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完整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完整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一、园地选择

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和肥力是茶树立地之本,是茶叶优质高产

的基础。无公害茶的园地最好是选择远离城镇、远离工厂、远离污

染源的丘陵地带或半山区,以利于防止灰尘、废水、废气以及人类

农事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园四周有树林环抱的更好,有利于提

高茶叶自然品质。茶园土壤要深厚(80厘米以上)、肥沃、养分

含量丰富而且平衡,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酸碱度(PH值)为4.5

-5.5,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土壤中砷、汞、镉、铬、铜等有害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无公害茶生产加工技术

规定的标准。茶园集中成片,要有一定的规模。应在有利于保护和

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建立茶园最为理想。

二、园地规划

茶园规划要坚持“远景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体现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规划容要以实现农业机

械化、水利化、园林化、梯田标准化、良种化的要求,能达到无公害、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并能有效保持水土。

茶园的设置。开辟新茶园时,要规划好茶园和茶厂建设用地,

茶厂一般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高燥、水源良好、有发展余地的地段。

茶园道路的设置。根据茶园面积的大小,茶园道路应以茶厂为

中心,要与茶园的区划相一致,合理设置主干道、支道、步道和便

于机械耕作的地头道,做到路路相连,畅通无阻。

水利系统的建立。水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形成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因子。茶树既需较多的水,但又怕渍水。因此,要做好保水、供水、排水三个方面规划,修建供水排水设施,在比较高的山上种茶,要建立蓄水池,将雨水集中起来备用,方便

抗旱、打药用水。总之,茶园水利系统,要做到能蓄能排,路路相连,沟渠相通,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茶园生态建设。在茶园四周或不适合种茶的空地上植树造林,

建设防护林带,有利于保持水土,提高茶园相对湿度,调节气候,

减低风速,减少风害。同时,要建立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

中用药、用肥情况。

三、茶园开垦

新茶园基地选择和规划设计就绪后,就可以进行土地开垦。开

垦建园要按照茶园的总体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坡

度,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使用土地,在这前提下,建立不同类型的茶园。一般10度以下的平地,建立直行茶园;10度-20度的缓坡地,建立等高条植或宽幅梯层茶园;20度-25度的陡坡地,建立窄幅梯田茶园,但不小于 1.6米,梯田外高低。

1、平地及缓坡茶园开垦。在开垦前,要清理地面杂草、石头等障碍物。杂草矮小可直接翻埋土中,以提高土壤肥力。缓坡或平地茶园可用机械深耕松土,然后划分地块,开挖种植沟,重施有机肥,打好茶园土壤基础。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与一年生作物不同,茶树一旦定植,就意味着较长时间地在同一地点上生长,如果栽植地点不合适,则不良影响将会逐年累加,给茶园管理和生产经营带来极其不利的后果,甚至无法挽回损失,以失败而告终。为此,打好土壤基础是获取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所以在新建茶园时,要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开垦,合理规划布局,开挖种植沟深宽的规格为50厘米×70厘米,有利于移栽操作和茶树根系生长。开沟时表土心土分别堆放,特别是坡地茶园,在开梯地时做好表土全部回沟。然后亩施饼肥(桐子饼、菜子饼、豆饼)1000公斤(或施猪、牛粪、鸡

粪3000公斤),磷肥300公斤,复200公斤与表土拌匀施入种植沟,下足基肥,同时,要广辟肥源,在茶园周围荒地、地边、园

边种豆科绿肥,收获时连同杂草嫩枝铺入行间,改良土壤,增加有

机质,这是解决茶园肥源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也是为达到无公害、优质高产稳产茶园打好土壤基础,创造一个水、肥、气、热协调的

