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

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1、城镇化的概念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好多人在分析城市经济的时间,认为城市就是将城市化的地区和非城市化的地区,把它加总,然后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业总量等等。实际上我们要单独来专门来探讨城镇化的时间,一定要记得,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的。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来研究城市化或者研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空间上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地区,一部分是非城市化的地区。所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它就是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空间,城市化的就是城镇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向非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农村空间它们两个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这就是城市化。

所以说,在这个空间上,城镇建设空间在不断地扩展,而农村空间在不断地被挤压的这

一个过程,而同时伴随着三个现象。一个现象是产业的现象,就是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是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而一次产业占比例是不断下降的一个过程。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分析城镇化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什么呢?就是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或者说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这就是一个城镇化率。有时候,像在城市建成区居住的人口占这个城市行政辖区总体居住的人口的比例,也称为城镇化率。所以说,一个是空间的概念,一个是产业的概念。还有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就是说是一个人口的概念。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集聚的过程。在这个集聚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什么?发生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变化的现象。所以说,我们现在最新强调什么?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事实上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三个空间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说,如果来解读什么是城镇化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一个,从空间上来讲,城镇化地区或者城市建成区不断地扩展,农村地区不断地被挤压,这是一个维度来解释。第二个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人口不断集聚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解释的维度。第三个维度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那么伴随的是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在下降。

在人口、产业、空间,在这个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社会结构在发生了变化,社会形态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化。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冲突,产生一些矛盾,当然更多的是一些美好的事情的发生,伴随着城镇化的过程,我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地增长。城镇化的生活的方式不断地占据主要的位置,尤其是对我们中国来讲,在2011年应该算是个节点,因为2011年我们的城镇的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说可以简单地认为,我们中国在2011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化的社会,2011年之前是一个农村主导的,或者说非城市化主导的社会。而2011年之后,就是一个城市化、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状态主导的主体的形态。

所以说,分析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产业、人口、空间还有生活方式,尤其是这个生活方式它的变化可以为我们催生极大的消费需求。我们经常讲,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什么?出口、消费和投资。而这个消费和出口它们两个从大的概念上来讲,都属于需求端,而我们这三驾马车中的消费主要讲的是国内的一些消费市场的一种增加和一种变化。而什么能够促进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快速变化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镇化。当然了,有些学者可能认为,城镇化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个原因。那么消费的增加是伴随着城镇化,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所以说不存在一个因果关系。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存在一种相关性,存在一种互动性。

所以说,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是我刚才所讲的从产业、人口、空间和社会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实际上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国外,也就是全球的城镇化基本上都遵循这么一种规律。当然了,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说,不对,我们的城镇化可听说有一个词叫“逆城市化”,就是说城镇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了之后,由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的膨胀,资源的短缺,污染包括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的增加,还有成本的增加,这个成本包括居住成本、生产成本,比如说还有各种居住成本,比如说房价、租赁,生产的成本也包括房

屋的厂房的租赁、厂房的建设,还包括人工成本等等。所以说,随着污染成本,拥堵,甚至还包括一些犯罪活动的增加。比如说美国的一些逆城市化过程中他们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中心区是一个存在着大量的暴力、犯罪,吸毒、贩毒等等这样一些不受欢迎的现象。所以说,一些富人或者说一些不愿意住在城市中心区的人就迁走了,迁到偏远的郊区了。所以说,在美国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说他们认为在山上住的都是富人,在郊区住的都是一般的工薪阶层,在downtown城市中心区居住的一般是平民。当然了,这种现象存在,但并不是社会的主流。

逆城市化并不是社会的主流,社会的主流还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不过是,我们有时候将一个城市的空间的扩展,看成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事实上不是的。事实上它是一个城市中心地带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等的,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所以说,不要将一切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过程,都认为它是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事实上这跟城市的集聚、扩散,就是先集聚、然后再扩散,这样一个规律,是比较符合的。

2、全球城镇化历程

我们在全球的城镇化浪潮中,曾经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大概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这几波,第一波是城镇化浪潮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首先发生在是西欧国家。所以说,我们的第一拨城镇化是发生在工业革命的发展得比较好的西欧,并且是以英国为中心。所以说,我们在建国初期的口号是什么?赶英超美。为什么要赶英超美呢?是因为在当时人家发展得比我们好,就是现在,它们在有些方面也比我们发展得好,当然了,我们在很多方面确确实实已经实现了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所倡导的那一个“赶英超美”的目标,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虽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与我们当初的理想可能还有一些距离,但是,已经大部分都实现了。所以说,这是第一波浪潮,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首先发生在西欧国家,空间上是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的一个过程。它这个时间点大概是在19世纪开始,历时二百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的成熟区。也就说,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它们在西欧国家已经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城市化,并且已经进入一个成熟期,它们的开端或者说引爆点是什么?是工业革命的开始。所以说,这个关键点很重要。这里面的关键词有三个,第一个,发生在西欧,并且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它是以工业革命的影响,开始的城镇化,第三,它历时了二百多年,在1950年前后达到了一个成熟期。

第二波城镇化浪潮是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发展和技术扩散等多种因素,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澳洲,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代表国家。美国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一世纪。也是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所以,这个我们跟第一段或者说第一波全球的城镇化浪潮来比,就很有意思了,第一波是什么?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西欧,历时二百多年,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而第二波城市化发生在什么?北美和澳洲。是受什么?受殖民扩张、工业化扩张和技术扩散等多种因素。这个影响因素不一样,跟第一波不一样,第一波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波是技术扩散、工业化发展还有殖民扩张。第二波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澳洲。但有一点非常值得研究的什么?几乎同时与西欧与第一波城镇化浪潮进入成熟期,就是第一波成熟期在什么?在1950年前后。第二波是什么?也是在

