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分析玉米倒伏的原因,即品种间抗倒性存在差异、种植密度不合理、施肥不当、采用化控措施及倒伏对植株的影响;提出防止玉米倒伏的措施,主要包括把好种子质量关、注重苗期蹲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采用化控措施等,以减轻玉米倒伏,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

[关键词] 玉米;倒伏;原因;防倒措施

玉米倒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它是由外界因素引发的农作物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原因是植物生长时处于风雨等自然条件下而形成的一种与植株垂直的扭力,导致植株弯曲,甚至折断。

玉米倒伏包括根倒、茎倒和茎折断。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以及不利气候因素的增多,倒伏已成为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发生的倒伏,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在玉米吐丝期后,倒伏发生越早,穗粒数越少,百粒重越低,减产幅度越大。

2011年7月30日,此时北方玉米正值灌浆的关键时期,梨树县四棵树、白山乡等6个乡镇突遭强大风袭击,严重地块玉米全部扒在地面,全县玉米倒伏面积约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 20%。

因此研究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1,2王庆祥1 (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10866,辽宁沈阳;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秆;倒伏;抗倒性 倒伏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还会给玉米机械收获带来严重障碍[1-2]。目前,随着玉米杂交种高密度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呈现加剧的趋势。玉米倒伏一般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据研究,玉米倒伏的30% 60%以上为茎折[3]。茎折破坏了茎秆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的输导系统,往往造成的产量损失比根倒更为严重。玉米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玉米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引起玉米茎折或茎倒的因素很多,比如密度、肥水、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但是更主要的是品种本身的茎秆强度和植株结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玉米茎秆的形态结构、倒伏类型、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玉米茎秆形态结构特征、组织化学等方面与抗倒伏关系以及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进展进行综述,为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 1.1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关系 关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马延华,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庆祥为通讯作者,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5相当广泛,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穗下节间长、近地面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均有涉及,但由于所用试材和研究环境等因素不同,。大量研究认为,株高、穗位高、茎粗与抗倒伏性关系比较密切。 丰光等选取3个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茎粗、株高和穗位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茎粗和穗位高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4]。Pickett等认为玉米抗倒伏性受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近地面节间长度、茎粗和茎秆质量的影响[5]。Albrecht等的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近地面节间长、茎粗、茎皮厚度、单位茎秆体积的茎秆重和茎皮重等都对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产生影响,茎秆抗倒能力随茎秆变粗、茎皮加厚而提高,随着节间延长、植株增高而下降。茎粗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最大,基部节间短而粗则抗倒能力较强[6]。贾志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植株抗倒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小[7]。王永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倒伏率与茎粗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叶夹角呈正相关[8]。Martin等研究得出,玉米穗位以下茎秆粗细与茎秆强度显著相关,其中以第3节间与倒伏关系最密切,倒伏率与第3节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茎倒伏与株高、穗位、节间长度等无一致相关性。Dudley通过对两个玉米群体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增强了群体的抗倒性,却导致了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10]。Martin等对茎秆强度和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都增强了抗倒性,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使玉米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增加,导致株高增加;对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使玉米节数和节间长度减小,导致株高变低[11]。 笔者认为玉米果穗的着生部位,控制着株高/穗位高的比例,影响穗位的相对高度和重心的高低,从 01

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一)

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一) 作者:许正学李福林张淑琴肖增民邬生辉 摘要介绍通化市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倒伏类型,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预防玉米倒伏的几种方法和倒伏后的处理措施,以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原因;类型;防止措施;吉林通化 通化市是吉林省玉米的重要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特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玉米倒伏后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肥水供给失调,光合产物运输不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10%,中度减少20%~3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个别品种会因倒伏造成绝收。玉米发生倒伏后还造成田间常规管理的复杂化,给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造成不便。 1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 1.1品种选择不当 玉米品种根系不发达、植株高大、茎秆细弱、韧性不足,容易引起倒伏。目前当地农民盲目追求玉米产量,越区种植严重。有的品种不适合通化自然条件及土壤条件,品种本身根系不发达,株高较高熟期较晚,茎秆嫩脆,茎基部节间长而细,抗倒能力差造成玉米倒伏。 1.2种植密度不合理 高密度玉米品种郑单958及美国先玉335的大面积推广,使广大农民产生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的心理,玉米机播后少间苗或不间苗,造成玉米田密度过大,个别地块可达9万株/hm2以上,造成秸秆细弱,节间拉长,穗位增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危机,遇大风大雨,造成倒伏。 1.3肥水管理不科学 农民为了省工省时,普遍喜欢使用一次性复合肥料,导致玉米苗期旺长,株高增加,容易倒伏,或玉米苗期及拔节期大水大肥、重氮轻磷,少施或不施钾肥,造成钾肥缺乏。使基部2~3节间过度伸长,植株和穗位增高,给后期倒伏造成潜在威胁。而钾肥的缺乏直接导致玉米苗弱、茎秆韧性减弱,增加倒伏的风险。盲目浇水也是玉米倒伏的原因之一,浇后遇雨极易倒伏。 1.4化控过晚 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药物品种不合适或药量不准及喷施时间没掌握好,使药剂没充分发挥作用,降低株高不明显,极易发生倒伏。 1.5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苗期对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粘虫等防治不及时,抽雄后玉米螟危害严重,茎秆虫蛀率高;后期病害严重,特别是茎腐病、纹枯病危害,造成倒伏。 1.6气候原因 通化市玉米倒伏主要发生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倒伏的现象较重。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6月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m左右,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当地土壤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涝地玉米较旱地玉米容易发生倒伏。 2玉米倒伏的类型 2.1根倒 由于玉米根系发育未完成或生长发育不良,横向和纵向生长不足,在大雨或过度浇灌后,随着土壤湿度过大或过于松软,根系的支撑作用减弱而发生倒伏。一般发生在玉米生长前期和中期。这时玉米根系不发达,磷肥不足,根系生长不良,或整地质量差,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一旦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出现根倒。

