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和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和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和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和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和反思

1.学会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初步了解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离危险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脉,重点学习“遇险”。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题目是小稻秧脱险记。小稻秧是什么样儿的?看,这就是小稻秧。(图)初夏时节农民伯伯把稻种撒到秧田里,不久就长出碧绿的秧苗,这是插到大田里的稻秧,在这里他们将茁壮地成长。

2.指“险”,这是一个生字,指名读,脱险就是?既然有脱险,那脱险之前一定就有?(遇险板书)小稻秧究竟遇到什么危险,又是如何脱离危险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小稻秧脱险记(读课题)

赶紧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刚才的问题。

1.理清文脉

找一找,课文哪几小节写小稻秧遇险?那3.4.5小节写的是小稻秧?板书脱险。课文很清楚地分成两部分,就是遇险和脱险。赶紧读读课文的1.2小节,思考: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

2.概括1.2节内容,学生学”杂”

学生自由读,回答3人:一群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病倒了。(小稻秧被杂草抢掉了营养,病倒了)

师述内容,板书杂草。杂,书写这个生字时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学生书空。

3.理解词语,读好句子,了解险情

这杂草专抢庄稼的营养,这不,小稻秧刚搬好新家,一群杂草就冲上门来了,1.2小节中描写杂草的词语你能读正确读响亮吗?出示:

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抢

开火车读。(拼,怎样记住他,形声字,右边是并)再开火车读。

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群杂草把小稻秧?(指读“团团围住”)现在汪老师当小稻秧,这一组同学当杂草。(情境表演理解词语)

老师(手势):杂草真多呀,我到这边来(生紧跟围住),看,一群杂草把我----团团围住。你们,你们要干什么?(生结合内容演)看,他们板着脸嚷着,多凶狠,这就叫“气势汹汹”。杂草逼着小稻秧交营养,小稻秧说?(指名读)可杂草认真听解释吗?这就叫“不由分说”。肥沃的稻田里,营养明明属于?可是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引读第1节。还不由分说——引读第2节。杂草真是——“蛮不讲理”。

相信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些词语的意思。齐读刚才的词语。

放到句子中读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杂草。划出写杂草的句子,指名学生读说。男女生加动作齐读。

杂草拼命地抢狠狠地抢,他们有没有想到小稻秧的感受?那你能体会到此时此刻小稻秧的感受吗?交流,你来读读小稻秧的话。

(是呀)可是,跟杂草相比,小稻秧显得那么柔弱无助,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引读体会小稻秧心情。)

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疑惑地说——(生读好句子)

(意思是说,反问句换说法)

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害怕地说——

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生气地说——

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着急地说——(小稻秧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没有营养可不行哪)

激烈的争吵中,小稻秧气得——

还会气得?(发抖,掉泪,直叹气,说不出话)其实他真想对杂草大声说?(呐喊)

小稻秧遇险啦,我们都为他担心呢。指名读1.2小节,师随机评价。

齐读再一次感受杂草的蛮横稻秧的无助。

4.遇险的小稻秧急需救助,谁在紧要关头出手相救?这就是喷雾器大夫。喷雾器你们了解吗?(图)瞧,这就是喷雾器,他是庄稼的好朋友。他有个秘密武器叫“除草剂”,顾名思义除草剂就是?小稻秧怎样脱险的,赶紧读读3.4.5小节。

喷雾器跟杂草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呢,就在第3小节。划出对话,先自己读读,再四人小小组分角色读。

相机学习“欺负”,负读轻声,负组词。

(洪亮的声音读出来。该出手时就出手。警觉地,你读的感觉真好。)

对话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收拾”,他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请选择,联系上下文说理由:A整顿 B修理

C惩罚教训

D消灭(可在这里读4.5节再选择)

一阵微风吹过。杂草-----小稻秧呢——引读4.5节。

齐读3.4.5小节

学习了词语,读通了课文,重点了解了小稻秧遇险的情况。谁能说说,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就是小稻秧脱险的故事呀,小稻秧究竟如何脱险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感觉上得很不好,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饱满,条理不清晰。问题还是出在个人的备课环节上,第一次试上时,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成两组,描写杂草和小稻秧的,上完后感觉学生对故事情节没有清晰的把握。于是把两组词语的出示顺序改变了一下,按照遇险和脱险两部分内容学习有关词语,上下来感觉条例清晰了,但是内容不饱满。于是我决定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重新调整。在学习词语,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第一段遇险部分,改变第一课时不分析理解课文的惯例。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两部分,学习了第一部分的词语,读通句子后我们就理解体会内容,对第二部分我们只是学习词语,读好小节。实际教学中,对于句子的朗读和理解,老师引导得还不够,有点重复啰嗦之感。这次教

