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考一海洋地理第2讲海洋开发、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考一海洋地理第2讲海洋开发、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考一海洋地理第2讲海洋开发、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考一海洋地理第2讲海洋开发、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2讲海洋开发、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海洋开发1、2、3、4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1、2、5

1.(2019·南京盐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1月6日,一艘油轮在长江口外160海里与一艘货轮意外相撞,燃烧数日后于14日沉入海底。

材料二图1为我国东部某海域示意图,图2为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量变化统计图。

(1)杭州湾以南以海岸为主。图中M处海底50 m等深线向东凸出,原因是;N处海底地形属于。

(2)总体来看,图示海区南部海水盐度比北部(填“高”或“低”);淮北盐场季产盐量最大。

(3)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大黄鱼产量迅速减少,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等。

(4)从海洋权益角度看,油轮事故点海区属于我国的;从相撞到沉没,油轮处于无动力状态向东南漂移了一百多千米,原因是。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岛屿,属于基岩海岸。由于M 地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由于泥沙的淤积,导致海洋深度变浅,从而导致等值线向深海区域弯曲。N处水深小于200m属于大陆架部分。第(2)题,总体来看,图示海区北部有淮北盐场,使

北部海水含盐量降低,因此南部海水盐度比北部高;淮北盐场在春季降水最少,气温快速回升蒸发旺盛,产盐量最大。第(3)题,渔业资源的减少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一方面人类排污量过大和海上石油资源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石油泄漏,从而导致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主要与人类的过度捕捞有关,导致渔业资源枯竭,从而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4)题,从海洋权益角度看,油轮事故点海区距离长江口外160海里,已经超过领海的范围,应该属于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事故发生时间是1月6日,是北半球冬季,该地受冬季风影响,从相撞到沉没,油轮处于无动力状态向东南漂移了一百多千米,原因是冬季风和沿岸洋流的影响。答案:(1)基岩长江(和钱塘江)泥沙在海底沉积大陆架

(2)高春

(3)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过度捕捞

(4)专属经济区冬季风和沿岸洋流的影响

2.(2019·苏北苏中七市模拟)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矿产资源需求仍呈增长态势,石油等大宗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开发海洋石油资源成为必然。图1为“我国海上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图2为“我国石油海洋工程能力达到的水深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海上石油沉积盆地分布特点有。

(2)目前我国海上石油开采量较少,原因有。

(3)未来我国大规模开发海上石油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从先整体后具体分析即可。第(2)题,从开采难度、开采成本、开采环境和技术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第(3)题,从预防与保护两方面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分布广泛且不连续;集中在大陆架海区;东海、南海面积大

(2)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较低;海洋环境恶劣

(3)防止石油泄漏;保护海洋生态;防范海洋灾害

3.(2019·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左图为“西欧地区略图”,右图为“荷兰沿海地区示意图”。

(1)挪威沿海海岸类型为,其特点有。

(2)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条件。

(3)简析荷兰沿海地区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4)简述荷兰2009年实施的一项“退耕还海”项目的生态意义。

解析:第(1)题,根据塑造海岸的主导因素和海岸的物质组成,可划分为基岩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等主要类型。基岩海岸的主要特征是岸线曲折、峡湾相间、岸坡陡峭、海滩狭窄,挪威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多峡湾,为基岩海岸。第(2)题,油气田开采条件包括资源的储存状况、运输状况、市场需求以及工人作业和技术等方面,解答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第(3)题,围海造田比较有利的自然条件是有大面积的浅海滩涂,地势低平;从图上来看,该区域有很多河流通向海洋,可以在河流入海口处建筑堤坝,利用风力排水,有利于节省投资。第(4)题,填海造陆工程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但也使得沿海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锐减,沿海污染加剧。因此“退耕还海”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答案:(1)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岸陡水深(任答两点)

(2)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3)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

(4)增加湿地面积,改善海岸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4.(2019·徐州考前模拟)安达曼海位于孟加拉湾东部,面积为79.8万平方千米,南部与马六甲海峡连接,是南海通往印度洋的关键水域,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下图为安达曼海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著名航运通道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2)普吉岛位于安达曼海东部,是世界著名的潜水胜地,其海岸类型以

