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鸟类体内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场所分别为( )

A.骨髓胸腺

B.胸腺骨髓

C.腔上囊胸腺

D.胸腺腔上囊

?下列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并具有分裂能力的是( )

A.巨噬细胞

B.效应B淋巴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致敏B淋巴细胞

?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浆细胞

?下列关于人体内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A.MHC不能被自身的白细胞识别

B.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C.MHC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

D.MHC的本质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1)巨噬细胞(2)辅助性T细胞(3)B淋巴细胞(4)记忆细胞(5)效应B细胞(6)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A.(1)(2)(3)(4)(5)(6)

B.(2)(3)(4)(5)(6)

C.(2)(3)(4)(6)

D.(2)(5)(6)

?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体现了质膜的结构特点

B.效应B细胞(又称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最终全部分布到血液中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人体特异性反应过程中的细胞免疫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

B.细胞毒性T细胞膜的受体直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病毒甲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乙会产生相应抗体,可预防该肿瘤病,该抗体( )

A.可由记忆B淋巴细胞分泌

B.可裂解病毒甲

C.主要存在于组织液中

D.具有两个与抗原结合的相同位点

[2017·浙江嘉兴模拟]下列关于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单核细胞分化形成

B.其吞噬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C.巨噬细胞有发达的溶酶体,能将吞噬的物质降解

D.在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中均可发挥作用

[2017·浙江六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HIV表面的包膜及蛋白是其自身基因的表达产物

C.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内环境中游离的病毒

D.癌细胞表面的MHC发生改变,可以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图3-2-1是人体体液免疫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图3-2-1

(1)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填字母),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填字母)。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效应B细胞一般停留在淋巴结中,每秒钟能产生2000个抗体。效应B细胞与分泌抗体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点是。

(4)对于多数抗原来说,细胞C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

是,另一种信号是。

若某人不慎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

B.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结合的受体分子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

D.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后即被激活

[2017·浙江三地市联考]图3-2-2为机体在清除某种入侵的病毒时的一个环节,其中①与②是一组可相互识别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3-2-2

A.若①为抗原—MHC复合体,则甲细胞可能是巨噬细胞

B.免疫应答时,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其抗原分子降解为小分子肽

C.若甲细胞为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则乙细胞可能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D.若乙为细胞毒性T细胞,当受到①的刺激后,迅速启动分裂分化过程

用某种致病的病原体先后两次对机体进行免疫,分别检测机体血清中的抗体浓度,结果如图

3-2-3所示,下列对图3-2-3分析错误的是( )

图3-2-3

A.b点是本实验的第2次免疫的时间点

B.该机体被免疫之前可能未接触过该种病原体

C.a、b两点发生的免疫反应过程是完全相同的

D.第1次免疫时机体产生轻度病症,第2次免疫时则不一定会产生病症

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分子

B.每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

C.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吞噬入侵的病原体

D.成熟的B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介素-2的刺激下立刻启动细胞分裂

[2017·浙江11月选考]★用同种小鼠为材料,分别进行4个与某种胞内寄生菌有关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切除胸腺和未切除胸腺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未切除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B.给注射和未注射抗T细胞抗体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C.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血清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D.给注射和未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T细胞的两组小鼠,分别接种该菌,预测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

我国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为了研制抗猪蓝耳病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实验动物检测机体受疫苗刺激后产生抗体的能力。

(1)实验原理:

①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的猪蓝耳病病毒进入实验猪体内刺激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增殖并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和,效应B细胞分泌相应的。

②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产生免疫的特点是,特异性免疫包

括。

(2)实验过程:

①分组:将健康的、生长状况相似的实验猪分为两组,每组若干头且两组数量相等。

②处理: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无毒性接种物,一段时间后, 。

实验组的处理: ,一段时间后,接种猪蓝耳病病毒。

(3)实验结果:

指标: 。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实验猪产生足够多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猪的要高。

(4)问题讨论: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应如何处理?

