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过渡: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 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思考: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时间地区

1945 内蒙古自治区

195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4、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大基本政治制度。

六、板书设计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一届全国人大(时间、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内容、意义)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如下重大历史史实: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大基本政治制度。

我运用了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备课,是一次新尝试。但如何放开手脚,如何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我们老师一是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二是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只能摸索前进。此外,在高考指挥棒下,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之下,新课改何去何从,还需要继续探究。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复习目标】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高考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重点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难点知识: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解读】 1. 新中国的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准备、概况及意义。体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掌握1954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基本内容及意义,认识1954年宪法的特点。 2.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影响和曲折发展过程。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政治所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异同;掌握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意义,理清多党合作的曲折与发展、完善的线索,注意比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关系之间的异同,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党的地位的理解;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地位、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作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课前预习案 【预习要求】依据课本完成预习,记忆带“★”知识,在课后拓展案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内容】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 (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 论。 2.成立:1949年10月1日 ★3.意义:新中国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___,标志 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 __________ 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1954年宪法 (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 确立了我国的,规定 了,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 将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 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 了;反映了的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教师反思)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political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er reflec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教师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地感受到政治理论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比如,在高一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谈自己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会涉及到外汇的兑换比率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除常规的讲授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图表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

小班语言活动优质课圆圆圆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语言活动优质课《圆圆圆》教案 及教学反思 目标: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圆形的东西,积累感性经验。 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 3、常见圆形物体简笔画图片若干。 4、《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过程: 1、复习儿歌。 (1)集体朗诵儿歌《圆、圆、圆》。 (2)看符号图朗诵儿歌。

2、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仿编儿歌。 (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让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简笔画图片,覆盖原有儿歌图示上的圆形物体,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 (2)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加仿编活动。 3、展示和朗诵仿编的儿歌,激发幼儿继续仿编的兴趣。 4、引导幼儿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及时记录。 目标: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圆形的东西,积累感性经验。 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 3、常见圆形物体简笔画图片若干。 4、《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过程: 1、复习儿歌。 (1)集体朗诵儿歌《圆、圆、圆》。 (2)看符号图朗诵儿歌。 2、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仿编儿歌。 (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让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简笔画图片,覆盖原有儿歌图示上的圆形物体,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 (2)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加仿编活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完美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本课概述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 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自由畅谈”、“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1 政治课由于其固有的学科特点,加上初中时有些政治老师在讲课时往往不够重视,照本宣科,让学生把课本划划、背背记记,导致学生从初中起对政治课形成一种偏见,加重了对政治课枯燥无味的认识,形成了心理定势。升入高中后,高二哲学常识,相对高一的经济常识,趣味性更强些,但理解的难度却没有降低!总结前一段的教学工作,发现本人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提问落实不够 政治课记忆性很强,学生如果光理解,仅限于课堂上的听讲,课下不去及时复习记忆就会很快遗忘,在下节课讲新课时,出现知识衔接不上的情况,并且理科班在明年5月中旬要会考,明年3月份要把高中所有的政治教材讲结束。所以时间紧,任务重。但理科班的政治课一周有2节,平时几乎不去抽时间背记政治的。所以政治课的记忆落实很重要。为此,本人将采取以下措施:1、在备课讲课上再下功夫,争取把课本简介明了地讲给学生。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以便

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时间去趁热打铁,背记刚刚学过的内容。我想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2、抓好课前提问。每个班的政治课两节间的间隔2天左右,所以每堂课前的回顾复习很重要,所以每节课前我精心准备复习问题,把它列到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同学们照着复习。五分钟的复习记忆时间后,注意多提问那些程度不好的同学。 二、课堂不够生动 理科班的政治课难上,因为学生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人也有一些设想:比如在课堂语言幽默性上下功夫或在课堂活动上下功夫。所以还应把理科生和文科生区别对待,理科坚持只讲重要的,会考必考的,有些不改讲的就不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暴露了不少,还应进一步加强修炼,总结教学活动,形成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2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主持人的领导下,教研组秉承“立足教研,服务教研”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对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

部编一下《6古对今》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心编辑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 《6古对今》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认识“古对今”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吗?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上——下)(大——小)(天——地)(古——今) 3.教师板书“古”和“今”,引言: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古代,今天)“古代”就是古时候,“今天”就是现在。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意思相对)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板书“对”) 4.齐读课题,学习“古”字。 (1)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 (2)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了解几对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进行,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近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引问:你发现了什么?(每句话里都有个“对”字。) 2.学生尝试读韵文,用横线画出“对”字前后的词语,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3.汇报找到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中相对的词语:古和今,圆和方,严寒和酷暑,春暖和秋凉,晨和暮,雪和霜,和风和细雨,朝霞和夕阳,桃和李,杨和柳,莺歌和燕舞,鸟语和花香。(指名领读、开火车认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

