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一轮伦敦规划

新一轮伦敦规划

新一轮伦敦规划
新一轮伦敦规划

新一轮伦敦规划

2014-05-14上海2040

20世纪末,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伦敦已经成功地从一个制造业城市转型为一个服务业城市,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投资、教育、文化的高地。在新的时期,伦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全球的城市竞争中,如何维系这一国际地位,因为这种地位,既是伦敦继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伦敦人对自己城市的梦想。

2000年大伦敦政府重新成立后,大伦敦市长于2004年发布了正式的伦敦规划,明确了伦敦成为欧洲主导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并提出了城市发展基本目标。其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颁布的The London Plan以及 2008年颁布的The London Plan:Consolidated with Alterations since 2004。后者总体上延续了04版规划的框架和内容,也对04版规划进行了部分总结和调整。

新的伦敦规划以空间发展为纽带,整合了经济发展、就业、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议题,在实施上强调政府层级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力图全面解决伦敦发展长期以来所面临的问题并使得伦敦在新时期的全球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伦敦规划的结构

伦敦规划从始至终贯彻了三个大的原则:强健而多元的经济增长;让所有市民能够共享伦敦未来成功的社会包容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方面有根本性提高。简而言之,就是增长的原则,公平的原则和可持续的原则。

伦敦规划包括八个法定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交通战略、文化战略、环境噪音战略、空气质量战略、废物管理战略、生物多样性战略。此外还包括十个专题政策:住房、水、老人、幼儿保育、儿童和青年人、能源、食品、酒精与毒品的危害、家庭暴力、首都的投资案例。

图1:伦敦规划所提出的问题,原则与战略

二、伦敦规划的原则

●增长的原则

伦敦规划强调增长,这与之前几轮伦敦规划一直强调疏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伦敦规划中强调增长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作为世界级城市,大伦敦的发展对英国全国的发展带动作用很大。要保持其世界级城市的地位,限制增长是行不通的。二是这种增长主要是市场驱动以及人口自然发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很难通过规

划等行政力量予以有效干预。三是要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和城市两极分化问题,也只能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

●平等共享的原则

让所有的伦敦人能够共享增长所带来的收益,不同的收入水平、信仰、种族、性别、地区的人群能够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住房、健康与教育设施等,增强伦敦的社会包容性,这是推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投入伦敦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气候变暖和资源稀缺成为威胁,在全世界达成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一系列协定(京都议定书)之后,伦敦需要成为欧盟和英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旗帜。首先在碳排放问题上,伦敦2050年将减少1990年一半的碳排量,以应对全球变暖;其次,要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水、废物、能源之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管理。

三、伦敦规划的目标

伦敦规划为伦敦设立了6个总体目标。

目标1:为伦敦地域范围内的增长提供有效支持,但不侵占开放空间;

目标2:将伦敦建成一个更适宜人们生活的城市;

目标3:将伦敦建成一个拥有雄厚经济增长基础的更繁荣的城市;

目标4:推进社会的融合,消除隔离和歧视;

目标5:提高伦敦的可达性;

目标6:将伦敦建成一个更具吸引力、设计更精致的绿色城市。

2008版的伦敦规划将这一个目标进一步阐述为:使伦敦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成为全球城市的榜样,并使伦敦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设计更精致的绿色城市。

四、伦敦规划的主要策略

策略1:空间发展策略

一是竖向增长政策。伦敦规划强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要限制在现有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建成区规模不再扩大,大伦敦外围的绿带以及市内的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不能受到侵犯。城市的空间发展将是竖向为主,增加现有地区的开发强度或对棕地(Brownfield)进行再开发。二是分区发展政策与优先发展地区。伦敦规划确立了中心伦敦、西伦敦、北伦敦、东伦敦和泰晤士河河口地区、南伦敦五个

次区域来落实规划政策。在2008版本中,次区域进行了微调,分为西伦敦、北伦敦、西南伦敦、东南伦敦、东北伦敦,中心伦敦变化为面积更小的CAZ——中央活动区(Central Activities Zone)。三是突出空间规划的枢纽作用。伦敦规划定义了各类不同特征的区域,并制定不同的政策,辅以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联系,以适应这种发展。四是将次区域规划作为规划政策的空间落实和不同层级规划联系的规划实施的重要框架。

图2:伦敦规划中的主要发展走廊

资料来源: The London Plan,2004.

