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人与细菌大战体液免疫情景

一、准备

分别写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淋巴因子、抗体、抗原、细菌的各种纸片;分别写有第一次免疫反应和第二次免疫反应的标志牌。12名学生演员和参与人员根据设计剧本进行排练。

二、过程设计

1.第一次免疫反应

人:“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细菌无处不在。这时,一个细菌正靠近我们的身体,它通过了人类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现在它正在攻击我们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我是吞噬细胞,我每天在人体的体液中巡查,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忽然发现入侵的细菌,冲向前)“你是何方妖怪?”

细菌:“别管我是谁,为了生存,我必须侵袭人类。”

吞噬细胞:“露出你的真面目吧!”吞噬细胞和细菌纠缠在一起,细菌的外衣被吞噬细胞扒掉,露出了抗原。接着吞噬细胞将细菌拽向T细胞,对T细胞说:“他已经原形毕露了,赶紧想办法处理掉。”

T细胞对抗原说:“你不是我的菜,让我赶紧给我兄弟发信号,让他来收拾你。”并大喊:“分泌淋巴因子。”迅速将标有淋巴因子的纸条递到了B细胞手中。

B细胞看了看淋巴因子,说:“主人有危险,紧急行动变身!”随即变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细胞仔细地观察抗原,说:“我是记忆细胞,我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你。”

浆细胞:“我是浆细胞,我的任务是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接下来看我的了。”

吞噬细胞:“让我来清理战场吧。”随即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

处理掉。

2.第二次免疫反应

过了一会,同样的抗原又侵入人体。说:“上次我的兄弟被消灭了,这次我要报仇。”

记忆细胞跑上前去:“看我的超人变身。”增殖和变身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浆细胞大喊:“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又该我们战斗了,看我们的。”

吞噬细胞:“又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又该我来清理战场了。”

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处理掉。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一、填空题 1.细胞免疫效应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__?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2.细胞免疫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初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 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4.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再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5.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指________细胞产生的免疫效应,包括_______细胞的直接杀伤和________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发挥的免疫作用。 6.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另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前者由________细胞来完成,后者由?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来完成。 7. 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阶段, 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阶段。 8. TD-Ag需要有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的协作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9. 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是_____,它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和该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特异性________。 10. Th细胞激活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TCR与____________结合产生的,信号2是______________信号,如CD28与B7相互作用产生,B 细胞激活也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_______与抗原结合产生,信号2是由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与激活的T细胞表面的CD40L结合产生。 11. CD4+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其中在介导DTH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和T细胞介导的两种类型。 13.抗原只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14.抗原既诱导细胞免疫和又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15.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等外周免疫器官。 16.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有,和。 17.T细胞应答的效应细胞是和。 18.T细胞双识别指的是、。 19.M 与Th细胞相互作用受限制性,Tc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受限制性。 20.刺激T细胞转化的丝裂原是和。 21.T细胞的生长因子是。 22.IL-1主要由细胞产生。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见表6-1 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三)效应阶段 是效应细胞产生和分泌效应分子;效应细胞及效应分子发挥效应作用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效应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CTL)和效应分子(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对异己细胞或分子的排斥与清除作用。在此阶段,除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外,还必须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排异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包括排异性、特异性、记忆性和放大性。 (一)排异性 免疫应答的本质就是排异性。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身成分和异己成分,对自身成分不发生排斥反应,但对异己成分具有排斥和清除的作用。这就是免疫应答的排异性。 (二)特异性

