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药用辅料新进展

国内外药用辅料新进展

国内外药用辅料新进展
国内外药用辅料新进展

药用辅料的研发与应用

摘要:药用辅料作为药物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辅料开发的几种途径、辅料安全性、审批问题及国内开发新型辅料的必要性。关键词:药用辅料药物制剂剂型

药品的研究与开发(R&D)己成为医药卫生科技热点话题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片剂和胶囊剂、透皮吸收制剂、靶向给药制剂以及DDS等技术已日趋成熟,有些已应用于临床,这与药用辅料(或称为药用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药用辅料对新型释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1. 药用辅料当前发展状况

近年来药用辅料发展极为迅速,新辅料不断问世。目前、除传统辅料质量提高外,新辅料己发展到包括微囊、毫微囊成囊材料;微球、毫微球、脂质体载体材料,缓释、控释、靶向给药材料;包合物、薄膜包衣材料;前体药物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磁性载体材料;成膜材料;增塑剂;抛射剂;透皮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等40多类、上千个品种。同时,不少有关新DDS、新工艺研究应用成果与药用辅料研究与应用专著问世,从而有力促进了新型辅料应用与新药研究与开发。

2. 药用辅料的作用

药用辅料不但赋予药物适于临床用药的一定形式,而且还可左右药物释放速度、释放区域、靶向给药、稳定性、药效发挥以及药品质量控制等。过去曾认为辅料本身一般无生理活性,且不影响主药发挥药物疗效,选用药用辅料时着重在如何便于工艺操作、制剂成型及外观美观等方面,而对其可影响主药释放、吸收、改变药物生物有效性、靶向性等重视极为不够或认识不足。实际上,绝对无活性的药用辅料是不存在的[1]。

药用辅料不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药物新剂型质量,有助于制剂成型、稳定、助溶、增溶、缓释、控释、定向、定时、定位、速效、高效、长效,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种优良新辅料的开发则可带动开发出一大类剂型、一大批新药与制剂质量的提高,其意义远远超过一种新药的开发。整个药剂学的发展与新药开发的实践有力证明,药用辅料

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扩展,为药物新剂型、新工艺、老药新用的研究开发和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开拓了道路,为研究开发新药创造了关键条件。

3. 国内药用辅料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医药工业在原料方面已有较大发展,但纵观国内医药行业,由干长期以来对制剂及辅料等的发展顾及较少,导致了制剂的发展远不能适应原料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外。制剂品种的严重不足,限制了原料药应用范围、疗效的发挥,也限制了新型药用辅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因此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加入WTO、在激烈的药品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中国医药工业腾飞,迎接加入WTO的新挑战,关键在于新型药物制剂、工艺的研究开发和药用辅料研究开发与应用。

4. 药用辅料研发途径

本文重点介绍药用辅料研发途径,及近年来药用辅料(以固体制剂辅料为例)的研究开发状况。药用辅料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4.1 全新药用辅料(新化学物质)的开发[2]

1970s后开发的辅料相对较少,这主要因为辅料的开发经历的时间漫长。全新辅料的开发需经历各种批准程序,考察其安全性和毒性等,要经历漫长的审批时间,批准之后还要向药品生产厂家推广产品、药品生产厂家接受此辅料,产品市场发展扩大的过程。由于全新的辅料研发周期长、风险大、投入大、回报率低等原因,使药用辅料的研发受到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国内,因此辅料开发商同制药公司共同开发辅料并将辅料申报作为新药申报的一部分,如CyDex and Pfizer公司合作开发的一种用于静脉输液的溶剂已成为国际药用辅料发展的新动向。今后,在固体制剂用辅料方面,辅料开发商与制药公司也将有类似的合作,研究与开发用于特殊释药系统的辅料。

图1新药物制剂、新药用辅料(新化学物质)研发周期比较

4.2 改变现有辅料形态学参数或联合应用多种辅料开发新辅料

4.2.1 改变现有辅料形态学参数

每种固态物质都有特定的形态学参数,如分子排列状态(晶型、多晶型、无定形等)、颗粒状态(粒型、粒径、表面积、孔隙率)、堆密度等,并且这些物性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图2列出了固体物质的物性参数,及其间的相互联系,改变其中一种参数会影响那些其它参数。这为开发新规格辅料和多种辅料联用制备新辅料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2 固体物质的物性参数及其间的相互联系

物料的形态学参数直接与其颗粒流动性、可压性、稀释性能、崩解性、润滑性等密切相关。新辅料开发首先从颗粒性状着手,而颗粒性状主要由物料的晶型决定,当然,其它形态学参数也会影响最终产品性能。下表列出了辅料形态学参数改变对辅料功能的影响。

国外辅料生产商通过改变辅料形态学参数,开发了一系列新型辅料,如Avicel 101, Avicel 102 (MCC)、喷雾干燥乳糖、预胶化淀粉、直接压片用磷酸氢钙等,新辅料颗粒形状、粒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表面自由能、可压性等与原辅料相比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些新辅料流动性、可压性好,可用于直接压片,这样简化了生产工艺,消除了生产过程中湿热等因素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据调查,1990s早期,有41.1%的生产厂家首选直接压片工艺, 有41.1%的生产厂家即选用直接压片工艺又选择制粒压片工艺,仅有17.2%的生产厂家不把直接压片工艺作为首选,这表明生产厂家都愿意采用简便、快速、经济的生产工艺。

