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记原文及翻译(10)

礼记原文及翻译(10)

礼记原文及翻译(10)

【原文】

凡卜筮日,旬①之外曰"远某日②",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③,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④。"

【注释】

①旬:十天之意。

②某日:甲乙日等的某一天。

③丧事先远日:选择丧事的日期时,几次占卜,先选其最远的一日;吉事则相反。

④泰龟、泰筮:都是占卜时所用的器具。

【译文】

凡用卜筮择定吉日,在十日以外举行的,则称"远某日",在旬内举行的,称"近某日"。丧葬之事,先卜远日;吉祥之事,先卜近日。卜筮时应说道:"为占吉日,要借大龟或大筮,作个决定。"

【原文】

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①。

龟为②卜,策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③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④嫌疑,定犹与⑤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⑥之。"

【注释】

①不相袭:龟卜、策筮两种器具在占卜时只能用一种。

②为:使用的意思。

③信:相信确定的意思。

④决:判断决定之意。

⑤与:与"豫"通假。

⑥践:与"善"通假。

【译文】

无论是用卜或用筮,都不能超过三次,并且用了龟卜,就不要用策筮。

卜用龟,筮用策。先圣王之所以要用龟策来卜筮,是因为要使人民信

服择定的日期,崇拜所祀的鬼神,恪守颁行的法令;亦就是使人能决定"是"或"不是","做"或"不做"。因此说:"为着怀疑而问卜,既已卜了,就不得三心二意。已定在那一日举事,就得在那一日实行。"

【原文】

君车将驾①,则僕②执策立于马前;已驾,僕展铃③;效驾,奋衣④由右上,取贰绥⑤;跪乘,执策⑥分辔⑦,驱之五步而立⑧。君出就车,则僕并辔授绥,左右攘辟⑨。

【注释】

①将驾:将要套马车出行。

②僕:驾马车的仆侍。

③展铃:看车轴两端的辖头是否套牢。

④奋衣:抖抖衣服上的尘土。

⑤贰绥:车上有正、副两根上车前拽的绳子,即两绥,正绥是给主人或是君主准备的,副绥是给驾车的人准备的。

⑥策:缰绳之意。

⑦分辔:古人乘四匹马前行时,车辕前后两匹服马,左右两匹骖马,每匹马有两根缰绳,共八根,驾马的人两手分别来握三根马缰绳。另外的两匹服马上各自的一根绑在车辕上。

⑧立:驾车人停好车后,站起来迎接国君上车。

⑨攘辟:躲闪的样子。

【译文】

在国君的车马将要套好出行时,仆侍要拿着马鞭站在马前;在已经套好时,仆侍要察看车轴两端的辖头是否套牢;然后掸去衣服上的尘土,从右边上车,取过缰绳,半坐在车上,拿起鞭子,分开缰绳,向前驱赶五步后停下来。等到国君出来上车时,仆侍要一手握缰绳,一手递上登车的绳子给国君,然后要使左右的人们避开,驱赶向前。

【原文】

车驱而驺①,至于大门,君抚僕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②。

【注释】

①驺:与"趋"通假。

②必步:指的是车右一定要下车步行。

【译文】

马车行驶到了大门口,国君握住仆人的手,而回过头来命令卫士上车。经过大门、里门、沟渠的所在,卫士都得下车步行,防止发生危险事故。

【原文】

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僕者降等①,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僕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②。

【注释】

①降等:地位低下之意。

②自下拘之:从仆者手下自己取来绥,有谦恭之意。

【译文】

凡是充当驾驶的人,一定要把登车绳递交给乘车者。乘车者的身份地位若比驾车者高,则接受;如其不然,则不能接受。详细地说,如果驾车者的身份较低,他递绥时就要按住他的手,然后以另一手接取之,表示不敢当的意思;若身份相称,就要从他的手下直接取绥。

【原文】

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①。犬马不上于堂。

故君子②式黄发,下卿位③;入国不驰④,入里必式⑤。

【注释】

①立乘:站在车上。

②君子:指的是人君之意。

③卿位:指的是士卿朝见国君的地方。

④驰:策马快速前行的样子。

⑤式:轼礼之意。

【译文】

宾客的车马不能直接进入人家的大门,妇人乘车不可以站着。犬马不可以牵到堂上。

所以君子乘车遇到老年人要扶轼行礼;经过卿的朝位时要下车步行,进入国境时不要急速奔驰,进入里门时要扶轼行礼。

【原文】

君命召,虽人,大夫、士必自御①之。介者②不拜,为其拜而蓌拜。祥车旷左③。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④。