(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3、免疫细胞之所以能识别抗原,是因为 A、抗原都是外来的 B、抗原都是大分子 C、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D、抗原表面都具有抗原决定簇 4、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免疫球蛋白 B、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6、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7、艾滋病病毒主要能侵入人体的 A、B细胞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 8、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A、化学成分 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 D、形成过程 9、下列各种医药品中,属于抗原类的是 A、疫苗 B、胸腺素 C、干扰素 D、白细胞介素 10、下列各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艾滋病 C、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11、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N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浙科版知识点练习第五十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浙科版知识点练习第五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糖尿病患者可以用尿糖试纸化验自己的尿糖情况.尿糖试纸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它可以催化葡萄糖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将试纸中一种无色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显示尿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以下为上述作用机理的表达式: 下列有关此表达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在适宜的温度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B、b为葡萄糖酸 C、c为题干中所述的无色化合物 D、e为有色化合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但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 患者 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具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 ) A、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B、模拟尿糖的检测 C、低温或化学物质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D、土壤中大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尿液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依据,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病等的诊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尿糖检测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葡萄糖 B、科学家将上述两种酶固定在糖尿试纸上就可检测尿糖 C、步骤③原子氧可以将某无色物质氧化成为有色化合物 D、为确诊患者有糖尿病,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已知用斐林试剂可鉴定还原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的存在,用双缩脲试剂可鉴定蛋白质的存在.那么,在医学上,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检验尿液从而分别对哪两种疾病进行诊断?根据血常规中的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是否超标来判断病人患哪种病?上述三种病依次是( )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复习题.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https://www.doczj.com/doc/4d13267801.html,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医学免疫学复习题 一、概论 名词解释 1.免疫 2.免疫稳定 3.免疫防御 4.免疫监视 问答题 1.Jenner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重大意义。 2.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3.淋巴细胞再循环及生物学意义。 二、抗原 名词解释 1.抗原 2.免疫原性 3.抗原性 4.抗原表位 5.半抗原 6.载体效应 7.TD-Ag

8.TI-Ag 9.超抗原 10.异嗜性抗原 11.佐剂 12.隐蔽的自身抗原 问答题 1.试比较TD-Ag和TI-Ag的主要区别。 2.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3.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是由呢些因素决定的? 4.超抗原和普通抗原的异同点。 5.何谓异嗜性抗原及其意义?举例说明。 三、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Ig 2.Ab 3.Fab片段 4.F(ab’) 2 5.Ig高变区/互补决定区/CDR 6.ADCC 7.独特型 问答题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各功能区的特性、生物学功能。 2.简述IgG经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水解片段形成和水解片段的功能。 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四、补体系统 名词解释 1.MAC 2.MASP 3.C3转化酶 4.C5转化酶 5.过敏毒素 6.免疫粘附 问答题 1.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3.补体旁路激活途径。 4.MBL激活途径。 5.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6.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五、细胞因子 名词解释 1.CK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二、学情分析 1、共性要素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2、个性要素 该班级学生为实验班,相对而言基础更扎实,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程的基础内容上,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与补充,全面地激发学生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内容。必修3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本课时要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这是免疫调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后一个课时,学生将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典型事实出发,经过推理、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的新概念,然后运用这个新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 2、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鸟类体内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场所分别为( ) A.骨髓胸腺 B.胸腺骨髓 C.腔上囊胸腺 D.胸腺腔上囊 ?下列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并具有分裂能力的是( ) A.巨噬细胞 B.效应B淋巴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致敏B淋巴细胞 ?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浆细胞 ?下列关于人体内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A.MHC不能被自身的白细胞识别 B.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C.MHC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 D.MHC的本质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1)巨噬细胞(2)辅助性T细胞(3)B淋巴细胞(4)记忆细胞(5)效应B细胞(6)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A.(1)(2)(3)(4)(5)(6) B.(2)(3)(4)(5)(6) C.(2)(3)(4)(6) D.(2)(5)(6) ?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体现了质膜的结构特点 B.效应B细胞(又称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最终全部分布到血液中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人体特异性反应过程中的细胞免疫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 B.细胞毒性T细胞膜的受体直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病毒甲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乙会产生相应抗体,可预防该肿瘤病,该抗体( ) A.可由记忆B淋巴细胞分泌 B.可裂解病毒甲 C.主要存在于组织液中

最新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导学案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导学案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执笔人:綦于红 ___班__小组姓名_______ 评价等级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宏观的实验中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并理解质量守恒的微观实 质。 2、初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及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的选 择。 3、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来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团 队精神。 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学法指导:合作学习,由实验探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课前预习】: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2、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现象有哪些?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提出问题): 1 .请用不同方式表达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2 .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3.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重新组合的过程,从微观上说_______、________、 _______没有改变,从宏观上说________、_______没有改变。 (猜想假设):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_________生成的物质质量(等于或不等于) (实验探究):请根据“友情提示”的内容,选择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友情提示):NaOH+CuSO4----Cu(OH)2+Na2SO4 CaCO3+HCl---CaCl2+H2O+CO2 (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合作实验): (得出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_______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反思评价):误差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对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保证在______ 容器里进行反应。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免疫应答习题