为主,海岸特点是。

(3)试描述安达曼海对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的影响。

(4)安达曼海北部一年之中表层海水盐度较高的季节是季,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地理位置、风浪大小等方面分析。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普吉岛的海岸类型为砂质海岸,具有坡缓水清;适宜发展旅游业的特点。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安达曼海位于南亚的夏季风(西南季风)的上风区域,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第(4)题,安达曼海北部一年之中表层海水盐度较高的季节应该是一年中降水最少、淡水河注入量最少的冬春季节。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风浪小,航运条件好

(2)砂质海岸以砂和砾石为主;坡缓水清;适宜发展旅游业

(3)安达曼海位于南亚季风的上风区域,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4)冬春受冬季风影响,降水较少;淡水注入量小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海北接中国广东、广西两省,属中国海南省管辖。南缘曾母暗沙为中国领海的最南端。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南海东北部经台湾海峡和东海与太平洋相通,南部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

材料二南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鱼虾蟹贝等种类丰富。南海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各种金属矿产资源。南海诸岛岛礁上有绚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

材料三南海部分区域图。

(1)近期,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我国南海不断挑起事端,南海问题不断升级,结合所给的材料,分析南海争端不断的可能原因为

。(2)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南海的执法力度,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阐述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大意义。

解析:第(1)题,从资源、历史、地理位置、别国干扰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第(2)题,从资源储量、生存空间、国家安全和海洋国土观念等方面说明其意义。

答案:(1)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历史问题;大国势力的干扰等。

(2)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十五: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主要海洋环境问题。 (一)海洋资源 1生物资源海洋捕捞、养殖、增值等 海洋渔业分布 原因 世界五大渔场 2 矿产资源分布大陆架 近岸带 海盆 海底油气资源的开发:勘探----开采---运输 3空间资源特点;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 利用方式: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体现)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围海和填海造陆 (二)海洋环境保护 1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污染污染物来源分布在 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源 分布在 处理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读某区域部分地理信息图(图1),回答1-2题. 1.甲区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据图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势 C.大气环流 D.洋流 2.乙海域有一大范围渔场,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图来解释其成因,应选

A B C D 3下图是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①滨海资源②海洋经济③海洋资源开发④海洋空间利用⑤海洋盐业 (2)石油和锰结核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资源,从形成条件分析, 石油主要分布在;锰结核主要分布在 读下列两地区图,回答下题 1两水域附近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 A.淡水资源B.渔业资源C.石油、天然气D.煤炭、铁矿 2该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当地 A.水体富营养化B.水体放射性污染C.外来物种入侵D.附近水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回答3~6题。 3.浙江省的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正确的是 ( ) ①位于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②长江、钱塘江等大河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③有沿岸的冷、暖流交汇④位于于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对浙江发展滩涂养殖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 A.海啸 B.寒潮 C.台风 D.洪涝 5.近几年来,浙江规定每年6月中旬开始在东海渔区实行三个月的“休渔期”,主要原因是( ) A.避开恶劣的台风天气 B.修补渔船和渔网 C.该时段鱼类游向深海区D.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6.近几年来,广东省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沉置大量废弃船只,主要原因是 ( ) A.阻止海船在该海域捕鱼 B.为该海域走私船只设置障碍 C.防止捕鱼船拉施网作业 D.为鱼类营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7.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

2019-2020年高中选修2地理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6.2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中图版练习题第四十三篇

2019-2020年高中选修2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6.2 海洋环境问题与 环境保护中图版练习题第四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海洋污染物危害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大洋环流 D、生物循环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因被海水侵吞的土地不断增加,图瓦卢在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土地被淹没的原因有( ) ①岛屿沉降②海水膨胀③暴雨泛滥成灾④两极冰盖融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石油污染成为日益突出的海洋污染问题,下列海域污染严重的是( )

①沿海水域②海上航道沿线③海上石油产区④石油输出港附近海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图中字母A B C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读70年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面积变化图(左图)和主要海湾自然岸线比例的变化图(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70年来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面积和自然岸线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海湾的面积均保持不变 B、自然岸线长度存在先降低后增长的态势 C、岸线总长度存在先增长后降低的态势 D、自然岸线比例不断下降,近30年下降尤为显著 关于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和岸线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海湾自然岸线长度和海湾面积的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 B、由于海湾沿岸土地资源丰富,沿海开发建设对海湾形态影响不大 C、海湾自然岸线长度的减少速度不断加快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 D、近几十年以围海造陆为主的人类活动成为海湾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无 【解析】:

3.3人类与海洋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 第三节人类与海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2、发动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利用开展海报制作、撰写小论文专题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3、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不当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强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 重点 1、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难点: 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P40-44,约10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的年龄是______亿年。 2、1872年至______年期间,英国“___________”号海洋考察船的环球航行。 3、海洋总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____以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被人们称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________发展的重要基地。 4、赤潮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海洋有什么危害? 5、《联合国海洋公约》于________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我国也于________年__月___日加入该公约。它标志着人类在更大范围内_____利用海洋和_____管理海洋的时代已经开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探索海洋的奥秘 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从海洋中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近30亿年的历史。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自古至今从未间断,最著名的是1872年至1876年期间,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的环球航行。 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劣、资源短缺等难题的有效途径。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四、世界关注海洋 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许多来自于海洋,如海带、食盐、

2019-2020年地理选修2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人教版巩固辅导

2019-2020年地理选修2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人教版巩固辅导 第1题【单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和深海采矿已形成规模,海洋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新的依托空间。下列行为不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是( ) A、大面积的海水养殖 B、大量捕杀饵料生物 C、渔业过度捕捞 D、定期海上休渔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2011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7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8届“航海日”。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国家设立“航海日”,对于我国开发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实现建设航海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有着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我国拥有的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是根据________计算出来的( ) A、内水 B、领海 C、专属经济区 D、毗连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关于海冰和冰山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海水结冰,海区盐度会降低 B、海冰主要是咸水冰,高纬度海区直接由海水凝结形成 C、冰山为陆地淡水冰川滑入海洋而成,夏季冰山数量多 D、冰山的撞击力巨大,隐藏在海水中的部分危险更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回答。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海洋与人类文明...

宁波大学期末考试卷 (2014_—2015__学年第_1__学期) 课号:--------------- 课程名称:海洋与人类文明改卷教师:__________ 学号:126030067 姓名:江泽文得分:____________ 人类社会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摘要:海洋是人类生命的起源,是人类发展的最根本所在。海洋中有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绝大多数资源,所以,海洋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毋庸赘言。但是,当下由于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足迹早就开始探索海洋。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生活对海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然随着人类探索海洋的进程,海洋也对人类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海洋人类文明资源影响 海洋、陆地、大气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地球。我们都知道,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可以说,不只是人类,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 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起源于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中最早形成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再慢慢发展为真核生物。5.7亿年前,海洋中才渐渐的开始出现各种动植物。就这样又过了几亿年的衍化,动植物开始向陆地上迁移并且开始了进化。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将人体中的某些元素和海洋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做了对比,发现在人血液中和海水中,氯、钠、氧、钾、钙等元素的比例都什么的接近,说明海洋与人类的进化甚至是与一切生物的进化都息息相关的。 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类文明发展与海洋之间的关系 提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海洋的关系,不得不提人类历史中对于大海的几次伟大的探索,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祥于几大河流域,而在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呈现了鲜明的海洋特征。 公元前1600-1450年乃至更早的年代,位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的皮拉斯基人创造了程度较高的古代海洋文明,并使当时的克里特成为海上霸主。它很早就能建造高头低舷的快速远航船,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控制过爱琴海的海上贸易,强迫周围的民族向它称臣纳贡。 在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地中海地区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因此,被人们称为“地中海时代”。古代希腊的雅典由于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比利犹斯等良港,为其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雅典的比利犹斯港是古代希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 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突出代表,被称为“大西洋时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线的开辟是“大西洋时代”的发端。13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到14世纪,欧洲人已普遍使用。l5世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海洋资源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海洋资源 【什么是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指的是自然资源分类之一。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 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海洋资源分类】 海水可直接作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 1、海洋化学资源:海盐、 2、海洋生物资源:有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除了直接捕捞外,通过养殖、增殖等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3、海底矿产资源: ①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4、海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但能量密度小。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沙发电和波浪发电,但也投资较大,效益不