土壤生态环境,以供给茶树长期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机养分,促进根

深叶茂,旺盛生长。

2、坡地茶园的开垦。在开挖梯田过程中,同时完成种植沟的

开挖和表土回填工作,称为“茶沟筑梯一次完成法”。其具体操作

是从山顶向下逐层开垦。第一步先“清基”,沿着等高线铲成平

宽40厘米的基础,将基上的表土向下或向上堆放;第二步将心土

挖放基上,逐层夯结实,将梯田挖宽至1米后(注意保留表土),

沿着梯田侧开挖茶沟,深宽为50厘米×60厘米;第三步将表土

及有机肥全部回填沟中;第四步将梯田开挖到1.6- 2.0米宽,全

部心土向梯外堆放筑梯坎,形成外高低的梯面。同时,在梯面侧开

挖一条深水沟,起到蓄水保土作用。梯田开垦结束后,梯田土壤经

一段时间熟化后即可种植茶树。

茶树种植

一、选用良种,合理密植。

为建立无公害及优质高产高效茶园,除了打好土壤的基础、加

强土壤管理外,选用优良的茶树品种以替代原有的群体品种也是十

分重要的。不同的品种,由于其遗传特性、系统发育以及生态环境

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生育类型的育芽特性,划分为

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以及芽密型和芽疏型。优良品种茶树,其

种性是形成高产和优良品质的在因素。因此,我们在种植茶树时,

要选用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适制性及主要病虫抗性强的茶树

品种。病虫害少,少用药,达到无污染或少污染。近几年来,主要

推广的良种有:安吉白茶、黑茶、水仙等良种。这些茶树良种为茶

叶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创名优品牌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要注意

品种搭配,不宜单一品种大面积发展。由于品种单一,生产高峰期

集中,容易造成劳动力紧,采摘不及时,造成浪费损失。因此,品

种搭配好处多,有利品质提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调节劳动力,减少浪费等。可见,选用良种对达到无公害食品的作用何等重要,

其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在选定种植品种的基

础上,合理密植尤为重要。目前,受到茶农广泛接受的种植规格有

两种:一种是大行距为 1.5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33米,双行双株种植方式;第二种大行距为 1.2米×小行距0.33米×

株距0.15米的双行单株种植方式,每亩用苗量均为5350株左右。采用这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茶园比高密度茶园投资少,见效快,有

利于茶树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能迅速形成广阔的树幅,覆盖度大,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缩短非生产期,降低成本,是快速成

园早出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

二、茶树种植方法

注意移栽质量,是保证全苗的有效措施。茶苗移栽最佳季节的

选择,应因地制宜,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后,最迟不超过三月份。在

雨水分布均匀,又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在10月-12月上旬移栽,茶苗经一个多月护理后即可萌发新根,次年三月初就可以萌发

新梢,比三月份移栽的茶苗要多发一轮新梢。目前移栽茶苗多采用

开沟或开穴种植法,开穴深宽一般为12厘米×20厘米,穴大适

于根系伸展,有利根系发育。移栽时,先用黄泥浆蘸茶苗根部(带

土移的不用蘸根),然后分级把茶苗分放在穴中,种植茶苗根颈离土

表距离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10厘米以上,一边分发一边种植;种植时要把茶根系舒展开,盖上细土,用手或用脚将土压紧,

使茶苗根系和湿土接触良好。检查种植质量的办法是用一定的气力

才能将茶苗拔出来而且有少量土带出地面,则茶苗就算种好了。如

果不用气力能轻轻将茶苗拔出来,则没有种好,应重新压紧。种植

后一定要淋足定根水,然后在根部四周撒上一层细土,有条件的可

以铺草保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在种植后一个月均要加强

淋水,确保全苗壮苗。

茶园管理

在完成茶苗移栽之后,以高水平高标准管理茶园相当重要,其

管理的主要容有:合理施肥、树冠培养、茶叶采摘、病虫防治、土

壤管理、抗旱等农事活动,都要按照无公害茶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去规,具体的做法是:

一、幼龄茶园补苗

新种植茶园会有不同程度的缺蔸现象,要及时补植齐苗,补植

后淋1-2次定根水,做到补一蔸活一蔸,增施肥料,赶上早植茶树。

二、合理采养与茶树修剪,加速形成丰产型树冠

茶树栽培除了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外,还需要通过剪、采来培

养育芽能力特强的树型。如光有良种,没有培育理想的树型,一方

面不能发挥良种高产性状,另一方面也影响良种品质性状。对幼龄

茶树来说,务必从定植时开始抓起,根据品种分枝性进行定型修剪。即茶苗移栽后,应立即进行定型修剪,留下3-4片真叶,离地

面15厘米-20厘米处剪去顶芽,当腋芽萌发长到一芽四五片叶,枝条基本成熟时,留二至三片大叶采一芽二叶,夏秋季以同样的方

法留叶分次连续采养,用“以采代剪”的技术培养树冠骨架。在此

基础上,次年春夏秋茶继续采用“以采代剪”的方法培养树冠,冬

季进行一次平剪,保留高度30厘米,为下年正式投产培养广阔密

集的采摘面,以后待茶树高度达到50厘米-60厘米时,在茶

苗40厘米-45厘米处下剪,继续培养树冠和采摘面。对于投产

茶树来说,也需要每年进行轻修剪或深修剪,一方面有效控制树冠

高度,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生产枝,提高树冠面育芽能力。同时,运

用合理采摘技术,适当留养,合理控制树冠高幅度,只有这样才能

有助于茶树树冠始终保持旺盛的育芽能力,以后树高控制在70

-80厘米左右即可。

三、合理施肥,培肥土壤

茶树生产得好坏,茶叶产量品质的高低与施肥种类、数量密切

相关。按照无公害茶生产技术宜多施质优、营养成分完全的有机肥

或茶树专用肥,这样茶树生长旺盛,产量高、品质好。因此,应坚

持合理的科学的施肥方法,以重施腐熟有机肥料(符合NY5020用肥

标准)为主,合理配施N、P、K肥。冬施重肥每亩用菜子饼(或花

生饼)500公斤,或施猪粪、鸡粪2000公斤、有机复100公斤、磷肥100公斤,混合拌匀后在树冠垂直下方开深沟施下盖土,施肥时间在秋茶刚结束的10-11月份前下肥最好。早施的肥料在雨

水的作用下分解加快,春茶萌发前即可吸收利用,有利提高春茶产

量和品质,而施晚了春茶用不上,到夏茶才能利用,不利春茶品质

的提高。追肥也一样,一定要掌握施肥时期,围绕春、夏、秋三季

茶芽萌发前15-30天施下,春茶追肥提早到2月上中旬,亩用量为

全年的40%,成龄茶园每亩每次用尿素15公斤(幼龄茶园亩用量

为10公斤),开沟深10厘米,将肥施下盖土。产量较高的茶园

在夏茶期间加施一次速效氮肥或茶树专用肥,可增加产量。

不论是冬肥或追肥,适当早施比晚施作用大。施好肥,增加

用量,特别是宜多施有机质肥,可提高土壤肥力,不但可以提高产量,对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香气、滋味的影响最明显,体现出

无公害茶优良品质的特点。

四、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是茶树栽培中最后一项技术措施,也是茶叶加工第一

车间,茶叶采摘的目的,是为了从茶树上采摘其幼嫩芽叶以供付制,从而获得较好的商品价值。因此,茶叶采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当

年的产量和质量,又关系到茶树常年生长发育,鲜叶的量与质又是

制茶原料的基础和品质的关键。所以,鲜叶采摘这一关很重要,必

须抓紧抓好,决不能放松,要针对产地条件、茶树品种、种植方式、树冠培养、管理水平及茶类结构等因子,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如下

采摘原则:

1、坚持采养结合原则:幼龄茶园在采摘技术方面,必须注意

留养,坚持以养为主,采摘为辅,保证年生长期有一批新叶子留养

在树冠上,树冠高幅度明显增加。

2、坚持“五采五养、量质兼顾”的原则:成龄茶园采取以采

为主,以采摘面为标准线,在采摘面上集中采,采摘面下集中养的

采养技术。即“采面养底、采中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稀、采大

养小”的采摘技术,这种技术由于采摘界限分明,既能保持树冠上

有一定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为面上集中采提供了养分,促进了多

发芽和增加分枝数,扩大树冠采摘面,从而达到产量、质量、养树

三兼顾的目的。因此,在采摘方法上,手工采茶要采用清洁、通风

性良好的竹篓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送茶厂,防止鲜叶质

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采摘时要求提手采,不宜抓采,要采匀、

采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春茶宜早采、嫩采多采

高中档茶,以留鱼叶采为主,夏茶留一叶采,秋茶适当留叶采原则。同时,要注意及时采下对夹叶,因为对夹叶没有及时采下而留在树上,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也给茶树生长发育带来较多弊端:⑴对夹

叶没有及时采下来,会抵制和推迟下轮新梢的萌发,减少采茶批数;