玉米倒伏怎么办

玉米倒伏怎么办 玉米是高秆作物,虽然根系扎的算深,但是外界作用稍微施加,玉米就会倒伏。倒伏以后,一般很难扶植起来,直接影响产量。所以必须要避免倒伏,倒伏后需要及时正确的操作。尽量挽回损失。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倒伏原因和预防改善方法。 1、洪涝倒伏 因为洪水倒伏不稀奇,一些在山谷之间,地势较低,离河较近的田块,在夏季涨洪水以后,很容易被冲倒,一般都是因为根系部分的土壤被水冲泡以后整个植株倒伏,根系被翻出泥土。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倒伏方向扶起,然后重新培土。及时排水之后,更换松一下土,尽快散发水分,但是要在冲倒当天扶起。

2、大风影响 如果是因为极端天气,比如大风天造成的,一般情况可能是茎干倒伏,也就是根系,茎基部没有折断,只是上部分茎干变形,一时不能自动恢复。这样的应该就是可以稍稍扶起来,相互支撑一下,或者是设一下支撑物。一短时间会恢复生长。如果被吹折了,一般就需要拔掉,结实后折的可以保留。

3、暴雨倒伏 因为大雨施压植株,冲刷地面土壤,头重脚轻的容易茎干弯曲,但是一般不会从根倒伏。只要抖落雨水,浮起来,脚下培些土,过不了几天天晴了就能恢复。抖水要早,雨一停就去,不然,积压久了,情况加重。用竹竿轻抖水,不能损伤叶子。

4、加强管理 倒伏处理以后需要追施磷钾肥,帮助生长恢复。另外倒伏之后容易发病,所以要注意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使用50%的多菌灵500倍溶液喷洒。一周使用一次,接连使用几次以后看效果。玉米螟钻蛀容易断茎干倒伏,重点防治。 一般玉米时常发生倒伏现象,原因可能不一致,但是结果都是需要改善挽救。有时候提前巩固生长,也是最好的预防。

玉米空杆形成的原因(成稿)

玉米空杆形成的原因 近几年来,不少农民反映玉米大田空杆现象比较严重,根据实践,总结玉米空杆形成的原因如下: 1、施肥不足或氮、磷、钾比例失调;玉米吸肥力强,需肥量大,若土地瘠薄而肥料不充足,就会增加空杆率如氮肥供应不足,则造成叶绿素形成少,光合作用减弱,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减少,特别是玉米大喇叭口期是果穗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追肥不足或不及时,则使果穗发育缓慢。延长雌穗抽出的时间,导致花丝抽出过晚,难以得到正常的授粉,重则雌穗中途停止发育,不能抽出花丝和形成有效果穗,造成空杆和秃顶过长等现象。 氮、磷、钾比例失调也会导致玉米棒秃顶、空杆,据测定,每生产100公斤玉米籽粒,需吸收氮素2-4公斤,五氧化二磷0.7~1.5公斤,氧化钾1.5~4.0公斤;三要素的比近似3:1:3。如氮素供应充足而缺磷或钾,则造成植株叶色浓绿、茎叶繁茂、体内糖代谢受阻,叶及茎杆内的糖分增加、转运给雌穗的糖相应减少,使得雌穗因营养不足而不能发育成果穗或者果穗顶都吐丝缓慢,大田植株粉源得不到授粉,造成玉米棒秃顶,空杆现象。此外,缺硼、锌会使玉米植株花器发育受阻,不能正常受精,导致植株生长萎缩,输导系统失调,最终形成空杆。 2、高温干旱、水分供应不合理。玉米生育期如遇干旱,特别是拔节到抽穗期过分干旱会使玉米提前抽出雄穗,而雌穗花期延迟或者雌穗不能正常抽出,影响正常授粉,造成空杆或秃顶;相反如果土壤水分过多,(土壤湿度大于田间持水量80%以上)根系发育受阻,呼吸,吸收和合成功能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养分的吸收和运输,不利于成穗,容易造成空杆。实践证明:7月下旬-8月中旬雨量之和大于200毫米或8月上旬的雨量大于100毫米,就会影响玉米的正常开花授粉,造成大量秃顶和空杆。2005年的天气很不正常,例如:驻马店平舆县7月份的降雨量达514.4毫米,比常年降雨量174.7毫米多339.7毫米,8月1—23日平舆县的降雨量268.7毫米,比常年多122.9毫米。 3、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玉米是喜温作物,如密度过大,则因间隐蔽,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产物减少,雌穗分化发育所需养料得不到供应,或者养料倒流叶片导致植株瘦弱而出现空杆。另外,植株间的互相遮蔽会引起雌穗花丝发育

