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

1、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

1、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
1、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

1、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不词时期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3、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味。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夏曾佑的依据叮能是

A.中国有朝代的历史始于周朝

B.礼乐文明是儒家学说的渊源

C. 周带来的国家认同与制度文化

D.礼乐文明的地位高于儒家思想

4、图2是清宫廷画家按雍正帝要求所绘的雍正画像。在研究画像的基础上,同学们拟定了以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恰当的是()

①《论道家思想对雍正帝的影响》

②《论清前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③《论清宫廷画家的艺术风格》

④《论雍正帝的统治策略》

A.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

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该社会现象的改变开始于

A.明末清初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7、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 “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C. “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9、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他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C. 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D. 强调“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

10、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11、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12、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

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

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13、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男尊女卑思想 B.家族宗法观念 C.个人主义心理 D.专制王权影响

14、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 D.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15、光绪《周庄镇志》载,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与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田底”和“田面”的实质是

A.佃农和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B.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16、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时代的政治与同代的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专制集权大一统局面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反专制民主思想折射出专制制度将日趋衰落

17、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以上史实说明了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需要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8、下列中国古代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与人物思想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③“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黄宗羲、荀子、董仲舒、朱熹 B.孔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

C.孔子、朱熹、黄宗羲、董仲舒 D.董仲舒、朱熹、荀子、黄宗羲

19、子规鸟又名株归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幺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的叫声“我哥回哟!我哥回哟!”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千百年来,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尊敬的最重要原因是

A.力主改革弊政反遭权贵排挤 B.开创了新的诗歌体裁

C.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感情真挚 D.不屈不挠的抗秦事迹

20、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21、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22、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24、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2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 朱熹以后要步入仕途须读儒家经典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26、儒家民本思想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为君之道与治民之道,其最终取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挤才能巩固。上述材料表明儒家思想

①重民意②重民生③重教化④重权威⑤重法制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27、从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到2011年的“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这里的“伤天理”古代主要是指

A、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

B、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C、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

D、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

2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9、《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30、《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31、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A.“百家争鸣”时儒家经典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32、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33、“北宋五子”对儒学发展的共同贡献是( )

①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②将儒学发展到“心学”的高度③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④使理学成为北宋的正统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5、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6、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37、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白马寺是东汉政府在都城建造的佛教寺院

②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

④佛画是丰富的艺术和历史资料

⑤佛寺景色清幽,多为旅游胜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8、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39、“在天之变,日月薄食(蚀)。四十二月日一食(蚀)。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蚀)在常数,不在政治,年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材料反映了()

A.老子批评周分封制 B.苟子批判庄子主观唯心主义

C.王充批判“天人感应” D.范缜批判佛教的灵魂不灭论

40、中国古代书籍命名的方式和思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有的使用典故,讲究

出处来源,……,有的渗透中国传统思想,有的直接使用作者姓名为书名。下列均以作者

姓名为书名的是()