策略2:住房发展策略

伦敦的住房发展战略主要关注三大问题:即住房的供应、住房的质量以及住房改变生活。而第一点,是伦敦一系列住房政策关注的重中之重。

图3:伦敦住房战略的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 根据The Draft Mayor’s Housing Strategy 2007 整理策略3:经济发展策略

伦敦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针对伦敦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投资,支撑伦敦现有的高生产率的经济特征,并逐渐解决经济不平等和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为此,伦敦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四个公共投资的主题,伦敦未来将在伦敦的特定场所和基础设施、伦敦的人、伦敦的企业、营销伦敦等四个方面进行投资。

●特定的场所和基础设施投资

规划支持特定场所的发展,主要是泰晤士河口地区和奥林匹克地区。建设基础设施促进伦敦的发展,包括综合可达的交通系统;优良的学校、健康和体育设施;良好的信息系统,良好的能源和水系统,人人都能享用的公共空间开放系统以及建设健康、可持续、高质量的社区来支持伦敦产业的发展。

●对人的投资

减少对就业的障碍,由于税收和儿童看护的高额费用,使得大量的人放弃了就业机会以照顾儿童,这样更使儿童陷入贫困之中,伦敦是英国贫困儿童最多的地区,在内伦敦,有53%的儿童处于贫困之中。同时,减少劳动力市场的群体差

异,重点解决黑人和少数民族群体、妇女、残疾人和老年人群体的就业困难问题。对这些群体的就业困难,主要采取包括减少歧视、提供适当的技能以及解决儿童看护问题等措施。

●对企业的投资

减少企业建立、成长和竞争的成本,提供充足适合的场所,使企业易于融资,使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享用到伦敦的教育、研究、技术资源;维持伦敦长期以来欧洲一流的吸引投资、企业和人才的城市的地位;提高劳动力的技术能力;最大化伦敦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多数地方。

●对营销伦敦的投资

整合有效的营销行为,比如奥林匹克项目。保持和发展伦敦作为世界顶级的旅游、投资场所。在具体的产业空间的布局上,将伦敦规划中的经济发展策略与空间发展策略紧密联系,以服务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主要对象,对这些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定。

策略4:交通发展策略

提升伦敦的可达性是伦敦规划的六大目标之一。伦敦交通发展策略的主要目标在于:适应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支持伦敦世界城市的功能;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更新;使街道更安全、更美丽、更舒适;提升空气和环境质量。伦敦的交通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交通战略的选择、中心区拥挤收费、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策略、主要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整合交通与土地的发展等。

图4:主要机遇性发展地区和轨道交通设施计划

资料来源: The London Plan, 2004.

策略5: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伦敦规划策略中的重要内容,除了在伦敦规划中有专门章节说明之外,2000年以来,伦敦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战略,包括城市废弃物管理战略、空气质量战略、生物多样性战略、能源战略、环境噪声战略、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战略等等,力图使伦敦成为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绿色城市。

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介绍——《伦敦规划》2036

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介绍 ——《伦敦规划》2036 一、伦敦规划的持续性演变 伦敦规划是伦敦的整体战略布局,着眼于今后20~25年伦敦经济、环境和社会一体化发展,涵盖了伦敦地理范围和行政范围内的交通、经济发展、住房、文化、社会(如儿童和青年人)和环境(如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噪声和垃圾处理)等内容。伦敦规划制定了伦敦的土地利用和发展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改善,规划涉及了执行、协调、资源配置以及大伦敦管理集团组织之间的统一政策等环节。 伦敦这一轮规划历经多个版本,第一版发行于2004年,经过两次修改后其更新版于2008年发行;但同年7月新市长上任后提出了新的“更好的伦敦”设想,于是在2011年将2004年规划、2008年