玉米空瘪原因

1、干旱。向日葵是一种抗旱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但在花盘形成至终花期需水量最大,约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60%。此期缺水就会空壳秕粒增多,造成严重减产。生产上受干旱胁迫,又缺乏水源的补充灌溉是导致空秕增多的重要因素。 2、温度。向日葵对温度适应性较强,既喜温又耐旱,在种子发芽至幼苗阶段耐低温能力较强。种子在4℃时即能发芽,5℃时即可出苗,8-10℃即能满足正常出苗的需要。发芽的适宜温度为31-37℃,最高温度为38-44℃。生产中由于播期不当,播种后温度不适而使向日葵发育受阻,影响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发展。 3、光照。向日葵为短日照作物,其幼叶、叶片和花盘都有很强的向光性。日照充足.幼苗生长健壮,生育中期能促进茎叶生长旺盛,正常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生长后期能促使籽粒充实饱满。而生产上由于气候因素,影响了光照强度,造成开花授粉不良,空秕率上升。 4、连作。在同一地块上,重复种植向日葵,由于病虫及杂草危害和土壤养分构成比例失调,而导致减产。 5、密度。向日葵因品种类型不同,密度要求有很大的差别。一般食用型品种植株高大,宜稀植;油用型品种植株矮小,宜密植。生产上人们为了追求高产,盲目增加密度,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争水争肥争光的矛盾突出,光能利用率下降,使向日葵空秕粒增加,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6、施肥。向日葵是喜肥作物,栽培上必须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据测定,每生产100kg问日葵子粒需耗纯氮4.4-6.5kg、纯磷1.5-2.5kg、纯钾6-18kg,比禾谷类作物多1-2倍。 7、授粉。向日葵是异花授粉作物。花盘内有1000-3000朵结实小花,一般自花授粉结实 及昆虫活动、风力等情况。而6-7月的高温干旱天气容易减弱花粉的生活能力,影响蜜蜂等昆虫的活动,影响正常受精,导致向日葵因授粉不良而结实率降低,空秕率上升。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摘要:本文对化控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重点阐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种子萌发、生长及相关抗性的影响,并对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玉米;化控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 作物化控技术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而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源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农业应用”,至今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过程,已在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作物化学控制技术体系及技术原理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传统农业技术措施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使用浓度低、剂量小、费用低、见效快、在植物体和土壤中可迅速分解、对人类及环境很少有副作用等优越性[1]。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通过调节植物内源激素水平而影响作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已成为我国作物生产当中高产、稳产和高效农业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第二位。玉米又是优质饲料作物,有“饲料之王”之称,其生产总量约有75%用于饲料,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玉米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如何提高单产成为今后玉米生产的关键。尽管提高种植密度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但种植密度的增加往往容易出现倒伏、空秆和贪青晚熟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此外,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还经常

受到干旱、高温和低温等逆境胁迫的危害,造成玉米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不高不稳,质量偏低,这不仅影响农民收益,也给粮食储运带来一定困难。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采用化学控制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化控技术可以帮助玉米克服遗传上的缺点,使之有效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减少环境胁迫的危害,对于玉米高产、稳产、优质和抗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有关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已有许多报道,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综合分析,以便于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可以更好地运用化学控制这一有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1作物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 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改变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在于它们可以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运输、代谢、与受体的结合以及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因此,作物化学控制的发展与植物激素生理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此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筛选具有农业应用价值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品种,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20世纪50年代后,才陆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至今,在作物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方面,已经明确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几个重要过程:①三唑类的多效唑(MET)、嗡类化合物的缩节安(DPC)等植物生长延缓剂,通过抑制赤霉素(GAs)的生物合成来控制植株地上部的伸长生长;②三碘苯甲酸(TIBA)、整形素(2-氯-9-羟基芴9-羧酸甲酯)等植物生长抑制剂,通过阻断生长素(IAA)的极性运输来破坏植株的顶端优势,促进测枝发育;③乙烯(Eth)发生抑制剂A VG(氨基乙烯基甘氨酸)及AOA(氨基氧乙酸)的作用是抑制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ACC合成酶的活性,引起乙烯合成的下降;④Ag+,降冰片二烯(2,5-norbornadient)、1-甲基环丙烷(1-MCP)等乙烯作用抑制剂,通过非竞争或竞争的方式与乙烯受体结合,阻断乙烯促进衰老的作用;⑤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可以刺激乙烯的发生;⑥果树树种之间或同一树种不同品种之间对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敏感性与其在体内的代

农作物玉米缺肥症状及矫正技术

农作物玉米缺肥症状及矫正技术 一、缺氮症状及矫正技术 症状:玉米需氮量大,出苗缺氮时主茎生长发育迟缓、矮瘦,茶叶的颜色黄绿色,抽雄迟;生长发育成熟期缺氮,黄叶从叶子顺着中脉向叶片尖部发黄,发黄一部分呈“V”形,叶缘仍维持翠绿色而略打卷,最终呈发枯状而身亡。在缺氮标准下,下边黄叶中的蛋白质分解后迁移到生长发育充沛的一部分。就单棵玉米看来,缺氮症状最先主要表现为黄叶先变黄,然后慢慢向叶子拓展。 矫正技术:倡导使用施肥料,或5叶期前追肥提苗肥;大喇叭口期期施肥后,留意适度适当地追肥攻粒肥。 二、缺磷症状及矫正技术 症状:玉米出苗缺磷,即便中后期供求平衡充裕的磷也无法填补初期缺磷的负面影响。出苗缺磷时,根茎生长发育差,玉米苗生长发育迟缓。5叶过后显著出現缺磷症状如叶片呈暗紫色、叶子蓝紫色、叶缘打卷,它是因为是碳元素新陈代谢在缺磷时严重破坏,糖份在叶中累积,产生花青素的結果。可是,叶上的这类症状也将会因病虫害、冻害和涝害而造成,

