想篇,这是先生关于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帮助我们理解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的内涵;一类是践行篇,里面有先生自己实践的经验与交流,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生的三大主张,也为我们的继续前进提供了行动指南;还有~类是日常生活篇,里面选录了先生的一些日常书信与访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先生的言传身教与人格魅力.当然这三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相互融汇,彼此映衬,密不可分的.在这里分而述之,不过是从三个侧面谈一谈我作为阅读者的收获与感受.

先生所属的时代正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漫漫长

夜,中华民族正处生死存亡之际,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怎样才能使国家不至于沦陷?怎样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改变国家贫穷,愚昧,落后的面貌?怎样才能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使我们的祖国也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也能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呢?先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他抬头仰望,头顶上群星在闪烁,这天空辽阔而深远,平静而自由,充满着光明与希望.是的,虽然我们周围黑暗一片,网难重重,可谁又能阻挡我们仰望:星空的权利呢?教育啊,你不正就像那满天的繁星,星星之火必能燎原, 你是那样的壮丽与光辉,必将点燃我四万万同胞心中希望的火焰.于是先生坚定而执着地选择了教育这条道路,依靠教育救国兴国.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是平民的教育,民众的教育,他的教育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他关注儿童教育,女子教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他要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天下为公;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以社会为学校,动用社会的一

切力量来组织教育,用生活去改造生活,在劳力上

劳心,通过教育创造新价值,服务于社会;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是民主的教育,是教人民做主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教育;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是救国救民的教育,他要求人们手脑并用,有觉悟,有组织,有计划,自动自发地抵抗外敌侵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是新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它能使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它的黄金时代是在前面,在未来.

现今我们真应该问问自己,我的教育理想是什

么,这不是~个幼稚可笑的问题.如果我fI'jfl-么都不问,什么都不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做着周而复始的老师,就会成为"伪知识阶级",不仅害己,更是误人.如果我们的目光只关注脚下与眼前,跟着周围的人转,就会只为学生的成绩,为自己的俸禄,职称打拼着,惶惶不得终日.我们的温总理说得好: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

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

有未来的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事业"操着民

族和人类的命运",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与明天,我们

更应该像陶行知先生一样仰望星空,朝着崇高的目

标前进,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创新尽心尽力.一个人的

力量也许看似微薄,可积少成多,只要我们有了目标

与方向,教育的事业定会因此而欣欣向荣.

光有远大的理想还不够,如果不去行动,就只会

成为一名空想主义者.陶行知先生抱着"人生办一件

大事来,做~件大事去"的信念,在这片满目疮痍的

大地上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地践行着自已的教育梦想,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先生的足迹.他师从杜威,对西方的教育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却没有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照用,而是结合中同贫

穷落后深受传统教育所害的国情,存批判的基础f

提【叶I了自己教育思想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为了便于广大人民群

众的理解和接受,用最直白简朴的语言宣传自己的

教育主张,有的还特意编写成脍炙人口的诗歌.对于

人们理解上的任何一个小小疑惑都错过,而是虚

心地接纳,耐心地诠释;他还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亲

身实践和推广自己的教育主张,他克服种种困难险

阻动用社会力量,募集资金,先后创办丫晓庄学校,

生活教育社,育才学校等,创建工学团,开展小先生

运动,花最少的钱将最实用的教育在最广泛的人民

大众中加以普及.

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可谓任重而道远,

而我们现今的教育环境,教学条件与先生那时相比

要强了千百倍.这也就要求我们更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负社会的期待与重托.脚踏实地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或者吹毛求疵,而要认真地去思考,积累,实践与创新,使我们的教育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脚踏实地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不能不负责任地把新课程改革夸得花好月圆,而要深入地去研究,去领会,去实践,去改进,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齐头并进.简而言之,要做到脚踏实地,我们既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在"做"上下工夫,更要克服掉浮躁的毛病在"求真"上较劲.做到这两点,估计离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就相距不远了吧.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408829546.html,豆:舌育89

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的篇章你通篇找不

到一个关于"爱"的字眼,可又无时无处不在体味着爱的主题."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但先生反对的是说教,他注重的是言传身教,于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先生之于爱,我想了半天,用八个字概括实在再贴切不过了"大爱无言,上善若水".先生的爱是深沉的,艾青在诗里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先生也深深爱着这片土地.他用心抚触着这片像母亲一

样哺育他,而又饱受欺凌,伤痕累累的土地,将跟

泪咽进肚子里,下决心要用教育回报它,拯救它,改造它,他用毕生的努力践行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誓言.先生的爱是广博的,所以他的教育绝不是少数人可以享有的教育,他的教育是为广大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教育,所以他将爱的触角延伸到城市,乡村各个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