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田文华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容易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混淆。做拓展训练的时候发现居然老师把答案也弄错了。看来编写的时候还是不够严谨。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特点书上归结的并不规整,我梳理了一下,应当是根据职高生和普高生和在校专业老师的差别在于第一个特点“专业定向后的初次就业”,面临的现状是第二个特点“就业难”,解决的方法是“联接社会”和“终身学习”,达到的目标是“就业和创业”。 初看这个题目觉得咬文嚼字有点钻牛角尖,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题目是可以基于学生现状分析为其将来规划奠定基础。我用了学生的一篇周记导入,有点长,显示效果不好。虽然立意很好,但是效果很一般。运用孟非的成长史的实例不论在国贸班还是烹饪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来德育课教师还是得“潮”,否则没有时尚人物的点缀,德育课就没有时尚感。

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田文华早上上了两节《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教学目标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上午的第四节课是我这周的最后一节德育课。我发现最后一节最有感觉。因为前面经过了两节课的磨合,对教材知识和学生情况的整合已经了如指掌。所以上课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或者从师生互动来讲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援疆归来的第一周的课自我感觉在逐步好转。第一堂课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和德育课内容的融合。在最后一节课当中我把烹饪专业王丹霞老师的例子拿出来给国贸班上,出乎意料地好。我先让学生猜照片人物的身份。学生根据着装和拍摄环境猜是厨师或者园艺师。我公布答案是我校目前知名度最高的王丹霞老师的照片。这个场景设计在烹饪班级反而收不到这样的效果,因为他们对专业老师太熟悉了。在国贸班反而产生了悬念,学生也很好奇。然后从王老师的职称、技能等级证书和荣誉的获得说明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六个特点,以及她成材的经历说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明确目标,取长补短。 这堂课的成功让我感觉以前囿于专业说专业德育有点狭隘。学生需要专业素养的补充,但是更需要职业视野的开拓。说别的专业的案例他们非常有兴趣,因为职业生涯发展是有变数的,很多因素需要整合。他们视野开阔了,综合素养也能提高。 德育课教师对专业了解肯定不如专业老师。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说艰深的专业内容无异于班门弄斧,而且容易出错。这节课的效果的产生,一则是因为我有详实的材料支撑,二则是因为对烹饪专业的熟知所以讲述起来更加能够得心应手。 当然三个班级都以“小偷是不是职业”导入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对这个问题有纷争,有质疑,从而在内涵界定方面能够有清晰的判断。只不过今天国贸班的学生很快提出要通过“什么是职业?”这个问题的界定得到了明确的答案。他们让我说出答案,我让他们自己学会在教材中找。 以学定教,并不是死板地扣学生的专业,而是要找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继续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教幼儿初步学会将测量的次数用记录的方式记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活动重点:学习用种子测量铅笔的大致长度。 活动难点:幼儿理解种子(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铅笔、白云豆种子、花生种子各一; 学具:两种不同的种子若干白云豆、花生(选择种子时颗粒的大小要大致相同)、记录卡、记号笔、铅笔与幼儿人数相同; 幼儿已有测量的初步经验。 活动过程

一、探索 “看看桌上有什么?”(铅笔、白云豆、花生)“请你们拿一种种子来量一量这只铅笔的长,用多少种子表示铅笔的大致长度。”教师 析: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来测量铅笔的大致的长度,给幼儿提供一个探索、交流 二、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一)交流测量铅笔的方法 1、教师请2-3个用不同方法测量铅笔的幼儿大胆地将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诉同伴; 2、组织、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刚才几位幼儿说的方法谁的最好,最正确; 3、得到幼儿的一致认可后,教师小结测量的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 4、教师利用教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测量铅笔的方法,量时白云豆的一头要对齐铅笔的最顶边,在白云豆的另一头用记号笔做记号(画一条短线,第二次量时要从记号开始节下去量)量完数一数,

铅笔的长有几个白云豆长,提醒幼儿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析:此时,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同伴,既给幼儿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为幼儿提供一个敢说、想说、会说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的及时小结和正确的示范,把活动的重点在不经意的环境中教给了幼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二)交流测量发现的问题 1、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刚才用不同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所用的种子数量是否一样多?同样的铅笔用不同的种子,结果怎不一样?是不是量错了?为什么? 2、引导幼儿用两种不同长度的种子测量铅笔长度; 3、体验量铅笔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并让幼儿学习记录种子的数量,幼儿测量时,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一定将种子一头对齐铅笔的顶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测量结束处,开始第二次测量,并请幼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公开课《明确问题》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公开课《明确问题》的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福州高级中学 陈传新 一、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是技术设计过程的首要阶段,也是学生确立设计项目、进入独立设计活动的第一步。 第四章第二节《明确问题》由“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和“设计计划”三个部分内容组成,其内容的组织顺序是依据设计过程在时序上的先后关系而设计的。 根据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1.知道“明确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明确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2.通过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案例引导学生体验明确问题、明确设计项目的过程: (1)