表1 颗粒性状对辅料功能影响

4.2.2 联合应用多种辅料开发新辅料

将两种或多种辅料联合应用开发为一种新辅料,主要是通过物料间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发挥协同作用,克服辅料各自不利因素。

表2 已上市的辅料(将多种辅料开发为一种新辅料)

5. 药用辅料安全性问题

5.1 药用辅料安全性

辅料是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欠缺的材料,但有关辅料与主药配伍后的安全性问题报导却很少。因此,对辅料的安全性问题的重视程度应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3]。

药物制剂辅料应具备在所使用的范围内不显示药理作用,对人体无害及不妨碍主药的治疗效果等条件。但有时在临床上也有个别情况会产生副作用。

5.2 对药用辅料的审批

过去传统的辅料只作为新药报批的一部分被批准,因此辅料的安全性、毒理等研究只限定在被申报药物的特定给药途径上。药物传递工业的来临迫切需要研究与开发新型药用辅料来满足其特殊需要。这需要对新辅料进行系统的临床前研究。近年来,药物制造商及国际辅料协会(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Council,

https://www.doczj.com/doc/4f12432482.html,) 已意识到需要规范化新型辅料临床前研究[4]。

2002年FDA批准了关于发展药用辅料的临床前研究指导草案,对规范化辅料研究与开发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指导草案推荐研发公司对新辅料进行风险评估,对特定给药途径需限定辅料安全服用量、最大服用量等,并需对辅料进行14天、14~90天、最长3个月的安全测试,还需进行长毒等试验。对局部用药和肺部给药用辅料还需进行至敏性试验[5]。

6. 讨论

6.1 国内开发新型药用辅料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总总原因,目前,我国制剂水平低下,药用辅料的研发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加入WTO,实行药品专利后,研究与开发药物新剂型、新工艺是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出路之一,而研究、开发、合理应用新型药用辅料是提高我国药物制剂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改变重化学、轻制剂、轻辅料的倾向。以新型辅料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新

剂型的发展,而药物制剂的迅速发展必将促进新辅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使国内辅料与国际接轨,从而促使国内药物剂型与国外药物剂型接轨,这样中国医药工业才能生存、才能打入国际市场,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2 国内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应采取的措施

加速培养药用辅料研发人才、加强辅料研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药用辅料评价、审批及生产,将新型药用辅料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改善我国药用辅料、药物制剂落后于国外的状况。