陶行知“爱满天下”思想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陶行知“爱满天下”思想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04-24T11:32:26.09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作者:沈磊[导读]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崇敬学习。沈磊(苏州高新区学府花园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崇敬学习。本文围绕其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从幼儿、教育、家庭谈了实践爱满天下的意义。最后,就爱满天下思想的具体实践给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幼儿教育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59-01 爱满天下是开展少年教育的基本原则,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按照陶先生的说法,幼儿的身心成长都需要营养,只有注入足够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所以现代教育中应该充满爱。然而,近些年幼儿园中却频频发生老师体罚学生、校长猥亵儿童等事件,除了影响幼儿健康成长,很可能还会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孩子是民族的骄傲,国家的未来,我国正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人文主义和情感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一、幼儿园教育中践行“爱满天下”思想的意义(一)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从大处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处讲,孩子是父母心里的宝。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孩子的人生刚刚开始,就像刚发芽的庄稼,成长中的花朵,需要养料和呵护。特别是当下社会,很多幼儿都是独苗,父母忙于挣钱养家,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他们把重担交给了幼儿园,幼儿教师就必须承担起责任,做好本职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怀呵护,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由于处于启蒙期,多数孩子都喜欢模仿,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认识外面的世界,学习能力很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若是关爱有加,幼儿必然以笑脸相对,性格开朗活泼。若是体罚,或者有更过激的行为,幼儿会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很可能会成为一生无法挥去的阴影。所以,爱可以给幼儿的生命带来阳光、温暖、快乐,促进他们茁壮成长。(二)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情感教育,如今,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除了知识技能,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人文关怀、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视的因素,人是情感动物,感情非常丰富,机械式教育教学很难令人主动接受。而爱,就像春雨,润万物而无声,它能够穿透层层障碍,直抵人心,给人带去舒适感、安全感。开展爱的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及时改正,进而提升专业能力,或实现个人价值大有帮助。随着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传播,以及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必定会有所提高。 二、爱满天下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促进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实践,教师必须用心体悟,充满爱心,保持善良平和的心态。用心体悟是指,教师多与幼儿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里特点和需求,如此才能采取有效对策,把爱的教育融入到每节课中。幼儿贪玩好动,有时会有调皮任性的行为,教师要有耐心,予以理解和宽容。包括平时犯错,幼儿教师需施以柔性化管理,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并非直接批评,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爱不是溺爱,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个度。生活和工作中要细心,善于观察,能够发现孩子隐蔽的心理活动,并推断出基本情况。同时,教师还应保持一份童心,面对幼儿,不能总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思考方式要求他们,而应转换角度,从孩子的视角与他们交往。(二)课堂与生活相融合开展生活化教学,尽量把课堂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令他们觉得亲切熟悉,进而主动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此主要针对教师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出建议,部分学生的问题是隐藏的,很难直接看出来,需要教师仔细观察。比如不敢发言,或者不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有些幼儿是怕答错,或担心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有些则是天生性格孤僻内向。所以,面对同一现象,纠正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应细致地观察。还有一种幼儿,平时很少犯错,无需教师过于操心,似乎很难发现他们的缺点。这种幼儿性格较为平淡,安于现状,没有教师的督促,他们不会主动进步,经常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进取心、积极性不足的表现,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养成拖延、消极的恶习。(三)采用多元教育方式前面已经提及,幼儿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都不相同,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展示个人魅力。采取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普通教育指的是一些共同的基础的东西,特殊教育则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陶行知先生在19世纪40年代就曾成立过“幼年研究生班”,对27名天才少年进行特殊教育,让他们自主选定研究课题。有人选音乐,有人选文学创作,有人选工业制造,最终都有所成。(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爱应该无处不在,这就要求加强爱心文化建设,优化幼儿园环境。从物质方面来讲,幼儿园的基础设施需完善,包括蹦床、滑梯、秋千等,且尽量创造出一个绿色环境,让幼儿身处其中感觉舒适。从精神层面来讲,比如小朋友之间的合作友谊,教师对幼儿的褒奖挖掘感恩文化,让世界充满爱。感恩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做人的根本。教师要教导幼儿不能只爱自己,还要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国家,培养他们爱满天下的意识。或者利用班会时间,以及各种爱心实践活动,让小朋友把爱传递出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灵魂,也是其一生坚持执行的信念。爱,是广博的、不间断的平等的爱,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应该在当前教育中推广。特别是幼儿教育,幼儿更加需要爱,既是学会爱自己,又要传播爱,主动去爱别人,从而推动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篇) 结合实际来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又有了更深的感受。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三、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最近,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陶行知,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引领我们学习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

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自从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一、实施爱的教育

