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物学试题(2011A答案)

(完整版)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物学试题(2011A答案)

(完整版)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物学试题(2011A答案)
(完整版)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生物学试题(2011A答案)

南京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08级

《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A)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申卫收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I过程中的关键酶系。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组成包括:细胞色素P450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50: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 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

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蓄积系数 K= 刀LD50( n )/ LD 50(1)

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 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 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10. 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DNA 分子(往往是某一特定的基因)酶切, 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受体细胞中, 使该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1.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净 化和保

护生态学。

2. 接触生物机体的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 转

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 三种方式。

3. 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污染物主要通过

呼吸系统、消化管和皮肤三

条途径吸收。

4. 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 胞、器

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映出来。

5. 共代谢指微生物在可用作碳源和能源的基质上生长时,会伴随着一种非 生长

基质的不完全转化 。

6.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7. 厌氧消化过程可分为水解和发酵 、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

8.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A/A/O 工艺中各反应器(池)的功能(降解有机物、 硝

化、反硝化、聚磷、释磷、泥水分离):

(1) 厌氧池:降解有机物(BOD )、释磷;

(2) 缺氧池:降解有机物(BOD 、、反硝化;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3)好氧池:降解有机物(BOD)、硝化、聚磷。

- (4)二沉池:泥水分离。

- 9.废水的生物脱氮主要是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来完成的。

- 10.浮水植物净化塘是当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植物净化系统,其中最常用- 的浮水植物是风信子(俗称水葫芦),其次是水浮莲。

线11.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约70%来自乙酸分解,其余少量则产自

- 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合成。

- 12.好氧堆肥的微生物过程包括发热阶段、高温阶段和降温和腐熟保

- 肥阶段。

13.黄铁矿脱硫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是化能自养微生物

三.选择填空题(每题有1至多个正确选择,多选不给分。每题

1分,共20分)

订丁 1.下列属于抗氧化防御系统组成的是(A)。

- (A、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维生素E

- (B)混合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维生素C

- (C)谷胱甘肽转移酶,过氧化物酶,维生素E

- (D)混合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过氧化物酶

- 2.生物转化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相I和相U反映,而相U反应指的是

- (C) 0

- (A、还原反应(B、水解反应(C)结合反应(D、氧化反应- 3.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

装现象,称作为(C) 0

- (A、生物积累(B、生物放大(C)生物浓缩(D、生物蓄积- 4.根据生物学效应的差异,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四种类型:

- 协同作用、 (A) 、(B)、和 (C) °

- (A、相加作用(B、独立作用 (C)拮抗作用(D、联合作用

5.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在机体个体引起的生物学变化称为

8?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 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

(D ) o (A )急性毒性作用

(B )慢性毒性作用 (C)

亚慢性毒性作用 (D )蓄积毒性作用 9.

受试物的急性毒作用带越小,引起

(A ) o (A) 急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大

(B) 急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小

(C) 慢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小

(D) 慢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大

10. Ames 试验是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的 (C )营养缺陷型菌株发生回复突 变的性能来检测物质致突变性的方法。

(A )丙氨酸 (B )丝氨酸 (C )组氨酸

(D )亮氨酸 11.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

(A ) 、 (B ) 、 (C ) 和 (D ) (A )细菌学监测

(B )浮游生物检验法 (C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

(D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E) 地衣、苔藓监测法 12. 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环境污染程度

(B ) o (A )大 (B )小 (C )中 (D )不变 (D) (A) 毒性 (B ) 反应 (C ) 中毒 (D ) 效应

6.在典型剂量(浓度)

曲线为 (A )。

效应(反应)关系中,用效应和对数浓度绘制的 (A ) S 形 (B ) 直线形 (C )抛物线形 (D ) 指数形 7.制定环境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毒理学依据是其对人群或哺乳动物的