近10年软胶囊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78?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年2月第10卷第2期 ?研究与进展?  近10年软胶囊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李 慧 王一涛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软胶囊是继片、针剂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能将油状药物、药物溶液或药物混悬液、糊状物甚至药物粉末定量压注并包封于胶膜内,形成大小、形状各异的密封胶囊。与其他剂型相比,具备生物利用度高、含量准确、均匀性好、外形美观等特点;若是油状药物,还可省去吸收、固化等技术处理,可有效避免油状药物从吸收辅料中渗出,故软胶囊是油性药物最适宜的剂型[1]。此外,低熔点药物、生物利用度差的疏水性药物、不良苦味及臭味的药物、微量活性药物及遇光、湿、热不稳定及易氧化的药物也适合制成软胶囊。  软胶囊在国外发展很快,除药品外,在营养保健品、化妆品、家庭用品等领域中也广为应用。世界上现已拥有转模式软胶囊制造机(rotary die encapsulation machine)560多台,年产量超过600亿粒,品种多达3 600余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胶囊生产国,销售量居世界之首,其次为德国、英国。20世纪70年代前期我国采用模压法生产,《中国药典》1985版正式生效后,此法被淘汰,改用RDEM法生产,品质大大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发了一系列中药软胶囊品种,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复方丹参软胶囊、麻仁软胶囊等,改变了西药软胶囊一统天下的局面。  1 国外研究现状  软胶囊对生产技术设备要求高,专业性强,与其它剂型相比,从事软胶囊生产的药厂很少。在国外软胶囊产品都由专业性生产厂来承担,其他工厂则以委托加工的形式开展业务,其处方工艺与专利均属保密[2],因此,其生产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1 生物利用度研究  随机、开放、交叉试验比较Sandoz公司的环孢菌素(cyclosprine,CsA)溶液剂和软胶囊剂,结果显示:CsA软胶囊剂的峰值和总吸收量均较大,分别比溶液剂大38%、11%,但峰谷浓度两者相似[3]。Min DI等[4]研究了肾同种异体移植病人口服软胶囊剂和溶液剂的生物等效性、病人顺应性。血样用HPLC和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峰值、峰浓度及曲线下面积,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病人顺应性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结果显示:用PFIA、HPLC测定生物利用度无显著性差别(P>0.01),说明CsA胶囊和溶液剂生物等效,但大多数病人更喜欢软胶囊剂型。  24名健康男子口服环孢菌素微乳型溶液剂和微乳型软胶囊剂,以单剂量口服180mg CsA软胶囊剂作为参比制剂,在禁食条件下口服溶液剂、澄汁溶液剂,用特定的单克隆放免法测定小时血样。三者血药浓度均在给药后13h达峰值,峰浓度约为1 100ng/ml,平均曲线下面积为4 700ng?hr/ml,从吸收程度和速度可判定三者具有生物等效性。因此,这两种微乳化口服制剂在日常剂量下给药时,可互相替换而无需剂量调整。此外,用澄汁兑服溶液剂也不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5]。  Sadler BM等[6]研究了HIV-1型蛋白抑制剂安泼那韦(amprenavir)软、硬胶囊剂的药动学常数,发现二者AUC0~∞相近而Cmax相差1.25倍,如若给予高脂早餐,软胶囊的AUC0~∞将降低14%。  16名健康男性口服降血糖药物格列齐特(glicazide)软胶囊和片剂(达美康),pH7.2时,二者体外溶出是一致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研究显示:软胶囊和片剂的吸收总量(如:AUC0~24、Cmax)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但达峰时间软胶囊比片剂短得多。并且在酸性条件下,加大药物体外溶出可提高glicazide的血药浓度[7]。  1.2 溶出度研究  在固体制剂中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其溶出度密切相关,可用简单的体外实验代替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对不同的药物和制剂,选择溶出度试验的方法不同,其相关性研究的结果不一。  日本学者用旋转透析池法(the rotating dialysis cell, RDC)和浆法(the paddle,PD)评价了布洛芬(ibuprofen, IB)的体外溶出情况。在体内用beagles狗对IB的血药浓度进行了测定,发现用RDC法可以观测到更高的体内、体外相关性[8]。该学者还研究了硝苯地平(nifedipine)软胶囊的溶出试验,发现RDC法用n-辛醇缓冲液作为溶解介质时,体外溶出试验能更好的模拟体内释放,说明RDC法在软胶囊溶出度试验中是行之有效的[9]。  1.3 制备工艺的研究  为了加速药物从软胶囊中溶出或增进制剂的稳定性,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纷纷被使用并加入到软胶囊填充液中。研究表明,适量地添加特定的高聚物、表活剂确能达到加快药物释放、提高稳定性的目的。  为防止软胶囊的溶媒系统发生溶胶转变,用1%、2%、3%的PEG 6000或PVP 30部分地代替原基质中的PEG 400。当2%或3%PEG 400被PEG 6000替代时,温度依赖的溶胶变性在40℃以下被阻止,溶媒系统在4~40℃贮存8周很稳定,粒径大小分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国内外药物凝胶剂研究进展 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临床用药并使药物发挥最 佳疗效。随着药物新剂型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的外用药物制剂--凝胶剂 开始引起药剂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凝胶剂具有水溶性特点,局部给药后,患 处表面皮肤吸收良好,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存在的胃肠道首过效应,而且使副 作用大大减小;同时,水溶性凝胶剂给药后皮肤表面的药股不粘衣物,也使患 者乐于接受。凝胶剂有单相和双相凝胶之分。《中国药典》2000年版在(二部) 凡例中界定了凝胶剂:"凝胶剂是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小分子无机药物凝胶剂是由分散的 药物胶体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中,具有触变性,属两相分散系统,也 称混悬凝胶剂。局部用凝胶剂属单相分散系统,有水性凝胶剂与油性凝胶剂之分。水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一般由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 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剂的主要基质由液体石 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桂或铝皂、锌皂构成。"随着新药研究的进展和新型辅料的不断出现,药剂研究人员对凝胶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许多 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凝胶剂外用新药,相继进入临床试验或工业化生产,并 且已有许多药物凝胶剂上市。 1国外药物凝胶剂研究、生产和上市概况 国外对凝胶剂的研究较早,发达国家的药典早就有各种凝胶剂药品的记载。《英国药典》1993年版就收载了水杨酸胆碱牙用凝胶、利多卡因凝胶、利多卡 因洗必泰复方凝胶等外用凝胶剂5种。《美国药典》ⅩⅩⅢ版(1995年)收载有 苯晔卡因凝胶剂、氢氧化铝凝胶剂、磷酸克林霉素凝胶剂等35种凝胶剂药品。2000年2月,美国FDA批准的新药和通用名药品中,E.Fougera公司研制生产 的克林霉素凝胶也名列其中。目前,法国生产的阿达帕林凝胶和德国 A.Menarini Industrie F公司研制生产的2.5%酮基布洛芬凝胶剂(商品名:法 斯通)等国外凝胶剂药品都已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并在全国各地医院广泛应用。据《Scrip Magazine》报道,瑞士Janssen Cliag公司最近研制成功了becaplermin(Regranex)0.01%凝胶剂,用于治疗糖尿病性溃疡。美国Medicix

药用辅料翻译汇编

课程论文 课程题目:制剂技术与工程 学院:药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与技术 姓名:刘晶晶 学号:030131092

聚丙烯酸树脂 1 通用名 英国药典: 甲基丙烯酸铵共聚物(A型) 甲基丙烯酸铵共聚物(B型) 基本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 - 丙烯酸乙酯共聚物(1:1) 分散30% 甲基丙烯酸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1) 甲基丙烯酸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2) 聚丙烯酸酯分散体(30%) 欧洲药典: 甲基丙烯酸铵共聚物(A型) 甲基丙烯酸铵共聚物(B型) 基本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 - 丙烯酸乙酯共聚物(1:1) 分散30% 甲基丙烯酸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1) 甲基丙烯酸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1:2) 聚丙烯酸酯分散体30% 美国药典: 氨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铵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铵共聚物分散体 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分散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分散体 注意:在美国药典20中收载了3个聚丙烯酸树脂品目;见第9项。在这些品目