1.C[解析]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其中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先进入胸腺,在此增殖分化,发育成熟,形成T淋巴细胞。另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鸟类中是在腔上囊发育成熟,形成B淋巴细胞。

2.D[解析]四个选项中的细胞都参与体液免疫,但具有分裂能力的只有致敏B淋巴细胞。

3.D[解析]巨噬细胞是专职负责抗原提呈,清理垃圾废物和死细胞,A项错误;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会分泌一些物质,促进相应细胞增殖分化,但辅助性T细胞不会分泌抗体,B 项错误;中性粒细胞与病原体的吞噬和消化有关,C项错误;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抗体广泛分布于血液和体液中,D项正确。

4.A[解析]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MHC分子标志,这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MHC 在胚胎发育中产生,所有的身体细胞上都存在。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MHC分子,这个标志是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的细胞。

5.D[解析]抗体只在体液免疫中产生,A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项错误。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项错误。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均会产生记忆细胞,D项正确。

6.C[解析]巨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但是其识别功能不具有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效应B 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不具有识别功能。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7.B[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其分泌过程利用了膜的流动性,A项正确;效应B 细胞(又称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分布于血液和体液中,B项错误;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分泌特定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项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即每一种抗体分子的

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根据抗体的结构可知,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D 项正确。

8.B[解析]细胞免疫的第一步就是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A项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膜上的受体不能直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是与抗原—MHC复合体结合,B项错误;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项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D项正确。

9.D[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项错误;抗体可与病毒甲结合,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B 项错误;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C项错误;抗体具有两个与抗原结合的相同位点,D项正确。10.D[解析]巨噬细胞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形成,A项正确;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巨噬细胞有发达的溶酶体,能将吞噬的物质降解,C项正确;巨噬细胞在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中起作用,D项错误。

11.D [解析]巨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其识别功能并不具有特异性,A项错误;HIV表面的包膜是从宿主细胞带出的并不是自身基因表达的产物,B项错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是抗原—MHC复合体,C项错误;癌细胞表面的MHC发生改变,可以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D项正确。12.(1)C、E B、C、E

(2)抗原细胞E细胞D沉淀或凝集反应

(3)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

(4)抗原与细胞C的抗原识别受体直接结合细胞B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细胞C

[解析](1)题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模式图,其中细胞A为巨噬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 为B细胞,细胞D为效应B细胞,细胞E为记忆B细胞。因此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细胞C(B细胞)和细胞E(记忆B细胞);图中细胞A(巨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D(效

应B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B(辅助性T细胞)、细胞C(B细胞)、细胞E(记忆B细胞)。

(2)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机体时,细胞E能识别该抗原(过程④),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细胞D(过程

⑦),该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沉淀或凝集反应(过程⑧),从而将抗原消灭。

(3)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因此效应B细胞与分泌抗体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点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

(4)对于多数抗原来说,细胞C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抗原与细胞C的抗原识别受体直接结合,另一种信号是细胞B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细胞C。

13.B[解析]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A项错误。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能与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B项正确。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结合,C项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抗原—MHC复合体中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共同刺激后才被激活,D项错误。

14.D[解析]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会将其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再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转移到巨噬细胞的细胞膜上,A项正确;免疫应答时,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其抗原分子降解为肽,B项正确;若甲细胞为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则其细胞膜上也有抗原—MHC复合体,这个结构会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受体识别,C项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启动分裂分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个信号是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MHC复合体中的抗原,一个信号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释放的多种蛋白质,D项错误。

15.C[解析] a点表示机体第1次接触该病原体,b点表示机体第2次接触该病原体。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快,也比初次免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机体但尚未使人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16.B[解析]效应B淋巴细胞(即浆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分子,A项错误;每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B项正确;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吞噬、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处理抗原-抗体结合物,C项错误;成熟B淋巴细胞必须是致敏的,才能在白细胞介素-2的刺激下立刻启动细胞分裂,否则不分裂, D项错误。

17.B[解析]小鼠胸腺被切除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会下降,所以切除组小鼠易感染该菌,A项错误。注射抗T细胞抗体后小鼠体内的T淋巴细胞会被攻击,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注射组小鼠易感染该菌,B项正确。注射感染过该菌小鼠的血清能提高免疫功能,所以注射组不易感染该菌,C项错误。注射T细胞的小鼠会将T细胞作为抗原进行攻击,所以注射或未注射T细胞都不会使小鼠的免疫功能下降,D项错误。

18.(1)①记忆B细胞抗体

②反应更快、更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②接种猪蓝耳病病毒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