1950年前后。所以说,我们在分析中国的城镇化的浪潮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地说,我们的城镇化浪潮用短短的多少年解决了西方的多少多少年。为什么呢?因为简单这样地来分析,是有一种自大的倾向,并且是忘记了我们吸收了国外的优秀的成果,我们是在后发优势的驱动下,后发优势的帮助下节省了一些时间。第一波城镇化浪潮历时将近两百年,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第二波城镇化浪潮在北美的澳洲,它历时多少?一百年。也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所以说,西欧和北美在城镇化过程中,几乎是同时进入了成熟期,但是北美和澳洲晚了将近一百年。也就是说第二波城市化浪潮它们用的时间比第一波城市化浪潮节约了一半,节约了将近一百年。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比北美的城镇化浪潮节约个一半时间,那应该是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

第三波城镇化浪潮是什么?是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等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拉美、亚洲、北欧、北非的部分国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类型,巴西、墨西哥和日本、韩国为其代表。巴西和墨西哥采取交易单一的出口替代战略实现工业化发展,大规模人口盲目迁移,出现了过度城镇化,大量的贫民窟出现。而日本和韩国通过战略转移技术和教育立国以及规划调控等有效政府干预措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促进。二战后迅速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左右,2000年以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了。看见了吧,就是说第一波城镇化浪潮是两百年,第二波城镇化浪潮是一百年,第三波城镇化浪潮是多少?50年。它们这个时间几乎一半一半的这样的速度向下递减。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在第一波城镇化浪潮,由于是工业革命的驱动,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第二波城镇化浪潮是受什么?是受工业发展和技术的扩散,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第三波城镇化浪潮就出现了太大的问题了,有一些国家实行单一的出口替代战略实现工业化发展,大规模人口盲目迁移,盲目走向城市,出现了过度城市化。而日本、韩国呢?通过战略转移和技术和教育立国、规划条目,干预,实现了相对来讲比较温和的、适中的、协调的城镇化。

所以说,我们比较就是一、二、三,第一波城镇化第二波城镇化和第三波城镇化,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是什么词呢?技术转移、工业化发展。也就是说无论是第一波城镇化还是第二波城镇化还是第三波城镇化,它们的核心、它们的主导力量都是什么?工业化发展与技术的扩散。凡是对工业化发展和技术的扩散应用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第一波城镇化、第二波城镇化和第三波城镇化当中获益。凡是没有充分利用全球工业化发展和技术扩散这种大的机遇的时候,这些城镇化都发展得不是很好。当然,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地利用工业化和技术扩散这样一种机遇。这种盲目的利用是巴西和墨西哥为代表的。利用得比较好的就是日本、韩国。所以说第一波城镇化、第二波城镇化和第三波城镇化,与其说是一个城镇化的浪潮,不如说是一个什么,工业发展、技术扩散的一个浪潮。如果大家对国际产业技术转移有过研究的话,你会发现,这三波城镇化浪潮和三次国际技术转移浪潮基本上也是同步的。所以说,如果一个地方的城镇化的发展,不存在工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扩散,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当然,有些个地方也没有出现问题,比如说它是以第三产业主导的,这是我们后面所要讲的,这就是第四波城镇化浪潮。

在第四波城镇化浪潮,全球化背景下,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动力所驱动,以亚洲和非洲为重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城镇化发展对全球影响深刻,共同的特点是巨大的人口压力、

悠久的历史文明。21世纪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30年至20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浪潮。如果按照时间递减的话,如果说我们中国的快速城镇化浪潮发生在2000年前后开始启动,如果说2000年前后开始飞速,那么应该在什么?在2025年到2030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顶端。为什么呢?因为根据这个规律,第一波是两百年、第二波是一百年,第三波是五十年,那第四波应该是多少?25年到30年。当然这个推理似乎科学性不是很高,但是我们仅仅做一个假设,然后来验证一下。来验证的结果,我们根据现在的数据来判断的话,我们应该就是在2030年先后,我们的城镇化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基本上就接近尾声了。

在这个中国和印度的城镇化过程中,如果说跟我们的前三波城镇化浪潮有共同的特点的话,那还是什么?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转移与承接,但同时我们伴随的还有个什么呢?服务业的后发优势,尤其是互联网+,就是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在服务业方面在某些程度上,将欧美远远地甩在后面了。当然了,我们甩在后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是市场的驱动,这在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所以说,通过这四波城镇化的浪潮,第一波,西欧、以英国为中心的,两百年,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工业发展,工业革命这是主导的;第二波,北美、澳洲,也是在1950年前后进入成熟期的,历时一百年。第二波浪潮的特点是什么?工业发展,技术扩散。第三波,是日本、韩国、巴西为代表的,日本和韩国是相对做得比较好的,共同的特点也是什么?工业发展和技术转移与承接。第四波是中国和印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它们的启动速度是什么?启动时间点是在20世纪初,不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样子。大概在什么?2030年到2050年之间,第四波城镇化浪潮结束。当第四波城镇化浪潮结束的时间,全球四波城镇化浪潮基本告一段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口和印度的人口加起来,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大了。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是全球最大的城镇化的一个规模。印度是紧随其后的。所以说,当中国和印度城镇化接近尾声的时间,全球的城镇化也就接近尾声了。

3、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通过这四波城镇化可以找到一些规律:

第一,城镇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聚居方式的变化的现象,是一种社会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不是人为推动的。

第二,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殖民扩展、服务业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世界各国城镇化存在一些普遍规律,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所处的国际背景不同,城镇化模式各有不同。所以说,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城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这四波城镇化的浪潮中,去寻找一些点、寻找一些典型的案例,去分析在这城镇化是否存在一种可遵循的一种模式?或者说是否存在几种可挑选的模式?