学,让我想起最近跟学生一起学课文《金子》,主人公彼得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财富。回头看看我耕耘的田地,埋头苦干的形象我也许在积极树立着,但是课堂的教育教学智慧恰恰是我非常缺乏的。调研课下来,我怀着一种愧疚感,想象这样一个个学期,学生语文课堂上真正的收获不多,内心很对不起学生。教学业务能力强是一个老师的立身之本,平时自己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很少,重复劳动比较多,有创意的比较少,滥竽充数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我要向所有的三年级老师看齐,努力弥补自身不足,好好钻研教材上好课。

评课:

1.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表演,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如“不由分说”“气势汹汹”等词语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

2.每个生字词教学都有侧重点,音、形、义突出哪个,老师备课时都做了精心安排。对内容的理解,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句子来了解童话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4.注意中年级的教学训练点,能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段,说段意,主要内容等。需要注意的是:1。教学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有实际的效果。2.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进一步提高,不被原先的预设框死,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要能灵活利用。

3.对于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安排大家可以进一步探讨。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增城市实验小学邓桂青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小稻秧脱险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小稻秧脱险记》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3、知道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表演中感悟理解重点词句。 2、能进行简单的课本剧表演。 3、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当演员吗?今天,我们要来排一个童话剧,同学们想参加吗? 这个童话剧的名字叫——小稻秧脱险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童话剧共有两场戏,哪两场?举手答 (第一场戏是遇险,第二场戏是脱险。) 这两场戏还有三位主角,指名答。(杂草、小稻秧、喷雾器大夫) 但是要想当一个好演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你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了解剧本内容及每一个角色的特点; 2、选择喜欢的角色,做到记台词、加语气、演动作、有感情。 具体要做什么呢?就让我们进入第一场戏——遇险。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读剧本1到2自然段,想一想,你读出了()的杂草。 (蛮不讲理、气势汹汹、) 2、(相机讲解)蛮不讲理:谁来读好这个词?“蛮不讲理”什么叫蛮不讲理? 很不讲理、非常不讲理。齐读。

气势汹汹:什么情况下会气势汹汹?(吵架时)吵架时脸会?(很 红)眼睛?(会瞪着)手?(会叉腰)加上动作你来 读一读。真像!预备齐!加上动作、表情,再来一次, 预备齐! 3、读好了这个词,你一定能读好这句台词。谁来读一读:“一群杂草把小稻 秧…….交出来!” 4、你真是一个小明星!我们一起来像他一样读一读好吗?全体起立!加上神 态、动作,预备齐! 小朋友们,气势汹汹这个提示语用的多好啊!让我们一下子表演到位了! 看到小朋友们表演的那么起劲,顾老师也有表演的欲望了,让我们当一回明星,好不好?我来做小稻秧,我想请一群杂草来给我配戏,谁有这个自信?4人。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读旁白,谁来?1人。 开始。(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停,导演,他们没有把我团团围住啊!(生围住)继续,导演。(气势汹汹地嚷道……交出来!)谢谢你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5、小朋友们,刚刚这些杂草把我围得水泄不通,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团团围住。他们给小稻秧说话的机会了吗?这就叫做——不由分说。最后他们——一拥而上。 理解一个词语,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通过表演,我们也能理解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相信我们能把这段话读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读——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这群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 6、面对如此蛮不讲理的杂草,我们的小稻秧怎么样了呢?请你读一读这两段 话,然后想一想,你读出了怎样的小稻秧?()的小稻秧(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 7、你读出了怎样的小稻秧?生回答的答案都赞同。 小朋友们都很有表演天赋,有的是可怜的小稻秧,有的是温柔的小稻秧,还有的是勇敢的小稻秧,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个角色就很好。来,带上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来把这句台词读一读。(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 面对如此强大的杂草,小稻秧最后——(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 8、呀,小稻秧们,你们怎么这么虚弱呀?谁来说说自己心里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小稻秧脱险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的内容。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4、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兴趣。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读出文中人物的不同语气。 3、对策:在理解词语意思,体会文章情景中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2、同学们,老师听说水稻田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有这回事吗?你们能把具体情况说一说吗?(学生讲述,说得不完整请补充。老师评价:说得真好!你们的记性真好。) 二、理解第一、二自然段 1、打开书本,自己读读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 2、谁来说一说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 指名说;谁能用简单的话再来说一说。(小稻秧被杂草团团围住,杂草要跟小稻秧抢营养);老师评价:说得真好。 3、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1、2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杂草的词语。 (1)谁来说说1、2自然段中有哪些词语描写杂草?(学生说到,出示: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你们划对了吗? (2)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3)这些词语,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4)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学生:我读懂了团团围住,它的意思是……)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感觉到你读懂了吗?(学生朗读,重读团团围住) 谁也读懂了这个词语,也来读读这句话?或:读懂这个词语的同学一起来读好这句话。(逐一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并指导朗读) (5)老师做了一个动画片,可是找不到配音演员,你们能给老师配音吗? (6)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动画。自己准备一下。 (7)请三位当杂草,一位当小稻秧,一位当旁白。 如果演得不好,谁来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杂草的嚷叫,小稻秧的柔弱要读好)再请一组表演看能否读出杂草的气势汹汹?。 如果演得好,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这就是(“气势汹汹”。) 杂草野蛮不野蛮?讲理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多说话了吗?(没有)这就叫——(“不由分说”。)师:小朋友把杂草和小稻秧的争吵表演得真“激烈”啊。 (8)让我们一起读读1、2两自然段。 (9)正是因为杂草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看!正需要营养的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出示图片:小稻秧脸色蜡黄) 4、过渡语:咱们的小稻秧遇险了。这时,我想你们一定非常担心小稻秧的生命危险吧! 二、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 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城西小学唐万珍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完整版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文安县高头小学:刘丽娟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本班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生活意识。教材准备 2分硬币1个,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5枚,1元硬币1个,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请大家一手拿书,一手拿铅笔闭上眼睛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那个重一些 我们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看来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你知道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呢(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2明确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知道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预期效果 凭我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你的细心体会一定能把今天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二、拓展教学 任务一