(3)猪的发病率或存活率存活率

(4)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疫苗接种不同的实验组,比较各组猪的存活率并得出结论。

[解析]欲确认注射疫苗后机体是否具备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应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组注射含疫苗的接种物,对照组注射不含疫苗的无毒性接种物,然后两组均接种猪蓝耳病病毒,再依据实验组与对照组猪的发病率或存活率情况,得出结论。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练习题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练习题 考点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读法、获取信息 1、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是:氢气,氧气,生成物是:水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是2:1:2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是4:32:36 2、在4P+5O2点燃2P2O5反应中: 从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原子、分子个数比来看,每2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从它们彼此之间的质量比来看,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了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3、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四位同学表达了如图所示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 ) A . B. C. D. 4、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其成果在最近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该转化的微 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转化的说法错误的是(C) A.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速率 B. 生成物之一为C2H4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D. 反应物与生成物均有分子构成

5、将16g 硫在给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如下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回答: (1)在三次实验中,第2次恰好完全反应; (2)在第___1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_14.5_g 。 (3)在第3___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 考点二:化学方程的书写 1、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是( D ) A. 反应前物质的分子总数等于反应后物质的分子总数 B.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体积相等 C. 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3)(2 )H 2S+( 1)SO 2==(2 )H 2O+( 3)S ↓ 3、高纯硅是制造计算机电路芯片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 1)地壳中____铝__元素的含量仅次于硅元素. (2)工业上用石英(主要成分为SiO 2)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2C 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4__,生成物R 的化学式为______.CO (3)硅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并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未来新能源,其反应方程式为. SI+O2=燃烧=SIO2 4、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工业上用甲和乙生成丙,物质丙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甲、乙、丙微观示意图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与自我评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生物组黄荻清 (本文获2008年广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壹等奖) 1教学设计理念: 1.1、人的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 ...............。教师的讲解应简洁、 明了、准确,深入浅出。以便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的时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1.2、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地方,更是增进心理能量,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地方。 2 教材分析: 2.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物选修本“免疫”一节知识,是高考大纲中必考的重要内容。而“特异性免疫”中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内容又是重中之重。 2.2教学目标分析: 2.2.1知识目标: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抗体、吞噬细胞、B 细胞、T细胞、效应淋巴细胞等概念及其在相关免疫过程中的联系;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的原理、特点;抗体怎样清除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2.2.2能力目标:自主构建 ..........特异性免疫过程动态图解并能以清晰、明了的书面及口头语言 表达 ..。能用坐标曲线 ....表达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的变化。能用拟人化或比喻 的形式将抽象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内化 ..为具体、易理解、易记忆的过程。通过自我独立练习和课堂交流使学生体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从而逐步构建正确的自主评价体系。 2.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动笔绘图、思考,体验什么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同伴的成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以自己的成功激发自信。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牺牲“小我”,保全“大我”,以维持全身稳态的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复习抗原、抗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引入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 2、正课: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3、免疫细胞之所以能识别抗原,是因为 A、抗原都是外来的 B、抗原都是大分子 C、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D、抗原表面都具有抗原决定簇 4、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免疫球蛋白 B、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6、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7、艾滋病病毒主要能侵入人体的 A、B细胞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 8、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A、化学成分 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 D、形成过程 9、下列各种医药品中,属于抗原类的是 A、疫苗 B、胸腺素 C、干扰素 D、白细胞介素 10、下列各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艾滋病 C、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11、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N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浙科版知识点练习第五十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浙科版知识点练习第五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糖尿病患者可以用尿糖试纸化验自己的尿糖情况.尿糖试纸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它可以催化葡萄糖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将试纸中一种无色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显示尿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以下为上述作用机理的表达式: 下列有关此表达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在适宜的温度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B、b为葡萄糖酸 C、c为题干中所述的无色化合物 D、e为有色化合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但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 患者 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具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 ) A、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B、模拟尿糖的检测 C、低温或化学物质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D、土壤中大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尿液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依据,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病等的诊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尿糖检测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葡萄糖 B、科学家将上述两种酶固定在糖尿试纸上就可检测尿糖 C、步骤③原子氧可以将某无色物质氧化成为有色化合物 D、为确诊患者有糖尿病,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已知用斐林试剂可鉴定还原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的存在,用双缩脲试剂可鉴定蛋白质的存在.