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

(xx批注)——与xx同志商榷

原作:

xx

《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发表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下称孙文)一文,一扫学界陈言,令人耳目一新,且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我祝贺孙景坛同志取得的成果,但对其主要的论点实难苟同。我认为,孙文之所以得出“子虚乌有”、“学术谎言”的结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对关键史料释读有误;二是没有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把握;三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未予充考察。有鉴于此,我不揣浅陋,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请孙景坛同志指教。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理论概括和历史概念,基本得到史学界的公认。孙文把它称之为“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其最主要的证据是汉武帝在建元六年根本没有采纳过董仲舒的建议。他根据有三:

一、《史记》未记仲舒对策;二、《汉书》虽书,但自相矛盾;三、《资治通鉴》载之不实。现在我们就来对这三点根据分别作出辩证,其余则后文论及。

第一,《史记》未记,需要分析。《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著作,荜路蓝缕,功不可没;但我们对它也不应搞新版“凡是”,特别是在论证这样重大历史课题时尤其不应忽视其下列不足:

其一,其言秦汉之事虽详,但“采经抵捂(牾)”。

其二,“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1)其三,“编次同类,不求年月。”

(2)其四,特别关健的是内容有缺失。刘知己指出,《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十篇未成,有录而已”,至元成、间,褚(少孙)先生曾更补其缺,作《武帝纪》等,但“辞多鄙陋,非迁本意。”

(3)因此,史学界一直对《史记·孝武本纪》颇有微词,只是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司马迁“遭彼腐刑,怨剌孝武,故书违其例,志存激切”

(4)的一种情结罢了,现在看来,不独如此。

第二,《汉书》所书,并无抵牾。孙文指责班固是“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的“始作俑者”,主要根据《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孙文特别指出,该段文字“背离了自身的《武帝纪》和《儒林传》”。果真如此,当然是自相矛盾,但所谓“背离”,原非出自《汉书》,而是孙文误解所致。

首先,这里的“初立”不能仅指建元元年,至少应包括汉武帝即位后的前六年。其次,这段文字已经透露了董仲舒对策的时间信息,即在“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之后,与《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的记载完全一致,与《汉书·儒林传》“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的记录也绝无矛盾。再次,这段文字实际上已经反映出《汉书》对窦婴、田蚡、董仲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活动中各自贡献的评价。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生。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已;重用儒生,充其量只不过延了几百个文学之士。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

第三,《通鉴》之误,无关宏旨。司马光之误,古今史家多有驳证。孙文只是再次特别强调了这个纪年之误。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把董仲舒对策作为一个特殊阶段,纳入到整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之中,被孙文特别强调的这一点,顿时就变成了一个无关宏旨的细节而已,更不能作为“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的证据。

二、xx是怎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和理论概括,它的确切所指是对一个特定历史过程的抽象,而不是对某个孤立、偶然事件的表述,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对汉武帝时期国家指导思想重大转型及其历史影响作出基本评估。我以为,这个过程应由六个阶段构成。

(一)罢黜刑法——剪枝弱干。罢黜刑名、法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步,因为汉初统治思想首推黄老。次崇刑名,法家名声虽然不佳,其术仍在实际中运用,所以此举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学术意义。黄老之术在汉初走上治国安邦的历史舞台后,独领风骚几十年并取得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成果,它也因此成为汉武帝之前几朝君主们的一种思维定势。但是转型时期的社会,必须要有新的理论作为实践指导,至少也要对旧有的理论作出新的解释,这已经被历史千百遍地证实。汉武帝即位后,改换统治思想已经具有主客观的基本条件,但他毕竟少年执政,加之传统势力十分强大,特别是大权在握的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5)变之过速,恐怕反倒欲速则不达,所以只能打迂回战——罢黜刑法就是其第一个回合的基本策略。

建元元年冬十月,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丞相绾奏: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7)卫绾是文、景、武帝三朝元老,又是武帝为太子时的太子太傅,尤受文景“尊宠之。”

(8)他原是一位本份为官之人,在景帝时已经为相,但作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宦至相,终无可言。”

(9)现在汉武帝一上台,他一反常态,第一个站出来指责申商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实际包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第一,他身居相位,对国家