第四,受技术进步、不同国情条件下等影响,世界主要城镇化呈现加速趋势。这个我们刚才都已经讲到了,第一波两百年,第二波一百年,第三波五十年,第四波,我们就暂且简单粗糙地认为它25年吧,实际上也差不多。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4、好的城镇化与坏的城镇化

那么,什么是好的城镇化?什么是坏的城镇化?好的城镇化是有就业、生产率水平提高、

技术同步进步、人居环境水平不断提高的城镇化。坏的城镇化是农民失地、就业不落实、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居环境条件差的城镇化。也就是说从生产力水平、技术进步、人居环境、就业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能够促进就业、提升技术、提升人居环境、提高生产率水平的,这样的就是好的,反之则是相对劣质的城镇化。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我们现在对照简单的城镇化的一个规律、一个标准,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中国的城镇化的过程。我们中国的城镇化的过程,就直接从建国开始来进行回顾,也就是1949年开始。我们从1949年到现在,大概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57年,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五”、“二五”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关键词不要忘了,是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发展,城镇建设强调为工业服务,一切为工业为主,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伴随,城镇化是为服务于工业化的。一定要记清这个。第二是有计划的人口有序流动。招工,当时是国家主导,人口自由流动与国家的计划分配相结合,住房福利制度相配套,城乡关系相对和谐,城镇化率提高相对较快,工业城市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升到1957年的15.4%,年均0.53个增长点,新建了一批工业城市。这是建国初期,也可以认为是非常时期的非常的城镇化。

所以,这个城镇化的两个关键词一定要记清,第一个是什么,工业主导,为工业服务的,第二个是什么,有计划的城镇化。不是说像巴西那样的想来就来,而是说什么,有一定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镇化的速度,但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贫民窟的大量出现,避免了城市的不安定因素的迅速增加。“一五”时期重点的工业城市主要是在首先是东北地区;第二是我们现在认为的京津冀地区;第三是什么,郑州、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实际上就主要是郑州和洛阳;第四是什么?是几个省会城市,比如上海、兰州、西安、成都、武汉等等。当时,我们在珠三角的布局是比较少的,珠三角仅仅在茂名和湛江布局了一点,珠三角其他地方布局相对比较少。所以说,这是工业与城市的匹配,当时主要是:一是考虑到国家的战略安全问题、军事战略安全;第二是考虑到什么?考虑到当时的工业基础设施;第三是考虑到什么,一些工业的原料等等。

第二阶段的城镇化是1958年到1977年,这个是大起大落之后陷入长期停止。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先是有大跃进,大跃进之后干吗呢?压缩城镇人口。先大跃进,然后再压缩。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无序的现象。在这里面有几个重点的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大庆的模式,非城市化工业化道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大庆的模式,实际上它是一个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资源性驱动的一种模式。当然这样的概括有点简单粗暴,稍微有一点简单。但是,它是一个,非城市化的工业化的道路,还是工业挂帅。第二个关键词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分散、靠山、隐蔽。这是刚开始提出的。后来三线建设提出说靠山、分散、进洞,更具体了。所以说,三线建设过程中,其中一个要求是什么?不建集中型的城市。你城市的集中化,城市只有集中才能够产生效益更好的效益,这个是相背的。但是,与我们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是相匹配的。第三个关键词是什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然了,知青上山下乡之后,就是主动地压缩城镇人口,将城镇人口抬出去。将一些优秀的

人才,在这个时间内让他上山下乡。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工业化基本上是什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基本上陷入一种停止,当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工业还是有大量的增加的。但是从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匹配的角度来讲,基本上陷入停止了。

第三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1994年。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城镇化率先发展。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是什么?不是东南沿海率先发展,而是东北和中原地区,东北、京津冀和郑州、洛阳,还有些,武汉等等,这样的中部地区的这样一些特大城市,相对来讲当时的中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到了第三阶段的时候,我们改革开放向东南沿海。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改革实际上突破,奠定了城镇化的基础,东南沿海对外开放,先是四个特区,然后是14个沿海城市,然后又批了26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边境口岸,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又开放内陆11个省会城市。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运动,改革开放运动向东南沿海倾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城市发展的一些路线上产生了一些摇摆或者说大家产生了一些疑问。就是说,究竟是控制大规模城市,还是应该积极发展小城市?所以说后来怎么办呢?后来搞了一个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这里面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控制大城市规模。而控制大城市规模究竟对不对呢?现在回过头来看,肯定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化是一种限制、是一种制约。

第四个阶段1995年,实际上我们可以再划分的时候,到2010年这个时间,或者说1995年到2011年,就是在城镇化人口比率还小于50%的这样一个阶段,1995年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所以说,回顾我们中国的在2010年之前的四波城镇化浪潮,我们会发现;第一波是什么,工业驱动;第二波是什么,由于受政治经济环境的一些影响,我们出现了一些停止;第三波是什么,改革开放开始,向东南沿海迅速启动;第四波是什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所以说,我们这样一个中国的城镇化的阶段的划分,实际上在2000年以后是非常重要的,2000年以后已经将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这个过程中,连续16年高速发展,城镇化在2011年已经超过50%。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从现在的统计数据来讲。我们就是,第一阶段上升比较快,第二阶段基本上停止,第三阶段1978年到1994年上升比较快,1995年到2010年上升更快,第一阶段上升也不错,1949年到1957年上升比较快,1958年到1977年,由于上山下乡等等,我们发展比较慢,但是从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就发展得快了,到1995年以后发展得更快了。