那么,在医学上,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检验尿液从而分别对哪两种疾病进行诊断?根据血常规中的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是否超标来判断病人患哪种病?上述三种病依次是( )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二、学情分析 1、共性要素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2、个性要素 该班级学生为实验班,相对而言基础更扎实,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程的基础内容上,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与补充,全面地激发学生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内容。必修3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本课时要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这是免疫调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后一个课时,学生将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典型事实出发,经过推理、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的新概念,然后运用这个新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 2、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鸟类体内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场所分别为( ) A.骨髓胸腺 B.胸腺骨髓 C.腔上囊胸腺 D.胸腺腔上囊 ?下列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并具有分裂能力的是( ) A.巨噬细胞 B.效应B淋巴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致敏B淋巴细胞 ?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浆细胞 ?下列关于人体内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A.MHC不能被自身的白细胞识别 B.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C.MHC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 D.MHC的本质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1)巨噬细胞(2)辅助性T细胞(3)B淋巴细胞(4)记忆细胞(5)效应B细胞(6)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A.(1)(2)(3)(4)(5)(6) B.(2)(3)(4)(5)(6) C.(2)(3)(4)(6) D.(2)(5)(6) ?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体现了质膜的结构特点 B.效应B细胞(又称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最终全部分布到血液中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人体特异性反应过程中的细胞免疫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 B.细胞毒性T细胞膜的受体直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病毒甲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乙会产生相应抗体,可预防该肿瘤病,该抗体( ) A.可由记忆B淋巴细胞分泌 B.可裂解病毒甲 C.主要存在于组织液中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人与细菌大战体液免疫情景 一、准备 分别写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淋巴因子、抗体、抗原、细菌的各种纸片;分别写有第一次免疫反应和第二次免疫反应的标志牌。12名学生演员和参与人员根据设计剧本进行排练。 二、过程设计 1.第一次免疫反应 人:“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细菌无处不在。这时,一个细菌正靠近我们的身体,它通过了人类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现在它正在攻击我们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我是吞噬细胞,我每天在人体的体液中巡查,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忽然发现入侵的细菌,冲向前)“你是何方妖怪?” 细菌:“别管我是谁,为了生存,我必须侵袭人类。” 吞噬细胞:“露出你的真面目吧!”吞噬细胞和细菌纠缠在一起,细菌的外衣被吞噬细胞扒掉,露出了抗原。接着吞噬细胞将细菌拽向T细胞,对T细胞说:“他已经原形毕露了,赶紧想办法处理掉。” T细胞对抗原说:“你不是我的菜,让我赶紧给我兄弟发信号,让他来收拾你。”并大喊:“分泌淋巴因子。”迅速将标有淋巴因子的纸条递到了B细胞手中。 B细胞看了看淋巴因子,说:“主人有危险,紧急行动变身!”随即变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细胞仔细地观察抗原,说:“我是记忆细胞,我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你。” 浆细胞:“我是浆细胞,我的任务是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接下来看我的了。” 吞噬细胞:“让我来清理战场吧。”随即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 处理掉。 2.第二次免疫反应 过了一会,同样的抗原又侵入人体。说:“上次我的兄弟被消灭了,这次我要报仇。” 记忆细胞跑上前去:“看我的超人变身。”增殖和变身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浆细胞大喊:“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又该我们战斗了,看我们的。” 吞噬细胞:“又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又该我来清理战场了。” 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处理掉。

【教学方案】《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2课时)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加以总结。 3.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课前准备 多种配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4.如何读下列化学方程式? C+O2 5.判断下面方程式的正误,并说明原因。 (1)H2+O2O2 (2)H2+O2O+O (3)2H2+O点燃2O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 【提出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归纳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绝不能凭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如我们不能把氧化铝写成AlO,而应写成Al2O3,不能把氧化铁写成FeO,而应写成Fe2O3。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与数目必须相等,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来说就是要配平。 知识点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合作学习】请写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书写步骤。 【归纳总结】 1.写:根据实验事实短线左边写出反应物,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不只一种物质的用加号连接。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即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种类相同、数目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气体用“↑”符号,沉淀物质用“↓”将号表示。 4. 等:将短线改为等号,意味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拓展】 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的区别: 1.“点燃”指物质在燃烧时所必需的条件。 2.“加热”指引发和维持反应的温度范围500℃左右,一般用酒精灯作热源,用“△”表示。 3.“高温”指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不足以引发反应,而需用酒精喷灯(800℃以上)时,反应条件就写“高温”。 【设问过渡】如何配平呢? 知识点三配平化学方程式 (1)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原理 【讲解】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2)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鲁教版初中三年级化学《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