高。 【海洋资源利用方式】 凡是在陆地上进行的产业活动,都有可能在海洋中进行。 ①交通运输:海港码头、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 ②生产空间: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 ③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海底电缆。 ④储藏空间: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海洋资源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我国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 3、我国北方以(长芦)盐场最为著名。 4、我国南方以(莺歌)海盐最为著名。 5、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6、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7、我国大陆架渔场占世界已开发的大陆架渔场面积的(四分之一)。 二、选择题 1、下列不是我国四大海产的是(C)

高三地理开发海洋资源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 知识网络

典型例题 全球水告急!世纪之交的多种传媒,整天谈论缺水问题。的确,在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中,除能源危机外,最让人担忧的是淡水危机。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淡水缺乏如此急迫,向海洋夺取淡水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读下图回答: (1)某中学一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的方案,请说明设计的原理。 (2)海水淡化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不仅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水的相变,也考查有关水资源的问题。第(1)题,认真读图,通过读图描述过程。第(2)题,答案比较灵活,但一定要围绕着水资源做文章。 答案:(1)玻璃对太阳辐射来说是透明的,但它对海面具有保温作用,海水受热蒸发上升,遇到玻璃冷却凝结的水滴增大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水槽内形成淡水。(2)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海水淡化可以解决人类现在和将来面临的淡水危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和深海采矿已形成规模,海洋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新的依托空间。据此完成1-6题。 1.下列行为不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是 ( ) A.大面积的海水养殖 B.大量捕杀饵料生物 C.渔业过度捕捞 D.定期海上休渔 2.下列矿产分布在滨海地区的是 ( ) A.石英砂矿 B.多金属结核 C.海底热液矿床 D.天然气水合物 3.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 ( ) A.海岸 B.海洋人工岛 C.海上钻井平台 D.海洋船舶 4.有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洋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资源密集程度高 B.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主要受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制约 C.海洋开发成本高是因为海洋开发风险大 D.海洋污染和海上自然灾害都是有国界的 5.开发利用海底“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是 ( ) A.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B.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环境 C.部分取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D.它是一种洁净无污染的能源 6.人们对海岸带的开发,为了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的方式是 ( ) A.围海造陆 B.海洋捕捞 C.海洋旅游 D.海水养殖 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例如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读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11题。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

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关系研究倡 赵宗金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 要: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 综合表现。海洋文化是人类直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文化。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 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也有助 于丰富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海洋世纪的时代状况构成了两者的共同背景,为海洋文化研究及海洋意识普及 提供了依据。对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受概念理解多元化分歧的影响,也受当代海洋 文化实践活动复杂性的影响。总体上看,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 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 化的共同核心。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世纪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3)05‐0013‐05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意识一词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海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海洋社会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交叉,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论及海洋意识问题。事实上,这两个概念的背后,蕴含了当代的历史境况和时代精神的契合关系。有效地把握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海洋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自觉地进行现代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界定 (一)关于海洋意识内涵的理解及其特征 海洋意识是公众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特定历史时期人海关系观念的综合表现。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研究基本状况如下:第一,“海洋意识”出现的频率较高,研究内容较分散。目前以“海洋意识”为题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大部分文章是以新闻形式发表;对“海洋意识”的概念表述多为描述性定义。内容上主要涉及特定人群和地域、国家的海洋意识状况和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念。第二,“海洋观(念)”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涉及海洋观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海洋观的历史变迁、国际关系中的海洋观分析如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第三,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直接表述主要集中在海权与海洋国土观念问题上,主要与公众的海洋认知及海权问题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海权与国家的关系,古代及当代的海洋国土观念等。总体上看,关于海洋意识的理解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此外,当前海洋意识的结构、形成机制缺乏研究文献。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出台了海洋战略,都认识到了对公众的海洋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海洋意识的构成却缺乏应有的有效分析和表述。关于意识的研究从19世纪末期就已经进入科学研究的阵营,迄今形成了内容心理学、结构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等诸多流派的研究结论,并在意识的构成和转化、意识的生理机制、意识状态的分析等多领域内都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但 倡收稿日期:2013‐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海洋意识及其建构研究”(11CSH034);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 (12&ZD11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2BSHJ06)作者简介:赵宗金(1979‐ ),男,山东莒南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高二地理下册 同步检测试题5《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全国通用)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0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8.7级。由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人员失踪和死亡超过20万,这次海啸波及7个国家,这是此区域40年以来最大的海啸。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所发生的海域是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3.除了海底地震能引起海啸外,还可能引起海啸的有 ①滑坡②泥石流③海底火山爆发④风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B 本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并以此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的地理知识。从图中所示的地震发生地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上。 2.B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图中所示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该处是板块的消亡边界。 3.C 一些自然灾害之间有关联性。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或风暴引起的巨浪,它能破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而滑坡、泥石流不会引起海啸。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相对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5.我国下列各水域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A.长江口 B.黄河口 C.辽河口 D.珠江口 6.洋流对赤潮的影响主要是 A.稀释了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物 B.使赤潮发生海域形成大渔场 C.加强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程度 D.使赤潮污染范围缩小 4.D 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工业生产中含氮、磷废水的排放,生活中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相对封闭的海湾,较高的海水温度等是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5.D 珠江口水域相对封闭,水温较高,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严重。 6.A 洋流能够带走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物,减轻赤潮发生海域的污染程度,却使污染范围扩大。 国际海底是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或各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国际海底的所有开发活动受有关国际机构管理。下图为我国的国际海底矿区。读图,完成7~10题。