规划和市长新设想整合起来,出版了新的版本。伦敦规划并没有因为新版本出现而停止,规划依据政策及其政策效果而不断进行修改。规划的计划、监督和管理部分规定,在出现环境变化、经济重大变化时,其必须有所调整变化,如有可能和需要,甚至可以被新规划所取代。2011年以来伦敦规划的修改,主要起因于英国政府的指导意见和2011年7月通过的国家立法,包括2012年颁布的国家计划政策框架和2013年颁布的国家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同时,2014年伦敦市长发表《2020年的愿景:地球上最伟大的城市——伦敦的雄心》,提出了住房改善、经济能力提升、伦敦可持续发展等愿景。这些都需要在伦敦规划中重新得以体现。 新的伦敦规划(整合进2011年规划版本)目标定位于2036年,这是按照政府规定的20年规划期而确定的,也是因为市长觉得伦敦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告知决策者、开发商和投资者。同时鉴于伦敦人口增速超过2011年规划的估计,而这种人口增长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还不得而知,有赖于规划中既有的战略和理念能成功地适应预测的人口增长水平,由此,需要在2015年开始对既有规划和计划进行审查,从而进行规划的修订和整合。此外,为了反映政府住房标准,市长也需要对伦敦规划进行调整,还得考虑政府对停车政策的变化,如新的政策取消了最高停车标准而变得更灵活,同时还考虑如何通过停车政策修改来激活镇中心的活力。市长认为,有充分理由在核心区和内伦敦区维持居住区的现有停车标准,但在外伦敦区部分可以执行更灵活的停车方法,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通达性较低的区域。

大伦敦城市规划解析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解析作业 ————大伦敦城市规划解析 引言:本文以两个层面对大伦敦城市规划进行综合解析,并按照时间线索及理论线索两个线索对全文进行逻辑性的把握。 伦敦简介: 伦敦是世界著名都市、英国的首都,是英国金融、文化、艺术、教育的中心。她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她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众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学院和其它教育机构。伦敦交通发达、地铁、火车、地面公共汽车连接成网,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层面一:大伦敦规划属性解析 规划概况: 大伦敦环加放射线,城周用绿化环带围绕的城市发 展模式,以市中心为半径48km范围内,分四个同心圆 地区。规划核心的开发策略,是寻求一种整合的、多中 心的路径来实现其发展目标,因此它特别强调要为次区 域层面的开发活动提供持续的规划框架。大伦敦规划确 定次区域发展策略的地区包括:中心伦敦、北伦敦、西 伦敦、南伦敦、东伦敦和泰晤士河口门户地区。 1982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取在外围建立 卫星城镇的方式,并且提出大城市人口有机疏散因该从 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 立卫星城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伦敦四同心圆规划示意图 思想来源: 早期的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方案是公元1942~1944年由P.艾伯克龙比主持制订的。规划区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内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共143个。规划区内的人口为650万(1938)。 大伦敦规划也汲取了E.霍华德和P.格迪斯等人的关于以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了格迪斯提出的城镇群(见城镇集聚区)的概念。 规划历程: 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 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

大伦敦规划

、英国的战后重建a、大伦敦规划: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b、哈罗新城c、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_secret

典型城市评析 ——伦敦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 摘要:从区域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大伦敦地区及该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历次城市规划;重点放在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1944):这一时期的规划背景(巴罗报告)、规划内容、及规划的作用和影响,并作出相关的分析和评价;从大伦敦的地区的规划发展中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伦敦;大伦敦地区;大伦敦规划(早期、后期、现代三个阶段);巴罗报告;区域规划;伦敦都市圈 ●城市概述: 伦敦: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是极高的。首先,在经济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除了作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伦敦股票交易所外,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黄金、白银、有色金属、羊毛、橡胶、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叶和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其次,政治文化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世界级历史文物、博物馆,著名新闻机构集中于此,这一切都决定了第三产业在伦敦的发展尤为突出。另外,伦敦还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之一,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港是英国最大,也是仅次于鹿特丹、纽约、横滨和新加坡的世界著名港口之一。 大伦敦地区: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地区的概念。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工业革命后伦敦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工商业向机器向大生产转型,直接带来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的高升,带来了伦敦人口的高涨和城市空间的扩张。据统计,1600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以及影响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大伦敦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疏散田园城市组合城市卫星城新城 Greater London range covers 6735 km2, involving 134 loc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he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250 so the planning is no longer just a London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city, but the entire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as tower in Cardiff, evaluation, this plan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rafael case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built-up itself in the city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difficultie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read outside the city to the need to adopt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has finished, in the city of new city construction outside the finished in a planned way way to integrate the whole area, make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 subject to an orderly developing. 城市简介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是由城墙,环路,南北环线和25号高速公路包围着的.泰晤士河与Lee河,铁路跨线桥和干道,造成了更细致的格局。罗马路,Westway,辐射状立交,以及Kingsland,等各个路穿城而过,地貌特点和距离都被拉近了。公园和起伏的土地是对城市格局的良好补偿。 社会背景 伦敦市有700万人,如果按大都市区来计算有1800万人。与纽约和东京一样,伦敦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落户于伦敦市中心。伦敦是英国政治、商业、金融、文化和旅游的中心,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人口