从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成长 ——西南大学培训心得

从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成长——西南 大学培训心得 3月18日——3月24日,我有幸来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参加经开区教文体局中小学名师骨干教师的培训会。我深有感触,感谢教文体局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一) 3月19日,上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开班典礼后,我们聆听了来自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李大圣院长的关于“文化视野中的‘立德树人’”专题讲座,感受颇深。 李院长先就为什么来到西南大学?谈了他的三点看法: 1、我们要不断强化认知优势。要从数量、速度、结构、深度几方面提升自己;

2、我们需要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 3、教育真的很不简单,教师是一辈子的修行。因为我们要提升自己,因为我们要终生学习,所以才有了这次的重庆之行。 接着李院长就树什么人?树人为什么要立德?两方面进行讲解。三个小时的讲座,李院长用她幽默的语言,丰富的学识赢得了不断的掌声。从她的讲座中我深深地明白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明白了教育的本真。 我感受最深的三处是: 1、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让我们的学生有能力过自己想过的人生。好人生最重要。 我们好像一直在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帜约束着他们,是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孩子,只努力追求分数,失去了自我判断,失去了勇于挑战。孩子不快乐!教育又有何

价值? 2、教育孩子做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学校只重视语数英,这个学校最多只能成为二流学校。完全的人格,全在体育。在这个机器智能逐渐代替人脑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体音美的教育。 3关注公德,关注公共利益。 公立学校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自己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李院长让我们看了一个六分钟左右的视频,看完后,每个学员都红着眼眶。两弹元勋邓稼先在26岁取得博士学位后的九天就回到了五十年代那个一穷二百的中国,三十六岁就离开妻儿进行祖国的秘密事业,一去就是二十八年,回来的时候是一位直肠癌晚期的病人。作为原子弹和导弹的发明者,他只得到了二十元的奖金。他为了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关注公德,关注公共利益。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作者:泛华志达 2015-04-13 13:16 关键词:北京,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人气188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还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北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复欧美城镇化的老路,也不走拉美城镇化的道路,不是城市功能在郊区的线性延伸,简单走“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也不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单递加,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北京市市情的要求,结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代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制度性鸿沟基础上的重新调整,既是郊区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以往北京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模式总结,提炼为开发商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农民与村集体主导模式、绿隔征占模式、整建制转居模式五种。 1、开发商主导的模式 目前,完全由开发商主导的模式已不多见。一些村在发展初期,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政府财政相对紧张,往往是以开发商为主导,开发商拿走了大量的好地,产生许多遗留问题。 这类开发建设模式主要采取由开发商征占土地,依靠土地使用权证向银行融资,进行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完成城市化建设。开发商在拿走大片土地的同时,还需完成征地拆迁、人员安置以及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2004年以前,这类开发建设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混淆,比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本应由政府配建的项目交给开发商开发,而开发商往往不落实。纯利润导向,开发商开发项目以利润为导向,并不能很好的考虑村民的利益。单项目平衡,开发商只追求单个项目开发的平衡,不进行区域统筹考虑。一次性合作,项目开发完成后,开发商便对该项目不再进行任何投入。 2、政府主导模式 近年来,政府通过土地储备方式,开始掌握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改造建设的主导权,并以大区域资金平衡的办法,使多年搁置的改造建设项目得以重新启动,有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形式是以区县和乡镇政府为实施主体,主要通过土地储备的运作机制,依托土地储备中心解决融资,进行征地和一级开发,同时解决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转局和社保问题。在此模式下,农民的利益教有保障,一些难以开发的地块,也得以有效推进。

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阅读书籍:《音乐名师成长启示录》

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阅读书籍介绍 《音乐名师成长启示录》 兼容并蓄的上海,改革开放的浦东!逾千 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浦东这块热土上辛勤耕 耘,为浦东教育的面貌增光添彩,为艺术教育 的发展尽心奉献!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他们也 不忘自身的专业成长:钻研音乐课堂,提升科 研能力,磨砺音乐基本功…… 本书是上海市艺术科研课题《区域“音乐 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教育叙事的专业成长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以上海市川沙中学陈璞老师领衔的第一期浦东新区音乐名师基地为主体,这些优秀音乐教师以叙事的方式回溯自己的职业生涯,挖掘自己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展示了教师成长中的困惑、苦难、幸福、快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陈老师通过跨个案研究,也揭示了音乐教师成长的“奥秘”,对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ISBN编号: 9787549977772 书名: 音乐名师成长启示录 作者: 陈璞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出版社名称: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璞:1973年生,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教于上海市川沙中学。担任民盟浦东区委委员、浦东新区政协委员、浦东新区音乐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评委、上海市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官、民盟上海市委学习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教系统评审专家、上海市教师高级职称评委、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名师讲堂”特聘专家、上海市“双名工程”艺术攻关计