中介绍几种型号的剧丙烯酸树脂。在欧洲药典2002中收载了4个聚丙烯酸树脂的专门品目。 2 别名 Acryl-EZE; acidi methacrylici et ethylis acrylatis polymerisatum; acidi methacrylici et methylis methacrylatis polymerisatum; ammo-nio methacrylatis copolymerum; copolymerum methacrylatis buty-lati basicum; Eastacryl ; Eudragit ; Kollicoat MAE ; polyacrylatis dispersio 30 per centum; polymeric methacrylates. See also Table I. 3 化学名和CAS注册号 表Ⅰ聚丙烯酸树脂的化学名和CAS登记号 化学名商品名公司名CAS登记号 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1:2:1) 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2:1) 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1:1) 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乙酯聚合物(1:1) 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 酯聚合物(1:2) Eudragit E 100 Eudragit E 12.5 Eudragit E PO Eudragit NE 30 D Eudragit NE 40 Eudragit NM 30 D Eudragit L 100 Eudragit L 12.5 Eudragit L 12.5 P Acr yl-EZE Acr yl-EZE 93A Acr yl-EZE MP 30 D-55 Evonikind ustries Evonikind ustries Evonikind ustries Evonikind ustries Evonikind ustries Evonikind ustries Evonikind ustries [24938-16-7] [9010-88-2] [25212-88-8] [25086-15-1 [26936-24-3] [33434-24-1]

国内外药用辅料新进展

药用辅料的研发与应用 摘要:药用辅料作为药物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辅料开发的几种途径、辅料安全性、审批问题及国内开发新型辅料的必要性。关键词:药用辅料药物制剂剂型 药品的研究与开发(R&D)己成为医药卫生科技热点话题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片剂和胶囊剂、透皮吸收制剂、靶向给药制剂以及DDS等技术已日趋成熟,有些已应用于临床,这与药用辅料(或称为药用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药用辅料对新型释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1. 药用辅料当前发展状况 近年来药用辅料发展极为迅速,新辅料不断问世。目前、除传统辅料质量提高外,新辅料己发展到包括微囊、毫微囊成囊材料;微球、毫微球、脂质体载体材料,缓释、控释、靶向给药材料;包合物、薄膜包衣材料;前体药物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磁性载体材料;成膜材料;增塑剂;抛射剂;透皮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等40多类、上千个品种。同时,不少有关新DDS、新工艺研究应用成果与药用辅料研究与应用专著问世,从而有力促进了新型辅料应用与新药研究与开发。 2. 药用辅料的作用 药用辅料不但赋予药物适于临床用药的一定形式,而且还可左右药物释放速度、释放区域、靶向给药、稳定性、药效发挥以及药品质量控制等。过去曾认为辅料本身一般无生理活性,且不影响主药发挥药物疗效,选用药用辅料时着重在如何便于工艺操作、制剂成型及外观美观等方面,而对其可影响主药释放、吸收、改变药物生物有效性、靶向性等重视极为不够或认识不足。实际上,绝对无活性的药用辅料是不存在的[1]。 药用辅料不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药物新剂型质量,有助于制剂成型、稳定、助溶、增溶、缓释、控释、定向、定时、定位、速效、高效、长效,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种优良新辅料的开发则可带动开发出一大类剂型、一大批新药与制剂质量的提高,其意义远远超过一种新药的开发。整个药剂学的发展与新药开发的实践有力证明,药用辅料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 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NICU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临床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双重培训,掌握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生理、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和并发症等知识;掌握重症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颅压监测技术、基本脑电生理学、脑血流监测技术等。护理人员与床位数配比数建议≥2∶1。有条件的单位可配备呼吸治疗师、电生理技师、康复理疗师、临床药师、营养师等。 2.环境配置: 建议NICU规模以8~10/100神经外科床位为宜,单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m2,床间距1 m以上,可配置满足患者不同体位变化要求的专用床。病房采光明亮柔和,室温24℃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有独立的隔离房间,可根据情况增加单

毕业论文(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关于生物技术的论文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 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 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无性遗传特性一致的优点。特别是对某些种子繁殖慢、难繁殖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通过选择材料的部位(如根、茎、叶的段、片、块等),运用培养基获得芽体,最后培养成为植株。现在已经在药用植物中广泛应用,已在上百种药用植物上成功完成组织培养。 1.2.2无性植株的再生无性植株的再生是对植物通过组织培养和遗传工程进行品种改良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实现获得大量人工种苗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药用植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无性系可概括

国内外药用新辅料应用及发展趋势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外药用新辅料应用及发展趋势国内外药用新辅料应用及发展趋势药剂辅料作为药物制剂的基础原料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剂成型的发展和生产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的剂型用于临床,并且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研究开发、合理应用新辅料.提高现有辅料的质量是提高我国药物制剂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国外在医疗用药及药政管理方面对制剂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对药物含量的均匀度、稳定性、毒副作用、生物利用度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为了使给药合理化、精密化、又对药物在体内外分布,吸收等也提出了要求。 因此,国外随着原料药的发展.不同制剂品种规格也随之骤增.英、美、德、日等国的制剂品种达数万种之多.并获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随着医药科技与相关科学的发展、药剂辅料在药物制剂生产户的重要性己逐渐被人们认识。 药剂学的地位日益提高。 而药剂辅料的开发与应用的扩展,为新药新剂型的发展和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开拓了道路、为开发新药创造了条件。 下面把国内外药剂新辅料开发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 / 16