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摘要:大海是生命的起源。海洋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在能源、生物、危机、经济等各个方面,人类的举动都会影响着海洋,当然海洋也会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要想实现共同发展,就必须了解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能源,生物,危机,经济 正文: 一、海洋能源与人类生活关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的陆上资源越来越缺乏,尤其是能源短缺将成为下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向广阔的海洋索取能源已迫在眉睫。【1】众所周知,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这与当今能源短缺的人类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1】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它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以便让海洋对今天能源日益短缺人类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在当今人类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而现如今发电主要依托火力发电。随着火力发电所带来的污染和煤炭资源的短缺,发电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而由于风力发电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风力发电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海洋中永远吹着的风则是我们最好的风能能源,海洋正以它的风吹进我们的人类生活。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其他能源的发电技术也正悄然兴起,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等,海洋的能源正以电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海洋的这些能源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因此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是可再生的。因此海洋在未来中一定会担负起能源供应的责任,造福于人类生活。 二、海洋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在这个孕育了生命的地方,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据粗略统计,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数量有20多万种。【2】这些生物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海洋鱼类、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成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据统计,海洋已成为世界上动物蛋白的最大源泉。【2】海上养殖也正高速的发展,丰富的海洋生物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海洋生物还可以用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如秘鲁大量使用鳀鱼制造鱼粉,这种鱼粉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用作饲料添加剂和肥料;人类利用海洋生物作为药物的历史悠久,在海洋生物中发现可作为药物和制药原料的已达千余种,从个体微小的微生物到体重上吨重的鲸类都含有珍贵的海洋活性物质;海洋生物还可用作工业材料,很多岛屿国家都利用活珊瑚、珊瑚石、珊瑚沙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由上可知,海洋生物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活,从吃到用都有海洋生物的身影,而正是海洋生物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海洋渔业经久不衰。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海洋资源(一)

