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侗族文化风情现代演绎

侗族文化风情现代演绎

侗族文化风情现代演绎
侗族文化风情现代演绎

侗族文化风情的现代演绎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三江中央国际小区位于三江县县城主干道—侗乡大道上,西北角为侗乡大道与三江的新城市建筑景观—风雨桥相交的丁字路口,地块为北面临街、南面靠山的近似矩形的用地,用地南北高差较大。

总平面图

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创造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居住行为与人类文明的存在一样古老,农业文明时代,居住的家园是与自然不可分割的,现代的人们也需要社区环境的文化感受,需要一种不同于移植的外来文化,不是欧洲的恬静小镇,也不是江南的水乡风情,而是根植于本土的,具有地方特有的场所精神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从所处区域去寻找和挖掘,这样地方场所上的一切才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今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数字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节奏,那些曾经承载着家园的记忆的场景,围绕着鼓楼的广场,广场上的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都市里已不复存在了,那种传统的受地点与时间制约而维系的家园结构似乎已逐渐被忽视。对于“居住”这一行为来说,“住”只是解决人生理的需要,而“居”则着眼于解决人的心理需要——对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的满足。对于这个项目我们没有过于专注户型设计,更多的把重心放在如何建立一个富有地方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

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侗家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用鼎罐烧饭,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用瓜葫芦 装甜酒,竹筒注泉水,篾饭盒带饭或

侗族文化资料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 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 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 一、全国侗族分布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

风情文化村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第二章项目投资必要性 (7) 第三章某某市场预测 (8)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 (9) 第五章项目实施计划 (10) 第六章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11) 第七章组织管理 (13) 第八章经济效益分析 (13) 第九章结论 (14)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名称: 某某某某县 某侗族风情某某村 项目主办单位:

某某某某县旅游局 某某某某县长某某乡人民政府 项目总负责人: 颜家连某某县旅游局局长 杨向东某某县长某某乡人民某某乡长 项目技术负责人: 阳盛武某某县旅游局副局长 民族舞蹈家 项目财务负责人: 安建华某某县旅游局会计师 二、编制及依据的原则 1、编制依据:某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湖南南山风景某某区总体规划》。 2、编制原则:严格遵某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南山总规。坚持民族化与现代化,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相结合,突出侗族特色,全面保持侗族某某村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证景点与景点之间能有机地衔接过渡,连成一片、形成整体。 三、项目背景 (一)某某县概况 地理:某某县位于湘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南岭余脉与雪峰山脉凑荟之处。历史上为楚越相交之域,有“楚南极 边”之称。地处东经109O58,~110 O 37,,北纬25 O 58,~26 O 42,。东界新宁、南连广西资源、龙胜、西邻通道、绥宁,北毗某某某某县城东南西三面高山环列,峰峦重叠,万岭参差。唯北部地势稍平,为丘岗某某区某某县平均海拔696.8某某县东二宝顶,海拔2021米,雄踞湘西南之巅某某县境和某某市最高峰。 气候:城步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某某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雨量1224.8毫米。 资源:城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森林覆盖率63.5%,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与 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 (1)服饰文化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 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 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 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14-09-15 15:38:33)转载▼标签:文化 ----以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例 (已经刊载2014年4期鼓楼) 【摘要】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正面临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威胁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文化安全侗族节日保护对策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当前全球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文化安全问题,自然,我们的侗族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被同化、异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一旦蜕化、流失。其结果是,瓦解侗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消失民族文化意识,全民族在缺乏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丧失了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危及侗族文化安全后,进而威胁国家的文化安全。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才可以防止侗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裂,化解侗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也才可以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在保有文化自豪感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发挥全民族传承和弘扬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保护中的地位和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所涵盖的文化内涵确是扩散性的。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推动着民间文化艺术和习俗的发展与延续,而民间艺术与习俗又是传统节日的载体,没有歌舞表演和风土人情的节日是缺乏灵魂的,没有民族节日作为民族艺术的平台,民间文化艺术也就得不到完整的展示、演示和保存。根据侗族文化学者潘登先生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侗族服饰和侗族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节吸纳了他的成果和观点。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文化。侗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侗家的鼓楼里,随处都可听到歌声,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在每一个节日里“多耶”(唱歌跳舞),展示歌喉和民族舞技。如今侗族大歌、侗族芦笙舞在世界上都有及大影响力,这无不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传统节日给予