免疫应答 A型题 1.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需有抗原刺激 B、不需非T细胞参与 C、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性炎症 D、特异地杀伤靶细胞 E、T细胞介导 2.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A、巨噬细胞 B、Tc 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NK细胞 E、Th细胞 3.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需有抗原剌激 B.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C.浆细胞合成并分泌Ig D.Ig仅在细胞外发挥效应 E.不需T细胞参与 4.TI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需要Mφ加工处理 B.可产生IgG和其他类别Ig C.有免疫记忆 D.只引起体液免疫 E.可以引起细胞性免疫 5.抗体再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 A.IgM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B.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C.IgM和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D.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E.抗体的亲和力无改变 6.免疫记忆可解释为 A.同一抗原再次攻击,T细胞或B细胞数量迅速增加 B.产生IL-2的T细胞数量增加 C.由单个克隆产生的抗体的氨基酸序列改变使得抗体将更好适合于抗原 D.主要合成IgM抗体 E.B细胞群的膜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和IgM类 7.使B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是因B细胞 A.吞噬能力 B.分泌大量IL-2的能力 C.Ⅱ类MHC抗原的表达 D.FcR的表达 E.肠道存在的大量B淋巴细胞 8.再次免疫应答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是 A.预防接种两次以上 B.血清学试验诊断传染病时,应以一定间隔作两次试验,进行结果的比较

C.血清学诊断应注意鉴别非特异性回忆反应D.用抗体或某些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过敏反应E.以上全对 9.与细胞免疫无关的免疫现象 A.抗肿瘤免疫 B.移植排斥反应 C.接触性皮炎 D.感染性变态反应 E. 中和外毒素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人与细菌大战体液免疫情景 一、准备 分别写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淋巴因子、抗体、抗原、细菌的各种纸片;分别写有第一次免疫反应和第二次免疫反应的标志牌。12名学生演员和参与人员根据设计剧本进行排练。 二、过程设计 1.第一次免疫反应 人:“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细菌无处不在。这时,一个细菌正靠近我们的身体,它通过了人类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现在它正在攻击我们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我是吞噬细胞,我每天在人体的体液中巡查,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忽然发现入侵的细菌,冲向前)“你是何方妖怪?” 细菌:“别管我是谁,为了生存,我必须侵袭人类。” 吞噬细胞:“露出你的真面目吧!”吞噬细胞和细菌纠缠在一起,细菌的外衣被吞噬细胞扒掉,露出了抗原。接着吞噬细胞将细菌拽向T细胞,对T细胞说:“他已经原形毕露了,赶紧想办法处理掉。” T细胞对抗原说:“你不是我的菜,让我赶紧给我兄弟发信号,让他来收拾你。”并大喊:“分泌淋巴因子。”迅速将标有淋巴因子的纸条递到了B细胞手中。 B细胞看了看淋巴因子,说:“主人有危险,紧急行动变身!”随即变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细胞仔细地观察抗原,说:“我是记忆细胞,我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你。” 浆细胞:“我是浆细胞,我的任务是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接下来看我的了。” 吞噬细胞:“让我来清理战场吧。”随即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 处理掉。 2.第二次免疫反应 过了一会,同样的抗原又侵入人体。说:“上次我的兄弟被消灭了,这次我要报仇。” 记忆细胞跑上前去:“看我的超人变身。”增殖和变身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浆细胞大喊:“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又该我们战斗了,看我们的。” 吞噬细胞:“又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又该我来清理战场了。” 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处理掉。

