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它是孔子弟子子思整理而成的。礼记分为三卷,共四十九篇,记录了国家政治、社会风俗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是礼记中的一段原文及翻译,字数为700字。

原文:

王制:王者之事,岂不同哉!质人五犹言,王五更之。国之动静,五政者次焉。所以表理纪事,王者之常制者也。进退正发,国之所从起。外内庙上,皆有令则。通明五度,蔽舍致禁越。百日之内,尽有又也。所谓大度者,观国之所依也。亲戚父子,无信犹恶。察迹审朋,无礼不于。内外阅悖,王者之大戒也。古之至德者,进退有所用。主尊勿疑,以养圣人。曲心以言,亦可尝也。是故圣人称之曰:王道之土也。

翻译:

"The Royal System: Aren't the affairs of the sovereign distinct? They are like the five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the king making them more harmonious. The order of the country's movements is governed by the five systems of governance. This is the constant system of the king to express and regulate the affairs. Proper advancement and retreat ar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 nation.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emples have their own regulations. To clarify and maintain order, there are restrictions and prohibitions in all walks of life. Within a span of one hundred days, everything can

be achieved. The so-called great order is seen as a reliance of the country. The absence of trust within relatives is seen as evil.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riends should be based on their

conduct. The examination of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ffairs is a major warning for the king. The ancient sages, with their great virtues, had their own purpose in their actions. They never doubted the authority and respected it as a means to educate the virtuous.

By speaking words with humility, they also tried to experience them. Therefore, the sages referred to it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oyal way."

这段原文主要描述了王者的制度以及国家的运作。王者的事务与普通人是不同的,他们负责着国家的动静,这是通过五个政治制度来进行管理的。这些制度是表达和规范国家事务的常规制度。国家的进退和官员的任命都要遵循正规的程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场所,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透明和清晰的规定是为了维持秩序和禁止过度行为。在百日之内,所有的事务都能完成。所谓的大度是指国家所依赖的规则和制度。没有亲戚之间的信任是不被接受的,必须经过慎重审查朋友的品行。审查内外事务是王者的重要警示。古代的圣人具有伟大的品德,他们的行动都有一定的目的和用途。他们从不怀疑统治者的权威,尊重他们是为了培养圣人。同时,他们也尽量以谦逊的心态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因此,圣人称之为王道的基石。

以上是礼记中的一段原文及翻译,展现了中国古代王者制度和国家运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前言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 《礼记·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 原文: 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 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 《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不仁的人无

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 原文: 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民莫重于食。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 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 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 《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这句话强 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 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只有让人民的生活得到妥善保障,才能够稳定国家局面,实现“天下太平”。 以上是《礼记》中的三句经典名言,并进行了逐一解析。《礼记》作为中国古 代经典之一,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具有重要意义。理解《礼记》中的精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赏析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解析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

礼记学记 原文译文对照版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

礼记原文及译

敖不可长 ——做人治学的准则 【原文】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译文】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恶德,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恭世子”。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原文】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译文】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在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受惊,将车翻倒。庄公摔下车来。副车上的人递下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卜国啊,没有勇力呀!”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于是两人殉职而死。事后马夫洗马时,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飞箭。庄公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庄公作文追述他们的功德。为士作文悼念的风习,就是从这开始的。 曾子寝疾 ——事于小处见精神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卜也!”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只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自此始也。曾子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译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仆又说到:“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爱那

《礼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 礼记·曲礼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安民哉! 【注释】 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 《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 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 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 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 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 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 ②节: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不恭敬的样子。 ④取于人:向……请教的意思。 【译文】 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关系上的亲疏,判断事情之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分明道理之是非的。依礼而说:不可以随便讨人喜欢,不可以说些做不到的话。依礼则行为不越轨,有节制,不侵犯侮慢别人,也不随便不恭敬别人。自己时常警惕振作,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这可称为完美的品行。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这就是礼的实质。依礼而言,听说它是被人取法的,没听说它主动去向人取法什么。所以礼只听说愿学者来学,没听说知礼的人去别人那里传授。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①,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②,非礼不亲;班③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④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⑤。是故,圣人作⑥,为⑦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义,夏时之等,

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箦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酸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

孔孟礼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

(完整版)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 【朝代】先秦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析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赏析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 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虽有嘉肴 1、虽:即使。 2、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4、是故:所以。 5、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反:反省自己。 7、自强:自我勉励。 8、强:勉励。 9、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0、《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

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1、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大道之行也 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为:是,表判断。 3、与:通“举”,选举,推举。 4、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6、壮:青壮年。 7、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8、孤:幼而无父的人。 9、独:老而无子的人。 10、废疾:残疾人。 11、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12、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13、藏:私藏。 14、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作:兴起。 16、故:所以。 17、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18、闭:用门闩插上。 19、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译文: 虽有嘉肴