划基地主持人、“一师一优课”教育部优课评委等。获教学与科研奖50多项;执笔与主持市、区级课题10多项;拍摄上海市教师全员培训音乐示范课,在国内多省市进行讲学和执教公开课;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教材1部,出版专著《最美,艺术课》《让心灵伴着歌声成长》等。曾荣获上海市教师“君远奖”、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个人、搜狐教育“年度变革力教师”等荣誉与称号。《上海教育》《现代教学》《教师博览》《未来教育家》等媒体进行人物报道。 目录 序言:值得“迷恋”的教师成长之道 一、逐梦而行,筑梦踏实 二、十五年,留给我的那些记忆 叙事点评:向着那阳光的方向 三、在校园剧“海洋”里幸福成长 叙事点评:种一颗梦想的种子 四、梅花香自苦寒来 叙事点评:一遇项师“误终身” 五、风雨燕归来 叙事点评:历经劫波勇气在 六、一切从心出发 叙事点评:问心、洗心与明心 七、扬帆艺海乐行舟 叙事点评:做好教师是需要一点天赋的 八、平凡的岗位,简单的幸福 叙事点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九、最难忘的“生”与“师” 叙事点评:为了那些爱我们的人 十、我的幸福音乐教育成长路 叙事点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十一、琢磨成玉,点亮师心

2018青年律师工作个人感悟

2018青年律师工作个人感悟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也能体会到一名律师工作的不易。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案件。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青年律师工作个人感悟,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在**已经执业三年有余了,这三年间,我对法律的信仰在逐渐加深,这不仅使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而心生自豪,也对自己未来的执业生涯充满了期待与向往,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青年律师执业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快乐与成长。 通过对过往案件的学习、对自己代理的案件的分析以及对案件的总结,自己对法条的理解不断加深,深刻体会到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办理案件并不是生硬的死搬法条,而是要灵活的区分每个案件的情况,具体分析。两个类似的案件也不能用同样的经验去办理案件,每个案件都有其复杂的地方,需要我们细心的分析每一个小细节,因为不管是法官还是对方律师,他们的思考角度和我们一定是不同的,也许我们得出的案件的完美的处理方案,对于对方律师来讲就是漏洞百出,对于法官来讲还有许多细节我们没有掌握,这些在庭审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形,在做案件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并想出应对解决之法。对待案件想要取得优势就要从证据入手,不管是有利的证据还是不利的证据。这就要求律师具备基本的诉讼技能;而面对不利的事实或证据需要的就是熟练的诉讼技巧。而这些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面对不断完善的法律

体系,面对不断出台、更新的法律法规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因如此,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自身努力认真学习并掌握它们,使它们能够成为我们的优势。律师真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大量层出不穷的法律法规需要我们的法律知识不断更新,因为当事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我们更需要慢慢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所接触到的案件,要做一名好的执业律师实为不易,但我们应当秉持坚定的法律人的信仰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 谦虚内敛、不断进取是**所律师的共同特点。这一点也给我极大的启发,比你优秀比你聪明的人比你努力,这鞭策着我,看到他们工作的劲头,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有人说律师行业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其实律师行业是高智商、高情商、高压力的行业。身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唯有不断充实自己,勤奋工作才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取得当事人的信赖。沟通是律师重要的技能,甚至说是律师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和委托人沟通,和受害人沟通,和证人沟通,和法官沟通,和检察官沟通,和对方律师沟通;当面沟通,电话沟通,信函沟通,电邮沟通。可谓是无处不在,各不相同。如此构建起了律师的交际网络。对待人,对待案件如何做到不卑不亢,不急不躁,细致耐心,条理清晰,言语得体,有理有据,更是要有足够的沉淀。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方向。 也有过面对事情无力解决时的一种深深的无奈感,深觉自己的能力有限,对于事情只能尽力,而不会因为尽力就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这个行业也曾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但是

经验+反思+学习=成长 提升教学反思力

经验+反思+学习=成长提升教学反思力 我们的口号是:“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智慧从何而来?读书启迪智慧;实践中的感悟产生智慧;更来自反思的升华 一、反思溯源和意义浅谈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两个学会)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1、反思,一个频率很高的词。反思的三个条件:要有一定开放的头脑;专心致志的态度;需要专业水平。 2、反思是什么?反思是一项满怀希望的活动;反思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习惯;反思使“思想”成之为思想;反思是一份责任;反思是不断地自我超越;反思是一次次“践行”后的理性批判,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习惯;…… 3、反思意义浅谈,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反思是教师丰富教学实践智慧(默会知识)的工具。---《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对特级教师人生经历的样本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定荣,《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四期)。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一辈子可能说清的是一句话。提炼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反思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之路,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想不远;没有具体的操作,就走不顺;没有深刻的反思,就走不快。 何谓“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

中特中期论文《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苏联解体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绩斐然。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一)内部因素: 1.政治原因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其解体的最深刻原因,民主制度的破坏使得个人集权制的形成,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走向腐败,走向专横,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府形同虚设。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苏共一直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不准,思想体制僵化。 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有学者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军事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严重, 经济结构不合理。为了实行对外扩张,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军事工业上,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文化原因 苏联时期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始终没有形成与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文化, 并且二者之间越来越对立。所以, 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的社会性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与学术政治化、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制封闭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长期不能解决。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