(C ) 0

(A) 半致死剂量

(C )最大无作用剂量 (B) 最小致死剂量 (D )最小有作用剂量

(A)环境噪声污染(B)放射性污染

(C)射频电磁辐射污染(D)重金属污染

- 14.微小浮游植物和微型甲壳虫成虫一般分别用(B)浮游生物网。

- (A)13 号25 号(B)25 号8 号

- (C)20 号13 号(D)20 号8 号

- 15.除含有有毒有害物或特定污染物的废水外,在实践中对一般废水的评

线价,常采用(A)、(B)、SS pH、含氮化合物等项目作为其污染指- 标和净化度指标。

- (A)BOD (B)COD (C)细菌数量(D)病原微生物数量

- 16.自然界中化学物质的降解一般可分为3种方式:(A)、(B)和(C) < - (A)光降解(B)化学降解(C)生物降解(D)焚烧

- 17.下列化合物中比苯难生物降解的有:(A)(B)。

- (A)氯苯(B)硝基苯(C)苯胺(D)苯酚

- 18.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主要包括(A)、(B)和(C)。

- (A)细菌和真菌(B )原生动物(C)微型后生动物(D )脊椎动物- 19.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有:(A)、(B)、(C)、(D)以及生订态工程等。

(A )基因工程(B )细胞工程

(C)酶学工程(D )发酵工程

20.氧化塘内的生物组成主要有(A)、(B)、(C)等。

(A)藻类(B)细菌

(C)微型动物(D)鱼类

得分

四.问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简述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8 分)

2、简述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8分)

3、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定义、种类和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8 分)

4、试述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原理。(8分)

5、简述活性污泥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原理。(8 分)答案要点:

1 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一般分为I、

U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在过程I中(又称相I反应),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OH、-SH、-COOH 、-NH 2 等)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在过程U中(又称相U反应)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

(二级代谢物)。结合产物的极性(亲水性)一般有所增强,利于排出。相I 反应主要包括:

(1)氧化反应:包括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参与反应以及非微粒体氧化;(2)还原反应:包括微粒体还原以及非微粒体还原反应;

(3)水解反应:与水解有关的酶类: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

相U反应亦称结合反应,主要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甘氨酸结合和谷胱甘肽结合。

2 答: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包括:

(1)哺乳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试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试验动物的年

龄和体重、试验动物的性别、动物数量与随机分组、禁食与试验动物的预检;(2)试验动物的饲养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饲料、饮水和垫料;

(3)染毒途径的选择: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

(4)染毒剂量与分组:查阅文献、预试验、正式试验;

(5)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中毒症状、体重、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死

亡和死亡时间。

3 答:生物标志物是指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通常将其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和效应生物标志物。暴露生物标志物指示机体对化学污染物的暴露,但不显示这种变化所造成的不利效应的程度。效应生物标志物可以证明化学污染物对机体的不利效应。生物标志物是污染物作用于生物机体的早期反应,应用其进行监测能在早期阶段发现污染物的危害,起到“预警”系统的作用。由于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作用在不同种之间具有相似性,以一个物种的生物标志物的监测结果预测污染物对另一个物种的影响更加准确和精确,可以应用低等物种来预测高等物种,甚至人群。生物标志物在环境监测和评价中还可以反映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体在生理上是否正常,起到环境诊断作用。在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时,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可以知道修复技术是否有效和生态系统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

4 答:

①生物脱氮: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即有机氮通过氨化作用转变为氨氮;氨氮通过好氧硝化作用转变成硝态氮(NO2-、NO3- );硝态氮通过厌氧反硝化作用转化为氮气。氮气从水中逸出,达到脱氮目的。

②生物除磷:在控制厌氧-好氧交替运行条件下,利用某些微生物(聚磷菌”)积累磷比常规活性污泥高3-7 倍、通过排除富含磷的剩余污泥除磷。

控制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原因:厌氧释磷: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将有机态磷转化为无机态磷加以释放,并摄取废水中的有机物合成PHB 颗粒。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分解积累的PHB,释放能量;摄取磷酸盐合成ATP,大部分用于吸收无机磷酸盐合成多聚磷酸盐(异染粒)。

5 答:活性污泥是栖息着微生物的絮绒状污泥。其外观为絮绒颗粒,静置时立即凝聚成较大的绒粒且沉淀。活性污泥之所以能降解有机污染物是因为其中的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以细菌为主,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微小后生动物等。细菌是净化废水的主要成员,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原生动物也是净化废水的主要成员之一而且是污水处理效率的重要指示生物。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常摄食污泥中的细菌,可减少剩余污泥量。