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处理,从而进一步判断技术问题要解决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的价值; (2) 通过对设计对象和现有工作条件的分析,明确设计受到的限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确立自己的设计项目及其具体的设计要求,并制定设计计划,为后续进入独立设计活动做准备。其中第1、2两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三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对上一节课“发现问题”重要性的简单回顾,提出设问——是否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设计项目?——为后续引出“明确问题”的内容及意义作铺垫。 (二)新课讲授 1.通过有关“回收不明飞行物”的练习,引入“明确问题”的第一步——即要明确问题的内容; 2.通过有关“永动机”的案例和“研制宇宙飞船还是研制航天飞机?”的视频,

引入“明确问题”的第二步——问题的价值比较和辨析,即“明确问题”的价值及其衡量指标; 3.通过有关“雨伞衣”案例的学生争议,引入“明确问题”的其它研究手段; 4.创设情景,引入新案例“床用多功能桌”,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活动,体验“明确问题”的过程; (三)学生活动 与学生谈话式的交流贯穿教学始末,此外还有三项专题活动:1.集体询问,调查“床用多功能桌”的使用,填写调查统计表。 2.打开留言版,思考“床用多功能桌”设计受到的各方面限制,在留言版上发言进行集体讨论。 3.在留言版上讨论并制定“床用多功能桌”的设计要求。(四)课堂总结 “明确问题”的重要性及其“明确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五)布置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确定各自的设计项目,在第二课时中交流评价。 三、教材处理 (一)调整案例,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教材中关于台灯的案例已经叙述得非常详尽,学生对此例的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

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了解一大召开及《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阐述三大制度,认识基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新政协重要任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背景: (1)、的胜利发展。(2)、中共全会的召开。 ①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内容:A、工作重心转移:党的工作必须由转移到。 B、工作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C、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D、确定了中国从转变为、从社会转变 为的总任务。 ③意义:这次会议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政协) ①时间:1949年9月。 ②中心: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③内容: A、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等文宪。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b、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前,《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起到了 的作用。 C、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职能:A、新中国成立之初,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主义、主义和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潮流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 [学习思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国家的性质和政权性质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建立标志: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3、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国家性质:(国体)领导的、以础的国家。 ②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制度。(是最高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规定了公民的,确定了新中国向过渡的方向和途径。(2)特点:体现了原则和 原则。

政治教学反思

陈庄中学2013年9月教学反思 韩亚静 力求教育无痕的思想品德课最忌讳的就是说教,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展开讨论,从而隐化教育痕迹。本节课满意之处: 1、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设计巧妙,按照:激疑——明理——反思——实践行动的预设开展,教学效果比较好。 2、以学生感兴趣的综艺娱乐中国好声音为话题,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得刚开始上课就出现了小高潮,学生争先恐后的场景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情景材料选择适当,情景激疑法使用到位。重点攻破自然而然,水道渠成。巧妙的设置情景,顺利的过渡到唇枪舌战的辩论赛活动中,为学生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平台。另外生生互动,任务驱动,顺便让学生在辩论中感受到与父母沟通的艺术。 4、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使本节课充满了趣味性、新奇性、针对性。 5、本节课中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选取整合,为学生扩充了很多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这样扩充了学生

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6、最后巧用学生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的视频收尾,从而对学生提出了希望,让学生感悟自己应该正确的享受网络,做网络的主人。 同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语言表达有些随意、不太规范; 2、课堂中的设问存在欠缺,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过于宽泛,出现了预设外的答案,导致课堂导向偏离的趋势; 3、板书生成不自然,显得生硬; 4、处理最后一个知识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简单仓促,没有作以展开式的处理,这样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中的触动就会大大减少,从而使教育引导作用大大削弱。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不断探求其中“乐趣”的同时,我也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雪地里的小画家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雪地里的小画家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冬天的时候地上铺上了一层白白的雪这时候,雪地里面来了一群小动物,他们分别是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他们在雪里面走来走去留下了许多许多的脚印。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猫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设计思路】 冬天来了,而其独有的特点让孩子们进一步的领略了冬天的风采。该活动主题采取拟人法,模拟走进大自然,让孩子感受到冬天到来时的环境变化,以及可爱的小动物还有它们的脚印,引导孩子探索神奇的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孩子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并能表达自己良好愿望的能力。 【活动名称】雪地里的小画家 【重点领域】艺术、语言 【活动目标】 1、能感受诗歌描述的雪景的美。 2、能用表情表现诗歌,并能将诗歌的意境抒发出来。 3、能将诗歌描述的美景,采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1、课前请幼儿观察常见的脚印,并进行识别。