伦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伦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化并非格格不入 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些新兴国家的人痴迷于新设施不同,在英国似乎是历史越悠久的房子价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在很多人眼里恰恰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伦敦的面孔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的。提到伦敦的怀旧风情,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设施。红色的电话亭、黑色老爷车样式的出租汽车,点缀在古老的街头巷尾之间是那样相得益彰。根据这些造型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比如钥匙链、茶叶盒,也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此独特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的符号。伦敦全城没有摩天大楼,房屋大多只有四五层,高的十来层,最高的楼仅有二三十层,且寥寥无几。除了古旧的建筑,伦敦拥有620多个文化设施,上百家公园和四通八达的交通。 伦敦市中心的街道狭窄、曲折,尽管交通拥堵一直是令市政府头疼的事情,但将老建筑推倒以拓宽马路并不在政府的计划之内。车辆进入伦敦中心地带被严格控制,收取高昂的进城费,发达的地铁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伦敦的交通压力。去年,伦敦市政府曾经有计划仿效纽约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但是遭到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他们反对的原因是担心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的光芒,使这些历史建筑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最终伦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这项计划。英国人并不羡慕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久远历史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才是这个岛国民众的追求。 伦敦也并不是没有现代建筑,站在泰晤士河边沿河望去,吸引了众多游人的摩天轮“伦敦眼”、全钢结构的“千年桥”、螺旋式外观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等摩登建筑就会映入你的眼帘。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摩登建筑的建造并没有以牺牲老建筑为前提,伦敦整个城市的风骨并没有因为少数新建筑的加入而被破坏。就以泰晤士河边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例,这里可以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媲美,可以说是世界现代艺术展出的顶级场馆之一。就博物馆的这个定位来看,修建一个摩登建筑似乎无可厚非,但伦敦的泰特博物馆却是由一座有74年历史的废旧发电厂厂房改建的,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电厂曾承担了伦敦近两成的电力供应,却因为排放出过多温室气体而长期遭受指责。1982年,这座电厂终于被关闭,但是伦敦人并没有轻易放弃这座旧电厂,而将它改建成了一座多功能展览馆,举办摇滚音乐会,艺术展览以及社交晚会,它成了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前不久,伦敦的金融区实现了整个无线上网,为了不破坏城市景观,无线网络的“节点”都隐藏在灯柱、标志牌和红绿灯旁边。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 城市轮廓线非常清晰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张在元院长表示,伦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这一城市的轮廓线或称天际线保存得相当完好。所谓轮廓线,就是那些最能代表伦敦历史、建筑特色的象征,

新一轮伦敦规划

新一轮伦敦规划 2014-05-14上海2040 20世纪末,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伦敦已经成功地从一个制造业城市转型为一个服务业城市,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投资、教育、文化的高地。在新的时期,伦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全球的城市竞争中,如何维系这一国际地位,因为这种地位,既是伦敦继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伦敦人对自己城市的梦想。 2000年大伦敦政府重新成立后,大伦敦市长于2004年发布了正式的伦敦规划,明确了伦敦成为欧洲主导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并提出了城市发展基本目标。其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颁布的The London Plan以及 2008年颁布的The London Plan:Consolidated with Alterations since 2004。后者总体上延续了04版规划的框架和内容,也对04版规划进行了部分总结和调整。