A.《周易》《韩非子》 B.《韩非子》《孟浩然集》

C.《孙子兵法》《贞观政要》 D.《康熙字典》《贞观政要》

参考答案

1、A

2、C

3、C

6、B

7、B

8、D

9、C

10、A

11、B

12、D

13、B

14、D

15、B

16、B

17、B

18、B

19、C

20、C

21、A

22、B

23、C

24、A

25、B

26、B

27、D

28、c

29、A

32、A

33、C

34、C

35、D

36、A

37、B

38、C

39、C

40、B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摘要 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 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 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Abstract 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她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瞧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瞧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就是因瞧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就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就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就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就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就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她上前一问,才知道就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就是二十三,您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就是二十四,怎么会就是二十三呢?就是您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您出来评理的?您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她说了算!走,咱找她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您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您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就是二十三哪!颜回,您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她听孔子评她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她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她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与她的弟子们就是鲁国人,就就是现在的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 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 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 A 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 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同:①反封建专制;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 ,认识来源于实践;有朴素辨证法思想。并具C分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D 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E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极为薄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镇)人。青年时以“三年不窥园”的苦读精神,研究春秋公羊学,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号称“群儒之首”。汉武帝时他应诏对策,受到重视和采纳。董仲舒在先辈儒学的基础上,结合汉武帝时代国家在政治上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客观需要,改铸传统儒学,建立了汉代新儒学,对户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今存董仲舒的著作有两种:《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三篇。 董仲舒写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艺”。他在《举贤良对策三》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段话,学界多年以来一直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字加以概括,并以“文化专制主义”判之。近来文化学者已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一概括“不过是班固的评论之辞,而武帝或董仲舒本人,并没有此类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的文化主潮地位,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了汉家王朝的一统纪,明法度。儒家的独尊,并非儒家的独存。董仲舒的本意,绝非要剥夺诸子学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生存权。”如果不拘泥于董仲舒的个别言辞,而从精神实质去分析,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汉武帝以后实施的文化政策,在尊奉儒学的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太史公司马氏父子《论六家要旨》,刘向、刘歆父子撰写《七略?诸子略》、评述各家各派学术短长,正是“百端之学”存而不废的史征 董仲舒本人的思想体系,也并非纯粹单一的儒学,他的思想中,既有邹鲁文化的传统,也有燕齐方术的传统,还有一部分三晋文化的传统,他吸收阴阳家、刑名家的思想观点,就是明显的事实。董仲舒从百家学说中选择儒学作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有其独立思考的。首先,他重视汲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这完全是秦皇父子穷奢极欲、竭泽而渔、不修文德的必然结果。其次,汉承秦祚,“如朽木粪墙,虽欲善治,无可奈何”,“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这实际上是对汉初奉行黄老之学,过分消极无为,至使诸侯王势力膨胀、社会教化松弛的理论批评。再者,打出儒家的旗号,实行外儒内法的政策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长久统治,“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正是推行这一政策的真实记录。在董仲舒的世界观体系中,“天”是超自然、超社会、超诸神的至高无上的上帝,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也”,“百神之大君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天”被描绘成为有意志和权威的,自然规律被歪曲为“天”的有意识的安排。他声称,阴阳流转而成四时,说明“天”好德而不好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则表示“天”的喜怒哀乐。他尽力渲染“天”的无穷威力,认为“天”是“甚可畏”的,一切人必须服从“天意”,敬畏“天殃”,否则必将招致“天”的严厉惩罚。董仲舒的世界观明显具有唯心主义的、神学的性质。在董仲舒的政治观念中,“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即是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政治秩序,乃是天意的安排。其中,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一、李贽生平 李贽,生于明嘉靖六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527~1602年),原姓林,中举后改姓李,号卓吾,又名载贽,福建泉州人。16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李贽世代是商人,祖父时才衰落,其远祖信奉伊斯兰教。李贽本人也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他25岁中举,先后在河南共县(今辉县)、云南姚安府做教谕、知府等中下层官吏。为官时,政绩显著,百姓称道。万历六年任姚安知府任满,离开云南,来到湖北麻城耿定理家(1580年),后因与耿定理哥哥耿定向不合,离开耿家,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从事讲学,著述,住芝佛院时,李贽思想矛盾,他既谈经念佛,又供奉孔子;剃掉了头发,但留下了胡须;自称和尚,又喝酒吃肉。这种奇怪的行为,被当时正统道学家称为“左道惑众的‘妖人’”。由于李贽的奇奇怪怪行为和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最终由明王朝下令逮捕,其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历实录》卷369)。其时,李贽已经76岁了。 李贽一生的著作甚多。其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另外,还有《李贽文集·明灯道古录》等书,其激进进步思想在这几本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 “自然人性论”的思想,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先秦,老庄的“人性论”思想便带有鲜明的“自然人性论”色彩。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人性论思想,也带有浓厚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思想在批驳儒家虚伪的“仁义礼教”的思想斗争过程中,都曾放出异样的光彩;在近代开始之初,又再次放出新的光芒。从整体思想框架来看,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源之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但从思想内容的实质来看,则已经从根本上背叛了王学“良知”说的宗旨。它由王学的维护“天理”转化到李贽“童心”说批判“天理”这一实质性的转向。如李贽的“童心说”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在李贽看来,“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人们之所以失却童心,其原因有三:

