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_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

柯达、索尼、阿斯利康等30家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建立了41家企业,总投资14亿美元。全市又新批日资企业93家,协议注册外资4亿美元,同比增长88.5%,占全市比重11.4%。进入世界500强前30位的12家日资企业中,有8家投资无锡;无锡电子产品如电容器的集群就是世界最优秀的多家日本企业无锡区域集群发展的结果。外国有技术竞争力跨国公司团队模式的形成,表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条件体系已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

必须指出,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世界跨国公司吸引集聚能力正在形成预期的溢出效应,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开发,提高了长江三角洲分工和合作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分工和合作水平。昆山外商投资企业的集聚为提供了3100亿元的配套总量。目前,昆山地方民企累计超过7万家。这进一步提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因为依据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供给条件,是一国产业获得长久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国家而言,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mechanism)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跨国公司集聚溢出效应的扩散,将会提高和改善区域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供给条件,改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国际分工和合作体系中的地位。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区域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对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培育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几乎所有15个长江三角洲城市都没有发展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和能力。这不仅因为这个区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供给能力,而且因为这地区也不可能具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条件体系及产业配套体系。因此,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必须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有限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集群孵化和服务,促进相应的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创新,在此基础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江苏省虽然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方面不具备历史优势,但由于该我省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规划建设了4个火炬计划软件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吸引了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00余家及15000余名软件从业人员的集聚。据初步统计,这个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带集聚了该省50%以上软件企业,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集群规模效应基本形成,产品链和上下游关联企业链机制也已形成,在江苏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设备、现代通信和数字音频”等五大类上下游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体系,鼠标、显示器、激光视盘机、通讯光缆等产业集群优势也正在形成。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位于南通的联合国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是亚太地区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中心,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的仪器设备,完成了多项世界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依托该中心的7家孵化器和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的成果转化和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江阴和海门是两个县级市,正是通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才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县域经济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典范。2002年江阴市新材料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80亿元,江阴沿江新材料产业基地是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最大、新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最多、集聚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最密的县等;全国第一家产业基地——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2002年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4.3亿元、利税5.2亿元,新材料成为海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转移和辐射的最有效途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相继建设,直接形成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方面,这扩大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升级的“机会窗口”,这特别对于科技资源配置

相对不足的长江三角洲以下诸城市如舟山市、湖州市、泰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常州市、南通市、镇江市和扬州市地区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借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优势得以迅速形成。而这又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提高的重要来源。

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

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的方向。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指科技与经济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的过程和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所共同决定的,如新经济的崛起、国际直接投资竞争压力递增的环境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科技资源的不平衡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

基于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要素跨国流动吸引能力和集聚规模十分依赖。而如何形成相应的制度优势,这是影响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绩效的重要因素。为了更有效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长江三角洲除了建立城市群各自制度竞争优势外,还要建立起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既包括对密集国际贸易和大规模要素流动的被动反应,更为主要的是指为成功地竞争市场份额和国际可流动要素而对制度进行的预先调整。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将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区域创业景气提升为主要目标,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功能开发,提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资源全球一体化配置能力,是长江三角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导向。

沪苏浙共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乃大势所趋。浙江省科技厅在2004年4月份出台了《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浙江省与上海、江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分工协作,联合制定“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形成优势互补、制度互动的区域创新新体系。这无疑会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为此,各地在形成与上海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措施上大胆进行了相关制度创新。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高科技中心的长三角其它14城市战略功能定位既是长江三角洲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形成的基础,也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府促进行为转换和创新的支点。苏州近10年的高速增长正是因为苏州形成了与上海十分密切的经济联系。地缘优势是苏州全面接轨上海先声夺人,而形成“错位发展”产业战略(“上海做的,苏州就不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的”)则是苏州政府行为创新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招商引资上,苏州避免在石化、钢铁、汽车制造等行业上与上海的同构,而积极促进以电子、IT业为主的电子产品、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家用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2001年,苏州市利用外资竟高于上海。这也充分利用了苏州土地成本、商务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无锡也提出了“对上海的产业进行配套”的集群战略。无锡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就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由中国华源集团、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无锡惠山生命科技园区,则以建设21世纪大上海经济圈、发展大上海知识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对外窗口为己任。常州确立了上海工业的后方基地为目标,把常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2002年底出台的《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亚上海”的目标。扬州也提出要成为“北上海”。南京定位为承接和延伸上海的辐射,成为长三角地区向中部省份辐射的一个“中转加油站”。嘉兴把接轨上海作为发展的首选战略,争当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建成“半小时交通圈”。湖州欲成为浙江省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城市”。绍兴作为中国的轻纺名城提出“接轨上海,就是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就是接轨世界,就为自身的发展抢抓了机遇,打造了较高定位的借力平台。”宁波积极利用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机遇,融入沪杭甬之间2小时交通的“金三角”。