新的伦敦规划以空间发展为纽带,整合了经济发展、就业、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议题,在实施上强调政府层级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力图全面解决伦敦发展长期以来所面临的问题并使得伦敦在新时期的全球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伦敦规划的结构 伦敦规划从始至终贯彻了三个大的原则:强健而多元的经济增长;让所有市民能够共享伦敦未来成功的社会包容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方面有根本性提高。简而言之,就是增长的原则,公平的原则和可持续的原则。 伦敦规划包括八个法定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交通战略、文化战略、环境噪音战略、空气质量战略、废物管理战略、生物多样性战略。此外还包括十个专题政策:住房、水、老人、幼儿保育、儿童和青年人、能源、食品、酒精与毒品的危害、家庭暴力、首都的投资案例。 图1:伦敦规划所提出的问题,原则与战略 二、伦敦规划的原则 ●增长的原则 伦敦规划强调增长,这与之前几轮伦敦规划一直强调疏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伦敦规划中强调增长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作为世界级城市,大伦敦的发展对英国全国的发展带动作用很大。要保持其世界级城市的地位,限制增长是行不通的。二是这种增长主要是市场驱动以及人口自然发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很难通过规

比较伦敦和纽约在城市发展上的异同分析

比较伦敦和纽约在城市发展上的异同 伦敦的城市发展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这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大多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都是建立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上的。英国伦敦的发展都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些新兴国家的人痴迷于新设施不同,在英国似乎是历史越悠久的房子价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在很多人眼里恰恰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伦敦的面孔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的。提到伦敦的怀旧风情,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还有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设施。红色的电话亭、黑色老爷车样式的出租汽车,点缀在古老的街头巷尾之间是那样相得益彰。根据这些造型设计的旅游纪念品,比如钥匙链、茶叶盒,也是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纪念品,如此独特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的符号。伦敦全城没有摩天大楼,房屋大多只有四五层,高的十来层,最高的楼仅有二三十层,且寥寥无几。除了古旧的建筑,伦敦拥有620多个文化设施,上百家公园和四通八达的交通。 伦敦市中心的街道狭窄、曲折,尽管交通拥堵一直是令市政府头疼的事情,但将老建筑推倒以拓宽马路并不在政府的计划之内。车辆进入伦敦中心地带被严格控制,收取高昂的进城费,发达的地铁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伦敦的交通压力。去年,伦敦市政府曾经有计划仿效纽约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但是遭到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他们反对的原因是担心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的光芒,使这些历史建筑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最终伦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这项计划。英国人并不羡慕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久远历史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才是这个岛国民众的追求。 伦敦也并不是没有现代建筑,站在泰晤士河边沿河望去,吸引了众多游人的摩天轮“伦敦眼”、全钢结构的“千年桥”、螺旋式外观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等摩登建筑就会映入你的眼帘。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摩登建筑的建造并没有以牺牲老建筑为前提,伦敦整个城市的风骨并没有因为少数新建筑的加入而被破坏。就以泰晤士河边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例,这里可以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媲美,可以说是世界现代艺术展出的顶级场馆之一。就博物馆的这个定位来看,修建一个摩登建筑似乎无可厚非,但伦敦的泰特博物馆却是由一座有74年历史的废旧发电厂厂房改建的,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电厂曾承担了伦敦近两成的电力供应,却因为排放出过多温室气体而长期遭受指责。1982年,这座电厂终于被关闭,但是伦敦人并没有轻易放弃这座旧电厂,而将它改建成了一座多功能展览馆,举办摇滚音乐会,艺术展览以及社交晚会,它成了当地居民的休闲场所。前不久,伦敦的金融区实现了整个无线上网,为了不破坏城市景观,无线网络的“节点”都隐藏在灯柱、标志牌和红绿灯旁边。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 伦敦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经济一度迅速发展,伦敦的工厂不断增加,城区迅速扩大,农民进城务工增多,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因为污染严重,格林尼治天文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规划

