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

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为此,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梁应辰、郑守仁,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洪庆余,全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联合提出了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倡议,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1月5日,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问:此次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

要意义?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水电能源基地、黄金水道和生物宝库。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长江治理开发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战略部署,协调好目前和长远发展关系,开发与保护关系,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行业间关系,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等区域间关系,有效支撑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问:本次《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主要历程

答:本次规划修编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编制阶段、审查审批阶段3个阶段,各阶段倾注了相关行业和人员大量关注、努力。

(1)准备阶段。为做好本次规划修编工作,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于2003年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后评价报告》,全面总结《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实施情况和经验教训; 2005年长江委编制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思路报告》,并于2005年12月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研讨会;2007年6月

长江委编报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2007年8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07】341号文批复了该任务书。

(2)编制阶段。2007年8月26日长江委在武汉市召开第一次协商会议,研究部署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修编工作全面启动。在长江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编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7月长江委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讨论稿)》。2009年7月30日长江委在武汉市召开第二次协商会议,对讨论稿进行了充分讨论,其后长江委根据讨论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形成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征求意见稿)》。2009年8月长江委将征求意见稿发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征求意见,2009年9月长江委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送审稿)》,并于2009年9月30日以长规计【2009】378号文上报水利部。

(3)审查审批阶段。2009年11月26-29日水利部水规总院在北京组织召开《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预审会,并提出了预审意见,长江委根据预审会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了修改补充。2010年2月24-25日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审查会,正式审查通过了送审稿,会后长江委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报告。2010年5月水利部以《关于征求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意见的函》(办规计函[2010]374号),向国务院有关部委和长江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见。2011年12月长江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和2011年7月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各有关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反馈意见、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意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论证会论证意见及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系会议审议意见对报告修改完善,形成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报批稿)》。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配合水利部进行了部委协调工作,于2012年12月获得国务院批复。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制订了怎样的目标?

答:通过《规划》实施,2020年以前,长江流域将处于强化治理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阶段。应通过加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不断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基本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25%左右,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36%左右),有效遏制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水功能区主要控制指标达标率达到80%),全面强化流域综合管理。

2020年至2030年,长江流域将处于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更加侧重保护的阶段。应通过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基本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30%左右,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45%左右),全面维系优良水生态环境(水功能区主要控制指标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后会给流域经济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答:《规划》实施后,主要在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措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四个方面着力,以近期和远期目标为指引,力争从四个方面改变流域经济社会面貌。

第一,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措施。重点加强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和主要支流治理,加快向家坝、溪洛渡、亭子口等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抓紧实施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加强重点城市防洪建设和重点涝区治理,完成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建设流域防洪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加强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联合调度,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流域抗御特大洪水灾害的能力。

第二,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加快开展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论证及西线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完善全国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必要的水源工程,提高流域供水保障能力,解决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适当新建灌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发水能资源。大力发展航运,完善现代化长江水运格局。

第三,加强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洞庭湖、鄱阳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三峡库区及长江口地区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和沿江城市河段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治理开发活动。加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强化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

生态修复。

第四,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加强流域立法研究、涉水事务管理和执法监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规范河道岸线和采砂管理。完善水量、水质、水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在理念创新上有哪些亮点?

答:修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研究提出了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分区体系和干支流重要节点控制性指标。本规划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对上游干流河段水能资源开发、干流岸线利用和干流采砂等专业进行了分区,与近年有关专业规划已有专业分区,共同构成了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分区体系;有重点地选择了主要控制站防洪控制水位、控制断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控制断面生态基流、控制断面水质标准及污染物入河控制量等8项指标作为控制性指标。

二是完成了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等四大体系规划。防洪减灾体系包括防洪、治涝和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等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包括水资源评价与配置、供水、灌溉、水力发电、跨流域调水和航运等规划;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包括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水土保持和水利

血防等规划;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与机制、执法监督、水行政事务管理和管理能力建设等规划。

