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1601魏雪丽

乡土小说是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乡土小说的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他早年的《故乡》,《社戏》、《祝福》、《孔乙己》都是取材于故乡,描绘了一副浙江水乡特色的风俗画面。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的日益衰败的慨叹,也即是鲁迅所说的隐现的乡愁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乡土小说的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是在故乡的农村和小市镇上度过的。后来或为新思潮所鼓励,或为生活所逼迫从家乡漂泊到大城市去了。但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反而心里愈加凄凉。现代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故乡的山水,风俗,小人物的命运便常常成为他们书写的对象这些作家远离家乡多年,有一种思乡情。由于厌恶城市环境的污浊,作家有意无意的美化故乡,将它作为精神上的寄托。但是当作家踏上故土时看到的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而是破败不堪、满目凄凉。这便是他们悲愤,伤感、感到物是人非的辛酸,凄楚的情绪。鲁迅先生的《故乡》最明显。故乡萧条了,家庭破败了,熟悉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了,这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破灭了。正是这种深沉的人生感叹,使《故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其他的乡土小说作家延续了《故乡》的主题。如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中的主人公离家十年,终于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回到故乡。故乡的一切都变了,父母双亡,家人离散,仆人也由壮小伙变得老态龙钟,庭院更是荒凉了,触景生情,主人公不由得悲声大哭。后来大多数乡土小说家都直接或间接受鲁迅的影响走上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乡土小说家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故乡人民的深重苦难。这些人物大多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十分悲惨而又司空见惯的悲剧。如许钦文的《疯妇》中的双喜妻勤快温存,同出外做工的丈夫感情很好,可就是的不到婆婆的欢心。婆婆长期对她施加精神虐待,终于使她绷得过紧而断裂了。她疯了,不久就死了。这表面只是婆媳关系,实质上是封建家长制度的迫害而造成的悲剧。这些事例在乡土作家的心中,是一种苦闷的宣泄。他们终究不是城市中人,只能是一个城市的边缘人。然而,他们的路在何方,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写的对象都不是健全的人,都是有缺陷的人物,而正是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才

能说农村中的病态之重。但是,这些病痛,谁来医治了?作家们心中充满了矛盾,充满了痛苦,这正是一种乡愁啊?作家们创作中十分重视环境的描写,努力做到将故乡的风光气氛与人物的心灵,气质交融起来,形成一幅幅具有社会生活内涵的风俗人情画。这些画面也许是凄美的,也都是耐人咀嚼的。他们在创作中呐喊,呼唤文明,寻找精神中的家园,寻找自己的归宿,自己的位置。他们在寻思。在徘徊。在创作中呐喊?

这些作家大多写农村的衰败,回荡其中的是漂泊异地的游子乡愁,是一种无路可走的悲哀。他的作品更多关心的是民众的苦难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格外忧愤。这苦闷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五四处于退潮期,路在和方?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种苦闷下,在生活的挤压下,被故乡抛出的寄居在城市的农村青年,农村生活的见闻使他们常常带着愤懑和乡愁来描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发泄压抑在心底的抑郁和痛楚。

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那充盈于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泥土气息,使人无法怀疑其真实性。“乡土文学”作家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深”。他们试图在对乡情乡音的精细描绘中展示真诚的乡思乡愁,进而在对乡思下乡愁的展示中透露出自己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的忧患。因此,“乡土文学”作家虽然所写的地域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悲剧品格。