第四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对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借古喻今。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的、长时间的知觉某些事物,力图有所发展,以证明或推翻课本上的观点。这说明初三学生知觉的目的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初中生在知觉时,一方面能够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事物,抓住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更全面的去感知事物。 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学生的生活概念有一些是正确的,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是错误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煤、木柴、蜡烛的燃烧,认为物质燃烧以后的质量减少了,甚至消失了,怎么是质量守恒呢?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生活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 ②认识几个简单的化学变化,如: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 液反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③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以便从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认识)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学案 【学习目标】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课前热身】——请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知识回顾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组成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T 细胞迁移到_________中成熟,____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叫做________免疫。 4、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称为特异性免疫。 5、艾滋病(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______)引起。HIV 侵入人体后与T 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_______细胞。艾滋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T 细胞在接受_________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__________,效应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______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_________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三、 “三看”法判 定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构建体液免疫示意图

例1: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 例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例3:(2015新课标I卷40,改编)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1)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将其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 (2)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例4: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CD4受体,艾滋病病毒(HIV)能识别该受体并侵染T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积极动手实验,敢于提出问题。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本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教材171—176页,结合以前学过的化学反 应,思考、识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然后再 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 “我的疑惑”处。 4.建议做预习案用时15分钟。 Ⅰ.知识准备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氢气燃烧的反应中,氢分解成氢,氧分解成 氧,每个氢和个氧结合成_______个水。用微粒图示的方法表示上述的变化过程: 该图示过程中,共有个氢分子(共计个氢原子)和个氧分子(共计个氧原子)参加反应,生成了个水分子(共计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定发生变化的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火柴燃烧最后剩下灰烬;酒精燃烧,连灰烬都没有留下;铁生锈却质量增加了……你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类似上述的事例? Ⅱ.教材助读 一、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吗? 1.试着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下水的电解。 2.思考教材173页的【活动天地】,并回答其中的问题,体会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 3.仔细阅读课本174页的【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无,为上课时的分组实验的操作做好准备。 4.重要概念我来记: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Ⅲ.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通过阅读教材你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了没有?认真完成下列题目,检测一下: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 1.(2010,昆明,7)下列“化学反应前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质量总和相同 B.元素的种类相同 C.物质的分子个数相同 D.原子的个数相同答案:C 点拨: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2.下列实验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煤燃烧后,留下煤渣的质量比煤的质量少了 B.镁带燃烧后,得到的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D.硫燃烧后,硫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总质量 答案:D 点拨: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3.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正确的是()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十三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 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二、多选题 [A型题] 1.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2. 最易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A.肌肉注射 E.腹腔注射 3.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4.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具有如下细胞学特点 A.T细胞和B细胞必须均耐受 B.T细胞形成耐受较难,耐受维持时间较长 C.B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D.T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也较长 E.以上都不对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1解析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1课时)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三)“质量守恒定律”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化学具体目标: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化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定义);二、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意义);三、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其中“三、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仅是本节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乃至全册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重点确定为:书写化学方程式。 重点知识:初步学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重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地书写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书写步骤和配平方法。能够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读和写)代表性的、常见的、简单的化学反应。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2. 继续培养学生反思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用文字、图形、符号表示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宏观物质以及化学反应的经验,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但是还不会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上一节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怎样表示化学反应才能既简单有能体现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教师抓住这一认知需求,以化学反应的表示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分析对比、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较为缜密的逻辑思维,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困难。 因此把教学难点确定为: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70%的学生能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书写步骤和配平方法。50%的学生能够利用能够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读和写)代表性的、常见的、简单的化学反应。策略:①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采用让学生先尝试书写、在书写中自己总结规律的方式。②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兵教兵”的策略突破难点。 四、备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类目标: 初步学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方法类目标: 1. 通过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这一反应的不同表示方法,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的意义,理解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并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