一、国内外药剂新辅料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药剂新辅料的开发利用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药剂辅料发展极为迅速、新辅料不断问世。 目前除传统辅料质量提高外、新辅料已发展到包括微囊、毫微囊、成囊材料;微球、毫微球、脂质体载体材料.缓释、控释材料;包合物、薄膜包衣材料;前体药物裁体材料;固体分散体裁体材料;磁性载体材料: 成膜材料;增塑剂、抛射剂、透皮吸收促进别、表面活性剂等 40 多类,上千个品种。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新辅料的专门讥构应运而生,开发出大批具有特殊性能的新辅料。 例如: 聚乙二醇系列、聚羧乙烯系列、聚乙烯吡咯烷酮系列、聚氧乙烯烷基醚系列、聚丙烯酸树脂系列、聚丙交酯系列等高分子聚合物铺料: 黄原胶、环糊精、爱生兰,蒲鲁兰等生物合成多糖类辅料;淀粉甘醇酸钠、顶胶淀粉、纤维素系列等半合成辅料;海藻酸、红藻胶、卡拉胶等植物提取辅料。 以及甲壳素、甲壳糖等动物提取辅料等等。 辅料品种急剧增加,例如美国药剂辅料已达 l000 种以上(不含规格与型号), USP(1980)版收载法定药剂辅料 260 种, (1988)版则增为 330 种,(1990)版再增为 345种。

药用辅料聚维酮PVP论文

药用辅料聚维酮P V P 论文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聚维酮的应用与发展 药理2班 1340924 蔡周坤 摘要: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简称PVP,是一种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是N-乙烯基酰胺类聚合物中最具特色,且被研究得最深、广泛的精细化学品品种。PVP 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如优异的溶解性、低毒性、成膜性、增溶性、络合性、生理相容性、表面活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目前它被广泛用于医药、化妆品、酿造、饮料、食品和纺织等领域。 关键词:聚维酮药剂辅料应用发展与现状 正文:①前言: 聚维酮在医药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极易溶于水,安全无毒;能与多种高分子、低分子物质互溶或复合;具有优良的吸附性、成膜性、粘接性及生物相容性,而且热稳定性良好。聚维酮系列药用辅料的优异生理相容性是其固有而独特的产品性质,发展到如今,它已与纤维素类衍生物、丙烯酸类化合物一起成为当今三大主要合成药用辅料。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综合信息,阐述聚维酮在医药等各方面的作用以及它目前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深入了解它的各方面的信息,再一次佐证它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并同时让自己得到收获。 ②主体: 1.聚维酮的性质概述

聚维酮具有粘合、增稠、助悬、分散、助溶、络合等特性和作用, 自问世以来,由于其安全无毒,性质优良,规格众多,在药剂上有广泛 的应用,二战期间曾被用作代血浆。现常作粘合剂、崩解剂、增稠剂、 助悬剂、分散剂、助溶剂、络合剂、前体药物制剂载体剂、成膜剂、包 衣材料、控释缓释制剂的基质等。随着药物制剂工艺的不断发展,聚维 酮作为非离子型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药用辅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聚维酮的应用 2.1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对皮肤、粘膜和眼睛等不形成任何刺激,因此它在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在制药工业中,聚维酮与纤维素类衍生物、丙烯酸类化合物一样,成为当今 合成药中的三大主要辅料之一 ,用它制成的血浆无抗原性,不需交叉配血,还能避免疾病在血液中传播。 2.1.1 共沉淀剂 有许多药物疗效好,但由于在水中溶解慢,使其实际利用程度降低。 聚维酮作为难溶药物的共沉淀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提高疗效,减小剂量。下氟噻嗪、黄霉素及利血平等药物加入聚维酮后制成共沉淀物,该共沉淀物的溶解度、溶解速度和被人体吸收速度均比原成分高。 2.1.2 注射液的助溶剂或结晶抑制剂 这种助溶剂的助溶原理主要通过药物和聚维酮之间的缔合作用,延长药物固体颗粒在注射液中的沉降时间,阻止药物结晶沉淀。例如磺胺噻唑、炎痛喜康等药物与聚维酮共混后,能提高液体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

最新神经外科专业知识总结

1、脑外伤发生脑梗塞的机理(1)颅脑损伤后,当颅内不同部位血肿形成或广泛脑挫裂伤,脑组织移位,脑疝,使临近血管移位、牵拉,造成血管内膜受损肿胀或直接受压而致狭窄或闭塞;(2)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可致血管闭塞;(3)合并有颈部损伤者可能伤及颈动脉和椎动脉使血管内膜或斑块剥离脱落,脱落组织随血流进入颅内,造成血管闭塞;(4)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或长骨骨折者,脂肪滴通过大循环经肺毛细血管进入脑血管,造成脂肪栓塞。(5)因脱水药物使用过久,血液浓缩,导致脑血管血栓形成。 2、钩回发作时表现嗅幻觉及梦样状态,病人可嗅到一种不愉快的难闻气味如腐烂食品、尸体、烧焦物品、化学品的气味,脑电图检查可见颞叶局灶性异常波。 3、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处理原则:尽早彻底的请创,切除糜烂、坏死的脑组织,清除颅内的异物和血肿,修复缺损的硬膜和头皮缺口,变开放型为闭合性。清创尽量在24-72 小时内完成,如果有休克,必须先行纠正休克。手术前后需用大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伤后3-6 天者,伤口只作部分缝合或者开