陶行知语录教人求真完整版

陶行知语录教人求真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陶行知语录——教人求真 ▲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须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 ▲行以求知知更行,不知直认为不知。遍览已知求未知,以知与人己愈知。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青年人是最重要的人;爱护青年是最重要的事;为青年人说的公道话是最重要的话。 ▲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我们要学习,学习,学习:达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贡献,贡献,贡献:实现文化为公,天下为公。 ▲不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希望你们能用人的长处,而又帮助人克服短处。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科学以无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终。 ▲对于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和学生同甘苦;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山”不过来,我过去 ●胡兢慧 缘起:“想要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主人公:小顾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的《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机械制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阅读机械图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学,因为我感觉用模型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图纸,结合三个视图从多个角度讲解,就能够慢慢地把阅读视图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一步步的学会看视图的方法,然后再用模型对照,找出看视图时的不当之处,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直接看模型要好的多。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职业学校。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职业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

陶行知文集读方案心得完整版

陶行知文集读方案心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学校要求我们全体教师研读一本书,如《陶行知文集》或其他教育着作,并写心得体会,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陶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为了弘扬陶行知精神,响应我院“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号召,我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及积极分子,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学习,并展开了专门的讨论,同学们都受益颇 深。 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爱的教育是学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学生们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学习阶段心理的基本需要是人生成长的核心需求。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 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实施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更不是用“生活”来点缀“教育”,而是主张要使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注定要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就在于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与作为勇往直前的社会活动家的他是完全“熔为一体”的。陶行知先生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准则——他怎样教育,也就怎样行动,他怎样生活,也就怎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爱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爱得教育 ——于“大爱”处关爱学生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得现代价值》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照亮教师教书育人得一盏明灯,具有较高得前瞻性与指导性。当工作中遇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得时候,当在教育得道路上迷失方向得时候,她——陶行知得教育思想,总会站在较高得位置上即时得给予我帮助,同时作为教师得我也会在一次又一次得教育实践中获得思想认识得不断提高。陶行知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得人民教育家,她得教育思想与实践就是极为珍贵得精神财富。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它去感受它,以此来获得教育品位得提升。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她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与谐得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得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得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与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得爱应该就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就是对学生思想上得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得思想得偏颇,通过与学生得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您,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得学生以正确得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得心去发现与感受每个学生得心灵,给予她们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得指导。 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在升入初中得这一年半得时间里家庭发生了很大得变化,由此她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多得曲线变化。我还很清晰得记得这位学生,在刚刚踏入初中校园得那一刻就是浑身都充满了朝气与蓬勃得孩子。她爱笑爱闹,乐于帮助同学,学习热情极高,成绩优异,得到了任课老师得好评。可就是就就是这样一个散发青春激情得孩子,却在家庭得屡次变化中渐渐得变了,她上课不再踊跃举手发言,下课也总就是躲在教室得某个角落静静得发呆,原来在学校得各种活动中都能见到得身影也消失了…作为她得班主任我自然就是发现了这样得变化,但就是就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我必须去了解她帮助她… 那天我把她叫到了学校得谈话室,她坐在我得对面,把头缩得低低得,好像不敢正视我。这一情景更加坚信了我得猜测,她肯定就是遇到了对于一个稚嫩得心灵所无法解决得难题。于就是我对她说:“咱们师生关系也有一年之久了,我还记得您刚到咱班时得样子,您就是那样有活力充满了热情,可就是最近一段时间您却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0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作为一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很多教育观点和理念在时下的教育界仍然是适用的,而且他的许多理念现在正在被我们所尝试和应用,在他身上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学习到很多,感悟体会到很多的。 1.《教学合一》 (1)教学合一,有三点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宗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到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 【之我见】现在我们都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老师只在其中起一个辅助的作用,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的方法,不仅仅是学会吃饭而是学会怎么种粮食如何煮食。但对于“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在现今这样的应试教育下我觉得不是很现实,学生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我们的教材和课标里面的教学任务都是要达到的,而在现今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分层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如何在同一个课堂上因材施教,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让领悟能力稍差的孩子也能形成一套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是我们要主要和深入去思考的。 2.《第一流的教育家》 (1)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2)敢探为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3.《新教育》 (1)新教育的目的:这目的可分为两项来说明:第一对于天然界,要使学生有利于用他的能力。第二项目的,是对于群界要讲求共和主义,使人人都能自由守着自己的本分去做各种事业。 (2)新教育的方法:符合目的、依据经验、共同生活、积极设施、注重启发、鼓励自治、全部发育、唤起兴味、责成效率。 【之我见】真觉得陶先生的话够简洁,够精炼,值得我们去琢磨和深思。尤其是针对完成新教育目的的新教育方法,有很多我们现在都在尝试地付诸实施,每一个方法都有一番文章可作,都不是一项小工程啊! 4.《教育与科学方法》 (1)科学方法是有步骤的,是有线索的。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的所在。第三步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第四步有了这些方法然后再去选择。第五步针对最后选择出来的方法还要实验一番。经过这五步功夫,然后才解决一个问题。 (2)科学方法要素: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胡琼以前接触到杜威先生《民主主义与教育》,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从做中学”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个假期便找了找与之类似的书籍,选了一本《陶行知文集》,读罢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告诉我因材施教,会取得显著的效果。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他还说过:“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必须和陶行知所说的一样,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有各种各样不同、分门别类的人才。对孩子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了解他们的特点,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这个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发现孩子的独特特点和个别差异,使每个孩子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细致研究和了解孩子,明白每个孩子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课内外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孩子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等方式,了解他是什么“材”,从而针对孩子的不同差异采取不同措施,期待最优的结果。 他告诉我手脑并用,一定要注重实践。不管是杜威先生的“从做中学”,还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核心都是一个“做”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而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所以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他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是注重实践,从培养目标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孩子动手训练,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课堂上挑出恰当的片段,让孩子除了只有动动手写字的机会,还有动动手画一画、动动手折一折等等,用孩子的好奇,让他们乐意接受参与。当然在有时候的“做”中,可能并不会次次成功,我们可多以积极鼓励加温馨安慰加耐心指点加殷殷期待,让孩子重拾从“做”中的成功与快乐,靠向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他告诉我情感交流,理解相助。情感交流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情感。陶行知先生说过:“要革除体罚,注意启发,使小孩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在应对事情时,应注意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等等违反小孩子心理规律和伤害小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和手段。对待孩子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尤其对潜力还没挖掘出来的孩子不但不能歧视,反而要更加小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要向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和要求,还要同时考虑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情感交流不止于于孩子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还可以以某些物体为载体进行间接交流。例如以作业为载体。在孩子平常作业的批改中,对做得好的孩子给予些许夸赞,对进步较大的孩子给予几句激励的话语,对有些退步的孩子给予一点提醒;例如以期末评语为载体。每一个学期接近尾声时,我们都要给每个可爱的孩子写评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感悟教学提纲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感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感悟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 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参加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08年二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之后,我深深地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走在课改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从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他爱科学、爱真理、爱祖