【注释】

①自御:亲自出门迎接之意。

②介者:指身上穿铠甲之人。

③祥车旷左:指的是死者身前所乘之车,在为其送葬之时,要将左边的位子空出来,代表着死者之魂所在之处。

④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君王通常有玉、金、木、象、革五路车型。出行时,君王乘坐玉路,其余四路由臣子乘坐。旷左犹如是祥车,所以要将凭轼横在那里。

【译文】

如果国君有所召唤,即使派来的人身份较低,但为尊重国君,大夫、士人亦得亲自出门迎接。披戴着盔甲不便于跪拜,因此只要蹲一蹲身,便算拜了。载魂的车空着左方尊位。所以,乘用国君的属车时不敢旷左;只是左方既为尊位,故须凭轼为礼,表示妄自尊大。

【原文】

僕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①;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②。国君不乘奇车③。

车上不广咳④、不妄指,立视五巂⑤,式视马尾,顾不过毂⑥。国中以策彗⑦恤勿驱,尘不出轨⑧。

【注释】

①进左手,后右手:为了避嫌,驾车的人右手在后,左手在前。

②俯:身体前倾,表示对国君的敬重之意。

③奇车:样式不对称的车子。

④车上不广咳:坐在车上,由于离地面较高,不停地咳嗽会让人觉得此人很是自傲。

⑤巂:与"规"同音,指的是车轮碾过一圈的长度,一规为一丈九尺八寸,五规为九丈九尺。

⑥毂:指的是车轴的最前端。

⑦策彗:竹制的扫帚,此指鞭子的末稍。

⑧尘不出轨:尘土不从车辙中飞扬出来。

【译文】

凡为妇人驾车,须先以左手执辔,同妇人侧背而立,然后用右手驾驶;为国君驾车,则面向国君,并稍俯身,以表敬意。国君不乘坐样式不对称的车。

在车上不要大声咳嗽,不可胡乱指点。站着,视线前及轮转五圈(约为九丈九尺)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视线及于马尾;转头看时,视线亦不超过车毂。进入国中就改用鞭子末梢摩擦着马,让它慢慢行走,以使灰尘不飞扬于辙迹之外。

【原文】

国君下齐①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②,式路马。乘路马③,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④路马,必中道。以足蹙⑤路马刍⑥,有诛;齿⑦路马,有诛。

【注释】

①齐:与"斋"通假。

②下公门:在国君的门前要下车。

③路马:代指国君的车马。

④步:步行牵车前行。

⑤蹙:践踏之意。

⑥刍:粮草之意。

⑦齿:计算年纪。

【译文】

国君乘车经过宗庙时要下车步行,遇到披彩绣的祭牛时要扶轼行礼;大夫、士乘车经过国君门口时要下车步行,遇到礼车用的驾马时要扶轼行礼。在乘坐国君的马车时必须穿着朝服,带着鞭策,不能够递上登车的绳子,在左边车上站着必须扶轼而立。在牵着礼车用的路马行走时,必须走中间的大路。凡用脚践踏路马的食草的人要受到责罚;随意估量路马年龄的人要受到责罚。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 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 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 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 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 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 不刑,其此之由乎!

《礼记》全文及翻译

《礼记》全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肴,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礼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 礼记·曲礼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①,俨②若思,安定辞③。安民哉! 【注释】 ①敬:尊敬,严肃。 ②俨:与"严"同,端正、庄重之意。 ③辞:所说的话。 【译文】 《曲礼》一书上说:凡事都不要不恭敬,态度要端庄持重而若有所思;言辞要详审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信服。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与"傲"同,骄傲之意。 ②从:与"纵"同,不加约束之意。 【译文】 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不加约束,意志不可以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原文】 贤者狎①而敬之,畏②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③。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⑤,直而勿有。 【注释】

①狎:与人亲近之意。 ②畏:承认。 ③安安:前一"安"是动词,满足之意;后一"安"是名词,指感到满足的事物。迁:改变之意。 ④很:与"狠"同,凶残的样子。 ⑤质:肯定之意。 【译文】 比我善良而能干的人要和他亲密而且敬重他,承认而又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处;对于厌恶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处。能积聚财富就要能分派财富以迁福于全民。虽然适应于安乐显荣的地位,但也要能适应不同的地位。遇到财物不随便取得,遇到危难也不随便逃避。意见相反的,不要凶残压服人家;分派东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乱作证明。已经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夸早已知道。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活着的晚辈扮作先祖的样子代其祭寿的人。古代有"尸居神位,坐必矜庄"的说法。 ②齐:与"斋"通假,有斋戒之意。 【译文】 如果进入成年,坐着就要像祭礼中的代为受祭的人一样端正,站着就要像斋戒一样肃穆恭敬。礼要合乎事理,如同作为使者要入乡随俗一样。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与"悦"通假,让人高兴的意思。