青年律师的成长启示录

青年律师的成长启示录 唐向前 第一章律师的职业意识 第一条委托人意识:在法律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找出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事实、证据,提出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观点和方案,出具最有利于委托人的法律文书。这是律师职业导向的核心价值。 第二条目标意识:客观、准确地判断委托人的真正需求,并分析其法律可行性,这是律师解决问题、帮助委托人实现目标的前提。 第三条独立意识:律师要有独立的判断和独立的行为,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处理委托事项,而不能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行事。 第四条风险意识:从事法律服务的律师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风险可能基于法律规定、社会评价、律师角色、律师的素质以及律师的防范意识,也可能来自委托人,委托人的对方当事人、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以及媒体、舆论,也可能与律师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关,有的则完全与律师的工作习惯和认识有关。 第二章律师的技能素质 第五条法律知识:广泛的法律知识,并在其中的某几个领域形成专长。 第六条研究能力:具有法律研究和对事实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并且有能力将研究结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条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法律文书和其他文件的写作水平。 第八条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准确地清晰地表达观点、思想和态度的能力。 第九条处理问题能力: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能够及时地、职业地、有效地处理发生在正常化和非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事务。 第三章律师的职业形象 第十条律师需要形象。衣着服饰上的讲究、得体,可展示出良好的风度和气质。服饰上应色彩考究、 搭配合理,与自己的气质、形体、年龄及当时的气氛和场合相协调。 第十一条律师一般应该穿西装,颜色要单一,深色为主,比如黑色、蓝色、藏青色、深灰色等,这样比较能给人安全感。衬衣以白色为主调,最好要打领带,注意搭配得体,可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搭配。 第十二条律师的行为举止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正义。言谈要高雅、敏捷、自如,举止要自然、大方、稳重。讲究格调,给人以专业人士的印象。 第十三条律师要学会休息。只有保证充足的休息,才能在社会交往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大方自然的神情。睡眠不足的危害,还会导致判断上

工作成长心得与收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工作成长心得与收获 篇一:收获与成长 收获与成长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年的工作就快要接近尾声了,在这大半年的工作中,看着自己不断的成长,从公司招聘,参加培训,到正式成为员工的这段过程中,自己成功的从一名大学生蜕变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在这段日子里,自己收获最多的就是对职场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这些经验对于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这大半年的成长和收获。成长之一,学会选择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临很多的选择,就拿我自己来说,当初选择营销与策划这个专业,主要原因是因为我父母是商人,从小就耳濡目染,其次是因为销售是个很有挑战性而且可以在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的职业,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份工作,很庆幸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因此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都会考虑很多因素,但是一定要学会选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者通过资料来判定,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

下去。 成长之二,善于学习 记得刚下市场部的时候,对于这份工作我还有很多的陌生感,不知道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怎么样做好这份工作,但就是在这些疑问来临的时候,学习给了我最好的回答,当初的我对于一个病症都讲不清楚,到现在可以讲解很多个病症而且还讲得很深刻,以前在工作上遇到问题就问我们经理,到现在很多的问题都可以自己独立解决,种种这些都是在学习中得到解决,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从事这份工作差不多一年了,让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自己还会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收获之一,管理时间 也许是因为对时间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大学三年的这段时间里,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记得在培训的时候听xx 给我们上了一课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自那以后才知道时间是需要我去合理安排的,要不然一天过去了都不知道自己做了那些事,在做这份工作之后,我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为没 有管理好时间而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还拿自己来说,每次自己在一天上午的工作中,我都要想好留给自己多少时间与客户拉感情,留给自己多少时间讲病症,留给自己多少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 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1、城镇化的概念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好多人在分析城市经济的时间,认为城市就是将城市化的地区和非城市化的地区,把它加总,然后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业总量等等。实际上我们要单独来专门来探讨城镇化的时间,一定要记得,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的。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来研究城市化或者研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空间上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地区,一部分是非城市化的地区。所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它就是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空间,城市化的就是城镇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向非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农村空间它们两个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这就是城市化。 所以说,在这个空间上,城镇建设空间在不断地扩展,而农村空间在不断地被挤压的这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青年律师成长阶梯

引言: 一、职业基因 1. 心态 2. 结构——“呆” 3. 思维力 4. 表达力 5. 形象 (一)心态 心态:最重要的职业基因。 (二)结构——“呆” 一竖表示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所有其他构架的基础。 一撇表示法律专业支撑,这决定了从业者能否正确行使职业职能的基础。专业能力又分为三个层次:(1)法条熟;(2)法理通;(3)会操作。 另一捺指的是律师所涉及的产业领域的知识,这是律师专业化的体现方向之一。 一横表示两种不同的社会能力,好象两只手,一只手维护客户,一只手维护生活。 “口”指思维方式与运用法律的方法论。精研法律是基础,能够灵活运用才是律师职业的需求。 (三)思维力 1. 比较 2. 分析 老外---只关注法律, 中带外---法律书面,口头附加, 民营---只注结果不注过程,书面约定,不做承诺,预期不好的结果先提出. (四)表达力 1. 口头表达一半注意法官思路,一半对方法官 (1)论有的法官希望律师多说,有的不希望,但客户要,在法庭法官听基本不看代理词,(没有时间) (2)辩 2. 书面表达

(五)形象 1. 气质 2. 工作习惯(最重要)如资料整理(分颜色夹子)电子文件同样. 二、业务 1. 法律顾问 2. 诉讼仲裁 3. 非诉 (一)法律顾问 法律顾问是全面体现律师智慧、知识、与客户相处能力的业务门类。 企业在正常运营状态之下,没有诉讼,也没有投资,在这种非常平静的运营状态下,我们如何体现出律师存在的价值?例:我们给某百货公司做法律顾问,在它平静的运营状态之下,我们几个成型的做法: (1)每周电话沟通。 (2)每两周发送一些与其业务相关的资讯,包括典型案例、新的司法解释和社会事件。 (3)定期为其经理层或骨干员工做培训。 (4)定期做法律体检,关注其重点环节,比如对其近期签订的一些重点合同进行跟踪。 (二)诉讼仲裁 5个操作要点: 1. 事实基础 2. 证据留存 3. 法律运用 4. 庭审技巧 5. 人脉 (三)非诉 几点体会: 1. 全局感 2. 平衡感 3. 严密 三、市场 1. 现有客户:最佳服务,维护与延展 2. 潜在客户:发现与培育 开拓业务分为三种类型:(1)爬山虎型;(2)结网型;(3)秃鹫型。 3. 展业关系网 4. 社团、媒体、动(律师外部企业,经济论坛――出彩)融入生活圈针对性出书,针对性培训 四、管理与经营 判断一个律所能否稳健发展的标准: 1. 两端 所有出事的律所都是在两头出问题:一是制度设计不公平,二是分配不公平。 2. 玻璃钢 好的律所不在于大小,其制度应像玻璃钢一样:一是对谁都是透明的,二是刚性的。这样的律所它的发展是稳定的、良性的。

