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

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

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

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

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

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

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

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

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根据

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渭南市华州区与城

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三产发

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

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

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

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

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

实基础。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

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第一,以中

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

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

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第二,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镇之间的空间辐射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西安和关中都市圈,既能促进周围的乡村振兴,又能促进相邻地区的农村产业转

型升级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商洛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位置优势,充

分发挥了西安后花园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旅游,促进农村非农业发展。一

是打造山水风景区,建设国家森林公园,金丝峡、牛背梁等景区,新建1个5A、

1个4A、24个3A景区。二是创建全国森林公园,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发展具有

鲜明特点的商业区,使城市的生机日益旺盛。三是以秦岭特色小镇的创建为切入点,不断提高乡镇的发展质量。“天竺养生度假小镇”、“镇安云盖寺镇”等被

评为“国家级旅游小镇”。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镇分别为:商南富水镇和山阳

县甘沟村。

1.3城中村融入主城区促进城市发展壮大

“城中村”或者“城郊村”由农村向城市人口演变。位于汉中市汉台区的兴

汉新城,是一个以旅游、商贸、康养休闲、商业住宅为核心的城市新片区。新城

区域内27.7平方公里的农村地区全部完成了城镇化,25个乡镇1.2万个农户

40,000多名农民在城镇内就业,并实现了城镇居民城市化,城镇规模和力量得到

了极大的提升。

1.4移民搬迁促进城镇扩容提质

在农村地区的移民安置中,新型城镇化进程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一,发

展了当地的优势工业,吸引了更多的人。安康市已完成100多个新社区工厂的全

面建成,标准化的经营方式带动了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大量的电子线束、服装

加工企业的引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居民就业,社区繁荣。第二,工业集聚和提高服务业是推动我国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岚皋县在县城建设

了城北地区,目前已有5000多个移民家庭被安置,基本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完善

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不断扩大。

1.5乡企社区融合壮大城镇

韩城市龙门镇东白矾村,原乡村自治,与位于国家煤炭生产基地的“燎原”

社区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东白矾,突出了产业型的城镇优势,突出了农村的村庄

特征,扩大了基础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三产结合的新模式

日益丰富,企业剩余劳动力和流动劳动力可以在附近实现就近就业,生产要素从

城市向农村流动,促进了镇村的一体化。从城市到乡村的生产要素,促进三产的

整合,加强了基础建设,以特色文化和田园风光资源为依托,打造了具有鲜明特

色和独特风韵特色的新型农村综合功能小区。

2.积极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策略

2.1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内生性增长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人才、文化等方面的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以及农

村的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途径。(1)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镇建设的根本。以县为单位,统筹城乡规划和空

间布局,实行多规统一,实现城镇和村庄的综合协调。提高县城的整体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基础和公共服务,

使乡村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心。合理规划村庄,因地制宜,分级实施村庄开发,根据自身的优势,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维护,保持村庄的特点,,使其成为一

种文化。(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要发展“网络+”、“电子商贸”等,推进

三产结合、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致富。(3)以美丽的村庄为中心。要使农

村的生产和居住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形成覆盖全域、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的社

会保障机制。要改变农村生活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改厕改水,处理

生活垃圾,打造具有地方特征的美丽村庄。

2.2以科学统筹和全力协同推进两大战略

要强化统筹规划,以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目标,坚决抛弃以往忽视农业农村、资源投向偏好城市等诸多与新发展理念相背离的思想理念,树立城乡一体、工农

平等的科学理念。特别是在当前城乡失衡、乡村发展滞后的大环境下,要把“以

乡村为中心”作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人口、环境、经济、生

态的平衡,统筹生态、生产和生活三大领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统筹

城乡人口迁移,国土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供给,生态环境保护,

将多种方案整合为一个平台、一个系统,整体统筹、整体实施。要把新农村社区

纳入到城市的科学系统之中,必须以县为核心,主动地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探索。

2.3构建优势互补的城镇布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新的发展思想为指导,顺应

市场经济的发展,坚持以新的发展模式为指导,推进区域统筹发展,充分利用地

方的相对优势,优化地区的制度,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效流通和聚集,强化企业的

发展动力,促进企业高品质发展。加强都市等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加

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作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格局。必

须根据要素和人口集中到生产力发展发达的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人口

密度、空间结构的确定,推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3.4合理壮大城镇建成区规模

城乡结合部和城乡交错带其地域空间与城市相近,并具备一定的城市化特点,但治理模式、生活方式等仍处于农村层面。该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流动人口密集,各类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是城市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要切实改进农村地区发展的

条件,增加供水管网等方面的投资,加强城市的职能和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管理。为社区和外来人口平等地享受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卫生,推动社区和谐、经济

繁荣。

参考文献:

[1]韩保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力[J].中国金融,2021(08):29

-31.