礼记原文及翻译(10)

礼记原文及翻译(10) 【原文】 凡卜筮日,旬①之外曰"远某日②",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③,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④。" 【注释】 ①旬:十天之意。 ②某日:甲乙日等的某一天。 ③丧事先远日:选择丧事的日期时,几次占卜,先选其最远的一日;吉事则相反。 ④泰龟、泰筮:都是占卜时所用的器具。 【译文】 凡用卜筮择定吉日,在十日以外举行的,则称"远某日",在旬内举行的,称"近某日"。丧葬之事,先卜远日;吉祥之事,先卜近日。卜筮时应说道:"为占吉日,要借大龟或大筮,作个决定。" 【原文】 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①。 龟为②卜,策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③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④嫌疑,定犹与⑤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⑥之。" 【注释】 ①不相袭:龟卜、策筮两种器具在占卜时只能用一种。 ②为:使用的意思。 ③信:相信确定的意思。 ④决:判断决定之意。 ⑤与:与"豫"通假。 ⑥践:与"善"通假。 【译文】 无论是用卜或用筮,都不能超过三次,并且用了龟卜,就不要用策筮。 卜用龟,筮用策。先圣王之所以要用龟策来卜筮,是因为要使人民信

服择定的日期,崇拜所祀的鬼神,恪守颁行的法令;亦就是使人能决定"是"或"不是","做"或"不做"。因此说:"为着怀疑而问卜,既已卜了,就不得三心二意。已定在那一日举事,就得在那一日实行。" 【原文】 君车将驾①,则僕②执策立于马前;已驾,僕展铃③;效驾,奋衣④由右上,取贰绥⑤;跪乘,执策⑥分辔⑦,驱之五步而立⑧。君出就车,则僕并辔授绥,左右攘辟⑨。 【注释】 ①将驾:将要套马车出行。 ②僕:驾马车的仆侍。 ③展铃:看车轴两端的辖头是否套牢。 ④奋衣:抖抖衣服上的尘土。 ⑤贰绥:车上有正、副两根上车前拽的绳子,即两绥,正绥是给主人或是君主准备的,副绥是给驾车的人准备的。 ⑥策:缰绳之意。 ⑦分辔:古人乘四匹马前行时,车辕前后两匹服马,左右两匹骖马,每匹马有两根缰绳,共八根,驾马的人两手分别来握三根马缰绳。另外的两匹服马上各自的一根绑在车辕上。 ⑧立:驾车人停好车后,站起来迎接国君上车。 ⑨攘辟:躲闪的样子。 【译文】 在国君的车马将要套好出行时,仆侍要拿着马鞭站在马前;在已经套好时,仆侍要察看车轴两端的辖头是否套牢;然后掸去衣服上的尘土,从右边上车,取过缰绳,半坐在车上,拿起鞭子,分开缰绳,向前驱赶五步后停下来。等到国君出来上车时,仆侍要一手握缰绳,一手递上登车的绳子给国君,然后要使左右的人们避开,驱赶向前。 【原文】 车驱而驺①,至于大门,君抚僕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②。 【注释】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礼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 【注释】扞(hàn)格:互相抵触。燕:通“宴”,娱乐。辟:邪僻,不正派。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译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奋发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未发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当学生适合接受教育时而加以教导,叫做时机恰当;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渐进;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以吸收别人的优点,叫做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缘由。(学生的)错误出现后再去禁止,教与学就会互相抵触,学生便不能改正错误;最佳学习时机已过,然后才去学习,就会辛苦而难有成效,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与朋友娱乐,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沾染上不良习气,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所以说老师的教学就是启发开导:(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则平易近人;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则引人思考。能做到关系融洽、平易近人,并能引人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开导了。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施教的人必须要知道。人们在学习中,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学得少,有的过失在于轻视学问,有的过失在于浅尝辄止。这四种过失,是(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造成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展开全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易解:【兑:说,悦也】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 ,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 ,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 】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易解:古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译文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礼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虽有嘉肴》(一)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桓宣武:指桓温。②袁彦伯:袁宏。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