2、挂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秋天里,枫树爷爷画了一幅很美的画,染红了大 地,也染红了天空,非常的漂亮。可是,冬天来了,北风呼 呼地吹,吹走了枫树爷爷的画,枫树爷爷伤心极了,天气越 来越冷,你们说,天空会飘什么呀? (将幼儿带入冬天情景,天气很冷很冷的而且飘雪了) (二)引导幼儿认识动物的脚印。 教师引导幼儿看挂图并提问:瞧,下雪啦!雪地里来了 一群小动物,看看都是谁呀? (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看挂图,并说出来了的小动 物有小鸡、小猫、小马、小鸭子还有一只青蛙) 教师:他们来干什么? 幼儿A:它们来看下雪的雪景。 幼儿B:它们准备去逛街。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自己看看,它们在雪地里留下了什么?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根据图的内容说一说,留下了一个 一个的小脚印) 教师:那小动物们的脚印像什么呀? (教师请幼儿看图比一比,想一想并说一说)

2019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关注主干,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2.加强纵横联系,如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追踪热点,结合时政热点,结合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认识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 和经验教训;结合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等长效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和复兴对于政 治、经济、外交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易混易错]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 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比赛教学反思.doc

比如,课前播放了周华健的《朋友》这首歌,在优美的歌声中,请同学们谈感受,以这种形式使同学们更真切的感受到了朋友的重要性。吸引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了我把各个环节,都设置了相应的动画,文字,让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也愿意思考。在调查环节,在公布调查结果时,当有的同学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时,非常高兴和激动,我想他们以后会做的更好,积极的与同学交往。而其他的同学会反思,向他们学习,希望自己也可以和他们一样上光荣榜。 现在,我们政治使用的是新教材,上面的知识点少了,增加了更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一味的说教,讲理学生会感到厌烦。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所以我打算把政治课上活,上精。多应用一些多媒体课件,尽量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娱乐、活动、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从而内化为做人的能力。 通过这次赛课,我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让我觉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

的,也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有效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上和对学生的启发上的不合理之处等等。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对于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我会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

《添画》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添画》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题:添画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优秀作业展示,让学生了解“画”不一定使全是画出来的,也可以“添”的更生动,通过添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创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感受添画带来的愉悦,让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重点难点】 1、通过剪、拼、贴等制作方法,添加使原有画面更有趣生动。 2、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 3、明确添画的基本原则,围绕一定的主题创作添画。想象力不能脱离实际,想象力要生动但不能胡思乱想(如:添画时不能把鱼添在树上,把轮船添在空中等)。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创造力。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精神和有关理念指引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儿童创造力,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 本节课旨在借助“添画”,引导学生了解“添”的原理,让学生在添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并激发对美术的热爱。 【课前准备】 1、收集图片:广泛收集各种图片,特别是收集各种内容丰富的画报等。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图片的内容。

2、整理图片:收集来的图片内容比较凌乱,需要通过筛选将内容相近的图片留下备用。 【教学设计】 一、欣赏作品导入 出示添画作品,让学生欣赏。接着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介绍作品并出示课题:添画。随后,教师提问: 1、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能说说吗? 2、这些作品你们能做出来吗? 二、探究学习,创造设计 1、师:这些美丽的画纸除了自身很美,我们还可以添些内容使这幅画更生动。如果是你来制作这些,你准备怎样一步步的来创作呢? 师生共同归纳出三种添画方法: A.直接剪贴,根据主题图片的需要,在自己收集的图片中找那些内容相关小图案,剪下贴到主题图片中,使画面更丰富生动。 B.先绘画后剪贴,即用彩笔先在白纸上画出所需的图案,再剪下贴到主题图片中,使之变的更加有情趣。 C.也可以用彩笔直接在主题图片添加图案,体现小作者的构思。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板书:选材—构思—制作) 2、师:刚才咱们不仅仅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作品,还掌握了制作方法。现在你们想自己也创作一个好吗?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先确定主题图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添画)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根据课本上的添画设计创作。可以先用绘画的方法完成你的设计形象,再剪下来,贴到画面最理想的地方;也可以将你准备的小图片中有用的部分剪下来贴到最理想的地方。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 4、拼贴成画 学生通过想想、剪剪、拼拼、贴贴等制作方法,通过添加拼贴使原有画面更有趣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利用图片,使画面具备最真实的美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