[2]谢天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机理及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03):43-48.

第10 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练习-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第10 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珠海模拟)2020年8月,珠海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0周年。围绕庆祝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主题,珠海某中学学生会准备举办一次微纪录片大。小王同学准备用手机拍摄一部反映珠海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的短视频。在他构思的镜头中,合理的是() ①外景:某村村委会门口悬挂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横幅 ②内景:几位村民讨论要不要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去做工 ③近景:站在船头的村民老赵听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笑得很开心 ④特写:粮票,村民老王手拿着粮票,在供销社门口排队等待采买年货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2021·江西赣州七校联考)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进度。“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①有利于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②有效激发市场主体转换动力,催生新产品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人新动能 ③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保障和完成稳增长、稳就业、促创新等多重任务 ④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1·黑龙江哈六中质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山东借助农业产业化基础优势,大力培育“新六产”,即一产的一份收入,经过二产加工增值为两份收入,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形成三倍收益,综合起来是六份收入,产生乘数效益。继续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发展,形成农村多元化新产业新业态,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材料启示我们() ①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大力培育“新六产”就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③要促进先进技术同实体经济相融合,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④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1·江苏青云实验中学质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下列传导路径能正确反映上述要求意图的是() A.推动能源消费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人→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B.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推进能源消费升级→保护生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C.推动新型能源开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建设美丽乡村 D.延伸农村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5.(2021·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四省名校联考)2020年6月29日,央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决定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跨境理财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南向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在港澳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港澳地区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区居民通过在粤港澳大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 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 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 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 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 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 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 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 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根据 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渭南市华州区与城 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三产发 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 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 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 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 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 实基础。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乡村振兴前景分析与新型城镇化进程

乡村振兴前景分析与新型城镇化进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 重要议题。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全面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新型城镇化进程则旨在实现城市化路径的转变,实现城市规模的稳定和优化发展。 一、乡村振兴的意义与目标 乡村振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战略目标。首先,乡村振兴可以促进 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农村的滞后发展和资 源空心化,乡村振兴可以为城市提供良好的人才和资源支持,从而促使农村和城市实现互利共赢。其次,乡村振兴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提高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最后,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与策略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乡村基础设 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的支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最后,还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保护的扶持力度,挖掘和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特点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进程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有着明显的特点和路径。首先,要实现城市 规模的稳定和优化发展,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无序发展的问题。其次,要注重城市的品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此外,还要注重城市与乡村

的协同发展,加强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后,还要加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联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村的产业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提高,而新型城镇化进程则提供了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流动的重要通道。乡村振兴需要城市的资源支持和市场需求,而新型城镇化则需要乡村的农产品和劳动力支持。因此,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应该密切协调和相互促进。五、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的挑战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乡村振兴需要破解农村土地问题和户籍制度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其次,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城市的扩张和空心化问题,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此外,还需要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六、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前景展望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前景是光明的。随着政府对乡村振兴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增加,农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两者相互促进,将为中国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七、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借鉴与启示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在中国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首先,要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其次,要注重农村和城市的互补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还要注重乡村文化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八、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国际比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受到重视。然而,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适合农村的发展路径。 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而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存在交通条件差、水电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这些设施的完善不仅能为农村地区提供便利,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资本流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特色产业 农村地区资源和文化的独特性使得其具备了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通过发掘农村的独特资源和文化,可以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产业。比如,以农业特色和旅游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业,将农家乐、民宿、美食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另外,针对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等特点,也可以开发出其它特色产业,比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态养殖业等。 三、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需要有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的支持、为农村地区个体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从而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资金保障。 四、加强人才培养 农村地区的人才储备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培养应重点针对农村的特殊需求展开。比如,在金融方面,可以鼓励更多的金融人才来到农村,为当地的金融市场提供支持和服务。在产业方面,可以将培养农村创业人才视为重要任务,支持其发展本地业务,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培养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重要的一环。 五、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 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需要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和条理性。而这些往往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积累的。因此,乡村干部应深入到田野地头深入与农民交流,倾听农民的想法和需求,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和规划。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第一章介绍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重要战略,在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化和乡村振兴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概念、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现状 新型城镇化是针对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的一种城市化模式。它以人为本,注重综合发展,倡导绿色低碳,推崇现代化与人文化相融合,注重城乡一体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60%,城镇人口已经超过8亿人,但是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城乡差距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化推进的新方向。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推动城市活力的提升:新型城镇化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文化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和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完善。