总的说来,乡土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文学意义。他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更广阔的农村中去描写现实生活,让作家更多的关心下层劳动人民。乡土小说在题材上相对集中,艺术风格相似,文学色调和文学氛围相通,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乡土小说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同时,乡土小说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表现了'关注人生,关心弱者'的心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乡土小说与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 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目录 《一碗清汤荞麦面》[日本] 栗良平 《法律门前》[德国] 卡夫卡 《免费》[美]雪莉·凯撒 《一天的等待》[美国] 厄内斯特·海明威 《没有锁上的门》[美国] 罗伯特·斯特恩德力 《小公务员之死》[俄国] 契诃夫 《穷苦人》[俄] 列·托尔斯泰 《“诺曼底”号遇难记》[法国] 雨果 《雨伞》[日本] 川端康成 《陈小手》汪曾祺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 《没有完的故事》[美国] 欧·亨利 《热爱生命》[美国] 杰克.伦敦 《小丑》[俄国] 屠格涅夫 《半张纸》[瑞典] 斯特林堡 《饥饿艺术家》[奥地利] 卡夫卡 《罗生门》[日本] 介川龙之介 《桔子》[日本] 介川龙之介 《鱼服记》[日本] 太宰治 《柏林之围》 [法国] 都德 《夜》 [意大利];路·皮兰德娄 《阿拉比》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羊脂球》 [法国] 莫泊桑

正文 一、推介原因 这个在日韩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成为在逆境中奋起,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象征。在日本,该书的出版被形容为掉进了“一亿泪的海”;《读者》总编彭长城认为《一碗清汤荞麦面》是该刊创刊以来刊出的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 栗良平.本名伊藤贡,日本著名作家、演讲家。1943年5月生于日本北海道。曾经从事过十多种职业。在综合医院任职十年,高中时代曾翻译安徒生童话而引起对口述童话的创作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四百多篇民间故事以各地方言亲自巡回讲述。主要作品有《纺织公主》《又听到二号汽笛》《穿越战国时代的天空》,而以《一碗清汤荞麦面》而成为儿童类畅销作家。 [思考] 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那女人购买清汤荞麦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 ” [参考答案] 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难,在母亲心中刻上了深深的伤痕,每当除夕夜来临,他都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复杂心情,既要与孩子过年又不愿在人前表现家境的窘迫,以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得在顾客散尽时候去。 三人要一碗面的尴尬,这样晚的时间因吃一碗面而麻烦人的歉疚,使得母亲每次都怯生生的发问。 推介理由 有人曾说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那么卡夫卡也许可以称作奥匈帝国最痛苦的文人了。卡夫卡短暂的一生是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的。“孤独感”与“死亡意识”几乎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2

问题小说就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发展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倪焕之》它通过一个大的时空跨度去展示社会生活。小说从辛亥革命发生写到大革命失败。写了十几年的历史变迁,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这十年间中国社会从乡镇到都市的现实生活。》)《倪焕之》重现了五四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悲剧处境。是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心里变迁史”中的重要一章。 问题小说的缺失与不足 1. 忽略了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和形式等文学要素,小说的社会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其文艺审美价值; 2. 小说过重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深度,有图解观念的创作形式,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 3. 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缺少鲜活的生活气息,存在明显的主观臆想和向壁虚构的成分,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 乡土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

20世纪外国文学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1.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 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2.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3.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4.威廉·福克纳: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5.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 的苏醒》(1939 )。 6.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7.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8.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早期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分析 11小教文2 11150920 倪佼 早期的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乡土小说兴起于1923年前后,主要作者有废名、许杰、许钦文、王鲁彦、徐玉诺、蹇先艾、台静农,彭佳煌等。鲁迅先生曾说:“凡在北京而记述故乡的事情和抒写自己的乡愁的,无论是用主观还是客观的方法,皆可为乡土文学。”正如鲁迅先生所理解的那样,所谓“乡土小说”,更细致地说它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因此乡土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具体而言,主要有四大特征较为突出。(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正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例如械斗:彭佳煌的《怂恿》就是以此展开描写的;典妻:许杰的《赌徒吉顺》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就是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篇典型的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借种:彭佳煌的《活鬼》就提到了这一陋俗;乡刑:蹇先艾的《水葬》中的水葬就是乡村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 这里主要是以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就写了“冥婚”,作品中菊英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时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冥婚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即以为人死后依然成长并且灵魂不灭;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但同时寄托着菊英母亲对菊英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在悲剧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 这种描写往往写出了衰败中的美丽,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如许杰的《惨雾》中两个村庄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中对竹林周围幽美的环境的描写等等。