三是调整了部分蓄滞洪区分类。本规划在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水平年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中下游超额洪量的变化情况,对蓄滞洪区作了如下调整:2020年前将荆江地区的荆江分洪区由重要蓄滞洪区调整为重点蓄滞洪区;将武汉附近区的东西湖蓄滞洪区由一般蓄滞洪区调整为蓄滞洪保留区;调整华阳河蓄滞洪区规划范围,蓄滞洪区面积调整为1307km2,蓄洪容积由62亿m3调整为25亿 m3。2020年以后拟将城陵矶附近区的建设垸由重要蓄滞洪区调整为一般蓄滞洪区,九垸由一般蓄滞洪区调整为蓄滞洪保留区,取消安化、和康、南顶及六角山等4个蓄滞洪区;对武汉附近区的东西湖蓄滞洪区可深入论证调减蓄滞洪区范围或取消的可行性。

四是完成了干流治理开发与保护规划。在《简要报告》基础上,对上游干流梯级开发方案和开发任务进行了复核调整,在上游干流各河段增加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方案。对干流宜宾以下河段,增加了岸线利用规划和洲滩及江砂控制利用规划;中下游河道治理和长江口整治采用了近期规划成果。

五是提出了主要支流及湖泊治理开发与保护规划。纳入本规划的主要支流与重要湖泊在《简要报告》基础上增加到48条。按照《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明确了雅砻江、岷江和大渡河等河流主要防洪水库

应承担的防洪库容。

六是采用了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与三峡水库联合调度、城陵矶防洪控制水位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等重要专题研究成果。为了有效发挥三峡及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综合效益,开展了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与三峡水库联合调度专题研究;为了分析三峡水库建成后,城陵矶防洪控制水位是否调整问题,开展了城陵矶防洪控制水位专题研究;为了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展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专题研究。

问:贯彻实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应把握的重点问题有哪些?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流域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各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安排建设计划的重要依据。贯彻实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全面落实分区和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治理开发与人类活动。从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加快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需要仍然迫切;从维护健康长江、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对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逐步提高。规划实施中应切实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本规划有重点地制订了8项控制指标,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分区及控制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治理开发与人类活动,努力实现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协调统一。

第二,正确处理防洪与兴利关系,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长江中下游干流地区洪水由上游干流和各支流洪水组成,超额洪量巨大。因此,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在兴利和承担所在河流防洪任务的同时,应配合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尽量减少中下游干流地区的超额洪量及蓄滞洪区的运用范围和几率。本规划在长江干支流主要水库预留防洪库容841.92亿立方米,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在项目立项和水行政审批过程中落实各主要水库应承担的防洪库容,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同时应深入研究并积极推进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优化各重要水库汛限水位、防洪库容预留起止时间和分期蓄水安排,在防洪风险可控的前期下,提高重要水库水资源利用率和蓄满几率,以实现防洪与兴利较好结合的目标。

第三,深入研究防洪形势变化,适时调整防洪总体布局。随着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必须适时研究和调整中下游防洪总体布局,以适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本规划从江湖关系变化对城陵矶防洪形势的影响、三峡及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对中下游的防洪作用及河道冲淤影响等方面,对城陵矶防洪控制水位和蓄滞洪区布局两个影响中下游防洪总体布局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中下游河道冲淤调整、江湖关系变化及上游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2020年以后城陵矶和其他控制站防洪控制水位以及蓄滞洪区布局,并适时调整中下游防洪总体布局。

第四,始终坚持综合治理,逐步形成综合治涝体系。本规划根据易涝区性质、行政区划和自然条件,拟定了涝区划分及治涝总体布局,提出了分区治涝规划意见。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落实蓄涝水面恢复要求,建立大中型排江泵站统一调度管理制度,以实现提高治涝标准、保障防洪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第五,动态监测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及时开展干流河段综合整治。本规划将中下游干流河段划分为重点河段和一般河段,其中重点河段16个,一般河段14个。根据各河段不同河型的演变特点、存在问题及综合整治要求,提出了各河段河势控制及河道治理规划意见,岸线和江砂控制利用规划意见,洲滩控制利用原则。规划实施过程中应细化规划方案,强化河道冲淤动态监测与研究,建立应急抢护机制,健全规划修订机制,加快近期工程建设,以实现控制和改善河势,保障防洪安全,改善航运条件,合理开发利用岸线、洲滩、江砂资源的综合整治目标。

第六,科学把握水资源情势变化,不断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本规划提出了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城乡供水和灌溉规划意见以及应对部分区域水资源情势变化的对策措施。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全面加强水资源情势变化趋势研究,大力强化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科学采取应对水资源情势变化措施,以不断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

问:贯彻实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需深入研究哪些难点问题?