放伤口。伤后7 天者,则应该开放创口,通畅引流,待感染控制后作进一步处理。 4、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 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 (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 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 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 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 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 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 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1 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 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 、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 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如2 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 (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考试方式:考试与综述 教学方式:讲授与实习考察主讲老师:王弘 课程类型:本科生选修课 授课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对中药、天然药物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 开设目的: 人类面对各种疾病危害、资源危机等严重问题,新的药用资源寻找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增强,天然药物在解除疾病危害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益被重视,需求量急剧增加。药用植物资源是自然界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然药物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人们长期的过度采挖,造成生态破坏,致使多种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如何科学保护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是天然药物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 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范围广泛,是采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研究植物资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本课程是在介绍药用植物资源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注重该领域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并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考察,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拓宽知识,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和从事天然药物相关研究打好基础,因此对于药学院学生有必要学习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相关知识。作为一门选修课,也可以满足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的需要,广泛的指导人们有方向、有目的探寻新的药用资源,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 课程内容 一、概论 4学时 植物资源基本概念 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历史-本草学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优势资源 4 学时 药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知识简介 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与道地药材

三、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4学时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药用植物园和保护区介绍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四、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2 学时 植物资源化学的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五、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 6学时 植物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药用植物资源的三级开发研究 药用植物新资源的发现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途经- 研究范例介绍 六、民族植物药和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3学时 民族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七、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学时 生物技术、3S技术等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八、参观与考察 10学时 药用植物园、栽培基地参观 药用植物资源科研及实际应用考察

论药用辅料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论药用辅料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2009-05-29 13:42: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概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药用辅料的现状、目前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药用辅料发展趋势,提出了药用辅料使用时注意几点问题。 主题词药用辅料,发展趋势,注意的问题 引言:药用辅料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随着 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的需求,有关制剂带来的有关药用辅料的开发越来越多,至今国内外制剂研究和生产中实际使用的辅料已有1000多种,因此对于辅料的研制与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 正文:现代药剂学领域中药物传递系统的出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 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是药剂学领域中突破性的进展。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药用辅料的发展。药用辅料是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或附加剂,对药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药用辅料起步较晚,产品的品种、规格较少,质量比较粗糙。近年来随着药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国外辅料的进入,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的鼓励政策,我国药用辅料在品种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和提高,但目前我国药用辅料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药业发展。并且我国对药用辅料重要性的认识、相应的管理措施、跟进的技术及其运用的深度研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因此我国药用辅料产业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缺陷和扬伸空间,除少数药用辅料企业生产的产品能生产系列化产品外,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的药用辅料质量仍然比较单一。 首先在我国,目前,药品生产企业普遍使用具有国家药品标准和批准文号的药用辅料,但是关于制剂对药用辅料有何特别要求,却缺乏一定的认识。 以《中国药典》收载的吐温80为例,标准“类别”项下仅描述为“药用辅料”,而没有说明可以用于何种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的最大安全剂量是多少、和哪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应该使用什么包装材料等。由于当前的辅料标准对制剂质量、安全性、疗效关联性缺乏评价,因此使得辅料在制剂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而在得不到市场回应的情况下,往往不能有效激发企业科学使用药用辅料的积极性,使得改进产品质量的动力不足,从而难以促进药用辅料生产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此外,药品低价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药用辅料的发展与运用。 但是如今,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研究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以上问题,开始着手具有行业意义的研究工作。相信未来会哦变的更好.

最新药用辅料申报资料要求(试行)资料

附件2 药用辅料申报资料要求(试行) 品种名称:XXXXX 申请人:XXXXX 应用情况:□境内外上市制剂中未使用过的药用辅料 □境外上市制剂中已使用而在境内上市制剂中未使用过的 药用辅料 □境内上市制剂中已使用,未获得批准证明文件或核准编 号的药用辅料 □已获得批准证明文件或核准编号的药用辅料改变给药途 径或提高使用限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药用辅料拟用制剂给药途径:□注射□吸入□眼用□局部及舌下□透皮□口服□其他 来源:□动物或人□矿物□植物□化学合成□其他 注册申请人名称: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名

一、申报资料项目 1 企业基本信息 1.1 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1.2 企业证明性文件 1.3 研究资料保存地址 2 辅料基本信息 2.1 名称 2.2 结构与组成 2.3 理化性质及基本特性 2.4 境内外批准信息及用途 2.5 国内外药典收载情况 3 生产信息 3.1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 3.2 物料控制 3.3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3.4 工艺验证和评价 3.5 生产工艺的开发 4 特性鉴定 4.1 结构和理化性质研究 4.2 杂质研究 4.3 功能特性 5 质量控制

5.1 质量标准 5.2 分析方法的验证 5.3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6 批检验报告 7 稳定性研究 7.1 稳定性总结 7.2 稳定性数据 7.3 辅料的包装 8 药理毒理研究 二、申报资料正文及撰写要求 1 企业基本信息 1.1 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 提供企业的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厂、生产地址。 生产地址应精确至生产车间、生产线。 1.2 企业证明性文件 境内药用辅料生产企业需提交以下证明文件: (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如企业同时持有其他类型许可证,也应同时提供其复印件,如《药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及相关认证文件等。 (2)对于申请药用明胶空心胶囊、胶囊用明胶和药用明胶的国内生产企业,需另提供:①申请药用空心胶囊的,应提供明胶的合法来源证明文件,包括药用明胶的批准证明文件、标准、