的政治走向不可能毫无识见,但是文帝好刑名之言,景帝不任儒者,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的大气候使他只能终无所言,无所兴废,不便表明自己的立场。武帝即位,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方才一露峥嵘。第二,作为武帝的老师,一方面他至少是汉武帝向往儒学的思想注入者之一,另一方面,他又必然比一般人更了解汉武帝的思想倾向,纵观他一生的表现,此举实属非凡,既可能是摸到了“今上”的精神,也可能是奉了“今上”的密旨,君相合谋而为之。第三,此举的实质意在黄老。黄老之术统治多年,一时还不具备根本否定的政治条件,所以“打擦边球”,剪除枝蔓而弱其主干,卫绾批评的几种学说,核心是对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刑名之术的批判,因为“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10)明白了这一点,其政治意图就昭然若揭了。孙文所言:

罢黜申商韩苏张之言乃黄老所为,证据不足,不合逻辑。但是,很快,卫绾就被“以景帝病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虽然《史记》、《汉书》对于此事均语焉不详,如果把它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考察,不难发现,这是黄老派的政治报复。我们可以说,卫绾既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第一个发难者,也是汉武帝上台后上层政治斗争中的第一个牺牲品。

(二)、议立明堂——公开较量。议立明堂,以宣政教,既是儒势继续进攻的态势,又是黄老进一步反击的契机,围绕此事,双方展开了一次最重大的政治较量。

卫绾免相后,汉武帝以魏其侯窦婴为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但是,窦婴、田蚡因“俱好儒术”,一上台,即“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12)王臧乃读《诗》之人,“赵绾亦尝受《诗》于鲁申公。”绾、臧登台即唱戏,“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但又“不能就其事”,于是推荐鲁申公。当汉武帝问申公治乱之事时,他只说了一句:

“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14)此话绕水,实则告诉xx:

看准的事情就去干,不用多渲染。从申公的态度可以折射出当时政治和学术上两大派系的暗中较量。

果然,列侯“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

(15)“菲薄五经,”“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更有赵绾不避风险,“请无奏事东宫”,“是以窦太后不说”,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武帝无奈“尽下赵绾,王臧吏”,

(17)对此险恶形势,绾、臧以自杀了事;而“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18)申公则“疾免以归”,一场热热闹闹的议立明堂终于未得善终。在这个回合中。儒势损兵折将,黄老出尽风头。

(三)、增置博士——表彰儒学。议立明堂的一帮哥们被打倒以后,汉武帝因身边的班子被改组,只好以退为进,静待势变,好几年不在意识形态领域做敏感的大文章,直到建元五年,地位进一步巩固以后,才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动作:

“置五经博士。”

(20)此举对儒学的表彰意义不容小视。其一,增加儒学经典作为官学。西汉初年,博士之职百家都有,儒学只有《诗》和《春秋》等设置博士,现在增加到五经,且使之官学化,不仅对统制社会思想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使博士一职从此质变,开始向儒家经学博士演进。其二,壮大了儒学势力。置五经博士后又规定每一个经学博士可以教授十个弟子,此举大大增加了高层次的儒学人才,壮大其势力不言而喻。其三,提高儒学地位。其后汉武帝又批准公孙弘为博士弟子“复身”

(21)的奏请,使儒学的徒子徒孙们得以终身免除徭役,专心治学,其社会地位的特殊化决定他们所从事的术业也随之特殊化了。其四,有利益统一儒学思想。汉代推重师道,不改师法,违者会受到严重非议。五经设置博士,博士传弟子,弟子再传,层层教授,易于避免对经学理解的纷争歧见,便于统一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

(四)、绌抑黄老——政治实现。绌抑黄老宣告儒势取得政治上的最终胜利,为儒学的发展与被尊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黄老派树倒旗折,失去了最重要的后台老板和政治保护神;汉武帝立即重新起用窦婴、田蚡,以田蚡为相,窦婴为太常,同时任命韩安国为御史大夫,迅速地控制了政权,儒势因此而柳暗花明。田蚡以外戚和丞相双重身份,乘势“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22)“使天下之学士靡然成风矣,

(23)从而把这出戏推向了新的高潮,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完成。汉武帝如果不是真心尊儒,大可不必在大权独揽的条件下多此一举。

(五)、制策贤良——理论完成。政治胜利只是为理论实现开辟了道路,但政治代替不了理论价值。于是元光元年,汉武帝诏告天下,策间(问)贤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适逢此时,“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24)“出焉”是指出来对策,而不是象孙文所说的“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董仲舒是汉代今文经儒学大师,早在景帝时即以治《春秋》为博士,“学者皆师尊之”,

(25)“为群儒首”。在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惟董仲舒使汉武帝独“贤其对而异之”,可谓一鸣惊人。