典型城市评析 伦敦 姓名:屈雯 学号:050120123 班级:城市规划0501班 指导老师:任云英 黄嘉颖 日期:2008年1月1日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 摘要:从区域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大伦敦地区及该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历次城市规划;重点放在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1944):这一时期的规划背景(巴罗报告)、规划内容、及规划的作用和影响,并作出相关的分析和评价;从大伦敦的地区的规划发展中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伦敦;大伦敦地区;大伦敦规划(早期、后期、现代三个阶段);巴罗报告;区域规划;伦敦都市圈 城市概述: 伦敦: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是极高的。首先,在经济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除了作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伦敦股票交易所外,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黄金、白银、有色金属、羊毛、橡胶、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叶和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其次,政治文化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世界级历史文物、博物馆,著名新闻机构集中于此,这一切都决定了第三产业在伦敦的发展尤为突出。另外,伦敦还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之一,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港是英国最大,也是仅次于鹿特丹、纽约、横滨和新加坡的世界著名港口之一。 大伦敦地区: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 地区的概念。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 个区,其中 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 平方公里。 工业革命后伦敦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工商业向机器向大生产转型,直接带来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的高升,带来了伦敦人口的高涨和城市空间的扩张。据统计,1600

大伦敦区城市发展规划

英国伦敦概况及城市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 2009年9月1日来源: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业务考察报告》1、概况 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最大海港和首要工业城市,世界十大都市之一。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伦敦市城外的12个市区,称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称外伦敦。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合称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大伦敦人口751.24万(2006年)。人口密度4,761人/平方公里。都会区人口827.83万。通勤范围人口约1,200至1,400万。

2、城市发展历程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翁温和帕克设计了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年,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000人,但到1917年,仅达到18000人;1919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27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五万人。田园城市的设想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和相应的交通问题。 英国的战后重建的标志之一是大伦敦规划:1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几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若干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027、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应然作用与方法——以大伦敦规划及其配套文件为例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应然作用与方法* ——以大伦敦规划及其配套文件为例 童志毅 摘要:在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定位作用与编制方法的研究中看到,西方城市规划经历了从蓝图式、物质性的规划,向倡导式、过程性的规划演变之路,其实质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属性回归的探索过程。《伦敦空间发展战略》(SDS,简称“大伦敦规划”)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在英国相当完善的规划体系和社会制度条件下,向我们展示了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所应当具有的特征、地位、作用,以及其具体的编制方法。本文通过对“大伦敦规划”及其配套文件的解读和关联性分析,重点研究“大伦敦规划”如何体现公共政策的内涵、如何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政策设计与表达。实际上这分别是从规划内部体系、外部条件以及技术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的研究,以期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创新的内容与方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大伦敦规划 1.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从蓝图式、物质性的规划,向倡导式、过程性的规划演变,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规划回归公共政策属性的一条演进过程。尤其是城市总体层面的规划,发展到今天,已更加强调规划“小系统”与社会、经济、文化“大系统”发展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强调各层次规划之间的竖向协调关系,也更加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参与协作、重视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大都市区的城市规划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中都具有纲领性的地位,它以空间资源为抓手,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是多元主体参与下经由政府做权威性的价值分配的动态过程”这一内涵。借以政策学的理论和模型来概括和剖析,具体包含以下属性特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转型背景下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R2-29)部分成果。

英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

英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城市病。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治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吸取国际城市的教训,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实际,扬长避短,做到科学规划与管理,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英国是近代较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19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和海外贸易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商船队和海军,最多的海外投资。由于工业化和经济的发达使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因此英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达使城市发展与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深刻影响,并结合本国及世界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框架。英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动态过程。 (一)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法律和制度是规划管理的基石。英国的第一部规划法是1909年颁布的《住房城镇规划法》,这一法规颁布之后,不断进行完善、修改,同时英国也不断颁布一些相关的法规,