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城市内部结构调整:针对我 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要求推进城市内部结构 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 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贯穿起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章乡村振兴的概念和现状 乡村振兴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乡村振 兴包括了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 人居环境建设、推进行业转型升级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多项指标持续保持 增长态势,农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农业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然而,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比如土地流转问题、 劳动力流失问题、乡村基础设施滞后、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等等, 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章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的实践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和保护农村环境,而新型城镇化则致力于推动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两者的协同推进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推进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整合。政府应通过搭建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统筹规划和部署相关工作。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提供贷款和补贴等支持,鼓励农民和城市居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 其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推进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城市设施的联通。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互相配套,形成一个良好的物流和生活服务网络。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能力;同时,城市要加强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联通基础设施,农村和城市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互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第三,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推进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城市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企业,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

农村和城市可以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创新,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最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推进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农村要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的投入,提高农民的产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同时,城市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农村和城市可以通过人才流动和合作创新,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发展。 总之,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推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整合、基础设施联通、创新力度加大和人才培养,可以实现乡村和城市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和保护环境,也可以推动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分析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步伐越发加快,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共同发展,需要全面探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 间的协调联动。基于此,本文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探索新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发 展与乡村振兴融合联动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联动 引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逐渐深入,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的状况仍 然存在,进而造成了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距逐渐增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 兴之间的联动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的价值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式发展,切实搭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脉络,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城乡区域协调互补、共同推进。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中,如果没有站在乡村的本位推动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则无法实现城乡有机融合;反之,如果仅仅强调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则无法实 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因此,要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协调 联动起来,让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可以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二者为强有力的抓手,共同促进城乡之间区域、居民、经济、体制建设等协调统一,时刻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有 序发展;而城市也可以在城乡融合推进的脚步中,进一步实现绿色低碳、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发展设想,协调好各方资源,实施城乡发展之间的联动式共享。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联动的路径与对策 (一)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推动城乡融合联动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成为推动经 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看,在城镇化的过程 中“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成为新国家战略。同时,乡村振 兴作为国策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需要协同发展,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指政府鼓励农民进城、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城市经济 和社会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城市化新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城市环境和民生服务水平 改善城市环境,大力推进各种综合整治工作,构建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民生服务水平,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加城市公共资源供给, 推进市民信用管理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等,都有利于吸引农民进城落户。 (二)推进城市产业升级和转型 由原来依托土地资源的工业经济向依托科技创新和知识技术的新型 产业转型,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内生动力。 (三)形成特色城市和区域化 在城市化过程中,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应该注重城市的因地 制宜和发挥优势。不同城市可以发展不同的特色产业和文化,并形成区 域化的特色。 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指以人为本,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均衡。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一)鼓励农民置业 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权、质押权等多权分置制度,让农民拥有合 法的土地资产,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三农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和 安全感,同时农民依靠土地租赁、流转等交流方式,开拓多种形式的农 商服务和经济增长空间。 (二)加强公共服务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物质条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解决 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食品安全、卫生等基础公共服务问题。 (三)发挥乡村扶贫的作用 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有很大的关系。加大产业扶贫等政策的落实和 资金投入,对贫困户实施有效的攻坚扶贫措施,使农村贫困人口有一条 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协同发展 以上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 兴不能单独推进,需要加强协调和融合发展。具体来看: (一)建立协同机制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需要协同发展,发挥城乡联动和衔接的作用。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和跨界合作机制,加强城乡统筹管理和协 同发展。 (二)融合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建立产业融合机制,将城市的产业 优势和农村的农业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共促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三)加强公共服务