郊县在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载体功能将进一步显著

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近年来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高速增强,与郊县经济活力形成和不断提升几乎一一对应。2003年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县域经济总量已经占到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在2003年12月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长三角地区就有49个,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前10位中更是占了8个席位。2003年江阴市的GDP 突破5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达到68.61亿元;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比地区平均水平高出了百分点。2003年江阴、常熟、张家港、吴江等地的GDP增幅都在20%左右,昆山更是高达32%。另外,郊县经济的富有生机也使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利用外资能力迅速提高。城郊县域经济规模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有力促动。苏州的经验表明,郊县域正在成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富有竞争优势的载体,没有县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的构建,就不可能有苏州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产生。昆山抓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先进制造业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重点转移的契机,提高引进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共识,构造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后发优势。道达尔.菲纳、利乐、诺华、通力、耐斯迪、DSM、丹尼斯克等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一批行业领先的国际知名企业、财团和跨国公司在昆山投资,并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为主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到2003年底昆山市已累计批准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600多个,全年一年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2003年昆山工业总产值达到938亿元。昆山通过仁宝、DELL等世界六大笔记本生产基地集群落户的优势,大力发展信息电子产业集群,昆山已形成了以笔记本电脑产品为主体、电脑、鼠标、显示器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品链。目前,昆山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已占到国际市场总量的1/3,成为国际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地方政府促进行为创新是长江三角洲县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准增长极”或“亚增长极”功能开发的重要条件。这方面,长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在官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表明政府科技合作正在由过去的单纯口号宣传、优惠政策激励向区域创新条件体系、创业条件体系建设、有效制度安排等方向转变。这将推动着新经济条件下政府科技行为的全面创新。推动国家重大高科技成果和地方高技术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必须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的官产学研合作形式,建设区域产业集群平台,形成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优势产品、特色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集群。昆山传感器产业集群基地就量昆山市和中国科学院官产研合作建设的成果,通过昆山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与中国科学院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有机结合,昆山形成了吸引国内外各类从事传感器研发的人才区域创新创业平台和条件体系,形成了传感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目前昆山已集聚15家传感器应用开发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形成了压力传感器、气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霍尔效应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七大系列传感器产品群。昆山传感器产品95%销往美欧和东南亚地区,红外传感器销售量已占国际市场的70%,光电传感器占国际市场的20%。这表明,昆山传感器产业集群对国际市场正在产生重要影响。