历史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文化学院 10历史 张文婷【授课内容】:儒学在汉代确立其正统地位 【授课年级】:高二 【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学生能够知道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 (二)学生能够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三)学生有能力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导入,学生可以认识“新儒学”形成的原因及内容。 (二)通过对“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学生可以认识统治者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及影响,掌握历史比较方法和“瞻前顾后”的历史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到“新儒学”给汉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带来的影响。(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儒学对于后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 儒家学说自形成以来,一直不被重视,中间更是遭到“焚书坑儒”的灾难。那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儒学一跃而成官方正统思想?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本课学习。 本课由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部分组成,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原因、内容、利弊分析和影响。 ?重点:儒学能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长】 2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 还有同学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儒家思想的名言吗?很好,同学们都还记得,是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贵君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学说仁和仁政的思想,不过在那个群雄争霸,礼乐崩坏的年代,有谁会接受儒家的尊礼仁爱呢? 春秋战国:不受重视→秦:重法轻儒→汉初:黄老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为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凌驾于众学说之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堂中。 讲授新课

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_颜回的优秀品质

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_颜回的优秀品质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那孔子颜回品质如何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毫不吝惜的将“仁”和“贤”归于颜回,可以说评价之高在其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颜回也得到了历代的统治者的推崇,颜回虽然是生前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死后却是荣宠万千,让人慨叹。 颜回首先是一个仁德的人,是一个贤德的人,但是无论是仁德还是贤德都是比较大的一个词语,可以根据一些小事来看其具体的表现,来总结其品质。首先是知错就改,颜回输冠就讲述了颜回对孔子产生了误会,但是知道自己错了之后,颜回立即对孔子跪拜认错,可见其知错能改,同时孔子评价颜回“不贰过”也说明了颜回知错能改。 另外颜回还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颜回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见其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也可以见其对孔子是尊重的,对知识的学习是刻苦的。 颜回死后孔子大哭,说,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孔子还评价颜回说,讲学的时候颜回总是沉默寡

言,以为他很愚笨,但是后来发现颜回不仅仅能够理解孔子的精神,还能够发挥运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天赋。 评价颜回的最著名的一句话现在经常还在人们的口头上传播的就是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生活清贫,但是却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不会因为贫困而烦恼,而不愉快。 颜回优秀品质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这样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正是由于颜回的聪慧,所以对于孔子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的领略,并且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记在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孔子讲学,颜回总是沉默寡言,别的学生都有很多的问题问孔子,而颜回总是顺承老师,不曾提出一点疑问,开始的时候孔子也认为颜回有点愚笨,但是后来观察,看到颜回可以将儒家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不禁感叹“贤哉回也!” 颜回是忠诚的,颜回的忠诚源自对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的推崇,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见,颜回是孔子忠诚的拥护者,在孔子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得到应用,陷于荒野,食粮不继的时候,包括子路、子贡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颜回也是生不逢时的,如果颜回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实现。但是不幸的是颜回生长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期是一个崇

孔子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与其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大家来说,我相信都不会陌生。简单地说,他是教师的鼻祖,我老师的老师吧!我对孔子很正式的认识是从高中开始的,有一次我的语文老师以膜拜的口吻提起他,引起了我对他的浓厚兴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汉族。他的英文名叫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教学方面,他强调“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孔子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远的不必说,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便足可见基于孔子学说。 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传到朝鲜。三世纪,朝鲜学者王仁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孔子”便在日本落下了根。日本的儒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在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巨大的成功。现代的日本人民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气息。比如有部电视短剧《医龙》同样有孔夫子的思想呢,“以德报怨”。 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不仅日本、朝鲜,就连越南、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孔子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相继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十六世纪以来,孔子思想又陆续传入西方国家,他的理想主义、道德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的武器,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可见孔子学说已遍及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的思想仍然是活跃的!孔子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其实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前,汉代前期一直

从颜回说起——观电影《孔子》有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天资聪慧、乐观豁达、尊师敬道、却不幸早逝,实属遗憾,也让孔子痛心疾首了好些光景。看了电影《孔子》中颜回死的那一幕,不禁感慨万分。寒冬腊月、冰天雪地、颜回一个猛子栽进了冰裂的深湖中。识水性的颜回本可拾得一条命,只是他不稀罕。他稀罕的是那些沉于水中的书简。他一次次地将书简扔出水面,又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冷冽的湖水中。那一刻,天地间静谧了。上帝开始向颜回伸出了手。他缓缓上升,终不省人事。正是验证了那句,站起来是榜样,倒下去是丰碑。一张年轻俊秀的脸煞白煞白的,却呈现的是祥和的微笑。是的,他感到满足了。他拯救了孔子的书,拯救了知识、思想。 什么样的人有这般出色的弟子?对,他就是孔子。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孔子更注重的却是人格的塑造。除了颜回,子路、子贡、曾点、冉有等都非常优秀。子路战死于卫国,倒下去之前不忘正正地戴好冠帽,因为孔子曾教诲有言君子死当正冠。子路死也不忘师训;冉求重用于鲁国,终日不忘夫子之恩情,一心想迎孔子回国;子贡宁愿自己饿也不愿喝最后一碗马肉汤,最后以师生一人一口告终......孔子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的弟子,人性的光辉开始得以传承。 说完了弟子,再说说其他人。鲁国原国相后任司徒的季氏是一个有趣的人。初始因不满孔子“隳三都”、废旧制