淀粉类药用辅料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淀粉类药用辅料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慧聪制药工业网首页> 资讯中心> 首页要闻推荐> 正文2010/6/13来源:国际药用辅料网作者:蔡丽明,高群玉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关键词:淀粉;药物赋形剂;辅料;改性 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也是自然界来源最丰富的一种可再生物质,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部分组成,其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由谷物和薯类等农作物生产出来的淀粉产品未经改性处理,称为原淀粉(nativestarch)。原淀粉为白色无定型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醇,在空气中很稳定,与大多数药物不起作用,吸湿但不潮解,遇水膨胀,遇酸或碱在潮湿状态或加热情况下会逐渐被水解而失去其膨胀作用。由于原淀粉安全无毒、制备容易、价格低廉,可广泛应用在片剂中充当填充剂、崩解剂和湿黏合剂。原淀粉作为药物辅料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容易吸湿成团块、流动性差、对润滑剂敏感等。这限制了它在片剂中的用途,所以要对原淀粉进行变性,提高其压片和控释的能力。变性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酶法。 1 物理法 物理法主要是通过加热或机械挤压使淀粉的葡萄糖分子长链部分断裂,从而成为一种胶状物质。物理变性不使用化学试剂,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无污染等优点。 预胶化淀粉(pregelatinizedstarch)也称为可压性淀粉。它是淀粉经物理或化学变性,在水存在情况下淀粉颗粒全部或部分破坏的产物。为干燥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性质稳定,不溶于有机溶剂,10%~20%可溶于冷水。预胶化淀粉是一种新型药用辅料,口服无毒安全,在片剂中有诸多用途。预胶化淀粉由于其中游离态支链淀粉润湿后的巨大溶胀作用和非游离态部分的变形复原双重作用,因此具有良好的崩解和溶出性能。预胶化淀粉本身具有润滑作用,可以减少润滑剂量;粘胶性低,生产过程中会改善粉末混合物与机器金属部分的粘胶作用。另外,预胶化淀粉可用作胶囊剂的填充物?,能降低填充量变化系数和胶囊中药物的溶出时间。大量使用预胶化淀粉可以改进溶解度差的药物的溶出,而不影响到胶囊的最大填充量。国外现有专门的预胶化淀粉商品Starch1500,在生产过程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问的氢键部分断裂,所以产品中含有5%的游离态直链淀粉,15%游离态支链淀粉,80%非游离态淀粉。不同物理状态的三种淀粉的配合,使得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和自身润滑性,制成的片剂具有较好的硬度,崩解性能好,可改善溶出速率,改善成粒性能,适于流化制粒及粉末直接压片。但Starch1500对碱性硬脂酸盐润滑剂非常敏感,应避免或少量使用此类润滑剂,否则会影响片剂的硬度和药物的溶出。 糊精(dextrin)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微溶于水,能溶于沸水中成黏胶状溶液,不溶于醇和醚,在片剂生产中,经常与淀粉、糖粉混合用作填充剂。应用时要严格控制糊精和润湿剂的用量,否则易使颗粒过硬而造成片面出现麻点、水印等现象,影响片剂的崩解。在用作药片黏合剂时,需要快速干燥、快速散开、快速黏合,要求具有再湿可溶性,可选择白糊精或低黏度黄糊精产品。 2 化学法 化学方法是主要的淀粉改性方法,它是用化学试剂,通过化学反应使淀粉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性质。化学法包括交联化、乙酰化、磷酸化和复合变性等,得到的变性淀粉统称为淀粉衍生物。 高直链交联淀粉(CROSS—linkedhighamylosestarch)高直链交联淀粉已经发展成为赋形剂并广泛应用在片剂配方中,具有良好的黏合崩解性能。与其他赋形剂相比,高直链交联淀粉是一种亲水性辅料,性价比高,工业生产工艺简易可行,具有较高的药物装载量,并且对大多数药物都可能完成近似零级方式释放。高直链交联淀粉的交联程度和化学结构对其性质影响很大。提高交联程度,能提高吸水率,加快药物释放速率,并增大平衡溶胀。结构参数如结晶度则直

药用高分子论文

高分子材料纤维素醚类衍生物 在缓释制剂辅料中的应用 摘要:药用辅料是药物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缓释制剂中起缓释作用的辅料多为高分子化合物。综述了高分子材料纤维素醚类衍生物中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纤维素等作为药用辅料在缓释制剂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缓释制剂、药用辅料 前言 缓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向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次数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重要特点是使人体内此种血药浓度维持较长时间,可以避免普通制剂频繁给药所出现的“峰谷”现象,能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口服缓释制剂通常根据药物的溶出、扩散、渗透及离子交换和胃肠道的生理特性,主要是通过选择适宜的辅料,采用制剂手段延缓药物在胃肠道内的释药速率和制剂的输送速度,达到缓释释放的目的。 药用辅料作为药物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剂成型的发展和生产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给药系统和给药部位的深入,促进了缓释制剂的制备技术和新品种的开发和发展。近年来,缓释剂型发展较快的有缓释小丸、各种骨架缓释制剂、包衣缓释制剂、缓释胶囊、缓释药膜、树脂药缓释制剂和液体缓释制剂等。在缓释制剂中,高分子材料几乎成为药物在传递、渗透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药用辅料在上述各种剂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体系中,高分子一般作为药物的载体,控制药物在人体内的释放速率,即要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按设定的速率在体内缓慢释放,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由于选用的高分子材料不同,药物的控制释放机制也不同,而且不同的剂型对药物缓释的影响也不同。 1、纤维素醚类衍生物在药物制剂辅料中的主要作用 各类缓释材料都是以自身的特性,改变药物溶出和扩散速度的因素,通过控制药物释放和吸收而达到延效目的的。缓释制剂中起缓释作用的辅料多为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药物缓释材料是近年来医药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制备缓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

