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

或肢关节游走作痛;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

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

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

临床表现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

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

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燥淫证干、脉浮

皮肤干燥,口唇、鼻孔、咽喉干燥,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痰黏难咯,脉浮。

火热证热、红、黄、数、神、血、疮

发热恶热,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脉数;神昏谵语、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属于()

A.风淫证

B.寒淫证

C.暑淫证

D.湿淫证

E.燥淫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发热,汗出,口渴,气短神疲,肢体困倦,胸闷,呕恶,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虚数。属于()

A.风淫证

B.寒淫证

C.暑淫证

D.湿淫证

E.燥淫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头昏沉如裹,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大便稀,小便混浊。舌苔滑腻,脉濡缓,属于()

A.风淫证

B.寒淫证

C.暑淫证

D.湿淫证

E.燥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下列不属于火淫证临床表现的是()

A.发热恶热

B.神昏、谵语

C.吐血

D.湿疹、瘙痒

E.痈肿疮疡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燥淫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皮肤干燥甚至皲裂

B.口渴饮水

C.干咳少痰

D.舌苔干燥

E.脉细数无力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脉浮紧。属于()

A.风淫证

B.寒淫证

C.暑淫证

D.湿淫证

E.燥淫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

要点一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1.阳虚证

临床表现

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要点二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1.亡阳证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2.亡阴证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阴阳虚损辨证要点总结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畏冷

B.自汗

C.大便稀薄

D.舌淡胖

E.脉紧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阳虚证临床表现: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口燥咽干

B.五心烦热

C.潮热盗汗

D.舌红苔黄而干

E.脉细数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阴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恶热,口渴饮冷,小便极少,面赤颧红,脉细数疾。属于()

A.阴虚

B.阳虚

C.亡阴

D.亡阳

E.气随血脱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亡阴证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肌肤不温,手足厥冷,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属于()

A.阴虚

B.阳虚

C.亡阴

D.亡阳

E.气随血脱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亡阳证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

要点一气虚类证的临床表现

1.气虚证

临床表现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2.气陷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痩,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3.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

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4.气脱证

临床表现

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志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淡,舌苔白润,脉微。

要点二血虚类证的临床表现

1.血虚证

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

2.血脱证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

要点三气滞类证的临床表现

1.气滞证

临床表现

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2.气逆证

临床表现

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等。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3.气闭证

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势急、症重之昏厥,或内脏绞痛,或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弦有力等。

要点四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刺痛,痛久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肿块色青紫,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

要点五血热证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脉数疾等。

要点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畏寒,手足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发凉,或为痛经,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并夹有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等。

要点七气血同病类证的临床表现

1.气血两虚证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淡白,心悸失眠,形体消痩,舌淡而嫩,脉细弱。

2.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面色晦滞,局部青紫、肿胀,刺痛不移而拒按,或肢体瘫痪、麻木,或可触及肿块,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3.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

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鼻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

4.气随血脱证

临床表现

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甚至晕厥,舌淡,脉微欲绝或见芤脉。

5.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

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痛经,经血紫暗有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小结气虚类证

血虚类证

血瘀、血热、血寒

患者,男,65岁,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脱肛,属于

A.气虚

B.气陷

C.气逆

D.气脱

E.气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痩,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患者,女,36岁,时常汗出不止,活动尤甚,伴气短,疲乏,大便稀溏,舌淡,脉虚无力,属于

A.气虚

B.气陷

C.气逆

D.气脱

E.气不固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气不固证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患者,女,32岁,因小产出血不止,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舌色枯白,脉芤,属于

A.气脱

B.血脱

C.亡阴

D.亡阳

E.气随血脱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

常出现气逆证的脏腑包括

A.肺、胃、肝

B.肺、胃、肾

C.肺、脾、肾

D.肝、胃、肾

E.肝、胃、心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气逆证临床表现: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患者少腹冷痛拘急,痛经,经色紫暗并夹有血块,苔白滑,脉弦涩。证属