因此需作全方位剖析。缺磷还使花丝抽出来速率迟缓,危害受粉,而且花穗卷缩,穗行参差不齐,子粒不圆润,出現秃头状况,完善延迟时间。 矫正技术:发觉缺磷症状后可1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对水30公斤开展叶片喷施,或喷施1%的磷肥水溶液。 三、缺钾症状及矫正技术 症状:玉米缺钾时,根茎发育不全,主茎生长发育迟缓,茶叶的颜色浅绿色且有淡黄色花纹,比较严重时叶缘跟叶尖展现蓝紫色,接着变枯呈烧灼状,叶的正中间一部分仍维持翠绿色,叶片却慢慢起皱。这种状况多主要表现在下边黄叶上,因缺钾时黄叶中的钾最先迁移到新人体器官机构中去。缺钾还使主茎柔弱,传染源病,易倒折,花穗发育不全,秃头比较严重,子粒中木薯淀粉成分少,出苗率降低,导致限产。 矫正技术:玉米是喜钾农作物,一般1亩施10公斤氯化钾做基肥或出苗融合施肥施入。也可叶片喷施磷酸二氢钾水溶液,1亩使用量200克对水30公斤。还可追肥玉米专用肥。 四、钙的缺失症状及矫正技术 症状:钙的缺失能造成植物细胞黏质化。最先是牙根和根毛细胞黏质化,导致细胞分裂工作能力变弱和体细胞伸展生长发育很慢,芽眼呈黑胶黏状。次之是叶子造成胶原纤维,导致叶片歪曲粘在一起,然后茎尖部彭大并有造成枝条的发展趋势。 矫正技术:石灰粉性*壤一般不容易钙的缺失,假如玉米产生病理性钙的缺失症状可喷施0.5%的氯化钙溶液。强酸碱性低盐*壤,可1亩施石灰粉50~70KG,但忌与铵态氮肥或沤肥的有机肥料混和施入。 五、缺镁症状及矫正技术 症状:缺镁时,玉米黄叶的边沿或叶柄间出現淡黄色花纹,花纹由叶基向叶子发展趋势,之后发展趋势成缺绿斑,变深棕色或萎缩,茎杆、叶柄暗紫色,幼叶黄白色。 矫正技术:缺镁田地能施钙镁磷肥50公斤,玉米成长期出現缺镁症状可叶片喷施 0.1%~0.2%的硫酸镁溶液。 六、缺硫症状及矫正技术 症状:玉米缺硫时,主茎偏矮,与缺氮类似,叶变黄,下边叶片和茎杆常带鲜红色,子粒完善延迟时间。

玉米倒伏空秆缺粒防止技术

教学设计 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作者:常志强 学校:方正县综合高级中学 专业:种植专业

一、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方正县职业高级中学 授课教师:常志强 授课班级:二年农学班 授课时间:2010年6月23日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专业使用的教材是种植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主编:马新明、郭国侠,2005年6月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授课内容的分析及处理: 本节所要讲授的是第4章玉米生产技术,第六节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1、本小节教材包括如下内容: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玉米倒伏的补救措施。 2、本小节主要讲述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玉米倒伏的补救措施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主要讲述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提出玉米倒伏概念,分析倒伏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讨论、思考、演示、讲解、设问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方面主要讲述空秆和缺粒的原因,归纳玉米空秆缺粒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第三方面主要讲述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 3、本小节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小节内容对于指导玉米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本班学生大部分是城镇的,虽然有农村的学生,只有几个男生从事过玉米生产,但不管城镇还是农村的学生对一些农业相关知识比较新奇,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动力。 2、根据不同学生认知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3、通过多媒体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掌握: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讨论—演示—总结 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专业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有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为农村生产服务的决心。 2、指导玉米生产。 四、重点及落实方案 重点: 1、玉米倒伏的原因 2、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 3、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 落实方案: 1、利用各种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玉米在种植时倒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抽穗结实之间倒伏可能会造成绝收情况,而后结实后倒伏也会产量和质量有所影响,造成减产和品质较差的情况。那么造成玉米倒伏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一起来亲农网看看吧。 1、倒伏类型 根据玉米的倒伏情况可分为根倒伏、茎倒伏和茎倒折三种类型。 跟倒伏:表现为种植的茎叶没有发生变化,不弯不折,只是玉米的根系在土壤中的位置发生改变,都发生在生长拔节抽穗期。 茎倒伏:变现为根系无明显变化,还在土壤中固定位置,但植株的茎杆发生弯曲现象,一般发生在种植密度高或者玉米茎杆韧性较强的品种上。 茎倒折:茎倒折则是茎倒伏的升级版,根系无明显变化,但茎杆从某一节间直接折倒,这种情况影响最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2、倒伏原因 玉米倒伏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品种,有些品种植株生长高度高,但是茎杆细弱,根系不发达,导致结实后,茎杆承受不住结实的重量而倒伏;二是人为,人为原因的有很多,比如种植密度大,植株间通透性差,导致生长不良造成大面积倒伏,还有就是施肥不当造成的倒伏;三是天气,所谓天灾人祸,在暴雨和大风季节(台风),磅礴大雨和强劲的风力直接将其压倒或吹倒。