答:加快长江流域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

根据长江流域的特点,贯彻实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难点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促进水能资源开发。本规划根据长江上游干流的河流特点、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开发与保护要求,按照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对长江上游干流水能资源开发进行了分区,提出了各河段的开发方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比选干流虎跳峡河段水电开发方案,明确干流金沙江上游河段水电开发安排,研究干流通天河、宜宾至重庆河段水电开发方案,确定主要支流水电开发方案,强化小水电开发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以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水能资源开发的目标。

第二,切实兼顾调水区与受水区利益,深入研究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与对策。本规划提出了跨流域调水规划目标和方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论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规模及不利影响补偿措施,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扩大至后期规模、引汉济渭工程扩大至远期规模后向汉江补水的措施,确定引江济淮工程供水范围和规模,推进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统一调度管理,以保证调水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不断加强主要航道和港口建设,大力促进航运发展。本规划在全面总结航运事业发展取得成绩、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航运需求和分析航运事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航运发展目标、航道发展规划方案和港口建设规划意见。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协调好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航运、防洪与航运以及河道整治与航运的关系,以

通过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河道综合治理,促进航运事业发展。

第四,不断强化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有效保护流域水资源。本规划综合确定了各水功能区的污染物入河控制量,确定了长江流域主要控制断面生态环境需水指标,提出了水资源保护的综合措施以及重点水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意见。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复核和补充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指标,细化和完善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指标,复核和细化控制断面生态环境需水指标,落实和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以有效保护流域水资源。

第五,更加注重水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本规划提出了物种与生物资源保护、生境保护与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规划意见。规划实施过程中应系统调查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复核和确定水生态优先保护对象与保护区域,深入研究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全面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措施,以维系优良水生态环境。

第六,大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本规划进行了水土流失区划分并提出了各类型区防治对策,制定了水土保持规划目标与布局,提出了综合防治规划方案和重点工程规划意见。规划实施过程中应落实预防保护措施,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研究崩岗和石漠化防治措施,以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七,积极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努力推进流域综合管理。本规划

根据长江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由法律法规、管理体制机制、执法监督、水行政事务管理和管理能力组成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规划意见。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力争在立法、体制、机制、制度、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以逐步推进流域综合管理。

问:在贯彻实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过程中,长江委应如何发挥好流域机构的作用?

答:长江水利委员会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代表水利部行使长江流域及授权区域内的水行政主管职责。流域防洪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协调好流域内以及流域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等,流域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长江委当前将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切实履行规划、管理、监督、协调、指导的职责,逐步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机制及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要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作用,规范水行政事务管理,加大防洪抗旱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河道管理的力度。

三是以规划监督管理为抓手,维护水法规和水利规划的严肃性。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1.1流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其下河流分为二支,一支经清水河至芜湖汇入长江,一支经赵义河、青山河由当涂入长江。青弋江较大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72km2;其次为琴溪河,流域面积442km2;还有寒亭河、孤峰河等。 漳河位于流域西部,流域面积1365km2,长95km,南陵以上为上游区,黄墓渡为中下游分界,经石硊,在澛港汇入长江。漳河下游河道弯曲,石硊~澛港段弯曲系数达3.5以上。主要支流有峨溪河、后港河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自进入中下游以后,比降平缓,水系发育,河道交织。水阳江和青弋江之间有黄池~乌溪河和青山河,青弋江和漳河之间有资福河和上潮河串通,下游地区还有许多支汊河道,形成复杂的河网。 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为38.1亿m3。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垦,现湖面已大大缩小,南漪湖面积减少了7%,固城湖面积减少了60%,石臼湖面积减少了23%,丹阳湖低圩灭螺,已围垦82%。由于四湖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调节本流域洪水的作用各异。对水阳江来说,其调洪作用以南漪湖最为显著,其次为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反之,若承受长江倒灌的洪水,首当其冲为丹阳湖、石臼湖,其次为固城湖、南漪湖。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教材“三峡工程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讨论: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建设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清楚,总的来说有利有弊: 正面影响:1、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的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纺织。 3、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1950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