侗族民俗文化

我喜欢侗族的民俗文化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大家庭。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侗族的民俗文化,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精美绝伦的织绣工艺,古老的侗族大歌,以及其精美的服饰和不同于我们的日常食俗,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民族丰富、精致、细腻的民俗文化。 【关键字】侗族民俗文化建筑艺术服饰日常食俗 【正文】由于条件限制和时间的关系,我很遗憾不能亲自去一些有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体验一下侗族的民俗文化,当然也很遗憾不能游历其俊美的自然风光。可是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侗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以及他们的服饰、民居、习俗、饮食习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深入了解了侗族的民俗文化之后,我真的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亲身体验一下正宗的侗族生活。我想,等你看完了这篇对侗族民俗特色的介绍之后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下面我将对其建筑、服饰、文化艺术、民俗、以及日常食俗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

三江侗族

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善良、勤劳、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喜欢节庆,被喻为百节之乡。三江人民在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里繁衍生息,社会和睦,安居乐业。三江经济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不断向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江大地改革春潮涌动,经济发展快马加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文化名县”的经济方略。农业方面重点抓“五个一”,即一片茶、一壶油、一头牛、一根竹、一个果;工业方面抓“四个一”,即矿产业、铝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水利电力业;旅游方面主打三大产品、建设十大景区,提升程阳桥景区的旅游品味,新建石门冲、岜团桥等景区;文化方面着力打造“风情三江”、“廊桥之都”、“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品牌。目前,全县人民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足干劲,奋力向前。

侗族婚庆 ---------------------------------------------------------------------------------------------------------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 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 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 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侗族婚礼最奇特、 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 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 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 彩礼有猪、米以及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 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 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或者穿前角上翘的红鞋, 以让外人辨认。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炮竹,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 炮手还会向人群中抛掷糖果,也即喜糖。新娘被送到娘家后, 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 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 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聊天, 寻找意中人,谓之为“坐夜”

侗族建筑风格

侗族是个有着悠久是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由我国古代秦汉时期的“百越”族系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三省区相邻地带的山区。侗族地区聚居得地方温湿多雨,土地肥沃,有着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其创造俏美独特的木构体系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木材。此外,由于侗族地处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其文化体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文化色彩,其建筑也不例外。别具特色的建筑表现了他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依山傍水的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吊脚楼,还是气势恢宏形似宝塔的鼓楼和潇洒飘逸的风雨桥,都构成与其他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切气候多雨温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都用于饲养家畜,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下面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三方面了解一下它的建筑风格。 风雨挢 在侗乡能和鼓楼媲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挢,俗称花挢。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挢,挢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挢,还有石拱挢石板挢竹筏挢等,宽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铺挢面,上面是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吊脚楼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鼓楼 鼓楼亦称凉庭,它是侗文化的象征,是侗寨的独特标志。鼓楼以高而大,伟岸稳重,巍巍挺拔见长。鼓楼楼檐层数为奇数,不管层次多少,均高于民居。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和宝塔式三种类型,柱型有单柱和多柱之分,多柱型鼓楼中间的四根主柱象征四季,12根衬柱象征12个月,合起来寓意岁岁平安、四季祥和。鼓楼结构精巧,造型美观、典雅端庄,被文人誉为“秉凉亭之清幽,兼宝塔之奇伟”。 鼓楼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d2378049.html,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 作者:粟生荣杨文教吴彩霞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要: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文化历史悠久。在现代看来,侗族文化与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古老的建筑与艺术等对人们而言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为了传承侗族文化,不少文化工作者都纷纷加入侗族文化的“挖掘”队伍中。本文主要对侗族文化中的艺术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以為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侗族文化;侗族艺术;传承与发扬 中国侗族人口总数在五十六个民族中约排第十二。其民族文化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侗族文化代表性,如音乐、戏曲、舞蹈与建筑等,这些共同组成了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大体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服饰和节日等,前五者属于侗族艺术,其中建筑中的鼓楼和花桥,花桥又称风雨桥,与音乐中的大歌是侗族的三大“国宝”;后两 者属于侗族民俗,但侗族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也较强,它会根据侗族人民所处地域与服装制造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侗族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如较具代表性的祭牛神、吃新节、花炮节等,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盛大活动,并且活动都由侗族艺术元素组成,这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侗族艺术 (一)侗族音乐 侗族音乐可以根据地域方言分为两种,即北部与南部方言区民歌。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是单声部山歌,包括白话歌、酒嫁歌、玩山歌等,它们各具特色但又具有地域统一性,如曲调高亢嘹亮、歌词押韵等。南部方言区民歌可分为大歌、小歌、仪式歌或习俗歌三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侗族一种多声部合唱的的歌唱形式。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不同,它既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音乐伴奏,仅需侗族人民的自然和声就可进行歌曲传唱,且演唱具有支声复调的特点,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对于我国音乐而言是新型的,具有非比寻常的音乐发展意义。 (二)侗族舞蹈