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发展重点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

THEORETICAL LOGIC AND DEVELOPMENT KEYSTONE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A CASE STUDY OF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作者:张可心[1];刘科伟[1];程永辉[1];赵丹[1] 作者机构:[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出版物刊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页码:205-210页 年卷期:2019年第3期 主题词: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公共服务配置;人居环境整治 摘要:[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对有效推动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为核心,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结果]关中地区乡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少,传统农业经营增收困难,而环境门槛的提高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又使得原本薄弱的非农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也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县域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并据此提高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同时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在农村人口外流、农业可投入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要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构建便捷交通、移民搬迁等手段引导居民集中居

住,逐步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并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构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彰显乡村特色风貌的乡村。[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发展模式、镇村体系及公共服务配套模式、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及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已 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为主体、以产业转移为驱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推进农村现代化,增强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对策,对我国的现代化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以“质量第一、节约优先、绿色发展、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 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通过推动城镇化,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和能力,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和协调。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挥城乡融合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推动政府服务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推进“城市消费,乡村供给”模式,给予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支持,实现城乡互动共赢,促进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注重产业转移和优化。通过产业转移,推动产 业的分散和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未来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共同繁荣。 二、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以农民为中心、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化为主线,发 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和乡村经济,促进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持乡村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优势的基 础上,通过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土地整合等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 城市化进程的有机结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 型城镇化模式。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紧密耦合,需 要进行协调研究,以确保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乡村地 区广阔的土地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同时,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 产业发展以及土地整合等活动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因此,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的内容 1.生态环境评估与规划: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确定适宜 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合理规划土地利用,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2.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农业:通过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保护土地和 水资源。 3.乡村人口流动与生态环境:合理管理农村人口流动,控制人口规模,避免过度的人口流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提供良好的医疗、教育 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城乡土地整合与生态修复:通过城乡土地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耕地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5.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加强公众参与,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 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1.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 数据,评估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专家访谈与调研: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深入访谈,了解他们 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看法和建议。 3.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到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振兴新 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收集案例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 建议。 4.统计分析与模型建立: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对乡 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可以为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 生态环境的协同进步。

赴西安市周边地区考察乡村旅游发展的报告

赴西安市周边地区考察乡村旅游发展的报告 为进一步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实践,加快推进莞银区“1+5”特色村镇建设,近日,赴西安市周边地区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先进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情况 近年来,陕西省以深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全域旅游为统领,深挖乡村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带动、典型示范引领、标准化建设、品牌化推广,使乡村旅游成为陕西新兴产业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其中以西安周边地区尤为典型,此次考察团先后来到白鹿原影视基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长安区上王村、诗经里特色小镇、白鹿原白鹿仓、周至水街、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和礼泉县袁家村等地考察学习,全方位了解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发展思路、发展定位以及招商运营和优惠政策等情况。总结起来,西安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项目主要表现为“四大模式”。 (一)以项目撬动的社会投资模式 陕西发展乡村旅游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通过项目来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统一运营。这种模式以白鹿仓和周至水街最具代表性,白鹿原·白鹿仓总规划用地2100亩,计划投资35亿元。景区由公司集中管理,从3000家商铺中择优挑选400家免费入驻白鹿仓,按照公司与商户经营收入“二八分成”的比例进行运营;周至沙河水街是周至县结合沙河生态治理工程,通过招商引资,采取PPP模式与沙河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新建的乡村旅游