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泺口水文站) 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黄委经过近两年的协同攻关,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是(振动式测沙仪) 11、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附件: 表1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注:由各地市自行确定填报纳入规划区的区、县、市(下述各表填报以此为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泛指除属汉江流域外的我省所有长江流域地区。 表2 长江中下游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 表3 长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岸边污染带表 注:此表按已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填报;污染带范围应填写大致的长度及宽带。 表4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单位:万吨/年) 注:“环境容量”一项暂不填。

表5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 注:不论是否与长江干流相联通,列入表1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均应填报其纳污量。 表6 长江中下游城镇污水治理情况表 表7 重点工程项目表 表7-1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项目表 注:项目进展填写可研、初设、在建等。

表7-2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表 注:项目类型填写清洁生产、产业调整、布局调整等;项目内容填写企业主要的建设设施与废水处理情况;环境效益一栏填写项目实施后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绩效、水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3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表 注:水域名称填写城市欲重点改善的水域名称;项目内容填写水域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实施综合整治后的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水环境治理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4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表 注:项目内容填写水源地保护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范围确定、排污口清查、水源区管理等管理工程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保护与治理后的水源保护环境改善成效。 表7-5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表 注:建议填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村沼气化、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污染的工程为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项目内容填写面源污染示范工程的示范目的、典型特征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示范工程起到的环境改善成效。

新人教版高二地理《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A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学导引}:阅读完成内容。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地形:多种多样,、、、平原、盆地均有分布 (2)气候: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属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自向递减 (3)水量: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年入海水量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37%。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4)流域: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180多平方千米,居全国首位 2、自然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资源:长江径流量全国最大,是南水北调的物质基础 (2)(2)资源:矿种,矿产储量 (3)资源:本区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所开发水能总数的40%,其中80%在上游。其水能丰富的原因是①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②水量。 (4)资源: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和三大林区,其中西南和东南两大林区有很大面积分布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木材蓄积量的1/3。 (5)资源 二、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带中的沿长江工业带就分布在长江流域。 2、经济发展 中下游沿江两岸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为中心的经济区,以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 3、社会经济特征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市域处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 31ˊ~31° 50ˊ。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境域略成荷叶形,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4.3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滩水域面积106.4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15个建制镇和虞山林场。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大多在3~7米之间(吴淞基面,下同)。望虞河、盐铁塘纵横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虞西、阳澄、滨江三个片。望虞河以西属虞西片,地势高亢,微有起伏,地面高程约5~7米,称虞西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属滨江片,地势偏高,地面高程大都在5~6米,称滨江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称阳澄片,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地面高程约2.5~4米,称阳澄圩区。尚有顾山、福山诸丘、虞山等孤丘分散分布在境域西北和城西。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2°C,最低气温-11.3°C,

年平均温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030.8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境内降水量不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据常熟站实测资料统计,从1922年至今,年降水量最大为1694.2mm(1931年),最小为352.7mm(1922年),最大为最小的4.8倍;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为1005.1mm(1931年),最小为180.3mm(1978年),最大为最小的5.6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降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54%。最大日降水量为220mm(1962年9月5日),最大三日降水量341mm(1962年9月4日~6日)。 (二)、所处水系、水文特征 1、水系 常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属太湖水系,亦是太湖水系的下游。 境内水网密布,湖荡较多,河港纵横,集镇临河,村落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引排河道就有23条,望虞河、张家港为流域性河道,白茆塘、常浒河、盐铁塘、元和塘、锡北运河、七浦塘为区域性河道,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滃、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为县级河道,还有81条乡级河道,468条村级河道,4971条生产河和许多上浜河、天落潭分布在各地。水面积较大(200亩以上)的湖荡有13个,主要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嘉菱荡、湖圩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可供引、排、调、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 例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黄委会考试黄河基础知识大全