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

第二章、乡愁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林海音 一、表现“漂泊的惶惑”“无根的焦灼”有浓郁的怀乡情感。按题材台乡愁小说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乡野传闻:乡野传闻凝聚着浓浓的乡愁,通过它的感情具象化了。朱西宁〈狼〉〈破晓时分〉、司马中原〈路客与刀客〉《红丝凤》段彩华。 2、回忆小说:以往昔大陆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之情怀。 往昔是梦,故乡是歌,有以少年童真的眼光和纯净的心理,再现带有传统色彩的和谐人情,具有反璞归真的美的意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或以现代意识去批判摧残人性的旧伦理旧道德,具反封建色彩。又由于它的回忆性,洋溢着大陆的乡土气息,因此台文坛称它为“断了根的乡土文学”。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林海音《婚姻的故事》於梨华《梦回青河》此类典型之代。 二、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2001)是五十年代台湾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一位自由派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爱国思乡的情怀,关注女性命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平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

乡土小说读后感

对于乡土小说的认识 乡土小说作为20世纪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从它产生伊始就蕴涵着特定的文化历史内容。严家炎就说过“乡土文学在乡下是写不出来的,它往往是作者来到城市后的产物” 。“城市”作为西方文化的象征,始终以文化的他者身份在乡土小说中或隐或显地表露出它的存在意义,从而构成了乡土小说文化冲突的另一极。乡土小说之所以更多地选择乡村为背景,主要是缘于有着中华传统文明积淀的乡村与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明构成了文化冲突上两种差别巨大的生活环境。张炜在谈及他的乡土小说时说过:“乡村的东西更真切一些,变化少,新东西涌入一点也很快被溶解。比起城市来,它的力量更强大,更久长和悠远。这就更适合被拿来做依据,就象搞解剖要选个好的标本一样。” 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乡土小说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当“西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选择。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会在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鲁迅的乡土小说理论突出地显示了其知识分子性的特点。鲁迅说道:“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在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的乡土小说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 不知大家是否有了解今年的高考语文北京卷,其中有一道10分的微写作题目是这样的: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一个题目出现了7本课外书籍,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现今对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在这样的趋势下,同学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呢?麦田格特为你推荐中小学必读的20世纪最优秀的72部中文小说,相信看完这些书籍之后定能够为你的写作之路增添一份自信! 中小学必读的72部中文小说 No.1 《呐喊》——鲁迅(著) 鲁迅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No.2 《边城》——沈从文(著) 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No.3 《骆驼祥子》——老舍(著) 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No.4 《传奇》——张爱玲(著) 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张爱玲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遥远而动人的传奇。 No.5 《围城》——钱钟书(著) 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No.6 《子夜》——茅盾(著)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No.7 《台北人》——白先勇(著) 十四个短篇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含历史与人生的沧桑,充满清醒和无奈的叹息。 No.8 《家》——巴金(著) 激流三部曲之一,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1601魏雪丽 乡土小说是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乡土小说的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他早年的《故乡》,《社戏》、《祝福》、《孔乙己》都是取材于故乡,描绘了一副浙江水乡特色的风俗画面。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的日益衰败的慨叹,也即是鲁迅所说的隐现的乡愁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乡土小说的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是在故乡的农村和小市镇上度过的。后来或为新思潮所鼓励,或为生活所逼迫从家乡漂泊到大城市去了。但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反而心里愈加凄凉。现代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故乡的山水,风俗,小人物的命运便常常成为他们书写的对象这些作家远离家乡多年,有一种思乡情。由于厌恶城市环境的污浊,作家有意无意的美化故乡,将它作为精神上的寄托。但是当作家踏上故土时看到的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而是破败不堪、满目凄凉。这便是他们悲愤,伤感、感到物是人非的辛酸,凄楚的情绪。鲁迅先生的《故乡》最明显。故乡萧条了,家庭破败了,熟悉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了,这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破灭了。正是这种深沉的人生感叹,使《故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其他的乡土小说作家延续了《故乡》的主题。如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中的主人公离家十年,终于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回到故乡。故乡的一切都变了,父母双亡,家人离散,仆人也由壮小伙变得老态龙钟,庭院更是荒凉了,触景生情,主人公不由得悲声大哭。后来大多数乡土小说家都直接或间接受鲁迅的影响走上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乡土小说家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故乡人民的深重苦难。这些人物大多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十分悲惨而又司空见惯的悲剧。如许钦文的《疯妇》中的双喜妻勤快温存,同出外做工的丈夫感情很好,可就是的不到婆婆的欢心。婆婆长期对她施加精神虐待,终于使她绷得过紧而断裂了。她疯了,不久就死了。这表面只是婆媳关系,实质上是封建家长制度的迫害而造成的悲剧。这些事例在乡土作家的心中,是一种苦闷的宣泄。他们终究不是城市中人,只能是一个城市的边缘人。然而,他们的路在何方,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写的对象都不是健全的人,都是有缺陷的人物,而正是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才