国人民、爱全人类,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师爱都曾作过深刻的阐述。 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 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矗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有了这种的力量,就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读《陶行知教育 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葛艳艳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可谓开卷脸红,序言中的 一 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 做教师呢?"让人惭愧之余,也心惊不已.从教近十 正,陶行知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先生的画像也不知 瞻仰过多少次,还参观过南京的行知小学,在论文或 教育随笔中更是多次引用过先生的名言警句.可关 于先生的论着我却还从没有认认真真研读过,问问 身边的人对于先生也都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一 点印象.探究下来现如今都讲究实效,令人追捧的教 育畅销书,热门书实在太多了,有名家推荐,报刊点 评更兼诸多排行榜,每一本都似乎能点石成金,成就 精英,这种诱惑力可想而知.再加上如雨后春笋般冒 出的大批大师,学派以铺天盖地之势推各类学术, 学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先生终被替代为一 尊神像,一座丰碑,人们供奉着,膜拜着,却将他的精 神与思想束之高阁了. 陶行知先生是否真的离我们久远了?他的思想 他的论着真的只是代表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为什么 在生活物质条件不断提高,教学环境设施不断改善 的今天我们却还有人在连连抱怨,难以满足呢?为什 么在这举国上下大呼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下我们有的人却仍死守着陈规,缺乏创新的热忱与激情呢?为付'么我们很多人忙忙碌碌,忙学生的成绩88. 篮;舌黼2010年第11期 学分,忙自己的职称论文,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却又茫然不知所终,得不到学生的热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呢?为什么我们从事着改造别人心灵的事业,自己的内心却逐渐空虚荒芜,杂草丛生,离当初选择教育这份神圣职业的初衷渐行渐远了呢?当我们用心阅读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这诸多问题似乎也就找寻到了它们的答案. 我在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将里面选录的 文章粗略分为三类.一类是理想篇,这是先生关于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帮助我们理解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的内涵;一类是践行篇,里面有先生自己实践的经验与交流,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生的三大主张,也为我们的继续前进提供了行动指南;还有~类是日常生活篇,里面选录了先生的一些日常书信与访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先生的言传身教与人格魅力.当然这三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相互融汇,彼此映衬,密不可分的.在这里分而述之,不过是从三个侧面谈一谈我作为阅读者的收获与感受. 先生所属的时代正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漫漫长 夜,中华民族正处生死存亡之际,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怎样才能使国家不至于沦陷?怎样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改变国家贫穷,愚昧,落后的面貌?怎样才能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使我们的祖国也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也能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

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