4.2 海洋资源(一) 一、预习导航 【预习题】 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 1、海洋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主要有哪些种类?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手段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3、为什么温带海区渔业资源丰富?洋流与渔业资源分布有什么关系? 4、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5、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中国和日本的渔业生产有什么不同特点? 6、阅读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其主要内容。 7、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有何特点?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在。 8、海水运动能源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和。 9、海底油气开发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油气输送的方法分别是怎样的?【资料卡片】 新能源可燃冰 “冰”怎么会“可燃”?即使是二氧化碳在超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干冰”也不可燃。但确有“可燃冰”存在,它是甲烷类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一种类似冰的透明结晶。它透明无色,外形似冰,点火可燃烧,常温下分解出天然气,又有“气冰”、“固体瓦斯”之称。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一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甲烷分子只有一个碳原子,其燃烧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少,且没有硫化物生成。因此,天然可燃冰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科学家预测,地球海底天然可燃冰的蕴藏量约为5×1018立方米,相当目前世界年能源消费量的200倍。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可燃冰又称甲烷水化物,多数蕴藏在地球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深海海底100~300米的地下。可燃冰是甲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吸入水分子而形成的结晶体。其形成的条件是:一要有数千年前动植物尸骸释放的甲烷气;二要有丰富的水;三要具备低温高压环境。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 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为形成“可燃冰”除了压力主要还在于低温,所以一般在冰土带的地方较多。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 从目前勘测的初步结果看,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南海和东海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目前多家研究机构在对我国“可燃冰”进行储量勘测、开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到2008年前后,国内的“可燃冰”总储量有望被勘测清楚,预计在2015年试开采这些“可燃冰”。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海洋中的能源与生物 海洋中的动力能源潜力非常大,据估计,世界海洋能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500多亿千瓦,其中开发利用的为73.8亿千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长江三峡电站为例,到2009年,全部三峡26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仅海洋中能源这一项就相当于400多个三峡电站的电量!而且海洋中能源具有安全、无污染和永久利用的优点。因此,开发海洋能源具有良好的前景。 海洋每年繁殖再生各种生物约400亿吨,其中鱼类年生产量为6亿吨,举例来说,一千克鱼类相当于

人类与海洋教案1

第三章第四节《人类与海洋》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著名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451607056.html,] 生:不是 2010年8月26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

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来源:中.考.资.源.网]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451607056.html,]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高中地理海洋资源(一)

海洋资源(一)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和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目前全球粮食、资源、能源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向学生指出,作为陆地资源的补充和替代,海洋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海洋资源的开发投资较高,对技术条件的依赖性强。 二、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主要讲渔场的形成、分布及世界渔业生产概况这两部分内容,重点是海洋渔场形成原因。这部分内容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仅作引导。首先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渔业资源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最后讲述世界渔业生产活动概况。教学时应注意要求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并认真比较“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与“世界主要渔业地区分布图”,观察寒暖流分布与渔场分布是否一致,从而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海洋矿产与油气开发主要讲了两方面内容: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的进程和油气生产过程。其重点是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及主要技术装备。海洋油气开发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发展过程。现在,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经济活动内容,成为某些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教材中举出了地震波方法;其次是海底油气的开采,这主要通过海上钻井平台进行;最后是海洋油气的输送,一种是船舶运输,包括油船和天然气船,另一种管道运输,即在油气田和海岸间架设油管和气管。 海洋油气开发本身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加之起步较晚,与学生空间距离较远,对这方面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图片及文字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向学生展示海洋油气开发的流程图,或简单介绍我国海洋油气工业的发展和成就等。但由于课时所限,这一部 分内容不宜过多展开,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即可。 【自学导引】 【思考导学】 1.为什么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与丰富的海洋资源总量相比,人类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是否已经很充分?为什么? 答案:目前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还很不充分。因为海洋资源开发投资较高,对技术条件依赖性强。 人类只有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更多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3.怎样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养殖、增殖等途径。 4.简要说明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答案: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 5.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其中,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案: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6.为什么世界渔场通常集中在温带海区? 答案: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滋长;另外,温带地区多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大范围渔场。 7.我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两国有哪些有利条件?分别以舟山渔场和北海道渔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单元测试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二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的是() A.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 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C. 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 利用麦秆、泥炭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和深海采矿已形成规模,海洋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新的依托空间。下列行为不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是() A. 大面积的海水养殖 B. 大量捕杀饵料生物 C. 渔业过度捕捞 D. 定期海上休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两万多千米 B. 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已得到有效遏制 C. 我国陆域面积广大,无需争取更多海洋权益 D.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合作,为国际海洋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目前海洋污染治理的重点是() A. 海上石油泄漏 B. 沿海工程建设产生的垃圾 C. 排入海洋的工业废水 D. 排入海洋的生活污水 5.海洋污染物危害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大气环流 B. 水循环 C. 大洋环流 D. 生物循环 6.澳门围海造陆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 人多地少,经济实力雄厚 B. 沿海有许多淤积的浅滩 C. 围海造陆历史悠久 D. 风浪小 7.《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的范围为() A. 12海里 B. 26海里 C. 200海里 D. 300海里 8.材料:在旧金山和夏威夷之间的广阔的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这座垃圾岛一直在“茁壮成长”。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大洋上的“垃圾岛”对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A. 海洋动物吞食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 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 C. 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 D. 增加海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 9.自1996年6月1日起,我国每年在南海海域实施为期60天的伏季休渔制度,休渔期间在南海海域不得有任何渔船作业。选择在6、7月两个月休渔的原因是() A. 这一时段多发台风,确保渔民安全 B. 这一时段海水温度高,蒸发强,海水盐度大,鱼类少 C. 这一时段南海幼鱼比例最大,为了保护渔业资源 D. 这一时段多有赤潮发生,影响渔业生产 10.21世纪,人类会加大对海洋开发利用。 (1)海洋环境问题包括()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海洋资源