试论_乡土小说_向_农村小说_的转换

2004年7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 - 11 - 20. 作者简介:陈晓涛(1983-),男,江苏如皋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基地班本硕连读生. 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陈晓涛,方 霞  (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20世纪前期的“乡土小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从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这三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转换的历程。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村小说;转换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4)04-0047-04    在一般的使用中,把“乡土小说”称为“农村小说”似乎也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乡土小说显然也是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但把解放区到新中国以来写农村生活的小说称为“农村题材”以区分于二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道理。人们或许可以在直感上意识到“乡土”与“农村”是有区别的。  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出版过一本《乡土中国》,在近40年后重印时他解释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 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乡土” 就应该是指中国广大乡村的基层传统社会了。这是一个植根于土地,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其经济形态是以土为生、以农为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纽带的自然关系,其文化观念是在传统礼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这个自然村社用费孝通的话来说,属于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2](p.5)。  这个本来也可以称为“农村”的乡土却因为社会变革而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一社会变革当然包括了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因素的侵蚀,但 更有力的冲击则来自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动和领导的政治革命,它瓦解着乡土中国原有的自在性和自然性,使“乡土”逐渐演变为“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2](p.5),即由自然村落转变为政治组织——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组织起来”;用周扬的话来说也就是“在政治上已有了高度的觉悟性、组织性,正在从事于决定中 国命运的伟大的行动”[3](p.71) 。这就是在当代文学 史中说的“农村”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一、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  费孝通在论及“乡土本色”时说:“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2](p.1)他又说:“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 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 [2](p.6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也描述道:“在共产主义统治中国之前,家庭的经济基础是一小块土地。具有土地所有权,常常可以出租。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供自己食用,而且还通过集市出卖,用所得的钱购买生活必需品。”“但是,这种地区性的市场联系从来都不是纯粹经济意义的,它总是要受到习惯的限制,嵌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因素。”[4](p.648)  中国农村尚未经过充分的资本主义市场经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浅谈乡土小说流 摘要:乡土小说是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农村生活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关键词:产生、特征、批判性 一、乡土小说流派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乡土小说流派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文化相互交织。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沿海大都市渐渐兴起。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逐渐拉开。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对乡土的眷恋及对故乡落后的风貌的批判,成了乡土小说作家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这一流派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人情,揭示并批判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批判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人身心的迫害。小说注重展示地区的山川风貌及民风民俗,把人物的命运与乡土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乡土小说的批判精神 乡土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无疑对当时的落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当时大多数作家把写作对象由五四时期的新知识青年转为农村中的一些落后愚昧的小人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民思想的转变。乡土小说的批判对象之一是落后的民风陋习,作家们对封建宗法文化下的落后现象感到悲痛,他们致力于揭露并批判这些残害身心的民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揭示了传统农村人民的劣根性。 乡土小说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风陋习的批判,《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农村中“冥婚”的陋俗,批判了当时农村的陈规陋习及人民的精神愚昧:菊英在八岁时便已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还惦记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没对象,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个同样死去十年的对象,菊英娘请人说媒,合八字,置办嫁妆,雇佣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将所谓的婚礼办的有声有色。作者以一种讽刺的笔调叙述了菊英娘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和钱财,细致地写出她对这种迷信的事情所倾注的热情,深刻批判了残留的封建礼教及人民落后迷信的思想,小说对冥婚这一场景描写地很到位,使读者对农村思想的封闭落后感到震惊与哀叹。而蹇先艾的《水葬》也批判了农村的陋俗:贵州偏远地区对待小偷会采取绑上石头然后沉下江河的方式将其处死。骆毛和他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但因生活艰辛不得不去偷窃,桐村人残忍地将骆毛以水葬的形式处死。水葬原是一种尊重死者的入葬方式,为的是让死者回归大自然,而在桐村,它变成了一种残忍的杀害人的刑罚,即使骆毛为养活母亲而无奈偷窃且没有成功,但他在村民眼中仍然该死,村民对生命的冷漠无情令人发指。 乡土小说在注重民风民俗描写的同时也重在揭露并批判人性的劣根性。乡村生活贫苦,受教育程度低,受封建礼教的残害尤为严重,农村生活的愚昧和困苦都成为乡土作家描写和关注的焦点。鲁迅是乡土小说流派的启蒙大师,这一流派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受他的作品的启发而完成的。如《陈四爹的牛》中,猪三哈是一个肮脏穷苦的农民,他原本的生活是比宽裕的,也娶了个漂亮的老婆,但没过多久,老婆和邻村的一个男人勾搭上了,猪三哈知道了竟然觉得那个男人比自己高大,比自己好看,认为这几年来自己委屈了老婆,便默默地离去,从此过上了替陈四爹放牛的日子。别人以前骂他黑酱豆,他是不敢还嘴的,但自从替陈