工作成长心得体会

工作成长心得体会 收获最大的是懂得只有努力才能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实践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能力的工作成长。下面是带来的工作成长心得,欢迎欣赏。 工作成长心得一20XX年大学毕业的我,参加了唯一的一场招聘考试特岗教师考试。通过招聘考试,我有幸成为了勐海县打洛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九月份,我以一名新教师的身份向教育领域窥探,刚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了一名教师,新的角色让我有点不知所措。还记得我刚踏入打洛小学时,看着一个个孩子纯真的笑脸,听着他们稚嫩的一声声老师好。我才猛然意识到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教师,心情不由得紧张起来,不知道今后该如何教学,该如何教育好这些可爱的孩子。 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位懂教育的好校长,她了解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我们虽然经历了四年的大学教育,但刚刚踏出大学校门,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对小学的教学也是一知半解的,尤其是我们大部分并非专业。磨刀不误砍柴工,校长并未让我们直接走上讲台,而是为我们量身订制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为我们每人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我们的指导教师。在这一周里,我们跟班听课,学习课堂管理方法、日常管理方式,熟悉我们即将奋斗、生活的地方。一周后,我们登上讲台,上了一堂公开课,虽然不精彩,虽然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一周的培训,却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更有信心走进教室,走上那三尺讲台。 一周的岗前培训结束了,但学校并未停止培训我们的脚步。每个学年,我们都会有新的任务,讲课、听课、评课。在不断的讲课、听课、评课中,我们逐渐积累了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能力。今年,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课题研究,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我们,将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课题面临的问题大胆探索研究,积极实践。 在小学教育这一领域,我还是一名新生儿,在这一过程中也免不了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学校是老师与学生组成的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学校里,我把我的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和照顾。虽然如此,但在管理上仍有不当的地方,仍有看不到,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因为自己是新教师,也是初次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很怕上不好课,也怕教不好、管不好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我虚心向学校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学习管理方法。现在,我渐渐明确了方向,不再茫然。

德国城市化启示思考

德国城市化启示思考 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通过仔细考察德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国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水平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证。德国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与英、法、美相比,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城市化启动较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法国和美国分别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实现城市化。到1996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94.6%。 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比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虽然德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但是无畸形发展现象。 德国注重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在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全国各地。 良好的区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在几千人口的小镇,各项市政设施的水平基本一样,几无差异。加之方便的购物餐饮等生活配套条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拥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德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比较高。规划,特色保护,公交等别具特色。德国在城乡建设上一方面严格管理土地、环境等重要问题,一方面又大量放权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在规划法规的框架内,各级政府自己决定建设管理事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德国各地始终注意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注重城市特色的营造。同时十分注重城市和城际的公共交通建设。 德国城乡建设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对城市化的重新认识:农民进城只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城市化的实质在于现代化,即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问题,也不仅仅是居住区向城市的汇集,更重要的是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向城市现代化开放文化的转变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发展。德国城市化过程既有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有很多就地转化的城市化过程。由于拥有十分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城乡公交系统,许多人居住、生活在小城镇,而工作在其他地方,因而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大大减少了人口大量转移和高度集聚对中心城市形成的压力。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居住在小城镇中的居民与大城市的生活无异,同样,生活在小镇上的农民与居民并无二至。一位教授课堂上说:当时他出生的小镇,以前大部分是农民,而现在1000户居民中,只有4户是农民。在施瓦本哈尔县的一个农业合作社中,其农家的生活已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方式也转变为大生产的农业化。 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不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当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当地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积累资金,然后才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建设,本文分析了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体系及体系的合理性构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推进方式,这为城镇化管理提供了部分理论研究;最后提出各区域要根据本区域的多种因素综合考量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城镇化化发展模式,不能“一刀切”或者是盲目模仿。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体系;发展模式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 constitute a two way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which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stud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region, not “one size fits all”or blind imit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model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城镇化

青年律师成长启示录题库

青年律师成长启示录 第一章律师的职业意识 第二章律师的技能素质 第三章律师的职业形象 第四章律师的装备 第五章关于实习律师 第六章律师的业务方向 第七章律师的业务开拓与维系 第一节律师的业务开拓 第二节律师的业务维系 第八章客户的法律咨询 第九章关于案件的进程 第十章关于法律文书写作 第十一章证据材料的保管与整理 第十二章关于读书 第十三章与当事人之间 第十四章与法官之间 第十五章与团队之间 第十六章律师的执业避险 第一章律师的职业意识 第一条委托人意识:在法律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找出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事实、证据,提出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观点和方案,出具最有利于委托人的法律文书。这是律师职业导向的核心价值。 第二条目标意识:客观、准确地判断委托人的真正需求,并分析其法律可行性,这是律师解决问题、帮助委托人实现目标的前提。 第三条独立意识:律师要有独立的判断和独立的行为,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处理委托事项,而不能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行事。 第四条风险意识:从事法律服务的律师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风险可能基于法律规定、社会评价、律师角色、律师的素质以及律师的防范意识,也可能来自委托人,委托人的对方当事人、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以及媒体、舆论,也可能与律师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关,有的则完全与律师的工作习惯和认识有关。 第二章律师的技能素质 第五条法律知识:广泛的法律知识,并在其中的某几个领域形成专长。