侗族民俗风情

专业: 学号: 姓名: 侗族民俗风情 源流与分布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民居民俗 山区侗族多居“干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为炊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栋,也有将同一房族各家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平时,本房族的妇女们在此纺纱织布;凡喜庆佳节,全房族的人聚集于此,宴请宾客。 民族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民族饮食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

侗族文化研究

侗族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侗族聚居区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勤劳聪慧的侗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创造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形成了意蕴深厚的“饭养身,歌养心”的文化传统。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关键词:侗族诗歌侗族大歌民间文学艺术 “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的诗歌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诗歌,它由歌词和曲调共同构成,并以吟唱的方式代代相传,类似于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最广。 歌词鉴赏:《鼓楼》 书写这么一个古老的字 并非易事 执笔者吃百家饭 采撷百姓的花朵 才有成竹在胸 才有运筹帷幄和炉火纯青 族长鼓椎一击笔枪便飞舞起来了 狼毫的雕梁画栋

羊毫的泼墨渲染 飞檐与牛皮鼓 是画龙点睛之笔 牛皮鼓凝重呵一滴眼泪陨落 也会击疼它的心扉 兄弟们臂膊搭着臂膊肩膀比着肩膀 筑成了该字的间架结构 天塌下来也固若铁塔 鼓楼是一个古而又古的字啊 如一颗永远的太阳 亘古不变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大歌——侗语称“嘎老”(Ga lao),“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声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侗家人把“歌”

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目录 一、前言 (2)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概况 (2) 三、旅游资源市场分析 (3) (一)市场细分 (3) (二)目标市场选择 (4) (三)产品定位:中国侗族民俗风情之都 (4) 四.SWOT分析 (5) (一)优势 (5) (二)劣势 (5) (三)机会 (6) (四)威胁 (6) 五.路线设计 (7) 六、营销策略 (8) (一)产品策略 (8) (二)价格策略 (9) (三)渠道策略 (10) (四)促销策略 (10) 七、方案控制 (13) 八、效果评估 (13)

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一、前言 目前,柳州三江地区旅游产品的文化开发层次低,导游素质低,市场壁垒低,营销手段落后,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不突出,导致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很多景点面临客源断流的威胁。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提高游客的让渡价值,进行“文化定位”,营造市场壁垒,有效占领细分市场,实行纵向一体化,走整体合营销之路,是提高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透过分析、研究、整合与系统设计以及传播,以加快柳州三江侗族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旅游经济,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概况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一格,民居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名胜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旖旎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典雅古朴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这里,你除了可以欣赏到建筑艺术独特、举世闻名的中国国宝-程阳风雨桥、马胖鼓楼与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外,还可领略到侗家纯朴的古风民俗。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艺术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全县境内共有侗族风雨桥一百零八座,鼓楼一百五十九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服饰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在全县十三个乡镇和三个流域内,可以充分领略到风格迥异的侗民族服饰文化;三江侗族自治县号称“百节之乡”。正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

广西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 姓名:胡宝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 指导教师:万辅彬 20080401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 作者:胡宝华学位:硕士 摘要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技艺也在迅速消失,记录和研究这些传统技艺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 本论文以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为研究对象。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了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分别对侗族村寨、传统木作工具、鼓楼营造及其文化功能、家屋形制及其营造仪式、福桥结构及其文化审美等内容开展研究和探讨,并从社会文化整体上对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进行梳理和解读,提出侗族传统建筑在继承百越民族干栏建筑和融合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文章认为,侗族传统建筑不仅是侗民族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它们还承载了侗民族的人文气质与精神文化,此外,侗族传统建筑还起到强化民族认同感、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制度性作用。 最后,论文在探讨侗族传统建筑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强调文化自觉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文化保护传承 *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项目编号2007106080712M2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lot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re going into extinction. So, it has become urgent to research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Based on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drum building, traditional residence, Fu bridge. The paper explores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from Ganlan architecture of the Baiyue ethnic which lived in south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 and combin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Han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is a basic part and typical example of traditional wooden architecture of China.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Dong’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material culture but also the spiritual cultural and systems culture. In the end, based on reflection on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discover the modern wor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he Dong ethnic;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ulture; protection; promotion