长三角地区信息类产业知名企业

长三角地区信息类产业知名企业 51232p 郭方刚 13 实习公司介绍: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nn Technology Group)是以台湾知名企业家郭台铭所创办的鸿海精密(台证所:2317,LSE:HHPD,NASDAQ:HNHPF)为核心所构成的企业集团,成立于1974年2月。专注于电子代工服务(EMS),旗下多家企业在台湾证券交易所、那斯达克、香港证券交易所或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富士康科技集团在郭台铭独创的“eCMMS”(即 “Electronic Component Module Move and Service”的 缩写,意为“电子化-零元件、模组机光电垂直整合服务”) 服务模式及严格的纪律与效率要求的领导下,提供客户囊 括共同设计(JDSM)、共同开发(JDVM)等,全球运筹及售后 服务等等之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一次购足整体解决方案。透 过购并等方式进行产业上下游垂直整合,建立起巨大的经 济规模,并以出色的产品品质、服务效率及实惠的价格创 造出惊人的利润,2005年超越新加坡的伟创力 (Flextronic)成为世界上最大的EMS厂商。旗下各关系企业的制造领域涵盖精密电气连接器、电脑机壳及准系统、电脑系统与手机组装、光通讯元件、消费性电子、液晶显示设备、半导体设备等,营运据点遍及亚、欧、美三大洲,员工总数超过60万人,2006年集团总市值超过2.25兆新台币。 在大学里,我一直在不断的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的更好的,可是一直以来我没有很大的进步,我好像进入了瓶颈期。我学习的是计算机技术专业,现实的情况是,只有计算机技术十分好,在社会上才可以做的更好,我需要更多的经历和实践来参加我的专业,那样我才可以做的更好! 我开始到富士康昆山厂区技术服务部实习。在部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慢慢了解了公司的组织机构、经营状况及管理体制,以及技术服务部的基本业务,并学到了许多计算机维护知识。 富士康是以苹果公司为投资母体组建的国内大型专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富士康公司的服务承诺是: 全国联保,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用户可凭《品质保证书》在最近的富士康公司最近的各级富士康维修部以及各个授权维修中心获得维护服务。 在设有富士康计算机维修服务站的地区实行三日内修复的服务。 免费维修,在计算机不见保修期内且在正常使用下的故障,免收部件的成本费用和维修费用,超过保修期,免收服务费,只收成本费。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概况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 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滨,集“黄金海岸” 与“黄金水道” 于一身,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自明清以来就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代以来,这里与西方工业和文化最先接触,孕育了中国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初步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人口虽然只有全国的1/10,但经济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6和近1/4。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工业发展重点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两省一市的经济和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步伐较慢。1952~1990年,两省一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6.14%上升到16.56%;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一直徘徊在1/4以内。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长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使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现代工业和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重新恢复了这一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一些新的竞争优势。有关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及其与其他6个经济区域的基本情况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的扩散和江浙地区农工相辅的传统,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乡镇

工业与家庭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江苏省乡镇工业总产值在“六五” 期间(1981~1985)年平均增长27.07%,“七五” 期间(1986~1990)年平均增长22.07%,“八五” 期间(1991~1995)年平均增长43.61%。到“八五” 末期,乡镇工业产值占江苏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成为江苏省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浙江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8年,浙江省注册个体私营企业168万户,注册资本总额1404亿元,从业人员421万人,均居全国首位。全国首批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占112家。2003年浙江9200亿元的生产总值中,个体私营经济为4790亿元,占52.1%。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浙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提升了浙江经济在全国的比重,而且有效地使当地居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了城乡差距,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位。上海市实施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之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九五”(1996~2000)和“十五” (2001~2005)期间,上海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实施战略性调整重组,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协调平稳发展态势。作为全国现代工业产业和先进技术来源的重镇和排头兵,上海工业发展不仅是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高速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导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工业的换代升级,不断推进工业的现代化步伐。依托上海市这个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等骨干产业,船舶产业、海洋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战略产业,生物医药制造、新能源产业、生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xx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xx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35222507.html,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作者:孙贻君 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06期 [摘要]在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该地区产业集群形 成的驱动因素是市场和政府,同时该区域存在产业过度竞争、区域内部资源与要素不足、集群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强、忽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集群企业关联度和合作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采取提升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工程、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制定科学规划,促进集群协调发展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54-02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成百上千个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500多个,大约占了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江苏省的产业集群现象也十分明显,例如苏州新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园区都形成了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市的工业总产值中,约60%左右是由该地区产业集群贡献的。当然,长三角地区的大多数产业集群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具有某些集群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是“准集群”。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 (一)市场是主要驱动力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绝大多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由企业自我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如该地区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及依靠当地企业家和工商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品产业集群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加以引导。而且,从发展历史看长三角地区集群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企业,都是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大好时机,实现了空间集聚和产业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二)地方政府发挥助推作用 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从而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和园区化进程。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 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过去:历史发展 (6) 1、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阶段 (6) 2、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6) 3、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 (7) 二、现在:整体实力、区域结构与禀赋优势 (7) 1、长三角区域概况与整体实力 (8) 2、区域内的静态结构与动态交互 (10) (1)区域内静态结构 (10) (2)区域内的动态联系 (13) 3、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14) (1)基建优势 (14) (2)资本与产业优势 (16) (3)人口资源优势 (17) 三、未来:从国际经验与本土战略看未来方向 (19) 1、国际发展经验启示 (19) (1)城市群规划的思路演进与重要关注点:以纽约为例 (19) (2)从国际经验看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20) 2、长三角的战略方向:创新与开放 (22) 四、未来:投资机遇 (24) 1、长三角与新经济的碰撞 (25) (1)长三角正受到资本追捧的行业 (25) ①私募投资动向 (25) ②政府的引导方向 (25) (2)长三角可以得到更好科研支持的行业 (27) ①中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 (27) ②高校的精专领域分布 (28)