20世纪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讨

20世纪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讨 ——夏衍与高尔基 夏衍(1900年-1995年)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是一个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堪称世纪同龄人。他是在五四新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之初正式登上文坛,开始其文学活动的。从青年时代开始,夏衍就一直紧紧追随着时代的潮流,用实际行动回应着时代的召唤。可以说,他既是历史变化的见证人,也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 夏衍写了无数的作品,反映了我们中国20世纪政治、文学、思想上的变化,因此,对夏衍的创作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的那一段历史,并对中西方的文化作出比较和评价。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输入,直接刺激了中国新的文化系统的形成,并且激化了新的文化系统同原先文化系统的对立与冲突,使中国新文化的二元化进程同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纠缠在一起,并相互借鉴和融合。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始终伴随着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 生活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夏衍见证了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并参与其中: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接受过五四新思潮新思想的熏陶和新文化的影响,还积极投身中国文学创作中,与当代文人奋战在文艺前线。他曾赴日本留学多年,在留学期间,他真正开始在斗争实践中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捍卫者,并积极吸收借鉴欧美文艺、日本文艺,以及俄苏文艺的进步思想,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知识技能,使其文化知识结构更趋完善。 自幼沉静务实的夏衍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他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尤其是俄苏文学。当时的俄苏文学的译介在中国成为一个高潮,瞿秋白在《〈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中解释过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这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要讨论研究俄国,于是外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因此,夏衍开始比较集中阅读俄苏文学作品,对此,他有过这样一段回忆:“当时我开始知道了一些苏联大革命中的英勇出奇的英雄,于是我很想追觅一些介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俄罗斯人民的典型与性格,我找到了高尔基,读了《夜店》,读了《太阳儿》,终于读完《母亲》而深深地感动了。”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目录 《一碗清汤荞麦面》 [日本] 栗良平《法律门前》 [德国] 卡夫卡《免费》[美]雪莉·凯撒 《一天的等待》 [美国] 厄内斯特·海明威 《没有锁上的门》 [美国] 罗伯特·斯特恩德力 《小公务员之死》 [俄国] 契诃夫《穷苦人》 [俄] 列·托尔斯泰 《?诺曼底?号遇难记》 [法国] 雨果《雨伞》 [日本] 川端康成《陈小手》汪曾祺《陈奂生上城》高晓声《没有完的故事》 [美国] 欧·亨利《热爱生命》 [美国] 杰克.伦敦《小丑》 [俄国] 屠格涅夫 《半张纸》 [瑞典] 斯特林堡

