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

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

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
自然辨证法复习总结答案

一、名词解释:(很懒的人可以考虑不背括号里的文字)

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

2.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

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P32)

3.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

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50)

4.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P65)

5.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

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P76)

6.技术: 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

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P184)

7.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

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P194)

8.技术体系: 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

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P195)

9.技术结构: 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P197)

10.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

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P219)

11.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

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P245)

12.社会建制: 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

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P255)

13.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

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P256)

14.范式: 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

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P267)

15.无形学院: 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

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P268)

16.创新者网络: 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

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P268)

17.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P268)

18.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

是单称命题。(P97)

19.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

验知识的基本手段。(P115)

20.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

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P115)

21.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

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P138)

22.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P176

23.理想实验方法: 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

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P137)一.填空:

1.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的基本特点。3.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

4.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存在到演化,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5.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6.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P2)

7.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P188)

8.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单相技术结构、双相技术结构、三相技术结构三种结构模式。(P197-198)

9.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认识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过程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P203-204)

10.技术方法的特点为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

11.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P220-221)12.知识的四种类型: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

识。(P295)

二.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是什么?(A) (P257)

A.英国皇家学会

B.巴黎科学院

C.灵赛学会

D.美国科学院

2.哪一个国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A ) (P258)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德国

3.1834年,(A)首先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的“哲学家”(philosopher)。(P258)

A.惠威尔

B.牛顿

C.伽利略

D.法拉第

4.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BC )(P262)

A.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

B. 所获奖励的声望;

C.论文被引证的次数;

D. 社会地位和声望;

5.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C)(P279)

A.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B. 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

C.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

D. 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

6.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什么?(B )(P276)

A. 贝尔电话实验室

B.爱迪生实验室

C.IBM实验室

D.沃森研究中心

7. 1951年,第一个科学技术园区在哪一个大学附近?(D)(P277)

A. 哈佛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芝加哥大学

D.斯坦福大学

8.最早的科学社团是什么?(A)(P264)

A.自然秘密协会

B.英国皇家学会

C.柏林学会

D.圣彼得堡学会

9.以下几项发现中,(C)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P8)

A. 放射性现象;

B. X射线

C. 电磁波;

D. 电子

10.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C)(P248)

A. 高投入;

B. 高效益

C. 低风险;

D. 扩散强

11.专家制国论是属于(A)的观点。(P232)

A. 技术统治论;

B. 技术悲观主义

C. 社会决定论;

D. 马克思的技术论

12.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A)矛盾。(P199)

A. 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

B. 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

C. 技术结构与经济基础;

D. 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

B. 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

C. 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

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

14.C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A.黑格尔B. 马克思C. 恩格斯D. 康德

15. 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B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A.居维叶B. 赖尔C. 布丰D. 拉马克

16.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信息是物质系统的属性。而在自然系统中,C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A.开放性B. 动态性C. 整体性D. 层次性

17.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它们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A.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B.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

C. 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

D. 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

18.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B《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B. 《我们共同的未来》

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 《21世纪议程》

19. 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 ( A ) (P102)

A.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B. 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C.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

D.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

20. 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 ( D ) (P100)

A. 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B.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C. 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D. 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

21.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 ( A ) (P95)

A.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B.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C.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D.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

22.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 ( D ) (P149)

A. 相容性评价

B.自洽性评价

C. 简单性评价

D. 系统性评价

23. 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 ( B ) (P121)

A. 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

B.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C. 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D. 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

四.问答题: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

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P35-38

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

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

答:①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③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

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

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10、技术的特征。(P186-188)

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P202-203)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

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

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

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P 235-236)

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

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

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 239-240)

答:第一.创造性; 第二.效益性; 第三.风险性; 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

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 244)

答:第一.产权激励; 第二.市场激励; 第三.政府激励; 第四.企业激励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 98-99)

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 100)

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 101)

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 102—103)

答:第一,客观真理性; 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 111-112)

答:(1).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 116)

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 171-173)

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12P T T E E P →→→。其中1P 代表问题,T T 代表试探性理论,E E 代表排除错误,2P 代表新的问题。科学就这样循

环往复的进行。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

答:(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

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

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

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

答:第一,逻辑条件。第二,经验条件。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

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

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

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

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

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定。

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

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

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

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

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

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

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P278)

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

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P282)

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它们交替领先且具有周期性。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

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

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

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

答: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7.无限增值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

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

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三.论述题:

1.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P306)(问答)