(完整版)南京师范大学2010-2019教育综合333真题

南京师范大学 2010 年南师大333 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2、最近发展区 3、自我提高驱动力 4、终身教育 5、自我效能 6、苏格拉底法 7、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贡献。 2、道德教育如何与生活相联系。 3、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改革。 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优势、不足及思考。 三、论述题 1、结合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3、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 4、评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011 年南师大333 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 1、中体西用

2、教育 3、班级授课制 4、道尔顿制 5、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6、学习动机二、简答题 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 2、论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 1、评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美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限。 2、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婚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目前基础教育的理解。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2、学校教育 3、“六艺”教育 4、苏格拉底法 5、二、道德情感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途径 2、蔡元培的“五育并举” 3、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4、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步骤 三、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2、试论述陈鹤琴的“活教育”。 3、杜威的教育思想。 4、结合实际,论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环境生物学 试题

《环境生物学》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 生物迁移 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 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 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 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 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 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 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 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 用 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 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 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 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 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 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 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环境生物学题库

绪论: 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 规律。 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 (pH<5.6) 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 境科学一个分支。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 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11.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 放大积累) 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环境生物学复习试题1说课材料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10分)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氧化应激(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组织损伤、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微生物才能进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与水但仍保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BOD5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PM2.5 混合功能氧化(MFO)相Ⅰ反应相Ⅱ反应污泥负荷(Ls)污泥沉降比(SV)二、填空(每空1分,共约40分) 1.土壤中,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2.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脂/水分配系数接近的化合物最容易经皮肤吸收。 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水生微宙的实验容器为L。 4.大肠菌群是较好的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检验方法有和两种。 5.MFO代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排泄主要途径是,随尿排出;其次是经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8.对于能发生生物浓缩的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具有亲脂性。 9.铅被机体吸收后90%沉积在骨骼中;有机氯农药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10.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②水体富营养化;③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11.评价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测定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的方法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12.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分别引起某动物15%和40%的死亡率,经A和B同时作用于100只活的动物,若A和B具有独立作用,那么将死亡只;若A和B具有相加作用,那么将死亡只。 13.为了探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是否有蓄积毒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用,随着毒理

2015年南师大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代码及科目名称:333教育综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四书”的是 A.《诗经》、《春秋》、《礼记》、《尚书》 B.《学记》、《大学》、《论语》、《中庸》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大学》、《春秋》、《孟子》、《周易》 2.在西方教育中,现代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佩斯泰洛奇 3.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A.识记、理解、应用 B.认知技能、操作技能、情感目标 C.生成目标、获得目标、转化目标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建设社会政治制度 B.开展思想宣传活动 C.开设思想政治课程 D.培养现代政治公民 5.由学生自己选择出来的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价方式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表现性评价 6.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智能发展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演示法 7.近代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新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8.下列哪种思想不是中国近代五四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 A.复古主义思想 B.工读主义教育思想 C.平民教育思想 D.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9.在古代欧洲教育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全面教育的是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10.重视观察学习和榜样模仿的学习观点,属于 A.操作性反射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认知派学习理论

环境生物学题库.

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⒈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 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⒉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经典学科。 ⒊生态毒理学: 是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 学效应,以及物质和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⒋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 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 响的现象。 ⒌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⒍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 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这类物质有的是自然界释放的,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⒎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⒏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 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⒐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 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⒑主动转运: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 运,这种转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量,是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转运形式。 ⒒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 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 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⒓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⒔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是指外源化合物进人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 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⒕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 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⒖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⒗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 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 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⒘生物浓缩系数: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 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些现象,都用 浓缩系数的值来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333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日期:2012-02-02] 来源:博仁教育作者:lhj [字体:大中小]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一)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教育问题与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 2、教育学的创立时期

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经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以日本为媒介的译介阶段;美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苏联教育学的畅行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学科性质的多元和融合;学科内容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研究基础、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教育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意义 二、教育、学校与学制 (一)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二)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1、学校的产生 2、学校的发展 古代学校;现代学校 (三)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与现代学制 1、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2、现代学制的建立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的形成与出现 3、中国的现行学制 我国学制的发展;现行学制的构成 4、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三、社会、人、教育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 1、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现代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2、社会政治与教育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 3、文化与教育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二)个体发展与教育 1、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个体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对个体身心发展独特价值的表现 (三)社会、人、教育 1、社会、人、教育发展的一致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环境生物学_孔繁祥_课后题+提纲+重点

Zhong Dian 绪论 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 5.6) 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3.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4.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 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5.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放大积累) 6.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7.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

15秋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答案.