《饥饿艺术家》 [奥地利] 卡夫卡《罗生门》 [日本] 介川龙之介《桔子》 [日本] 介川龙之介《鱼服记》 [日本] 太宰治《柏林之围》 [法国] 都德《夜》 [意大利];路·皮兰德娄《阿拉比》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羊脂球》 [法国] 莫泊桑 正文 一、推介原因 这个在日韩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成为在逆境中奋起,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象征。在日本,该书的出版被形容为掉进了?一亿泪的海?;《读者》总编彭长城认为《一碗清汤荞麦面》是该刊创刊以来刊出的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 栗良平 .本名伊藤贡,日本著名作家、演讲家。1943年5月生于日本北海道。曾经从事过十多种职业。在综合医院任职十年,高中时代曾翻译安徒生童话而引起对口述童话的创作兴趣.。他利用业

余时间收集四百多篇民间故事以各地方言亲自巡回讲述。主要作品有《纺织公主》《又听到二号汽笛》《穿越战国时代的天空》,而以《一碗清汤荞麦面》而成为儿童类畅销作家。 一碗清汤荞麦面 [日本]栗良平 一 对于面馆来说,生意最兴隆的日子,就是大年除夕了。 北海亭每逢这一天,总是从一大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平时到夜里12点还熙攘热闹的大街,临到除夕,人们也都匆匆赶紧回家,所以一到晚上10点左右,北海亭的食客也就骤然稀少了。当最后几位客人走出店门就要打烊的时候,大门又发出无力的?吱吱?响声,接着走进来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人。两个都是男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样子。孩子们穿着崭新、成套的运动服,而妇人却穿着不合季节的方格花呢裙装。 ?欢迎!?女掌柜连忙上前招呼。 妇人嗫嚅地说:?那个……清汤荞麦面……就要一份……可以吗?? 躲在妈妈身后的两个孩子也担心会遭到拒绝,胆怯地望着女掌柜。