景点。水街商铺由公司集中经营,为当地群众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000余个,有利推动了县城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发展,形成了全开放式的生态湿地公园和服务业聚集区。 (二)以积淀塑造的文商结合模式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传统文化一直是其发展脉络的浓墨一笔。这其中,白鹿原影视基地是以著名作家陈忠实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白鹿原》为依托,集中展示关中建筑、文化和居住、饮食、曲艺民俗等元素,打造的集影视体验、文化旅游、欢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依白鹿原地势而建,通过仿古建筑、美食特产、传统技艺表演等形式完美呈现原汁原味的关中文化,是以关中美食、研学教育、民俗体验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村落;诗经里特色小镇以诗经文化为魂,将《诗经》中所涉及的风物、民宿、音乐、人物,都转化为现实的景观和建筑。以终端展示、文化消费的方式,着重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板块,以达到“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目的;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以马嵬驿兵变为背景,以古驿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购物演艺为一体,将传统文化体验、农事体验、自然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极大地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需求,增强市场吸引力,仅今年春节假期就接待游客达101.4万人次。 (三)以集体经济带动的统筹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长安区上王村和礼泉县袁家村最为典型,由村集体头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路径,集中体现了村集体示范带动作用。上王村距西安市中心约20公里,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区位和依山傍水环境优势,鼓励和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按照村民报

“两型”社会视野下的县域新型城镇化研究

“两型”社会视野下的县域新型城镇化研究 【摘要】 本研究围绕“两型”社会视野下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展开探讨。在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探讨了“两型”社会视角下县域新型城镇化的 研究意义。在分别从“两型”社会理念与县域新型城镇化内涵、县域 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指导思想以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探讨。结论部分总结了“两型”社会视角下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展望了 未来研究方向。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深入了解“两型”社会视野下县 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 角。 【关键词】 "两型"社会视野, 县域新型城镇化,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内涵, 发展路径, 路径选择, 指导思想, 实践案例, 总结, 展望未来, 研究方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 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纽带,其城镇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两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县域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逐渐展现出 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研究“两型”社会视野下的县域新型城镇

化,可以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理念,推 动县域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但也面临着城市过度 集中、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如何借助“两型”社会理念,引导 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县域新型城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为 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建议,为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开展该领域 研究对于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 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两型”社会理念则是指导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县域新型城镇化问题,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县域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 “两型”社会理念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应用和实践。通过对“两型”社 会视角下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新的思 路和实践路径,推动城乡发展协调、可持续、绿色发展。 本研究将探讨“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路径 选择和指导思想,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实践案 例分析,可以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县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经 验借鉴和启示。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的路径分析 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泰安市,271000 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商洛市, 726000 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陕西省商洛市,726000 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陕西省商洛市,726000 商洛市乡村发展服务中心,陕西省商洛市,726000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是非常可取的一个方向,产业融合能够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营造和谐农村环境。文章对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字: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引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反映出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换句话说,工业化可以带动农业化,使农业变得规模化、专业化。同时,服务业也能影响农业的发展,两者的融合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服务效率,并能缩短农产品的销售链条,进而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此既能使生产者受益,又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国家出台了多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政策,明确提出需抓住城乡发展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积极培育农村农业新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资源跨界配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1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中国广大乡村发展提出的发展指导,是一项深远的系统性 工程,发展目标在于构建产业兴旺、发展良好的新型乡村,促进乡村文化、产业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与兴 旺进一步促进其他目标的发展。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 路径之一,提升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为 乡村振兴发展构建必要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融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不单纯是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求从更高层面上加强一二三产业的 深度融合。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与当地原有的农业发展基础相结合,探讨当地 农业发展的优势,并结合城乡居民消费的新需求,从整体以及更高的层面加强产 业融合。基于此,将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从产业融合 发展的角度探索生产资料的多种利用可能性,以地域以及土地规划为主导,探索 不同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将农民纳入到社会分工之中,获得利润与分工,实现产 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契合。 2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 2.1软件设施配套不完善 一是专业人才缺失,如专业的营销人员缺失,导致许多乡村的好产品推销不 出去,产品无法变现。二是政策调整不及时。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结束,乡 村振兴工作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但部分乡村地区在政策上还未对工作重心进行 转移和规划,这使得政策与现实之间发生错位,政府与企业、农民陷入无效沟通中。三是资金匮乏。虽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帮扶,但仅仅 依靠政府“输血”不足以支撑其完成三产协调协同发展和深层高度融合。这就需 要企业与农民通过自身“造血”补充资金,但部分企业和农民在拓宽资金流方面 因抵押物缺乏,面临着融资难、融资少、融资贵等问题,严重滞缓扩大生产和再 生产的步伐。 2.2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薄弱 农村产业的融合离不开一些基础设施的大力支持,只有道路交通、水电建设、网络建设和仓储物流等得到有效建设,才能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反之,则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力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力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中期发展进程,国家日益加大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力度,乡村与城镇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构建日益清晰。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及协调发展,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构建包含治理策略、推进策略和保障策略在内的“三位一体”策略集合,并推动涵盖产业精准扶持、配套保障有效、社会服务均等、生态环境友好的“四维联动”创新发展实践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力 引言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跨城乡二元体系的系统性问题,需要在对现状存在问题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如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机制、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机制和城乡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等。 1、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42%的速度增长,截止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3.89%,标志我国已初步完成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事物发展均有两面性,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诸如空气、水资源和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显现。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这表明,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新型城镇化发展,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 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一、简介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目的是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了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涵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感。它包括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三个方面。经济城镇化意味着城市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创业、就业和居民收入等方面的领先地位。社会城镇化强调城市社会化进程,包括民生保障、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生态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功能。 2. 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事