中国药用辅料行业概况研究-行业概况

中国药用辅料行业概况研究-行业概况 药用辅料是指在制剂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的成型性、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加入处方中除主药以外的一切药用物料的统称。药物制剂处方设计过程实质是依据药物特性与剂型要求,筛选与应用药用辅料的过程。 药用辅料是药物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药物制剂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剂剂型和生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剂型。而且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有很大的关系,其质量可靠性和多样性是保证剂型和制剂先进性的基础。 1、行业概况 (1)全球药品市场稳健增长 医药行业与人类生命健康、人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受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环境质量下降及新兴医药市场医疗可及性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医药市场呈不断上市的趋势。近十年来,全球药品市场总体呈现稳健增长态势。2015 年,全球药品市场已超过1 万亿美元,同比增速4%。

从地域分布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北美市场占据全球药品市场接近40%的份额,美国仍是第一大市场。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各类新药在发展中国家逐渐普及的影响,新兴医药市场发展速度要显著快于发达国家。而中国是新兴医药市场的领头羊,贡献了主要的医药市场增量,在全球药品市场占比约20%。 (2)中国医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①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医药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持续提高以及医疗改革深入等因素,中国医药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近十年来,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2006 年至今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10%,总体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 2011 年-2017 年,中国医药制造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14,522 亿元增长至28,18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69%,远高于同期GDP 增长率。 ②中国医药消费仍落后于美日等医药发达国家 中国医药行业已取得巨大发展,但中国医药消费仍落后于美日等医药发达国

药用辅料二氧化硅在医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技术进展2018, 32 (5):416-420 SILICONE MATERIAL 药用辅料二氧化硅在医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门靖,贾玮,王伟,安敏 (西安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710119) 摘要:介绍了药用辅料二氧化硅(俗称微粉硅胶)的性能特点、构效关系及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主要综述了药用辅料二氧化硅作为润滑剂、助流剂、抗粘附剂、吸附剂、抗静电剂、助磨剂、晶型稳定促进剂、结肠靶向制剂、缓释制剂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药用辅料二氧化硅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药用辅料,二氧化硅,药物制剂,润滑剂,抗静电剂 中图分类号:TQ127. 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 11941/j. issn. 1009 -4369. 2018. 05. 015 有机硅产品包括硅烷偶联剂、硅油、硅橡 胶、硅树脂等,在建筑、电子电气、纺织染整、汽车、机械、皮革造纸等领域应用广泛[14。而 无机硅产品包括单晶硅、多晶硅、四氯化硅、药 用辅料二氧化硅(俗称微粉硅胶)等。药用辅料 二氧化硅结构式为!SDV"H2〇,是一种流动性 好、纯度高、无污染的白色粉末,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孔隙多等特点,同时表面分布的硅 羟基使其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添加药用辅料二氧 化硅可有效提高药物制剂尤其是片剂的质量和药 品性能,大幅提尚了药品的市场竞争力,其在药 物制剂中的应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药用辅 料二氧化硅的构效关系如下:一是粒径很小,药 物粒子之间可充分容纳药用辅料二氧化硅微粒,这种填充方式降低了药物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使得药物流动性能提升,可起到润滑、助流 功效。药用辅料二氧化硅还可有效防止压片时物 料粘着于冲头表面,易于出片,防止裂片,保证 压片操作顺利进行,起到抗粘附剂的作用[3-4];二是其比表面积通常大于100m2/g,表面活性 大,能产生显著的吸附作用,可作为吸附剂或吸 油剂使用[5]%三是药用辅料二氧化硅表面富含羟基,接触角很小,使得其拥有良好的亲水性 能。201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 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实行药品与药用 原辅料和包装材料关联审批制度,这对包括药用 辅料二氧化硅在内的医药辅料提出了更加严格的 质量控制要求。本课题组发现关于药用辅料二氧化硅在药剂中应用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润滑剂、助 流剂、吸附剂这3个领域,而关于其在抗静电 剂、晶型稳定促进剂、缓释制剂和结肠靶向制剂 中的最新应用鲜见文献报道。本文综述了药用辅 料 氧化硅 、流 、、 剂、抗静电剂、助磨剂、晶型稳定促进剂、结肠 靶向制剂、缓释制剂等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并 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1在药物制剂传统领域的应用 1.1用于润滑剂 陈慧荣选用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硬脂 酸、药用辅料二氧化硅作为薄膜包衣材料制备了 布洛芬缓释胶囊丸芯,正交实验获得最佳薄膜包 衣处方为:0.2%硬脂酸为增塑剂,3?HPMC为 水性成膜材料,2?药用辅料二氧化硅为润滑剂,包衣物料温度为609。该布洛芬缓释胶囊符合 质量标准且能防止微丸粘连,并与原研药的体外 释放相一致[6]。吕立勋等人以崩解时限为指标,Xt填充剂、崩解剂类型进行单因素考察,获得了 最佳的优化处方:30?微晶纤维素及20?预胶 化淀粉作填充剂,6?交联聚维酮作崩解剂,2?药用辅料二氧化硅作润滑剂。制备的三清降糖分 散片3 m i n内分散均勻,15 m i n溶出度达到90?以上,分散均勻性好,质量可控[7]。 收稿日期$2017-12 - 22。 作者简介:门靖(1986—),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原料药 开发*工艺代化及药品申报资料撰写工作。 E-mail:1257391857@qq. com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