“第4节中国的海洋资源”的导学案 陆海燕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2、知道中国四大海产、四大渔场和四大盐场的分布。 3、了解海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重点、难点】 1、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 2、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1)有利条件: 中国海域自北向南跨越 温带: ,沿海面积宽广,海水温度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2)四大海产: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余种,其中鱼类 多种,主要经济鱼类多种。其中、、、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3)四大渔场:渔场、渔场、渔场和渔场。其中,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 (4)海水养殖业: 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以上,主要海水养殖品种有、、虾、扇贝、牡蛎、等。 2、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 (1)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非常丰富,近海蕴藏有大量的 和。 (2)中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有、、金红石、等。 3、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

(1)化学资源: 中国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的主要方式是从海水中提取和、、、等化学元素。 (2)著名盐场:盐场、盐场、盐场、盐场。 知识点二:海洋资源的保护 1、中国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衰竭等。中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近年来,中国海域的污染日趋严重;频频出现的也给中国的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2)采取的措施:加强海洋环境的,防止海洋,并对海洋资源进行和。 2、下列现象中与赤潮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全球变暖B鱼虾大量死亡C海平面上升D潮汐现象3、探究讨论 探究一 怎样保护海洋资源? 探究二 赤潮的危害有哪些?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海洋资源开发二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江苏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习---海洋资源开 发二 四:海洋能 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前景 1.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且开发难度较大、未被广泛采用的是() A.太阳能 B.煤 C.风能 D.海洋能 2.关于波浪能及其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波浪能分布广泛,便于大规模开发 B.波浪能的分布尤以热带海区较为集中 C.波浪能发电装置将波浪能转化为热能,后转化为电能 D.波浪能发电的困难是造价高,发电成本高 3.2007年6月,中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从而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减少核废料的污染②无CO2排放,减轻“温室效应”③可取代一些水电,改善大气质量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4.关于海洋能源的正确叙述是() A.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底石油、煤和天然气等 B.属可再生能源,无污染

C.能量密度大,开发利用较方便 D.开发工程投资小,效益高 5.目前,海洋动力资源开发不广泛的原因是() A.蕴藏能量比较有限,开发价值不大 B.有污染,大规模开发会带来比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 C.能量密度比较小,需要比较大的投入 D.能量分布在远海,难以开发 6.潮汐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最早的一种海洋能,它主要分布在一些浅窄的海峡、海湾和河口区域。潮汐发电需要一定的条件:潮差足够大,海岸能储蓄大量的海水并可以进行土建施工。1966年,世界上最大容量的潮汐发电站在法国朗斯建成。 ⑴潮汐能丰富的地方主要有哪些? ⑵利用潮汐发电需要哪些条件? ⑶分析朗斯潮汐电站的有利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习题精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小题。 “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②河流输入 ③海洋运输④海底上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 B、东南 C、东北 D、西南

【答案】:无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若某油轮发生泄油事故,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死亡原因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回答。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目前从发展趋势来看,海洋能必将成为哪些国家的重要能源之一( ) A、沿海国家 B、发达国家 C、所有能源紧缺的国家 D、部分沿海发达国家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长江口附近海域是我国大面积赤潮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该海域赤潮高发期一般出现在( ) A、11月~次年1月 B、2月~4月 C、5月~7月 D、8月~10月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若某油轮发生泄油事故,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死亡原因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