3、预防措施 三种造成倒伏的原因中,除了天气不能掌控外,另外两种皆能提高人为预防,选种时选择植株生长强健,抽穗较矮,茎杆较粗的品种。种植时要合理掌握密度,不宜过密,根据不同的品种,一般每亩保持在3500-4500株之间。在7-11月及时化控,喷施叶面肥,加强植株生长,合理施肥,在抽穗期时可隔行去雄,待授粉后将雄穗全部去除,防倒伏的效果较好。

4、解决方法 在玉米抽穗期前发生倒伏情况,不可动,不可伏,在倒伏几天后会自然折起,靠近地面的茎节会自然的扎根,后期不会发生二次倒伏,相反增加了根量,不会到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如果将其扶起,可能会发生二次倒伏现象,而且还不会扎根,影响产量。在抽穗后倒伏,不能剪叶,不能去头,只能将其扶起,再对其进行扎把,扎把的颗数不宜过多,一般3-4棵即可,扎把要扎紧,不能松动,最好时当天倒,当天扎,超过三天不宜进行扶起,否则对根系会造成伤害。

玉米空秆原因及防止措施

玉米空秆原因及防止措施 作者:李福龙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 摘要:总结了引起玉米空秆的原因,主要包括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合理、水分供应不足、授粉不均和病虫危害等,并从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实行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水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止措施,以期为防止玉米空秆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空秆原因防止措施 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空秆的现象,除先天性不育外,还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丝,不结籽粒。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已成为影响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 1.种植密度过大 对于同一品种,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秆率逐渐增加。在同一块地上,每个玉米品种都有适宜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闭,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1],合成有机营养减少,因此空秆率增加。 2.施肥不合理 肥力越低,密度越大,空秆率越高。单一施肥比配方施肥空秆率高,施用二元肥料比三元肥料空秆率高。 3.水分供应不足 玉米的生长发育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如果水分供应不足,植株生长矮小细弱,叶片发黄,雌穗分化与发育受阻[3、4]。据试验,玉米抽雄前后20d内,1m3土层保持180mm 水量,穗粒数761粒;保持138mm水量,穗粒数486粒;保持50mm水量,穗粒数只有311粒,因此当土壤供水不足时,有可能导致玉米空秆。 4.授粉不均 玉米抽雄散粉期阴雨连绵,花粉粒吸水膨胀破裂死亡或黏着成团,丧失散粉能力,形成空秆。2008年东港市春季由于雨水偏多,地温低,夏季阴雨天居多,晴天较少,生育推迟 7~10d,在玉米授粉期8月10日左右又受热带风暴“麦莎”影响,造成授粉受阻,空秆率增加。

关于玉米产生破碎原因的浅析

关于玉米产生破碎原因的浅析 摘要:东北地区的烘后玉米产生破碎一直是困扰玉米收储企业的一道难题。玉米烘后产生破碎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有:增加玉米的不完善粒;不利于保管;增加整理成本;增加损耗量,进而降低企业的效益。为探讨玉米产生破碎的原因,从高水分粮入库到装车等环节进行了扦样检验。 关键词:玉米烘干破碎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0-0064-01 检验数据初步显示玉米烘干、烘后入仓及装车过程中的机械输送、高空坠落是玉米产生破碎的关键环节,从湿粮大堆到干粮出库环节破碎增加了1.5%-4.2%不等。 1 高水分粮入库环节 由于在调查期间雨雪天气较多,受雨雪浇的高水分玉米组织会相对疏松,而脱粒又采用机械脱粒,所以入库前的高水分玉米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有的库点采取了入库高水分玉米过筛(采用4目筛),筛下物由送粮客户带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破碎,破碎检验数据为1.0%。其它各库点入库的高水分玉米的破碎从1.5%-3.3%不等。 2 烘干环节 入烘干塔环节。在输送高水分玉米入塔时,有的库点用