最全黄委考试资料+试题 资料一 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175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38、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3、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1999年3月1日。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这段河道长299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911kg/m3。(三门峡站,1977年) 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1933年陕县站) 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上策:滞洪改河;中策:筑渠分流;下策:加高培厚堤防。 58、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 年。他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的高度,凝练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束水攻沙”的方策。 59、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后,淤积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为统一思想,尽快作出治黄决策,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 60、《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于2006年7月5日国务院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61、根据《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水利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2008-09-19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28961750.html,/ztpd/tszt/lyfhgh/cjly/20080919114310845554.aspx(水利部)注:相关内容摘录(具体内容见第4页)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一、流域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公里,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公里,集水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公里,集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至2005年底,长江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0332亿元,占全国的32.8%。耕地面积约22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27.8%。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为15.3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主要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重庆市)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区面积为14.0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1.81万平方公里,占防洪区的84.1%;人口约9188万人,占防洪区人口的89.9%;耕地面积472.2万公顷,约占防洪区的86.2%;地区生产总值为22136亿元,占防洪区的97.0%。 二、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如1981年、1935年洪水。前一

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

一、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环境问题和对策 1.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对策 2.长江中游洪灾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3.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优势:①以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利于农业发展;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利于国内外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 (2)突出问题: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及措施 ①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②措施: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各种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B 两地区是长江水能资源集中的区域,也分别是西电东送中线工程和南线工程的配套重点开发地区,试分析A 、B 两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共同原因。 (2)B 地区是一个资源极丰富的地区,除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外,重要的资源还有________资源,此外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资源也相当丰富。 (3)从水系特征上分析,正常年份长江洪水灾害较少的原因。 (4)试分析“黄金水道”形成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两地区地处地势的阶梯交界处(第一、二,第二、三阶梯之间),河流落差大;②两地区均有丰富的降水和发达的河流水系,流量大。 (2)旅游 生物 矿产 (3)支流多,南北分布广;正常年份,受雨带移动的影响,长江南北支流及其上游的雨季和来洪时间错开,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洪峰。 (4)具有流量大、水位变化小、冬季不结冰的水文条件,具有江阔水深的河道特征 沿途是我国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达地区,货流量、人流量大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3月 目录 1、基本规定1 1.1 目的意义 (1) 1.2规划任务 (2) 1.3规划范围与重点 (2) 1.4规划水平年 (4) 1.5指导思想 (4) 1.6规划原则 (4) 1.7规划依据 (6) 2、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 2.1社会经济 (1) 2.2 水文气象 (1) 2.3 河道地形 (2)

2.4 河道治理 (2) 2.5 航运及码头 (3) 2.6 供水与排水 (3) 2.7 跨河建筑物 (3) 2.8环境与生态 (3) 2.9相关规划资料 (4) 3、河势稳定性分析6 3.1基本要求 (6) 3.2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3河口演变趋势分析 (7) 4、岸线控制线确定9 4.1岸线控制线定义 (9) 4.2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 (9) 4.3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的确定 (10) 4.4岸线控制线成果 (12) 5、岸线功能区划分14 5.1岸线功能区的定义 (14) 5.2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15) 5.3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15) 5.4岸线功能区划分 (16)

5.5 岸线功能区划分的成果 (17) 6、岸线利用现状分析评价18 6.1概述 (18) 6.2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18) 6.3基本要求 (19) 6.4分析评价内容 (20) 7、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指导意见 22 7.1岸线利用与保护需求分析 (22) 7.2岸线管理规划目标确定 (22) 7.3岸线利用与保护调整意见 (23) 8、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24 9、岸线规划主要成果24

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959年所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 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防洪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方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等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御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上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约1000万亩。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技城洪峰流量75000-800m3/s。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m3/s的有8次,其中1860和1870年洪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和105000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m3/s左右。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它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 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

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为此,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梁应辰、郑守仁,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洪庆余,全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联合提出了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倡议,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1月5日,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问:此次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