董仲舒在对策中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引伸出君权神授理论,主张任德不任刑,以五常之道教化人民,达到更化善治。最后他提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26)这就为绌抑黄老之后的历史任务首先破了题,指出了方向,从而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活动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大而言之,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收刑名、阴阳家言所创立的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不仅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提供了最适用的思想武器,也从理论上最终完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任务。所以,从特定意义上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系采纳董仲舒建议并无不实之处。

(六)任用儒吏——组织更新。一种统治思想的贯彻,是离不开组织保证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活动在理论完成之后逻辑地提出组织换班的问题。这个阶段是以公孙弘上书(元光五年)为标志的。公孙弘在元光五年的贤良文学对策中被汉武帝擢为第一,“拜为博士”。他乘机上书,说汉武帝“有先王之名而无先王之吏,是以势同而治异,”“吏邪”而致“民薄”,因此要求实行组织更新,得“先王之吏”而化民,为实现这一点,他主张立学校,“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择民年十八已(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此(比)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每年一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以文学礼仪为官”,“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

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

(27)他不仅提出明确的组织路线,而且还辅以周密详备的实施意见,真是纲举目张。有些思想,早在董仲舒元光元年的对策中就已从理论上提出。但他作为高级行政官员,把任用儒吏的思想提到吏治原则上,细化到操作规范的程度,就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汉武帝当然地批准了这个建议。从此以后,功臣、贵族、富豪及其子嗣垄断权力的局面有能改变,儒家一向追求的“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开始成为现实。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事实决非子虚乌有。

但是孙文在否定“独尊儒术”的同时,又创造出一个“崇高(尚)儒学”的新概念。其实,这只有文字学意义上的微妙分歧,很难说有什么本质不同。罢黜不是消灭,独尊也是崇尚,怎么能一边说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一边又认定崇尚儒学是客观事实?

三、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不是随从所欲的行为,从根本说,只是历史规律的能动反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本是由以下三点决定的。

(一)、政治转轨变型,思想必须改弦更张。

西汉立国之后,内忧外患百弊并存。政治上,不得不暂行分封,但为时不久,诸王坐大,“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28)至景帝时,终于爆发“七国之乱”。虽然旋即被平定,由于并未从体制上真正解决问题,隐患依然存在。这是长期困扰西汉政府的一件事情,也是景帝留给武帝的一道历史难题。西汉前期最大的边患是匈奴的掠夺侵扰。由于汉廷反击匈奴尚无实力。于是采取娄敬“和亲”之策,苟安延年,以待时机。景帝时,已经作了反击匈奴的准备,但未真正实施,这一历史重任又留给了武帝。经济上,西汉初年承接秦末大乱之势,社会凄凉残破,经济彻底崩溃。为了恢复经济,西汉政府早年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经过文景两朝的薄赋轻徭,励精图治,终于造就了“文景之治”的伟大盛世。

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好大喜功的特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他一定会奋然跃起,内多兴作,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扩大汉家基业。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而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显然已经过时。于是绌抑黄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就必然地提出了。

(二)儒学名高势大,势在必尊。

儒家是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在先秦百家争鸣中,已经名高势大,与墨学并称为显学。随着秦王赢政振长鞭,扫六合,一并天下,法家学说也被奉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其后则又“焚书坑儒”,重创儒学,使儒学进入低潮;但“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29)经秦末大乱后,儒学又重新振作起来。

至武帝即位,儒学已经发展到名家辈出,学科精细的繁荣阶段。“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鲁自胡母生、于赵自董仲舒。”

(30)每一位名家都是一面思想的旗帜,每一门学科都是儒学的渊薮,所以很容易统摄社会的思想信息。儒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学儒、从儒、如鲁申公自楚返鲁之后,“退居家教,终生不出门”,但其“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

(31)儒生之众多,儒势之炽烈,儒学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面对这种不可抗拒的学术势力和思想家群体,任何政治家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和价值,贵因顺势,才是上上之策,所以汉武帝要独尊儒术。

(三)、实行多欲政治,儒学可用。

xx之前汉代政治的特点,一言以蔽之:

“寡欲政治”。但自汉武帝开始逐渐转向“多欲政治”,这就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持。汉武帝之所以面对百家而对儒学情有独钟,关键是儒学适应他的多欲政治的需要。首先,儒学自身功能完备。