侗文化的调查

附页 2012级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查小队 1 领队人:1211姚俊 成员:1214黄俊雄.1211李荣.1211杨金权 1213唐学康.1209姚莎.1311姚丹 关于中学生对侗族文化的了解调查(问卷篇) (中学生填) 一 选择题 1.你知道自己是侗族的一员吗? A 知道 B 不知道 2.侗族是少数民族你知道吗? A 知道 B 不知道 3.侗族的三大国宝你知道吗?(多选) A 侗族大歌 B 鼓楼 C 风雨桥 D 腊肉 E 侗族服饰 F 侗族节日 4. 你对侗族的建筑知道多少?(多选) A 风雨桥 B 鼓楼 C 吊桥 D 拱桥 5. 你穿过侗族的服饰吗? A 穿过 B 没穿过 C 见过没穿过 6. 你喜欢侗族的服饰吗? A 喜欢 B 不喜欢 7. 你会讲侗语吗? A 会 B 不会 C 不会但是能听懂 8. 对侗族的节日你知道多少?(多选) A 赶社(赶场) B 斗牛节 C 播种节 D 尝新节(6月初6) 10. 你参加过这些节日吗? A 参加过 B 没有参加过 11.你喜欢这些节日吗? A 喜欢 B 不喜欢 12.你吃过米豆腐吗? A 吃过 B 没吃过 13.你吃过黑油茶吗? A 吃过 B 没吃过 14.你听侗族大歌吗? A 听过 B 没听过 15.你知道侗族大歌大致分为几种?(多选) A 鼓楼歌 B 戏曲大歌 C 场面大歌 16.新晃县是侗族自治县吗? A 是 B 不是 17.侗族大歌大致是以合唱为主吗? A 是 B 不是 18.芦笙是侗族的乐器之一吗? A 是 B 不是 9.侗族的服饰特点? A 男穿对襟短衣 B 女上着大襟 二 简答题 19.回答完选择题后,你对侗族文化知道多少?面对现代文化不断对侗族文化的冲击,许多人忘记了自己的本族文化。对此你的看法是? 20.作为侗族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怎么去弘扬侗族文化?

民族风情:侗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聚居在中国湖南、贵州、广西 3省区相毗邻的广大地区,人口1425100人(198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古越语发展而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形式较多,南部方言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南、北方言又主要以语音差异为依据,各分3个土语。两种方言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则基本一致,操不同方言的人接触一段时间就能通话。1949年前,侗族没有文字,民间流行汉字记录侗语。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侗族文字的创制工作,经语言工作者辛勤努力,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文方案(草案)》,从此,侗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它是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历史: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的“百越”的一支“骆越”发展而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属于“骆越”的部落泛“僚”,唐宋时期“僚”开始分化,侗族从中分离出来。关于侗族是否现分布地区的原住居民,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侗族是土著居民,有的认为侗族由外地如两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迁徙而来,有的认为侗族以土著居民为基本成分,融合了别处迁徙来的民族,目前尚未有定论。侗族大概在唐宋时期成为单一民族,其居住地在唐代称“溪洞”,唐王朝在此地设置了州郡,任命当地大姓首领为官,没有派兵驻守,此后,在宋、元、明及清朝初期,统治者基本沿袭了唐朝以来的土官“羁縻”制,明朝出现了“土流并存”的统治局面,到了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侗族居住地才基本纳入了流官的统治范围,土司制逐渐废除。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在侗族地区推行了保甲制。其社会发展据史学家研究,有的认为在唐代以前仍处于原始社会,在唐代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认为其在唐代前已经过了奴隶制社会,然后进入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侗族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后,和各民族一道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49年冬,侗族人民获得解放。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月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接着,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宗教信仰:侗族社会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奉多种神灵,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是其宗教信仰的思想基础,主要有自然崇拜、灵魂与祖先崇拜、萨子(女性神)崇拜等。20世纪初,个别地区虽有天主教和新教传入,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然流行。侗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一般由鬼师主持,鬼师也称巫师。大凡病痛、灾祸、家宅不宁及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认为是不同的鬼怪精灵在作祟。因此,就要请鬼师驱鬼。鬼师察看巫书或以占卜法,判断何方何鬼作祟,应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认为是鬼怪将其魂魄偷走,要请鬼师“撵鬼追魂”。如果村寨发生流行病或火灾,也要由鬼师主祭扫寨。鬼师有的世袭,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师“赶鬼”收受供品作为酬报。生活习俗:鼓楼系侗族特有的民俗建筑,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宾客、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