《礼记_礼运》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

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 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而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而。” “如今大道己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中国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而,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周礼》和《仪礼》的总称,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典籍之一。下面将为您呈现两则礼记原文及翻译。 一、《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 《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是《周礼》中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 原文: 宗伯,所以尊长宗子曰宾,以其兄弟之状也。其服北面衮衣,以麟襜,以狐裘,玄纁东园、北园、衮衣。礼服韫黄、韫白。 尊命父祖¥贤人君,舍大宗室外属之,以尊其贤。
善人齐女,大夫贡女:贡大夫贤女,其兄为贤人君.为大宗子.其弟为贡士.大夫嗣死则为父祖,其子弟嗣则为尊.父在,子为大宗,如其父弟兄之反.贡大夫嗣死,则为舅肆.其子弟嗣则为父祖.父在,子为舅肆,如其弟兄之反.舍外舍内贤人君之父弟不受宗子之表. 翻译: 大宗伯是对长辈宗子的尊称,是因为其为兄长。他的服饰是朝北穿上袍衫,加上麟襜和狐裘,衮衣颜色是玄纁,东园和北园的衮衣颜色也是如此。礼服则是黄色和白色的刺绣。

尊敬命令先贤君,让外属于大宗室的尊者去尊崇其贤。善良的女子 可以嫁给齐国人,大夫的女子可供贡献。贡献大夫的贤女子,他的兄 弟则成为尊敬的先贤君,成为大宗子,其弟则为贡士。大夫继承而去世,他的儿子弟则成为父祖,子弟继承则成为尊敬的人。父亲在世时,儿子则为大宗,如同他父亲的弟兄的转变。贡献大夫继承而去世,则 成为舅肆;他的子弟继承则为父祖。父亲在世时,儿子则为舅肆,如 同他的弟兄的转变。外属于内属的贤人君的父弟不接受宗子的尊称。 二、《仪礼·月令》 《仪礼·月令》是《仪礼》中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 原文: 仲夏:时长不短,日乃长,草木炽,禾稼秀。 聚言:暑气微炽,朝出郊,降坛加餐,享餐完,泄是月肺虚清庙, 乃坛见群神。暮则退坛,帝先后出。积水不饮。去车不御,去斧不乘,洗不行,衣中亵靡,始110心为之自致行,欲告成也。不晕也,不幽也,虽有孔子在,此仲夏之行也。
退乃归,餔肴席纯,粢同。 翻译: 仲夏时期,白天变长,阳光炽烈,草木茂盛,庄稼长势良好。 人们聚在一起讨论事宜,炎炎夏日,早晨前往林野郊外,下坛加餐,享用完食物,祭拜肺脏、清净寺庙。随后上坛,接待众神。傍晚时分 则退离坛,帝王先行后出。禁止饮用积水,禁止乘车,不要携带斧头,在浴缸中不行走,衣物不可松懈。这是为了表达内心的决心,希望能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原文及翻译 导语:《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下面小编整理了礼记的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礼记》 礼记·曲礼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安民哉! 【注释】 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 《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 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 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

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 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 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 ②节: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不恭敬的样子。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意思: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学 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注释: 1.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6.《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句首语气词,表示 推测。 句解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肴:荤菜。弗,不。旨:美味。道,道理、学说。 【简析】虽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公认的道理,不学,就不能体会出多么令人折服。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汲取。 学习明事理,实践出真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出处】《礼记·学记》。 【注释】困:困惑,疑难。 【简析】经过学习方能发现自己只是的欠缺,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 己也有疑难不解的地方。知道知识欠缺,回过头来更加努力学习;有了 疑虑,才能够深入钻研,自我提高。所以说,教与学是同步增长的。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 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 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 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 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 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练习及答案 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

(完整版)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 【朝代】先秦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析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赏析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 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礼记二则翻译及原文

礼记二则翻译及原文 礼记二则 【作者】戴圣【朝代】两汉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矜同:鳏) 译文注释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

八年级课文《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解析

八年级课文《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赏析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最新《礼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 1 2 礼记·曲礼 3 【原文】 4 《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安民哉! 5 【注释】 6 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7 8 ③辞:所说的话。 9 【译文】 《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 10 11 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12 【原文】 13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4 【注释】 15 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16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17 【译文】 18 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19 极端。 20 【原文】 1 专业技术分享

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 21 22 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 23 有。 24 【注释】 25 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26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 27 28 迁:改变之意。 29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30 31 【译文】 32 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 33 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 34 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 35 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 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36 37 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38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39 40 【注释】 41 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 42 矜庄"的说法。 43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2 专业技术分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