20世纪中国文学考题

20世纪文学考题 一、填空题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

文学作品中的美食与乡愁

文学作品中的美食与乡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对中国人而言,仅仅为了满足口腹的饕餮之徒,是被人瞧不起的。我们的圣贤从吃中悟出了治国之道,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透彻一些便是好的治国之才就是一位好厨师,善于将一道菜烧的色香味俱佳。著名的美食家古清生深得“食不厌精”的夫子之道,从书本理论到实际操作他都很有一番体味,但是他也反对吃的浮噪吃的粗鄙他讲:“一个时代的食文化,多少 能折射出这个时代总体的心态,吃价格高昂的山珍野味大致可以见出浮躁与轻狂的社会思潮,如果你留心猜测一个渴望山珍美味的人的真实心态,那一定漾动着无已控制和排谴的欲念。” 翻看古清生弥漫着饭菜香的饮食书《美食最乡思》后,除了佩服作者对中华大地不同地区饮食独特的认知与见解外,更能体味到饮食之外那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乡愁,正如他在一篇随笔《味檑上的故乡》中所谈到的那样:“人对食物的 依赖性可能要超过语言。”这种对于食物的依赖性其实是种“大乡愁”不是因家乡 美味而思念的乡愁,—这种乡愁在中国文人笔下不绝如缕。而《美食最乡思》中弥曼的,是一个闯荡大都市的田园文化人,对工业文明正在吞噬乡野美味的起初、深入、细致之美,代之的是种豪华奢侈或者千篇一律的快餐式饮食风格,表现出来的不满、忧思与反抗。 我观察到古清生不像一般美食家一样,过多将吃上升为高不可及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写食”已如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吃的那道茄子一样,名为“茄子”然而所然无味,老古的文字更多深入中国饮食的历史层面,所包含的是一个 特定地域的人文精神和居民秉性。所以我们便看见了在故乡看龙舟吃粽子的欢乐,故乡土生土长的野菜的清香外,他笔跨大江南北,泼墨东西写上海人的精致,浙江人的清鲜,广东人的煨汤。 最为好吃的往往是默默无名的村妇用最为本色的方法烧制出来的美味,但若经过加工,出现在大雅之堂必然失去那份原自于乡土本色,正如陕北民歌一旦被流行音乐同化后那种粗狂之美被雅致取代一样,所以,与其说古清生是在用嘴品尝中国美食,不如说是用腿在行走中国的美食地图—只有乡间田园,还有未曾被工业化污染的地道的美食。 在古清生这样的“品尝”与“行走”中,我们从饮食文化中看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宽容,我以为这便是《美食最乡思》一书名字的由来,中国的饮食,南甜北咸、北辣东淡与地域的历史、文化、物产,等息息相关,正如古清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实际上就是一部美食史,《周礼》很多的章节就是讲饮食礼仪。中国的饮食,有的精细,有的生猛,有的猛烧,中华文化也是如此这样的刚柔相济,异彩纷呈。美食家各地饮食差异中获得了享受之美。苏东坡出生在中国美食故乡四川,他一生虽然起起落落但都不会忘记故乡的美食,但是他从来都是以开放的胸怀来欣赏各地的美食,贬居黄州时,清苦的他用当地的猪肉文火而做成美食;居住在杭州是他又喜欢上了西湖的鱼;贬官岭南时他说:“日啖荔枝三 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对苏轼来讲,这不仅仅是“人安之处即故乡”也可以说 是“胃安此处即故乡”。从南方闯荡到北京的古清生是有“胃安此处即故乡”的东坡之风的。 在日渐繁华的都市,看到不同地方的菜品为迎合大众口味不得不改良,见 到中学生们去麦当劳、肯德基里去吃全球同一配方烧制出来的鸡翅,看到白领女孩越来越青睐速成食品,我这个同样喜欢中国风味的都市人,真的担心,在不远