⑵对夹叶所上空间位置,叶片老化较快、生理功能下降,影响光合

作用的进行,也增加养分的消耗;⑶对夹叶是形成开花结果的主要

部位,生殖性能力很强,又要消耗大量养分;⑷对夹叶在茶树上形

成短小细弱的冗枝,冗枝的营养生长能力很低,不能形成翌年有效

生产枝,影响正常芽叶生长和比例下降。从上述存在问题来看,不

采或少采对夹叶,不能代替留养,也不能起到留养茶树的作用。因此,在采摘上必须强调及时采下对夹叶,是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机采,但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和土壤。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茶叶是一种商品,竞争性强,不但需要数量多,而且需要更好

质量的无公害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投放市场,让消费者喝上

干净卫生的“放心茶”,市场信誉高,销路广,才会获得好的经济

效益。因此,鲜叶采摘要跟着市场走,按照加工产品结构所需的原

料等级标准进行采摘,以多采高中档茶原料,生产名优茶其效益最好。

五、综合防治病虫

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创造

不利于病虫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

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物控制在允许的经

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围。以保证生产的茶叶

食品符合国家茶叶卫生质量指标。

1、强化农业防治。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选用抗病虫良种,

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合理密植,

采用双行双株或双行单株种植方式,亩植5350株左右。适时修剪,

据不同树势在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平衡施肥,据生产茶类

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N、P、K三要素比例,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

强抗病虫能力。中耕除草,茶园深翻除草,既能使有些害虫的蛹和

幼虫暴露于地表而死亡,又能减少病虫的寄生场所。分批多次采摘,此法可抵制茶小绿叶蝉、茶蚜的发生,也可减少部分螨类害虫。冬

季清园封园,茶季结束,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

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封园,以减

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

及其它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3、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茶丽纹象

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

诱杀。

4、限制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根据县病虫测报站对茶园病虫

监测预报的情况,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

药品种,并严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

隔期,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

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六、茶园土壤管理

土壤不仅是茶树生长的场所,也是茶树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水

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科学管理茶园土壤,不断提高土壤供肥、供水能力,是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茶园

护理工作,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理。”要真正做到深耕细作,经常清除杂草,不得使用除草剂,一般一年在茶树行间进行浅耕除

草3-4次,浅耕深度为10厘米左右,在秋茶结束后与深施基肥

相结合进行行间深耕深度为15厘米以上,经过多次耕作培土,保

持土壤疏松、透水透气。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率高,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雨后要及时排水松土,夏秋

伏旱季节,要及时灌溉抗旱、铺草、保持土壤湿润,还能起到抑制

杂草生长、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冬季铺草起保暖防冻作用,

能促进茶树正常生长,也是保障无公害茶园早产高效的有效农艺技

术措施。

七、茶园间作豆科绿肥

茶园间作绿肥是就地解决肥源的主要方法。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除重视施用农家有机肥外,还宜间作豆科绿肥,也是无公害茶

叶生产重要措施之一。茶园间作绿肥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熟化土壤,提高肥力。在茶园中间作绿肥,通过翻埋可大

量补充土壤有机质。另外,许多茶园绿肥都属豆科作物,可固定大

气中的氮素,转变成茶树可吸收利用的氮,提高土壤氮素水平。此外,茶园绿肥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能把土壤中原不可利用的矿

质元素转化成可利用态,提高有效成分,促进土壤熟化。

2、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梯坎。广大茶区雨水充沛,暴雨率高,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坡地茶园更是如此。茶园间作绿肥,可

减少土表水的径流,尤其是幼龄茶园,由于茶树覆盖度小,间作绿

肥后可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量。

3、改善茶园生态条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夏天烈日高温,幼龄茶树极易灼伤,冬天严寒,茶树又容易冻坏,幼龄茶园间作夏

绿肥,可起到遮荫降温的作用。据测定,幼龄茶园合理间作柽麻,

在7-9月份可使茶园最高地温下降10-15℃。幼龄茶园间作冬

季绿肥,可提高气温和地温0.6-6℃,以减少幼龄茶树的冻害程

度。因此,幼龄茶园只要合理间作冬、夏绿肥,茶树生长条件明显改善,成园后产量和品质都有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