铲车铲送玉米到料口,有的库点使用扒粮机扒送粮食。此过程会导致部分破碎的增加,但不太明显,扦样检验结果显示,经铲送的湿粮大堆的破碎粒为1.0%―2.1%之间,而不经过卸车用铲车铲送而直接入输送带至烘干塔之前破碎为1.6%,说明铲车对破碎产生影响不大。在从料口到烘前仓的过程中,有的库点有筛选过程,筛下物多为尘土、玉米皮子,很少有玉米。也有库点没有过筛。 烘干环节。①烘干工艺的影响。在玉米烘干过程中,所扦取样品的八个库点普遍采用的是一次降水。春节前后,辽北各库收购的玉米水分普遍在28%左右,而要求的烘后水分是14.%,一次性降水幅度达到了14.0%左右,所要求的热风温度、塔内滞留时间、粮温都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在本次扦样过程中,所扦取的六个高水分粮样品,最高水分为22.7%,最低水分为19.2%。入塔前的粮温在7℃左右。调查库点所使用的烘干系统共分三种,一种是500t/d烘干系统,包括三道热风,一道冷风,热风的温度分别为171℃、150℃、126℃,排粮机的速度为12.70;另外一种是TZH2-15粮食干燥机,包括一道热风,一道冷风,热风的温度为123℃左右,四叶轮(排粮机)的速度为19.5左右;第三种是辽宁凯尔重工集团200t/d烘干系统,该系统包括一道热风,一道冷风,热风的温度为116℃左右,排粮机的速度为14.0。粮食在烘干塔中的滞留时间4-8小时不等。较大的降水幅度,剧烈的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 作者:胡长华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7期 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胡长华 安阳市地处河南省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生态类型区划分上属黄淮夏玉米区北片。受地 理区位和积温条件限制,安阳市夏玉米以套垄套种为主,生育期间大致从5月下旬至9月底, 全生育期约110d。玉米生育期间,每年7—8月份为安阳市传统雨季,强风雨天气多发,夏玉 米倒伏现象时有发生,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本文通过调查掌握夏玉米倒伏情况,客观分析 倒伏原因,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对保障豫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 (一)倒伏类型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从生育时期上看,可分为苗期倒伏、中期倒伏和灌浆期倒伏,其中,中 后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玉米抽雄散粉后倒伏,由于背地曲折生长能力下降,往往只 有果穗以上部位茎秆能够自行直立,下半部匍匐层叠,基本丧失光合能力,对产量影响较大。 玉米倒伏根据受损部位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根倒伏、茎倒伏和茎倒折。根倒伏:多发生在玉 米生长拔节以后至大喇叭口期,此期气生根数量尚少,支持能力不足,而棒三叶甩出后头大招风,易因强风雨天气或浇地后遇强风造成倒伏,表现为植株地上部分正常,根系在土壤中固定 的位置发生改变,常出现根系外露被拉伤。茎倒伏: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特别是扬花散粉后 遇强风雨天气导致,表现为植株根系位置固定不变,地上部分弯折并和地面呈一定角度倾斜, 多因强风雨天气导致,密度过大,茎秆细弱,基节伸长地块容易倒伏。茎倒折:玉米植株受强 外力作用,从茎节中部折断或从茎节处断为两截,前者多与强风机械作用有关,后者则与品种 特征特性或土壤缺钾导致节间较脆有直接关系,此种倒伏对产量影响最大。2013年9月安阳市 农技站在安阳县泉门村调查,一农户种植的3335m2玉米中约1334m2遇强风倒折,有近40%植 株从穗位以上第2节至第3节间处断为两截,平均每667m2产量352.6kg,较同地块未倒折对 照每667m2产量646.0kg减产293.4kg,减幅达45.4%。 (二)不同品种的倒伏情况 从安阳市近年组织开展的玉米倒伏调查情况看,大田利用的玉米各品种均有倒伏现象发生,但品种间倒伏程度存在一定差别。2009年安阳市农技站在全市调查倒伏面积0.45万hm2,其中重度倒伏0.027万hm2,占总倒伏面积的6.0%。调查浚单20品种200块地,其中倒伏20块地,倒伏率10%,倒伏面积占0.5%;调查郑单958玉米120块地,其中倒伏6块地,倒伏率5%,倒 伏面积0.2%;调查滑丰9号10块地,倒伏5块,倒伏率50%,倒伏面积20%。倒伏时间为8月 下旬,倒伏类型以茎倒伏为主,占总面积的90%以上,约10%为根倒伏。从调查情况看,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紧凑型品种抗倒性好于稀植大穗型品种,根系发灰、茎秆弹性好,抗倒能力 强的品种倒伏程度较轻。从农民种植习惯来看,近几年安阳市玉米种植密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稀植大穗型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超过适宜密度,导致抗倒伏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在当前全市 大田一般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和浚单20等紧凑耐密型品种抗倒性表现总体好于稀植大穗型品种。因此,在品种选用上,抗倒性仍应作为安阳市推广利用玉米品种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不同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下玉米倒伏情况

玉米倒伏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一)

玉米倒伏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一) 摘要根据在玉米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生倒伏的问题,从玉米倒伏发生的时期和倒伏类型入手,分析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提出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补救措施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玉米产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玉米的倒伏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从玉米倒伏发生的时期和倒伏类型入手,分析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提出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供农民参考。 1玉米倒伏的危害及特点 玉米倒伏是指玉米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倾斜、茎折或根倒的现象。分为根倒、弯倒、茎倒。玉米倒伏对产量影响很大,轻度倒伏的地块减产10%~20%,中度倒伏的地块减产30%~4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玉米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6月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m,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立地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 2玉米倒伏原因 2.1品种与密度不合理 玉米品种是倒伏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玉米品种抗倒伏的能力差别明显;植株过于高大、穗位高、秸秆较细、秆软、根系欠发达的品种抗倒伏的能力较差,这些品种易倒伏;反之,则不易倒伏。窄行密植的地块,种植密度过大,片面追求高密度增产,株行距过小,会引起植株拥挤,田间郁闭,光照不充足,茎秆徒长,节间细长,组织疏松,易引起茎倒或茎折。尤其是行距小于50cm、密度大于7.5万株/hm2的地块。 2.2栽培管理不当 耕作层浅,培土少,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易出现根倒。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是造成倒伏的主要栽培原因,拔节期水肥过猛,玉米生长偏旺,植株节间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引起茎倒伏。抽雄前生长过旺,茎秆组织嫩弱,遇风即出现折断现象。偏施氮肥,少磷少钾;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基部节间过长,植株过高,茎叶生长过于旺盛,根系生长不良,容易发生倒伏1-2]。拔节期至抽雄期玉米螟蛀茎危害茎秆也易引起茎折倒伏。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是引起玉米倒伏的天气原因。 3预防措施 3.1合理选种与密植 选用茎粗、矮秆、抗倒、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是防止玉米倒伏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玉米丰产丰收的保证。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植株高度适中、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耐水肥能力强、穗位较低、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依据品种特性和不同地力来确定相应的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品种自身要求,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并辅之以微肥。种植形式采用宽行密株,行宽在60cm以上,留苗6.75万株/hm2左右。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对防止玉米倒伏有一定作用。 3.2配方施肥 根据地力确定玉米目标产量,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量,合理施用氮、磷、钾、微肥,增施有机肥,实行平衡施肥。缺钾地区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以增强茎秆强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避免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过多的氮肥;改“炮轰”施肥方式为实行叶龄施肥方式,当叶龄指数达30%前即5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当叶龄指数达30%~35%即5~6叶展开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叶展开时,追施剩余的40%氮肥。及时中耕培土,在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3],以促进次生根发育,提高植株的