等做法,加上嫉妒心作祟,以一个玉珏谐音之“绝”将孔子赶上背井离乡之路。然时光易逝,国势渐衰,老迈年高的季氏搞不定了,又遗上一玉环将孔子迎回。倘若孔子无才无能无德,值得人大司徒这般折腾?可见孔子是有真本事的。 而又不能忽略的便是孔子在卫国的艳遇了。卫国君夫人南子可谓风流妩媚。她召见孔子,语气里无尽挑逗。但孔子纹丝不动,正面回答问题,以“君子无邪念”标榜自己的立场。可这君夫人仍娇娆作态,咄咄逼人,却终被孔子一句:“从未见好德如好色之人”打回原形。南子性来轻浮行事,却被孔子一语击中内心。她行跪礼,莫大的尊重,顿时让孔子本人也肃然起敬。她说:“世人都懂夫子痛苦,却不会真正体味夫子所体味的痛苦。”一语拉拢了夫子和南子的心的距离,震人心魄。可孔子是圣人啊!他终毅然离开卫国,继续颠沛流离。 最终孔子得以回归故土。他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同时,他将中国的思想学术推向了高潮,可谓贡献极大。他更是最早推行计划生育的典范,一儿一女他已足矣。但他却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弟子。 孔子,圣人也!

李贽的文论思想

第十七讲李贽的文论思想(提纲) 一、李贽的文论思想 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目标,被时人目为“异端”。李贽主要的文论思想(1)“童心说”:文学本质观 《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李贽论文的基础,强调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人云亦云 (2)“发愤而作”:文学创作观 这是李贽批评小说《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二字,揭示《水浒》的创作精神。李贽从正面肯定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也就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然而,李贽的认识自然有他的局限性。首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宋江;而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小丈夫自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其次,李贽把《水浒》看作是“君臣必读”的教科书。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工”与“画工”:文学境界观 李贽把文章的境界,分为“化工”与“画工”两种。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什么是“画工”?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什么是“化工”呢?乃是天地造化之工。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工”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文。 1.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思想 (1)“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小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 金圣叹把《水浒》与《史记》比较后发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水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心,允许想象和虚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胜似《史记》”。 (2)“性情”“气质”与“形状”“声口”:典型形象的塑造 “他认为,《水浒》的价值,就在于塑造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水浒》中的人物形象是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即是文学典型。 (3)一人一样语言:语言的性格化 三、王夫之、叶燮的诗论思想(叶不讲) 1、王夫之的生平与思想 2、王夫之的重要诗论思想 (1)“情景说” 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 他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诗歌意象不是孤立的一“景”一“情”,犹如筵席上的一荤一素。离开了“情”,景就是“虚景”;离开了“景”,情就是“虚情”。王夫之强调,情与景是“内在”的统一,不是拼凑。

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汇总

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为“礼、仁、孝”,在冲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这一特殊时期,“礼、仁、孝”成为孔子所倡导的主流社会思想,《论语》中也大篇幅讲述“礼、仁、孝”的重要性及其积极作用,深深影响着现代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优点:《论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对“礼”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大家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就拿这句话称量着,对那些富而作威作福的人痛感厌恶,讲究贫而守节,并对此大奖不疲,甚是流传。“礼”作为孔子首推的精神,其富含浓厚的意蕴。又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礼”成为了一种行为准则,而“成人之美”也成为一种美谈。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遇到纠结之事,“礼”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着相同的内涵。“六尺巷”的故事也表现