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环境酸化主要是由于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加,与环境酸化相反的环境化学效应是环境碱化。 . 物质之间 . 生态之间 . 环境之间 . 人类与环境这间 正确答案: 2. 生态破坏从农耕文明开始起就出现,直到今天愈演愈烈,成为引起()的重要因素,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 全球环境变化 . 生态环境变化 . 生活环境变化 . 生活质量变化 正确答案: 3.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 外源化合物 . 化合物 . 外源物 . 生化物 正确答案: 4. 生物氧化塘又称(),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 稳定塘 . 独立沉淀塘 . 生物分解塘 . 化学处理塘 正确答案: 5. 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是生物抵抗污染胁迫的-条重要途径,但目前有关这一抗性途径的分子机理仍知之甚少,-些实验结果甚至相互矛盾,一般认为生物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的机理与生物外分泌物有关,如()。 . 植物的根分泌物 . 植物的根抗性 . 植物根抗渗透性

. 植物的根分解能力 正确答案: 6. 所谓环境是指相对于主体对象而言的背景,意即围绕主体对象以外的其他()的综合。. 各种因素 . 生物因素 . 环境因素 . 人为因素 正确答案: 7.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 . 有害影响 . 农药 . 化肥 . 水源 正确答案: 8. 比重在4 或5 以上的金属元素统称()。如汞、镉、铅、铬、铜、铍、镍、铊等。以汞的毒性最大,镉次之。铅、铬也有相当的毒性。此外还有砷、硒,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其毒性与重金属相似。 . 重金属 . 金属 . 轻金属 . 复合重金属 正确答案: 9.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受()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中生物本身的因素,还涉及污染物的环境因素。 . 多种因素 . 单种因素 . 复合因素 . 综合因素 正确答案: 10. 臭氧层减薄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地球表面,臭氧在吸收紫外线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臭氧层能吸收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使地球生物得以正常生长,从而成为地球生命的()。 . 保护层 . 有效保护层 . 产生的保护层 . 有效隔离层 正确答案: 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一)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教育问题与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 2、教育学的创立时期 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经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以日本为媒介的译介阶段;美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苏联教育学的畅行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学科性质的多元和融合;学科内容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研究基础、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教育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意义 二、教育、学校与学制 (一)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二)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1、学校的产生 2、学校的发展 古代学校;现代学校 (三)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与现代学制 1、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2、现代学制的建立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的形成与出现 3、中国的现行学制 我国学制的发展;现行学制的构成 4、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三、社会、人、教育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 1、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现代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2、社会政治与教育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 3、文化与教育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二)个体发展与教育 1、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个体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对个体身心发展独特价值的表现 (三)社会、人、教育 1、社会、人、教育发展的一致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教育之于社会的适应性与超越性 四、教育目的

环境生物学的试题和答案

《环境生物学(孔繁翔)》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61-2 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与维修;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与地理环境等;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2、选择合适的载体;4 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与维修。 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 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精度不高。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与地理环境等。 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 (2)产物不同 (3)反应速度不同好氧分解速度快,厌氧分解转化速度慢,效率低,时间长(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足供氧,对其它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它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一般要求有机物浓度>100 0mg/l。(5)受氢体不同。好氧生物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厌氧生物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 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酶。 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生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 4、对目的基因的筛选与检测 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表达

重要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6、什么就是水体自净?自净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作用?可根据哪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答: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成为水体自净 发生的作用:物理作用:稀释、沉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凝聚生物作用 判断指标:1、有机物的浓度 2、生物的相 3、溶解氧的浓度 7、简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答: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 8、在生物测试中,受试生物一般应符合哪些条件? 1、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 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与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际区域范答:○ 3、受试生物应就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 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与繁殖○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围内可获得○ 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经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 7、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应考虑人类食物链的联系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 9、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原理就是什么?简述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 答:原理:利用厌氧微生物在缺氧并且在所需要的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下分解有机污染物,产生甲烷与二氧化碳。 生活过程:1、水解阶段 2、酸化阶段3、甲烷化阶段