此时的儒学,经过吸纳百家,整合体系,阐幽发微,不仅形态完备,精英辈出,而且其势难违,儒学积极入世的性质,特别是它所倡导的“主唱臣和”、“主先臣随”,与汉武帝的多欲政治最为投合,诸如《春秋》公羊传开卷即讲“大一统”,这就很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需要,因而被拿来作为政治统一,强化君权的理论依据。董仲舒弟子吕步舒官至长史,“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32)其次《春秋》公羊学既提倡尊王攘夷,又说“复九世之仇”。这正好为汉武帝对外用兵,特别是征讨匈奴提供了一条“最高指示”。这种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是任何其他理论所无法提供的。再次,儒学还可以修饰统治行为。历来

的旧统治,其本质都是赤裸裸的暴力行为,但总得经过一番精心包装之后才隆重推出。《汉书·汲黯传》说:

“上(武帝)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吏民巧”三字就是传神之笔,很可玩味一番。汉武帝在封禅泰山时,“颇采儒术以文之。”

(33)名臣倪宽为汉武帝行封禅之事,也“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

(34)汲黯曾当面指称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35)此话太过直截了当,直呛得汉武帝龙颜大怒,拂袖罢朝;但又所言真切,他也无可奈何。即使是主张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公开建言“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

(36)后世据此常说汉武帝阳尊儒术而阴事申韩,此说中肯。这也是汉武帝以后中国封建时代经常运用的一个统治术,但也仅是“术”而已。

结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轨变型需要的重大举措,先后以十一年之久,历经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六个阶段,由政治开路到理论完成继而组织实现,构成一个险象环生、波澜迭出的历史过程。此举对后世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一方面,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注:

(1)《汉书·xx传》。

(2)

(4)《xx》卷

2、7。

(5)

(13)(17)

(19)(22)

(25)《史记·儒林列传》。

(3)xx:

《削藩册》。

(28)《汉书·xx年表》。

(29)

(30)(31)

(14)《史记·儒林列传》。

(32)《汉书·匈奴传》。

(34)

(27)(21)《汉书·公孙弘倪宽传》。(33)《史书·xx书》。

(35)《汉书·汲黯传》。

(36)

(26)《汉书·xx传》。

(6)

(7)(20)

(24)《汉书·xx传》。

(8)

(9)(11)《汉书·xx传》。(10)《史记·xxxx传》。

(12)

(15)(18)

(23)《史记·xxxxxx》。

(16)《史记·xx本纪》。

xx市委党校讲师)

载:

《xx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汉代儒学的发展

汉代儒学的发展 2[2019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③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并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C 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 3[2018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②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①③④。(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本题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分类切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而不符合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等级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汉代“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被称为智人,受到肯定,说明班固对古今人物的评定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综合来看,班固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改变了先秦时期将人物分为上(智人)、中(中人)、下(愚人)三品的做法,进一步细化了人品等级,这对汉末魏初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随品授官)有着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品思想的成熟。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镇)人。青年时以“三年不窥园”的苦读精神,研究春秋公羊学,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号称“群儒之首”。汉武帝时他应诏对策,受到重视和采纳。董仲舒在先辈儒学的基础上,结合汉武帝时代国家在政治上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客观需要,改铸传统儒学,建立了汉代新儒学,对户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今存董仲舒的著作有两种:《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三篇。 董仲舒写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艺”。他在《举贤良对策三》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段话,学界多年以来一直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字加以概括,并以“文化专制主义”判之。近来文化学者已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一概括“不过是班固的评论之辞,而武帝或董仲舒本人,并没有此类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的文化主潮地位,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了汉家王朝的一统纪,明法度。儒家的独尊,并非儒家的独存。董仲舒的本意,绝非要剥夺诸子学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生存权。”如果不拘泥于董仲舒的个别言辞,而从精神实质去分析,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汉武帝以后实施的文化政策,在尊奉儒学的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太史公司马氏父子《论六家要旨》,刘向、刘歆父子撰写《七略?诸子略》、评述各家各派学术短长,正是“百端之学”存而不废的史征 董仲舒本人的思想体系,也并非纯粹单一的儒学,他的思想中,既有邹鲁文化的传统,也有燕齐方术的传统,还有一部分三晋文化的传统,他吸收阴阳家、刑名家的思想观点,就是明显的事实。董仲舒从百家学说中选择儒学作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有其独立思考的。首先,他重视汲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这完全是秦皇父子穷奢极欲、竭泽而渔、不修文德的必然结果。其次,汉承秦祚,“如朽木粪墙,虽欲善治,无可奈何”,“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这实际上是对汉初奉行黄老之学,过分消极无为,至使诸侯王势力膨胀、社会教化松弛的理论批评。再者,打出儒家的旗号,实行外儒内法的政策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长久统治,“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正是推行这一政策的真实记录。在董仲舒的世界观体系中,“天”是超自然、超社会、超诸神的至高无上的上帝,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也”,“百神之大君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天”被描绘成为有意志和权威的,自然规律被歪曲为“天”的有意识的安排。他声称,阴阳流转而成四时,说明“天”好德而不好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则表示“天”的喜怒哀乐。他尽力渲染“天”的无穷威力,认为“天”是“甚可畏”的,一切人必须服从“天意”,敬畏“天殃”,否则必将招致“天”的严厉惩罚。董仲舒的世界观明显具有唯心主义的、神学的性质。在董仲舒的政治观念中,“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即是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政治秩序,乃是天意的安排。其中,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