三年级上册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案 导读: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和通过表演,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3、用“纷纷”、“激烈”造句。 4、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小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一位同学响亮的读出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读得真好,声音特别的响亮(洪亮)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题。 2、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现在谁能来告诉大家他们分别是谁?(小稻秧、杂草、喷雾器)板书张贴人物 (二)生字词复习 过渡:喷雾器大夫之前告诉老师,要对同学们先进行一次小测验,通过后才让老师带你们到大田里去看看。你们有信心通过测试吗? 1、逐行出示词语 脱险、争吵、杂草、一拥而上 拼命、跟、谁、欺负、纷纷 气势汹汹、蛮不讲理、需要、抢

警觉、除草剂、喷雾器、微风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指读 2、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的四字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 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脸色蜡黄 有气无力、纷纷倒下 (1)指名读 (2)带着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来读一读 (3)齐读 (三)精读课文——遇险 过渡:我们这么顺利的就通过了测验,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大田里看看吧!又到了播种的季节,农民们弯着腰,挽起了裤腿,亲手将小稻秧插在了水稻田里。 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小稻秧?(绿油油、生机勃勃) 过渡:可是有一天水稻田里却乱糟糟的,怎么回事呢? 1、出示句子: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他们吵的怎么样啊? 师评价:听了你的读,仿佛真的听到了他们的吵架声。 那你能用激烈一词试着说一句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这节课,去年我是以一节公开课的形式讲的。课后在反思自我教学时,发现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尤其是估量一个物体有多重时,孩子们没有标准可依据。所以这一次准备课上,我认真的做了些工作。 课前,我布置任务: 一、学生作业:1、让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记录下5个物品的名称和质量。通过实际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较轻的物体是用克来做单位的,较重的物体是用千克来作单位。2、让家长帮孩子们准备好1千克的物品。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前让孩子们感知一千克物品的质量,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发现,一千克究竟有多重。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教师作业:1、准备2分钱硬币(每人一个)。因为一个2分钱的硬币就是1克,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2、两袋500克的洗衣液。3、台称。

课中,我在讲解这节课时,我采用的直接导入的方式,借助学生记录物品质量,加深体会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可是我在处理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没有处理的很好。本想借助刚才记录的数据分类,孩子们的分类意识也不错,有按物品的类别分的、有按人的需求分的,于是我想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分类的依据而导致的。为了不使刚才的分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视频——用天平称量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得出1克的质量究竟有多少。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紧接着出示了本节的活动,用手掂量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一克的感觉已经在学生的心里扎了根,我顺着我的教学设计,那我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一千克有有多重呢?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称一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克和千克的换算上,前两个环节处理的很顺手。让学生通过算一算两袋500克洗衣液的质量和是1000克,让学生