玉米缺氮素形态症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吉林农业大学 论文题目:论玉米缺氮素形态症状、发生 原因和防治措施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胡宁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植物营养诊断 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1年12月20日

玉米缺氮素形态症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一、氮的生理功能及缺氮症状 蛋白质和核酸中都含有氮素,而蛋白质又是构成原生质的基本物质,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和增长,以及新细胞的形成都离不开蛋白质;氮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依赖于叶绿素,叶绿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的形成;氮也是植物体内多种酶的成分,酶是一种催化剂,能控制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维生素、某些植物激素和生物碱中也含有氮素,它们都是作物生长的必需物质。由此可见,氮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占有首要的地位,故又称为生命元素。 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是无机态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可以吸收利用有机态氮,如尿素等。当氮肥供应充分时,植物叶大而鲜绿,叶片功能期延长,分枝(分蘖)多,营养体健壮,花多,产量高。但氮肥过多时叶色深绿,营养体徒长,细胞质丰富而壁薄,易受病虫侵害,易倒伏,抗逆能力差,成熟期延迟。植株缺氮时,植株生长矮小、瘦弱、直立,分蘖、分枝都少,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强度减弱,较老的叶片、叶柄、茎秆呈淡黄或橙黄色,有时呈红色或暗紫红色,叶片易脱落,花少、籽实(果实)少而小,提早成熟。 二、玉米缺氮素形态症状 玉米缺氮时,幼苗瘦弱。叶片呈黄绿色,植株矮小。氮是可移动元素,所以叶片发黄从植株下部的老叶片开始,首先叶尖发黄,逐渐沿中脉扩展呈楔形,叶片中部较边缘部分先褪绿变黄,叶脉略带红色。当整个叶片都褪绿变黄后,叶鞘将变成红色,不久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中度缺氮情况下,植株中部叶片呈淡绿色,上部细嫩叶片仍呈绿色。如果玉米生长后期仍不能吸收到足够的氮,其抽穗期将延迟,雌穗不能正常发育,导致严重减产。

病害 玉米倒伏

病害玉米倒伏 来源:中国农化服务网作者:Admin 点击次数:207496 日期:2007-11-16 近几年来,玉米发生倒伏的频率逐年增加,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倒伏发生的程度不同,对产量的影响也不同,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30%-50%,个别严重的情况近乎绝产。 症状倒伏有3种情况: 一是玉米品种特性,一般株高30-40cm之前生长正常,而后发生倒伏,表现出匍匐生长的习性; 二是拔节后倒伏,但自身有恢复能力; 三是抽穗时倒伏,植株常相互挤压,很难自然恢复直立状态。 病因玉米倒伏原因除遗传因素外,生产上遇有降水多、地软而引起根倒伏。茎倒伏和茎折断的情况不多。倒伏后新根仍在不断增加,根系重新扎深长牢。此外,密度过大或施用氮肥过多,遇暴风雨等外力作用,也可把玉米刮倒。 防治方法 (1)选用抗倒伏的玉米品种。 如:掖单13、掖单2号、丹玉13、中单2号、京早10号、北大1236、农大3315、律夏7号、冀单 3l号、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2号、鲁玉16号、豫玉14号、豫玉15号、豫玉16号、鄂玉笋1号、张单251等。 (2)营造防风林。 (3)人工抢扶。 玉米倒伏后最好在2-3天内组织劳力突击扶起来,如果拖延时间,玉米长出新根时再扶必然拉断根系,打乱为增加光合作用而重新调整建立的叶片层次,影响光合作用及输导养分的正常进行。边扶边培土、边追速效性肥料。最好两人一组从倒伏相反方向开始,抓住玉米植株较上部位轻轻拉起。两行株的,3-4株绑在一起。制种田一般栽植密度大,可5-6株绑在一起。不要先拉压在下面的植株,防止茎秆折断。扶正以后及时培土,尽量保护叶片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追肥,使玉米生长发育尽快转入正常。 (4)药剂防治。提倡施用惠满丰(高美施),每657m2 100mL,对水稀释150-200倍喷叶l-2次,也可用促丰宝x型活性液肥600-800倍液或活力素100mL,增产效果明显。也可喷洒玉米壮丰灵。 常用药剂惠满丰、促丰宝x型活性液肥、活力素、壮丰灵