环境生物学复习题

竹沐风编制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研究受人类干预或破坏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规律及机理,并应 用生物学理论和方法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人类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水体富营养化: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中,使水体中藻类等 富有生物旺盛繁殖,从未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淡水发生“水华”,海水发生“赤潮”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诱发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利用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因素,人为引起细胞 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变化。 5、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6、基因工程:将一种生物DNA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DNA链上,将DNA重组,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基因得以表达,就可按照人类愿望, 设计出新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生物类型的生物科学技术。 7、土壤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入目的菌株,甚至构建 的特殊降解功能菌,加入到受污染的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8、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9、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 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 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10、环境激素: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 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 合成的环境污染物 11、共代谢: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 程。 12、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 变的化学污染物。 13、生物测试: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 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4、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 15、生态工程: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 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16、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

南京师范大学333真题解析(一)

南师大333真题解析(一) 1、活动课程:【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活动课程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奠定活动课程论理论基础的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学生“在做中学”。他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 1、教学:【解析】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传统教学论: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现代教学论:杜威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置课程,倡导活动课程;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进行教学。其特征可概括为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以他为代表的教学理论形成所谓“现代教学论” 。 2、化性起伪:【解析】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疾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于是产生了礼仪、法度和艺术等。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伪”。故荀子说:“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3、道尔顿制:【解析】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方法。又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由美国H.H.帕克赫斯特于1920 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因此得名。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它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是,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和独立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往往浪费时间,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况且,要求良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一般不具备。但它注重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意向值得借鉴。 4、最经发展区:【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多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领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

南京师范大学2010-2019教育综合333真题

南京师范大学 2010年南师大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2、最近发展区 3、自我提高驱动力 4、终身教育 5、自我效能 6、苏格拉底法 7、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贡献。 2、道德教育如何与生活相联系。 3、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改革。 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优势、不足及思考。 三、论述题 1、结合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3、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 4、评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中体西用 2、教育 3、班级授课制 4、道尔顿制 5、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6、学习动机二、简答题 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 2、论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改革的意义。 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 1、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限。 2、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婚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目前基础教育的理解。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2、学校教育 3、“六艺”教育 4、苏格拉底法 5、道德情感 二、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途径 2、蔡元培的“五育并举” 3、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4、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步骤 三、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2、试论述陈鹤琴的“活教育”。 3、杜威的教育思想。 4、结合实际,论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中体西用” 2.教育 3.班级授课制 4.道尔顿制 5.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6.学习动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 2.论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 限性。 2.述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于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解。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解析】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洋务派提出典型的方案就是“中体西用”,即在“中学”(又称“旧学”)的主导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写道:“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 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到19世纪90年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2年,郑观应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解析】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3.【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已有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 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其注重集体化、 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但出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 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迅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

第七章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汇编(2010—2016 年)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指的是()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礼、乐、射、辞、书、数 D.方法、修辞、辩证法、礼乐、数书、射御2.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传统教育代表人物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 A.产生效益的活动 B.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 C.传递知识经验的活动 D.培养人的活动 4.把造就“完全人格”即发展个性和群性作为其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的教育家是() A.黄炎培 B.蒙台梭利 C.蔡元培 D.杜威 5.“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它的提出者是() A.培根 B.洛克 C.斯宾塞 D.第斯多惠 6.有一种活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成人与成才,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这种活动是() A.智育活动 B.综合实践活动 C.美育活动 D.德育活动 7.主张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三者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克思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8.《学记》中的“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的是() A.教学要遵循一定顺序进行 B.启发式教学 C.教学要把握最佳时机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把这种理想人格描绘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严复 B.韩愈 C.孟子 D.荀子 10.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式学习,强调符号强化和自我强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 B.布鲁纳 C.斯金纳 D.罗杰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终身教育 2.道德情感 3.中体西用 4.最近发展区

环境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研究受人类干预或破坏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规律及机理,并应用生物学理论和方法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人类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水体富营养化: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中,使水体中藻类等富有生物旺盛繁殖,从未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淡水发生“水华”,海水发生“赤潮”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诱发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利用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因素,人为引起细胞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变化。 5、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6、基因工程:将一种生物DNA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DNA链上,将DNA重组,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基因得以表达,就可按照人类愿望,设计出新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生物类型的生物科学技术。 7、土壤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入目的菌株,甚至构建的特殊降解功能菌,加入到受污染的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8、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9、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10、环境激素: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