③张江科技园的产业布局 (29) (3)长三角具有产业聚集的领域 (31) (4)阿里巴巴与新经济 (32) (5)总结 (33) 2、楼市投资机会 (34) (1)上海市:限价令导致的“低价”新房还有多大的潜在规模 (34) (2)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流入,长三角城市有望切实受益 (38) (3)长三角二线最受主流房企青睐的城市 (40) (4)环沪城市面面观 (41) (5)总结 (44)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_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素材 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20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

高铁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浅析

高铁时代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浅析 李伟魏一吴映春 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三其中长三角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三长三角区域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份量大,既是沿海经济也是内地经济的最大引擎,对国际国内市场反应灵敏,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三但是,在经济二文化都飞速发展的 高铁时代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病也如影随形,如何使长三角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和研究三首先,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几个主要条件: 一、强化城市群内外经济社会的流动性 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本地市场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三要实现这种产品和服务,实现城市有效生产和增长,则产品和服务必须通过城市之外的广大生产和消费者来实现三因此,流动性对城市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三为了增强城市的流动性,我们可以通过资源和产品的输入输出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或者是通过人流的流出流进实现市场服务和物品的消费循环三同时,只有通过城市间的流动性,才能体现城市经济社会真正融入国内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程度,而这又将决定城市发展空间的大小三流动性程度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和能力三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两个层次的流动性:一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对国内外市场的渗透程度;二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流动性,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活力程度三 四411四