出人们对“礼”的理解与实践。 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与教育。“仁”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一种品质,更是君子们处世之道。《论语》中有这样的描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孔子将“仁”作为每个人以生的追求。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不仅仅只是思考方式,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在今天,依旧有无数人为了心中的“仁”奋斗着,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 孔子思想中关于“忠、孝”也是十分的着重的。《论语》中这样议论“孝”的: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懿子问孝,子曰:“无 违”。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孔子错怪颜回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由于受到小人的陷害,孔子被困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这地方荒芜偏僻,没有人烟,孔子师徒数人连野菜场也喝不上,7天未进一粒米,饿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在一间没人住的破屋子里睡大觉。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出门,走了好远,才讨了一点米回来煮饭给孔子吃。等到饭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翻身,恰好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来吃了。孔子假装睡着了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悦,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用来祭奠他。”老实的颜回不知孔子的话里有话,便照直说:“不行,刚才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沉思良久。他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赖。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知人不易”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颜回是孔子最称赞、最倚重的弟子,孔子曾寄望颜回能继承他的志业,这样深获信任的弟子,仍然会因为眼睛的“误导”而起疑心,难怪孔子会说“目犹不可信”。 通常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许多纷争的起点,其实都源于自恃“眼见为实”,因此,判断他人的得失前要谨慎,并需长时间客观细腻地观察,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还没上桌,就暴露出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了。连孔子都慨叹“知人不易”,我们岂可以自己眼见的两三事,随意去评断人、事、物?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领导者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如果主观地作出判断,不信任也就由此产生。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管理者就成了“疑邻盗斧”中的“亡斧者”,在不断的自我印证中,不信任得到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同样,孔子的做法告诉我们,建立信任是长期的工作,而破坏信任则很简单——只要一次怀疑就够了。不要让未经调查的信息干扰甚至破坏这种信任,其要点:第一,信任要建立在长期考察的基础之上。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些所谓的“一见钟情”式的信任,不仅草率,而且也是缺乏诚意的表现。第二,找出真相,有效地反击和遏制流言,使受信任者免受伤害。人都是有欲望、有缺点的,这很正常,关键是看组织有没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信任是有原则的,绝不意味着放纵,严格地执行纠错制度,才是对人最好的保护。其三,了解真相要有策略。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孔子上来就声色俱厉地对颜回说:有人看到你偷吃,是真的吗?那颜回的解释就会给人一种狡辩的感觉——虽然说辞一样,但却未必能让人信服,还有可能引起弟子之间的矛盾。孔子的做法,不仅让颜回“乖乖地”说出了真相,还再一次验证了颜回的诚实,让子贡等人心服口服,这种高超的技巧是令人佩服的。 总而言之,面对组织中的各种“信息”,领导者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既有观念、心态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足够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 子产为什么受小吏所欺?子产觉得鱼初放到水里时,局促不安,之后就活跃起来,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因没有亲自去看一看,结果上当受骗。 说这个故事,是有感于在现实生活中,犯有子产、孔子一类主观、轻信毛病的领导者,确实不乏其人。有的领导者身居高楼,有眼不到群众中去看看,有腿不到基层去走走,办事光听别人说,靠自己想当然,以致常被那些巧嘴卖乖的下级所欺,甚至对他们大为赏识。有

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_孔子对颜回的赞扬

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_孔子对颜回的赞扬 颜回是是孔子的学生中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这在其三千弟子中是唯一的,可以说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是最喜欢颜回的,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

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的赞扬首先最著名的对颜回的评价就是孔子的那句“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颜回贤德啊!孔子作为一代宗师,门生三千,独独对没有任何政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的颜回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其观点是与我们今天的很多世俗看法非常不同。孔子评价颜回的再一句就是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并且做出了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别人,一个错误不会犯第二次,这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优点,但是真正要想做出来,并且长期坚持是非常难的。 另外,孔子还评价颜回“三月不违仁”,也就是说,颜回可以三个月的时间之内不会犯任何违反“仁”的行为,这也就是孔子将“仁”归于颜回的证据,想想我们能够在一天之内所行所说不会违反“仁”的要求吗?在孔子被困于陈国语蔡国之间,与弟子七天七夜没有吃一粒米的状况下,孔子自己都觉得郁闷了,问子路、子贡和颜回自己为什么会到了如此境地,只有颜回表示出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坚定拥护,孔子喟然长叹:“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意思说,有这样的学生值得满意了,颜回如果有财富的话,自己愿意给他当管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