2018高中地理每日一题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多水灾的原因有 ①南北支流与干流同时进入雨季,而长江流域特别狭小,易形成水灾 ②上中游地区植被近年来破坏严重,河道淤塞 ③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分洪能力减小 ④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措施欠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图示区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是 ①进行人工干预,减少流域内的降水总量 ②大规模地迁移人口和城镇 ③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④加强长江上中游地区林地建设,加强和完善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参考答案】1.C 2.D

解题必备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长江黄河 利用①巨大的水能。分布:集中在上游源头 到宜宾段。原因:位于第一、二级阶梯 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流经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 ②航运便利;黄金水道 ③灌溉 ①灌溉:流经地区降水不足,灌溉作用巨大 ②发电: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存在问题①洪涝:主要危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 荆江段 ②泥沙含量增多 ①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②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洪水 威胁;断流;水污染严重 综合治理①加固大堤;②修建水库;③营造防护 林工程;④建设三峡工程 ①建蓄洪调水工程;②植树种草,保持水 土;③加固大堤;④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 源利用率 重要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小浪底 主要有三大效益:防洪、发电、航运, 其次是灌溉、水产养殖、旅游 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灌溉、发电 学霸推荐 随着2015年7月8日调水调沙下泄水流在山东全部入海,第9次黄河调水调沙圆满结束。据此回答1—2题。 1.黄河调沙调水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A.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 D.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洪水很大,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视长江防洪减灾工作,领导、组织广大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提高了防洪能力。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以下简称《长流规》)和1999年批转的《水利部关于长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流域的防洪减灾作了全面安排,在流域防洪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流域水情、灾情、工情等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利部布置了开展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的工作。

根据1998年10月水利部《防洪规划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委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并组织流域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开展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重要水系之一,其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已安排太湖流域管理局另行编制,本规划只纳入太湖流域的经济社会状况资料。 2005年1月19日~2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特邀专家审查通过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是在《长流规》和其后开展的有关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特点:(1)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资料;(2)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3)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4)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文正式批复本规划。 1 流域防洪形势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陈肃利,男,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规划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6)09-0016-03 解析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陈肃利 胡维忠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构建长江和谐防洪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1998年大水后编制长江流域防洪规 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对《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中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继承和发展,从规划思路、防洪区的划分和防洪标准的确定、各类防洪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方面,解析了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新成果。关 键 词:防洪规划;必要性;新成果;长江流域中图分类号:T V212.4 文献标识码:A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有人 口4.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G DP 3.18万亿元,占全国的36%。由于流域广大,地区暴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导致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地位和艰巨防洪治理任务,决定了长江防洪治理事关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1 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必要性 1998年以前最近一次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时开展的,其成果反映在1990年9月由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中。《长流规》编制以来,特别是1998年长 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以堤防加固为重点的长江防洪建设的投入,1998~2004年期间,共安排投资约76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33亿元)加高加固了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堤防5341km ,使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达到了规划标准;对长江中下游1400余处圩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水面面积2900km 2,恢复调蓄容积约130亿m 3;对部分干支流河道、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进行了整治及清淤疏浚;开工建设了紫坪铺、皂市、江垭、港口湾、廖坊、大房郢等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加强了重点分蓄洪区安全建设和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进行了长江上游“五江一河”和其他重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1994年开工建设的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一项关键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使荆江河段防洪能力由目前约10a 一遇提高到100a 一遇,避免特大洪水造成毁灭性灾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大批防洪工程已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江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防洪形势发生了变化。 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对长江中下游发挥巨大防洪作用的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相当长时期内三峡水库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游河道将发生冲淤调整,引起河道的泄流能 力、槽蓄量及荆江三口分流等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防洪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三峡水库的蓄泄调度也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情变化。 1998年大水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各方面对如何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如果过度地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不加限制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留有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此外,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大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财富日益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将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应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同时明确了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防洪法》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总结多年来的防洪经验,特别是根据1998年长江的防汛实践,结合新的水情、工情、新出现的问题,对防洪新的认识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考虑到三峡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对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进行补充及完善,是将防洪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防洪法》的具体要求,是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需要,是指导今后长江防洪建设的要求。因此,1998年大水后在《长流规》基础上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2 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成果 1998年10月,水利部布置开展防洪规划工作,并提出《防洪 规划任务书》。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在总结以往规划、研究成果和历年长江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地质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测,遵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编制提出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新编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对今后20a 长江流域的防洪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是21世 第37卷第9期人 民 长 江 V ol.37,N o.9 2006年9月 Y angtze River Sep., 2006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印制