第十章 免疫应答

第十章免疫应答 Chapter 10Immune Response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要求,T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机制,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内源性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调节的基本内容;了解:黏膜免疫应答,T、B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内容 1.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组成及特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基 本过程。 2.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内源性及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途径。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细胞 应答的效应;NK T细胞和γ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过程,第二信号的转导过程。 6.黏膜免疫应答:黏膜免疫感应部位与效应部位,分泌性IgA及其转运。 7.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抑制性受体及信号转导水平的调节,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免疫细胞间的调节,独特型网络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SRBC受体 D.丝裂原受体 E.MHC分子 2.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不包括 A.使B细胞增殖 B.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C.使记忆性B细胞形成 D.使Ig轻链V、J基因片段连接 E.使抗体产生类别转换 3.高亲和力IL-2受体存在于 A.活化的巨噬细胞表面 B.初始Tc细胞表面 C.静止的巨噬细胞表面 D.活化Th细胞表面 E.初始Th细胞表面 4.下列哪些分子组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A. CD28—B7 B. MHC—Ag—TCR C. MHCⅡ—CD4 D. SmIg—Ag E. MHC I—CD8 5.下列哪种分子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A.C9 B.C3b C.IL-2 D.IgG E.IgA 6.CD4+T细胞活化增殖过程中、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的细胞 A.APC B.CD8+ T细胞C.巨噬细胞D.DC细胞E.NK细胞 7.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哪种细胞提供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 A. DC细胞 B. Th细胞 C..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Tc 细胞 8.下列哪一病理过程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无关 A.移植排斥反应 B.胞内菌感染 C.接触性皮炎 D.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E.肺结核空洞的形成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学案 【学习目标】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课前热身】——请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知识回顾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组成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T 细胞迁移到_________中成熟,____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叫做________免疫。 4、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称为特异性免疫。 5、艾滋病(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______)引起。HIV 侵入人体后与T 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_______细胞。艾滋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T 细胞在接受_________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__________,效应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______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_________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三、 “三看”法判 定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构建体液免疫示意图

例1: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 例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例3:(2015新课标I卷40,改编)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1)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将其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 (2)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例4: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CD4受体,艾滋病病毒(HIV)能识别该受体并侵染T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质”和“量”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质”和“量” 1.化学方程式表示哪些化学意义?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的表达形式。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达了化学反应的意义。 (1)“质”的含义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以及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2)“量”的含义从宏观看,表示了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如果反应物都是气体,还能表示它们在反应时的体积比。从微观看,如果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化学方程式还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分子个数比。例如,化学方程式:2H2+O22H2O “质”的含义:经点燃,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 “量”的含义:从宏观看,每4份质量的氢气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即氢气跟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为1:8,从微观看,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这个化学方程式还表示了每2个氢分子跟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了2个水分子。 2.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有什么不同?

(1)化学方程式中的加号“+”和等号“=”有特定的化学意义;反应物间的“+”号表示物质间有“反应关系”,即用“+”号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故应将“+”号读成“与”、“和”或“跟”。生成物间的“+”号表示物质的“并存关系”,即反应后同时有这样几种物质生成,故应将“+”号读成“和”。“=”号则表示“反应生成”和“质量守恒”的意思,即左边那些物质“反应生成”了右边那些物质。例如,化学方程式: CuO+H2Cu+H2O 应读成:在加热条件下,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了铜和水;而不应读成:氧化铜加氢气等于铜加水。 (2)由于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右两边所表示的是物质的转化关系,故左右两边不能像数学方程式那样可以倒写或移项。 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化学方程式2KClO3 2KCl+3O2↑表示 ①氯酸钾等于氯化钾加氧气;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氯酸钾,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氯化钾和氧气;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十三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 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二、多选题 [A型题] 1.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2. 最易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A.肌肉注射 E.腹腔注射 3.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4.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具有如下细胞学特点 A.T细胞和B细胞必须均耐受 B.T细胞形成耐受较难,耐受维持时间较长 C.B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D.T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也较长 E.以上都不对