业,构建美丽乡村的过程。它包括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民致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社会事业等几个方面。农业振兴是农村振兴的核心,强调农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职业素质提升;农村经济多元化是指发展农村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农村就业机会;农民致富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包括增加农民种植收入、提高农民务工收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保障;农村社会事业是改善农民社会生活状况,提供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新型城镇化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乡村振兴需要新型城镇化的引导。 1.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支持 新型城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持。首先,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和消费市场。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将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其次,新型城镇化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城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为农村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提供强力支持。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引导城市资本和城市投资进入农村,提供资金和投资保障。

数字乡村视阈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以陕西骆家坝镇为例开题报告

数字乡村视阈下的乡村旅游开展以陕西骆家坝镇为例开题报告对题目的陈述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说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一)选题意义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经济社会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高旅游业质量水平,开展优质旅游成为必然趋势。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局部,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拉动国内旅游消费,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目前乡村旅游同样面临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优质产品服务以更好的满足游客有效需求的紧迫课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旅游数字足迹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身心需求,而且能够为旅游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先进典型,具有行业代表性,本文陕西省骆家坝镇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数字足迹,通过对案例地相关的在线网络游记与评论进行文本挖掘,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展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质乡村旅游的开展路径,旨在推动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开展,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有效需求并推动乡村振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参考文献 1.1关于乡村旅游相关内涵开展的研究 Jessica L. Hurst, Linda S. Niehm, Mary A. (2009)在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农业的从业人员和其余家庭组成人员基于自身资源对外提供的一种接待式服务,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必须要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结合。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基于活动场所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开展研究,比方:欧盟(EU)等国际组织普遍认为所谓乡村旅游就是在广大农村或者乡村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o Monica Iorio, Andrea Corsale. (2009)那么不认同国际组织给出的认定,他认为不应该将乡村旅游的发生地界定于乡村或者是农村地区。 1.2关于乡村旅游和农村开展之间关系开展的研究 局部学者针对乡村旅游和农村开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IsabelPilar Albaladejo-Pina (2009)通过研究以色列所开展的农村旅游产业,认为农村旅游的模式具备一些明显的缺点,具体包括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能够适应旅游的时间周期较短、经济效益较差、难以吸收本地剩余劳动力等等。Richard Sharpley. (2007)研究认为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继续开展传统的农业生产种植, 已经不再能够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着力于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 化协同发展是目前最为关键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需要做好充分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建设模式。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诸多问题 与不足,就比如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服务品质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二者协同 发展,为此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改善措施。建立健全更有效的制度保障,全面提 升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互利互惠合作局面。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传统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生产力不足,城乡发展 不平衡提出的政策。就是为了通过政策的支持,以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 农业,促进农村农业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化建设通过战 略发展的集约型效应不断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生机保障农村发展,有一定的人才支持和物质保障。主要是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为农村 发展提供长足的保障,同时也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解决对策。 两者相互结合,能够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理念等现代化的要素,引入到农村地区,更好的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 的农村改造。对于乡村的资源进行不断挖掘和利用,打造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振 兴战略实施的不断推进,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之间 能够有更好的融合的发展,进而从整体上不断优化城市的布局和功能结构,为城 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激发城乡发展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