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桓温对王珣说:“当今不能不因为这件事推重袁氏。” 《袁彦伯作《北征赋》》 3、《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译文 《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 原文: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 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 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 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所有音乐的起始是从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往往是外部事物造成的。心有感于外部事物才会有所改变,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进行变化,这就叫作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千戚羽旄以舞之,就叫作音乐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从根本讲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因此,被外部事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到低,由强到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以上六种情况,不关性情,任谁都会如此,是感于物而发生的变化,所以先王对外物的影响非常慎重。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音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人们违法乱纪。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详细翻译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 则陂③,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礼记大学之教也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学之教也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教也大学之教也(1)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2)。不学操缦(3),不能安弦(4);不学博依⑤,不能安?诗?;不学杂服(6),不能安礼;不兴其外,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8),息焉游焉(9)。夫然,故安其学而来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10)。?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11)。〞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3)操缦(man):学习弹奏杂乐。(4)安弦:懂得音乐。(5)博依:各种比喻(6)杂服:各种服饰。(7)兴:重视。艺;指各种技艺。(8)藏:怀抱(9)游:闲暇。(10)辅:指朋友。(11)孙:同“逊〞,谦虚。务:必须来:到达。 【译文】 大学教学,按照时序进行,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练习。不学习弹奏杂乐,就不能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服饰的用途,就不懂得礼仪;不重视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以君子对于学业,要心中念着,反复研习,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如果能这样,就能学懂课业并尊敬师长,乐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尚书·说命?中说:“谦虚恭谨,孜孜不倦,修行就能成功。〞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解】 贵族学校培养的政府官员,都是文官,肯定不会骑马打枪击剑。除了正常课业教授的圣贤经典之外,业余时间所学均为诗、书、琴、棋、画一类,目的在增加个人修养,、陶冶内在情操。不过,这并不是为了个体的全面开展,而是为了做一个有别于“小人〞的“君子〞,做君子乃是为了统治小人、野人。贵族学校的教育方法,显然是孔夫子“学而时习之〞这一思想的具体化。它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心里都得牵挂着学业,不能有所怠慢和荒废。这种执着的精神,也表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主义实践特色。精诚所至,金石可镂。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学习确实需要恒心和毅力。悟性和天赋虽然也重要,但仅仅凭它们,恐怕很难学好课业。最主要的还得靠勤奋和执着的毅力。古人所说的“勤能补拙〞,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乐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

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記大同篇 原文繁體字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②,事畢,出遊於觀之上③,喟然而歎④。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與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8)。男有分,女有歸(10)。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11),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2)。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13),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14),城郭溝池以為固(15)。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18),以功為己(19)。故謀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2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23),以考其信(24),著有過,刑仁講讓(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记大同篇 原文简体字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男有分,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14),城郭沟池以为固(15)。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18),以功为己(19)。故谋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2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23),以考其信(24),著有过,刑仁讲让(25),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原文及翻译

礼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原文及翻译 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者,天地之和也(1) ——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 【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那么乱,过作那么暴(2)。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3),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4)。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5)。假设夫礼乐之施于金石(6),越于声音(7),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那么此所与民同也。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2)暴:越出正道。。(3)论伦无患:意思是和谐而不乱。(4)官:功能。(5)制:指职能。(6)金石:钟、磬一类的东西。(7越:传播。 【译文】 乐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异。 乐依天道而凿,礼按地理而制。制礼超过分寸会造成混乱,作乐超过分寸会越出正轨。明白田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的精神;让人欣喜欢爱,是乐有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至于运用乐器来表现礼乐,声音使礼乐得到传播,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祭祀山川鬼神,统治者与民众都要共同这样做。 【读解】 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松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因此,秩序与和谐确实十分的重要。 礼和乐成为儒家治国安帮的支柱,他们反复申说这个道理,总让人迷惑不解。难道他们就没有想到过别的方法?看看历史就知道,春秋战国时代不仅“礼崩乐坏〞,也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那时的法家,便主张用强制的手段〔刑罚〕来维护统治,与儒家的思想针锋相对。如果儒家学者真的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大概应当知道以礼和乐来维护统治是软弱无力的,远远达不到秩序与和谐的目标。 另一方面,施行礼乐还要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就更加难了。适度很难有客观标准,现实情况也千变万化,这就给施行者提出了高难度的课题。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大受欢送,恐怕并不是偶然的。

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祭统是礼记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准备的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快一起来看看吧! 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立于东房。君执圭瓒裸尸,大宗执璋瓒亚裸。及迎牲,君执,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缢。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

礼记内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内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内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礼记·内则》等篇可以作为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周代的妇女地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礼记内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礼记》内则 【原文】 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逼,屦着綦。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縏帙,大觿、木燧、衿缨,綦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粱、秫唯所欲,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槁薧滫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敛席与簟,县衾箧枕,敛簟而襡之。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杖屦只敬之,勿敢近。敦牟卮匜,非馂莫敢用;与恒食饮,非馂,莫之敢饮食。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妇佐馂,既食恒馂,父没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妇佐馂如初,旨甘柔滑,孺子馂。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涕;寒不敢袭,痒不敢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