如规划督察与申请程序、土地权法、环境报告、规划义务、总体政策申请的决策主要根据规划法等,同时也有中央政府的干预,中央政府颁布的“规划政策指导纲要”最主要是提供地方政府在规划的审批过程中要考虑的政策、法规和要素。对于每一个规划项目的决策权在地方议会,地方议会一般要听取规划局、规划局长或专业人员的意见再做决定。对于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规划局有权不予批准。因此英国的规划编制、审批与法规紧密相连,最大限度地避免规划的人为干预。从规模编制的立法到规划审批的依法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规划体制一大特色:“规划督察” “规划督察”是英国规划体制中的一大特色,规划督察署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机构,是规划的“警察”。如果地方规划审批中,开发商向地方政府申请的规划项目遭到拒绝,开发商可以向规划督察署提出申诉,规划督察署将举办听证会,政府和开发商双方派人到会进行举证辩论、最后由规划督察署根据规划法、规划政策指导纲要等政策法规作出决定。它的决定就是最终决定,不能再上诉。因而,规划督察署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它独立于政府之外,对规划审批实施进行监督,以避免规划管理口门和政府在规划项目审批中出错或者失误。 (三)专业规划师:高素质的全才

029.《大伦敦规划2016》空间分区战略的评介与启示

《大伦敦规划2016》空间分区战略的评介与启示 董韵笛 摘要:英国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源地和城市规划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在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大伦敦规划2016》为例,重点介绍和分析其中区域空间分区战略在规划编制、体系构建、策略制定方面的特点,即强调协同规划、重视策略的针对性和交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一体化。在总结大伦敦地区通过分区战略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空间规划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体系构建、规划编制等方面的相关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大伦敦规划,区域空间战略,分区政策,区域协同治理,机遇区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大城市区域的规划正面临着人口、经济、交通、生态各方面的挑战。区域空间规划作为综合性、层次性和地域性空间问题的政策工具,在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土地开发和环境资源限制矛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建设全球城市,伦敦先后四次制定实施了《大伦敦区域空间战略规划》(2004版、2008版、2011版及2016版,简称《大伦敦规划》),其中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于处于同样背景下并致力于迈向世界城市的上海的发展有很大参考价值。本文针对最新版大伦敦规划中一条重要的区域空间战略,即分区政策(指机遇区、强化区、复兴区发展政策)进行评析,探讨其对上海区域规划创新的有益启示。 1大伦敦城市空间概况 《大伦敦规划2016》中,大伦敦地区包含伦敦市(City of London)与32个伦敦自治市镇(London Boroughs),空间范围1572km2。由内而外分为中央活动区(CAZ)、内伦敦和外伦敦。CAZ承担大伦敦、英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心职能;内伦敦是人口和经济优势区域;外伦敦是居住重要承载区域和大伦敦绿带的主要地区[1]。《大伦敦规划2004》中提出将伦敦分为五个次区域,即东伦敦、西伦敦、南伦敦、北伦敦、中伦敦,并确定了五个主要的增长地区:泰晤士河口发展走廊、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彼得伯勒发展走廊、伦敦—卢顿—贝德福德廊道、西部楔形区、温德尔谷地。之后十多年间,发挥发展走廊的“增长极”作用、加强次区域间的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减缓不同圈层经济社会差异、实现城市空间公平发展一直是《大伦敦规划》的主旨。

城市建设史——伦敦

伦敦城市规划 摘要:伦敦作为世界级大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可作为城市规划典例供如今探讨,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伦敦城市发展状况及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的内容,影响以及问题等等。 关键词:伦敦;大伦敦;规划;交通;布局;改建;影响; 伦敦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交通的中心,最大海港和首要工业城市,世界十大都市之一。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伦敦市城外的12个市区,称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称外伦敦。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合称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 历史上伦敦曾是罗马帝国的巡省,其建筑风格首先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此外,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伦敦进入现代城市的转折点;第三,伦敦是一个岛国城市,而非大陆城市,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其具有全球视野,因此它比大陆城市还要开放;第四,伦敦的建筑特色还打上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烙印。 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是极高的。漫步伦敦老城区,游客很少会看到宽阔、豪华、现代化的门廊,但古典、高贵的气质却从屋檐上一处石头雕塑、窗口挂着的蕾丝窗帘、大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上流露出来。一打听,你也许会突然发现,这里就是英国女王钟爱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处,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块砖头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无声地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伦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

了这样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我觉得这种规划理念恰恰是我们当今的城市规划所需要的。 大伦敦地区城市规划: 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地区的概念。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大伦敦由内向外划分为四层地域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 (大伦敦规划的功能分区图)在交通规划方面伦敦铁路枢纽被简化到四个大车站,并用地铁联结起来,对街道网也进行了改造,并补充了3条新环形路。阿伯克隆

大伦敦地区规划.