A.血热

B.血寒

C.血瘀

D.肾阳亏虚

E.寒凝肝脉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血寒证的临床表现:畏寒,手足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发凉,或为痛经,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并夹有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等。

患者身热夜甚,神昏谵语,皮下斑疹显露,舌绛,脉数疾。证属

A.血热

B.血寒

C.血瘀

D.胃火炽盛

E.肝火炽盛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脉数疾等。

A.气滞

B.血瘀

C.血寒

D.气滞血瘀

E.气虚血瘀

患者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痛经,经血紫暗有块,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涩。证属

患者胸胁刺痛,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有紫色斑点,脉细涩。证属

『正确答案』D、B

『答案解析』1.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痛经,经血紫暗有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2.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刺痛,痛久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肿块色青紫,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

A.气虚

B.血虚

C.气血两虚

D.气随血脱

E.气虚血瘀

患者平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唇甲淡白,心悸,舌淡而嫩,脉细弱。证属

患者面色淡白,爪甲色淡,心悸,多梦,舌淡白,脉细无力。证属

『正确答案』C、B

『答案解析』1.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唇

甲淡白,心悸失眠,形体消痩,舌淡而嫩,脉细弱。

2.血虚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

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

A.气虚

B.气逆

C.气陷

D.气滞

E.气闭

患者突然呕吐、呕血,伴恶心,眩晕,舌淡红,脉弦。证属

患者突然昏厥,二便闭塞,呼吸气粗,脉沉弦有力,证属

『正确答案』B、E

『答案解析』1.气逆证临床表现: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2.气闭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势急、症重之昏厥,或内脏绞痛,或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

脉沉弦有力等。

细目四辨津液类证候

要点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

1.痰证

临床表现

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呕恶,纳呆,或头晕目眩,或形体肥胖,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等,舌苔腻,脉滑。

2.饮证

临床表现

脘腹痞胀,泛吐清水,脘腹部水声辘辘;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心悸,息促不得卧;身体、肢节疼重;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等。

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鉴别表

3.水停证

临床表现

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易起,或为腹水而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小便短少不利,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等。

阳水与阴水的鉴别表

4.津液亏虚证

临床表现

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等干燥,皮肤枯瘪而缺乏弹性,眼球深陷,口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舌红,脉细数无力等。

痰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头晕目眩

B.咳嗽痰多

C.喉中痰鸣

D.质硬包块

E.舌苔腻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痰证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呕恶,纳呆,或头晕目眩,或形体肥胖,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等,舌苔腻,脉滑。

A.痰饮

B.悬饮

C.支饮

D.溢饮

E.水肿

胸胁饱满、胀痛,咳嗽,转侧则痛增,属于

呕吐清涎,胃中振水音,肠间水声漉漉,属于

『正确答案』B、A

『答案解析』饮邪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则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为悬饮。

饮邪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可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是为狭义的“痰饮”。

患者腹痛腹泻2天,日泻10余次水便,经治已缓,目前口渴心烦,皮肤干,眼窝深陷,舌淡白苔薄黄,脉细无力()

A.津亏

B.阴虚

C.亡阴

D.外燥

E.实热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津液亏虚证临床表现: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等干燥,皮肤枯瘪而缺乏弹性,眼球深陷,口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舌红,脉细数无力等。

细目五辨情志证候

要点喜证、怒证、悲恐证、忧思证的临床表现

1.喜证

临床表现

嬉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2.怒证

临床表现

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泻,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3.悲恐证

临床表现

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噩梦惊醒,甚则二便失禁,或为滑精、阳痿等。

4.忧思证

临床表现

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

A.喜证

B.怒证

C.悲恐证

D.忧思证

E.以上均不正确

患者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属于

胸闷胁胀,善太息,乏力,纳谷不馨,属于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喜证临床表现:嬉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忧思证临床表现: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