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P313-314)(问答)

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

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回答)一、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

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4.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

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6.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P184-186)

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

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自然辨证法考试总结

一古希腊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1、早期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之初的米利都。在这里产生了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即万物的开端、开始和起源是水;水是生命的本原,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使得宇宙成为有机体。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阿拉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乃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 2、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世界的本原,主张“万物皆数”,数是现实的基础,是决定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实质的根据,是世界的法则和关系。 3、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万物都按照对立的斗争和必然性生成,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 毕达哥拉斯学派与近代科学的关联: 可以说,这个学派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它开创了从数学角度说明自然规律的先河,科学数学化的潮流正是从这里发源的。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本原并非是数,科学也不能等同于数学,但是,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近代的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都曾承认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启发。 考察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17世纪科学兴起的“微粒说”、“原子论”与上述古希腊的原子论就有着紧密的关联,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与古代原子论的复活是分不开的。 原子论所代表的以基本的物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宏观经验的思想路线,是近现代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主要路线;原子论试图通过少数基本假定来统一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实现科学理论的统一性的方法论原则,同样被近代科学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它的研究纲领。 原子论所内含的自然观与近代科学中的机械论自然观基本一致。 二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有什么关联? 思想根源 理论根据 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信念 三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怎样?对此有何评价? 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2017年度)考点情况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 第一章 第一节二、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 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 第二章 第二节一 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第三节一、二 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 第一节二 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 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 第四节一 (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章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

(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 (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18世纪末和19 (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补充(可看可不看) 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这种观点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它不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自然界看做是按某种必然规定的机械的构成,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只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具有严整的秩序,不存在偶然性,而运动只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外部即外力的推动。这种观点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观点相比,显然是一种倒退。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机体,虽然是原始的、素朴的,然而在本质上却是正确的。所以恩格斯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时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都对文学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我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或许是人们总是对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抱有浓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吧,在上完《自然辩证法》之后,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去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教材。 课程中老师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有197个组成部分,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删去了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之后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包括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和2个计划草案。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在阅读了自然辩证法的书籍后,我认为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分为两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和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紧密相连的。其创立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哲学和科学技术,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同样,自然辩证法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对所有理论的研究我们都不能脱离现实,在基本问题上都必须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不能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研究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来说,自然辩证法包括并涉及很广泛的领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C.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 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 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 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 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 等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自然辩证法考试

1.什么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指先秦到《淮南子》时期,表现为诸子争鸣;“经学时代”,指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有为,此时儒学成为独尊的学问,几乎所有的哲学创造都是以注经的形式出现,都有经学作为依傍。由此形成了两千年的“注经传统”。子学时代为诸子百家时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始于孔子,终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经学时代的开始。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政治制度变革也同时是思想的黄金时期始。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相比,前者显然更短暂,也更灿烂,春秋时代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新兴的经学时代开始孕育诞生,关于这个时代,已承载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给予的努力形成着人类思想的堡垒。 2.什么是思维经济原则? 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尽可能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获得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 3.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是非决定论的? 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1.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μ子,π子,中微子等。夸克悠禁。 2.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 3.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4.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4.举例说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 任何公理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 举例就说在欧式几何里面与非欧式几何中如果标准不一,过平行线外一点并不一定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什么是理想实验 对实验条件进行极端的简化与抽象,从而得出最具有概括性的理论模型.(物理学的开端) 6. 什么是思想模型,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思想模型是人们便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对原理高度抽象、高度纯化的思想客体过思想事物,有4点功能,1.是数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杠杆,2.是物理发现的重要手段,3.是技术发明通向发现普遍规律的必要环节,4.是形成科学预见进而导致技术发明的必要工具。7.科学是否意味着进步 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本质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判断科学是进步还是退步,可以看科学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能满足人类什么需要。 如果科学造福于人类,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它就是有正面价值的,可以判断它是进步的;反之,它是有负面价值或无价值的,它是退步的。 8.举例说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沌。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结合你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可能在哪些方面对你有帮助。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

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和进行科学科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辨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 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实质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数学的发展早已为线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线性代数、线件微分方程、博立叶分析、线性算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线性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解析方法和工具。 2、如何理解技术的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

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 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一、简答题 1、自然辩证法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它的研究内容有:(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汲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根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观点、特征 (1)基本思想: ①唯物论与辨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②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③用辩证的思维认识世界 (3)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5、人工自然观的特征 主体性、能动性、价值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