大伦敦地区规划盛明洁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P l a n n i n g S H E N G M i n g j i e (S c h o o l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T s i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00084,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L o n d o n i s t h e c a p i t a l o f G r e a t B r i t a i n a n d t h e l a r g e s t c i t y i n E u r o p e , a n d i t i s u n i v e r s a l l y a c k n o w l e d g e d t h a t L o n d o n i s o n e o f t h e t h r e e W o r l d C i t i e s a r o u n d t h e g l o b e . F r o m t h e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P l a n i n 1944t o t h e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S t r a t e g i c P l a n n i n g i n 1999, L o n d o n p l a n -n i n g s y s t e m h a s g a t h e r e d m u c h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h a s e n j o y e d i t s w o r l d f a m e .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s t h e p l a n n i n g h i s t o r y o f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 a n d i n t r o d u c e s s o m e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p l a n n i n g . K e y w o r d s G r e a t e r L o n d o n ; p l a n n i n g ; w o r l d c i t y 作者简介 盛明洁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伦敦是英国的首都、欧洲最大的城市 , 是国际公认的 3个世界级城市之一。伦敦规划体系的完善程度是世界领先的。从 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到 1999年的《大伦敦战略规划》 , 大伦敦地区的规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 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对历次大伦敦规划进

大伦敦区城市发展规划

大伦敦区城市发展规划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英国伦敦概况及城市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 2009年9月1日来源: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业务考察报告》 1、概况 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最大海港和首要工业城市,世界十大都市之一。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伦敦市城外的12个市区,称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称外伦敦。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合称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大伦敦人口万(2006年)。人口密度4,761人/平方公里。都会区人口万。通勤范围人口约1,200至1,400万。

2、城市发展历程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翁温和帕克设计了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年,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000人,但到1917年,仅达到18000人;1919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27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五万人。田园城市的设想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和相应的交通问题。 英国的战后重建的标志之一是大伦敦规划:1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大伦敦规划学习总结doc

大伦敦的规划发展历程 一、规划背景: 1、背景: 1937年英国政府为了研究、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以巴罗爵士为首的巴罗委员会。 2、这一时期的大伦敦城市问题: 首先,在调查了工业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原因以及未来各种影响因素可能的变化后,提出了工业和人口集中在大的中心地区,将在社会经济和战略上造成缺陷的问题。巴罗报告分析认为,19世纪的工业曾经从接近燃料和原料供应地转向接近通航水域,但是由于20世纪的工业对这些因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其吸引力正在减弱,工业将被引向它的主要市场。在进行工业布局时,这就趋向于把工业分布在非常大的人口中心,在那里有多种多样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服务,而这些都是小工业城镇所缺乏的。但是,如果这种布置方式继续持续下去,必将促使新工业逐步远离传统工业中心而拥挤向大的城市聚集地区,已靠近市场,从而使传统工业区的大量的人口和社会资本闲置在那里。 其次,巴罗委员会接着系统性地考察并分析了公共卫生状况、住房情况、交通拥挤情况、通勤方式、土地和房产的价值。其结论认为:大城市的住房和公共卫生条件并非如同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比小城市差,伦敦公共卫生的纪录就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好,公共卫生条件得到普遍性的改善。而卫生条件较差、住房拥挤的情况却出现在小城市。 另外,巴罗报告还认为大城市的上班路程较长,交通拥挤现象更严重;房地产价格日趋上升,尤其是在大城市的中心附近;大城市的内城地区好存在着严重的住房问题,包括无房问题。 阿伯克隆比吸收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中分散主义的思想,以及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集合城市概念,采纳了恩文的卫星城市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的地域作为整体规划的考虑范围。 二、前期规划发展的理论基础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大伦敦计划部分实现了霍华德城乡结合改善居住环境,以小城镇群代替大城市以及每个城镇保持就业平衡,相对独立的理想城市目标。参考田园城市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