历史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文化学院 10历史 张文婷【授课内容】:儒学在汉代确立其正统地位 【授课年级】:高二 【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学生能够知道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 (二)学生能够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三)学生有能力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导入,学生可以认识“新儒学”形成的原因及内容。 (二)通过对“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学生可以认识统治者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及影响,掌握历史比较方法和“瞻前顾后”的历史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到“新儒学”给汉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带来的影响。(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儒学对于后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 儒家学说自形成以来,一直不被重视,中间更是遭到“焚书坑儒”的灾难。那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儒学一跃而成官方正统思想?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本课学习。 本课由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部分组成,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原因、内容、利弊分析和影响。 ?重点:儒学能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长】 2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 还有同学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儒家思想的名言吗?很好,同学们都还记得,是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贵君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学说仁和仁政的思想,不过在那个群雄争霸,礼乐崩坏的年代,有谁会接受儒家的尊礼仁爱呢? 春秋战国:不受重视→秦:重法轻儒→汉初:黄老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为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凌驾于众学说之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堂中。 讲授新课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复习题 1.“……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A.孟子 B.李斯 C.董仲舒 D.李贽 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5.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A. “举贤良对策” B. “君权神授” C. “性善论” D. “克己复礼”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统一保证了思想统一 B.用阴阳五行思想巩固统一 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8.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在于()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试卷第1页,总3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其实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前,汉代前期一直

汉代儒学

专题一第2节汉代儒学 【测试要求】 理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理解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思想主张及评价: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A.观点: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B.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其它思想的自由发展。 (2)提出“”和“”。 A.观点: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灾于他。(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B.评价:神化并加强了君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要求君主爱护百姓。 (3)提出“”: A.观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社会伦理。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个人品德。 B.评价:“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对其应持批判态度;“五常”中去除其中的封建成份,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实质是“外儒内法”。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建立 1.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独尊的原因 (1)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迎合了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改革。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改革。(2)政治:起用儒生参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的队伍。 (3)教育:兴办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影响:

汉代的儒学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焚书坑儒”批判】 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 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教材对罢黜百家的文化政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太学的出现】 汉王朝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太学的创建。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的创办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教材接下来对太学建立后在汉代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描述,指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中家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的背景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所谓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在传授文化方面难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进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积极影响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 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 (xx批注)——与xx同志商榷 原作: xx 《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发表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下称孙文)一文,一扫学界陈言,令人耳目一新,且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我祝贺孙景坛同志取得的成果,但对其主要的论点实难苟同。我认为,孙文之所以得出“子虚乌有”、“学术谎言”的结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对关键史料释读有误;二是没有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把握;三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未予充考察。有鉴于此,我不揣浅陋,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请孙景坛同志指教。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理论概括和历史概念,基本得到史学界的公认。孙文把它称之为“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其最主要的证据是汉武帝在建元六年根本没有采纳过董仲舒的建议。他根据有三: 一、《史记》未记仲舒对策;二、《汉书》虽书,但自相矛盾;三、《资治通鉴》载之不实。现在我们就来对这三点根据分别作出辩证,其余则后文论及。 第一,《史记》未记,需要分析。《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著作,荜路蓝缕,功不可没;但我们对它也不应搞新版“凡是”,特别是在论证这样重大历史课题时尤其不应忽视其下列不足: 其一,其言秦汉之事虽详,但“采经抵捂(牾)”。 其二,“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1)其三,“编次同类,不求年月。”