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玉米产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玉米的倒伏问题越来越严重。据初步统计,玉米倒伏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达50%以上,有时甚至绝收。为此,从玉米倒伏发生的时期和倒伏类型入手,分析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提出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供同行和农民参考。 1.玉米倒伏的危害 玉米倒伏是指玉米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倾斜、茎折或根倒的现象。玉米倒伏对产量影响很大,轻度倒伏减产10%~20%,中度倒伏减产30%~4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2.玉米倒伏发生的时期 玉米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份,6月份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1.5米左右,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份,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立地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 3.玉米倒伏类型 3.1根倒即玉米根露出地面,根倒多发生在大风大雨后,这类倒伏可在雨后进行扶起培土,对产量影响较小。 3.2弯倒即植株从中上部发生弯曲,属于轻微倒伏,对产量影响也较小。 3.3茎倒即植株从节或节间倒伏,茎倒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茎倒又分茎折断和茎未折断2种,茎折断倒伏对产量影响最大,可造成绝收。 4.玉米倒伏原因 玉米倒伏的原因与品种、田间管理、气候条件有关。

4.1玉米品种玉米品种是倒伏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玉米品种抗倒伏的能力差别明显;植株过于高大、穗位高、秸秆较细、杆软、根系欠发达的品种抗倒伏的能力较差,这些品种就容易倒伏;反之,就不容易倒伏。 4.2种植形式窄行密植的地块,种植密度过大,片面追求高密度增产,株行距过小,会引起植株拥挤,田间郁蔽光照不充足,茎秆徒长,节间细长,组织疏松,易引起茎倒或茎折。尤其是行距小于50 cm,亩密度大于5000株的地块。 4.3田间管理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是造成倒伏的主要栽培原因,拔节期水肥过猛,玉米生长偏旺,植株节间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引起茎倒伏。抽雄前生长过旺,茎秆组织嫩弱,遇风即出现折断现象。偏施氮肥,少磷少钾;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基部节间过长,植株过高,茎叶生长过于旺盛,根系生长不良,容易发生倒伏。 4.4整地质量差耕作层浅,培土少,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出现根倒。 4.5病虫危害拔节期至抽雄期玉米螟蛀茎危害茎秆也易引起茎折倒伏。 4.6异常天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是引起玉米倒伏的天气原因。 5.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 5.1品种选择选用茎粗、矮杆、抗倒、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是防止玉米倒伏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玉米丰产丰收的保证。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植株高度适中,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耐水肥能力强,穗位较低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 5.2合理密植,配方施肥要依据品种特性和不同地力来确定相应的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品种自身要求,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并辅之以微肥。种植形式采用宽行密株,行宽在60 cm以上,亩留苗4500株左右。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对防止玉米倒伏有一定作用。根据地力确定玉米目标产量,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量,合理施用氮、磷、钾、微肥,增施有机肥,实行平衡施肥。缺钾地区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以增强茎秆强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避免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过多的氮肥;改“炮轰”施肥方式为实行叶龄施肥方式,当叶龄指

我国玉米抗旱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我国玉米抗旱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农作物的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缺水现象,农作物减产在非生物因素中干旱是首要原因,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土地面积广,但我国近一半的耕种土地处于干旱、半干旱的状态,这严重制约着裁国农业的发展。旱、缺水的土壤环境会严重威胁农作物的生产。玉米耐旱性越好就越有利于玉米生产的稳定和产量的提高本综述介绍了干旱及其对玉米的影响,概述了有关文献资料对玉米抗早性及其鉴定指标、玉米抗早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综述了近年来玉米抗旱性研究在生理生化方面的进展,指出了今后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玉米;抗旱性;育种 玉米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其总产量超过小麦和水稻,在三大粮食作物之中居第一[1]。范围种植,其面积常年保持在2 000多万hm2。玉米植株高大,叶片茂盛,生长期又多处于高温季节,植株的叶面蒸腾和株间蒸发大。我国每年种植的玉米中,受到干旱影响的面积占了大约60%造成减产20%一30%。玉米是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栽培作物之一,自然降水成为农田用水的主要来源,其中250-600 mm的降水为80%以上的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水分[2]。但该区以小雨或暴雨为主的降水,既不利于水分的有效吸收,又会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同时,70%-80%的降水以径流和无效蒸发形式损失,这又导致了干旱频繁发生,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 4]。干旱缺水成为制约玉米产量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3]。在旱地作物中,玉米对水分胁迫非常敏感,生长中需水量较大,在整个生长周期内,一般需要至少2500 mm的降水量,而且生长期内的需水量变化很大,除苗期可适当干旱(蹲苗)外,从拔节到成熟都应保证良好的水分供应[5]。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大,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1%[6],无法灌溉的旱地约占总耕地(0.51亿hm-2)的65%,自然降水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唯一水分来源[7]。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雨水资源在2500-6000m2 hm-2之间,但其中以径流和蒸发形式流失的降水达到70%一80%,仅有20%-30%的雨水资源用于作物生长。与理想条件相比(光、温、水、肥状况),光温的限制,导致生产潜力衰减25%-33%;作物生产潜力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降低了67% - 75%。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