A.喜证

B.怒证

C.悲恐证

D.忧思证

E.以上均不正确

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属于

失眠,常被噩梦惊醒,滑精、阳痿,属于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怒证临床表现: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泻,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悲恐证临床表现: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噩梦惊醒,甚则二便失禁,或为滑精、阳痿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2.寒淫证 3.暑淫证 4.湿淫证 5.燥淫证 6.火淫证 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 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 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 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 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 【正确答案】C 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 A.热证 B.暑证 C.燥证 D.湿证 E.寒证 【正确答案】D 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 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

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意义:因气虚固摄失职所致。 气虚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固?津液→? 血液→?(月经?) 精液→? 二便→? 胎儿→?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志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微,舌淡,舌苔白润。 意义:可由气虚证、气不固证发展而来;也可以在大失血、大汗、大吐、大泻、出血、中风等情况下,出现“气随血脱”、“气随津脱”;或于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生。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 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 (1)表证的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 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1)寒证的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 (2)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1)虚证的临床表现 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八纲辨证总结 细目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一证候相兼的内容 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要点二证候错杂的内容 证候错杂指疾病的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要点三证候转化的内容 1.表里出入: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 要点四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 或肢关节游走作痛;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 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 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 临床表现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 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 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

中医(专长)-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与阴虚证 1.阳虚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溏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神疲、乏气、气短等气虚表现。 2.阴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二)亡阳证与亡阴证 1.亡阳证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精神淡漠,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2.亡阴证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 病因病机汗液神 情 呼 吸 肌肤舌脉 亡阴阴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阴液极度衰竭—阴竭阳 浮 热汗如珠如油, 质粘味咸 烦 躁 急 促 面赤颧红身灼 肢温皮肤皱瘪 舌红而干,脉 细疾促 亡阳阳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阳气极度衰微—温煦、 固摄、推动无权 冷汗淋漓,质稀 味淡 淡 漠 微 弱 面色苍白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 舌淡而润,脉 微欲绝 (1~2题)备用共选答案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真寒假热 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正确答案』C、B 『答案解析』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虚热。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实寒。 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 (一)气虚证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淡嫩苔白,脉虚。或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 辨证要点:本证以元气不足,机能减退为主要病机;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或便意频频,形体消瘦,或内脏下垂,或脱肛、阴挺,舌淡苔白,脉弱。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望诊(除舌诊) 1、望神 A.神:来源于先天之精,靠后天之精滋养。“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气、神(人生三宝)。 B.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在病中,正气未伤,轻证。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丰富(心);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肝肾);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肺脾)。 C.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病情严重阶段。 【表现】神志昏迷,言语失伦,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心);目暗精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肝肾);呼吸异常,大肉已脱(肺脾);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谵语(邪陷心包,阴阳 离绝)。 D.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 【表现】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E.神乱(神志异常):轻度失神,常见于虚证患者。 (1)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邪热客于心包,或入于肾,烦者胸中烦,神不安,多属热。 (2)癫病——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 (3)狂病——疯狂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少卧不饥,妄行不休:①气郁化火,痰火扰心;②阳明热盛,邪热扰乱神明;③蓄血瘀阻,蒙蔽神 明。 (4)痫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①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②痰火扰心,肝风内动。 F.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 【表现】①精神不振,健忘,嗜睡;②倦怠乏力;③声低懒言;④动作迟缓。(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神气不旺。)(仅00年真题) 2、望色 A.常色: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①精神气血津液充盈,②脏腑功能正常。 【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有神气——光明润泽。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 B.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表现】①晦暗枯槁,鲜明暴露;②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③某色独见。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与面——“气至”;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已竭,不能荣润——“气不至”。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一,病性辨证 分析矛盾,辨别病性 二,病性辨证的内容 六淫辨证 从外入侵,指外邪(季节性/气候) •1,风淫证:表,痒,动,走,歪 •2,寒淫证:冷,白,稀,润,静 •3,暑淫证:热,耗气伤津,口渴,暑多夹湿 •4,四淫证:重,肿胀,浊,湿疹,苔腻 •5,燥淫证:津液耗伤,干 •6,火淫证:温,热,火【实热证】热,红,稠,干,动阴阳虚损辨证 •阳虚证: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形寒肢冷【寒+气虚】•阴虚证:阴液亏虚,失去滋润濡养。生虚热 •亡阳证:阳气极度衰微,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阴证:汗出如油,四肢温热 气血辨证 气血的功能: 气——推动,温煦,防御