高中生物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解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1)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3)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4)免疫系统的组成 探究二:理解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探究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的对象不同,体液免疫通过分泌抗体与侵入机体的抗原特异结合,从而消除对机体的伤害;而细胞免疫是把被抗原侵入的细胞裂解消灭。二者的作用方式也不同,体液免疫是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中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同时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2.联系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抗原进入组织细胞形成靶细胞后,只有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再通过抗体将其凝集或形成沉淀,最终通过吞噬细胞将其彻底消灭。 题例领悟 【例题1】2008广东卷,28 (多选)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 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 D.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解析:缺少胸腺,造血干细胞不能分化产生T 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下降;体液中有吞噬细胞,进入体内的细菌首先可能被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裸鼠”无胸腺,无T 细胞;细菌被裂解是效应T 细胞的功能;有些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淋巴细胞,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所以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效应B 细胞)。 答案:AD 领悟 B 、T 细胞都是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形成B 细胞,在胸腺内分化形成T 细胞。受抗原刺激B 细胞分化形成浆细胞,T 细胞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效应T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题2】2007全国理综卷Ⅰ,2 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教案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 余姚二中汪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时完成对《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三个内容的教学。 2.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继续学习《免疫接种》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的理论基础。 3.我的教材处理 ①教材在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方面既讲述了特异性识别的原理,也概括了免疫应答的过程,而后者恰好对后文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做了铺垫。因此先做好对免疫应答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材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中均未体现一次免疫应答和二次免疫,而这个内容却在后文的《免疫接种》中提到,因此讲解该内容时及时做好教学铺垫。 ③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图3-2中的记忆细胞毒T细胞改成细胞毒T细胞;图3-3中右上方的记忆B细胞改成B细胞;P52《细胞免疫》第一段去掉“入侵的病原体、”;P53《体液免疫》第一段去掉“但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有同样的结合位点”;第二段去掉“(即抗体分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的免疫内容,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免疫部分与教材的其它章节联系很少,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加上本课时内容概念多、知识抽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容易深入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辨别抗原与抗体、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②简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③概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①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交流能力和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②尝试通过绘制概念图实现有效学习。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特异性识别和清除的过程,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和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①利用概念图直观形象地表达细胞免疫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概念图,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②充分运行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图片等素材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内容简单化。 五、教学过程

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 动物体免疫系统是整体协调的作用,无论特异性免疫力还是非特异性免疫、淋巴因子或淋巴细胞、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动物整体抵抗疾病的免疫力,任何偏颇都将导致不良后果。 非特异性免疫就是说动物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的免疫力也就是 先天性在娘胎里获得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力是人为的针对自然环境中怕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 生物,有针对性接种的疫苗并产生的抗体叫特异性免疫力,或动物在后天的大自然环境中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病赖过后,也称愈后,机体获得产生的抗体也叫特异性免疫力。 如果把免疫力比喻为”钱“,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就是学一门手艺自己赚钱,而提高特异性免疫力就是借钱或等待拨款。从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特点:如果自己没有本事,从外边借钱也很难借。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太差,要想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也很困难。非特异性免疫力是特异性免疫力的前提和基础。 借钱需要过程,拨款也需要时间。特异性免疫力的产生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拨的款,只能专款专用,不能用于所有用途。而自己赚的钱则可以用于自己想用的任何地方。特异性免疫力只针对特定的病原起作用,而非特异性免疫力则对任何病原均有抵抗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许多传染病防治中确实尝到了疫苗接种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动物体非特异性免疫。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即使他们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病人接触后也不会发病,关键就在于他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别强,即使乙肝病毒进入体内,通过自身的抵抗力把病毒消灭掉,从而产生抗体。 同样,猪也是一样,只有我们平时加强猪的营养,让猪吃到其该吃的东西,给予好的饲养环境和条件,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就可明显增强,即使不用疫苗,猪仍然不会发病,疫苗并不是万能的,预防接种只是很片面的一点,只有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是抵抗猪病的惟一出路。 要想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就要做好以下工作:改善猪群生活的环境,提高饲养管理的方式。建议喷撒护舍安,每周1~2次,改善猪群生活环境。猪只饲料里所需的营养物质。饲料中添加0.5%奥得曼A,提高猪群体内的溶菌酶水平,增强非特异性抗病力。预防霉菌毒素中毒。在饲料中添加纳蒙脱素,有效吸附多种有害毒素,不被机体吸收,迅速排出体外,解除霉菌毒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保护肝、肾等代谢器官免受侵害。只有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了,做疫苗注入机体才会发生免疫应答,顺利的产生某种病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奥德曼A + 护舍安,内调外抑呵护猪群健康每一天。 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低下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或先天性带毒,隐性感染的病原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造成了免疫抑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有病毒入侵,机体无法免疫应答,抗病力减弱而患病致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