二二增强城市间的互动性 将城市之间的流动性比作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是再合适不过了三企业之间只有具有很强的协作关系时,才能建立起稳固的流动性,产品和零部件二技术二信息二人员二资金等才能持续地在企业之间流动三这种流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二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空间三一方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改进,必然会对与其协作的另一方企业产生强烈的提高跟进的要求;一方企业扩大市场规模后,也会对另一方协作企业产生扩大生产协作规模的要求三当这样的互动效应顺利扩散时,就对合作双方的企业产生了发展提升的互动效应三城市间的关系也正是如此三城市的发展首先依靠与周边城市因流动性而形成的互动效应三因此,上海要与周边地区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如此一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三 三二突出各城市功能定位的独特性 城市功能因独特性而产生互补性,又因强烈的互补性而产生互动性,所以,互动性来源于各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独特性三因此,城市功能定位的独特性与城市间的发展互动性是成正比关系的三相反,当一个城市各方面的需求都由城市自身的生产来满足时,这一城市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封闭性的三没有独特性,缺乏互补性,就形成不了互动性三当然,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状况可以是 形似 ,但必须是 神异 ,必须具有独特性三首先,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不可能是全面领先的,必定在某些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大多数产业方面则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竞争力三由此城市的发展将逐步集中于其具有相当优势的产业方面,并且通过这一优势产业来与其他城市和优势地区形成因互补流动性而产生的互动性三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一个城市实质上不可能进行所有的产业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产业都做大,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能进行外向辐射和流动性的产业上三按照规模经济的原理,城市如果其产业结构过分完备,结果是导致企业虽然产业齐全但规模不大,最终将导致竞争力的衰退三因此,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独特性考虑对城市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各城市来说,同样如此三 四二加强城市群的整体性发展趋势 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对整体经济功能及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共识及一致的行动,这样就会因发展的相关性而产生和增强流动性和互动性三如果城市群的各城市发展缺乏明确的一致方向,在功能定位二产业发展方面过于分散,缺乏相关性,那么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效应将无法得到实现三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向必须以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方向为主导,以自身独 四511四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题目:试分析天津上海等城市所处的位置,其可进入性,和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上海为例)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昆山、太仓、绍兴、宁波等地区的进步都依托了上海的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资金,还是引资开发工作,以及改革的方案设计,都密切观察上海发展的动向,以此作为自己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点。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和产业布局重心,已经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上海必须实行“双辐射”战略。所谓的“双辐射”战略是:我国主要以大市场的优势和充分供给的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和充裕资本的辐射。 上海及其周边的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1、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 洲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江三角洲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 2、经济实力雄厚。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 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4年国务院确立的沿海开放城市,本地区就有3个,1990年,国务院又提出开放开发浦东的宏伟计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具有

2020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大学排名

2020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大学排名谁是2020年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最好大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哪些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行列? 2020年3月,由艾瑞深校友会网编撰完成的《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一书由科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报告公布最新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大学分区排名、2020中国各城市群最好大学排名和2020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学排名等系列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雄居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前5强,全国10所高校荣膺2020中国八星级大学(8★)美誉,晋升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在最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各城市群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位列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大学排名前3强,上海建桥学院、宁波财经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名列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民办大学排名前3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浙江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位居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独立学院排名前3甲。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为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包括苏浙皖沪3省1市全部区域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城市群,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35所著名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71所高校跻身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38所高校未能跻身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 .509><>1晦哥哥.:.《财经科学>>20<>10/<>12总273期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闰海洲[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构造了长三角江浙沪三地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三地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进行了分析,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区域差异和趋势趋同特征,继而使用四;一2∞8年面板数据对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采发现:科技创新和政府规模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正向作用,进出口贸易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向作用,FDI和社会投资作用则不太明显。其政策含义在于,在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化进程中,更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长三角地区被认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2;∞8年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1.699岛,这一比例比<>1995年增长了3.2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6.<>139毛,比<>1995年增长了<>1.ω倍。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长三角成为中国吸引外资较多的区域,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的引擎,2∞8年底,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4.6万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2.3<>19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不仅对于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布局有重要的案例意义,而且对于政策调整和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IJ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度量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定量分析,我们采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对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进行度量。根据靖学青的方法[2J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定义为,假设某地区经济划作者简介:闰海洲(<>1978一),男,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α)02<>1),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三省一市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整体上看,上海作为科技创新和金融中心,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江苏经济实力强,制造业整体实力居区域之首,拥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浙江民营经济基础好,市场活力强,数字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安徽作为长三角区域腹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后发趋势,安徽合肥与上海张江同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汽车、生物医药、绿色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优势突显,正在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体量占全国比重大,比如,长三角地区汽车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23%;集聚了全国1/3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拥有上海、杭州、泰州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方面,仅上海市集成电路规模已占全国的1/5;新材料方面,长三角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 两化融合水平全国领先。长三角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全国前列,据《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8)》数据,上海、江苏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分别为58.5、58.0,位居全国第2、3位。浙江、安徽的总体水平稍落后,分别为55.8和49.3,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2019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纲要》在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要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重点任务之一是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长三角制造业无论从产业规模、特色产业还是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已走在全国前列,具备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纲要》的发布实施将加速长三角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向世界级的方向迈进。 来源:中国电子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