血——濡润,滋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病辨证 气虚证:元气不足,消耗太多【无力,动则益甚】 舌象:舌淡,苔白 脉:脉细,弱,虚 补气【人参,黄芪】 气陷证:气虚生举无力,反而下陷,内脏失其维系【主要是脾气虚弱,又叫中气下陷】腹部重坠,食后益甚,活动益甚。头晕,脱肛,久泻久痢【补中益气汤】 气不固证:气虚失其固摄。气虚+不固 汗口不固/二便不固/遗尿/冲任不固/精关不固/胎元不固 气脱:元气亏虚已极而欲脱。气随血脱,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同亡阳证,阳气亡脱】 气滞证:某个局部,脏腑,气机不畅 原因:情志不遂,病邪阻滞,阴寒,脏器虚弱 表现:胀痛,痛且胀,喜太息,会因为情志波动而加重,脉弦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生发太过。【肺,胃,肝】 •肺: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恶心,呕吐,嗳气,打嗝 •肝:肝气上逆,头晕,头痛,吐血 气闭症:不通,闭阻神机。闭阻某一个脏腑,管窍,气机逆乱,情志刺激。病邪阻滞。溺水。电击。 血病辨证 血虚证:生成不足【营养不良】;消耗太过【劳心过度,寄生虫,年老体衰】 表现:面色淡 血脱证:大量出血,在出血/血虚的基础上,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心慌 血瘀证:因为淤血内阻,血行不畅,离经之血,久病入络,产生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1.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察方法。望指 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舌苔等外观表现;闻指通过闻其气味、听其声音 等方式来辨别病情;问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切指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合参指的是将四诊的观察结果综 合起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2.病机分析:病机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机理和规律。中医诊断学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等的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机。常见 的病机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3.辨证:辨证指的是根据四诊的观察结果和病机分析,将患者的病情 进行归类和辨别。中医辨证有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辩证分型等方法。辨 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病症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中风、中毒、寒热、气血 失和、经络失调等几大类。外感病是指人体受到外邪侵犯,如感冒、风寒等;内伤病是指由于内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中风病 是指中风引起的疾病,如半身不遂等;中毒病是指人体中毒导致的疾病, 如中毒性肝炎等;寒热病是指由于寒热所致的疾病,如中暑、热病等;气 血失和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调和失和导致的疾病,如贫血、气虚等;经络失 调病是指经络不通畅导致的疾病,如痛风、偏头痛等。 5.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特点可

以反映病情的轻重;舌质的颜色、形态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舌形的大小、形状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等。 6.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脉搏的频率、强度、紧张度、节律等特点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7.病因与风险因素:中医诊断学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常见的病因有积食、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饮食习惯等。

中医诊断学知识汇总

中医诊断学知识汇总 中医诊断学 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 一.脏腑辨证 【心血虚、心阴虚】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各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异同】 【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风寒犯肺、肺阴虚、燥邪犯肺异同】 【肺阴虚与燥邪犯肺的异同】 【肺热炽盛、痰热壅肺异同】

【脾气虛、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异同】 【寒湿困脾、脾阳虚异同】 【寒湿固脾、湿热蕴脾异同】 【肝血虚、肝阴虚异同】 【肝火炽盛、肝阳上亢异同】 【肝风内动】

二.望诊 (一)五色主病 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痛】 (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阻】 (3)久病面唇青紫【虚、肺闭塞】 (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6)妇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 (2)午后两颧发红【阴虚】 (3)【久病重病面红如妆】【戴阳】 3.黄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虚、气血缺】 (2)面色黄胖【脾虚湿蕴】 (3)面色黄疸【阳湿热、阴寒湿】 (4)面色淡黄而垢【湿】 4.白色—金、肺—虚证、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 (2)面色㿠白【阳虚】 (3)面色㿠白虚浮【阳虚水泛】 (4)面色苍白【亡阳、暴脱、阴寒】