目录 国务院批转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审查意见的通知(1) 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3) 前言(10) 第一章长江流域概况(15) 1-1 长江上游地区(16) 1-2 长江中下游地区(18) 第二章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趋势(21) 2-1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布局设想(21) 2-2 长江流域各部门经济发展的轮廓设想(23) 第三章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27) 3-1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方针任务(27)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29) 3-3 防洪规划(31) 3-4 治涝规划(42) 3-5 水力发电规划(45) 3-6 航运规划(57) 3-7 灌溉规划(64) 3-8 水土保持规划(68) 3-9 南水北调(71) 3-10水产(73) 3-11沿江城镇布局(75)

3-12城市供水规划意见(77) 3-13水资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78) 3-14旅游(82) 第四章干流治理开发规划(84) 4-1 干流规划任务与工程布局轮廓(85) 4-2 金沙江河段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开发规划(87) 4-3 宜宾至宜昌河段以防洪、发电和航运为主要任务的水利枢纽规划(91) 4-4 干流中下游以防洪、航运与岸线利用为目标的河道整治规划(94) 第五章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100) 5-1 主要支流与长江干流在规划任务上的协调安排(100) 5-2 主要支流分类及其开发任务(101) 5-3 主要支流治理开发意见(102) 第六章结语(125) 6-1 治理开发长江的总体规划方案(125) 6-2 长江流域近期治理开发工程(132) 6-3 下一步规划工作意见(137)

中国的水系(1)

练习5 中国的水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请将答案写在第2页表格中) 下图为我国四大河流(比例尺不同),读后判断1-2题。 1.正常年份径流量季节变化从大到小排列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2.有关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省(区)由多到少:②①③④ B.流域内人口由多到少:②④③① C.汛期由长到短:②④①③ D.河流总体落差由大到小:②①④③ 读图“黄河干流沿程年径流量和含沙量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兰州至河口段水量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 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 B. 农业引水灌溉 C. 沿途植被覆盖好,河水下渗严重 D. 有支流汇入 4.在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 A. 折线① B. 折线② C. 折线③ D. 折线④ 下表为我国黑龙江、海河、闽江(福建境内)、伊犁河(发源于新疆)长度、径流量和含沙量情况。据此完成5-6题。 河流 长度 (km) 多年平均径流量 (亿m3) 多年平均含沙量 (kg/m3) 甲541 624 0.14 乙1090 226 61 丁3420 2709 0.16 丙441 118 4.6 5.甲、乙、丙、丁四条河流中,没有结冰期的是( ) A.甲河 B.乙河C.丙河D.丁河6.以上四条河流的共同特征是( ) A.都参与了水循环B.流域面积均位于我国境内 C.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影响D.河流水系均很发达,都为外流河, 1 下图为某地区水系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A河水文特征正确的是( ) A.流量大 B.含沙量大 C.有结冰期 D.水能丰富 8.A、B两条河流的分水岭为我国的一条 重要山脉,下列地理界线可能与图中分水岭 接近的是( ) A.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B.800mm年等降水量线 C.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分界线 D.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分界线 9.B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区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均匀,季节变化小②冻土广布,使河床宽而浅 ③河道弯曲,泄洪不畅④地势低平,泄洪能力弱 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②④ 世界最高成水湖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属非季风区湖泊。近年来,湖水水量有增大现象。据此回答10-12题: 10.纳木错的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冰川作用 C.流水侵蚀 D.火山喷发 11.纳木错湖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增加B.冰川融水增多 C.冻土融化加强 D.大气降水增加 12.下列图示湖泊与纳木错相似的是( ) A.A B.B C.C D.D 选择题答案 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