诗意栖居之梦_论现代乡土小说中精神家园的放逐与建构

2005年12月 第8卷第6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X ia 'n Un 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 ial Sciences Editi o n) Dec .2005 V o.l 8N o .6 收稿日期:2005-09-11 作者简介:魏子木(1975-),男,湖南隆回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诗意栖居之梦 论现代乡土小说中精神家园的放逐与建构 魏子木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摘 要:现代乡土小说体现了现代乡土作家对自我的二重放逐。他们告别故乡,就意味着成为乡土的一个 他者!,而同时又无法自如地进入城市的生存语境。于是他们只能把自己精神的栖所放在 别处!,在创作的 白日梦!中为漂泊的灵魂重构一个虚构性和理想性的精神家园,为现代人建构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人和自然完全的和谐。 关键词:乡土小说;精神家园;二重放逐;重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 (2005)06-0004-04 乡土小说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自古以 来,对故土家园的追忆和守望凝聚成的乡愁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乡土小说同样具有时代特色, 五四!启蒙运动开启了社会小说、平民文学的先河,抒写故乡成了 五四 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武器,同时也成了现代乡土小说家离乡背井、寄寓异地时的一种精神寄托。乡土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众多的作家、众多的作品,蔚为大观。没有现代乡土小说,现代文学将黯然失色,而所有的现代乡土小说都体现了现代知识精英对精神家园的放逐与重构。 一、自我的二重放逐:乡土小说的离乡模式 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中华民族无疑有着强烈的恋土恋乡情结。这种情结在异乡漂泊时尤其突出。放逐故乡后,现代乡土作家在异地感到的是孤独和失落,惟有记忆中的故乡成了灵魂停泊的港湾。 鲁迅曾说许钦文 不过在还未开手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 了!。[1](P9) 现代乡土小说家一般都离开家乡远适异地,飘入城市。或许由于生活所迫,或者怀着对新文明的向往,或者像鲁迅说的 走异地,寻找异样的人们!。因而,他们离开家乡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逐,意味着精神上的寻找和灵魂上的漂泊。他们离开家乡后,又无法和家乡割断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城市也没有给这些漂泊的灵魂一个栖息之所,相反,他们却体会到了社会和生活的残酷。当乡土小说作家们 独在异乡为异客!而又陷入悲凉时,记忆里的故乡便成了可供栖息的精神家园,故乡因此也变得美丽起来。他们在异地寄寓怀念并回忆着家乡,进而刻画描写家乡。 乡土小说作家们再现着失去的故乡乐园,抒写着怀想与眷恋,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还乡。对故乡土地的激情怀想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与选择,是远离现实的精神逃逸,是对失去的乐园的追忆、向往。无论是浪漫写意还是客观纪实,都是对 仍有价值!的乡土当然的精神回归,这一潜在的理性逻辑自然使得文化怀乡具备了更多新的美质与价值自觉 一种新的生命体验与 隐现着乡愁!的文化情结。 ? 4?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乡土小说指的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指现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文学这个术语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二集导言》中首次提出的,他把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作家归为乡土文学流派。 可以说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开创。与鲁迅同时期也有作家描写农村的生活,比如徐玉诺。徐玉诺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原始性的粗狂的,他的《祖父的故事》,用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口语,没有观念化的人物,把人物的心理也描写的发自内心深处。徐玉诺很快从文坛隐退,“他应当给我们更多些。”① 相对而言,鲁迅的乡土小说则更显犀利。鲁迅不仅写出了农村、农民的各种生活,更关心农民的精神痛苦,揭示了农民思想的弱点及劣根性。而这些并不是鲁迅技高一筹的地方,那么多人尊称他为精神的导师,不是因为他揭示了这些,而是他能够以平民的视角来写农民,充满着关爱的,聊以同情的对农民“哀其不信,怒其不争”。鲁迅在五四高潮时期创作的小说集《呐喊》就侧重农民题材的描写。在鲁迅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就隐约有农村的影子,狂人所处的环境就是个真正的乡村。鲁迅的又一名作《阿Q正传》乡土的范就愈加明显了。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乡村小镇未镇的一个无业无产的

贫民,他在赵老太爷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赵的资格,可不管怎么样他有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鲁迅写阿Q不是为了写一个让大家哈哈笑的人物,是要写一个让大家在笑中哭,笑中反省的人物。可以说鲁迅写乡土的阿Q是揭示了国民劣根性。名为《故乡》的小说就真正切切是鲁迅的过去梦中和现在眼中的故乡,名副其实的乡土。记忆中的故乡是那么的美好和令人眷念,闰土的一声“老爷”彻底打碎了迅哥儿的梦,刻在闰土额头的皱纹也刻在了鲁迅的心上。疮痍的故乡,愚昧的故土,悲、慨交加。可以说,鲁迅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讽刺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又抑制不住对故乡、故土的眷恋。极其矛盾的角度,使得他的文字在犀利中有丝丝暖意,也同样是这样的矛盾使得他的乡土小说吸引着众多的作家和读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形成了乡土作家群,代表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等。他们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乡土小说作家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此外,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