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肾阳虚】 (2)面黑干焦【肾阴虚】 (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血瘀】 (4)眼眶周围发黑【水饮、寒湿、睡眠】 (二)望目 “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睛肝风、血络心血、白睛肺气、眼睑脾肉 1.目神 ①有神【健康、易治】 ②无神【难治】 2.目色 ①目赤肿痛【实热】 ②白睛发黄【黄疸】 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④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 ⑤目生翳【邪毒、肝胆实火、湿热、阴虚火旺、眼外伤、全身疾病、小儿疳积】 3.目形 ①目胞浮肿【水肿、低枕睡觉】 ②眼窝凹陷【气血虚、阴阳竭】 ③眼球突出【肺胀、瘿瘤】 ④胞睑红肿【风邪、脾胃热】 4.目态 (1)瞳孔缩小【中毒、药物性、眼疾】 (2)瞳孔散大 双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药物性、危重濒死、极度情绪】单侧【热极生风、中风、脑外伤、颅内肿瘤】 (3)目睛凝视【肝风内动、脏腑精衰、痰热】 (4)昏睡露睛【脾胃虚、伤津、多小儿、昏迷危重】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也被称为四诊法。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 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 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 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 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人体内脏的功能状 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例如,舌苔黄腻可能 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 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 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 状况。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 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通过辨证来确定病因、病机、证候,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 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 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

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舌态: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强硬舌多见于中风先兆、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暗厞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为肝风内动征象、吐弄舌心脾有热、短缩舌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现象.. 苔质包括:厚薄、润燥、腻腐、剥落苔、真假苔.. 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热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容进展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容,重点复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 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尤为常考察的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响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安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缓慢等。提示正气缺乏,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荣,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考频率尤为高。1.青色 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2.赤色 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炽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阳气虚衰,阴寒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3.黄色 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缺乏者。〔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属脾气虚弱,湿邪盛。 〔3〕假设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属"阳黄〞,乃湿热熏蒸为患;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郁滞所致。 〔4〕面色青黄〔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4.白色 白色主气血缺乏、寒证、失血证。 〔1〕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者,多属气血缺乏。 〔2〕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 〔3〕面色苍白〔白中透青〕者,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5.黑色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者,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精亏虚。 〔3〕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绪论 1.熟悉诊、断、诊疗、诊法旳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诊疗:就是经过对患者旳问询、检验,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旳健康状态和病变旳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 诊法:是中医诊察、搜集病情资料旳基本方法和伎俩。主要包含望、闻、问、切四诊。 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旳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利用视觉观察患者旳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觉异常情况、了解病情旳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利用听觉诊察患者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利用嗅觉嗅患者发出旳异常气味、排出物旳气味等,以了解病情旳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关于疾病旳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旳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旳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旳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旳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改变及关于部位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旳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旳含义,“症”、病名旳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旳含义。 了解症、病、证旳区分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疗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络旳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旳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旳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旳经典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旳整体影响;整体审察旳要求;诊法合参旳含义,四诊并重旳道理,动静统一旳意义。 了解四诊次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疗旳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旳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疗学旳意义。 第一章望诊 一、全身望诊 1.掌握望神旳概念;得神、失神、假神旳表现和临床表现。 熟悉望神旳主要内容;少神旳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旳原理;神乱旳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旳区分。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 要点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 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 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 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 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 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2.既往患病情况 病人过去曾患过何种疾病,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有无药物或其他物品的过敏史,做过何种手术治疗等。 要点五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 2.精神情志 3.饮食起居 4.婚姻生育 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 四、望闻问切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 一、神的概念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 (三)、神情;(四)、体态 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 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 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 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 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提 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可见于久 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 “假象”。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 (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 (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 (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 (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