第六条研究能力:具有法律研究和对事实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并且有能力将研究结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条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法律文书和其他文件的写作水平。 第八条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准确地清晰地表达观点、思想和态度的能力。 第九条处理问题能力: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能够及时地、职业地、有效地处理发生在正常化和非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事务。 第三章律师的职业形象 第十条律师需要形象。衣着服饰上的讲究、得体,可展示出良好的风度和气质。服饰上应色彩考究、 搭配合理,与自己的气质、形体、年龄及当时的气氛和场合相协调。 第十一条律师一般应该穿西装,颜色要单一,深色为主,比如深蓝色、灰、深灰色等中性色彩,这样比较能给人可靠感、权威感。西服的面料要100﹪毛料或至少也要70﹪的毛料、或毛与丝的合成材料。 第十二条衬衣以浅色为主调,比如白色、浅蓝色。衬衣应为纯色,大图案、大条纹、丝衬衣等都不属于商务服装。不要穿短袖衬衣与西服搭配。 第十三条最好要打领带,面料应为纯真丝,图案含蓄、简单,色彩保守。注意与西服和衬衣搭配得体,可参考国家领导人的搭配。 第十四条皮鞋应为黑色,样式简单,不能穿那些船式、拉链式、充满花纹的鞋。每天要擦皮鞋。 第十五条袜子要与裤子同色,男人只能穿蓝、灰或黑袜子。袜子要足够长,以遮住腿毛。第十六条律师的行为举止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正义。言谈要高雅、敏捷、自如,举止要自然、大方、稳重。讲究格调,给人以专业人士的印象。 第十七条律师要学会休息。只有保证充足的休息,才能在社会交往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大方自然的神情。睡眠不足的危害,还会导致判断上敏感性的缺失。 第十八条养成准时、及时的习惯。及时道歉、及时解释、及时回信、及时问候、及时汇报、及时请示、及时通报。 第四章律师的装备 第十九条理想中的律师专业硬件装备大全: (一)笔记本电脑:实现无纸化办公,并可随身携带。记录所有的工作材料和法律工具书,以及重要文件。 (二)手机:随时随地的联系。 (三)数码相机:用于调查证据时用。延伸——数码摄像机。 (四)录音笔:记录临时需要的对话。 (五)电子记事本:管理个人信息,如通讯录、记事和备忘、日程安排、便笺、计算器、录音和辞典等功能。

青年律师的职业规划

青年律师的职业规划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牟楠律师) 一、简析青年律师 既然要探讨青年律师的职业规划,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青年律师这一概念。何为青年律师?笔者认为,广义的说,青年律师就是指刚刚进入律师行业从业不久的或刚刚获得职业资格的,没有从业经验,年龄在24—35岁上下的执业律师群体。这个群体的共通特点是,普遍进入律师行业不久,对本行没有或没有深入的了解,尚未能够结合实际做出非常明确的职业计划,缺乏甚至没有稳定的客户源,职业经验匮乏甚至是没有任何职业经验,职业素养尚待完善。简而言之,这个群体相对于职业律师这个行业来说,只能是“半成品”甚至是“试用品”。 既有其成,必论其成因。近些年来,青年律师这个群体的大幅度增长,是有其现实原因的。随着近些年来司法考试门槛的放宽,曾经被戏称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实际上已经走下了其高高在上的神坛。很多没有太多职业经验甚至是毫无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被司法行业的诸多表面优势所吸引,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纷纷试水。然而在经过千辛万苦获得一纸证书后,却发现就业的困难远超当初想象。公检法部门指标有限,企业的法律部普遍门槛过高,法律研究部门更是遥远,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司考学子选择进入了相对入门容易的律师行业。某种意义上,

这种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是半被迫的,而不是主动的,这种不够明确的职业选择让他们在职业竞争的起跑线上便输掉了一筹。 其实从律师行业的大目标上来说,青年律师群体的壮大是有利的。更多的从业者保障了律师行业后备人才库的充足,能更好地促进本行业的持续性发展。但从律师行业的大环境上来说,这种壮大却无形导致了青年律师从业压力的增大和就业恶性竞争的扩大。律师行业在大众眼中被冠以社会地位崇高、收入丰厚、工作机会多、工作时间自由等诸多金字招牌,但身在其中才发现,能获得以上这些优遇的,实际上只是金字塔顶端的小部分人。多数的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依然面临收入不稳定、高淘汰率、高工作压力的现实问题。而进入行业时的不明确,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差距。导致很多青年律师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或主动转岗或被迫下岗,金牌大律师之梦还未开始,就已结束,这也就是律师行业在前五年的淘汰率高达70%的原因。那么,如何弥补这样的缺失,如何在竞争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就成为了青年律师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关于职业规划 笔者曾经与很多的青年律师探讨过职业规划的问题,得到的答案不尽理想。很多人对于“职业规划”这四个字并无系统细致的认识。说起自己的前景,大抵就用寥寥数笔带过。首先进入律所--而后开拓客源--慢慢积累经验--成为独当一面的成名律师--当上合伙人--着书立说,最后功成名就。想法固然是好,但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