(2)其四,特别关健的是内容有缺失。刘知己指出,《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十篇未成,有录而已”,至元成、间,褚(少孙)先生曾更补其缺,作《武帝纪》等,但“辞多鄙陋,非迁本意。” (3)因此,史学界一直对《史记·孝武本纪》颇有微词,只是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司马迁“遭彼腐刑,怨剌孝武,故书违其例,志存激切” (4)的一种情结罢了,现在看来,不独如此。 第二,《汉书》所书,并无抵牾。孙文指责班固是“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的“始作俑者”,主要根据《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孙文特别指出,该段文字“背离了自身的《武帝纪》和《儒林传》”。果真如此,当然是自相矛盾,但所谓“背离”,原非出自《汉书》,而是孙文误解所致。 首先,这里的“初立”不能仅指建元元年,至少应包括汉武帝即位后的前六年。其次,这段文字已经透露了董仲舒对策的时间信息,即在“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之后,与《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的记载完全一致,与《汉书·儒林传》“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的记录也绝无矛盾。再次,这段文字实际上已经反映出《汉书》对窦婴、田蚡、董仲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活动中各自贡献的评价。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生。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已;重用儒生,充其量只不过延了几百个文学之士。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 第三,《通鉴》之误,无关宏旨。司马光之误,古今史家多有驳证。孙文只是再次特别强调了这个纪年之误。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把董仲舒对策作为一个特殊阶段,纳入到整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之中,被孙文特别强调的这一点,顿时就变成了一个无关宏旨的细节而已,更不能作为“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的证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选择题练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课小题专练 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2、学术界认为,汉武帝时期,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的新形势,给思想界、学术界提出了新任务。“新任务”应是( ) A.创造出各种新思想以促进文化繁荣 B.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C.创造出适合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 D.为实现儒家独尊创造各种条件 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6、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达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 之旱。”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 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这体现了( ) A.三纲五常的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 C.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解析:选D。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选D。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着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 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图形。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简介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易白沙将其曲解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在传授文化方面难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进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旧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八路,文帝派晃错从其受业。此时。博士之数达到七十余人,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土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因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又恰恰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知识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知识点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二、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希望能帮到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对董仲舒个人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是他升官发财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讨得皇帝欢心的工具,而对于汉武帝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迎合了他大一统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必须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综合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天赋神权,里面认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代言人,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方面为皇帝继位提供了正统的保证,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也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打牢,所以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对于董仲舒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升官发财的一个工具,因为董仲舒非常了解汉武帝,认为汉武帝在如今的大一统形势下,必须要采用一个不同于黄老之学的积极学说,由此董仲舒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理论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所以总的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其实非常复杂,对于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说,实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让他们升官发财,也可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施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史记》读书报告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儒家势力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早在汉代开国六十年实行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推行非常成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当时背景迫使当时西汉政府不得不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初70年,一直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这在汉初十分必要。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史载“汉兴,接秦之蔽,诸侯四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1]( P159)。面对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史记·曹相国世家》载: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2]( P357)。曹参后来代萧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 “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2]( P358)。文、景时期,黄老思想更加盛行。文帝“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

为什么焚书坑儒会演变为独尊儒术?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1周交手写 秦统一前后采用的治国方针是法家思想,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全国的基础;法家韩非子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备受推崇。而儒家的克己复礼等想法与之相悖,有些人曾企图光复分封制,威胁到了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因而必须实现文化思想的高度统一。秦始皇和李斯认为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不利于思想控制,而且部分儒生的政见与当局政策相抵触,所以根据法家严刑峻罚的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这种野蛮的文化专制政策。 而西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日趋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的稳定创造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其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它不同于法家强调刑罚,而是强调思想统治,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其相同之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都是要统一思想。 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文化、经济方面都实现了统一。但光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够,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时期是一种对政治,对统治极为有利的做法。当时百家争鸣的时期,各有一套理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主张自家反对别的家的观念在封建时期的是引起对立与矛盾根源。所以当时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对国内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不同之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不同,前者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后者巩固了统一,光大了儒学。 对于新建立的秦帝国而言,统一思想,统一意识形态,这件事是当时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李斯和秦始皇对问题的敏感和重视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们选错了方法,他们采用了简单粗暴的围堵的办法,失败便是自然的 相比之下,汉武帝、董仲舒们要高明得多。他们采用的是引导为主、禁绝为辅的办法,在倡明国家的政策主张的同时,把读书人的个人追求(仕进)与国家的文化要求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与追随,因而他们成功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