《克和千克》教案1

《克和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

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克 (1)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3、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小稻秧脱险记》公开课教案

《小稻秧脱险记》公开课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童话。所谓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编写而成的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故事。从题目上看在“稻秧”前加上一个“小”字。以示其弱小,他们被拟人化了,是故事的主角,而情节则是围绕着“脱险”展开的。课文围绕着“小稻秧脱险”的过程,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写小稻秧如何陷入险境,第二大部分写小稻秧怎样脱离险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复述课文大意,知道它遇到什么危险,后来又如何脱险。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乡下的田野里去走一走,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大家知道“稻秧”是什么意思?“脱险”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提出疑问(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 (设计说明:在导入时可以找些稻秧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借助课后的拼音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

2、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词语,能把这些词语读准确吗? 拼命蛮不讲理喷雾器纷纷一拥而上气势汹汹 大夫收拾争吵除草剂 (2)自己读 (3)指名读,齐读 需要注意的字音:“汹”、“涌”都是厚鼻音,“拼”是前鼻音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要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书,可以结合生字卡片、PPT,也可以设计一些小题目,让学生掌握牢固)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把文章的句子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难读的句子 (1)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2)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 3、指名读,齐读,分男女同学读 4、分自然段朗读 5、点评 6、出示词语 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倒霉不由分说喘气 7、相机点拨: 蛮不讲理:粗野,凶恶,不讲道理。 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倒霉:遭遇不好。 喘气:呼吸急促。 8、分角色朗读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熟悉文章,也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打下了基础。) 四、指导写字 1、同学们,这课的生字中有哪些是左右结构的字? 你们觉得在写时应提醒其他同学注意些什么呢? 注意:“显”“谁”“拼”“吵”等字是左窄又宽,“欺”左边的“其”最后一横露出右边的部分要收缩一点。 2、学生写字 五、完成《练习与测试》的一二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

2014—2015学年度四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集镇中心学校 **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始,我创设了“猜一猜”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秤。借助电教设备,呈现“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由猜物引起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掂一掂,突出了对质量的感知,参观超市商场,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以情带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动手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有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亲自感知1千克的质量。至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千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从

而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初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我采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每组均有独立的操作工具,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形成,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还不够成熟。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比如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熟悉度不同,因而在合作操作中,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中较霸道,一部分学生则显得无所事事。其二是小组分工的角色定位较呆板,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来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我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学生对于“克和千克”缺乏生活基础。课堂上,我忽略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整个教学过程,我巧引妙导,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一、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案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电子秤,并引导克用字母g表示。 (2)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得知电子秤屏幕上显示还是“0”设疑激发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得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称两枚硬币,称出“2克”由此得出2分硬币重1克。 3、掂一掂 闭眼感受一枚2分硬币(1克)的轻重,交流感受。 4、找一找 把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学生在物品盘中找一找并汇报。(如:一个钮扣、6个黄豆、2个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让学生介绍找到1克物品的方法,老师适时进行小结。为什么1克的黄豆个数多?而1克的花生米个数少呢?

5、小结 (二)感知比1克重的物品质量 1、盘子里除了有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呢?让学生估三种物品的质量,根据自己估计的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电子秤分别称,验证估的结果,若有误修正排列情况,直到正确。(一个果冻、一个面包、一包茶叶) 2、掂一掂 从三种物品中,找到最重的物品(1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三)发现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1、算一算 一个物品100克。再逐个递增,计算出10个100克的总质量是1000克。(一起数到1000克) 2、称一称 指名学生拎一拎,再放在台秤上称,问:怎么台秤上显示的是数字“1”呢?启发学生发现台秤上的1指的是1千克。(简单介绍台秤)顺势介绍千克可用字母kg表示。 3、设疑激思 同样的10个物品数出来是1000克,而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是1千克,想一想: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读一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感知1千克物品的质量 1、小组活动 找大约1千克的物品:把找到的物品放到台秤上称;再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代表汇报 介绍并展示本组找到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说说自己拎1千克的感受。(例:2袋盐、5个苹果、一袋洗衣粉、一桶面条等) 3、拓展思维 1千克面条和装1千克的食品相比,哪个重些? 通过议一议,称一称得出结论:它们质量一样。由此说明: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